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起源及发展
砚台百科——砚的起源
砚台百科——砚的起源
砚的起源
无论是笔,是墨,还是纸,都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只不过是没我们国家那么讲究罢了。唯独“文房四宝”中的砚是中国文化圈所独有的,这可能是大家所没有想到的吧。
在如今学习传统书法的热潮很高,砚也是并不是很经常的被用到,因为人们已经习惯直接使用墨汁了。只要使用墨汁,砚似乎就成了多余的物件。《释名》上说,所谓的砚,就是研,就是把墨块细细磨成粉并用水化解。在古时,“砚”和“研”其实就是一个字,而其偏旁都是“石”字旁也说明石是古砚的基本用材。
砚究竟起于何时,现在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用砚,以简易为上。在氏族公社时期,蚌壳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一种相当容易得到的原料,而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的“砚”就是用蚌壳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蚌壳砚便慢慢被更为实用的石砚所取代了。除了陕西临潼出土的石砚,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也出土有石砚,石砚呈椭圆形,长17.8厘米,宽约14厘米,有两个凹槽,属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大约5000年。
到了殷商时代,作为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文字已经基本成熟,当时的毛笔的制作也有所进步——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可以约略看到用毛笔书写的朱墨笔痕。按理说当时应该是有砚或是有砚的,可是至今仍未发现商代石砚,只是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件玉砚。玉砚呈方形,三面有框,在砚的底部雕刻有一对鹦鹉,其雕工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们大约也可以想象得到商代如果有石砚,其造型亦必灵动非常。
我们看不到商代的石砚,周代的石砚却是可以见得到的。在河南洛阳曾出土了两方周代的砚,一方为玉质牛形,两一方则是由粗砂石打磨而成。就其形制和用途来讲,的确已经具备了后来砚台的某些属性,只不过这两方砚上都残留了一些朱红色的颜料,故而严格说起来,把它们称之为“调色器”更恰当一些。或者说,这一时期的砚兼有调色器的功能。
砚台的起源和发展
砚台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砚台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以考古资料为根据,一起来见证砚台的起源、发展和繁荣。
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捧中,有的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调色用的色盘,这类色盘,磨盘和磨捧,可能是砚台的前身。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磨光,研面残留朱砂,这种石板调色器的造型和用途同后来的砚台很为接近。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已有木牍、墨和研石的发现,
可见至迟到战国晚期已有研墨的砚台。汉代使用砚台比较普遍,传世的数量也较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笔、墨、石砚、木牍(无字),铜销等成套文具,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说明当时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这就证明了砚台最早是一种研磨器,直到汉代仍旧保留着这种性质。
两汉的砚台,从出土的资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
魏晋时期,随着纸的广泛使用,砚的型制品种都有了发展,除了陶砚和石砚外,还出现了瓷砚,砚的形状有长方形和圆形并有足的。
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发展,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为多,石砚在唐代已普遍使用,并且出了端砚和歙砚等著名的产品。宋代的石砚更为盛行,到了明代,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四大名砚--端、歙、洮、澄泥(后红丝和澄泥并列)。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砚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文房四宝的介绍
文房四宝的介绍
一、什么是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文具,包括毛笔、墨、纸和砚。这些文房四宝在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文化的象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文具的特点和用途。
二、毛笔
1. 毛笔的起源和制作
毛笔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毛笔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鲜毛和竹签。制作毛笔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选取质地优良的鲜毛,并将其精心剪裁、破磨、修剪,然后通过与竹签的粘合固定,最终完成一支毛笔。
2. 毛笔的特点和用途
毛笔的最大特点是笔锋的变化和墨水的吸附能力。毛笔的笔锋可以根据用力的不同而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线条粗细和笔画变化。而且,毛笔可以吸附墨水并适度释放,使得书写或绘画时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毛笔主要用于中国书法和绘画。在书法中,毛笔被用来写字,通过不同的笔法和用力,可以书写出优美的汉字。在绘画中,毛笔可以勾勒出线条和描绘细节,给作品增添生动和艺术感。
三、墨
1. 墨的起源和制作
墨是一种用于书写和绘画的液体。中国古代的墨主要由煤烟和水磨制而成。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煤烟的熏制、研磨和沉淀等,最终得到一种黑色的浓稠液体。
2. 墨的特点和用途
墨的特点是颜色鲜明、附着力强。墨水在纸上干燥后,不易褪色和变淡。而且,墨水可以适度渗透纸张,使得字迹或画线更加饱满和有质感。
墨主要用于中国书法和绘画。在书法中,墨是书写的基本材料,通过不同的用墨技巧和墨的浓淡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和气韵。在绘画中,墨可以用来勾勒线条和描绘细节,给作品增添层次和立体感。
中国四大名砚
编辑词条中国四大名砚
中国四大名砚石
前言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谈起砚的种类有许多种,从砚的材质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其中石砚是最为普遍,也最实用的一种砚。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了。
秦汉时期,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砚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目前所知,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砚台历经秦汉、魏晋,到了唐宋为辉煌时期,开始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以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至此,中国的砚台历史产生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
浅谈砚的历史来源
浅谈砚的历史来源
浅谈砚的历史来源
砚的使用方法
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砚」。
使用须换清水: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哦。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端砚的“砚味”与传统文化
人们欣赏端砚,常会作出有无“砚味”的评价。所谓“砚味”,并非指欣赏者用嗅觉闻到的砚的味道,而是通过视觉与感觉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感受,也就是由一方端砚的形制﹑题材﹑工艺等各种因素共同组合而成,并与欣赏者的传统审美习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整体上的审美感受。说白了,就是当你看见一方用端石做成的工艺品时,你感觉它像不像一方砚。按常理,衡量它像不像一方砚,只要将它与砚的特征,如有无可供研磨的砚堂等作对照即可。然而实际上的确有这么一种砚,它实实在在地具备了砚的外形特征,但你看过它后却硬是感觉不到它的“砚味”。在一次金奖端砚评选会上,一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
自古以来,文房四宝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对于文房四宝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秦朝时期,毛笔、墨、纸、砚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具,对于后世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毛笔的发展与传承
在秦朝,毛笔作为写字工具,开始受到重视。相传,秦始皇曾命人从外地采集各种鹿毛、羊毫等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成毛笔。这标志着毛笔在秦朝期间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写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在秦朝后期逐渐得到改良与完善。毛笔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工艺更加考究,笔头的锋利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书写流畅度也有了显著的增强。这些改进对于后世毛笔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毛笔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二、墨的发展与传承
在秦朝,墨作为书写与绘画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时期,墨的主要原料为石墨和柏木,经过煅烧、研磨等工艺加工成墨。
在秦朝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墨的制作技术不断提升。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墨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墨的颜色
也更加纯正鲜艳。秦朝时期的墨在后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墨的起源之一。
三、纸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是纸的重要发展时期,纸从当时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在秦朝时期,纸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使用纸张书写成为主流。
利用秦墓出土的文献证明,秦代的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质量。但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纸质较为粗糙,无法达到后世纸的质量水平。然而,秦朝的纸制作工艺为后世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纸张成为主要书写载体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砚的演变
砚的演变
砚是研墨的工具。据说孔子庙中有一石砚,是孔子平生使用的东西,说明秦以前就开始使用砚了。1956年,在安徽太和县汉墓中发现一些圆形石砚,其中一付砚分盖底两部分,砚盖外面隆起提梁上雕有两条通体带鳞互相缠绕的长身兽;砚底鼎立三足,刻着三组熊状的花纹;砚身雕有各种美丽的纹饰,说明汉代制砚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魏晋南北朝时,除石砚外,有银砚、铜砚、铁砚,唐代最有名的是用汉未央宫瓦和魏铜雀台瓦制成的瓦砚,及用绛州(今山西新绛)汾河泥烧制的澄泥砚。宋朝时流行石砚,而以端州(今广东高要)地方出产的“端砚”最闻名,它石质温润细腻,色泽凝重,纹彩典雅,至今仍居四大名砚之首。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
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中国四大名砚的介绍
中国四大名砚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中砚台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中国四大名砚是指四种历史悠久、制作精湛的砚台,它们分别是:端砚、龙泉砚、歙砚和澄泥砚。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名砚。
一、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古老的一种,起源于汉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闻名,被誉为“国石”。端砚的产地主要在广东阳江、肇庆一带,其石质细腻,质量上乘。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开采、切割、磨光等多个工序。端砚的纹理独特,有山水、花卉、动物等各种图案,犹如一幅幅艺术品。端砚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墨,还可以用来观赏和收藏。
二、龙泉砚
龙泉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产地在浙江龙泉市,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龙泉砚以其质地细腻、色泽靓丽而受到广泛赞誉。龙泉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选用优质石材,经过多次研磨、抛光等工序,才能制作成砚台。龙泉砚的质地细腻,墨色浓郁,书写起来非常顺畅。龙泉砚的外形也非常美观,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被誉为“书法之砚”。
三、歙砚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著名的一种,产地主要在安徽歙县,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歙砚以其石质细腻、纹理独特而备受推崇。歙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需要选用上等石材,经过多次打磨、烧制等工序,才能制作成砚台。歙砚的纹理丰富多样,有山水、花卉等各种图案,犹如一幅幅艺术品。歙砚的质地细腻,墨色浓郁,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四、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独特的一种,产地主要在四川成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澄泥砚以其独特的泥质和制作工艺而闻名。澄泥砚的泥质细腻、质地独特,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揉捏、烘干等工序。澄泥砚的外形粗犷、朴实,色泽沉稳,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澄泥砚的墨色饱满,书写起来非常流畅,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砚
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房⽤具,始于汉代。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称之为四⼤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此,如松花⽯砚、⽟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席之地。
砚的别称跟由来
(1)⽯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罗⽂砚”(歙砚的⼀个品种)写过⼀篇传记——《万⽯君罗⽂传》,⾥⾯记载:“罗⽂,歙⼈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并说罗⽂因“助成⽂治,厥功茂焉”封“万⽯君”。“万⽯君”由此⽽得名。例如,清代王继⾹的《七星砚铭》⽈:“北⽃啖啖孕⽯君,繁忙上腾昌斯⽂。”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君。例如铜砚、铁砚、⽵砚、⽡砚等,都可统称⽯君。
(2)⽯友。古⼈特别珍惜“情”,读书⼈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友。宋代王炎有诗⽈:“剡溪束楮⽣,歙⽳会⽯友。”“楮⽣”指纸,“⽯友”指砚。⼴⽽传之,众皆称砚为⽯友。
(3)墨侯。例如,唐代⽂嵩以砚拟⼈,曾作《即墨侯⽯虚中传》,称砚姓⽯,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般称⼤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例如,宋代苏易简《⽂房四宝》载:“惜黄帝得⽟⼀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帝鸿⽒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清代⾼凤翰《砚史》那⽅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墨盆。清代翟灏《通俗编》⽈:“今书⼤字⽤墨多,则以⽡盆磨之,谓其盆⽈:‘墨海’。”
中国名砚1000字作文
中国名砚1000字作文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谈起砚的种类有许多种,从砚的材质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其中石砚是最为普遍,也最实用的一种砚。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了。
秦汉时期,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砚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
中国的名砚很多。其中采用甘肃岷县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阎家宪
砚是磨墨的工具,是文房四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这个人类文明相伴物品,大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古都为人们所喜爱。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也常为收藏家们所收藏。
色彩纷呈的历代古砚,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聪明。各个时期砚具的发展,在我所著《家宪藏砚》(下卷)中作了如下概括:新石器时期研磨器——磨盘磨棒,砚的祖型。秦汉砚——秦风汉韵,威武庄重。魏晋南北朝砚—魏晋风尚,传祚无穷。隋唐砚——名石名砚,从此诞生。宋元砚—从宋到元,砚集大成。明清砚——帝王墨客,玩砚成风。民国砚—战乱频仍,坑废产停。现代砚—解放开放,又出高峰。
砚是由磨盘磨棒进化发展而来,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最先发掘出土磨盘磨棒的地址,是河南新郑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它是砚生成的本源,是砚的根。
1979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包括带盖石砚、砚杵、颜料和陶水杯。这套器具的出现,便令人信服地把过去“砚字不见于经,意思是三代时尚未用砚”的旧说给推翻了。于是砚的历史由过去的2000多年变成了5000多年。当然姜寨砚只是一种研磨颜料的器具,仅是砚的雏型。用于书写的墨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
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时期的砚
1975年湖北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的一套文具(包括笔、墨、石砚和砚杵、无字木牍和铜削刀),说明书写墨砚,在2000多年前已经形成。
1983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砚杵和4385粒墨丸,填补了早期汉代砚更加形象的数据。
中国砚文化:第一篇砚的历史
中国砚文化:第一篇砚的历史
第一篇砚的历史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亦与研磨同义。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的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各地还保留此名,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陶制得名。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现已成了砚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吧。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砚是孔子创始的。砚,为磨墨的工具,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不过这种砚,只是砚的雏形罢了。
砚的名词解释
砚的名词解释
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写工具,也被称为“砚台”或“墨砚”。它是由一块石头制成,质地坚硬、光滑,表面有一定的凹凸纹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与学问、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文明史。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石头来磨制作为书写工具的墨。这种石头就是砚的前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一块凹凸有致的石头,不仅可以用来磨墨,还可以作为书写时的支撑工具。于是,在周代,砚正式成为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书写工具。
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石料,其中以硬度较高、质地均匀的石质最为常见,如龙泉石、黄牛哨石、情侣石等。石料选好后,需要进行开凿、打磨等工序,使其成为平整、光滑的砚体。石料的特点决定了砚的触感和味道,每一种石质的砚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
除了石料,砚的制作还需要用水洗净的新砚台和研墨砚,以及墨章和墨块。其中,研墨砚则是将块状墨料与一定量的水摩擦摩磨,使墨料细腻润滑,便于书写。而砚台则是书写时所需要用来盛放墨水的容器,有些砚台还具备盖子,以免墨水蒸发。
砚的使用方法也有一定的讲究。首先,砚的承放不宜过满,一般为六七分满即可。接着,用砚笔轻轻在砚台的水中磨墨,使之渗透均匀。然后,就可以用砚笔蘸取墨汁进行书写了。在书写完成后,需要将砚块上的墨迹洗净,以免影响下一次的书写。
砚的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更是与文化、修身、人生哲学相结合的文化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而砚则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砚,书法家们可以与文脉相连,与古人心意相通,感悟到
中国砚石大全
中国砚石大全
砚,石滑也。研墨也。即用来磨墨的润滑石头。
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冠,砚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三千多年历史。文房四宝中,“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遗留千古而永存。”
砚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研磨颜料的石器,战国时期砚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砚石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历来为皇家贵族及骚人墨客所喜爱。苏东坡爱砚成癖,拥砚而眠。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砚的实用价值不大,但砚的鉴赏及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珍爱,砚进入了艺术品收藏行业。
中国地大物博,山石遍布,可以磨墨的润滑石头很多,著名的砚石也很多,“端歙洮澄”是中国四大名砚。我们先从名砚开始来领略中国砚石大全及砚石文化。
一、广东端砚石
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古代称端州)的端溪,已有1300年历史。端砚是肇庆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石质坚、滑腻、娇嫩。其佳品酷暑严冬,砚心水气不干,故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是几亿年前泥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变质岩,含软泥和硬硅,砚石刚中带柔,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是砚石最佳材质,故为名砚之首,称雄于世,誉满天下,自古以来便是皇家贡品。
端砚石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等,有紫色及绿色两种颜色。
二、安徽歙砚石,又名龙尾砚石
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歙砚又称龙尾砚,四大名砚之一。唐朝时期便在安徽古歙州(现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开采。歙砚有天然纹理,砚石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受到历代书法家称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是指毛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法、绘画及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文房四宝。
毛笔是文房四宝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据史书记载,毛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人们用鸟羽或兽鬃做成笔尖,用于书写。到了唐代,毛笔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使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如黄鹤毛、羊毫、兔毫等。宋代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主要工具。明清时期,毛笔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使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
墨是文房四宝中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人们用柿子渣、栗子渣等植物制成墨汁。到了唐代,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用的材料也更加多样化,如松烟墨、沉香墨、龙涎香墨等。宋代时期,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主要工具。明清时期,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使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
纸是文房四宝中最基础的工具之一。早在汉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纸张进行书写。当时使用的纸张主要是桑皮纸和槐皮纸。到了唐代,纸张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用的材料
也更加多样化,如竹纸、麻纸、藤纸等。宋代时期,纸张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明清时期,纸张制作技术更加精湛,使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
砚是文房四宝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工具。砚起源于汉代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石头或陶器制成砚台,用于磨墨。到了唐代,砚台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用的材料也更加多样化,如青石、黑石、白石等。宋代时期,砚台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明清时期,砚台制作技术更加精湛,使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代砚的历史悠久,它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但是,就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至今还没有发现一方西周以前的砚台。也就是说,砚的产生至少是在西周以后的某一个时期。《汉书·薛宣传》中曾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的记载,可见,研(砚)已成为汉代读书人的必需之品了。清人曹寅的《栋亭十二种·砚笺》里说:"汉张彭祖与上同研席……前人谓研字始见于此"。那么研(砚)的产生当在研字出现之前。这两则材料都可以说明在汉代以前就有砚的存在了,而砚的产生自然也在此之前。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木牍、墨和石砚等文书用具,其中的石砚用一块不太规则的鹅卵石加工而成,而且还附有一件研石。砚与砚石表面平整,显然是长期使用研磨的结果。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在战国末期就有砚了,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一方砚。
汉代砚台,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多,以陶制、石制的居多,还有漆砚、木砚和瓷砚等种类。1965年,在广州东郊马棚冈西汉墓中出土燧石砚一方,这是砚台中年代较早的一种原始式样(图4-2),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汉代的石砚,从实物资料来看,可以分为圆形石砚和长方形石黛板砚两大类。
我国人民制砚的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在彩陶文化时期,砚或砚的雏形(研磨器)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制彩陶用的颜料。
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发掘中发现有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该石砚有砚盖、磨杵(类同砚石),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已经十分接近汉代的石砚了。
我国古代早期(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汉代)的砚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中。在形制方面,长期保持着附有磨杵的形式,这是因为当时一直使用的是天然墨和丸状、块状的半天然墨,不易于手研,必须借助研杵和研石进行研墨,使其溶解于液体中方能使用。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人工手捏墨,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方形的人工墨,使用十分便捷,磨石和磨杵日趋笨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束了历史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砚的制作水平。加之纸的发明对砚的装饰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约到了西汉中期,砚可以说已经开始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分离出来了,逐步脱胎成带有浑朴装饰的工艺品,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方圆饼形石砚,出土于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汉中期的墓葬,用青褐色的页岩制成,砚体园而扁平,质地较为细密,简而不陋,轮廓清晰,砚面上附有圆柱型磨石一块,已经初步摆脱了原始砚的务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风格。
经过历代变迁,最终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砚”。
●端砚:因其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一带)而得名。早在唐代初期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他们生产的端砚渐渐为文人所喜爱。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从而名声远扬。从明代起,端砚的价值开始转型,从实用品升华为艺术品了,因此市场上的端砚更加珍贵。
●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如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状很像谷粒,数量很多,有光泽;“眉子”像眉毛,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各不一样;“水浪纹”像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澄泥砚: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书写作画的惟一研墨器,其中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十分出名。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其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的质地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砚以石质为主:砚材固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为砚,堪称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者当推石砚,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润泽有光:砚石最贵润泽,端、歙俱以此着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细腻: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种砚皆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视觉、触觉、观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质坚而差软:石质以坚硬为尚──废话,您能想像在一团棉花果冻上磨墨吗?──而石若过坚,扣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扣之声低者为差。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选砚时扣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澄泥砚系中华砚台之宝,始于唐,盛于宋,唐宋时曾为贡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