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起源及发展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之-砚

传统文化之-砚

文房四宝——砚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工具,其样式丰富,融雕刻、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单独成品也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可见每个砚都凝聚了众多匠人的智慧。

一、砚的起源与发展1980年,考古人员在西安临潼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一件研磨器,由研盖、研磨盘、研磨棒与颜料构成,这件五千多年前的文物被视为中国砚的“鼻祖”。

东汉以前,砚都带有研石棒,1975年,湖南一处墓穴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书写砚,同时出土的还有墨和笔,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砚。

两汉时期的砚:到了汉代,砚的使用已比较普遍,配有砚墨的研石棒,是此时期砚台最为突出的特点。

东汉末年,出现墨块,研石棒逐渐消失。

汉砚质地形状丰富多样,既有圆形的石砚,又有山形、龟形的陶砚,造型生动活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魏晋时期,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当时南方盛行陶砚,而北方则盛行石砚,称为“南陶北石”。

陶砚多为圆形、长方形,并配以蹄形砚足。

石砚多为长方形,砚身上常有雕刻的人物、鸟兽、莲花等精美的图案。

隋唐时期的砚:隋唐盛世,文化艺术获得发展,文房四宝也越发受重视,开始兴盛澄泥砚。

这是一种陶制砚,因具有“含津益墨”的特点而著名。

此时期的砚还出现了地域之分,如山东的鲁砚,广东的端砚等等。

唐末时期,高型家具的出现和普及,更方便人们在高桌上进行书写绘画,因此,砚足也逐渐退化,无足砚开始流行。

宋元时期的砚:此时期人们对砚石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发掘了更多可用于制砚的新石料。

此外,石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抄手砚”。

宋代的抄手砚,无过多纹饰、朴素大方,正体现了宋代文人清雅的风格追求。

元代将粗犷雄健的民族特色注入砚的造型中,体现出朴拙、粗犷的时代风格。

此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砚——暖砚,这种砚一面有较大空间,可置火加热,防止墨液冻结。

明清时期的砚:明清是砚台制作的鼎盛时期。

明代延续宋砚风格,追求砚台材质的极致。

清代观赏砚则成为社会主流,砚雕人才辈出,砚台的雕刻技术与制作工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些匠人所雕砚台创新与仿古并存,细致又更填精致。

中国四大名砚

中国四大名砚

编辑词条中国四大名砚中国四大名砚石前言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谈起砚的种类有许多种,从砚的材质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其中石砚是最为普遍,也最实用的一种砚。

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

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了。

秦汉时期,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砚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自有书契,即有此砚。

盖始于黄帝时也。

一云子路作。

」目前所知,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到了唐宋为辉煌时期,开始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以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至此,中国的砚台历史产生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

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了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歙州次之。

后始重端、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故史书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

到了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砚台如何在历史中进化

砚台如何在历史中进化

砚是随墨而生的。

在新石器时代,用来书写绘画的天然矿物颜料,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研细、加水调和,故研磨之器被称为“研”,而研还需与磨棒配套使用。

由于石头是最理想的天然研磨用材,因此早期研磨器多为石质。

中国在原始社会后期,已开始使用石质研磨器,商周时一些墨书甲骨卜辞使用了碳素墨,作为墨的共生物,砚的使用已实际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已广泛使用。

至汉代以前仍使用天然石墨,故此当时的砚都附有研石。

汉代以后,人们发明了松烟墨,并进而制成墨锭,从此研石逐渐绝迹。

汉代,工艺水平已日臻成熟,东汉以后,陶瓷业迅速发展,砚开始从实用步入工艺品行列,当时流行圆形三足砚,带有浑朴的装饰性纹饰,品种除陶砚外,还有漆砚。

魏晋时,南方大量使用多足瓷砚,北方则盛行方形四足砚。

唐宋时期,世人重书画,故亦十分讲究制墨,加上採矿业发达,利墨名砚纷纷问世,遂出现了四大名砚。

唐代以后高腿桌椅出现,砚从矮几移到书桌上使用,砚足失却功能而逐渐消失,而砚堂、墨池也开始分离。

唐代多箕形砚,宋代多抄手砚。

元代还出现了暖砚,特点是砚堂下凿空,可燃火加热砚石,以解决北方冬季墨水冻结问题。

清代又有金属或瓷制底座的暖砚。

明清时更加讲究砚质,制作工艺精雕细镂,镌诗、题铭风气盛行,造型丰富,多具吉祥寓意。

四大名砚,以质地莹润、发墨细腻、不损笔毫、贮水不耗等特点名冠天下。

唐宋时期砚品繁多,唯端砚、歙砚、红丝砚、桃河砚、澄泥砚最佳。

唐人以澄泥为首,五代南唐以歙石为冠,宋代以红丝石为第一,端、歙、桃河并重,后因红丝石停採,于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并称,即明清以来所谓四大名砚。

由于宝砚并具实用与收藏价值,故历来为世人所重。

砚石绝佳是最主要的先决条件;雕刻精美,尤其是制砚名家的精工巧作,可使砚石身价百倍,若再加上名人的题诗、题铭,则更加生辉增色。

据宋人记载,圆石青紫色者是端石中的精华,琢而为砚,可值千金。

宋代书画家米芾曾收藏一方宝砚,上刻36座大小山峰,精美绝伦,其友人用山前的一片宅地才换取了这方砚山。

砚的调查报告

砚的调查报告

砚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砚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砚的现状和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本文将对砚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一、砚的历史砚,又称墨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商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的重要工具。

砚制作使用石材,常见的有龙涎、歙砚和黄泉石等。

砚台多以硬木制作,既能存放砚台,又可调整砚盒的高度,提供了方便的书写环境。

二、砚的类型和特点砚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以歙砚最为著名。

歙砚选用质地坚硬、细腻的石料加工而成,它不仅具有吸墨力好、颜色鲜明的特点,还能保存很长时间的墨迹。

另外,龙涎石砚化学性质稳定,不含有害物质,故在古代备受推崇。

无论是歙砚还是龙涎石砚都凝聚了制作者精湛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

三、砚的用途和意义砚作为书写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

在中国古代,砚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必备之物,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砚台与笔墨。

砚还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知识和智慧,古代文人常用砚作为表达才情和追求真理的工具。

而在当代社会,尽管电子产品如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砚并没有被淘汰。

相反,砚在现代书法和绘画中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例如,一些书法家和画家仍然坚持使用砚墨进行创作,认为只有砚墨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韵味和精髓。

此外,砚在中医药学中也有独特的应用,例如砚台可以用于研磨药材,配合其他器具来制药。

四、砚的保养和收藏砚具有一定的保养和收藏价值。

要对砚进行保养,首先要避免摔碰和触摸化学物质。

同时,要定期擦拭砚台,保持其清洁和光滑。

还可以用清水浸泡砚盘,以去除附着在砚台上的墨迹。

至于砚的收藏,要选择干燥通风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同时,要定期涂抹砚台的表面,以保持其光泽和色彩。

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虽然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书写工具的形态不断创新,但砚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砚为文房用具之一。

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

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

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

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

《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

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

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

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

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

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

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

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

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

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

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

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

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

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

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

砚的演变

砚的演变

砚的演变
砚是研墨的工具。

据说孔子庙中有一石砚,是孔子平生使用的东西,说明秦以前就开始使用砚了。

1956年,在安徽太和县汉墓中发现一些圆形石砚,其中一付砚分盖底两部分,砚盖外面隆起提梁上雕有两条通体带鳞互相缠绕的长身兽;砚底鼎立三足,刻着三组熊状的花纹;砚身雕有各种美丽的纹饰,说明汉代制砚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除石砚外,有银砚、铜砚、铁砚,唐代最有名的是用汉未央宫瓦和魏铜雀台瓦制成的瓦砚,及用绛州(今山西新绛)汾河泥烧制的澄泥砚。

宋朝时流行石砚,而以端州(今广东高要)地方出产的“端砚”最闻名,它石质温润细腻,色泽凝重,纹彩典雅,至今仍居四大名砚之首。

文房四宝——砚之篇

文房四宝——砚之篇

文房四宝——砚之篇一、砚的历史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等。

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

宋代出现了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

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化石砚、纸砚、橡皮砚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

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

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二、四大名砚“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

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一)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

其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二)歙砚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

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

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

(三)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

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砚

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砚

砚,也称“砚台”。

中国传统⽂房⽤具,始于汉代。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中国四⼤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

宋代澄泥砚兴起,今⽇称之为四⼤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名砚。

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此,如松花⽯砚、⽟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席之地。

砚的别称跟由来 (1)⽯君。

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罗⽂砚”(歙砚的⼀个品种)写过⼀篇传记——《万⽯君罗⽂传》,⾥⾯记载:“罗⽂,歙⼈也。

其上世常隐龙尾⼭”,并说罗⽂因“助成⽂治,厥功茂焉”封“万⽯君”。

“万⽯君”由此⽽得名。

例如,清代王继⾹的《七星砚铭》⽈:“北⽃啖啖孕⽯君,繁忙上腾昌斯⽂。

”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君。

例如铜砚、铁砚、⽵砚、⽡砚等,都可统称⽯君。

(2)⽯友。

古⼈特别珍惜“情”,读书⼈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友。

宋代王炎有诗⽈:“剡溪束楮⽣,歙⽳会⽯友。

”“楮⽣”指纸,“⽯友”指砚。

⼴⽽传之,众皆称砚为⽯友。

(3)墨侯。

例如,唐代⽂嵩以砚拟⼈,曾作《即墨侯⽯虚中传》,称砚姓⽯,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从此以后,⼈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 (4)墨海。

砚的别称,⼀般称⼤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

例如,宋代苏易简《⽂房四宝》载:“惜黄帝得⽟⼀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帝鸿⽒之砚’。

”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

宋代程俱《谢⼈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

”刊⼊清代⾼凤翰《砚史》那⽅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

”的⼤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

墨海也指⼤墨盆。

清代翟灏《通俗编》⽈:“今书⼤字⽤墨多,则以⽡盆磨之,谓其盆⽈:‘墨海’。

” (5)墨池。

⼀般称⼩的砚台。

即⼤砚称“海”,⼩砚称“池”。

中国砚文化:第一篇砚的历史

中国砚文化:第一篇砚的历史

中国砚文化:第一篇砚的历史第一篇砚的历史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

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

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

”许慎《说文》:“砚,石滑也。

”“滑”训作“利”,亦与研磨同义。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的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各地还保留此名,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陶制得名。

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现已成了砚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吧。

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砚是孔子创始的。

砚,为磨墨的工具,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不过这种砚,只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

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

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一定也有工具的。

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的名词解释

砚的名词解释

砚的名词解释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写工具,也被称为“砚台”或“墨砚”。

它是由一块石头制成,质地坚硬、光滑,表面有一定的凹凸纹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与学问、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文明史。

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石头来磨制作为书写工具的墨。

这种石头就是砚的前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一块凹凸有致的石头,不仅可以用来磨墨,还可以作为书写时的支撑工具。

于是,在周代,砚正式成为了一种独立存在的书写工具。

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石料,其中以硬度较高、质地均匀的石质最为常见,如龙泉石、黄牛哨石、情侣石等。

石料选好后,需要进行开凿、打磨等工序,使其成为平整、光滑的砚体。

石料的特点决定了砚的触感和味道,每一种石质的砚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

除了石料,砚的制作还需要用水洗净的新砚台和研墨砚,以及墨章和墨块。

其中,研墨砚则是将块状墨料与一定量的水摩擦摩磨,使墨料细腻润滑,便于书写。

而砚台则是书写时所需要用来盛放墨水的容器,有些砚台还具备盖子,以免墨水蒸发。

砚的使用方法也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砚的承放不宜过满,一般为六七分满即可。

接着,用砚笔轻轻在砚台的水中磨墨,使之渗透均匀。

然后,就可以用砚笔蘸取墨汁进行书写了。

在书写完成后,需要将砚块上的墨迹洗净,以免影响下一次的书写。

砚的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更是与文化、修身、人生哲学相结合的文化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而砚则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砚,书法家们可以与文脉相连,与古人心意相通,感悟到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深度。

不同石质的砚均有其独特的造型、纹路和气质,给书法作品注入了生动的灵气和个性。

除了书法之外,砚也有着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作用。

古代文人雅士们常常在清晨或黄昏时,拿起砚台,开始洗净砚块,研墨,迎接一天的工作或结束一天的劳碌,以此来调节情绪、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这个过程中,砚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成为了一种陪伴、一种乐趣。

中国砚石大全

中国砚石大全

中国砚石大全砚,石滑也。

研墨也。

即用来磨墨的润滑石头。

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冠,砚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三千多年历史。

文房四宝中,“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遗留千古而永存。

”砚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研磨颜料的石器,战国时期砚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砚石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历来为皇家贵族及骚人墨客所喜爱。

苏东坡爱砚成癖,拥砚而眠。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砚的实用价值不大,但砚的鉴赏及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珍爱,砚进入了艺术品收藏行业。

中国地大物博,山石遍布,可以磨墨的润滑石头很多,著名的砚石也很多,“端歙洮澄”是中国四大名砚。

我们先从名砚开始来领略中国砚石大全及砚石文化。

一、广东端砚石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古代称端州)的端溪,已有1300年历史。

端砚是肇庆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石质坚、滑腻、娇嫩。

其佳品酷暑严冬,砚心水气不干,故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是几亿年前泥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变质岩,含软泥和硬硅,砚石刚中带柔,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是砚石最佳材质,故为名砚之首,称雄于世,誉满天下,自古以来便是皇家贡品。

端砚石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等,有紫色及绿色两种颜色。

二、安徽歙砚石,又名龙尾砚石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歙砚又称龙尾砚,四大名砚之一。

唐朝时期便在安徽古歙州(现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开采。

歙砚有天然纹理,砚石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受到历代书法家称赞。

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专门设置砚务官,搜集佳石造砚。

由帝王设置官职督采歙石,这是采石行业破天荒的盛举,也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更是中国砚石文化最辉煌的一页。

歙砚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类一百多个品种。

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眉纹其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如秋夜繁星,闪闪发光;金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砚石中有细小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如鱼子状。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砚的历史及发展概述阎家宪砚是磨墨的工具,是文房四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类文明相伴物品,大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古都为人们所喜爱。

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也常为收藏家们所收藏。

色彩纷呈的历代古砚,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聪明。

各个时期砚具的发展,在我所著《家宪藏砚》(下卷)中作了如下概括:新石器时期研磨器——磨盘磨棒,砚的祖型。

秦汉砚——秦风汉韵,威武庄重。

魏晋南北朝砚—魏晋风尚,传祚无穷。

隋唐砚——名石名砚,从此诞生。

宋元砚—从宋到元,砚集大成。

明清砚——帝王墨客,玩砚成风。

民国砚—战乱频仍,坑废产停。

现代砚—解放开放,又出高峰。

砚是由磨盘磨棒进化发展而来,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最先发掘出土磨盘磨棒的地址,是河南新郑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

它是砚生成的本源,是砚的根。

1979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包括带盖石砚、砚杵、颜料和陶水杯。

这套器具的出现,便令人信服地把过去“砚字不见于经,意思是三代时尚未用砚”的旧说给推翻了。

于是砚的历史由过去的2000多年变成了5000多年。

当然姜寨砚只是一种研磨颜料的器具,仅是砚的雏型。

用于书写的墨砚,战国晚期至秦汉才基本定型。

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时期的砚1975年湖北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的一套文具(包括笔、墨、石砚和砚杵、无字木牍和铜削刀),说明书写墨砚,在2000多年前已经形成。

1983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砚杵和4385粒墨丸,填补了早期汉代砚更加形象的数据。

汉代砚的特点:1.砚杵是早期汉代砚的标的物。

墨没成锭前,砚都附有砚杵。

砚杵的作用,是按压块状或丸状的颜料(红、黄色土块,黑色的煤,后来的墨丸),加水在砚上实施研磨。

早期汉代砚的砚杵,多为自然石块,后发展为方形、圆柱体、上圆下方体和砚杵上饰有龙、凤、熊等吉祥物。

汉末墨锭出现,砚杵逐渐被淘汰。

2.早期汉砚的形状,多为平素自然石块,中期为圆饼或长方平板。

文房四宝之砚

文房四宝之砚

文房四宝之砚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笔墨纸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房工具。

砚台在古代文人家中是必备的,其中江西婺源龙尾砚是独具盛名的。

龙尾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

史载,唐开元年间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石如城如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粗成砚。

龙尾砚问世后,声名日著。

南唐后主李煜就曾设砚务官,在龙尾山为朝廷督制石砚,宋代砚台生产更为扩大。

那时的砚山村,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制砚,景象十分繁盛。

龙尾砚砚品丰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

五大类分为:眉纹、金晕、金星、罗纹、鱼子。

眉纹:又称眉子,即石材的纹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晕:砚史上称为驴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黄色晕块。

金星:素被推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结于砚石之中,翌翌发光。

罗纹:纹似丝罗。

鱼子:形状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

龙尾砚石质秀美,概之为涩、细、润、坚。

涩:即石有锋芒,发墨如砥。

细:则墨膏稠腻,且不损毫。

润:石质紧密温润,故贮水难干,墨色不燥。

坚:即坚劲耐磨,经久不乏。

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

历史上歙石开采虽然断断续续,几经兴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终无法与它相媲美。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

又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

(按: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大显。

为此,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

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

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

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砚的演变与发展

砚的演变与发展

砚的演变与发展砚是由原始社会研磨器演变而来,逐步形成专用的书写砚,主要用来磨墨。

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研磨器,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六千年。

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二期遗址出土的彩绘带盖石研、研棒,带有黑色颜料和陶水杯,是用来彩绘陶器等用的。

在这种由粮食研磨器演变到颜料研磨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砚的雏形。

(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食物研磨器来源:网络)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书法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文具的使用。

两汉时期还有长方形的石板砚,这些石板有砚、黛板、调色器等 ,不同的名称有不同的功能。

在众多的汉砚中 ,以石砚最多 ,多为石灰岩、页岩、天然卵石和青石制成;在形制上已显示了美化的趋势。

(汉代研磨器收藏:青州红丝砚艺术馆)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质地初次发生变化,瓷砚成为砚品中的新成员,江南地区大量出现青瓷砚,多为圆形盘状,下有三碲足,至南北朝时期,多为五足,再后多为辟雍形,底多足支撑。

除瓷砚外,亦有陶制砚。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六足辟雍砚来源:网络)唐代各种优质砚材的出现是砚台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砚质的变化。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国力强盛 ,物质雄厚 ,书法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体现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因而提高砚台的制作水平迫在眉睫。

变革的结果,首先是砚材质地的变化,人们发现并开采出了一些可供制砚的专用砚材,取代了过去的杂石砚材。

这些质地优良的砚石主要有今广东肇庆的端石 ,安徽歙县的歙石 ,江西婺源的龙尾砚石 ,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和河南灵宝(唐为虢州) 的澄泥等。

为制砚工艺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砚材由粗陋的沙石变成润泽、耐磨的专用材料,砚的质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优质砚材至唐代问世以来,一直雄居砚林,奠定了中国名砚的物质基础 ,历经千年而不衰 ,直至今日仍有巨大的生命力。

隋唐时期的砚形以箕形为主,形制如生活中的簸箕,或称“风”字形。

常见的箕形砚有两种,一种内无褶痕,砚底两足,砚首落地,砚首内深陷 ,为早期制品;一种内有褶痕 ,砚底两足 ,砚首略成方形 ,底落地 ,砚首内深陷,为晚期制品。

中国文房四宝第四集解说词

中国文房四宝第四集解说词

中国文房四宝第四集解说词一、简介中国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分别是笔、墨、纸和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中。

本集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第四位宝物——砚。

二、历史渊源2.1 砚的起源砚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起源于中国古代。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器进行书写,这些石器即为最早的砚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砚的形状和使用方式也经历了演变。

2.2 砚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的砚主要有岩石砚、瓷砚和龙泉石砚三种。

其中,岩石砚是最早被使用的一种,它以自然岩石为原料制成,表面光滑而坚硬。

瓷砚则以瓷泥制成,制作工艺更为复杂,需要经过切割、净烧、泥沙洗涤等过程。

龙泉石砚则是以中国龙泉的特殊石材制成,质地细腻而坚硬。

三、砚的类型3.1 石砚石砚是最常见的砚台类型之一,它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制成,有着独特的纹理和颜色。

石砚的表面类似于一个凹槽,用于盛放墨汁。

根据石料的不同,石砚可分为青石砚、篆砚、砂砚等多种类型。

3.2 瓷砚瓷砚是以瓷泥制成的砚台,它色彩鲜艳、造型精美。

瓷砚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多次烧制和涂釉等工序,最终形成坚硬的瓷器砚。

3.3 龙泉石砚龙泉石砚是中国特有的砚台,以中国龙泉的特殊石材制成。

龙泉石砚质地细腻而坚硬,经久耐用,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3.4 其他类型砚台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类型的砚台,如铜砚、木砚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四、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4.1 按描按描是使用砚台的一种常见写字技巧。

它是指用笔尖轻轻触碰砚台沾湿墨汁,然后用无力的按压方式向纸上写字。

这种写法可以产生不同深浅的墨色,给字迹增添变化和立体感。

4.2 敲砚敲砚是在遇到断墨或墨干的情况下,用笔尖轻轻敲击砚面,使墨汁重新滋润笔尖,以便继续书写。

敲砚的力度和频率需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劲或过软。

4.3 洗砚洗砚是指清洗砚台的过程。

在使用砚台时,墨汁会残留在砚面上,影响后续的书写。

砚的发展历程

砚的发展历程

砚的发展历程01 砚的发展历程?砚,汉代以前被称作研,汉代刘熙的《释名》中写道,“砚,研也,可研磨使之濡也。

”作为一种研磨供工具,其历史悠久,已知最早的砚的实物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秦墓。

早期的墨尚未成锭,为零碎的片状和颗粒状,使用时须用研杵碾压,进而研成墨汁。

直至东汉后期,墨始制成锭。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向前发展,进而对砚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发墨不损毫、质地细密滋润等,四大名砚由此问世。

宋代注重石砚,钟爱端砚、歙砚之习蔚然成风。

砚之造型趋于多样化,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调风格,以抄手砚为代表。

唐宋之后,砚台的质料与造型进一步扩充,逐渐由单一的书写用具转变为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品。

明代制砚,注重美石,以端石为重。

砚雕风格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琐,另有随形而制的“不拘一格”者,开创了追求风韵文人砚雕的先河。

及至清代,达到了砚台制作的鼎盛时期,风格多样,且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清代砚雕侧重雕工,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长处,偏重于精细雕刻和线刻,尤以乾隆朝为代表。

02四大名砚是哪些?四大名砚形成于唐代,此时期讲求砚材的质、色,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婺源的歙砚、山东的红丝石砚以及山西的澄泥砚凭借精良的质地,一跃为唐代的四大名砚而名重天下。

而至宋代,随着洮河石的开采,洮河砚凭借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淌溪下岩,逐渐取代了红丝石砚,成为四大名砚之一。

03常见的砚台造型有?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砚台造型样式纷呈,面貌繁多,概而梳之,可分为三大类型、七大砚式。

三大类型为正形砚、随形砚以及仿形砚。

七大砚式即辟雍砚、石渠砚、箕形砚、抄手砚、淌池砚、落池砚以及平板砚。

每种类型与七大砚式一一集合,从而衍生丰富的样式,再添以不同的纹饰,造就万千变化。

04为什么说砚贵有铭?砚铭,即镌刻在砚面、砚背或两侧的一种长短各异,亦诗亦文,书体不一的文体,一展书法美学。

大多文字简练,构思巧妙,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富有韵律,富有文学意蕴。

笔墨纸砚--砚

笔墨纸砚--砚

笔墨纸砚--砚(识砚六法)砚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

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

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

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

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名称:随型水坑端砚年代:清中期尺寸:21*16*5估价:8-10万该砚石质细润,造型神工鬼斧,石质肌理自然,极富天趣,无人工修饰。

砚面刻工精细,传世包浆纯厚,泽感强烈,开门见山。

此砚是端砚中石质极品,存世极罕,配有老红木盒。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

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盛行龟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砚。

名砚石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砚等。

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研美的纹理,如端砚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等。

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珍爱端石。

当时石砚的只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

陶砚渐为石砚所取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

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

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名称:长方紫端砚年代:宋尺寸:15*9*2参考价:无定价该砚清宫内廷藏,石质细腻,雕刻铭文"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改封即墨,兰台列爵,永宜宝之,书香是托",落款"懒翁赞",印章"奇珍"。

砚左边款"停云馆珍藏"(即文徵明家藏),砚背"书画船第三砚,芾识"(芾即指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收藏),刻字秀美,传世特征分明,砚身包浆极佳,为蓝皮紫端中精品,此砚存世极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代砚的历史悠久,它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

但是,就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至今还没有发现一方西周以前的砚台。

也就是说,砚的产生至少是在西周以后的某一个时期。

《汉书·薛宣传》中曾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的记载,可见,研(砚)已成为汉代读书人的必需之品了。

清人曹寅的《栋亭十二种·砚笺》里说:"汉张彭祖与上同研席……前人谓研字始见于此"。

那么研(砚)的产生当在研字出现之前。

这两则材料都可以说明在汉代以前就有砚的存在了,而砚的产生自然也在此之前。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木牍、墨和石砚等文书用具,其中的石砚用一块不太规则的鹅卵石加工而成,而且还附有一件研石。

砚与砚石表面平整,显然是长期使用研磨的结果。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在战国末期就有砚了,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一方砚。

汉代砚台,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多,以陶制、石制的居多,还有漆砚、木砚和瓷砚等种类。

1965年,在广州东郊马棚冈西汉墓中出土燧石砚一方,这是砚台中年代较早的一种原始式样(图4-2),现藏广州市博物馆。

汉代的石砚,从实物资料来看,可以分为圆形石砚和长方形石黛板砚两大类。

我国人民制砚的历史悠久。

据专家考证,在彩陶文化时期,砚或砚的雏形(研磨器)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制彩陶用的颜料。

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发掘中发现有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该石砚有砚盖、磨杵(类同砚石),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已经十分接近汉代的石砚了。

我国古代早期(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汉代)的砚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中。

在形制方面,长期保持着附有磨杵的形式,这是因为当时一直使用的是天然墨和丸状、块状的半天然墨,不易于手研,必须借助研杵和研石进行研墨,使其溶解于液体中方能使用。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

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人工手捏墨,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长方形的人工墨,使用十分便捷,磨石和磨杵日趋笨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束了历史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砚的制作水平。

加之纸的发明对砚的装饰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约到了西汉中期,砚可以说已经开始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分离出来了,逐步脱胎成带有浑朴装饰的工艺品,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方圆饼形石砚,出土于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汉中期的墓葬,用青褐色的页岩制成,砚体园而扁平,质地较为细密,简而不陋,轮廓清晰,砚面上附有圆柱型磨石一块,已经初步摆脱了原始砚的务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风格。

经过历代变迁,最终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砚”。

●端砚:因其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一带)而得名。

早在唐代初期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他们生产的端砚渐渐为文人所喜爱。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从而名声远扬。

从明代起,端砚的价值开始转型,从实用品升华为艺术品了,因此市场上的端砚更加珍贵。

●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制作。

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如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

“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状很像谷粒,数量很多,有光泽;“眉子”像眉毛,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各不一样;“水浪纹”像水的波纹,变化无穷。

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

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澄泥砚: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书写作画的惟一研墨器,其中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十分出名。

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其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的质地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

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砚以石质为主:砚材固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为砚,堪称上品。

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者当推石砚,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润泽有光:砚石最贵润泽,端、歙俱以此着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

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细腻: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种砚皆为此中之最。

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

这可以视觉、触觉、观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质坚而差软:石质以坚硬为尚──废话,您能想像在一团棉花果冻上磨墨吗?──而石若过坚,扣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扣之声低者为差。

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

选砚时扣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澄泥砚系中华砚台之宝,始于唐,盛于宋,唐宋时曾为贡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