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初一语文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笔记一、文章概括《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实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壮举。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阿波罗11号飞船从发射到登陆月球的全部过程,以及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活动和他们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二、重点词汇1. 宇航员:指进行宇宙飞行的人员。
2. 登月:指人类登陆月球的活动。
3. 壮举:指伟大的事业或行动。
4.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遥远,无法到达。
5. 里程碑:比喻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事物。
6. 举世瞩目:形容备受关注,全世界都在注视。
三、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简述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好奇,引出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发射。
通过描绘发射时的紧张气氛,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和人们对此的期待。
2. 文章中段详细描述了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和着陆的全过程。
通过科学数据的列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3. 文章后段描述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包括踏上月球表面的瞬间、采集月壤和岩石样本、安放美国国旗等。
通过对宇航员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月球上的体验和感受。
4. 文章最后总结了人类登月的意义,强调了科学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探索宇宙的期望。
四、主题思想《月亮上的足迹》通过记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文章表达了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于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和课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包利峰2009年12月一、教材依据《月亮上的足迹》选自七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
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宗旨。
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二、设计思想《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预览:19 、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9月亮上的足迹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 梯,登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
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 20秒
月球表面的照片
走 出 登 月 舱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
从月球上看地球
返航
22日上午6点 35分,太空船与 “阿波罗11号”对 接成功。
(登月小艇正要与指挥舱结合,然后由 指挥舱载运太空人返回地球)
第三部分(18),评论登月的意义。
时 间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事件 Nhomakorabea进
展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宇航员进入梦乡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离地9分5秒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19日晚8点33分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月球车天线 将摄影机的影 像讯号传回地 球。
月面上的激光反 射镜,用以测量 月球和地球间的 精确距离。
安装在月面 上的地震仪。
5.插上美国国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全文结构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美国 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部分(3-17),具体介绍美国 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引 言
嫦娥奔月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 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 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 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 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 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 人间。
(马王堆汉代古 墓中出土的帛画)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 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 的登月向往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月亮景象的技巧。
3.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培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7. 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皎洁、静谧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对比、衬托、结尾。
4.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月亮。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亮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绘画题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是《月亮上的足迹》,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笔记:
1. 文章概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通过真实、生动、科学的记录,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
2. 重点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描述了人类对于月球的向往和好奇,以及科学家为登月做出的努力;第二段(第2-9自然段)详细叙述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过程,包括起飞、飞向月球、登月、在月球上行走、返回地球等各个环节;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总结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3. 重点词语:迈、旋、飞跃、指令舱、着陆、里程碑、昂首挺立、遥遥在望等。
4. 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科学性强,是一篇优秀的科普说明文。
5. 课后习题答案:(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记叙了登月过程的?(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写了什么?(3)从“火箭发射”、“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返回地球”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阶段,并简述其经过。
以上是关于《月亮上的足迹》的一些关键点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写作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了解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巩固记忆。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5. 主题探讨:小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
6. 写作特色分析:讲解课文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探索、足迹、遥望、梦想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 课文主题: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不停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月亮的描述。
2. 答案:(1)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遥望月亮→实现登月→继续探索(2)例:月亮如同一枚洁白的玉盘,高悬在夜空中,照亮了黑暗的夜色,为大地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第19课海盐县武原中学朱益群 2010年1月12日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会理清说明思路。
四、教学设想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
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专业化以外,其它诸如文章的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等,都与一般的说明文没有多大差别,不存在特别的阅读障碍。
因此,教师不必在科学知识上花太多时间,而可以集中精力,聚焦于说明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上。
同时,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且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其用意就在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曾有“嫦娥奔月”的故事。
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向往。
大家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呢?如今,这一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首次登上月球。
今天,先让我们欣赏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系列照片,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公享那成功的喜悦。
(播放PPT3-14)(二)词语教学正音:狭窄(xiázhǎi)溅(jiàn)落海域(yù)释词: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播放PPT15)(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理清这一时间段的登月的主要情况。
(学生筛选、整理信息)1969年7月16日,火箭发射;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上9点32分,接近月亮;20日上午7点32分,换乘登月舱,不久,登月舱开始降落;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登月成功;21日11点56分20秒,宇航员踏上月球;22日0点15分,登月舱离开月球;22日上午6点35分,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25日1点35分8秒,返回地球大气层,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椭tuǒ圆着zhuó陆铁锹qiāo
月壤rǎng海域yù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2)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
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月亮上的足迹》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作者是朱长超。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2.2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1.2学生分享对月亮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月亮上的足迹?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深入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3.拓展延伸3.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2学生交流分享,表达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
4.课堂练习4.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语文(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准时间线索,理清思路顺序,了解登月过程。
3、品读描写和议论性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难点】登月对人类来说到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知识链接】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
从表面上看,前苏联在航天领域屡拿金牌,遥遥领先。
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惊呼:“我们落后了!”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于苏联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务。
肯尼迪以一种历届美国总统都没有的坦率态度警告美国人民,除非他们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则就不要接受这项任务。
这项任务就是后来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为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著名的火箭专家布劳恩及其4人小组划归国家航空航天局。
政府同时为“土星——5”号火箭的研制经费拨款1.4亿美元。
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失败、事故和来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评接连不断,但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罗”的计划中从来没有动摇过。
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屡屡败北之耻。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也坚定不移地关心和支持“阿波罗”计划,甚至于当这一计划连在政治上的收益都被怀疑时,也不动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还没有一项国家政策受到过这样持久的、坚定的支持。
“阿波罗”计划早在1957年便开始设想。
1960年左右曾认为登月的途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种是从地球轨道发射站上发射。
后来兰利实验室的一个名叫霍博尔特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全然不同的月球轨道会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较小的航天飞船从月球轨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险任务之后再在月球轨道上与母船会合对接,返回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上的足迹》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第19课
海盐县武原中学朱益群 2010年1月12日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学会理清说明思路。
四、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
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专业化以外,其它诸如文章的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等,都与一般的说明文没有多大差别,不存在特别的阅读障碍。
因此,教师不必在科学知识上花太多时间,而可以集中精力,聚焦于说明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上。
同时,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且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其用意就在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曾有“嫦娥奔月”的故事。
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向往。
大家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呢?如今,这一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首次登上月球。
今天,先让我们欣赏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系列照片,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公享那成功的喜悦。
(播放PPT3-14)
(二)词语教学
正音:狭窄(xiázhǎi)溅(jiàn)落海域(yù)
释词: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播放PPT15)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理清这一时间段的登月的主要情况。
(学生筛选、整理信息)
1969年7月16日,火箭发射;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上9点32分,接近月亮;
20日上午7点32分,换乘登月舱,不久,登月舱开始降落;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登月成功;
21日11点56分20秒,宇航员踏上月球;
22日0点15分,登月舱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25日1点35分8秒,返回地球大气层,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顺序:时间顺序。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课文真实而详尽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整个过程。
(播放PPT16-17)
(四)合作探究
1、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你怎样理解阿姆斯特朗的话?
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2、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A、“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中的“极为”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强调了地勤人员对火箭的检查非常仔细,表明了探索太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B、“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而运用数字,既显得准确,又能帮助读者增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播放PPT18-19)
(五)拓展延伸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
(只要想像合理,允许有不同幻想)
2、你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扩大课外知识)
(播放PPT20)
(六)课堂小结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这次登月已经了过去三十多年,随着我国“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必将为期不远。
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试将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3、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会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播放PPT21)
八、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是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选读课,一课时。
这节课,以三维目标为依据,将学习目标确定如下: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起初打算采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到一点与人类宇航事业有关的知识。
然而,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重点叙述登月过程;加上学生大多对宇航颇怀好奇,有很强的阅读兴趣,只要稍加点拨,他们便会很快掌握。
因而,本课时的教学方法重新定位,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以信息筛选、词语品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拓展,激发科学兴趣,感受科学魅力。
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基础,又突出能力。
从激发兴趣导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文中表明时间的关键词语,有条理地进行信息筛选、整合,从内容理解到词语品析,再到拓展升华,一路下来,顺风顺水。
可以这样说,对时间词的把握,是有效展开教学过程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迅速理清了叙事文脉。
而从兴趣出发,以问题为本位,着眼于学生的认知体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说,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非常浓厚持久。
随着问题呈现、问题解决的逐步深入,学生思考程度逐渐加深,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的简单增加,而且质的有效提升。
这样,兴趣转化成探究动力,学习的效果就自然令人可喜了。
同时,本节课始终把握语文的学科性质,并没有在相关的科学术语、科学原理上作过多过详的解说,有效防止了将语文课上成宇航知识的科普课。
面对学生纷飞的思绪,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由学生牵着鼻子走。
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事事处处由着学生。
比如“拓展延伸”环节
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提出了很多与宇航有关的问题,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神州计划”、“嫦娥计划”,气氛非常热烈。
但是,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上来,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生的陈述,从内容的条理性、表达的流畅性方面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当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一目标尤为重要。
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兴趣、科学的精神,那么,这样的课无疑是令人遗憾有。
学生也许始终不能成为宇航员,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一旦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探寻、善于研究,这对他们今后的自身发展、为社会服务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
九、引用资源
十、材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