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中医解释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
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2)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身。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利,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3)生脉散:麦门冬、五味子、人参。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治疗①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4)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气血双补。以上方药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偏方】治疗低血压中医方
【偏方】治疗低血压中医方
低血压病(此指原发性低血压),也有称为神经细胞张力障碍型低血压。除血压低于120/80kPa外,还伴有神经、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重要脏器(如肝、肾、脑)功能受损的一些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眩晕、心悸、虚损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都可致诸脏虚损气血亏耗气血鼓动无力而成低血压病。临床所见,本病多以正气亏虚为主,虚损重点在心脾两脏。
方一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
【主治】:原发性低血压,症见头晕头痛心悸气短,食少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少数患者伴有性功能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细、缓。
【方药】:茯苓15g,人参、麦冬、五味子、桂枝、肉桂、白术、枳壳各10g,当归12g,甘草6g。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各20g;气阴两虚甚者减茯苓,加枸杞子、龙眼肉各12g;阳虛明显者加制附子(先煎)9g;阴虚火旺者,加炒酸枣仁30g,地骨皮10g。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混合药液分早晚服。10天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病案举例】:王某,女,32岁,199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头晕6月,伴心悸、心前区时有隐隐作痛,健忘失眠,食少乏力,经查血常规、心电图、X线颈椎摄片均未见异常,血压10.7/7.3kPa。西医诊断:低血压病。给予眩晕停口服,每次25mg天3次;山莨若碱20mg、利多卡因60mg,加10%GS500ml静脉滴注,治疗10天无效,转中医诊治。诊见:头晕沉,心悸气短健忘失眠,体倦乏力,精神不振,舌淡红、苔白,脉沉弱。中医诊断:眩晕证属心脾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处方:茯苓15g,人参、冬、五味子、桂枝、肉桂、白术、枳壳各10g,当归12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600ml,分早晚服。至第8天血压14.7/10.0kPa,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减半量,继服5天。随访6月无复发。
老中医用经验告诉你:低血压,就是人体气太少导致的
老中医用经验告诉你:低血压,就是人体气太少导致的
血压,无论高,还是低,都是病,都得治。低血压,属中医“眩晕”“虚劳”范畴,中医认为,它的发生主要和人体气不足有关。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气是什么?气是我们最基本的能量,如果气少,我们就会缺乏生命力,失去活力。气虚,气少,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低血压。
那么,就让我从我最近看的一个病例说起吧。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低血压患者,年49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平时高压在90-100mmHg,低压在50-60mmHg,一剧烈运动,一干点体力活,就心慌、气短、眩晕。
她说最近自觉症状加重,晕倒过两次,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
查:舌质淡,舌尖红,脉细弱。
考虑患者眩晕、乏力、心慌等,是因为患者气不足引起的,脉细弱,说明气太少,鼓动不了脉道。气,还能化生和输布津液,气虚,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和化生,久而久之,患者就出现了阴虚有热的症状,所以她的舌尖才会发红。总之,她这是气阴两虚引发的低血压,想要改善,就要补气养阴。
遂拟一方:人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生地黄、黄芪、陈皮、炙甘草。
药用14剂,高压恢复到了110mmHg,低压恢复到了72mmHg。
患者不解,问:我几十年的低血压,怎么就让你这么简单给治好了?
于是,我解释道:
1、人参、麦冬、五味子
这三味药正是生脉散,我主要用它们来补气养阴。其中人参有补气养阴的功效;五味子能够滋心阴,养心气,可以固摄津气;麦冬可以养阴生津。
2、阿胶、生地黄
生地黄集清热、生津、养血、滋阴为一身,阿胶可以补血滋阴。我主要用这两味药来滋阴补血。
3、黄芪、炙甘草、陈皮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
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
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
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
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患者每天按
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她表示头晕、
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她的血压水平
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
在正常范围内。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通过综合运用中医
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
血压低,病根在“阳气不足”,中医名方:温通心阳,把阳气顶上去
血压低,病根在“阳气不足”,中医名方:温通心阳,把阳气
顶上去
说起血压,第一反应就是“高血压”,大家也都知道,任凭血压升高,就容易引发脑梗、心梗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但,与高血压对应的还有“低血压”,咱们不能不管对不对?
所以呢,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低血压如何调理!
患者是一个男性,48岁,从43岁开始就经常会感觉到头晕,乏力,手脚冰凉,体重也开始下降。
血压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最低值”,可,就在找我就诊的4个月之前,血压低得吓人。
同时,出现了失眠多梦,头晕眼花,健忘,全身乏力,心悸等现象。
在这5年的时间里,该患者也用过药,可是都没啥效果。
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我想让我给调理一下!
刻诊,脉弦细弱,舌质淡,苔白。
但见——
五味子,肉桂,桂枝,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一次。
结果患者在服用半月后,血压开始上升,后又经过调理,诸症悉平,血压正常,睡眠也好了,精神头也足了。
现在就感觉浑身是力气,也不难受了。
其实,该患者主要的问题是因为体内的“阳气不足”,血压上不去,只要把阳气顶上去了,血压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从中医角度来说,阳气乃生命的力量,人体开展的一切的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支撑,如果阳气少了,血液疏布就会乏力,劲儿就会小,血压就会低。
而该患者主要是“心阳不足”,因为总是心慌,胸闷,有压迫感,憋闷,同时四肢冰凉,身体乏力更加说明体内阳气不足。
那么,就只需要补阳气就行了。
方子中的桂枝,炙甘草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
肉桂起到了补脾阳、肾阳的作用。有为了防止“辛药伤阴”,所以添加了五味子用来养阴,同时还能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12千帕(90mm汞柱),舒张压低于8千帕(60mm汞柱),65岁以上的人收缩压低于13.33千帕(100mm汞柱),舒张压低于8千帕(60mm汞柱)。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无自觉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可不予治疗。如果有晕跃等症状,可给予高钠饮食和药物治疗,症状性低血压应针对原发病因积极治疗。
低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其病是因气虚阳弱,心脉搏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所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气虚型剿:证见头晕眼花,身倦疲劳,气短乏力,食后腹胀,四肢无力,舌质嫩,脉弱。
2.阳虚型:证见经常头晕,喜热怕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沉。
3.气阴两虚型:证见心悸心慌,头晕头昏,气短,易疲劳,自汗,便于,舌质嫩红,脉细。
一、可选用的西药
1.麻黄碱:每次25mg,一日3—4次,口服。 2.泼尼松:每次10mg,一日2—3次,口服。
3.地塞米松:每次0.75mg,一日2—3次,口服。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
1.气虚型:
(1)补中益气丸: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丸,水丸剂每次6g,一日2—3次,用姜汤、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2)补气升提片:每次5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年老、年幼、体弱者酌减。
(3)六君子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黄氏健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阳虚型:
(1)参茸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济生肾气丸:大蜜丸每次口服1丸,或水蜜丸每次6g,均为一日2—3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不适和不便。中医调理
可以有效改善低血压症状,并促进血液循环。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低
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低血压的认识
根据中医理论,低血压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中医强调气血的平
衡和流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气是生命的能量,血则是营养的载体。当气血不足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器官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
低血压的出现。因此,中医调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气血,改善低血
压的症状。
二、中医中药调理低血压的方法
1. 补气
中医认为,低血压主要是气血不足引起的,因此补气是改善低血压
的关键。常用的补气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等,可以通过煎煮、泡
服或者制成药丸来服用。
2. 活血
促进血液循环是改善低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认为,气血循环
不畅导致低血压的出现,因此需要通过活血来改善这一问题。中药中
的桃红、川芎、红花等都具有活血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
血压的症状。
3.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对气血的生成和吸收、运化的重要性。如果脾胃功能
不好,就会影响气血的供给,从而引起低血压。中药中的白术、茯苓、山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4. 心态调节
中医治疗强调心身的统一,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低血压
常伴有疲倦、心慌、气短等症状,患者容易焦虑和抑郁。因此,患者
需要通过调节心态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医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
法包括养生保健、音乐疗法、太极拳等。
三、中医调理低血压的食疗方法
中医对低血压的食疗方法也有很多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
低血压从中医分型辨治
低血压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18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98
低血压(hypotension)是以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称之为低血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与继
发性低血压。
㈠气血亏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因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萎黄,或自汗,或倦怠乏力,或心悸,或女子
月经量少,或性功能减退。
【治则与选方】补益气血,滋荣头目;可选用八珍汤与桂枝汤合方。
㈡气虚阴亏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数或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潮红,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心悸,
或女子月经量少,或性功能减退。
【治则与选方】益气养阴,醒利头目;可选用麦门冬汤与增液汤合方。
㈢心脾阳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脘腹不舒,或肢体麻木,或食少便溏,
或心悸,或失眠,或健忘。
【治则与选方】健脾养心,温补阳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茯苓四逆
汤合方。
㈣宗气亏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心悸,呼吸困难。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咳嗽,或气喘,或记忆力减退,或失
眠,或语言不利,或怔忡。
【治则与选方】滋养心肺,调补宗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黄芪桂枝
中医治疗低血压要分型论治
中医治疗低血压要分型论治
*导读:中医认为低血压多由于气虚阳虚,阴血亏虚或气阴两虚所致。治疗时要分型而治,切不可一概而论。……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低血压多见于脾胃虚弱者;脑力劳动者;或脆弱的老年心脏病人。认为多由于气虚阳虚,阴血亏虚或气阴两虚所致。
气虚阳虚心脉鼓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心脉失养;阴血虚亏,血脉不充也致心脑失养,或由肾阳虚,脑髓空而致头晕,眼花甚者晕厥;气阴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而发头晕,耳呜,畏寒肢冷,腰酸腿软,不欲饮食,疲乏无力,临床伴有低血压等症状。
*以下是分型论治:
*(一)气虚阳虚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a.心气虚,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再加心悸、气短、胸闷等。方可选独参汤加减。经验方:人参,莲子各3钱,冰糖一两隔水炖熟,吃莲肉喝汤。
b.脾虚或中气下陷,兼有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等。方可选补中益气汤。
c.肾阳虚有身寒肢冷,动则气短,或五更泻等。方可选保元汤,真武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经验方:人参2钱(嚼服),黄精一两,枸杞三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每日1剂。
*(二)气阴两虚
除上述气虚症状以外,尚有阴虚表现。如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a.心气阴两虚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常用生脉饮,炙甘草汤。经验方:黄耆五钱、党参四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二钱、柴胡一钱,水煎后一日分三次服用。(有发炎疾病、火气大、口苦、烦躁、失眠,属实症,非气阴两虚者,不宜服用此方。)
低血压中医辨证
低血压中医辨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多数中老年人认为人老了易患高血压,实际上低血压在中老年人中同样多见,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相关资料表明:部分中老年人患低血压更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国外的研究显示在中老年人中,低血压人群和正常人群相比死亡率增高。可见,低血压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认为,低血压主要是心脾阳虚,阳气不足,血行乏力引起的。因此,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通阳,辅之以补脾健运。中老年人低血压常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体位性低血压。引起中老年人低血压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病后身体虚弱、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卧床引起营养不良以及平素体质瘦弱、家族遗传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低血压中医辨证分型
中气下陷
表现:为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宜补脾益气升提。
气阴两虚
表现: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肾阴不足
表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宜益肾补阴。
心肾阳虚
表现: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宜温补心肾。
湿困中焦
表现:头目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
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宜温化水湿,和胃畅中。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无症状性低血压,可以通过饮食疗法和体育锻炼得以调养。若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并伴有倦怠、头晕、心悸、心前区重压感等症状,则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低血压,中医如何来调理
低血压,中医如何来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谁是低血压,这和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女生体质较弱,患上了低血压。低血压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为了缓解症状,要从中医角度出发进行调理,恢复健康身体状态。
低血压
低血压简单来讲就是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如果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就可以判定为低血压。低血压的病因比较复杂,生理性低血压的病因还不清楚,但和个人体质、遗传有着一定关系。继发性低血压是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例如大出血使得血液严重流失,血压会快速下降,从而引发低血压。女性孕期常见低血压,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系统快速膨胀,血压会出现下降情况,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是正常现场,产后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吃饭后血液会集中在胃肠道,在这种情况下,心脑血管供血量减少,出现餐后低血压的症状。另外低血压发病率和年龄有着密切联系,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较高。出现低血压时,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头晕、恶心等,受到病情影响,会产生压抑、悲伤的情绪。
中医调理低血压
(一)补充营养
对于低血压人群要及时补充营养,自身症状会得到有效缓解,适宜吃的食物有山药、桂圆、红枣等,可以让血压回升。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水果蔬菜,满足身体营养所需。健康饮食是调理低血压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食谱,注意食物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对于调理低血压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而言,补充营养更为重要,因此要对饮食结构作出调整,增加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能吃的太饱,否则回流到心脏血液会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压。
中医辨证施治低血压
中医药辨证施治低血压
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但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低,只有维持较高的收缩压才能保证脑及内脏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故其收缩压≤13.33KPa(100mmHg)时即为低血压。
中医诊治低血压,临床表现以头晕为主,但应根据症状不同分清病变脏腑所在。
中医分型:
气血亏虚:多见心悸、健忘多梦、神疲、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面色苍白等症。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乌鸡白凤丸
牛肉黄鳝黑芝麻黑豆大枣三阴交关元太溪血海
气阴两虚:脘腹坠胀、面色萎黄,心慌,气短,血压较低,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滋阴,宁心安神。
生脉饮:人参10克,麦冬8克,五味子5克
肝肾不足:头晕目眩、咽干舌燥、腰酸盗汗、关节痛、脱发、乏力、失眠、耳鸣
治法:补肾柔肝,滋阴降火。
五子衍宗丸
桑椹、葡萄、樱桃、乌骨鸡、猪肉、猪肝、鹌鹑、鹌鹑蛋、兔肉、青蛙、鸭肉、鸽肉、
心肾阳虚腰膝酸软、腰痛、小便余沥,气短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
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天王补心丸+右归丸
肾精不足:早衰,脱发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舌瘦,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
按摩食疗治低血压
按摩法:
1. 用大拇指用力按压两只手掌心的“心包区”3~5分钟,每日1~3次;
2. 晨起后,取橡皮筋2根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第1个关节处各绕几圈,1分钟后取下,每日1~3次;
3. 用拇指按压双手上的“神门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小指侧)、“大陵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面中央),各5分钟,每天3次。
中医对低血压的解释
中医对低血压的解释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而引起的,主要是气血不足所致,
可以分为脾虚、肾虚、肝虚等不同类型。
脾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失眠、虚弱、乏力、嗜睡,嗜睡中
可出现昏睡,发作时体温出现降低,心率减慢,有时还会出现汗出现现象,中医认为应当增补脾气,以调补营养失衡而引起的低血压。
肾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精神萎靡、头晕、虚弱乏力,肢体麻木,
腰酸,有时会出现怕冷,脚心出汗,下肢水肿等症状,中医认为应当补益
肾气,增强肾脏对气血的调节作用以缓解低血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肝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失眠、心悸、乏力、嗜睡,情绪低
落等,中医认为要补益肝脏的调节功能,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
改善低血压的状况。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血压低通常被称为“低血压”或“虚衰”,其解释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密切相关,而低血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虚弱状态的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血压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气血不足:中医强调气血的充盈和畅通对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气血不足,机体运行功能受阻,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2.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输布和运行。例如,心脾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低血压。
3.情志失调:情志因素对气血运行也有重要影响。长期的情志不畅、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气血的流动,进而引发血压偏低。
4.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外感风寒也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或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
低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低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医学上把成人连续3次测量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称低血压。临床上,有症状的低血压常出现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体位性眼前黑矇甚则倾倒等症状,中医按“眩晕”、“虚劳”等范畴施治,有独特优势。
中医辩证低血压
中气下陷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山药15克,桔梗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补中益气丸等。
气阴两虚
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方选归脾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2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归脾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肾阴不足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治宜益肾补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龟板15克,枸杞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知母10克;成药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心肾阳虚
症见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方选金匮肾气丸加
低压高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低压高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低血压,主要归为“头痛”“头晕”的中医的范畴,多属于肝阳上亢(肝阳偏旺,引起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痰湿中阻(痰湿邪气停留于脾胃)等,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等。
1.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疼,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治法平肝潜阳(抑制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可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湿中阻:症见头晕头疼,头重如裹,困倦乏力,肢体沉重等。治法祛痰降浊。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瘀血阻窍:症见头疼经久不愈,固定不移,头晕阵作,偏身麻木,时有心前区疼,口唇发绀。治法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消除体内瘀血)。可选通窍活血汤加减。
4.肝肾阴虚:症见五心烦热(两手心和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等。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可选杞菊地黄丸加减。
5.肾阳虚衰(肾脏的阳气亏虚):症见头晕眼花,形寒(身体寒冷)肢冷,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气短,遗精阳痿,夜尿频多等。治法温补肾阳。可选济生肾气丸加减。
如需中药治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规范治疗,请勿自行用药。
更新时间:2022-04-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2 卷第1 期
病理性低血压辨证治疗经验琐谈
杨传华1,林家茂2,李运伦1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关键词病理性低血压;眩晕;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1)01-0041-03
[基金项目]“高血压病”国家中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传华,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15
病理性低血压是临床的常见病,常伴有头晕目
眩、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肢
冷畏寒、懒言纳差、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和体
征,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1-3]。笔者近年运用中医
辨证治疗病理性低血压,渐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
法,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抓住本质,治以补气为要
病理性低血压(眩晕)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虽
有虚实之分,但以气虚为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亦多以
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证亦不少见,单纯实证却寥寥无
几。原因在于:病理性低血压(眩晕)多为劳逸失调、
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足,损伤心脾,致中焦
亏虚,心脉乏力,气血不充,清阳不升,脑络失养所
致。而气虚日久,必然会波及到阳气、营血、脉络等组
织,产生阴血亏虚、阳气不足、气陷不升、血脉瘀滞的
症状。但审症观舌,仔细辨别,病情仍以气虚为根本,
其他病理表现为枝末。所以心脾气虚不仅是病理性
低血压的基本病机,而且是决定病理性低血压发展
预后的关键枢纽。《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此气一虚,
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
为之顿减。若其气虚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
吸顿停,昏然罔觉。”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疲乏无
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心慌失眠、畏风
自汗、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濡。治疗当遵《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以补益心脾
之气为第一要旨,以四君子汤、保元汤为基本方,通
过甘温补气的方法,健旺心脾,补益气血,进而升压
定眩。基本用药应选用人参、黄芪、山药、茯苓、白术
等,并常以人参与黄芪为君药,人参性味甘、微苦、微
温,归脾、肺、心经,善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补气之
要品。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善补肺脾之气,
《药镜》云:“人参养气,无黄芪而力弱。”二者相配,可
以通补一身
之气,协调脏腑气机,合而共奏补益心脾
之气,临证化裁,增强疗效。
2 气损及阴,重视滋养阴血
血为阴,气为阳。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
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载“气归精,精归化”,脾为气血生化之
源,精血依气而生,而气之不足,则血无以生化;且脾
主生血,津血同源,若心脾气虚日久,致使生化乏源,
则阴血渐虚,故气虚眩晕者亦可见失眠多梦、记忆力
减退、心慌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等阴血
亏虚的表现。同时甘温补气,亦常燥伤阴血。故方选
八珍汤、生脉散加味,在运用补气药物的基础上多加
入熟地、炒枣仁、当归、五味子、麦冬、白芍、黄精等滋
补阴血的药物,例如《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主益气
……补不足,强阴”,《用药法象》云其“生津止渴……
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日华子本草》载当归“破
恶血,养新血”,《证类备急本草》载其“除恶血……主
症瘕”。故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滋养阴血,一则
使气血互生,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
助而生化无穷”(《景岳全书》)之义;二则防止单纯补
气药物辛温伤血,互制之中寓含互生,从而使气血健
旺,脉络得充,血压得升,形体得养。
3 气损及阳,应兼以温通肾阳,补先天元阳
气为阳,阳化气,肾藏先天元阳。若心脾之气虚
日久,后天损及先天,则先天元阳亦随之衰少,故气
虚眩晕者除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外,亦可兼见四肢发
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润、脉沉迟之阳气亏
损症,当治以健脾温肾,通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
临床研究与经验
41
2011 Vol.12 No.1
并酌加麻黄、细辛、桂枝等辛温之品。张元素称附子
“乃除寒湿之圣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曹颖甫
称桂枝“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故在气损及阳时,应
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散寒、补助元阳、驱散
阴霾,使先后天互资,气阳并举,升压定眩。
4 久病气陷,应举少阳、阳明之气,助太阴以升陷
脾气主升,脾脏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心脾亏
虚,气虚不升,上气不足,又容易发展至清气下陷,故
气虚眩晕者可兼见改变体位则眼前黑曚,腰腹胀满
重坠,甚则脏腑维系无力、脏器下垂的表现。治以补
中益气、升阳举陷,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李东垣
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表明升
发少阳胆气是治疗气虚下陷的一个重
要
佐助之法。
又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
胡引少阳清
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
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医学衷中
参西录》载:“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
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
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
为向导也。”故在方中加入少量升麻、柴胡、桔梗,诸
药熔于一炉,黄芪、人参得柴胡、升麻、桔梗之助则补
气升举之力更倍,太阴脾脏得少阳、阳明之助则气血
更旺,进而使脏腑驰长有度,复归其位。
5 久病入络,应配以活血通脉
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气虚鼓动乏力,血行不畅,
则血脉瘀滞,即《灵枢·刺节其邪篇》“宗气不下,脉中
之血凝而留止”、《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
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之谓,故气虚眩晕,迁
延日久,气不运血,便可见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身体
疼痛、舌质青紫,脉象细涩等血脉瘀滞的症状,当治
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选补阳还五汤,多加桃仁、
红花、丹参、益母草、川芎、地龙、水蛭、土鳖虫等药
物。一则活血通脉,使经气畅行,消除瘀血之症状;
二则活血化瘀与补血补气合用,动静相宜,加快补益
气血之速度,使脉道得充,血压得升。
总之,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存在密切的联
系,即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也多相互影响。在病理性低
血压病理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常可形成阴阳津血互
损、气陷不升以及血脉瘀阻等证型,故治疗宜采用补
益心脾之气以治其本,滋阴、养血、温阳、升举清阳、
行血通脉以治其标的方法。而此法包括两层含义:其
一,应该适时把握病理性低血压(眩晕)的病机演变
特点,在尚未显现出阴血不足、阳虚、气陷、血瘀之变
时,识微知著,先其所因,制其所变,在补益心脾之气
以固本的同时,兼以滋阴、养血、温阳、升举清阳、行
血通脉,就可防止耗血伤津、损阳气陷、致瘀的发生。
此亦即《内经》所谓“上工救其萌芽”。其二,对阴血不
足、阳虚、气陷、血瘀之变在病理性低血压(眩晕)病
理进程中已现,应该在补气固本之中,兼以滋阴补
血、温阳助阳、升举清阳、行血通脉,则不失为“亡羊
补牢,犹为未晚”之举。
6 病案举例
病例1:康某,女,32 岁,于2009 年11 月4 日初
诊。患者自述12 年来,头晕反复发作,常于劳动后加
重,休息后减轻,因可耐受而未求医治疗。半月前因
外感而头晕加重,伴心慌乏力,遂来我院
就
诊。现症
见:头晕心慌,疲乏无力,失眠健忘,偶有烦躁,纳可
寐差,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无恶寒发热,无自汗,体
温36.5 ℃,舌淡,苔根稍厚,脉细,心率70 次/min。患
者自述平素血压偏低,一般在85 mmHg/60 mmHg
左右,现血压80 mmHg/60 mmHg。西医诊断:病理性
低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两亏
证。处方:党参18 g,麦冬9 g,五味子6 g,陈皮12
g,茯苓15 g,炒枣仁15 g,益母草18 g,当归9 g。7
剂。二诊:患者头晕减轻,无心慌,纳可,寐安,仍乏
力,偶烦躁。舌淡,苔根稍厚,脉细。血压:100 mmHg/
75 mmHg。处方:上方去炒枣仁,加香附12 g。7 剂。
按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脑络失养,故见头晕心
慌。营血不足,阳不入阴,故见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患
者因平素正气尚充,故休息后正气得以很快恢复,诸症
尚能耐受。又近日因外感正气耗伤,导致心脾愈虚,气
血愈亏,故诸症加重。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生
脉散加味,酌加炒枣仁养血安神,当归滋补阴血,茯苓
健脾化湿、宁心安神,又佐以陈皮燥湿理气,使全方补
而不滞。患者病程迁延12 年之久,虽未见瘀血之象,而
加益母草活血化瘀通脉,与诸补益药物合用,动静相
宜,增强补益之力,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全方虽无奇
药,但配伍严谨,方证相得,故病势得以缓解。
病例2:姚某,女,29 岁,于2009 年12 月6 日初
诊。发作性头晕2 年,加重5 d~6 d。患者近2 年来因
工作劳累,睡眠较少,三餐不及时,每于空腹时易出
现头晕,体位改变伴眼前黑矇,全身乏力,进食后稍
临床研究与经验
42
2011年第12 卷第1 期
吾师陈家礼教授善运用古方验方治疗内科疑难
杂症,临证悉心潜方,多获良效。余随师侍诊左右,见
陈师每每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发病时间、病程长
短、季节等而辨证施药,尤擅用药引,利用药引可引
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照顾兼病兼症、固
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受益匪浅。现总
结先生运用药引的临床经验,以丰富临证用药。
1 药引溯源
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治则
治法上,《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为“谨察阴阳,以平为
期”,“治病必求于本”。那么临证时如何遣药组方呢?
众所周知,方药的组成是依据君、臣、佐、使的原
则,按照一定的剂量配伍应用于临床。“君、臣、佐、
使”组方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
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君一臣二,制之小
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
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
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
臣六,偶之制也。”从中可
看出药引的概念在《内经》
缓解。头晕时测血压偏低,90 mmHg/60 mmHg 左右,
最低达70 mmHg/60 mmHg。5 d 前因体力劳动,头晕
加重,伴头昏沉空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全身乏
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测血压75 mmHg/60
mmHg,寐差,大便干结,3 d~4 d 一行,小便调。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病理性低血压。中医
诊断:眩晕。辨证为心脾两虚,肾阳偏亏。处方:黄芪
15 g,党参24 g,桔梗9 g,柴胡9 g,升麻9 g,当归
12 g,炮附子先煎6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麦冬30
g,五味子9 g,炒麦芽30 g,木香9 g,鸡内金12 g,
炒黄芩6 g。7 剂。二诊:患者头晕大减,无头痛,腰膝
酸软减轻,身体转暖,仍感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大便
偏干,舌红,苔薄白,脉细弱,血压110 mmHg/70
mmHg。上方改炒黄芩15 g,7 剂,续服。
按语:患者平时工作劳累,睡眠较少,阴血渐耗,
又三餐不及时,脾胃受损,气陷不升,上气不足,脑窍
失养,故见头晕,体位改变时眼前黑曚,疲倦乏力;脾
气亏虚,运化无力,胃失受纳,浊阴不降,故见食后腹
胀,恶心呕吐。气虚及阳,后天损及先天,肾中元阳亏
虚,故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阴血亏虚,肠道失润,
故见大便干结。舌脉相参,治宜健脾养心,温通肾阳。
方选升陷汤加味,酌加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炮
附子温通脾肾之阳,使先后天互资;鸡内金、木香、炒
麦芽诸药理气养胃,消除胀满。又此方之药皆性温之
品,患者大便干结,舌红,为阴血耗伤,内生虚热之
象,故加少量炒黄芩以佐制诸药,防止辛温伤血,又
能调和胃肠。方证相和,故其效大显。
参考文献
[1]杨威.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低血压46 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6,6(7):33.
[2]金兆清,刘长林,华满堂,等. 自拟“升压汤”治疗慢性低血压208
例疗效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4(31):44.
[,3]杨传华,李运伦. 益气固本健脾养心法治疗病理性低血压探讨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
陈家礼教授临证应用药引心得
陈筱云,陈家礼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通过对药引源流及历代医家对药引的探讨,总结陈家礼教授对药引功效的认识及临床应用,认为药引既可以引
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
性、矫
除药物异味等。
关键词陈家礼;药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1)01-0043-03
[作者简介]陈筱云,女,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临床工作
[通讯作
者]陈家礼,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脾胃病、肺病等内科疑难杂症
[收稿日期]2010-09-30
临床研究与经验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