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动点问题(面积)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次函数与面积相关的动点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次函数与面积相关的动点问题

A
O
x
自学检测
变式一(1): 若点P(x, y) 是第三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其他 条件不变。 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y
2 2 | x x 6 6|。 6 OA=____,PH=______ 3 3
F
S△ O PA
1 OA PH 2 1 2 6 ( x 6) 2 3 2 x 18 (x<-9)
3.如图,一次函数y=kx+1.5 的图象过点M(2,0),与 正比例函数y= —1.5x的图象交于点A,过点A作AB垂直 于x轴于点B。 (1)求k的值并计算y=kx+1.5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 形的面积; (2)求交点A的坐标,计算AM的长;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三点P、A、M组成的 三角形AMP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2) :由(1)得y x 6, 过点P作PH ⊥OA 于H; 3 y
连结PA、PO
2 ∵点 P在直线 y x 6上 3 2 点P的坐标可以表示为 ( x, x 6) 3 ∵点P在第二象限
(x,y)p E
F
∵点P在第二象限内,且在直线EF上运动 ∴ - 9 < x< 0
2 2 PH x 6 x 6 x A(-6,0) H O 3 3 ∵ A(6,0) OA 6 2|y| | x 6 |。 1 6 OA=____,PH=______ S△ OA PH 3 O PA 2 1 2 S△ 6 ( x 6) O PA 1 2 2 3 6 ( x 6) 2 x 18 2 x 18 2 3

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学习中,动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动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关键,下面将对动点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阐述。

一、动点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动点指的是图形中移动的点,可表示点在图形彼此相邻的位置之间移动。

动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几何问题和计算面积等相关问题。

二、动点的轨迹动点的轨迹是动点在图形中移动产生的图形形状。

轨迹在解决许多数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计算问题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动点的应用1. 动点计算周长在计算周长时,可以将动点设置在图形中的边缘,然后将点按一定规律移动,最终得到图形的周长。

2. 动点计算面积在计算面积时,可以将动点设置在图形的内部或边缘,然后将点按一定规律移动,最终得到的面积是图形的实际面积。

3. 动点解决图形问题通过运用动点的概念,我们可以应用动点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例如,在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高度时,可以设想在三角形的底边上放一个动点,使其逐渐上移,当动点到达三角形的顶点时,由于等腰三角形两侧边的长度相等,所以动点的轨迹就是一条线段。

当这个线段长度等于三角形底边的长度时,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高度。

四、动点的常见问题在学习动点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动点的轨迹、动点的速率、动点的位置等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注意动点的位置和移动的规律,以便正确地解决问题。

五、动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动点不仅仅只在数学学习中有应用,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设计新建筑时,可以运用动点的知识,得出建筑物的周长和面积等数据以及建筑物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动点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动点的概念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一、动点与三角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求线段长度或周长题目:在等腰三角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解析: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

因为公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所以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则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2. 动点运动过程中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公式,求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已知公式,则公式,公式。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式,对于公式,底为公式,高为公式。

所以公式。

二、动点与四边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四边形边上运动判断四边形形状题目:在矩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四边形公式是什么四边形?解析: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所以公式,公式。

则公式,公式。

在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因为公式),公式,公式(此时公式运动到公式点),公式。

因为公式且公式,所以四边形公式是梯形。

2. 动点运动过程中四边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平行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求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

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则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

因为公式,则公式。

公式。

所以公式。

三、动点与函数图象相关题型1. 根据动点运动情况确定函数图象题目:如图,在边长为公式的正方形公式中,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的路径运动,到点公式停止。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学习方法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是以函数为背景,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来研究解决。

1.求不规则图形或难以同时求出底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般的思路是割补法:
①有一边“水平”或“竖直”的多边形,作垂线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如图1;
②“斜”的三角形一般不易找到它的底和高,通常过顶点作铅垂线和水平线“补”成矩形,再减去各角上的直角三角形面积,如图2.
图1
图2
2.对于“斜”三角形可用“铅垂法”求面积:如图3,过△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的“水平宽”(a),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的“铅垂高”(h).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ABC=1/2ah,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
图3
3.底或高不明显,但已知边的关系,可用相似比间接求得.①如图4,同底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高的比同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的比;②如图5,同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图4
图5
【典型例题】
如图①,已知抛物线y=ax2+bx+3(a&ne;0)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3,0),与y轴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M,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CM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②,若点E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CE,求四边形BOCE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点的坐标.。

利用面积解决动点问题

利用面积解决动点问题

利用面积解决运点问题例1:已知如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①如图1甲虫P 在边框AC 上爬行(A 、C 端点除外),设甲虫P 到另外两边的距离之和为d ,等边三角形ABC 的高为h ,请猜想d 与h 的大小关系怎样?②如图2当甲虫P 爬行到三角形木框内部时,P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之和与h 的关系如何? ③如图3当甲虫P 爬行到三角形外部时,P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与h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解:①如图1连接BP 、过A 作AE ⊥BC 于E ,则AE 为h ,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 S △ABC =S △ABP +S △BCP =12 a·PC+12 a·PD=12 a(PC+PD)=12ah∴PC+PD=h. ②连接AP 、BP 、CP ,过A 作AF ⊥BC 于F S △ABC =S △ABP +S △BCP +S △ACP =12 a·PC+12 a·PD+ 12 a·PE= 12a(PC+PD+PE)=12ah ∴PC+PD+PE=h. ③关系:PC+PD -PE=h.连接AP 、BP 、CP ,过A 作AF ⊥BC 于F S △ABC =S △ABP +S △BCP -S △ACP=12 a(PC+PD -PE) =12ah∴PC+PD -PE=h.·PA BCCD 图1·P ABCCD图2E ·P ABCCD图3EE F F点评:此题的关键在于利用面积问题求线段和的问题,图中将△ABC 的面积分成几部分,求和或做差,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不变性求出几条垂线段的和或差的不变性。

例2:如图已知矩形ABCD ,AB=6,BC=8,对角线交于O ,P 为BC 上的一动点,过P 作PE ⊥BD 于E ,PF ⊥AC 于F ,当P 在BC 上运动时,试问PE+PF 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化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解:连接OP 、过B 作BG ⊥AC 于G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AO=BO=CO=DO ∵AB=6,BC=8∴AC=62+82 =10,S △BCA = 12 ×6×8=24∴BO=CO=5 S △BCO = 12×24=12∴S △OBC =S △OBP +S △OCP = 12×5×PE+ 12 ×5×PF= 12 ×5×(PE+PF)=12∴PE+PF=245. 点评:此题关键是运用面积来解决线段和的问题,利用△BCO 的面积的不变性,将其分成两部分来求和,得出两小三角形的高之和等于大三角形的高,从而求出最后结果。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上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面积问题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上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类型一 面积问题 23. 如图,直线133+-=x y 和两坐标轴交于点B A ,, 以线段AB 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边三角形ABC , 存在点)21,(m P , 使ABC ∆的面积与ABP ∆的面积相等,求m 的值。

练习1 已知如图,直线121+-=x y 和两坐标轴交于点B A ,, 把线段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B .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2) 若动点),1(a C 使得'ABB ABC S S ∆∆=的面积相等,求a 的值。

练习2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b x y +-=21的图像过)3,2(A , x AB ⊥轴于点B , 连接OA 。

(1)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设点P 为直线b x y +-=21上一点,且在第一象限内,经过点P (不与A 重合)作x 轴的垂线,若AOB POQ S S ∆∆=, 求点P 的坐标。

练习3 已知)0,0(),0,2(),2,0(C B A 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被直线a ax y -=分成两部分, (1)填空: 不论a 为何值,直线a ax y -=必定经过一顶点C , 则该顶点为 。

(2)若所分的两部分面积之比为7:1, 求a 的值。

如图, 已知直线42+=x y 的图像交两坐标轴于点B A ,, 点C 为OB 的中点,直线l 经过点C ,与AB 交于点D , 把AOB ∆的面积分为2:1, 求直线l 的解析式。

如图,直线32+=x y 与x 轴交于点A , 与y 轴交于点B 。

(1)求点B A ,的坐标。

(2)过点B 作直线BP 与x 轴交于点P , 若415=∆ABP S , 求直线BP 的解析式。

二 动点问题一条直线上顺次有C B A ,,三个港口,甲乙两船分别从B A ,港口出发,沿直线行驶到C 港口,最终到达C 港口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有A 、B 、C 三个港口,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A 、B 港口出发,沿直线匀速驶向C 港.最终到达C 港.设甲、乙两船行驶x(h)后,与B 港的距离分别为y1、y2(km ),y1、y2与x 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填空:A 、C 两港口间的距离____km,a= _____; (2)求图中点P 的坐标,并解释该点坐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3)若两船的距离不超过10km 时能够相互望见,求甲、乙两船可以相互望见时,x 的取值范围.两城B A ,间的公路长为45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 城出发沿这一公路驶向B 城,甲车到达B 城1小时后沿原路返回.如图是它们离A 城的路程y (千米)与行驶时间 x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像. (1)求甲车返回过程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乙车与返回的甲车相遇距离B 城还有多远?特殊三角形问题已知)4,4(A, 在y轴上找一点C,使得ABC0,1(B),为等腰三角形,求出点C的坐标。

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复习:动点与几何图形的面积

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复习:动点与几何图形的面积

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复习:动点与几何图形的面积编写:赵化中学 郑宗平例.在梯形ABCD 中,AB CD,B 90∠=o P ,动点P 从B 出发,沿梯形的边B → C → D → A 运动.设点P 运动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把y 看作是x 的函数,函数的图象如图(2)所示,试求当0x 9≤≤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分析:要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关键是抓住y 表示△ABP 的面积的变化规律,代表点P 的运动路程x 的变化规律.本题首先要结合在动点的运动中△ABP 的面积变化(见图⑴)所描绘的函数图象(见图⑵)来读出梯形和计算出ABCD 中各边的长:①.动点P 在B → C 运动时,△ABP 的面积为y 是从小增大,所以此时函数的图象在0x 4≤≤范围内,相对应的梯形的BC 4=;②.动点P 在C → D 运动时,△ABP 的面积为y 是不变的,所以此时函数的图象在4x 9≤≤范围内,相对应的梯形的DC 945=-=;③. 动点P 在D → A 运动时,△ABP 的面积为y 是由大变小,所以此时函数的图象在9x 14≤≤范围内,相对应的梯形的DA 1495=-=.要表示△ABP 的面积为y 我们要抓住在P 点的运动过程中,底边AB 是不变的,所以过点D 作边AB 的高线DE 可以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把AB 求出来,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整理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略解:结合图⑴和图⑵可以得出BC 4=,DC 945=-=,DA 1495=-=. 过点D 作边AB 的高线DE ,垂足为E ,根据梯形的形性质和矩形的判定可以得出四边形DEBC 是矩形,所以DE BC 4BE DC 5,====.∵DE AB ⊥ ∴DEA 90∠=o ∴222EA DE AD +=∴EA 3= ∴AB EA BE 358=+=+=根据本题条件,动点P 运动路程为x 在0x 9≤≤范围要分两段来讨论:①.动点P 在B → C 运动时,即0x 4≤≤范围内.S △ABP =11AB BP 8x 4x 22⋅=⨯⋅=. 即y 4x =.②.动点P 在C → D 运动时,即4x 9≤≤范围内.S △ABP =11AB BC 841622⋅=⨯⋅=. 即y 16=.(因为P 点在C → D 运动过程中,△ABP 的高也没有发生变化,都等于BC 的长度).点评:“动点与几何图形面积”这类题型,由于存在面积和“运动路程”两个变量,所以常与函数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在八年级下册的数学中常与一次函数相联系.这类题在建立函数的过程中要先从面积入手切入,然后用自变量(“动点的运动路程”)表示与函数(面积)相关的元素是关键. “动点与几何图形面积”这类题型还要注意在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情况.(1)(2)(1)课堂练习:1、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13==,高AD 12=,P 是AD 上 的一动点;若设PD x =,△PBC 的面积为y . ⑴.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x 的取值范围; ⑵.求出当x 5=时y 的值.2、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一边BC 上,一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设BP x =,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为y .⑴.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x 的取值范围; ⑵.是否存在点P ,使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为5.5,请解答说明.3、矩形的周长是16cm ,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cm ,另一边长为ycm ⑴.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⑵.作出函数的图象;⑶.若(),C x y 点是该图象上的一动点,点B 的坐标为(),60,设△OBC 的面积为S ,用含x 的解析式表示S .4、已知矩形ABCD 中,AB 16cm AD 12cm ==,;P Q 、分别是矩形ABCD 的边AD AB 、的动点,P 点以1cm /秒的速度由A 向D 匀速运动,Q 点同时以2cm /秒的速度由A 向B 匀速运动;若设P 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四边形PAQC (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为()2S cm . ⑴.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及t 的取值范围; ⑵. P Q 、出发多少秒后四边形PAQC 的面积为272cm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次函数与面积相关的动点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次函数与面积相关的动点问题

A
O
x
自学检测
变式一(1): 若点P(x, y) 是第三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其他 条件不变。 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y
2 2 | x x 6 6|。 6 OA=____,PH=______ 3 3
F
S△ O PA
1 OA PH 2 1 2 6 ( x 6) 2 3 2 x 18 (x<-9)
点e的坐标为2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一次函数与面积相关的动点问题
例1.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点E的 坐标为(- 9, 0),点A的坐标为(-6,0),点P(x,y)是第二 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1)求k的值; (2)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 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探究:当△OPA的面积为3.6时,求P的坐标。 y 解: (1)将E(-9,0)代入y = kx+6 F p 得-9k+6=0 2 得k= 3 E A O x
如图,直线y = kx+6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 点E的 坐标为(- 9, 0), 点A的坐标为(- 6,0). 点P(x,y)是 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3)探究:当△OPA的面积为3.6时,求P的坐标 解:令S=3.6 即2x+18=3.6 解得x=-7.2 y 2 将x=-7.2代入 y = 3 x+6 得, F y =1.2 ∴当△OPA的面积为3.6时, P的坐标P(-7.2,1.2) E p
----
F
H E A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抛物线是函数曲线,出现在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教程中。

它是由x轴和y轴组成的二维坐标系,在抛物线中,x轴及y轴都定义了不同的概念。

在数学求解中,经常会用到抛物线,抛物线可以用来表示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用来研究一些特定的数学问题。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是指在抛物线上,给定抛物线的一个点,要找出一个最大的凸包,且该凸包的面积是最大的。

在实际求解中,这个问题可以看做一个凸优化问题,首先定义一个凸函数,然后对凸函数的极小值解进行求解,最后得到最大的凸包。

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梯度下降法以最小化成本函数,成本函数记作f(x),它是抛物线与给定点之间最大距离的函数。

每次迭代,在遍历整个抛物线函数时,都要选择正确的梯度方向以最小化成本函数,梯度方向由梯度,也就是函数对x求导得到,梯度即函数在当前点的斜率。

按照梯度下降原理,在每次迭代中,都可以使用梯度来预测当前的搜索方向,朝着梯度方向移动,其移动的距离与梯度的大小成正比,当梯度趋于零时,就得到最大的凸包,即答案。

通过梯度下降法求解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可以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简单化,使用简单的算法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此外,为了解决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还可以通过利用极坐标系来求解。

极坐标系,也称极模型,是一种描述抛物线的方法。

它使用两个变量,一个是极坐标系中的极距,另一个是极角,用来描述抛物线上每个点的位置。

极距定义为抛物线上某点到原点的距离,极角定义为抛物线上该点到x轴的夹角。

极坐标系在求解抛物线最大面积问题时,可以将原问题转换为极坐标系中的一个优化问题,以极坐标系中的极距为优化变量,最小化极距的平方和,从而获得最大的凸包。

上述的求解方法可以成功解出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如果将其用于抛物线的其他问题,效果也会很好,甚至可以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抛物线研究方法,它将抛物线之间的关系更加可视化,从而使抛物线研究更加清晰和深入。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越来越近,学生对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仍存在些许困惑,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依然是一个计算最大面积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求和的方法来求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抛物线的性质:抛物线的坐标表示为(X,Y),其中X与Y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而Y即为抛物线上任意点的高度,Y值越高,说明抛物线越陡峭。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坐标轴,将抛物线分割成一个个三角形,即把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当作顶点,分别求出它左右两边的斜边以及X轴构成的边。

接着,通过相应的数学公式,可以将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全部加起来,以计算出抛物线的最大面积。

经过上述步骤,就可以用较简单的方式完成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的求解。

但是,要计算出准确的最大面积,就需要深入地来探究它的性质,比如要充分利用抛物线当中的绝对极值点及拐点,用一些高等函数数学运算来分析抛物线最大面积,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正是一次令人激动的挑战。

总之,抛物线上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的求解,不论是从简单数学运算还是深度函数分析来看,都值得学生深入研究,从中学习奥秘的数学之美!最终,希望大家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自己的最佳科学成果!
- 1 -。

中考数学复习之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解题策略

中考数学复习之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解题策略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解题策略一.解题策略解读:面积的存在性问题常见的题型和解题策略有两类:图1 图2 图3 计算面积常用到的策略还有:图4 图5 图6例1.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 B.(1) 求m的取值范围;(2) 证明该抛物线一定经过非坐标轴上的一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3) 当<m≤8时,由(2)求出的点P和点A、 B构成的△ABP的面积是否有最值,若有,求出最值及相应的m的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思路:1. 已知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因式分解的,抛物线过x轴上的定点(-1, 0).2. 第(2)题分两步,先对m赋予两个不同的值,联立求方程组的解,再验证这个点是确定的.3. 第(3)题中△ABP的高为定值,点A为定点,求△ABP的最大面积,其实就是求点B的横坐标的最大值.例2.问题提出(1) 如图1,已知△ABC,请画出△ABC关于直线AC对称的三角形.问题探究(2) 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4, AD=6, AE=4, AF=2.是否在边BC、CD上分别存在点G、 H,使得四边形EFGH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它周长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解决(3) 如图3,有一块矩形板材ABCD, AB=3米, AD=6米,现想从此板材中截出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使∠EFG=90°,米,∠EHG=45°.经研究,只有当点E、 F、 G分别在边AD、 AB、 BC上时,且AF<BF,并满足点H在矩形ABCD内部或边上时,才有可能截出符合要求的部件.试问能否截得符合要求的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若能,求出截得的四边形EFGH 部件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思路:1. 第(2)题的模型是“打台球”两次碰壁问题,依据光的反射原理.2. 第(3)题需先设AF的长并求解,再验证点H在矩形内部,然后计算面积.例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CDE的顶点C和E分别在y轴的正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OC=8, OE=17.抛物线y=x2-3x+m与y轴交于点A,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B,与CD交于点K.(1) 将矩形OCDE沿AB折叠,点O恰好落在边CD上的点F处.①求点F的坐标;②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 将矩形OCDE沿着经过点E的直线折叠,点O恰好落在边CD上的点G处,连结OG,折痕与OG交于点H,点M是线段EH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H重合),连结MG, MO,过点G作GP⊥OM于点P,交EH于点N,连结ON.点M从点E开始沿线段EH向点H运动,至与点N重合时停止,△MOG和△NOG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1和S2,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S1·S2(即S1与S2的积)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直接写出变化的范围;若不变,请直接写出这个值.温馨提示: 考生可以根据题意,在备用图中补充图形,以便作答.图1 备用图思路:1. 第(1)题中点F的位置是由A、 B两点确定的,A、 B两点的坐标都隐含在抛物线的解析式中.2. 第(2)题思路在画示意图过程中,点G是关键点.以E为圆心,EO为半径画弧,交CD于点G.例 4.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n, 0)、 B(m, 0)、 D(0,2n)(m>n>0),作平行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AD的对称图形AB1C1 D.(1) 若m=3,试求四边形CC1B1B面积S的最大值;(2) 若点B1恰好落在y轴上,试求的值.思路:1. 第(1)题先说理再计算,说理四边形CC1B1B是矩形.2. 第(2)题根据AB1=AB列关于m、 n的方程,整理就可以得到m与n的关系.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3, 0)和点B(2, 3),过点A的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于点C,且tan∠CAO=.(1) 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及对称轴;(2) 连结AB、 BC,求∠ABC的正切值;(3) 若点D在x轴下方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当S△ABC =S△ADC时,求点D的坐标.解析:1. 直觉告诉我们,△ABC是直角三角形.2. 第(3)题的意思可以表达为: B、 D在直线AC的两侧,到直线AC的距离相等.于是我们容易想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例6.如图,半圆O的直径AB=10,有一条定长为6的动弦CD在弧AB上滑动(点C、D分别不与点A、 B重合),点E、 F在AB上,EC⊥CD, FD⊥CD.(1) 求证:EO=FO;(2) 连结OC,如果△ECO中有一个内角等于45°,求线段EF的长;(3) 当动弦CD在弧AB上滑动时,设变量CE=x,四边形CDFE的面积为S,周长为l,问:S与l是否分别随着x变化而变化?试用所学过的函数知识直接写出它们的函数解析式及函数定义域,以说明你的结论.思路:1. 用垂径定理和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证明点O是EF的中点.2. 第(2)题的△ECO中,∠ECO是定值,45°的角分两种情况.3. 第(3)题用x表示OE的长,在△ECO中,∠ECO是定值.例7.直线y=2x+m与抛物线y=ax2+ax+b都过点M(1, 0),且a<b.(1) 求抛物线顶点Q的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2) 试说明抛物线与直线有两个交点;(3) 设抛物线与直线的另一个交点为N.①若-1≤a≤-时,求MN的取值范围;②求△QMN的面积最小值.思路:1. 将M(1, 0)分别代入直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可以确定m的值,用a表示b.2. 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消去y,得到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判断Δ>0.3. 第(3)题①,分别求a=-1和a=-时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M、 N的坐标,再求MN的长,两个MN的长,就是MN的取值范围的两端值.例8.已知Rt△EFP和矩形ABCD如图1摆放(点P与点B重合),点F、 B(P)、 C 在同一直线上,AB=EF=6cm, BC=FP=8cm, ∠EFP=90°.如图2, △EFP从图1位置出发,沿B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EP与AB交于点G;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CD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过点Q作QM⊥BD,垂足为H,交AD于点M,连结AF、 PQ.当点Q停止运动时,△EFP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0<t<6).解答下列问题:(1) 当t为何值时,PQ∥BD?(2) 设五边形AFPQM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五边形AFPQM ∶S矩形ABCD=9∶8?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点M在线段PG的垂直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思路:1. 把线段BP、 PC、 CQ、 DQ的长用t表示出来.再把线段BG、 DM的长用t表示出来.2. 用割补法求五边形AFPQM的面积,等于直角梯形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3. 第(3)题用第(2)题的结果,直接解方程就可以了.4. 第(4)题是根据MP2=MG2列方程,需要构造以MP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例9.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原点O及点A(8, 0)、 C(0, 6)作矩形OABC,连结OB,点D为OB的中点,点E是线段AB上的动点,连结DE,作DF⊥DE,交OA于点F,连结EF.已知点E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线段AB上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 如图1,当t=3时,求DF的长;(2) 如图2,当点E在线段AB上移动的过程中,∠DEF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变,请求出tan∠DEF的值;(3) 连结AD,当AD将△DEF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2时,求相应的t的值.图1 图2思路;1. 作DM⊥AB于M, DN⊥OA于N,那么△NDF与△MDE的相似比为3∶4.2. 面积比为1∶2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把面积比转化为两个同高三角形底边的比.3. 过点E作OA的平行线,构造“8字型”相似,这样就把底边的比利用起来了.例10.如图1,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 B两点,与y轴交于点C, OB=OC.点D在函数图象上,CD∥x轴,且CD=2,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E是抛物线的顶点.(1) 求b、 c的值;(2) 如图1,连结BE,线段OC上点F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F'恰好在线段BE上,求点F的坐标;(3) 如图2,动点P在线段OB上,过点P作x轴的垂线分别与BC交于点M,与抛物线交于点N.试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PQN与△APM的面积相等,且线段NQ的长度最小?如果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图1 图2思路:1. 由已知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C(0, c),再用c表示B、 D两点的坐标,然后将B、 D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列关于b、 c的方程组.2. 第(2)题: 通过点C、 F分别与点D、 F'关于直线l对称,得到点F'是BE的中点,从而求得点F的坐标.3. 第(3)题: 设点P的横坐标为m,用m表示点M、 N的坐标,进而用m表示线段PM、 PN、 PA的长,根据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PN边上的高QH.最后讨论NQ与QH的关系.例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2x+2与x 轴交于点A,与y 轴交于点C.抛物线y=-x 2+bx+c 经过A 、 C 两点,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点B.(1) 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 点D 为直线A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① 连结BC 、 CD.设直线BD 交线段AC 于点E, △CDE 的面积为S 1, △BCE 的面积为S 2,求 12S S 的最大值; ② 过点D 作DF ⊥AC,垂足为F,连结CD.是否存在点D,使得△CDF 中的某个角恰好等于∠BAC 的2倍?若存在,求出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备用图思路: 1. △CDE 与△BCE 是同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的比.构造“8字型”,把底边的比转化为竖直线段的比.2. 第(3)题的第一种情况∠DCF=2∠BAC,过点C 作x 轴的平行线,通过内错角相等,再作轴对称的角,很容易找到点D 的位置.3. 第(3)题的第二种情况∠CDF=2∠BAC,先要探求2∠BAC的大小(正切值),如果这一步探究不出来,基本上进行不下去.例12.已知Rt△OAB,∠OAB=90°,∠ABO=30°,斜边OB=4,将Rt△OAB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如题图1,连接BC.(1)填空:∠OBC= ;(2)如图1,连接AC,作OP⊥AC,垂足为P,求OP的长度;(3)如图2,点M,N同时从点O出发,在△OCB边上运动,M沿O→C→B路径匀速运动,N沿O→B→C路径匀速运动,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已知点M的运动速度为1.5单位/秒,点N的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x秒,△OMN 的面积为y,求当x为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思路:(1)由旋转的性质可以证明△OB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可得∠OBC的度数;(2)求出△AOC的面积,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3)分三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解决问题:①当0<x≤83时,M在OC上运动,N在OB上运动,此时过点N作NE⊥OC且交OC于点E,利用面积公式表示出△OMN的面积(y值);②当8 3<x≤4时,M在BC上运动,N在OB上运动.作MH⊥OB于H,利用∠CBO=60°表示出MH,再利用面积公式表示出△OMN的面积(y值);③当4<x≤4.8时,M、N都在BC上运动,作OG⊥BC于G,易求OG,再利用面积公式表示出△OMN的面积(y值),最后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面积最大值,从而求出整个运动过程中y的最大值.例1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ax bx c=++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0,43-),OA=1,OB=4,直线l过点A,交y轴于点D,交抛物线于点E,且满足tan∠OAD=34.(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动点P从点B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动点Q从点A出发,沿射线AE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E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A时,点Q也停止运动,设运动为t秒.①在P、Q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ADC与△PQA相似,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在P、Q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APQ与△CAQ的面积之和最大?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本题是代数几何综合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背景,考查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方程组的解法,几何图形面积的表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类讨论思想,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值问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解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运算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富有耐心.(1)利用A、B、C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表示出相关线段的长,①中利用三角函数值探索出∠PAQ=∠ACD,再根据题目中的要求使得△ADC与△PQA相似,进行分类讨论得到对应线段成比例,列出关于t的方程求解即可;②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APQ与△CAQ 的面积之和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再将所得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配方确定最值即可得到答案.。

学霸系列之中考难点——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收藏慢慢看).doc

学霸系列之中考难点——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收藏慢慢看).doc

学霸系列之中考难点——因动点产生的面
积问题(收藏慢慢看)
面积问题是中考考试中的一个系列,总体难度有点大,今天我就总结一下由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搞懂这几个题目,中考压轴题中碰到再也不会害怕了。

例1: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此题涉及到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比例的性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解答本题的关键求出点B的坐标。

所以点D的坐标为(3,5 /4)
例2:此题属于二次函数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直角梯形的判定,直线与二次函数的交点,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例3:衡阳市中考试题:。

初二几何之动点问题

初二几何之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动点求最值:两定一动型(“两个定点,一个动点"的条件下求最值.例如上图中直线l的同侧有两个定点A、B,在直线l上有一动点)例1、以正方形为载体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使PD+PE的值最小,则其最小值是例2、以直角梯形为载体如图,在直角梯形中,AD∥BC,AB⊥BC,AD=2,BC=DC=5,点P在BC上移动,当PA+PD取得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一定两动型(“一个定点”+“两个动点")例3、以三角形为载体如图,在锐角△ABC中,AB=4√2,∠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例4、以正方形、圆、角为载体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的一动点.连接BP,EP,则PB+PE的最小值是例5、⊙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的一动点,PA+PC 的最小值是例6、如图,∠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是 .例7:在△ABC 中,∠B=60°,BA=24CM ,BC=16CM,(1)求△ABC 的面积;(2)现有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射线AB 向点B 方向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沿射线CB 也向点B 方向运动。

如果点P 的速度是4CM/秒,点Q 的速度是2CM/秒,它们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BQ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一半?(3)在第(2)问题前提下,P,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例8:如图(3),在梯形中,厘米,厘米,的坡度动点从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方向向点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3厘米/秒的速度沿方向向点运动,两个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动点运动的时间为秒.(1)求边的长; (2)当为何值时,与相互平分;(3)连结设的面积为求与的函数关系式,求为何值时,有最大值?求最大值?ABCD 906DC AB A AD ∠==∥,°,4DC =BC 34i =∶,P A AB B Q B B C D →→D t BC t PC BQ PQ ,PBQ △y ,y t t y 图(3)CD ABQP E ACB※动点构成特殊图形例9、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例10、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 (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备用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二下动点与面积问题

初二下动点与面积问题

一、已知,矩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所示,点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10,0),点B 的坐标为(10,8).⑴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为:C ( , ); ⑵已知直线AC 与双曲线)0(≠=m xmy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交点Q 为(5,n ); ①求m 及n 的值;②若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折线AO →OC 的路径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达C 处停止.求△OPQ 的面积S 与点P 的运动时间t (秒)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t 取何值时S=10.已知:如图,正比例函数y a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交于点()32A ,. (1)试确定上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图象回答,在第一象限内,当x 取何值时,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正比例函数的值? (3)()M m n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其中03m <<,过点M 作直线MN x ∥轴,交y 轴于点B ;过点A 作直线AC y ∥轴交x 轴于点C ,交直线MB 于点D .当四边形OADM 的面积为6时,请判断线段BM 与DM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二、 如图 1,在矩形ABCD 中,cm AB 6=,cm BC 8=, 动点N M 、同时从点A 出发,M 点按折线A →C →B →A 的路径以3cm/s 的速度运动, N 点按折线A →C →D →A 的路径以2s cm /的速度运动.运动时间为t (s ),当点M 回到A 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1)求对角线AC 的长度;(2)经过几秒,以点A 、C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设△CMN 的面积为s )(2cm , 求:当5>t 时,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五、如图1,直线43y x b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A 、B 两点,与直线y kx =交于点C ⎪⎭⎫ ⎝⎛342 . 平行于y 轴的直线l 从原点O 出发,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 轴向右平移,到C 点时停止;直线l 分别交线段BC 、OC 、x 轴于点D 、E 、P ,以DE 为斜边向左侧作等腰..直角..△DEF ,设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填空:k = ;b = ;(2)当t 为何值时,点F 在y 轴上(如图2所示);(3)设△DEF 与△BCO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解答过程),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图1)(图2)(备用图)四、如图,直线y=x与y=-x+2交于点A,点P是直线OA上一动点(点A除外),作PQ∥x轴交直线y=-x+2于点Q,以PQ为边,向下作正方形PQMN,设点P的横坐标为t.(1)求交点A的坐标;(2)写出点P从点O运动到点A过程中,正方形PQMN与△OAB重叠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点Q,使△OC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六、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为(0,2)、(-1,0)、(4,0).P 是线段OC上的一动点(点P与点O、C不重合),过点P的直线x=t与AC相交于点Q.设四边形ABPQ关于直线x=t的对称的图形与△QP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⑴点B关于直线x=t的对称点B′的坐标为________;⑵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图12三、已知,矩形ABCD中,AB=4cm,BC=8cm,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D、BC于点E、F,垂足为O。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

中考经典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最大面积抛物线是中考经典的数学知识,它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函数,它可以让学生探索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其中,最大面积问题是抛物线函数中最有趣的数学问题之一,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最大面积问题的解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解析方法,一种是利用数值计算方法。

其中,解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容易准确求解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出动点的最大面积;而数值计算方法则是在解析方法不能求解的情况下,运用数值方法求解最大面积的一种方法。

针对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问题,使用解析方法时需要先求出抛物线的几何表达式。

一般来说,抛物线的几何表达式可以用如下的方程来表达:y=ax2+bx+c,其中a、b、c都是常数。

既然表达式已经确定,就可以算出动点的最大面积了。

由于一般高中学生对解析几何方法掌握还不够,所以更多情况下老师会让学生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来解决动点最大面积问题。

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来求解动点最大面积,一般采用delta x和delta y来代替动点x、y,即delta x=x2-x1,delta y=y2-y1。

用这种方法求出的最大面积为:s=delta x*delta y/2。

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的问题,无论是使用解析方法还是使用数值计算方法,都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教程和实验室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的方法。

有效的学习教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的方法。

学生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抛物线的几何表达式,以及求出动点最大面积的过程,其次要掌握用数值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问题的方法,老师可以设计出实验室来帮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熟练掌握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的方法。

求解抛物线中动点最大面积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和认识抛物线函数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二几何动点例题

初二几何动点例题

初二几何动点例题
1.一只蚂蚁从矩形的一个角出发,以相等的速度匀速爬行,它经过矩形的每一个顶点后回到出发点,求这个矩形的面积。

2. 一个圆半径为2,圆心在y轴上,从原点以y轴正向匀速开始运动,求当这个圆到达x轴时刻,圆心的坐标。

3. 一条长为4的杆,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两个质点,质点从杆的两端同时开始向杆的中心匀速运动,当两个质点相遇时,它们离杆的中心距离为1,求杆的长度。

4. 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固定在平面上,从正方形的一个角开始有一只蚂蚁出发,以相等的速度匀速爬行,它经过正方形的每一个顶点后回到出发点,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5. 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运动,当它的左下角落在x 轴上时,它的上顶点刚好落在y = 2x上,求它的运动轨迹。

6. 在圆的内部有一个三角形,它有一个顶点在圆的圆心上,另外两个顶点在圆上,求这个三角形的最大面积。

7. 在半径为1的圆上,有两个点A,B,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2,求点A,B所在的弧所夹的圆心角的大小。

- 1 -。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o
p
Q
x
Q o
p x

如果∆ABC与∆DEF的面积比是1:2,
S ABC 1 S ABC 2 或 两种情 要分 S DEF 2 S DEF 1
况进行讨论。
例二:如图,点P,点Q分别在x轴、y轴上。 ⑴已知点P(3,0)、Q(0,4),点M在线段PQ上, 直线OM把∆POQ分成两个三角形,且这两个三角 形的面积比为2:1,求直线MO的函数解析式。 ⑵如图,已知P(m,0),Q(0,n)(m>0, n>0),反比例函数y=m/x,的图像与线段PQ交 于C、D两点,若S∆POC=S∆COD=S∆DOQ,求n的值。
y y
P
A
O
A x Q O B
P
x
B Q
例三:如图,已知直线y=0.5x与双曲线 y=k/x(k>0)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 标为4。 ⑶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ι交双曲线 y=k/x(k>0)于P、Q两点(P点在第一象限),若 由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 为24,求点P的坐标。
8 y x
例三:如图,已知直线y=0.5x与双曲线 y=k/x(k>0)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 坐标为4。 (1)求k的值; 1、把点A的横坐标代 入正比例函数,求得点 A的坐标,再把点A的 坐标代入反比例数,得 k的值。
y A
O B
x
例三:如图,已知直线y=0.5x与双曲线 y=k/x(k>0)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 坐标为4。 (2)若双曲线y=k/x(k>0)上一点C的 纵坐标为8,求∆AOC的面积; 2、把点C的坐标代入 反比例函数得到点C的 坐标。用割补的方法求 出∆AOC的面积。

8年级数学专题10 一次函数中动点坐标与面积之间的问题

8年级数学专题10 一次函数中动点坐标与面积之间的问题
【详解】(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
将点 和点 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 ,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2)∵点(a,2)在该函数的图象上,
∴2a-1=2,
解得 ;
(3)当y=0时,得到2x-1=0,解得x= ,
∴C点坐标为 ,
∵P点在直线上,
∴ ,
∴ ,
当 时, ,
当 时, .
【点睛】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利用解析式求出点的坐标,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
5.已知A( , ),B( , ),点C与点A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经过点C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D,与直线AB交于点E,且E点在第二象限。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若点D(0,1),过点B作 于F,连接BC,求 的度数及 的面积;
(3)若点G(G不与C重合)是动直线CD上一点,且 ,试探究 与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如图,直线OC、BC的函数关系式分别是y1=x和y2=﹣2x+6,动点P(x,0)在OB上运动(0<x<3),过点P作直线m与x轴垂直.
(1)求点C的坐标,并回答当x取何值时y1>y2;
(2)设△COB中位于直线m左侧部分的面积为s,求出s与x之间函数关系式;
(3)当x为何值时,直线m平分△COB的面积.
专题10一次函数中动点坐标与面积之间的问题
【专题说明】
此类问题 两个难点:
一、根据已知直线的解析式表示动点坐标;
二、用动点及已知点的坐标来表示所需线段的长度;
三、根据动点所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另外,需要注意自变量 取值范围.
1.已知四条直线 , ,y=3,x=1所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2,求m的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 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
(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
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
(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 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
(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
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
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
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
解答:
解:(1)∵AQ=3-t
∴CN=4-(3-t)=1+t
在Rt△ABC中,AC2=AB2+BC2=32+42
∴AC=5
在Rt△MNC中,cos∠NCM= = ,CM= .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
∴PC=QD,即4-t=t
解得t=2.
(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
MN+NC=AM+BN+AB
即:(1+t)+1+t= (3+4+5)
解得:t= (5分)
而MN= NC= (1+t)
∴S△MNC= (1+t)2= (1+t)2
当t= 时,S△MNC=(1+t)2= ≠×4×3
∴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
(4)①当MP=MC时(如图1)
则有:NP=NC
即PC=2NC∴4-t=2(1+t)
解得:t=
②当CM=CP时(如图2)
则有:
(1+t)=4-t
解得:t=
③当PM=PC时(如图3)
则有:
在Rt△MNP中,PM2=MN2+PN2
而MN= NC= (1+t)
PN=NC-PC=(1+t)-(4-t)=2t-3
∴[ (1+t)]2+(2t-3)2=(4-t)2
解得:t1= ,t2=-1(舍去)
∴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
点评:
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 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
(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
(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
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
求出;
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
解答:
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
∴PM=DC=12,
∵QB=16-t,
∴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

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
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
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
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分析:
(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
(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 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
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
(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
解答:
解:(1)y=0,x=0,求得A(8,0)B(0,6),
(2)∵OA=8,OB=6,∴AB=10.
∵点Q由O到A的时间是 81=8(秒),
∴点P的速度是 6+108=2(单位长度/秒).
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
OQ=t,OP=2t,S=t2.
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
OQ=t,AP=6+10-2t=16-2t,
如图,做PD⊥OA于点D,
由 PDBO=APAB,得PD= 48-6t5.
∴S= 12OQ•PD=- 35t2+245t.
(3)当S= 485时,∵ 485>12×3×6∴点P在AB上
当S= 485时,- 35t2+245t= 485
∴t=4
∴PD= 48-6×45= 245,AD=16-2×4=8
AD= 82-(245)2= 325
∴OD=8- 325= 85
∴P( 85, 245)
M1( 285, 245),M2(- 125, 245),M3( 125,- 245)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