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中医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

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身。

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利,崩漏等;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3)生脉散:麦门冬、五味子、人参。

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治疗①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4)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气血双补。

以上方药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

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低血压中医按摩

低血压中医按摩

低血压的基准与高血压相反,心脏收缩、扩张时压力减弱,最高值100毫米汞柱以下,最低值60毫米汞柱以下。

【中医的病因病理】中医低血压病多属于“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多由于气血两虚所致,气虚阳虚,心脉波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心脑失养,而致头晕、眼花、恶心甚则晕厥,气阴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而发头晕、耳鸣,腰酸腰软,畏寒肢冷,乏力等。

【中医辨证】1.气虚阳虚由于气机失调,清阳不升,心脑失养,可见面色光白、头晕目眩、乏力,甚则晕厥。

阳虚不能治阴则阴寒内盛,可见畏寒,肢冷,脉沉缓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滑。

心阳虚可见气短。

心悸胸闷,脾阳虚运化失职或中气下陷,可有纳少,腹胀,大便稀溏。

2.气阴两虚有阴虚表现,阴不制阳、可有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等症状。

肾阴阳两虚,由于肾主骨生髓,故致脑髓空、肢骨不健,常有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软、神疲、健忘等症状。

【按摩治疗】方法一按摩心俞穴,膻中穴,关元穴a、取坐位,先使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揉左肩的心俞穴,尽可能用力,用力均匀且慢,正时针与反时针按揉各30回。

以后用左手以相同的方法按揉右肩上的心俞穴。

b、再用拇指指肚按揉胸前的膻中穴,用力均匀且慢,以没有疼痛感为好。

c、最后再用拇指指肚按揉腹部的关元穴,方法同上。

方法二按摩百会穴,素髎穴,足三里穴a、取坐位,闭目调神,分别用双手的中指指肚按揉百会穴各一分钟,力度适中就可以。

b、再用食指指肚按揉鼻子上的素髎穴,方法同上。

c、最后用两手拇指指肚同时按揉左腿上的足三里穴,力度可渐渐加大,每回按下后可停留三到五秒钟,反复20回为好,再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右腿上的足三里穴。

方法三床上仰卧,双臂自然放于体侧,闭目,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吸气时默念“安静”,呼气时默念“放松”,反复2~5分钟。

然后进行如下自我按摩:1、双手十指微屈稍分开,放在头顶,按摩整个头部约2~3分钟。

2、先用两手掌从前额中间向两鬓角按摩30秒钟,再以双手的中指各自在左右鬓角按摩6~8次。

老中医用经验告诉你:低血压,就是人体气太少导致的

老中医用经验告诉你:低血压,就是人体气太少导致的

老中医用经验告诉你:低血压,就是人体气太少导致的血压,无论高,还是低,都是病,都得治。

低血压,属中医“眩晕”“虚劳”范畴,中医认为,它的发生主要和人体气不足有关。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

气是什么?气是我们最基本的能量,如果气少,我们就会缺乏生命力,失去活力。

气虚,气少,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低血压。

那么,就让我从我最近看的一个病例说起吧。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低血压患者,年49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平时高压在90-100mmHg,低压在50-60mmHg,一剧烈运动,一干点体力活,就心慌、气短、眩晕。

她说最近自觉症状加重,晕倒过两次,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

查:舌质淡,舌尖红,脉细弱。

考虑患者眩晕、乏力、心慌等,是因为患者气不足引起的,脉细弱,说明气太少,鼓动不了脉道。

气,还能化生和输布津液,气虚,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和化生,久而久之,患者就出现了阴虚有热的症状,所以她的舌尖才会发红。

总之,她这是气阴两虚引发的低血压,想要改善,就要补气养阴。

遂拟一方:人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生地黄、黄芪、陈皮、炙甘草。

药用14剂,高压恢复到了110mmHg,低压恢复到了72mmHg。

患者不解,问:我几十年的低血压,怎么就让你这么简单给治好了?于是,我解释道:1、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三味药正是生脉散,我主要用它们来补气养阴。

其中人参有补气养阴的功效;五味子能够滋心阴,养心气,可以固摄津气;麦冬可以养阴生津。

2、阿胶、生地黄生地黄集清热、生津、养血、滋阴为一身,阿胶可以补血滋阴。

我主要用这两味药来滋阴补血。

3、黄芪、炙甘草、陈皮炙甘草、黄芪可以健脾益气,陈皮可以理气,三药一起使用,可以令补而不滞。

这就是我为这位患者治疗低血压的思路,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总之,治疗气阴两虚型低血压,我主要以气阴双补为主要诊疗思路。

这些我年积累了一肚子的治病心得,之后,我会慢慢分享出来,要不然我会憋的慌。

今天说了一下低血压,有空了,我们再来说说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大小小的疾病。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

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

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

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表示头晕、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她的血压水平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坚持的治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养生保健等手段,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从而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在选择中医治疗低血压时,患者应该找到一位正规的中医师,并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的用量。

低血压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血压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血压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中气下陷: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山药15克,桔梗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补中益气丸等。

气阴两虚: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方选归脾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2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归脾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肾阴不足: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

治宜益肾补阴。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龟板15克,枸杞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知母10克;成药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心肾阳虚:症见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干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20克,牡丹皮10克;成药有金匮肾气丸等。

湿困中焦:症见头矇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

一般病程较长。

治宜温化水湿,和胃畅中。

方选胃苓汤加减: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白术12克,桂枝6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薏苡仁20克,滑石15克,车前子(包煎)15克,砂仁(后下)10克,白蔻仁(后下)12克,甘草3克。

低血压

低血压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低血压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大致上可分为: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低血压病可分为: (1)原发性低血压病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低血压病)。 (2)继发性低血压病 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以致出现虚脱和休克的征象,称为急性低血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而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其防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症状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如脊髓空洞症严重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慢营养不良者服用降压药等。
体质低血压
一般认为与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40岁妇女。多有家族遗传史,有的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则出现疲乏、健忘、头晕、头痛、心慌甚至晕厥或有心前区压迫感等症状。 许多患者伴有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浮浅、胃口不好、脚肿等症状。这些表现在夏季气湿较高时较常见,体质衰弱者及女性较多见,但并无其他明显的异常感觉。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脾肾阳气亏损所致,治疗上注重温脾肾升阳气。
低血压(hypotension)指由于血压降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和晕厥等。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低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12千帕(90mm汞柱),舒张压低于8千帕(60mm汞柱),65岁以上的人收缩压低于13.33千帕(100mm汞柱),舒张压低于8千帕(60mm汞柱)。

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

无自觉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可不予治疗。

如果有晕跃等症状,可给予高钠饮食和药物治疗,症状性低血压应针对原发病因积极治疗。

低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

其病是因气虚阳弱,心脉搏动无力。

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

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所致。

临床常见的证型有:1.气虚型剿:证见头晕眼花,身倦疲劳,气短乏力,食后腹胀,四肢无力,舌质嫩,脉弱。

2.阳虚型:证见经常头晕,喜热怕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沉。

3.气阴两虚型:证见心悸心慌,头晕头昏,气短,易疲劳,自汗,便于,舌质嫩红,脉细。

一、可选用的西药1.麻黄碱:每次25mg,一日3—4次,口服。

2.泼尼松:每次10mg,一日2—3次,口服。

3.地塞米松:每次0.75mg,一日2—3次,口服。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1.气虚型:(1)补中益气丸: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丸,水丸剂每次6g,一日2—3次,用姜汤、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2)补气升提片:每次5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年老、年幼、体弱者酌减。

(3)六君子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黄氏健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阳虚型:(1)参茸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济生肾气丸:大蜜丸每次口服1丸,或水蜜丸每次6g,均为一日2—3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3)右归丸:每次1丸,一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3.气阴两虚型:(1)黄芪生脉饮:每次1以,一日2—3次口服。

(2)益心复脉冲剂:每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病因症状一般认为上肢血压低于12/8kPa(90/60毫米汞柱)者为低血压。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不适和不便。

中医调理可以有效改善低血压症状,并促进血液循环。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低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低血压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低血压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的。

中医强调气血的平衡和流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是生命的能量,血则是营养的载体。

当气血不足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器官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低血压的出现。

因此,中医调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气血,改善低血压的症状。

二、中医中药调理低血压的方法1. 补气中医认为,低血压主要是气血不足引起的,因此补气是改善低血压的关键。

常用的补气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等,可以通过煎煮、泡服或者制成药丸来服用。

2. 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是改善低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循环不畅导致低血压的出现,因此需要通过活血来改善这一问题。

中药中的桃红、川芎、红花等都具有活血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低血压的症状。

3. 调理脾胃中医强调脾胃对气血的生成和吸收、运化的重要性。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会影响气血的供给,从而引起低血压。

中药中的白术、茯苓、山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4. 心态调节中医治疗强调心身的统一,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低血压常伴有疲倦、心慌、气短等症状,患者容易焦虑和抑郁。

因此,患者需要通过调节心态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中医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包括养生保健、音乐疗法、太极拳等。

三、中医调理低血压的食疗方法中医对低血压的食疗方法也有很多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1. 高蛋白质食物,如鸡肉、鸽肉、鱼、蛋类等,可以增加体力和提神醒脑。

2. 温补食物,如生姜、红枣、蜂蜜等,可以补气暖胃,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

3.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葡萄fruit等,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血管的弹性和血液的循环。

4. 注意饮食起居规律,避免过度饥饱或饮食不规律对脾胃的不良刺激,影响气血生成与运化。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看低血压,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咱就说,低血压让人头晕眼花没力气,多难受啊!中医咋辨证论治呢?首先得辨清是啥证型。

要是气血不足型,那脸色苍白、头晕乏力,就像花儿没了养分一样。

得补气血呀!用些当归、黄芪之类的药材,把气血养起来。

那阳气虚衰型呢?怕冷、四肢不温,就跟没了太阳的冬天似的。

得温阳补气,比如用附子、人参。

还有气阴两虚型,既没力气又口干舌燥,就像沙漠里缺水的小树苗。

得益气养阴,用麦冬、西洋参啥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安全不?那必须安全呀!这些药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只要用对了,没啥副作用。

而且中医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调理,就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多贴心!稳定性也不错,慢慢把身体底子打好,血压就不会忽高忽低啦。

那中医治低血压啥场景能用呢?哎呀,平时容易疲劳、头晕的人都可以试试呀!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吃西药的人。

中医的优势可多了,不仅能治低血压,还能整体调理身体,让你气色好、精神棒。

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大姐,以前低血压,整天没精神。

后来找了个老中医,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嘿,现在精神多了,头晕的毛病也没了。

这效果,杠杠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真的很不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你的身体棒棒哒!。

低血压从中医分型辨治

低血压从中医分型辨治

低血压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18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98低血压(hypotension)是以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称之为低血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与继发性低血压。

㈠气血亏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因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萎黄,或自汗,或倦怠乏力,或心悸,或女子月经量少,或性功能减退。

【治则与选方】补益气血,滋荣头目;可选用八珍汤与桂枝汤合方。

㈡气虚阴亏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苔薄,脉细数或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面色潮红,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心悸,或女子月经量少,或性功能减退。

【治则与选方】益气养阴,醒利头目;可选用麦门冬汤与增液汤合方。

㈢心脾阳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头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脘腹不舒,或肢体麻木,或食少便溏,或心悸,或失眠,或健忘。

【治则与选方】健脾养心,温补阳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茯苓四逆汤合方。

㈣宗气亏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心悸,呼吸困难。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咳嗽,或气喘,或记忆力减退,或失眠,或语言不利,或怔忡。

【治则与选方】滋养心肺,调补宗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

㈤心肝血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直立性眩晕),失眠,梦多险恶。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悸,或头痛,或指甲凹陷,或心烦急躁,或倦怠乏力,或肢体麻木,或肌肉颤动,或站立不稳。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血,养心荣肝;可选用当归芍药散与酸枣仁汤合方。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摘要:
一、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1.发病机理
2.中医辨证分类
a.气虚
b.气血两虚
c.肾阳虚
d.阴阳两虚
3.中医治疗方法
正文: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血压低在中医领域的解释主要源于气血阴阳不足。

血压低的发病机理是因为患者气血阴阳不足,导致血液生成减少或无法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出现血压低的表现。

中医认为,血压低可分为气虚、气血两虚、肾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病证。

1.气虚:气虚型血压低患者除了血压低外,还可能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少气懒言、胸闷气短等症状。

治疗气虚型血压低应注重补气、升阳,可通过服用中药汤剂或针灸等方法改善症状。

2.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型血压低患者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治疗气血两虚型血压低需气血双补,可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疗法等方法缓解症状。

3.肾阳虚:肾阳虚型血压低患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肾阳虚型血压低应温补肾阳,可采用中药煎剂、艾灸等治疗方法。

4.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型血压低患者既有阳虚的表现,又有阴虚的症状,如五心烦热、盗汗、便秘等。

治疗阴阳两虚型血压低需阴阳并补,可通过中药调理、养生保健等方法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血压低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饮食调理,以达到提高血压、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低血压,中医如何来调理

低血压,中医如何来调理

低血压,中医如何来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谁是低血压,这和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女生体质较弱,患上了低血压。

低血压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为了缓解症状,要从中医角度出发进行调理,恢复健康身体状态。

低血压低血压简单来讲就是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如果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就可以判定为低血压。

低血压的病因比较复杂,生理性低血压的病因还不清楚,但和个人体质、遗传有着一定关系。

继发性低血压是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例如大出血使得血液严重流失,血压会快速下降,从而引发低血压。

女性孕期常见低血压,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系统快速膨胀,血压会出现下降情况,但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是正常现场,产后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吃饭后血液会集中在胃肠道,在这种情况下,心脑血管供血量减少,出现餐后低血压的症状。

另外低血压发病率和年龄有着密切联系,65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较高。

出现低血压时,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头晕、恶心等,受到病情影响,会产生压抑、悲伤的情绪。

中医调理低血压(一)补充营养对于低血压人群要及时补充营养,自身症状会得到有效缓解,适宜吃的食物有山药、桂圆、红枣等,可以让血压回升。

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水果蔬菜,满足身体营养所需。

健康饮食是调理低血压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食谱,注意食物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对于调理低血压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而言,补充营养更为重要,因此要对饮食结构作出调整,增加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

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能吃的太饱,否则回流到心脏血液会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压。

血压低的老人早上可以喝一杯淡盐水,让血压得到回升。

要戒烟戒酒,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二)注意休息低血压人群在日常中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时间,拥有良好精神状态。

创建出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外部环境刺激,部分人有熬夜的习惯,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这会使得低血压加重,所以要避免熬夜。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摘要:
I.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A.血压的定义和测量
B.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1.气血不足
2.阴阳失衡
3.心脏功能减退
C.中医治疗血压低的方法
1.调节饮食
2.草药治疗
3.按摩和针灸
正文: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主要涉及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和心脏功能减退。

血压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表示。

中医认为,血压低可能是由于身体气血不足、阴阳失衡或心脏功能减退导致的。

首先,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导致血压低的一个原因。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血不足意味着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引起血压低。

为了缓解气血不足,患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其次,阴阳失衡也是中医认为导致血压低的原因之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原则,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

这可能导致血压低,因为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阴阳失衡的方法包括草药治疗、按摩和针灸等,以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

最后,心脏功能减退也被认为是导致血压低的原因之一。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泵,如果心脏功能减退,就可能导致血压低。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和针灸等疗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从而提高血压。

总之,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涉及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和心脏功能减退。

低血压中医案例

低血压中医案例

低血压中医案例低血压是指人体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改善症状。

下面将列举10个低血压中医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案例一:女性患者,23岁,低血压多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悸,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案例二:男性患者,42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采用养心气汤配合健脾和胃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3. 案例三:女性患者,35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补充营养。

采用补脾益气汤配合补益营养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案例四:男性患者,50岁,低血压伴有乏力、出冷汗,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5.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低血压多年,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激活身体机能。

采用四物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6. 案例六:男性患者,45岁,低血压伴有心悸、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滋补心肾,调理气血。

采用补心肾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7. 案例七:女性患者,28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8. 案例八:男性患者,38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低血压是指人体静脉压力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视力模糊、心悸等。

低血压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的食物。

同时要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餐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

注意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咖啡因和茶碱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跳和心肌收缩力;血管收缩剂如鞣酸类药物和强心苷类药物,可以收缩血管,提高血压;血浆增加剂如盐水和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容量,增加血压。

3. 针灸疗法: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节人体阴阳,调整机体功能,提高血压。

常见的穴位有合谷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

4. 心理治疗:很多低血压患者在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或长时间疲劳过度后,血压容易下降,出现低血压症状。

因此,采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运动疗法、休闲娱乐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改善低血压症状。

5. 中医调理:中医认为低血压是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不足
所致,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枸杞子等,可以通过益气补血,提高体质,改善低血压症状。

总之,低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的建议,才能更好地治疗和管理低血压。

中医辨证施治低血压

中医辨证施治低血压

中医药辨证施治低血压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

但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低,只有维持较高的收缩压才能保证脑及内脏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故其收缩压≤13.33KPa(100mmHg)时即为低血压。

中医诊治低血压,临床表现以头晕为主,但应根据症状不同分清病变脏腑所在。

中医分型:气血亏虚:多见心悸、健忘多梦、神疲、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面色苍白等症。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乌鸡白凤丸牛肉黄鳝黑芝麻黑豆大枣三阴交关元太溪血海气阴两虚:脘腹坠胀、面色萎黄,心慌,气短,血压较低,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滋阴,宁心安神。

生脉饮:人参10克,麦冬8克,五味子5克肝肾不足:头晕目眩、咽干舌燥、腰酸盗汗、关节痛、脱发、乏力、失眠、耳鸣治法:补肾柔肝,滋阴降火。

五子衍宗丸桑椹、葡萄、樱桃、乌骨鸡、猪肉、猪肝、鹌鹑、鹌鹑蛋、兔肉、青蛙、鸭肉、鸽肉、心肾阳虚腰膝酸软、腰痛、小便余沥,气短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天王补心丸+右归丸肾精不足:早衰,脱发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舌瘦,脉细无力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按摩食疗治低血压按摩法:1. 用大拇指用力按压两只手掌心的“心包区”3~5分钟,每日1~3次;2. 晨起后,取橡皮筋2根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第1个关节处各绕几圈,1分钟后取下,每日1~3次;3. 用拇指按压双手上的“神门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小指侧)、“大陵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面中央),各5分钟,每天3次。

【注意事项】1. 增加营养。

多食一些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狗肉、羊肉、公鸡肉、鸭肉、黄鳝、蚌肉、黑芝麻、大枣、扁豆、桂圆、莲子、辣椒、韭菜等。

2. 适当多吃食盐。

可提高血压,改善头昏、困倦无力的症状,但食盐摄入量也不可太高(一般来说,以不每天不超过6克为宜)。

3. 常吃生姜。

生姜含有挥发油,能促消化,健胃,升高血压。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摘要:
1.老年人血压低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中医对血压低的认识和理解
3.中医治疗血压低的方法
4.生活调理对血压低的改善
5.预防血压低的措施
正文:
老年人血压低是指收缩压小于90mmHg和/或舒张压小于60mmHg。

在中医中,血压低被认为是气血不足的一种表现。

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引起血压低。

常见的原因包括个体因素、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血管硬化,血管的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血压低的情况。

中医认为,血压低的治疗应该以补益气血为主,以增强脏腑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黄等。

这些药物能够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从而提高血压。

此外,中医还认为,一些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等也有助于提高血压。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调理也对血压低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老年人应该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同时,应该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适当的增加盐的摄入量也有助于提高血压。

此外,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老年人血压低需要综合治疗和生活调理。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血压低通常被称为“低血压”或“虚衰”,其解释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密切相关,而低血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虚弱状态的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血压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气血不足:中医强调气血的充盈和畅通对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不足,机体运行功能受阻,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2.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输布和运行。

例如,心脾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低血压。

3.情志失调:情志因素对气血运行也有重要影响。

长期的情志不畅、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气血的流动,进而引发血压偏低。

4.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外感风寒也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或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

中医辨治低血压及名家临床验方汇集

中医辨治低血压及名家临床验方汇集

中医辨治低血压及名家临床验方汇集对低血压的认识低血压和高血压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很多人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治疗经验也比较多,相对谈低血压治疗的文章倒不多。

实际上低血压患者也相当多,在这方面,我这些年遇到的也不少。

在治疗上也是先走了一段弯路,后来慢慢才摸索出一些经验,现在谈一谈。

低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全身无力,收缩压常低于 90mmHg,舒张压常低于60mmHg。

从中医角度来看,常是气虚、阳虚、或气血两虚。

早年在治疗低血压时,常首选补中益气汤,气血两虚选归脾汤,按理说应该是正确的,但临床疗效不佳,病人服了一段时间,血压仍然上不来,仅乏力心悸症状有所改观。

对此,思索了很长时间,不得其解。

后来,在温习《伤寒论》的过程中,看到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理中汤时,突然醒悟,应从阳气虚衰、中气不足入手,不能仅局限于气虚,应大力温阳,温通血脉。

于是,在以后的临床上,再遇到低血压患者,就将上述三方合并,组成以附子理中丸为主的方剂进行治疗,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疗效,患者在服三五剂药后血压就开始上升,头晕乏力、怔忡等症状随之消失。

临床上,一些患者除了血压低,还伴有西医所称的贫血,即中医的血虚证候,这时,我往往加入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效果就更全面了。

用这个方子治疗低血压,虽说升压快,但有时药一停,个别患者易反复,针对这个情况,我又参考了有关资料,加入了大量枳实、五味子等药,组成新的升压方子:生黄芪30g,当归15g,枳实60g,附子15g,干姜15g,甘草10g,五味子10g(辽宁名医彭静山曾用枸杞子、五味子两药泡水喝治低血压)。

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且稳定,基本上解决了低血压的问题。

方解: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四逆汤回阳救逆,治四肢冰凉(低血压妇女常见)。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主治虚人外感误用桂枝汤发汗,致使阴阳两虚而见厥逆、足挛急、烦躁不安等危症。

先用甘草干姜汤温中以复其阳,阳复则厥回足温,再用酸甘化阴养血的芍药甘草汤,阴血得养,则足挛急自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亏虚,运化无力,胃失受纳,浊阴不降,故见食后腹
胀,恶心呕吐。气虚及阳,后天损及先天,肾中元阳亏
剂。二诊:患者头晕减轻,无心慌,纳可,寐安,仍乏
力,偶烦躁。舌淡,苔根稍厚,脉细。血压:100 mmHg/
75 mmHg。处方:上方去炒枣仁,加香附12 g。7 剂。
按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脑络失养,故见头晕心
慌。营血不足,阳不入阴,故见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患
者因平素正气尚充,故休息后正气得以很快恢复,诸症
2011年第12 卷第1 期
病理性低血压辨证治疗经验琐谈
杨传华1,林家茂2,李运伦1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关键词病理性低血压;眩晕;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1)01-0041-03
[基金项目]“高血压病”国家中医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传华,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15
病理性低血压是临床的常见病,常伴有头晕目
红花、丹参、益母草、川芎、地龙、水蛭、土鳖虫等药
物。一则活血通脉,使经气畅行,消除瘀血之症状;
二则活血化瘀与补血补气合用,动静相宜,加快补益
气血之速度,使脉道得充,血压得升。
总之,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存在密切的联
系,即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也多相互影响。在病理性低
血压病理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常可形成阴阳津血互
温36.5 ℃,舌淡,苔根稍厚,脉细,心率70 次/min。患
者自述平素血压偏低,一般在85 mmHg/60 mmHg
左右,现血压80 mmHg/60 mmHg。西医诊断:病理性
低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两亏
证。处方:党参18 g,麦冬9 g,五味子6 g,陈皮12
g,茯苓15 g,炒枣仁15 g,益母草18 g,当归9 g。7
看出药引的概念在《内经》
缓解。头晕时测血压偏低,90 mmHg/60 mmHg 左右,
最低达70 mmHg/60 mmHg。5 d 前因体力劳动,头晕
加重,伴头昏沉空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全身乏
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测血压75 mmHg/60
mmHg,寐差,大便干结,3 d~4 d 一行,小便调。舌淡
宜,增强补益之力,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全方虽无奇
药,但配伍严谨,方证相得,故病势得以缓解。
病例2:姚某,女,29 岁,于2009 年12 月6 日初
诊。发作性头晕2 年,加重5 d~6 d。患者近2 年来因
工作劳累,睡眠较少,三餐不及时,每于空腹时易出
现头晕,体位改变伴眼前黑矇,全身乏力,进食后稍
结先生运用药引的临床经验,以丰富临证用药。
1 药引溯源
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治则
治法上,《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为“谨察阴阳,以平为
期”,“治病必求于本”。那么临证时如何遣药组方呢?
众所周知,方药的组成是依据君、臣、佐、使的原
则,按照一定的剂量配伍应用于临床。“君、臣、佐、
使”组方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
酸软减轻,身体转暖,仍感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大便
偏干,舌红,苔薄白,脉细弱,血压110 mmHg/70
mmHg。上方改炒黄芩15 g,7 剂,续服。
按语:患者平时工作劳累,睡眠较少,阴血渐耗,
又三餐不及时,脾胃受损,气陷不升,上气不足,脑窍
失养,故见头晕,体位改变时眼前黑曚,疲倦乏力;脾
症状。但审症观舌,仔细辨别,病情仍以气虚为根本,
其他病理表现为枝末。所以心脾气虚不仅是病理性
低血压的基本病机,而且是决定病理性低血压发展
预后的关键枢纽。《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此气一虚,
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
为之顿减。若其气虚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
吸顿停,昏然罔觉。”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疲乏无
之气,临证化裁,增强疗效。
2 气损及阴,重视滋养阴血
血为阴,气为阳。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
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载“气归精,精归化”,脾为气血生化之
源,精血依气而生,而气之不足,则血无以生化;且脾
主生血,津血同源,若心脾气虚日久,致使生化乏源,
脾气主升,脾脏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心脾亏
虚,气虚不升,上气不足,又容易发展至清气下陷,故
气虚眩晕者可兼见改变体位则眼前黑曚,腰腹胀满
重坠,甚则脏腑维系无力、脏器下垂的表现。治以补
中益气、升阳举陷,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李东垣
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表明升
临床研究与经验
42
2011年第12 卷第1 期
吾师陈家礼教授善运用古方验方治疗内科疑难
杂症,临证悉心潜方,多获良效。余随师侍诊左右,见
陈师每每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发病时间、病程长
短、季节等而辨证施药,尤擅用药引,利用药引可引
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照顾兼病兼症、固
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受益匪浅。现总
诊。患者自述12 年来,头晕反复发作,常于劳动后加
重,休息后减轻,因可耐受而未求医治疗。半月前因
外感而头晕加重,伴心慌乏力,遂来我院就
诊。现症
见:头晕心慌,疲乏无力,失眠健忘,偶有烦躁,纳可
寐差,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无恶寒发热,无自汗,体
发少阳胆气是治疗气虚下陷的一个重要
佐助之法。
又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
胡引少阳清
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
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医学衷中
参西录》载:“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
临床研究与经验
41
2011 Vol.12 No.1
并酌加麻黄、细辛、桂枝等辛温之品。张元素称附子
“乃除寒湿之圣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曹颖甫
称桂枝“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故在气损及阳时,应
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散寒、补助元阳、驱散
阴霾,使先后天互资,气阳并举,升压定眩。
4 久病气陷,应举少阳、阳明之气,助太阴以升陷
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
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
为向导也。”故在方中加入少量升麻、柴胡、桔梗,诸
药熔于一炉,黄芪、人参得柴胡、升麻、桔梗之助则补
气升举之力更倍,太阴脾脏得少阳、阳明之助则气血
更旺,进而使脏腑驰长有度,复归其位。
5 久病入络,应配以活血通脉
等,并常以人参与黄芪为君药,人参性味甘、微苦、微
温,归脾、肺、心经,善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补气之
要品。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善补肺脾之气,
《药镜》云:“人参养气,无黄芪而力弱。”二者相配,可
以通补一身
之气,协调脏腑气机,合而共奏补益心脾
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气虚鼓动乏力,血行不畅,
则血脉瘀滞,即《灵枢·刺节其邪篇》“宗气不下,脉中
之血凝而留止”、《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
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之谓,故气虚眩晕,迁
延日久,气不运血,便可见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身体
疼痛、舌质青紫,脉象细涩等血脉瘀滞的症状,当治
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选补阳还五汤,多加桃仁、
旺,脉络得充,血压得升,形体得养。
3 气损及阳,应兼以温通肾阳,补先天元阳
气为阳,阳化气,肾藏先天元阳。若心脾之气虚
日久,后天损及先天,则先天元阳亦随之衰少,故气
虚眩晕者除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外,亦可兼见四肢发
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润、脉沉迟之阳气亏
损症,当治以健脾温肾,通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
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日华子本草》载当归“破
恶血,养新血”,《证类备急本草》载其“除恶血……主
症瘕”。故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滋养阴血,一则
使气血互生,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
助而生化无穷”(《景岳全书》)之义;二则防止单纯补
气药物辛温伤血,互制之中寓含互生,从而使气血健
眩、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肢
冷畏寒、懒言纳差、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和体
征,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1-3]。笔者近年运用中医
辨证治疗病理性低血压,渐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
法,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抓住本质,治以补气为要
病理性低血压(眩晕)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虽
则阴血渐虚,故气虚眩晕者亦可见失眠多梦、记忆力
减退、心慌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等阴血
亏虚的表现。同时甘温补气,亦常燥伤阴血。故方选
八珍汤、生脉散加味,在运用补气药物的基础上多加
入熟地、炒枣仁、当归、五味子、麦冬、白芍、黄精等滋
补阴血的药物,例如《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主益气
……补不足,强阴”,《用药法象》云其“生津止渴……
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病理性低血压。中医
诊断:眩晕。辨证为心脾两虚,肾阳偏亏。处方:黄芪
15 g,党参24 g,桔梗9 g,柴胡9 g,升麻9 g,当归
12 g,炮附子先煎6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麦冬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