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③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意义: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②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②政协会议职能的转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③实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注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祖国统一知识梳理
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①新政协的召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③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④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②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发展。 ①________________ 各民主党派 和__________________ 无党派民主人士 ,开始筹建新 ②中共团结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 (2)标志: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平举行。 临时宪法 的性质;选举产 ①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__________
2.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重新召开各级__________________
(2)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完善 了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 ②原则:人民民主和______________ 原则。
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 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_______________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的实质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缓和,对话,发展,突破
阻碍统一的两股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台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健全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平反冤假错案 修订1982年宪法
民主制度 的重建与
完善
法律制度走 向健全
“一国两 制”的理 论与实 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提出背景,目的,过程 特点及意义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
澳门回归
意义 台湾问题的由来
现代 中国 的政 治建 设与 祖国 统一
新中国成立
条件 标志 意义
政治前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理论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组织准备
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开国大典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立主权的国家
民主 政治 建设
初步形成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建立 初步发展
1954年全国一大召开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创立标志
建国初期:民 主法制的确立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内容
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 宪法》
内容 原则 性质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特点,地位和作用
建立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依据
含义,实践及意义 “文革”出现的原因
公民权利失去保障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表现
10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90 25 15 58 69 54 26
84 60
89 51 62
21 46 6
87
83
79 32 47 8
58
91 0 6
09 06 98 78 19 0 42 73
89 51 63 45 62
21 46 6 67
87
83
79 32 47 8 11
04 7
00 82 8 7 70 17 5 44 49
6466 93 78 18 71
91 0 6
09 06 98 78 19 0 42 73
89 51 63 45 62
21 46 6 67
87
83
79 32 47 8 11
04 7
00 82 8 7 70 17 5 44 49
8 4174 57 21 08 19 2 02 1 58 07 39 5 99 0 86 23 7 3 38 55 79 05 35 66 6 0 53 48 6 87 57 97 01 93 45 19 8 6 36 08 83 09 14 96 74 59 6 17 8 73 8 29 89 1 65 5 50 毛泽东 10 89 09 32 67 91 1950---195304 人们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癿 1958---1976 8 21 0 79 94 40 “抗美援朝‘志愿朝鲜 , 抗 面貌,把经济建设变成了 19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 66 6 7 48 98 97 01 93 51 击美国 ,27 “运动”,结果承受了巨 保家卫国。这次战 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08 19 72 11 94 76 18 5 争中毛泽东失去了他 癿儿子。 大灾难。 会主义” 癿总路线 , 推动27 08 8 84 62 03 76 99 71 了“大跃进”“人民公社” 90 8 63 03 7 92 95 25 22 95 69 60 64 80 07 80 59 5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考向解读】1.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的对外关系:(1)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命题热点突破一】现代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意义:奠定了新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
(3)概况:1947年,××区成立。
后来,新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全国共五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
(4)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①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②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三大政 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革” 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空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 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也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创了光明的 前景。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条件、代表、 内容、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初步建 立、正式确立、新阶段、完善)、意义; 3、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条件、内容、 意义;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意义。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束标志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3、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表现 4、新时期,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表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统一,四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
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践)
单元主旨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 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政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 治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建 大会制度;该制度与中 设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 祖 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当 国 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统 框架,同时法律体系也 一 日渐完备。祖国统一大 业在“一国两制”方针 的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
单 元 概 览
立足现实的条件,结合阶段任务,逐步推进,建设民主政治
事件 背景 任务与目标 1949年,召开中国 建立和巩固新政 战争基本胜利,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尚未解放。 权,恢复社会经济, 通过《共同纲领》 社会经济崩溃, 确立稳定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秩序 1953年普选。1954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年召开一届全国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改造,建 大,通过社会主义 社会稳定 立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 国际环境改善 1956年,提出“长 社会主义改造 以经济建设为中 期共存,互相监督” 完成;工业化 心,探索中国的社 的方针,组成最广 基础得以基本 会主义建设之路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奠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 包括( )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民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 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 “一国两制”的 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理论与实践 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 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92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 九二共识 上达成共识,即“ ________”。 一国两制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 ________”是两 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
课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的成立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民 主 政 治 制 度 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建设 “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社会主义原则。 现了人民民主 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 (3)地位:是我国的________ 设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人教版】(复习课件)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 会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与人民政协制度有何不同? ——参考《世纪金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创立的背景、标志?有何意义? 二、请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三、这一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何区别?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创立的背景、标志?有何意义?
二、请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对人民政权的形式 进行了积极探索。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文革期间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间未召开会议,人 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和活动 原则 政党在政权中的活 动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中共为核心)
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三权分立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二、为何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作用?
以1954年为界,政协职能有何 变化?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会议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了 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使制度进一步完善。
4.“文革”期间被破坏。
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一、请概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完善过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带详细解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B.①④C.②③③④解析用排除法。
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取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答案 B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A3.(2009·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解析题目中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是“工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最早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关于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背景的描述,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0·唐山模拟)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制度。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3·北京文综·T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从图8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现象开始于1949年,到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结。
故①②符合题意,而③④史实分别发生于1954年和1956年,故不符合题意。
2.(2013·江苏单科·T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
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题指南】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史实,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A。
1949年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旨在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当时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是存在的,故B说法错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C不符合题干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3年开始实行,故D不符合题干时间。
3.(2013·上海单科·T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新中国的诞生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故选①②④。
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4.(2013·江苏单科·T22)(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
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5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次国共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解答本题需提取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关键信息,并结合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内容和结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重大史实,进行概括提炼。
【解析】第(1)题,结合地图中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及国民大革命的结局概括回答。
第(2)题,结合材料一当时中国内战状况及材料二“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信息概括日本的“错误估计”,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概括回答“主要表现”。
第(3)题,结合材料三“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信息概括回答“政治愿望”,从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交流实践概括回答“积极因素”。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