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这才是地球“三体”模型的最佳算法

这才是地球“三体”模型的最佳算法

这才是地球“三体”模型的最佳算法因为太忙,很久没更新了,今天赶紧把之前聊到的天文话题继续一下。

上一篇我讲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话题,很多人感觉这好像是一种迷信或者谶语,其实这是后人的误解,也说明现在很多上古天文学的传承确实中断了。

司马迁把这句话写进《史记》中是有依据的,古代的史官可不仅仅是文采好,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史官群体家学传承很重要,学术门槛也很高。

史学之所以看重天文学,是因为天文影响着地理,从而影响着国运和人运。

史学又叫史地之学,像司马迁在青年时期就游历了各名山大川,进行过非常详细的田野考察,之后才回到朝廷开始了自己的《史记》创作。

而很多著名的历史资料都和地理介绍捆绑在一起,比如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也是毛主席非常爱看的书,并且推荐给很多军方领导人看,所以天文地理在中国是经世之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背后,其实是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现代天文工作者已经计算出非常精确的天文模型,既可以预测未来,也可以回溯过去,有人将中原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击败的时间段,与地球物理气候变迁对比,发现基本都在小冰河时期,就是气候相对寒冷,中原地带出现大范围干旱等恶劣气候的时段,五大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实对地球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比如,1644年的明朝末年,明朝之所以抵挡不住清军入关,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带已经连续出现了近50年的干旱,而明朝的国家粮食战略储备上限基本就在50年,朱元璋是力主将国家粮库打造成80年储备上限的,但子孙不肖,没有完全落实。

历史上,粮食储备最长的好像是隋朝,直到唐朝的贞观年间,隋朝的粮食还没吃完。

隋朝被灭,可能与隋炀帝改革太过猛烈有关,强制发行五铢钱,断了关陇集团的财路;推开科举选拔制度,损害了权贵门阀的子孙利益,所以隋炀帝被严重污名化实属必然。

同时,中原干旱还引发了大面积瘟疫,死伤无数,使得明军兵源严重匮乏。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N 转时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地 外天体数量在地球
轨道上的平均线密度. 于是式( 6) 可以写成
mN = NL P .
( 13)
在以上的地球运行第 N 周时地外天体撞击
地球的概率公式中, 若以本年的绕行圈为初始绕
行圈, 可以得出本年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 可
以预测 N 年后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 可以评
在地球的轨道与质量都处于稳定阶段的某一 时间存在 n0 个其轨道可以与地球运行轨道相交 的质量足够大的天体. 平均每一天体的运行周期 以地球年为单位, 平均每一天体轨道与地球轨道 有两个交点. 每一个天体与地球只能撞击一次, 撞 击后, 该天体消失. 考虑到其它因素对可与地球碰 撞的天体数量增加与减少的影响是处于平等位置 的两类随机事件, 所以, 不计算其它因素对可与地 球碰撞的天体数量的影响[ 1] .
许多人认为重大的宇宙碰撞不可能发生于今 日, 这种看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1, 3] . 从 1987 年 7 月 16 日开始, 休梅克- 列维 9 号彗星的 21 个 碎片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彗星火车, 以每秒 60 公 里的速度, 递次撞进木星背向地球的一面, 每次撞 击间隔 8 小时左右, 总共释放出相当于 5 亿颗广 岛原子弹的巨大能量, 掀起的碎片, 扩散到了距离 木星表面 3000 多公里的空中. 休梅克- 列维 9 号 彗星事件使人们产生了警觉: 宇宙大碰撞现在也 会发生.
P).
( 14)
长周期彗星的运行轨道以及存在特点与小行
星以及短周期彗星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 可以分别 计算地球绕日运行第 N 周时对近地天体撞击的 概率以及对长周期彗星撞击的概率, 而总概率是
两者之和, 即
mN = mp + mc .

数学托勒密模型

数学托勒密模型

数学托勒密模型
托勒密模型是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一种天体运动模型,它是一种基于地心说的模型,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着地球运动。

这个模型在古代被广泛接受,并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时期。

托勒密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天体运动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圆周运动组成的。

每个天体都绕着一个小圆周(称为“本轮”)运动,而这个小圆周又绕着一个大圆周(称为“外轮”)运动。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行星的逆行现象。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托勒密模型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

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则绕着太阳运动。

这个模型更加符合实际观测结果,因此逐渐被广泛接受。

尽管托勒密模型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代表了古代天文学的巅峰,是人类对宇宙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它也启示我们,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观测到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包括行星、恒星、星系等等。

我们也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更加准确地预测宇宙中的各种现象。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我
们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托勒密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它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虽然它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宇宙。

航天中的数学问题(一)

航天中的数学问题(一)

航天中的数学问题(一)航天中的数学问题在航天领域中,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航天任务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关键的工具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与航天相关的数学问题。

1. 空间导航定位问题航天任务中,精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一个数学问题是如何使用测量数据计算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

- 航天器定位方法:介绍了航天器常用的定位方法,如GPS定位、星敏感器定位、惯性导航等。

- 航天器轨迹预测:通过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预测航天器将来的轨迹,以实现精确的导航和定位。

2. 轨道设计问题在航天任务中,合理设计轨道对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与轨道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 - 向地球轨道转移的数学模型:使用数学模型描述从地球到其他天体(如月球、火星)的变轨过程,以实现合理的轨道转移。

- 地球同步轨道的设计:解释了如何通过数学计算,在特定高度上实现与地球自转同步的轨道设计。

3. 引力和飞行力学问题航天器的运动是受到引力和其他力学因素的影响的,以下是一些与引力和飞行力学相关的数学问题: - 行星间引力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以确保航天器在引力场中的运动符合预期。

- 航天器姿态调整:介绍如何利用数学模型计算航天器姿态调整所需的推力和角速度,以保持航天器稳定。

4. 通信与信号处理问题航天任务中,通信与信号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以下是一些与通信与信号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 - 信号传输与损耗计算:介绍了如何使用数学模型计算信号在航天器和地面站之间的传输损耗,以优化通信系统设计。

- 误码率和纠错编码:解释了如何使用数学方法计算和优化误码率,并使用纠错编码提高通信可靠性。

5. 燃料消耗和能源管理问题在航天任务中,合理管理燃料和能源对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与燃料消耗和能源管理相关的数学问题: - 燃料消耗计算:介绍如何使用数学模型计算航天器在不同任务段中的燃料消耗,以实现最优的燃料利用。

- 太阳能电池板设计:解释了如何使用数学方法优化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太阳能。

托勒密数学模型

托勒密数学模型

托勒密数学模型托勒密是古希腊数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天体在天空中的运动。

这个模型被称为托勒密数学模型,它是欧洲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托勒密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天体的运动看作是在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球形空间中进行的。

这个空间被称为天球,天体则被看做是在这个球面上运动的。

托勒密数学模型可以用一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些公式被称为托勒密天文学公式。

托勒密天文学公式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其中最基本的是天球的半径和天体的位置。

这些元素可以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形状来描述,如圆形、球形、正方形等等。

托勒密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几何形状来描述不同的天体运动,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

托勒密数学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精度和稳定性。

在当时的条件下,托勒密数学模型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这对于天文观测和导航等领域非常有用。

此外,托勒密数学模型的稳定性也非常好,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较大的误差。

托勒密数学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而且在现代也仍然被人们所使用。

例如,在天文学、地理学、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托勒密数学模型仍然被广泛地应用着。

托勒密数学模型的成功得益于古希腊数学家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他们在数学领域中创造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几何学、数论、三角函数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托勒密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托勒密数学模型是欧洲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天文学、地理学、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托勒密数学模型的成功得益于古希腊数学家们的努力和创造力,他们开创了数学领域中的许多新理论和方法。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实用版】目录1.天体力学简介2.基本力学模型3.三体问题简介4.数学模型演示正文1.天体力学简介天体力学是研究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天体力学不仅关注单个天体的运动,还关注多个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研究天体力学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力学模型来描述天体的运动。

2.基本力学模型在研究天体力学时,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基本的力学模型,例如质点模型、刚体模型和弹性体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天体的运动,并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运动规律。

-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将天体看作是一个质点,忽略了天体的大小和形状。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天体。

- 刚体模型:刚体模型是一种更复杂的模型,它考虑了天体的形状和大小。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具有固定形状和大小的天体,例如地球和月球。

- 弹性体模型:弹性体模型是一种更进一步的模型,它考虑了天体的形变。

这种模型适用于研究具有弹性的天体,例如气球。

3.三体问题简介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描述了三个质量不等的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三体问题可以追溯到 1687 年,当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由于三体问题的复杂性,它一直是一个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4.数学模型演示为了演示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拉格朗日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是一种用于描述天体运动的数学方程,它可以描述多个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假设我们有三个天体,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m1、m2 和 m3,它们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r12 和 r13。

我们可以使用拉格朗日方程来描述它们的运动规律:dr12/dt = G(m1 + m2)/r12dr13/dt = G(m1 + m3)/r13dr23/dt = G(m2 + m3)/r23其中,G 是万有引力常数,t 是时间。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例14】一均匀球体以角速度ω绕自己的对称轴自转,若维持球体不被解体的 唯一作用力是万有引力,则此球的最小密度是多少?
【例15】 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 体静 在平均密度 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 球形 体表面 赤道 有引 力常量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 体自转周期为( )
)
【 11】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度 【例 】某 在 速 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 直 抛 物 t物体以速度 物 速 v落回手 落 中。已经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模型五:求密度模型 【例12】某研究小组用天文望远镜对一颗行星进行观测,发现该行星有一颗卫 星,卫星在行星的表面附近绕行,并测得其周期为 在 的表 绕 并测 其 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 引 常 为G,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出( ) A.行星的质量 行星的质量 B.行星的半径 行星的半径 C.行星的平均密度 D.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例13】已知地球的半径 球 半径 R=6400Km,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 面 重力 度g=9.8m/s2,求 ,求地 球的平均密度。
模型三:黄金代换模型 【例6】 质量为m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 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 GM A.线速度 v B.角速度 gR R C.运行周期 T 2 R g D.向心加速度 a
高考秘籍之天体运动必备十大模型(上)
天体运动 考察形式多样 每年高考必考 十大模型 模型八:同步卫星模型 模型九:能量模型 模型十:变轨模型
模型一:公转模型 模型二:自转模型 模型三:黄金代换模型 模型四:卫星发射模型 模型五:求密度模型 模型六:天体的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七:多星系模型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十种物理模型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十种物理模型

漫谈天体运动问题的十种物理模型闫俊仁(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 034000)航空航天与宇宙探测是现代科技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的热点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习题类型较多,不少学生普遍感觉到建模困难,导致解题时找不到切入点.下面就本模块不同类型习题的建模与解题方法做一归类分析。

一、“椭圆轨道”模型指行星(卫星)的运动轨道为椭圆,恒星(或行星)位于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此类模型适宜高中生做的题目不多,所用知识为开普勒第三定律及椭圆轨道的对称性。

例1 天文学家观察到哈雷彗星的周期约是75年,离太阳最近的距离是8.9X1010m ,但它离太阳的最远距离不能测出。

试根据开普勒定律计算这个最远距离,已知太阳系的开普勒常量k =3.354X1018m 3/s 2。

解析 设哈雷彗星离太阳的最近距离为,最远距离为R 2,则椭圆轨道半长 轴为221R R R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k TR =23,得 13222R kT R -==m m 103218109.83600243657510354.38⨯-⨯⨯⨯⨯⨯)(=5.224⨯1012m二、“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指一个天体(中心天体)位于中心位置不动(自转除外),另一个天体(环绕天体)以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环绕天体只受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

解答思路 由万有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据牛顿第二定律,得r Tm r mw r v m ma r Mm G n 2222)2(π==== 式中M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m 为环绕天体的质量, a n 、v 、w 和T 分别表示环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根据问题的特点条件,灵活选用的相应的公式进行分析求解。

此类模型所能求出的物理量也是最多的。

(1)对中心天体而言,可求量有两个:①质量M=2324GT r π,②密度ρ=3233R GT r π,特殊地,当环绕天体为近地卫星时(r =R),有ρ=23GT π。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是通过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来描述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它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根据牛顿的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该定律可以表示为:$F=G\frac{m_1m_2}{r^2}$,其中F是引力,G是引力常数,$m_1$和$m_2$是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2.质点模型:天体力学中常常将天体简化为质点,即忽略天体自身的尺寸和形状,将其看作一个质点。

这样可以简化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计算。

3.二体问题:二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最简单的力学模型,研究两个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通过应用牛顿的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得到两个天体的运动方程,并用数值或解析的方法求解。

4.三体问题:三体问题考虑三个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它比二体问题更复杂,因为存在三个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是通过求解天体的运动方程来描述的,通常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模拟和演示。

数值演示三体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通过离散化时间和空间,将天体的运动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然后使用数值积分方法(如欧拉法、四阶龙格-库塔法等)进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调整初始条件、天体的质量和距离等参数,观察天体的轨迹和相互作用。

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三个质量相等的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运动。

假设它们初始位置为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并具有相同的初始速度。

使用数值积分方法进行模拟,可以观察到三个天体的运动轨迹,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并演化的。

请注意,三体问题的解析解非常罕见,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能得到解析解。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数值模拟来研究和理解三体系统的行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摘要:一、引言二、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1.牛顿力学2.拉格朗日力学3.哈密顿力学三、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1.三体问题的背景及重要性2.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3.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及应用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天体力学领域,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至今,众多学者为了解释天体运动的奥秘,提出了各种力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并以三体问题为例,演示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二、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1.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由牛顿三大定律组成。

牛顿力学可以较好地解释行星运动规律,但对于复杂的天体系统,其适用性有限。

2.拉格朗日力学拉格朗日力学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它通过构建拉格朗日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拉格朗日力学具有较好的数学性质,可以解决一些牛顿力学难以处理的问题。

3.哈密顿力学哈密顿力学是拉格朗日力学的推广,它通过哈密顿方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哈密顿力学具有更简洁的表达形式,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量子力学等领域。

三、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1.三体问题的背景及重要性在天体力学中,三体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

三体问题研究的是三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尽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法。

2.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组成。

通过这两个定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包含三个质点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

3.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及应用解决三体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数值模拟、近似解法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天体运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总结本文介绍了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并以三体问题为例,演示了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三体数学动态模型

三体数学动态模型

三体数学动态模型一、三体系统基本概念三体问题,是天体物理学中经典的动力学问题之一。

它研究三个天体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在太阳系中,例如地球、火星和木星等行星的运动,都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三体问题。

二、牛顿力学下的三体问题在牛顿力学框架下,三体问题可以用以下微分方程来表示:d²r1/dt² = -Gm2(r2-r1) × r3 / ||r2-r1||³d²r2/dt² = -Gm1(r1-r2) × r3 / ||r1-r2||³d²r3/dt² = -Gm1(r3-r1) - Gm2(r3-r2)其中,r1, r2, r3 是三个天体的位置向量,m1, m2 是三个天体的质量,G 是万有引力常数。

三、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对于三体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求解。

由于三体问题的复杂性,其精确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得到。

然而,通过数值方法,我们可以近似求解这些微分方程,以模拟天体的运动轨迹。

四、周期解与混沌现象在三体问题中,存在周期解和混沌现象。

周期解是指天体的运动轨迹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混沌现象则是指天体的运动轨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运动轨迹的巨大差异。

五、三体问题的数值模拟由于三体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通常采用数值方法对其进行模拟。

常用的数值方法包括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

通过这些数值方法,我们可以模拟天体的运动轨迹,并研究其周期性和混沌行为。

六、三体问题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三体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周期解,我们通常研究其线性稳定性,即周期解是否稳定以及在何种条件下稳定。

而对于混沌解,我们则研究其非线性稳定性,即混沌解是否能够持续存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存在。

七、三体问题的应用领域三体问题在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行星科学中,三体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行星的运动规律和演化历程;在航天工程中,三体问题可以用于研究卫星的运动轨迹和姿态控制等问题。

浅析天体运动中的四个模型

浅析天体运动中的四个模型

浅析天体运动中的四个模型
天文学研究太阳、行星、卫星、星系和宇宙的运动规律,其中有四种运动模型:平动模型、黎曼模型、张力模型和一元牛顿引力模型。

<b>一、平动模型</b>
平动模型是指天体运动的一种均匀运动,它表示天体运动的方向是垂直于初始力,并且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等科学家基于平动模型,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自转”和“公转”,从而解释了地球的旋转和公转,以及其他行星的公转。

<b>二、黎曼模型</b>
17世纪,黎曼提出他的椭圆运动模型,认为行星的运动轨迹是椭圆,而太阳位于椭圆长短轴的一端。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支配规律,该规律将行星运动的轨迹绘制为椭圆表面上的曲线,支配着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规律。

<b>三、张力模型</b>
天体的运动还受到张力的影响,张力是指引力之外的力,它能够改变天体的运动状态。

18世纪,卢瑟福定义了张力模型,张力可以改变天体的轨道,从而使其保持稳定的运动。

<b>四、一元牛顿引力模型</b>
牛顿提出了一元牛顿引力模型,它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引力是指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根据牛顿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反比。

一元牛顿引力模型解释了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有助于解释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其
它物理现象。

总之,上述运动模型都能够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

这些模型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并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释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天体运动。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

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演示天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其中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体问题是指三个质点相互作用的运动问题,其中每个质点都受到其他两个质点的引力作用。

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质点运动方程来描述。

三体问题的通过力学描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质点1的运动方程: m1(d²r1/dt²) = G * ((m2 * (r2 - r1)) / |r2 - r1|³) + G * ((m3 * (r3 - r1)) / |r3 - r1|³)质点2的运动方程: m2(d²r2/dt²) = G * ((m1 * (r1 - r2)) / |r1 - r2|³) + G * ((m3 * (r3 - r2)) / |r3 - r2|³)质点3的运动方程: m3(d²r3/dt²) = G * ((m1 * (r1 - r3)) / |r1 - r3|³) + G * ((m2 * (r2 - r3)) / |r2 - r3|³)其中,m1、m2、m3 分别是质点1、质点2、质点3的质量, r1、r2、r3 分别是质点1、质点2、质点3的位置矢量, G 是引力常数。

以上方程构成了一个由质点位置和时间导数表示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描述了三个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运动情况。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数值方法(如欧拉法、改进的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对这个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模拟和求解来获得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

对于三体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场景,导致不同的解和运动轨迹。

由于其非线性和复杂性质,三体问题的数学模型一般难以得到解析解,因此需要借助数值模拟来研究和理解。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观察和分析三个质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稳定性和混沌现象等。

高考中天体运动问题模型

高考中天体运动问题模型

高考中的天体运动问题模型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运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重要内容,天体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型。

一、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模型1.考虑地球(或某星球)自转影响,地表或地表附近的随地球转的物体所受重力实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向心力必来源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不断变化,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将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的值g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在赤道上,在两极处,。

例1如图1所示,P、Q为质量均为m的两个质点,分别置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如果把地球看成是一个均匀球体,P、Q两质点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P、Q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B.P、Q受地球重力相等C.P、Q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D.P、Q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例2荡秋千是大家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来的某一天,同学们也许会在其它星球上享受荡秋千的乐趣。

假设你当时所在星球的质量是、半径为,可将人视为质点,秋千质量不计、摆长不变、摆角小于90°,万有引力常量为。

那么,(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多少?(2)若经过最低位置的速度为,则此时摆线的拉力是多少?二、卫星(行星)模型卫星(行星)模型的特征是卫星(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2所示。

1.卫星(行星)的动力学特征中心天体对卫星(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

2.卫星(行星)轨道特征由于卫星(行星)正常运行时只受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所以卫星(行星)平面必定经过中心天体中心。

3.卫星(行星)模型题型设计1)讨论卫星(行星)的向心加速度、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问题。

由得,故越大,越小。

由得,故越大,越小。

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

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

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发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的总称。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模型。

本文将介绍地壳运动的四大常见模型。

1. 推力模型
推力模型是用来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模型。

它认为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发生流动,导致地壳的运动。

这种流动产生的推力使得地壳板块发生相互推挤、碰撞和分离等现象,形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另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模型。

根据引力模型,地球内部材料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地壳板块受到不同的引力作用而发生移动。

这种移动使得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堆积和下沉,形成山脉、沟谷和地震带等地理地貌。

3. 极移模型
极移模型是一种描述地壳运动的模型。

据此模型,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壳板块沿地球表面发生移动,形成了大陆和海洋的相互变化。

这种模型解释了地球上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地理现象。

4. 热对流模型
热对流模型是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模型。

根据热对流模型,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不均导致岩石的密度差异,从而产生热对流。

这种热对流使得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形成了板块边界和地理地貌的变化。

以上是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过程,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天体问题的两类基本模型及考点演绎

天体问题的两类基本模型及考点演绎

天体问题的两类基本模型及考点演绎王海清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摘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运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把这个内容作为了必修的内容。

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最大的困难便是建立不好模型。

本文以总结模型的方法来演绎各模型考点而达到帮助学生们掌握考点关键词:天体模型 演绎考点模型一、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模型1.考虑地球(某天体)自转影响,地表或地表附近的随地球转的物体所受重力实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物体除了有重力外还需要向心力,因此,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

对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时的向心力,由于物体所处位置不同,其绕地轴做圆周运动半径不同,因而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的值g 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在赤道上心引F G F +=,在两极处,0=心F ,G F =引。

2.忽略地球M (天体)自转影响,则地球M (天体)表面或地球M (天体)上方高空物体m 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M (天体)对物体m 的万有引力.即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 F =万。

由此种关系可以推导出许多的结论。

把G F =万展开,即得到了mg R Mm G=2 (地球表面)和g m h R MmG '=+2)((地球上方距地球表面h 高处)。

⑴.对于mg RMmG=2,可以把它变形成 2gR GM =……………………①2R GMg =………………………② GgR M 2=………………………③其中①式就是常用的黄金代换式。

②式表明地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天体)质量和地球(天体)半径共同决定的。

③式为一种求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地球的质量就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

⑵.对于g m h R MmG'=+2)(,可以把它变形成2)(h R GMg +='………………………④ 此式表明离地球(天体)表面h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g '只与h 有关,h 越大g '越小。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数学模型
刘大为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1)001
【摘要】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问题,得出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公式.通过数学公式反映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有关规律.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刘大为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42
【相关文献】
1.如何应对"杀手天体"撞击地球 [J], 王庄林
2.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种可能 [J], 马骏杰
3.关于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原理的猜想 [J], 曹竣云
4.小天体撞击地球大气层的空爆问题研究 [J], 耿淑娟; 周炳红; 韩鹏; 郑伟; 李明涛
5.小天体撞击地球大气层的空爆问题研究 [J], 耿淑娟; 周炳红; 韩鹏; 郑伟; 李明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云南白垩纪红层中也有含铜砂岩矿床。
川、鄂、甘、新等侏罗纪含煤地层中常夹有沉积铁矿层。四 川的铁矿以湖相成因的菱铁矿、赤铁矿为主——綦江式铁矿。 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产
我国东部,因印支期,特殊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形 成知名的金属成矿带。我国东南、华南形成了W、Sn、Mo、 Cu、Pb、Zn、As、Sb、Hg等重要金属矿产,其中钨、锑 等储量居世界首位。鄂、皖等省,燕山期花岗岩与石灰岩接 触,还形成了接触矿床。湖北大冶、安徽当涂和铜官山等地 的铁矿、铜矿、黄铁矿等,其中大冶铁矿储量丰富——大冶 式铁矿。
中生代时,因泛大陆的解体,泛大洋已进入衰退阶段, 成为古太平洋。中生代末,全球古地理演化的格局为 泛大陆解体、太平洋缩小、大西洋扩张、印度洋产生、
14.2.3 中生代气候和矿产
气候
三叠纪初气候较枯燥,后由转向温湿,气候分带现象明 显。
侏罗纪海侵扩大,潮湿气候分布增加,在北美、北欧、 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都形成煤层,仅次于石炭二叠纪。
14. 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三叠纪:距今2.50—2.08亿年——三叠系〔T〕。 侏罗纪:距今2.08—1.35亿年——侏罗系〔J〕。 白垩纪:距今1.35—0.65亿年——白垩系〔K〕。 地理变化
海西运动使世界很多地区隆起,形成联合古陆;侏 罗纪和白垩纪频遭大范围海侵,总趋势为陆地面积 增大。
三叠纪初,华南仍为海水占据,中国处南海北陆局势。 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使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间、 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间,形成印支褶皱带,相互对接 在一起。故印支运动期之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局部已 全部成陆,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侏罗纪,中国仅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 苏里江下游等仍处海侵。白垩纪亦大致如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 片如 同一列高 速行 驶 的彗星 火 车 , 以每 秒 6 公 O
型 中的基本 假设 . 在地球 的轨道 与质量 都处 于稳定 阶 段 的某 一 时间存 在 ‰ 个其 轨 道 可 以 与地 球 运 行 轨 道 相 交 的质 量足够 大的 天体 . 平均 每 一 天 体 的运 行 周 期 以地 球年 为单 位 , 均 每 一天 体 轨 道 与 地球 轨 道 平 有两 个交 点. 每一个 天体 与地球 只能 撞击 一次 , 撞 击后 , 天体 消失 . 该 考虑 到其 它 因索对可 与地 球碰 撞 的天 体数 量增加 与减 少 的影 响是 处于 平 等位置
角 度建立 天 体撞 击地球 的数 学模 型.
响 了地 球 的进 化史 特别 是 生命 的演化 史. 中 , 其 越 来越 多 的证 据提 示 , 龙 的灭 绝 和 白 垩纪 的终 结 恐 是 由于 60 50万年前 一 颗直 径 1 O公里 的小行 星在 墨西 哥湾一 带撞 击 地 球 所 致 , 同时 也抹 杀 了地 球 上 23的其 他生物 L. / J ]
的圆周 轨道 运 动 , 动 的周期 为 1在 轨道 外侧 的 运 .
机会要多, 但也只能造成局部性灾难. 直径大 于 1 k m的巨大陨石极为稀少 , 却具有严重破坏性 但
后果n . 以 , ]所 对地 外 天 体 撞 击 地球 的 问题 , 只须 注意 直 径 在 5 以 上 的这 类 质 量 足 够 大 的 天 0m 体. 又考虑到 长 周期 彗 星 的运 行 轨迹 以及 存在 特 点与小 行 星以及 短 周 期 彗 星 有很 大 的 不 同. 本 在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期 1
2 0 年 1月 07
甘 肃 联 合 大 学 学枉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Ga s a h iest Nau a ce c s o r a n uLin eUnv riy( t rl in e) o S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有关规律 .
关t调 : 地外天体 ; 地球 I 撞击 I 概率 ; 学模 型 数 中圈分类号 : 2 2 0 4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越 来越 多的研 究 证 实 , 在地 球 漫 长 的进 化 史 中, 曾经 发 生 多 起 地 外 天 体 对 于 地 球 的 猛 烈 撞
以 是 负 整 数. 球 与 地 外 天 体 撞 击 的 可 能 次 数 地 m 是 一个 正数 , 可 以是 小 数. 面 给 出数 学 模 它 下
日, 这种看 法 已经被 证 明是错 误 的[ ]从 18 1 . 9 7年 7月 1 6日开始 , 梅 克 一列 维 9号 彗 星 的 2 休 1个
收 稿 日期 :0 60—9 2 0—42 .
作者简介: 刘大为( 9 8)男 , 14 一 , 辽宁沈阳人 , 甘肃联合大学 理工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力 学 、 机械学研究.
维普资讯
16 O
甘肃联度 , 递次撞 进 木星 背 向地球 的一 面 , 每次撞
击间隔 8 小时左右 , 总共 释放 出相当于 5 亿颗广
岛原子 弹的 巨大 能量 , 起 的碎 片 , 掀 扩散 到 了距 离
木星表面 30 00多公里的空中. 休梅克一列维 9 号
彗星事件使人们 产生了警觉 : 宇宙大碰撞现在也
击 [ , 外天 体 对 于 地球 的猛 烈撞 击 深 远 地 影 地 卅]
文 中 , 外天 体撞 击 地 球 的数 学 模 型 仅 以运行 轨 地
道 与地球 运行 轨道 相交 、 径 5 m 以上 的小 行 星 直 0
以及 短 周 期 彗 星 为研 究 对 象 [ , 且 仅 从 一 般 1 并 ]
同心 圆上 布置 n 个指 向 O的“ 。 激光炮 ”激 光炮不 , 定 期发射激 光 , 平均 发射周 期为 T, 表示第 if G - 1 激 光炮所在 位置 , 时 G 代 表第 if激 光 炮 , 同 - 1 A、 B分别是 直 线 O 圆周 轨 道 的交 点 . 于第 i G 与 对
会 发生.
彗星、 小行 星 是可 以撞 击 地 球 的两 类 地 外 天 体, 由于地球 大气层 有 保护作 用 , 使我们 免受 直径 在 5 以下 的 小 天 体 的 袭 击 . 径 介 乎 ( 0 0m 直 5 ~ 50m 之 间 的 小 天 体 比更 大 的 天 体撞 击 地 球 的 0)
Vo- lNO 1 l2 . Jn 0 7 . .2 0 a
文章 缩 号 :1 7 —9 XI 0 7 0-1 50 6 26 1 0 )10 0 ‘4 2
地 外天体撞 击地球 的数 学模 型
刘 大 为
( 甘肃联 合大学 理工学院 , 甘肃 兰州 70 0 ) 3 0 0

要 : 数学模 型研究地外天体撞 击地球的问题 , 通过 得出地外 天体 撞击地球 的概率公 式. 通过数 学公 式反映
的两类随机事件 , 所以, 不计算其它因素对可与地
球 碰撞 的天 体数 量 的影 响[. 1 ]
2 地 外天体撞击 地球 的 比拟模 型及 其计算
为了形象地讨论问题起见 , 根据地外天体撞
击 地球 数学 模 型 的基 本 假设 , 出如 图 1所 示 的 给 对 地外 天体 撞 击 地球 进 行 类 比的模 型 [ , 该模 4 在 j 型中 , 直径 为 d的小球 绕 以 O 为 圆心 的 周长 为 L
许多人 认为 重大 的宇 宙碰 撞不可 能发 生于今
1 问题 与 基 本 假设
数 学模 型所 要 研究 的基 本 问 题 是 : 地 球 绕 求 太 阳旋转 第 N 周 时 即地 球 存在 第 N 年 时地 球 与 地 外天 体撞 击 的可 能 次 数 . 对 于 本 问 题 所 相 选 定 的不 同 的计 算起 始 年 , 可 以是 正 整 数 也 可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