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笔记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人们投资和决策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进一步揭示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第一章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理论基础、决策过程和认知偏差等方面。

正文内容:1.理论基础1.1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是由传统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起源于1980年代。

傅尔德和肯特纳等学者首次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提出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

1.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实证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规律,实证金融学研究市场行为和投资效应。

1.3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和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也提供了更全面的投资策略,比如基于认知偏差的交易策略等。

2.决策过程2.1决策理论的基本原理决策理论研究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做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效用理论,人们在决策中追求最大化的效用,但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认知偏差。

2.2决策的认知偏差保守主义偏差:人们在新信息面前往往保持原有观点,对新信息的接受存在偏差。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特定的心理锚点。

过度自信: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容易过度自信,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前景理论:人们在对待利益和损失时表现出不对称的态度,对损失更为敏感。

群体决策偏差: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忽视个人观点。

3.认知偏差3.1选择框架选择框架研究人们如何对不同选项进行分类和选择。

人们在对待相同概率的风险时,会受到不同的选择框架的影响,偏好避免损失。

3.2信息处理信息过载: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选择性检索和过滤信息,造成信息过载。

行为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行为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 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一篇行为金融学笔记,让你的交易心理上升N个档次

一篇行为金融学笔记,让你的交易心理上升N个档次

一篇行为金融学笔记,让你的交易心理上升N个档次作者| 朱宁,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

@林奇看盘整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导师,席勒教授。

席勒教授因为自己对于行为金融的研究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中国学界对诺贝尔奖都有非常强的情节,我和我的同学沟通的时候就说,其实的诺贝尔奖不是那么复杂,席勒教授就是因为画了一幅图得了诺奖。

那么这幅图讲了什么呢?他基本上讲了过去一百多年美国资本市场真实的市场波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条实线。

以及市场的基本面的价值,就是用市场的盈利水平乘以市场平均市盈率就是他所谓市场的基本面价值。

所得到的一个结论奠定了整个行为金融学的一个基础,也就是最近一年大家在整个上证A股所亲身经历感受到的,就是我们的基本面出现了波动,我们的经济出现了波动但是远远不足以大到解释我们过去六个月在上证A股市场所产生的波动。

所以席勒教授想在三十年前想要了解,为什么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化要远远超出资本市场基本面变化的趋势。

那么从各种传统的估值理论也好,有效市场假说也好,公司金融理论也好,都很难解释这个现象。

那么为什么可以用行为金融来解释呢?因为我们从以前传统的新古典的完全理性的假说里面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从我九十年代在耶鲁大学学习以来,我觉得过去短短20年里,行为金融在整个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力,在整个实践者心中的地位都获得了非常高速的发展。

我给大家介绍人类金融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

就是在荷兰这个第一个全球金融中心所爆发的郁金香的狂热。

在郁金香泡沫的顶端大家可以看到一颗最受大家追捧的种子可以卖到六千荷兰盾,而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小型联排别墅的平均价格是三百荷兰盾,也就是说一颗郁金香的种子可以买二十个CBD的联排别墅。

如果我们以上海CBD 或者北京CBD的联排别墅的价格乘以二十的话我们就可以估计一下那个郁金香的种子在今天可以卖到一个什么样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重点

行为金融学重点

一.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信息,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即若证券价格不会由于向所有投资者公开信息集而受到影响,则该市场对信息集是有效率的,这意味着以证券市场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不可能获得超额利益。

二.有效市场的层次划分:三.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以下基本假定:1.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评价,市场是有效的;2.当部分投资者为非理性投资者时,他们的交易是互不相干的,因而彼此之间相互抵消而不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3.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从而,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有限理性●完全信息假设缺陷a)交易客体是同质。

---满足b)交易双方均可自由进出市场。

---满足c)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

---不成立d)所有交易双方都具备完全知识和完全信息。

---不成立●检验缺陷市场的有效性是不可直接进行检验的。

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必须借助于有关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等,而模型假设条件就是市场是有效的。

●套利的有限性现实中的套利交易不仅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套利交易会由于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而根本无法实施,从而使得证券价格的偏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

与套利相关的风险主要有:第一,基础风险(fundamental risk),即不能找到完美的对冲证券所带来的风险第二,噪声交易者风险(noise trade risk),即噪声交易者使得价格在短时期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模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的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它认为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偏差、情感、社会压力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二、主要理论模型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它是由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描述了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受,它比传统的期望值理论更加准确地描述了人们的决策行为。

2、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人们在面对好消息或坏消息时,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反应不足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坏消息时,会做出不足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未能及时调整。

行为金融学认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3、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跟随大众的行为。

当市场出现恐慌或狂热时,人们往往会跟随大众卖出或买入,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是导致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1、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避免这些影响。

例如,通过反向投资策略(购买被低估的股票,卖出被高估的股票)来利用市场上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还可以通过动量投资策略(跟随市场趋势)来利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2、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风险增加。

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人们的心理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知识整理

行为金融学知识整理

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在经典金融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研究金融决策与资产定价问题的前沿性探讨性学科。

◆传统金融理论假定金融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金融市场是有效的;◆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很多现象只能用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来解释,金融市场并非有效。

(行为金融学中的人们是正常的)目录:第一篇:传统金融、前景理论和市场效率 (6)第一讲:引论 (6)1.1行为金融学研究内容 (6)1.2 行为金融学对标准金融学的理论挑战 (6)1.3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 (7)1.4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基础 (8)第二讲:标准(传统)金融学基础 (9)2.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9)2.2 期望效用函数 (9)2.3 风险态度 (10)2.4 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 (11)2.5 标准(传统)金融理论体系 (12)2.6 有效市场假说 (12)第三讲:前景理论、框架和心理账户 (14)3.1 前景理论 (14)1)实际观察到的行为的要素 (14)2)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15)3)价值函数中的参考点 (15)4)价值函数与风险态度 (16)5)决策权重函数 (17)3.2 框架(framing) (19)3.3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19)3.4 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 (20)第四讲:对市场有效性的挑战 (22)4.1 市场异象 (22)1)对盈余公告的滞后反应 (23)2)小公司效应 (23)3)价值股效应 (24)4)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24)5)封闭式基金之谜 (25)4.2 噪声交易和套利限制 (26)第二篇:行为科学的基础 (27)第五讲:启发式预测和偏差 (27)5.1 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27)1)只有部分信息受到注意 (27)2)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28)5.2 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29)5.3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30)1)启发式推理 (30)2)代表性启发式及相关偏差 (31)3)框架依赖偏差 (32)4)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34)5)对新信息的态度 (36)第三篇:投资者行为 (37)第六讲:启发式及其偏差对金融决策的启示 (37)6.1 熟悉导致的金融行为 (37)6.2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引起的金融行为 (37)6.3 锚定在容易获得的暗示上(羊群行为) (38)第七讲:过度自信、情绪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39)7.1 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 (39)7.2 个人投资者和情绪的力量 (39)第八讲: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与金融泡沫 (40)8.1 金融市场泡沫 (40)8.2 个体行为偏差与金融泡沫(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 (41)8.3 机构投资行为与金融泡沫 (41)8.4 社会因素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42)8.5 社会情绪对金融泡沫的推动 (43)第四篇:市场中的结果 (44)第九讲:市场异象的行为解释 (44)9.1 盈利公告、价值股和成长股 (44)9.2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44)9.3 DHS模型及对反转效应的解释 (44)9.4 GH模型及对动量效应(惯性效应)的解释 (45)9.5 BSV模型及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解释 (47)第十讲:行为因素与资产定价 (48)10.1 股权溢价之谜 (48)10.2 行为金融与资产定价 (49)1)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回顾 (49)2)基于投资者异质性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49)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50)10.3 波动性之谜(Equity Volatility Puzzle) (53)10.4 波动性预测和2008年的高峰 (54)第十一讲:行为投资决策与管理 (54)11.1 投资分析的心理基础 (54)1)技术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54)2)基本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55)3)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二者联系 (55)11. 2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策略 (55)1)动量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y) (56)2)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 (57)3)小盘股投资策略(small company investment strategy) (58)4)集中投资策略(centralization investment strategy) (58)5)量化投资策略(quantitative investment strategy) (59)6)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59)11. 3 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过程管理 (59)1)选股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2)买入时机选择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3)持有和卖出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 (60)11.4 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 (61)第十二讲:行为公司金融 (61)12.1变更公司名称 (61)12.2 股利政策 (61)12.3 股票发行 (62)12.4 兼并与收购 (63)12.5 资本结构 (64)第一篇:传统金融、前景理论和市场效率第一讲:引论1.1行为金融学研究内容◆行为金融学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的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正逐渐崭露头角,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和资产价格波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行为金融学并非单纯依赖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是将人类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偏差纳入考量,从而更贴近现实地解释金融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前沿例题和关键知识点来深入探究行为金融学的奥秘。

一、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判断时,往往过于依赖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基础概率的影响。

例如,假设一家新成立的科技公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其产品备受市场关注。

投资者可能会因为这一代表性特征,过度看好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而忽略了新创科技公司普遍面临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他们可能会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推动股价迅速上涨,超出其内在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公司的发展不如预期时,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种偏差在金融市场中屡见不鲜。

投资者常常根据公司近期的良好表现,将其归为“成功的企业”类别,并预期其未来也会持续成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竞争、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公司发展的潜在影响。

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过于乐观。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交易时,往往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股价走势。

他们可能会频繁买卖股票,基于自己的所谓“洞察”和“分析”。

但实际上,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股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交易频率更高,但其投资绩效往往不如那些相对谨慎和不那么自信的投资者。

因为频繁的交易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

比如,一位投资者坚信自己对某只股票的研究透彻,认为其即将大幅上涨,于是大量买入。

然而,市场的变化并非如他所预期,股价反而下跌,最终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盲目跟随他人的行为。

在股市繁荣时期,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投资股票并获得丰厚收益时,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也会纷纷涌入股市,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行为金融》读书笔记篇1《行为金融》读书笔记---____书籍概述____《行为金融》是由理查德·塞勒和丹尼尔·卡尼曼合著的一本深入探讨金融市场和投资行为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____个人观点____对我来说,《行为金融》是一本深刻揭示金融市场行为和投资者决策过程的书。

它不仅仅关注投资技巧和策略,也关注人类心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角度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因为大部分的金融学教材都侧重于金融理论,而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影响。

____深入分析____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三个关键的理论:前景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

前景理论强调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大于他们对于收益的敏感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会变得过度风险厌恶。

认知失调理论则关注于当人们的想法或信念与其行为不一致时,他们如何寻求一致性的心理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则阐述了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____个人体验____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人类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之大。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投资者,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这本书使我重新审视了我的投资行为,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

____结论和评分____总的来说,我会给《行为金融》打五星的评分。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深入的金融知识,也揭示了人类心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我强烈推荐所有投资者阅读这本书,它可能会对你的投资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行为金融》读书笔记篇2《行为金融》读书笔记《行为金融》这本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和投资行为,旨在揭示投资决策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行为。

这本书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投资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书强调了人类认知偏差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人类的大脑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基本的缺陷,例如过度自信、风险偏好、从众心理等,这些缺陷导致了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受到情感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基于最合理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1、有限理性: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2、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第二章1、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Q: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

2.行为经济学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分析)Q:关于“减税”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式:第一种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金金额,比如告诉普通纳税人,明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由现在的25%降低到20%。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

《行为金融学》课程总结及学习心得1 《行为金融学》课程要点归纳及重难点分析《行为金融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要专业知识课程,行为金融学主要针对证券交易中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熟悉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或环境下的真正决策心理和偏差行为,并且要掌握投资者在市场金融或金融交易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差异,这是我们本门课程主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门课程的要点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核心要素结构,研究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缺陷,对相关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且着重对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模型,心理偏差与偏好,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

我认为本门课程的难点在于我们能够根据书上所列出的相关市场行为金融的一些案例,并且结合书中的知识点概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行为金融学结论。

2 对《行为金融学》课程内容的小结与认识《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主要将金融学和行为科学以及心理学进行有效结合,本门课程主要是要让我们掌握在交易和金融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以至于寻求更加良好的经营理念和决策能力。

通过对这门课程接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我基本掌握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习重点,对金融市场特征和心理学的认知有了更加良好的看法,明白了行为金融学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门课程对我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会有非常良好的积极意义。

3本学期线上学习感悟与听课收获因为本学期的学习全部都是在线上进行展开,所以我想谈一谈我对《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线上学习的感悟以及听课的收获。

首先我认为线上学习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方式,因为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到教室里面去进行现场交流与学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并且线上学习更加直观,更加易于我们集中精力在学习上,由于本门课程的任课老师知识教学经验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的听课感受也比较良好,然后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知识的积累也很可观。

心理学金融学笔记摘抄(3篇)

心理学金融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引言心理学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以下是对心理学金融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摘抄和总结。

第一章: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情绪反应和社交影响。

2. 传统金融学的局限传统金融学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市场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挑战了这一假设。

3.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学者开始质疑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并开始关注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

第二章:认知偏差1. 认知偏差的定义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思维和判断上的偏差。

2. 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已有经验,对事物进行过度概括和判断。

例如,投资者可能因为某只股票的历史表现良好,而过度乐观地预测其未来表现。

3. 可得性偏差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或最易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

例如,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可能会使投资者对市场产生过度悲观情绪。

4. 确认偏差确认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否认相反的证据。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趋势形成后,持续追随趋势,从而放大风险。

第三章:情绪与金融决策1.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情绪是影响金融决策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情绪可能导致过度自信和冒险,而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过度谨慎和规避风险。

2.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知识和能力,从而做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交易或承担过高的风险。

3.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于同等程度收益的幸福感。

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不愿意及时止损,从而加剧损失。

《行为金融学 洞察非理性投资心理和市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行为金融学 洞察非理性投资心理和市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4 第3章 风格投资轮动
06
第5章 投资组合构建 与风险管理
目录
07 第6章 资产配置
08 第7章 公司财务
09 第8章 指标
010 结 语
011 致 谢
《行为金融学:洞察非理性投资心理和市场》是一本股票投资用书,作者是著名的基金经理,在股票投资领 域颇有经验。行为金融基于一种简单的信念,即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并不理性,套利有风险,因此也是有限的。 很多投资者对市场信息时而反应过度,时而反应不足,股票并不是以其实际价值来交易的,而是以投资者认为的 价值。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将市场拉向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水平。传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无法解释可解释和可 持续的市场无效情况,但可以用行为金融来解释。因此,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者和基金经理正在使用行为金融 理论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导论
第1章 心理学基础
第2章 不完美市场和有限套利
第3章 风格投资轮动
第4章 股票估值
第5章 投资组合构建与风险管 理
第6章 资产配置
第7章 公司财务
第8章 指标
结语
致谢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行为金融学 洞察非理 性投资心理和市场》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信息
情况
投资者
心理
理论
第章
人类
市场
股票
金融 信念
收益
行为
状态
基金
金融学 公司财务
经济 配置
01 导 论
目录
02 第1章 心理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03
第2章 不完美市场和 有限套利
05 第4章 股票估值

行为金融知识点点整理

行为金融知识点点整理
Various manifestations:
错误校准Miscalibration
比平均好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
过度乐观Excessive optimism
错误校准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知识准确度Miscalibration normally implies thinking that your knowledge is more accurate than it reallyis.
过度乐观EXCESSIVE OPTIMISM
Present when people’s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are unrealistically optimistic.
人们在考虑历史经验或者合理分析后,过于高估(低估)有利(不利)结果的概率。
In essence, people assign probabilities to favourable/unfavorable outcomes that are justtoo high/low given historical experience or reasoned analysis.
Related to prospect theory and frames.
Accounting is process of categorizing money, spending and financial events.
Mental accounting is a description of way people intuitively do these things, and how it impacts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行为金融学复习资料Behavioral finance博迪投资学

行为金融学复习资料Behavioral finance博迪投资学

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Mental accounting is a specific form of framing in which people segregate certain decisions. Key component of mental accounting are account assignment, closure and evaluation. Many people nominally place their money in different accounts (expenditure, wealth and income). In capital market, investor preference for stocks with high cash dividends and with a tendency to ride losing shock positions for long time. 许多行为金融学学者都认为,在行为人进行决策的时候,并不是权衡了全局的各种情况进行考量,而是在 心里无意识的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部分来看,也就是说,分成了几个心理帐户,对于每个心理帐户行为者 会有不同的决策。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帐户中自由的流动。 视收入的来源、时间的不同分置不同的帐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将各期的收入或者不同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互相填补 - 对待不同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收入来源的不同导致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大不相同 - “赌场盈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人们对待赌博赚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和风 险偏好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外块得来的钱会敢于冒险,容易大手大脚的消费掉;但对于辛苦工作得来 的钱就会患得患失,舍不得花掉。。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 Shefrin 和 Statman 认为普通投资者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安全投资,另一 部分是风险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资。这是由于人们都有既想避免损失又想变得富有的心态,因 此,人们会把两个心理帐户分别开来,一个用来规避贫穷,一个用来一朝致富。而且,在考虑问题的时 候,行为者往往每次只考虑一个心理帐户,把目前要决策的问题和其他的决策分离看待。也就是说,投 资人可能将投资组合放在若干个心理帐户中,不太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变异数 - 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痛苦,人们常常做出许多看起来似乎 是非理性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一、折现准则折现准则即现值准则,是狄利克雷发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财务决策的规律。

它结果来自基本折现计算公式:F/(1+r)^N,F表示一次性收益,r表示折现率,N表示延迟发生,即未来时刻。

那么,这个公式提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越早的收益,现值即使折现及大,而越晚的收益,其现值便折现得越小。

折现准则可以说是财务计算中最重要的决策规律之一。

二、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指所有已发行资产的价值定位,即资产的定价。

它出发点是资产收益的未来预期和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未来收益能大于折现率时,资产才会持续发展,而资产价格也会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未来收益小于折现率时,该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

资产定价理论有助于了解投资者如何使用未来收益来决定当前资产价格,从而定价资产。

三、时间价值理论时间价值理论认为,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它把投资回报归结为两个部分:投资收益和时间价值。

投资收益是收益的流动,时间价值是收益的延期,用时间换来的价值。

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分配资金使未来收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收益,从而把流动的收益更加合理地转变为延期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美国金融学家墨瑟(Muth)提出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股票市场可以被视为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股票市场其实是由不同投资者构成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根据市场情况购买和出售股票,他们很难同时便宜地购买任何股票,而且很难把一只股票轻松有价值地出售给别人。

这表明在有效市场的情境下,股票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很难出现单一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大量暴利的情况。

五、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财务决策的经典方法,基于一项财务决策是否有效,要根据其在支付前后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判断它是否对公司有利可图。

它强调对那些可以确定现金流量的投资,现金流量要高于原始投资数额才能支付这笔投资,并且它必须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抵消折现率的影响,否则将无法获得正的内部收益率。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行为金融学重要知识点汇总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凑合一下也就这么过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拥有完全信息,能够进行准确的数量计算,是完全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假设。

有限理性假说放松了传统理论的完全信息(perfectinformation)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认为,个体的选择是理性的,但是会受到自身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

关于有限理性的表述:人们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也并非必然寻求最优化(optimize),而是满足(satisfice)即可。

所谓满足,指的是人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息就行,觉得自己对信息处理得较为充分就行;他们更容易盯住分层目标(sub-goals),而不是费力寻求整体的最优结果;当决策达到他们自己满意的参数范围之内时,通常他们就会适可而止。

总之,有限理性的人们努力寻找的是可接受的足够好的(acceptable and adequate)决策,而不是像完全理性人那样寻找理想的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在考试中请注意与bounded rationality对应的是传统理论决策中的完全信息假设。

相应的行为是投资者不是收集全部相关信息,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满足要求的选择。

2. 后悔厌恶偏差(Regret-aversion bias)--红玫瑰和白玫瑰后悔厌恶偏差(Regret-aversionbias)指的是人们因为害怕决策失误而避免做出决策的情绪偏差,换句话说,人们试图避免糟糕决策导致的后悔的痛苦。

后悔厌恶使得投资者持有亏损头寸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投资者害怕进入刚刚经历大幅损失与获利的市场。

可以从两个纬度分析后悔偏差:人们采取的行动和人们没有采取的行动。

行动导致的后悔被称为作为错误(error of commision),不行动导致的后悔被称为不作为错误(omission error)。

通常,作为错误导致的后悔比不作为错误导致的后悔感觉更强烈。

最新行为金融学整理

最新行为金融学整理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5-8》笔记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5-8》笔记

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5-8》笔记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5-8》笔记Steven_Zhao_得到《陆蓉-行为金融学5-8》笔记5.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8节讲认知非理性无论在投资前你认为自己对一家公司有多了解,做了多少调查,实际上你都无法真正了解一家公司。

这是为什么?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过程可以切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其实都可以分成这四个阶段。

被你记住的信息——易记性偏差| 易记性偏差人有一种行为习惯,就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

给你几个股票的名字,让你说哪只股票比较好。

其中有些股票是你熟悉的,还有些是你不熟悉的。

我猜你会从熟悉的股票中找出那个你认为最好的,不太可能说你不熟悉的。

那么,哪些信息容易被你得到,从而被你记住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等影响人的记忆。

刚刚发生的事,容易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更容易影响你。

刚刚盈利了,更容易再买,从而忽略风险。

刚刚亏损了,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

你有没有注意过,无论哪家证券公司,他们的分析师报告都非常注重形式,目的就是吸引人的关注,从而影响人的决策。

你现在知道了,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了解了这一点,一定能提高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没被你记住的信息——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接着我来说第二类,信息来源于在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但还没被你记住的信息时,你会犯什么错。

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影响你的方式有很多,这里我告诉你其中最突出的一种,信息发生顺序容易影响人的决策。

| 首位效应你经历过“一见钟情”吗?一见钟了情,后来有点问题,自己还是愿意去接受的;一见没钟情,后来你的对象再怎么好,都很难再接受了。

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指你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机器人都不会这样做决策的,他们会理性地分配各个信息的权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有限理性: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2、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第二章
1、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Q: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
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

2.行为经济学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分析)
Q:关于“减税”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式:
第一种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金金额,比如告诉普通纳税人,明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由现在的25%降低到20%。

这是最简单的减税方法。

第二种是税金返还,如出口退税,纳税人的出口商品原先按照规定的税率25%纳税,但征税之后,政府又按照一定比例(比如5%)将税金退还给原纳税人。

第三种方法则是纳税人首先仍按照原定的25%税率缴税,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政府会以诸如“财政结余”等等名义给正常纳税人一笔资金,其数量就相当于5%的税金。

然而,
政府并不会直接告诉纳税人这笔钱与其缴纳的税金的关系。

解析:第一种方法,采取直接的减税政策,尽管从成本、核算、手续等角度看其相比退税和给钱的政策更加便捷,但是这样做却无法改变这笔少缴纳的钱在人们心目中的性质。

第二种退税的方式效果会好些,但本质上与第一种类似,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效果比较适中,国内消费需求不会因此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种方法则是先上缴与以往数目相同的税金,这样这笔钱就不再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心理账户了,之后过一段日子,却意外收到政府给予的似乎与税金无关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会感到自己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大家自然就倾向于将其用于消费。

3、银行代发工资(自己整理)
第三章
1、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心理学研究显示,我们具有一种很强的倾向:经常运用最近取得或者根据先前熟悉的信息来解释事物。

行为金融学中将这种倾向定义为锚定。

Q:房地产市场的锚定效应(地王)
锚定效应,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时间上在前的一件事情看着自己决定的参考依据(无论它是否与决策有关)
2、评价:
(1)锚定效应虽不可避免,但有利有弊
(2)选择正确的锚定点
3、双周供
金融产品投资分析内容主要有四个: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心理分析和学术分析。

一般撰写金融产品类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也从这些分析内容入手。

金融产品投资分析内容: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的投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个体心理分析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权力欲望”、“人的存在价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论;群体心理分析基于群体心理理论与逆向思维理论。

按月还款的话,合同中会显示总共需要还款的月份数,按双周还款的话,合同中则会显示总共需要还款的周数。

按照国内的商业习惯,我们把周数折算成月份数或者是年数,因此在折算出来的月份数或年数中会出现小数点,实际客户只需以还款计划书为准即可。

第四章
1、过度自信:指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了解自己能力的方式上存在着自我崇拜的偏见与误区。

当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当失败时,又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

这种偏见与误区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过于自信,从而影响决策。

2、成因:
(一)心理成因
1.规律情结: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
所谓的规律。

2.控制错觉:控制错觉也是产生过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控制错觉的最主要原因是“主
动选择”。

做出主动的选择,会让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对这项投资有控制力。

(二)职业与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度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度自信的特征。

(三)专业知识与过度自信
1.专家的过度自信:在一定的任务难度下,人们的专业知识高低影响其自信程度。

当任
务难度小,可预测性非常高时,专家一般比普通人校准得更好。

但当任务难度增大,可预测性非常低时,专家比新手更加过度自信。

2.个人特长与过度自信:当我们把某种自身的特长和股票投资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联系在
一起的时候,我们会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

3.学术规范与过度自信
(四)性别与过度自信
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
3、资讯幻觉
(1)资讯越多越好:传统的观念是,资讯越多越好。

其实,过多资讯对投资者来说并无帮助,有时反而更像一种噪声。

(2)混淆理论“利好”与实际“利好”
第五章
1、框定偏差的涵义: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

当人们用特定的框定来看问题时,他们的判断与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框定,这就是所谓的“框定依赖”(framing dependence)。

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偶然的、非本质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否和第一印象互相矛盾呢?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与陌生人(或陌生情况)交往时,第一印象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或熟悉情况)交往时,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