(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六单元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六单元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国内,面临着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发展的严峻任务。

(2)方针政策:新中国奉行①________________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成就: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苏联结盟,1950年双方签订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点题训练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⑳____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21 ________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点题训练2】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4.13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4.13
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E始v走a向lu务at实io的n一o个nl相y.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 C据re的a史te实d是with( Asp)A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A.和平共处五项C原o则py的r提ig出ht 2B0.提04出-2“0求1同1 存As异p”o方se针Pty Ltd.
特别提醒:日本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

外交关系。
自主学习•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史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
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
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
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中国坚持独C立o自p主yr方ig针htD2.00二4战-2后0亚1非1 国As家p的o支se持Pty Ltd.
3.[问答]读“毛泽东出访苏联”图,概括这次出访的重 要成果及意义。
答案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 了中国国防安全和支援经济建设;维护了世界和平。
自主学习•
3.[判断]197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了联合国。( ╳) 提示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 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4.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被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
C中势[r问e国从a]史的这te料地个d体位时w现获候it中h得开国A极始重s大发p返的生o联s提了e合高深.国S,刻l的Ei在的dv意e深变a义s度化lu是f和”ao什tr广io.么N度— n?E上— oT的n1l9影3y7..响15年也C乔更li冠e大n华,t团P分长r量o在更fi联l重e大了5上.。2的.国0讲际.0话形.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T12(海峡两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岸关系)复习建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以考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要逐一落实考点,理解各个考点的内涵与外延2.本单元知识线索清楚,复习时围绕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曲折和发展;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方针和统一进程;建国初期、70年代和新时期外交发展历程展开复习3.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要联系国际国内环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理解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其意义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

(2)新政协的召开a.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b.中心议题和内容:中心议题是①__________。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__________》,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会议确定了国都、国旗和代国歌。

c.《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③__________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 1.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1)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提出,中国从封建专制走 向宪政民主需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 时期。 (2)1906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再次提出:由“军法之 治”经“约法之治”达“宪法之治”,将中国建设为一个独立富强、 自由平等的现代国家。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1914年《中华革命总章》中正式提出实 现宪政民主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4)1924年,他在《国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军政、训 政、宪政”三阶段的宪政建设思想。
(3)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 辟帝制。 ②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 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为救国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提出 ①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③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信息提取:
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 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 正确方向。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6.单元总结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6.单元总结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 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 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 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 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 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主要史实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 访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 辖。
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 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 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 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 规定将台湾归还中国。
三、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1.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的。它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 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 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的作 用,不是正式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一届 人大通过的,它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体现人 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单元总结
第六单元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 程 初 步 建 立
时间
1949年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表现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 成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4.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 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 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 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 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三、20世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法律
3.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 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 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 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 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 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原因?
曲折原因: 1.专制思想浓厚 2.经济文化水平落后 3.“左”错误 发展原因: 1.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 2.经济:改革开放后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

你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有何认识?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 治建设不断完善; 2. 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改革开放
意 义
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 进步意义
新时期治 国安邦的 总章程
5.中国历史上某文件确定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在经济政策方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 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 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 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凡有利于国计民 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 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据此可知,该 文件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十大关系》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教学是一种教师围绕历史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

历史概念是指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表象性知识得到的更为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专用术语或名词,历史核心概念则指是居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中心的关键概念,本课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便属于核心概念。

本课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全课的核心概念展开,构建清晰的教学逻辑体系。

首先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说明其与我国其他基本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展开教学。

同时融入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与影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借助“一条天路”青藏铁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后,思考与探究青藏铁路给西藏自治区的人民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初要克服万难、投入百亿而修建青藏铁路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制度自信。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经过长期生活与交往而逐步形成的有机整体,是融地缘、血缘与精神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蕴含着人们对于所生活的共同地域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新人教版江苏省学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总结教案含解析必修

新人教版江苏省学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总结教案含解析必修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的比较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课时作业: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课时作业: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

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

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

此事件表明当时()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C.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D.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2.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3.下表为周恩来某一天的行程安排,这些外交活动的内容表明当时他正在参加()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联合国大会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5.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这次会议()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6.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提升课件 人民版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提升课件 人民版

档案利用与史学研究 历史由过去的事件构成,档案是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证据。两 一事物,却具有特殊的对应关系。档案因具有原始、真实的史料 研究者的青睐。
档案对历史研究的参考作用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原始性和可靠 形成的原始记录,是在当时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即 是真实的档案。二是其基础地位和参考价值。它是从事史学研究 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材料。如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之际,中央档案 选取了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包括笔 更正、附言等以及当时的中文译文并附提要,一并在国家档案局 揭露日本侵华期间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暴行,具有极高的
【解读】 俞可平认为:(1)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2) 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3)新中国民 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
2.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 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 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 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 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
解析 《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 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 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 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1.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 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不搞休 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 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俞可平《新中国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总结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总结课件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初步 形成
构建 完成
严重 破坏
发展 完善
时间
1949年新 中国成立
新中国 成立到 60年代初
“文化大 革命”期 间
中共十一 届三 中全会后
表现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
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 日邦交正常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
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 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 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
建设的需要
政策;对外开放
界和平 渐成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 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 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 系;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 基层民主建设
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 结建国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 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 善
认识
(1)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随着经 济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 是崭新的事业,需 要在探索中发展 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 领导,警惕“右”, 更要防止“左”
二、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时期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20世纪 70年代
改革开 放以来
认识
国内外形势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13讲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13讲

第六单元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国内,面临着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发展的严峻任务。

(2)方针政策:新中国奉行①________________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成就: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苏联结盟,1950年双方签订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点题训练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⑳____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21 ________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点题训练2】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复习课件:2019江苏历史小高考复习课件第13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教版PPT】

复习课件:2019江苏历史小高考复习课件第13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教版PPT】

教师点拨
分析: 新时期民主建设的 创新性重大举措是 什么?
“海选”制度: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 建设;
考点五:2.了解新时期法治建设的重 大成就;
原因 吸取文革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动乱,就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三、基础·点拨
考点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 A、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B、理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C、组织:1949年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
教师点拨
想一想:近代中国有 哪三次历史性剧变?
2.过程 3.确立国 家性质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A.辛亥革命 领导就职,《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教师点拨
分析:
建国初三大民主制 度中,在文革时期 唯一未被破坏的制 度是?
a\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 确立 b\正式确立:1954年新宪法正式确认; 过程 c\完善: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法》颁布;
考点四: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制定机关 名称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规定政体(人大制),规定全国人大为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b\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 主专政); 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人 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 国基本建立。 (并非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三大改 造的完成)
初步 确立 正式 确立 发展 初步 过程 发展
1949年新政协召开
教师点拨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带详细解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带详细解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B.①④C.②③③④解析用排除法。

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取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答案 B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A3.(2009·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解析题目中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是“工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最早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关于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背景的描述,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0·唐山模拟)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制度。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国内,面临着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发展的严峻任务。

(2)方针政策:新中国奉行①________________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成就: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苏联结盟,1950年双方签订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点题训练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⑳____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21 ________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点题训练2】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考点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点题训练3】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

……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要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之比较【典例训练1】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要点二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调整【典例训练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要点三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2)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侵越等战争,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2)主要原因: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在苏美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阶段特征: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2)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扩大,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典例训练3】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

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

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采用摘编形式,交代了万隆会议的时间、与会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说明与会国求同存异的努力成果。

(1)概括“求同存异”的内涵,指出其对万隆会议的影响?(2)根据史料,概括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表格所反映的史实( )A.是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B.表明新中国外交出现了重大突破C.体现了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D.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取得重大成就2.“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3.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考点二开创外交新局面4.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

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5.在东亚地区“率先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的事件是(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日本在美国扶植下崛起D.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6.1980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

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7.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

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要求的结果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及其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意义?(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时空定位穿梭时空的定位单元概述透析历史的大讲堂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建国初期先后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使民主法律建设遭受巨大破坏。

新时期吸取“文革”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时期先后提出“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港澳相继回归,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重大发展,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逐渐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新时期,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干知识梳理】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③半殖民地 ④社会主义 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⑥1953 ⑦印度 ⑧1954 ⑨印度支那 ⑩世界五大国之一 ⑪1955⑫求同存异 ⑬没有殖民主义 ⑭1971 ⑮守势 ⑯1972 ⑰《中美联合公报》 ⑱开始走向正常化 ⑲1979 ⑳1972 ○21外交僵局 ○22联合国 ○23上海合作组织 ○24俄罗斯 ○25中亚 【点题训练】1.B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抓住材料中“两国总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和“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印两国承认各自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故B 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