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民事执行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民事执行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张 斌 【论文提要】民事案件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着人民法院的执法声誉和威信。
但造成民事执行难的成因是复杂、多方面的。
笔者在此从法院、当事人、社会等各个角度浅析这一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希冀“执行难”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过去。
【关键词】 民事执行 审判职能 履行能力 保全措施 民事执行,也称民事强制执行或者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机关依债权人的申请,依据执行根据,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的民事权利的活动。
①民事执行是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执行名义确定的民事义务,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公权力,依法采取民事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律活动。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
如果生效裁判文书得不到执行,司法公正得不到真正体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法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执行难问题。
执行难的存在影响了法院的威信,损害了法律的威严,严重影响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案例回放: 案例一:被告余某因借款、借贷、买卖等7件合同纠纷案件,被瑞安法院判令向原告还款,但余某拒不履行义务。
胜诉人发现余某在瑞安经营着某橡胶制品厂,厂内尚有大量财产,遂向瑞安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去年3月,法院向余某发出执行通知书并向相关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
此后,余某迅速将厂内24台内胎硫化机和2台内胎接头机,分两次转移到山东某国际物流公司仓库内存放,后将其中9台内胎硫化机以10万余元卖给他人,其妻还出资20万元与人注册成立一家鞋业公司。
案例二:2006年间,被告陈某向王某借款3.7万元逾期不还。
诉诸法律后,鹿城法院判令陈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邻里纠纷调解和平解决街坊间的矛盾与冲突
邻里纠纷调解和平解决街坊间的矛盾与冲突街坊间的邻里纠纷是城市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活密集、空间有限,不同居民之间可能会发生争吵、摩擦或误解等矛盾与冲突。
为了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邻里纠纷的及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调解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可以通过对话、互通信息和寻求共同点来化解矛盾,促进双方和解与和平相处。
一、邻里纠纷的原因分析邻里纠纷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例如噪音扰民、宠物问题、停车位争夺等。
此外,人们对于社区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也可能引发矛盾。
对于这些纠纷,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各方立场和需求。
二、调解作为解决邻里纠纷的方法1. 发现矛盾,寻求调解当邻里纠纷出现时,双方应该积极主动,通过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寻求调解。
可以向社区物业、居委会咨询,了解相关调解机构的安排和方式。
2. 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组织双方对话、座谈会或邻里联谊等。
在这个过程中,调解员应当做到公正中立,倾听双方的意见和诉求,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纠纷的办法。
3. 引导双方沟通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需要引导双方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
双方应当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理解对方的立场。
双方应当尊重彼此,改变固有的偏见和态度,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4. 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积极的沟通与调解,双方可以形成共识,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案。
解决方案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和需求,确保公平而合理。
调解员在此过程中应起到协调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双方平衡利益,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5. 落实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成功实施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调解员应当在调解结束后跟进,并与双方保持联系,确保解决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社区也可提供相关支持,帮助双方遵守解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邻里纠纷调解对社区的意义通过邻里纠纷的调解和和平解决,能够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调解有助于改变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
[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其对策]民事纠纷发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其对策]民事纠纷发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一、农村民事纠纷的产生(一)农村民事纠纷的概念:农村民事纠纷是指村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主要指婚姻、家庭、债务、宅基地、水源、地界、收养、赡养、继承、赔偿等方面的纠纷,以及由于轻微的侵占、伤害、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欺诈、轻微虐待等轻微违法行为而引起的纠纷。
(二)农村民事纠纷的种类:农村民事纠纷的种类很多,但乡村民事纠纷的种类有它自己的特色,根据引发纠纷的事由主要可分为婚姻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建房界址等三大类纠纷;根据损害后果可分为:一般性纠纷、治安纠纷和刑事纠纷。
纠纷的当事人身份特点明显:一般是关系相对亲近的同村村民、邻里甚至亲兄弟之间,纠纷如果没有调处成功,朝夕相处一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影响关系和谐,极易因其他事情翻起陈年旧账,一触即发,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农村民事纠纷的成因:农民之间产生的纠纷,并不是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起的。
之所以产生纠纷,原因主要有这几点:第一是,与某些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道德水平不高有一定的关系;第二是,信息闭塞,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常因小事纠结;第三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譬如界址没有明确的划定,没有可供依据的文书材料;第四是,村风村俗等原因。
二、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途径及其后果在基层组织中,具有农村民事纠纷调处职责的部门有多个,但村民在解决民事纠纷过程中,奉行典型的实用主义逻辑,通常遵循从行为习惯到理性选择的一般调解运作模式,纠纷从出现到妥善处理,有四个类型。
(一)自我消化的解决途径即纠纷矛盾小,当事人双方在事情发生后,后果或影响轻微,矛盾发生后,冷静下来,因顾及感情、面子或和气等,双方和平的在行为上、心理上、情感上主动消除纠纷影响,得到权益权衡或现实补偿。
(二)人民调解的解决途径即人民调解制度,包括村委会、宗族、亲友和行会等调解形式,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依据权威人士居中解决。
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民事执行难是指当法院对一起案件作出判决后,由于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拒绝执行,使得债权人不能顺利获得法律保护的现象。
这种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给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1.司法力量不足我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是有所改善的,但执行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原因之一是司法力量不足。
我国的法官低龄化严重,大量年轻法官面临的执行难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另外,我国对于司法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相对薄弱,许多法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和缺乏引导代理人和当事人的能力,导致执行时效性差。
2.法外隐藏财产很多被执行人为了避免执行,会采取各种手段将财产藏匿,导致执行难度增大。
被执行人的附带物质财产、有形财产、无形财产、虚拟财产等都可能被隐藏,很难被法院及执行机关查出。
3.执行标准不明确由于我国的民事执行标准不明确,执行难度增大。
执行标准包括用于异议审理的行政判决书、生效裁判文书和相关的执行通知书等,其范围和细则都比较复杂,有很多争议点。
4.执行成本高民事执行成本一般比较高,由于执行难度和费用的高成本,使得几乎所有民事执行都伴随着很高的代价。
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的财产可能被查封、扣押、冻结等,这些操作需要大量的费用和人力。
在执行期间,执行机关还需要为案件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确定执行路径等,从而导致执行成本更高。
1.完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通过修法、司法解释、规章制度等手段,完善民事执行程序,使其更加规范、标准化,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说,要加强民事执行的法律援助制度及执行程序的公开透明,力求使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拥有更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强化执行力量由于缺乏司法力量,执行难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应该通过加大对法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工作经验及引导当事人和代理人的能力。
同时,对执行机关的管理和监督也应更加细致化,加强对执行人员的考核及监督。
法律伤人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本应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有时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
本文将以一起因误解引发的悲剧为例,探讨法律伤人的现象及其原因,以引起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反思。
二、案例背景2010年,张强(化名)与李华(化名)系一对恋人,两人相识于大学校园。
毕业后,张强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工作,李华则成为一名律师。
两人感情稳定,计划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李华发现张强在大学期间曾与一名女子发生婚外情。
怒火中烧的李华决定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对张强进行报复。
三、案例分析1. 事件起因李华在查阅相关法律资料后,发现张强与那名女子曾签订了一份所谓的“分手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约定在分手后不得再联系。
李华认为,张强违反了协议,构成违约。
2.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李华据此认为,张强应承担违约责任。
3. 误解与伤害然而,在李华对张强进行报复的过程中,他误以为那份“分手协议”是有效的法律文件。
于是,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强支付违约金。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那份“分手协议”无效,但判决张强赔偿李华精神损失费。
判决结果出来后,张强深感冤枉。
他承认在大学期间曾与那名女子有过婚外情,但他表示,那份“分手协议”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受到那名女子的欺骗。
张强认为,李华的行为是对他合法权益的侵犯,使得他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四、法律伤人的原因1. 法律知识不足李华作为一名律师,本应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
然而,在这起事件中,他却因为对法律知识的误解,导致对张强的报复。
这反映出法律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2. 法律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法律观念淡薄,对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
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面对纠纷时,往往采取非法手段维权,从而引发法律伤人事件。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民事执行难问题是指在民事案件判决或裁定产生后,被执行人或有执行能力的人拒不履行义务,或者明知无法履行而又不履行造成执行困难的情况。
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给受益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事执行难问题的产生,又应该如何解决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产生原因1.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目前的我国《执行法》虽然有了很多的修订和完善,但仍旧存在一些制度漏洞和不足,导致了执行难问题的出现。
一些被执行人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的制裁,或者是一些法律的执行标准和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了执行难的产生。
2. 司法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司法体制尚需改革完善。
一些地方法院的执行力度不够,执行成本高昂,也成为了执行难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的法院资源不足,执行难问题愈演愈烈。
3. 执行主体的不合作一些被执行人有意扰乱司法执行秩序,利用各种手段逃避执行,或者是借助各种手段转移财产,隐藏真实财产,使得执行难问题进一步恶化。
4. 执行手续的繁琐执行手续的繁琐也是导致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执行程序繁琐复杂,程序不尽合理,使得执行难度加大。
5. 法律意识的淡薄一些尚未执法的人可能存有侥幸心理,认为法律不会将执行难问题真正落实到自己头上,因而会故意逃避执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解决执行难问题并落实到实际中。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办法1. 完善法律制度应当加大对《执行法》的修订和完善力度,以确定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堵塞法律的漏洞。
也应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2. 加强司法力量我们应当加强地方法院的执行力度和资源,提高对执行难问题的维护力度。
鼓励地方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金融机构等合作,形成合力,以解决执行难问题。
3. 加强对执行主体的监管对一些被执行人和有执行能力的人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民事纠纷中的邻里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民事纠纷中的邻里纠纷及其解决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
这些纠纷可能涉及噪音扰民、物业管理、停车争议、共用设施等问题,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扰。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解决邻里纠纷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就民事纠纷中的邻里纠纷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邻里纠纷的类型及原因邻里纠纷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各个社区,涉及的问题种类繁多。
在这些纠纷中,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1. 噪音纠纷:邻居的噪音扰民是常见的纠纷之一。
无论是高音量的音乐、施工噪音、装修噪音还是晚间开派对,这些都会导致邻居之间的冲突。
2. 物业管理纠纷:居民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抱怨常常成为邻里纠纷的原因。
例如,物业管理不善、维修不及时、公共区域的乱扔垃圾等。
3. 停车争议:停车位的分配、停车秩序的维持常常引发邻里间的纠纷。
邻居之间可能会因为停车位的霸占或停放不当而争吵不休。
4. 共用设施使用纠纷:共用设施包括小区的花园、健身房、游泳池、车库等。
有时,邻居之间会就设施的使用权产生争议,例如同时预定使用时间、摆放个人物品等。
邻里纠纷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1. 私人权益的冲突:邻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例如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权利。
2. 沟通不畅:邻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愿和需求,从而产生误解和矛盾。
3. 情绪化处理:邻里纠纷往往会激发情绪化的反应,导致双方无法冷静地解决问题。
二、解决邻里纠纷的途径针对邻里纠纷,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解决途径:1. 充分沟通:邻居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写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
2. 第三方调解:当邻居之间的矛盾无法通过自身解决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个中立的邻居、社区居委会或其他专业调解机构,帮助双方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3. 按揭程序:如果纠纷涉及物业管理、停车位分配等问题,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相关机构申诉,例如向物业管理处、交通管理部门、社区办事处等投诉,让专业人员介入。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民事执行难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判决或裁定已生效,但被执行人不履行法院判决或裁定义务,或者拒绝履行义务,致使申请执行人无法依法获得法院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权益的情况。
民事执行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大难题。
那么,导致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导致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被执行人资产隐匿。
有些被执行人为逃避执行,将财产转移、隐匿,避免履行法院判决或裁定义务,或者制造虚假债务、虚假债权,使申请执行人面临无法获得执行的情况。
二、执行成本高。
在进行执行时,可能需要支付的诉讼费、执行费用等较高,申请执行人可能会因为缺乏资金而选择放弃执行。
三、执行程序繁琐。
执行程序繁琐、耗时长,往往会让申请执行人感到疲惫,失去继续执行的信心,导致民事执行难的产生。
四、法院执行力度不足。
有时候,法院执行力度不够大,不能及时有效地依法履行执行职责,也会导致民事执行难的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公开制度。
可以建立全国范围的资产信息公开平台,让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可以得到透明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执行人资产隐匿的情况,提高执行效率。
二、优化执行程序,降低执行成本。
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加强风险评估,合理分配执行费用,降低执行成本,激励申请执行人继续执行。
三、简化执行程序,提高执行效率。
可以简化执行程序,提高执行效率,缩短执行时间,增强申请执行人的信心,减少民事执行难的发生。
四、加强法院执行力度。
法院应当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执行工作的力度,提高执行效率,确保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以上就是对于导致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一些探讨。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让每个公民都能在法治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有效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邻里纠纷解决措施
邻里纠纷解决措施一份和谐的邻里关系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减少许多纠纷。
但当现实发生变化时,邻里之间的纠纷也不可避免。
在社会风气不佳,社会斗争加剧的今天,许多邻里纠纷源于彼此对权力、物质、个人关系等各种不同之处的理解、看法或表现形式差异,甚至是彼此之间基于私心而产生的衝突。
为了解决邻里纠纷,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首先,相关当局应该正视一些案件,加强就地调解。
在许多情况下,从有效的调解中获得成效,是当事人最好的选择,可以避免通过法律程序而引起的漫长等待、高昂的开支以及来自法庭的复杂判决。
这种就地调解的合理性依据,是相关当局要求解决双方纠纷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公平性和符合当事人各自认为最佳利益的性质。
其次,当事人之间要求加强沟通与协调,提倡进行尊重对方的态度和互助互恤的意识,以维系邻里关系和和谐友好。
当事人应提倡诚信精神,努力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并加强传统良好邻里关系,从而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降低发生纠纷的可能性。
同时,双方也应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决定,并及时反馈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与疑虑,以促使双方维护良性的关系,共创社会和谐。
最后,双方应在必要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和执行纠纷处理步骤,并且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在制定和执行纠纷处理步骤的过程中,各方往往必须敏感地看待对方的感受,调解分歧,理顺事实,让双方都能同意的途径维护彼此的利益与权利。
这样,双方才能够建立起尊重规则、温和化矛盾的互助关系,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总之,解决邻里纠纷的有效措施需要相关当局支持,同时双方也应通过正确的沟通与协调、真诚对待和实施及时有效的处理步骤,以最大程度地解决邻里纠纷,使邻里关系稳定与和谐。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法律法学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姓名:学号:学校:指导老师:目录一、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二、民事“执行难”的危害性(一)对当事人的损害(二)对权力机关的损害(三)对整个社会“广普性"的损害三、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一)执行立法滞后(二)法律意识单薄1、公民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淡薄2、地方党政机关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单薄(三)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四)法院自身工作存在问题1、执行体制不健全2、执行机构和队伍存在的不足3、执行的期限过长,导致当事人产生执行无效率的失落感四、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当事人如何解决难与收取执行款的问题(二)制定统一的强制执行法(三)完善法院各项工作机制1、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2、强化执行方式改革3、规定明确的执行时限4、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5、充分发挥审判程序职能作用,为执行工作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四)培养当事人在执行中的证据意识(五)完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五、结语六、参考文献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民事执行是实现民事权利的一种法律途径.从执行行为启动的方式角度,民事执行可以分为自觉执行和强制执行。
一、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有条件执行,但由于主观、客观方面因素的存在,无法使之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现象.当前“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人难求,应该执行的财产难动”。
法院“执行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当人民法院裁判送达当事人后,因种种原因致使该生效裁判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难以实现。
民事执行是实现民事权利的一种法律途径。
从执行行为启动的方式角度,民事执行可以分为自觉执行和强制执行。
前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内主动执行的行为,是民事诉讼终结前的一种正常程序状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后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经申请执行人启动执行申请程序之后的一种被动执行行为,是民事诉讼终结前的一种非正常程序状态,需要付出比自觉执行更高的成本,是不自觉执行的法律后果。
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事纠纷得到了解决,但是,很多人在执行中却遇到了困难,导致维权难度加大,随之引发的民事执行难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法律规定权限模糊、程序复杂繁琐、执行环境不良、司法救济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民事执行的有效推进。
二、执行主体不力。
将执行担当责任的人称为执行主体,执行主体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执行力度不够、执行效率低下、执行方法不当等问题。
三、执行客体问题。
执行客体也就是要执行的判决、裁定、令等,执行客体本身具有的问题主要有:执行难度大、履行意愿不强、被执行人资产不足、执行主体行为不当等。
那么,如何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呢?要想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要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强化司法救济制度的公正性和实效性,使其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推动纠纷解决的执行工作。
加强执行力度,是化解民事执行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健全执行机构和执行队伍,规范执行程序,及时解决执行难题等,让执行的力度更加明确、有力,从而保障执行的实效性。
三、建立良好的执行互动。
民事执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还与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
为此,建立良好的执行互动机制,加强执行主体之间的畅通,增强信息的共享,强化执行主体的合作、沟通和协调,保证执行环节的稳定性和良性信任度。
四、强化执行主体的职业素养。
执行主体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执行主体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水平,以显著提高执行主体的信誉度和执行质量。
最后,我们要坚持常态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原则,不断地完善法律制度和完善执行机制,不断加强协作和协调,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让民事执行难问题得到专业、细致的解决,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邻关系纠纷案例(二)
相邻关系纠纷案例(⼆)施红⼼,长宁区法院法院民庭法官,涉诉民事纠纷调解室主任, “上海法院指导⼈民调解先进个⼈”,在涉诉民事纠纷案件处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施法官看来,相邻关系纠纷案件涉及到普通百姓的⽇常家居⽣活,此类纠纷由于双⽅积怨较深,关系紧张,解决难度较⼤。
但如果法官简单选择判决的⽅式结案,就会因当事⼈不服,出现信访投诉的增多,申诉再审案件增多,执⾏难等⼀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案例⼀】楼上⽔管爆裂楼下被淹受损陈*然家住淞虹路地区⼀个⼩区的⼆楼。
2007年2⽉的⼀天,陈*然家中的⽔管突然发⽣爆裂,因为⽔量太⼤,没多时⾃来⽔就溢出厨房,顺着楼梯⼀直流到了⼀楼邻居刘*平的家中。
当时,刘*平和妻⼦都上班去了,等他们下班回家才发现,突如其来的 “⽔灾”使得家⾥的⼀些家具电器浸⽔后损坏了,造成了不少财产损失。
随后,刘*平⽓冲冲地来到了陈*然的家中,由于两个⼈情绪都⽐较激动,没谈⼏句,陈*然就破⼝⼤骂起来,就这样两⼈发⽣了争执,根本就⽆法就赔偿问题进⾏协商。
此后的时间⾥,刘*平⼜多次找到陈*然,但是双⽅多次协调均未达成⼀致意见,⽆奈之下,刘*平⼀纸诉状就将邻居陈*然诉到法院,要求对⽅赔偿损失4000余元。
双⽅各执⼀词,互不相让。
考虑到陈*然和刘*平两家之间的纠纷,事实很清楚,法律关系⽐较简单,但⼀纸判决显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极有可能造成两家⼈关系恶化。
于是,调解法官找到了当地社区居委会,让居委会⼈员找双⽅当事⼈来到法院的调解窗⼝交谈。
通过调解法官讲清道理,终于使双⽅当事⼈的情绪都冷静下来。
陈*然意识到⾃⼰的错误,当⾯道歉,⽽刘*平也主动给予谅解,同意赔偿2000元。
就这样,这起相邻妨碍纠纷在调解窗⼝的努⼒下,双⽅握⼿⾔和。
【专家点评】相邻纠纷案件的最⼤特点是不动产相邻,⽽不动产⼜涉及到房屋所有⼈、使⽤⼈和管理⼈。
本案中,陈*然和刘*平遇到的本来就是⼀个意外事件,只要双⽅冷静地坐下来,全⾯分析造成损害的原因,明确各⽅责任,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
浅谈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院和执法机构对于执行案件的力度也越来越强。
尽管如此,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成为司法工作中的一大瓶颈。
本文将从执行难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原因1.财产性质不清、难以查找执行案件需要执行的财产往往有一定的流动性,尤其是在大额财产方面,其流动性更是大大加强。
很多被执行人会将财产进行隐藏,或改变财产名称,甚至把财产转移给亲戚朋友等人。
这些情况都使执行案件的难度大大加大。
2. 司法执法力度不够除了一些高调案件,大多数执行案件的执行执法力度较弱,关注度不够,很容易被执行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影响,进而影响到案件的执行。
3.司法资源短缺司法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实际上司法资源是有限的。
而且,执行案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其他资源,而这些都是有限的、珍贵的资源。
4.法律法规的缺陷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缺陷和漏洞,许多规定并不完善,执行可能会出现许多困难。
二、对策1.加强监管、提升执行力度加强对于执行案件的监管,提高执行工作的力度,对于其他不服从执行的恶意行为,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制约。
2.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执行穿透到相关制度时,需要更加严格把关,以确保执行的顺利进行。
3. 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执行效率,能够有效地管理所有执行案件的信息,随时把握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从而快速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影响案件的因素。
4. 强化司法资源的整合能力需要对司法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有效合作、共享资源,提升执行案件的效率,确保执行案件的顺利进行。
5. 改善执行机制在执行机制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执行人员的职业素质、规范执行流程、完善执行方式来强化执行效果,提高执行成功率。
总之,执行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执行流程,提高执行效率,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邻里纠纷
邻里纠纷邻里纠纷是指在居住社区内邻居之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的矛盾和争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邻里纠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邻里纠纷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邻里纠纷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源于邻居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和利益冲突。
首先,邻居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是引发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些邻居可能会因为噪音、吸烟等行为影响到其他居民的休息和生活质量,从而导致不愉快和冲突。
此外,邻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小区共用设施的使用、停车位分配以及物业费用的分摊等问题上,邻居之间可能会发生争执和纠纷。
邻里纠纷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邻里纠纷会影响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体验。
和睦的邻里关系是一个美好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邻里纠纷的存在会破坏社区的和谐氛围,导致大家的生活品质下降。
其次,邻里纠纷会给居民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长期的纷争和争执可能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恼怒,进而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再者,邻里纠纷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升级成为激烈的矛盾,甚至发展为人身伤害事件,给整个社区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邻里纠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是预防和化解邻里纠纷的基础。
居民应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提高自身的社交技巧,积极与邻居交流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好感。
其次,社区管理者和物业公司应加强对小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分配公平性,减少邻里纠纷的发生。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纠纷调解机制,提供专业的调解人员,为居民提供公正、公平、快速的纠纷解决途径。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邻里纠纷的宣传和引导力度,提高居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增强大家对法治的信任感,有效减少邻里纠纷的发生。
总之,邻里纠纷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通过加强邻里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和建立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居住环境,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关于相邻关系纠纷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相邻关系纠纷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相邻关系纠纷是指邻里之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争议,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了相邻关系纠纷审理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旨在提高相邻关系纠纷的公平公正审理水平。
一、引言相邻关系纠纷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里之间的纠纷逐渐增多。
这些纠纷涉及的问题广泛多样,包括噪音扰民、建筑物相互侵害、私自侵占公共空间等。
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社区和睦,还可能导致长期的不满和冲突。
二、法律法规分析在我国,相邻关系纠纷的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其中,民事诉讼法明确了相邻关系纠纷可以通过法院进行调解、仲裁或者诉讼解决的程序。
此外,还有《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与相邻关系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相邻关系纠纷审理情况分析1. 案件数量与趋势:近年来,相邻关系纠纷案件数量逐渐增多,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相邻关系纠纷案件数量增长率在10%左右。
这说明相邻关系纠纷问题在社会中日益突出,有必要加强相关立法和执行力度。
2. 案件类型: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类型繁多,包括噪音、土地界线争议、共用设施使用权纠纷等。
其中,噪音纠纷是相邻关系纠纷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占比较大。
3. 审理难点:相邻关系纠纷审理中存在一些难点,如缺乏明确的证据、难以鉴定责任归属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相邻关系纠纷的审理更加复杂和耗时,影响了案件的解决效率。
四、改进建议针对相邻关系纠纷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相邻关系纠纷审理程序的明确和规范,提高审理效率和公平公正度。
2. 增加调解仲裁机构:建立更多的相邻关系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快速、便捷的解决渠道。
3. 强化证据保全:加强对相邻关系纠纷证据保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和结果,增加透明度,并便于公众了解和参与。
民事纠纷调解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民事纠纷调解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概述:在现代法律制度下,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多种多样,调解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民事纠纷调解的案例,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邻里纠纷背景:甲乙两邻居因围墙高度问题产生纠纷,甲主张围墙应当低于两米,乙则认为可超过三米。
经过调解:调解员积极介入,听取双方意见,并进行实地勘察。
最终,调解员与双方达成协议:围墙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
经验总结:1.调解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是成功调解的前提。
2.调解员应具备专业性和技巧性,善于倾听和引导双方各自表达,并通过事实展示达成共识。
3.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调解员应当稳定情绪,耐心解释,帮助其理性思考。
案例二:劳动纠纷背景:某公司与员工张某发生劳动合同履行问题,公司主张张某违约,而张某认为公司解雇违法。
经过调解:调解员细致了解案情,与双方进行了多轮的对话。
最终,在调解员的建议下,公司同意支付张某一定数额的赔偿金。
经验总结:1.调解员应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对劳动法律有深入了解,能够站在公正的角度出发提供合理建议。
2.在劳动纠纷的调解中,调解员需要注重平衡双方权益,并以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作为调解的目标。
案例三:家庭纠纷背景:夫妻双方在财产分割问题上产生争议,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经过调解:调解员通过深入了解双方需求和利益分配情况,协调了双方的矛盾,最终达成分割财产的一致意见。
经验总结:1.在家庭纠纷的调解中,调解员应当注重保护子女权益,引导夫妻双方以子女的福祉为出发点进行协商和磋商。
2.调解员需要注重平衡夫妻双方的利益,公正地评估财产分割问题,并给予合理建议。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调解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
2.调解员应具备专业知识、技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保持中立公正,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以达到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民事执行难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判决已经生效、裁定已经发出,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民事判决、裁定所规定的义务,或者执行过程中存在巨大难度的情况。
执行难问题在民事诉讼中经常出现,其根本原因包括三个方面:法制建设不健全、执行机制不完善、被执行人资产难以追讨。
首先,法制建设不健全是造成民事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在实际操作中,法律条文的针对性不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监管不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事执行难问题。
例如,一些被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往往会利用法律漏洞,采取变卖、转移财产等手段来逃避被执行的结果。
其次,执行机制不完善是导致民事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我国的执行机制主要分为司法执行和行政执行。
司法执行由法院自行或者通过执行机构进行,它的执行程序相对较为严谨、规范,但执行成本高、效率低。
而行政执行则有着快速、高效的特点,但是却由行政机关执行,这就可能会出现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问题。
同时,一些监管机构的建设也不够健全,对执行难问题的处置能力有限,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民事执行难的问题。
最后,被执行人资产难以追讨也是民事执行难的根本问题之一。
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从执行对象的财产总量、财产状况、财产种类到执行程序本身的审查难度,都对执行难度造成了影响。
有些高价值财产诸如商标、专利、股权等,由于其流转手段很多、审查难度大等原因,使得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执行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行机制,打通信贷渠道,增加执行监督等事宜。
具体建议如下:首先,要完善法律条文和改进司法程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
这可以通过相应的立法、修订和司法实践来完成。
具体而言,需要创造更为严谨的法律程序和更为健全的执行机制,以确保法律的实施性与权威性。
其次,要加强执行机制建设。
这需要在现有的执行机构和程序上加强监管和改进,以提高效率和减少不当干预。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行政机关执行程序,使得司法执行和行政执行可以互相协调,共同推进执行工作。
如何处理因邻里纠纷产生的财产损失
如何处理因邻里纠纷产生的财产损失邻里纠纷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往往会导致财产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当冷静处理,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并减少财产损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处理因邻里纠纷产生的财产损失。
1. 善用调解邻里纠纷的解决首先可以尝试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
调解是一种非正式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可以通过私下协商或者请第三方调解人来帮助促成双方的和解。
在调解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智,尊重对方的意见,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
如果能够达成调解协议,就能够及时解决纠纷,减少财产损失。
2. 寻求法律救济如果调解无法解决纠纷,那么我们可以寻求法律救济。
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纠纷可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并得到公正的处理。
首先,我们可以向相关部门报案,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其次,我们也可以委托律师来代理我们的利益,提起诉讼或者进行其他法律程序。
在寻求法律救济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权益有清晰的认识,积极配合律师或者相关部门的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3. 保护现有财产在邻里纠纷产生财产损失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护好我们现有的财产,尽量减少损失。
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安装防盗门窗、安装监控设备等。
其次,我们要及时维修和保养现有的财产,避免正常损耗和老化导致的进一步损失。
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购买相关的保险,以便在财产损失发生时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
4. 借助第三方机构处理邻里纠纷产生的财产损失时,我们可以寻求一些第三方机构的帮助。
例如,我们可以咨询房产中介、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寻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专业机构通常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同时,我们也可以咨询相关的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等,向他们汇报问题并请求帮助。
这些组织通常有更好的资源和渠道,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5. 增强沟通技巧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我们需要增强自己的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和协商。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民事执行难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获得法院判决后,对判决进行了申请强制执行,但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法院判决或者拖延执行的情况。
这种情况导致一方当事人很难获得自己应有的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正当权威和公信力。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法律意识不强,履行意愿不足。
2.执行成本高,执行效率低。
3.执行程序复杂,滞后执行。
4.失信行为多发,缺乏失信惩戒机制。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增强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合同、借贷等常见民事纠纷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流程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民事执行的理解和信任。
完善执行机制,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
加强执行机关的人员培训,提升执行效能和质量,建立健全执行监督机制。
加大对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隐瞒财产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当事人进行强制执行,确保被执行人无处可逃,威慑失信行为的发生。
简化执行程序,提高执行速度。
减少执行程序中的繁琐环节,化繁为简,提高执行效率。
建立并完善电子数据交换平台,推动司法和行政机关、金融机构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执行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第四,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加强失信行为的记录和公示,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当事人实施限制措施,例如限制购买高消费商品、限制出境等,让失信者付出合理的代价。
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从根本上减少执行难问题的发生。
还应该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当事人的信用记录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提前预防和解决潜在的执行难问题。
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完善执行机制,简化执行程序,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并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够有效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性。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民事执行难问题是指因债务人无力或者不愿履行法律文书所规定的义务而导致执行难度加大的情况。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事法律制度不完善、执行机制不够健全以及贪腐和腐败现象的存在。
本文将从立法和制度完善、执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以及打击腐败和贪腐方面阐述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立法和制度完善民事执行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要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必须在立法和制度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应当加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制定更加完善的债权保护机制,强化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提高债权人判决权的执行力度,确保债权人的权益不被侵害。
其次,应当健全起诉和执行程序。
完善执行程序,确保执行程序的严格和规范。
同时,还应该建立和改进起诉和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执行程序的公正和合法性。
最后,应当完善执行结果的强制执行机制。
完善执行结果的强制执行机制,加强对执行结果的监督和控制,保障执行结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执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执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只有通过完善执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才能有效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执行机构。
建立健全执行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规范执行行为,提高执行机构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应当提高执行标准和质量。
加强执行标准和质量控制,健全和完善执行评价机制,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
最后,应当加强执行监督和纪律审查。
加强执行监督和纪律审查,杜绝执行行为中的违法和不当行为,提高执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三、打击腐败和贪腐首先,应当加强对腐败和贪腐的监管和打击。
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和贪腐问题,加大调查和打击力度,严惩腐败和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应当建立健全纪律和惩罚机制。
建立健全纪律和惩罚机制,严格执行纪律惩戒措施,对违法和不当行为坚决予以惩处。
最后,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执行信息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的执行信息机制,加强对执行信息的公开和公示,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执行情况,推动执行工作更加公正、健康和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的人身赔偿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
如河南省罗山县法院20xx年上半年受理此类案件35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的有15件。
这类案件大多是因农忙用水、邻里关系等琐事引起的,且此类案件赔偿数额小,多则千余元,少则几百元。
这类案件执行标的虽小,但由于双方对立情绪特别大,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往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执行资源还不一定执结。
处理不当甚至有矛盾激化的可能。
这种现象由诸多因素造成,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案件执行难的成因。
一、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文盲或半文盲,法律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
具体表现是,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为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
对执行人员要么躲避,要么胡搅蛮缠,对送达的执行通知书及传票概不签收,置若罔闻,既不到庭又不履行义务,千方百计逃避执行。
以上行为客观上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争强好胜,爱面子。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往往非常爱面子,总认为输官司是件丢人的事,面子上过不去,觉得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
基于这种想法在行动上就表现为对抗执行,拒不履行义务,让申请人赢了官司赢不了钱。
三、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
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
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四、受不明事理好事的人不负责任言论影响。
当前在农村还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法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自认为自己很有学识,好管闲事乱参谋。
被执行人经这些人点拨后,往往会把诉讼、执行程序、实体问题混为一谈,千方百计挑程序上的毛病,找借口拒不履行义务。
五、倚仗权势,有恃无恐。
这类案件有些被执行人往往都有在当地比较有权势的亲戚支持。
这些亲戚基于情面的考虑,不做正面工作,不是去劝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而是在背地里出主意想办法对抗执行。
有的公开替被执行人讲情,干扰执行工作。
这在客观上纵恿了被执行人,使其有恃无恐,造成执行难的又一重要因素。
六、有个别案件在审理环节存在一定的瑕疵,使被执行人自认为裁判不公,从而拒不履行义务。
审理上实施新的举证规则后,难免会对举证能力差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加之人身损害案件本来取证困难,这样以来难免会造成判决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上有一定的出入。
这种现象在法律上允许存在,但对败诉一方当事人来讲会认为法院裁判不公,从而不服判决拒不履行义务。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
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
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坚持思想开导,说服教育,力求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执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很多。
我们在执行
中应当了解分析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特别是相似邻关系引起的纠纷,更应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
具体就是针对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及争强好胜爱面子的问题,多做法制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讲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后果。
对那些依仗权势干扰执行的要坚决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秉公执法,彻底打消被执行人的依赖心理。
另外可以利用说情人做正面工作,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
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多做执行和解工作,力争达成和解协议,分期分批履行。
对怀疑裁判不公的被执行人,可告知其行使申诉的权利,缓解其对立情绪。
三、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履行,维护法律尊严。
在坚持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具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可采取冻结、划拨存款、扣押、变卖财产、搜查等措施,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对确系法制观念极差无理取闹,经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应依法果断采取拘留、罚款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
对恶意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