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1《平均数》教案 鲁教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独立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数?2. 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 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3.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4. 组合式教学法:让学生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六、教学步骤1.引入(1)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2,4,6,8,10,并让学生自己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2.讲解(1)教师简单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指一组数的算术平均值,可以用来表示这组数的“中心位置”。
(2)教师详细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例题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2)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例题,互相帮助。
4.练习题(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将练习题答案对比,讨论错题原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拓展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1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100分、105分、110分、115分、120分、130分,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数是多少?”(2)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6.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弄清现有问题。
七、教学评估1. 听讲记录表。
2. 课后作业评估: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回顾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
八、教学资源1. 录像教学片段。
2. 平均数的教学PPT及练习题。
通常,此项教案可在45分钟-1小时内完成。
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0.1 平均数(第一课时)
10、1 平均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3、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导学:请自学课本第73—75页,完成下面问题:1、某校举行歌咏比赛,7位评委给各班的选手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高最低分,再算出其余5个评分的平均数,就是这名选手的最后得分,小莉的得分情况如下:9、64、9、70、9、65、9、71、9、69、9、75、9、83,那么小莉的最后得分是( ) A 、 9、69 B 、 9、70 C 、 9、71 D 、 9、722.某一学习小组共8人,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1人,得90分的2人,得74分的4人,得64分的1人,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 82分 B 、 80分 C 、 74分 D 、 90分 3、已知3、x 、4、6、5的平均数为4,则x=_________、4、完成教材第75页随堂练习第1、2题、二、探究学习探究(一):算术平均数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重要特征数,要熟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121(...)n x x x x n=+++ 1、如果a 与b 的平均数是6,那么a+1与b+3的平均数是( ) A 、 4 B 、 8 C 、 5 D 、 10 2、已知一组数1、2、3、4、5、…、100,求这100个数的平均数探究(二):加权平均数:在n 个数据中,如果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12...k f f f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为:11221(...)k k x x f x f x f n=+++ 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之意,k f 越大,表明k x 这个数据越多,“权”就越重、 (2)当各数据权均为1时,加权平均数即为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其实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1、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如下:七一班55人,平均分为81分;七二班40人,平均分为90分;七三班45人,平均分为85人;七四班60人,平均分84分,求年级平均分2、学校对王老师和张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成绩及业务学习三个方面做了一个初步评估,成绩如下:工作态度 教学成绩 业务学习 王老师 98 95 96 张老师909998(1)分别计算王老师、张老师三个方面的平均分,并以此判断谁应评为优秀 (2)若工作态度、教学成绩、业务学习分别占20%、60%、20%,分别计算王老师、张老师三个方面的平均分,并以此判断谁应评为优秀三、达标测试1、 6个数的平均数为10,其中一个数是5,那么其余5个数的平均数是___ ___、2.濮阳市6月份某一周的日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8、30、29、31、32、28,这一周的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多少?3、某居民小区开展节约用水活动成效显著,据对该小区200户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分析,2月份比1月份节约用水情况如下表所示:节水量/m³ 1 1、5 2户数20 120 60求2月份平均每户节约用水多少立方米?4、课本习题10、1,1---3题教(学)后记:回想本节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四、课后作业1.某人打靶,有m次每次中靶a环,有n次每次中靶b环,则平均每次中靶的环数是_________、2、若1、2、3、x的平均数为5,且1、2、3、x、y的平均数为6,则y= __ ______、3、下表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公布的5月份某一周入园参观人数,则这一周入园参观人数的平均数是___ ____万、日期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入园人数(万)36、12 31、14 31、4 34、42 35、26 37、7 38、124、某此数学竞赛中前十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125、120、115、107、109、120、107、115、115、107请计算这1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5、为了估算冬季取暖一个月使用天燃气的开支情况,从11月15日起,小亮连续八天每晚记录了天燃气表显示的读数如下(单位:m³):日期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天燃气表读数220 229 241 249 259 270 279 290 小亮的妈妈11月15日买了一张500元的天燃气使用卡,已知每立方米天燃气1、6元,请您估算这张卡够小亮家用一个月(一个月按30天算)吗?6、下表是某班20名学生的某次数学竞赛成绩统计表成绩(分)50 60 70 80 90人数(人) 1 4 X Y 2若这20名学生的平均分是73分,求x和y的值、10、1平均数(第一课时)答案一、自主学习1 、B 2.B 3、2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1、B2、 50、5 探究(二):1、设年级平均分x ,则5581+4090+4585+608484.655404560x ⨯⨯⨯⨯==+++2、(1)98+95+9696.33x =≈王老师;90+99+9895.73x =≈张老师 、由于王老师的得分比张老师的得分高,因而王老师被评为优秀、 (2)9820+9560+9620=95.820+60+20x ⨯⨯⨯=王%%%%%%;9020+9960+9820=9720+60+20x ⨯⨯⨯=张%%%%%%、由于王老师的得分比张老师的得分低,因而张老师被评为优秀 三、达标测试1、 11 2. 29(℃) 3、 1、6(m ³)四、课后作业 1、am bnm n++; 2、10; 3、 34、88(万) 4、 114(分)5、估计这张卡够小亮家用一个月 分析:每天使用天燃气的平均数290220107-==(m ³),一个月约为:10×30=300(m ³)因为1、6×300=480(元),因为480元<500元, 所以估计这张卡够小亮家用一个月 6、由题意的:1422050160470809027320x y x y ++++=⎧⎨⨯+⨯+++⨯=⨯⎩ 解得:58x y =⎧⎨=⎩第八章 《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测试题(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旋转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B 、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C 、图形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距离D 、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 2、如图,△DEF 是由△ABC 经过平移后得到的,则平移的距离是( )A 、线段BE 的长度B 、线段EC 的长度 C 、线段BC 的长度D 、线段EF 的长度3、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为BC 边上的点,∠BAD =15°,△ABD 经旋转后到达△ACE 的位置,那么旋转了( )、 A 、75°B 、60°C 、45°D 、15°4、下列运动是属于旋转的是 ( )A 、滾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B 、钟表的钟摆的摆动C 、气球升空的运动D 、一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过程5、将一图形绕着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70°后,再绕着点O 逆时针方向旋转120°,这时如果要使图形回到原来的位置,需要将图形绕着点O 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A 、顺时针方向 50°B 、逆时针方向 50°C 、顺时针方向 190°D 、逆时针方向 190°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 B 、轴对称图形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C 、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D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7、如图,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旋转的角度可能是( )A 、30°B 、60°C 、90°D 、120°8、如图,面积为12cm 2的△ABC 沿BC 方向平移至△DEF 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边BC 长的两倍,则图中的四边形ACED 的面积为( )A 、24cm 2B 、36cm 2C 、48cm 2D 、无法确定9、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DC 边上的点,连结BE ,将△BCE 绕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CF ,连结EF ,若∠BEC =60°,则∠EFD 的度数为( ) A 、10° B 、15° C 、20° D 、25°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28分)DBCAEF2题图3题图7题图ABFDC E 8题图BAFDEC 9题图B'C'ABC11题图10、等边三角形至少旋转__________度才能与自身重合、 11、如图,△ABC 以点A 为旋转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AB ′C ′,则△ABB ′是_________三角形、1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BC >AD ,∠B 与∠C 互余,将AB ,CD 分别平移到EF 和EG的位置,则△EFG 为________三角形,若AD =2cm,BC =8cm,则FG =____________、13、如图,把三角形△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35°,得到△A ′B ′C ,A ′B ′交AC 于点D ,若∠A ′DC =90°,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14、如图,AD 是△ABC 的高线,且AD =2,若将△ABC 及其高线平移到△A ′B ′C ′的位置,则A ′D ′和B ′D ′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A′D ′=_________、三、解答题15、根据要求,在给出的方格图中画出图形:(15分)(1)画出四边形ABCD 关于点D 成中心对称的图形A ′B ′C ′D ′,(2)将图形A ′B ′C ′D ′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2格后的图形A ′′B ′′C ′′D ′′、51015DCBA16、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F 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BE ,如图所示,如果AF =4,AB =7,求:(1)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2)求DE 的长度;(3)BE 与DF 的位置关系如何?(15分)74DAFCBE 16题图EAB CDGF12题图ABCB'A'13题图D'C'B'A'ABCD14题图17、在△ABC 中,∠B =10°,∠ACB =20°,AB =4cm,△ABC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与△ADE 重合,且点C 恰好成为AD 中点,如图、(1)指出旋转中心,并求出旋转的度数、 (2)求出∠BAE 的度数和AE 的长、(15分)17题图ABCDE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测试题1、B2、 A3、 B4、 B5、 A6、 C7、 B8、 B9、B 10、 600 11、等边 12、直角 6cm 13、 550 14、垂直 215、略 16、16、解:(1)由图示可以得出:旋转中心为A,旋转角度为90°、(2)∵△ADF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BE,∴△ADF≌△ABE,∴AE=A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DE=AD-AE=AB-AF=7-4=3、如图,延长BE到M,交DF于点M,由△ADF≌△ABE,∴∠ABE=∠FDA,由∠DEM和∠AEB是对顶角,∴∠EAB=∠EMD=90°,即BE⊥DF、17、解:(1)∵△ABC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与△ADE重合,A为顶点,∴旋转中心是点A;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CAE=BAD=180°-∠B-∠ACB=150°,∴旋转角度是150°;(2)由(1)可知:∠BAE=360°-150°×2=60°,由旋转可知:△ABC≌△ADE,∴AB=AD,AC=AE,又C为AD中点,∴AC=AE= 1/2AB=1/2×4=2cm、。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查字典大学网初中频道为大伙儿编辑了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打算,学习能够如此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期望对您有所关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依照给定信息,会利用运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二)能力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对运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使用运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究活动中,鼓舞学生重于探究,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制造,同时通过互相问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展,达到共同进步。
教学重点:1、探究用运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用运算器求平均数。
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猎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在运算过程中,你们体会到有什么困难吗?(引入)二、讲授新课:1、探一探:(新6人为小组)(1)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量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运算器求出估量结果的平均值,你是如何做的?互相交流。
运算器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一样步骤是:(以科学运算器为例)3、输入数据4、显示结果5、退出大伙儿的做法与以上步骤一致吗?量一量,与实际是否符合?2、例1,观看图8-1,利用运算器运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问:分别指出图中各年龄的人数?问:如何用运算器求出他们的平均年龄呢?三、课堂练习:1、P225随堂练习1.22、补充练习:(1)下面是某空调专卖店在今年七月份10天的销售数量:90,83,83,75,71,69,68,67,65,64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有人对展览馆七天中每天对馆参观的人数做了记录,情形如下:180,176,173,176,176,181,18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标题:平均数教案导语: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平均数”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平均数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数学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 运用平均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并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例如,班级的平均成绩、家庭每月的花费平均值等。
2. 概念解释与示例分析(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指的是这些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计算方法讲解(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值相加,再除以个数。
通过多个简单的计算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步骤。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练习,以巩固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应用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用平均数解决班级的卫生评比和食堂饭菜满意度调查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6. 提高拓展(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车间连续五天的产量分别为500、600、450、700、550吨,问这五天的平均产量是多少?要达到平均产量800吨,还需要多少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
平均数教案初中
平均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 7, 5, 10, 2)求平均数。
计算过程:(3+7+5+10+2)÷5 = 27÷5 = 5.4解释: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4。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58cm, 170cm, 155cm,求该班级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平均身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学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
2. 探索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决策等。
以上是一篇关于平均数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提问。
《平均数》精品教案
《平均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统计作用,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发展数据意识。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前面我们认识了平均数,同学们不仅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还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应用平均数来分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问题解决,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含义,发展数据意识(~)用平均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1 .出示题目和学习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金:1耳一耳,”一*.立立解华.2 .k*存》身边的人说一批.2.反馈交流: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些?预设1:比总数,132个V155个,第二小组成绩好些。
学生质疑,两个小组的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
预设2:比平均数,第一小组:132÷4=33(个);第二小组:155÷5=31(个),第一小组成绩好些。
预设3:估算,132÷4=33(个),155T32=23(个),多了一个人只多了23个,所以一定是第一组成绩好。
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合这道题的实际情况,利用求平均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启发,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灵活应用,发展数据意识1.出示题目一。
2020年小丁家各季度用水情况调查(1)读图,理解信息。
①观察小丁家2020年各季度用水量,你能知道什么信息?②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反馈交流。
①问题1:小丁家上半年用水多,还是下半年用水多?交流解决方法,列式计算和观察直条的长度都可以解决问题。
②问题2:小丁家2020年要交多少元的水费?了解北京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收费标准,依据收费标准,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③问题3:小丁家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要求:不计算,估一估小丁家平均每个季度用水量大约在什么范围?选一选,小丁家平均每季度用水量在哪个范围?A.221 --- 241B.26t -------- 281C.33t -------- 36t④问题4:为什么第三季度用水量最多?学生交流说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数据背后的道理。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教案:平均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够在计算平均数时注意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一段相关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荧光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个有关平均数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兴趣,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导入(10分钟)教师写出几组数字,如:12,15,18,20。
请学生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1. 将给定的一组数字相加。
2. 将相加的结果除以数字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示范(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数字,如:5,8,10,12,15。
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组数字的平均数计算,例如:9,11,13,15,17。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对对方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拓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班级里每个人的身高,如何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请学生尝试解答。
巩固(15分钟)学生解答以下问题,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平均数是什么意思?2. 求平均数的步骤是什么?3. 你能给一个求平均数的例子吗?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平均数练习题,并写下他们的思路和解决过程。
期望的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鲁教版数学七下10.1平均数(20201124145212)
10.1平均数教学目标: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r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用样本估讣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而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出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甜玉米的产疑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立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 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活动1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而积如下表: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而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功2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 : 3 : 2 :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 : 2 : 3 :3的比确怎,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1.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增加或减少一个数不会改变平均数,每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也不会改变平均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3个数相加后除以3。
4. 练习计算更复杂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或体重。
1.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平均数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际问题,如一家三口的身高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3. 解释通过计算家庭成员身高的平均数来估计全家人的身高。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计算一家三口的平均身高。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际问题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引入平均数的推论,如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趋势。
3.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推论,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间值。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找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3.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性质和推论的理解。
第四章:平均数的扩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扩展概念,如中位数和众数。
2. 解释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手段:课件,磁铁扣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创设记数游戏引入,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你认为自己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你想用几来代表自己记数字的水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构建知识模型1.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也在做记数练习,这是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1.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你觉得淘气记数字的水平用几表示比较合适?(说想法和道理)3.智慧老人告诉我们,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大家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用纸片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请两个同学上台展示,边摆边说,直观操作感受移多补少。
3.知识内化,计算模型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结合直观操作,探索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揭示课题,深化理解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得出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可是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平均每次6个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5.联系生活,切身感受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知识体系1.在1分投篮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
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
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平均数教案5篇
平均数教案5篇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外延伸活动的参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篇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建议: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平均分,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特点。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师:昨天我们班男生女生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争霸赛”,想不想知道大家的比赛成绩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同学的成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的投篮成绩。
活动2【活动】明确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师:他们两个第一次1分钟分别投进几个球呢?生:男生8个,女生6个。
师:现在谁的投篮水平好一些?说明理由。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说课稿模板之平均数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说课稿模板之平均数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初一数学第十章说课稿,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经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课标中叶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信息窗中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0.1平均数(第二课时)doc
10、1 平均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3、能利用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4、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导学:请自学课本第76—78页,完成下面问题:1、 已知1、2、3、4、1x 、2x 、3x 的平均数是8,那么1x +2x +3x 的值为( )A 、 14B 、 22C 、 32D 、 462给数据56,68,32,14分别赋予权1,2,3,4,则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________、 3.某商店选用每千克28元的A 型棒棒糖3千克,每千克20元的B 型棒棒糖2千克,每千克12元的C 型棒棒糖5千克混合出售,问混合后的棒棒糖平均每千克售价是多少元?4、完成教材第78页随堂练习第1、2题、二、探究学习探究(一)加权平均数:在n 个数据中,如果1x ,2x ,3x ,…, k x 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f ,2f ,3f ,…,k f 次,其中123...k f f f f n ++++=,则这n 个数的平均数为:11221(...)k k x x f x f x f n=+++、 数据1x ,2x ,3x ,…, k x 出现的次数1f ,2f ,3f ,…,k f 分别叫数据1x ,2x ,3x ,…, k x 的权数 提示:(1)“权”含有分量所占轻重之意,k f 越大,表明k x 这个数据越多,“权”就越重、 (2)通常情况下,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时,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比较方便、(3)求算数平均数时各数据的权相等,求加权平均数时各数据的权不一定相等,当各数据权均为1时,加权平均数即为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其实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1、某校七年级共有六个班,共308人,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表:班次七(1)七(2)七(3)七(4)七(5)七(6)参考人数52 48 55 51 49 53平均成绩81 80 84 83 86 82求:七年级全体学生这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可知,该校七年级的全体学生在这次数学测试中,平均成绩等于所有学生的数学成绩总和除以总人数,所以先求各班数学成绩总分,再把各班成绩总分的和求出来即得全年级成绩总和,再除以年级总人数,从而可以求出全年级的平均成绩2、某鱼塘放养鱼苗10万条,根据这几年经验知道,鱼苗成活率为95%,一段时间后准备打捞出售,第一次从中网出40条,称得平均每条鱼重2、5千克,第二次网出25条,称得平均每条鱼重2、2千克,第三次网出35条,称得平均每条鱼重2、8千克,请估计鱼塘中鱼的总重量约是多少?分析:要估计鱼塘中鱼的总质量约是多少,应先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即估计该鱼塘中的鱼平均每条的质量是多少,然后用每条鱼的质量乘该鱼塘中成活的鱼的条数,即得该鱼塘中鱼的总质量的估计值、三、达标测试1、(2011、浙江)某校艺术演出中5位评委给某个节目打分如下:9分,9、3分,8、9分,8、7分,9、1分、则该节目的平均得分是________分、2.一射击运动员一次射击练习的成绩是(单位:环):7,10, 9, 9, 10,这位运动员这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时________、3、已知5个数的和是a,另7个数的和为b,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是( ) A 、2a b + B 、 12a b + C 、 5712a b + D 、 1()257a b+4、课本习题10、2,1---3题以及79页的试一试教(学)后记:回想本节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四、课后作业1.(2011、株洲)为建设绿色株洲,某校初三0801、0802、0803、0804四个班的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每班植树的株数如下表,则这四个班平均每班植树________株、 班次 0801 0802 0803 0804 植树株数222535182、某人对濮阳某旅游景点的旅游人数进行了10天的统计,结果有3天是每天800人,有两天每天1200人,有5天每天700人,那么这10天平均每天的旅游人数为________人、3、某“中学生暑期环保小组”的同学,随机调查了某小区的10户家庭一周内使用环保方便袋的数量,数据如下(单位:只):7, 5, 7, 8, 7, 5, 8, 9, 5, 9、利用上述数据估计该小区2000户家庭一周内需要环保方便袋约( )A 、 20000只B 、 14000只C 、 21000只D 、 98000只4、 某饮料店为了了解本店一种罐装饮料上半年的销售情况,随机调查了8天该种饮料的日销售量,结果如下(单位:听):33、32、28、32、25、24、31、35、 (1)这8天平均日销售量是多少听?(2)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上半年(按181天计算)该店能销售这种饮料多少听?5、某电子器材商店有一批集成块,共有两个型号,其中A型的有200个,每个价格为3元;B 型的有300个,每个价格为2元、现将这两种型号的集成块统一以每块2、5元出售,问卖出价格比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是高还是低?10、1平均数(第二课时)答案一、自主学习1 、D 2、 34、43.解:(28×3+20×2+12×5)÷(3+2+5)=18、4(元)所以,混合后的棒棒糖平均每千克售价是18、4元二、探究学习探究(一)1.解:1(8152+8048+8455+8351+8649+8253) 308x=⨯⨯⨯⨯⨯⨯1=2546592.7()308⨯≈分探究(二):1、解:2.540+2.225+2.8352.53402535x⨯⨯⨯==++(千克)鱼塘中鱼的成活数量为:100000×95%(条)所以:鱼塘中鱼的总质量为2、53×95000=240350(千克)三、达标测试1、 9 2. 9 3、 B四、课后作业1、 252、 8303、 B4、解:(1)这8天平均日销售量是:1+++++++308=(3332283225243135)(听)(2)30×181=5430(听)5.解:这批集成块的平均价格为:3200+23002.4200300⨯⨯=+(元)因为2、4<2、5 ,所以卖出价格高于平均价格。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范文:平均数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范文:平均数
知识的学习需要大家每天的积累,这样才能提高成绩,初中频道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例如在一家餐厅里共有10个人,他们的消费金额分别是100元、80元、120元……,然后问学生如何计算这些人的平均消费金额。
通过这样的引入,让学生对平均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并且能够联想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概念阐述首先简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举例和图表来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练习和讲解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练习,例如对一组数字进行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或者对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然后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化繁为简,准确计算平均数。
4. 拓展应用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某班级的语文成绩平均分、某商品的平均售价等。
通过这样的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巩固和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平均数计算题目,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题目。
然后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1. 板书和投影:用于呈现知识点和例题。
2. 图表和实例:用于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册和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讨论: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练习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其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学生的拓展应用题目来评价其对平均数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在概念阐述和练习环节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学习。
初中数学平均数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1.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2.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 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 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2. 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 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 根据学生的探索,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强调平均数的求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学生身高调查、某商店商品售价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五、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答案。
六、总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统计观念。
但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紧张,可以适当调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平均数-教育文档
(鲁教版)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平均数知识的学习需要大家每天的积累,这样才能提高成绩,查字典大学网初中频道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一数学第十章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10.1《平均数》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行为:(1)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读”“写”所占的权重就要大些,即 “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
(2)由于录取时,侧重考虑笔译能力,所以在四项成绩的权的分配上与(1)有所不同。
读、写的权就大一些。
那么加权平均数到底该如何求呢?
定义: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则n
n
n x x x x ωωωωωωωω++++++++ 321332211叫做这个数的加权平
均数。
刚才我们分析了上面应试者甲、乙各项成绩的权重,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计算出相应的加权平均数。
并在小组内讨论。
解:(1)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812
2332
75278383385=+++⨯+⨯+⨯+⨯
乙的平均成绩为:
3.792
2332
82285380373=+++⨯+⨯+⨯+⨯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5.793
3223
75378283285=+++⨯+⨯+⨯+⨯
乙的平均成绩为:
5.793
3223
75385280273=+++⨯+⨯+⨯+⨯
显然的乙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题,进一步体会“权”的作用。
活动3
【例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很显然,此题是要求两名选手的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具有什么意义?
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
明白了这一点。
就能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求甲、乙的最后成绩。
解:选手A 的最后得分是
905.9385.42%
10%40%50%
1095%4095%5085=++=++⨯+⨯+⨯
选手B 的最后得分是
915.9345.47%
10%40%50%
1095%4085%5095=++=++⨯+⨯+⨯
由上可知选手B 获得第一名,选手A 获得第二名.
三、 巩固提高 活动4
教材P139 练习1、2;
四、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权平均数。
在一组数据里,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应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才符合实际,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