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2单元《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2单元《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辨别和模仿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和节奏;2.能够了解歌曲歌词的意义,掌握歌曲的演唱要领;3.能够通过动作、画面等语言形式表达歌曲的意境;4.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歌曲歌词的理解和演唱要领;3.表达歌曲意境的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1.歌曲旋律和节奏的辨别和模仿;2.歌曲意境的表达;3.歌曲演唱的技巧和语感培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学生闭上眼睛听,用心感受这首歌曲的曲调、旋律和节奏。
3.学生开眼,谈谈首听歌曲的感受。
2、歌曲学习1.教师指挥学生“跟我来唱”“大家一起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模仿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要领。
3.发放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加强发音练习。
4.教师演示歌曲的演唱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音表达歌曲的表情和情感。
3、形式表达1.学生分组,自选表现形式(如舞蹈、画画、表演等),展现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和分享,学习和取长补短。
4、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1.学生基本功薄弱,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模仿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
2.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重点强调。
3.学生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需要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1.细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环节,减少干扰。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歌曲歌词的意义,加强发音练习。
3.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歌曲。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探索音乐的世界,在音乐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4)
唱歌《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与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学会准确且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最后一乐句的词曲结合;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解决方法:通过范唱、分析旋律、自主探究、教师暗示、音画同步等方法,介绍哈萨克民族文化,协助学生理解、表现歌曲。
教材简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歌曲教学内容。
《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4/4拍、单乐段,四个乐句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
歌曲词、曲都体现了一幅美丽生动的草原牧场情。
教学过程:节奏打一打铃鼓。
二、新歌教学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
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教师钢琴伴奏。
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
哼唱旋律,总结出歌曲中“6”音出现最多,结束音也在“6”上。
带着优美、抒情的声音再次哼唱旋律。
初步学唱第一段歌词,并找出难点。
找出最能抒发感情的乐句。
用连贯、圆润的声音哼唱“啊”。
带着感情直接唱第二段歌词。
通过范唱、分析旋律、朗读歌词、音画同步等方法,介绍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协助学生理解、表现歌曲,理解旋律特色,暗示歌曲调式。
使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草原牧场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较高的音符。
2. 歌曲的节奏和拍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
3. 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教授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歌曲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特色。
4. 歌曲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5. 歌唱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歌曲的美感,提高歌唱技巧。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有关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夜色美》等,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对草原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夏牧场上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草原风情。
七、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到了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歌唱技巧,还加深了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需要将《美丽的夏牧场》唱给家人听,让他们也感受到歌曲的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夏牧场或草原的歌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歌曲,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 拟人
- 修辞手法
3. 课文的情感表达
- 热爱大自然
- 感悟生活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美丽的夏牧场》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② 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北牧区的自然风光和牧羊人的生活。
③ 课文的情感表达
这篇课文通过对西北牧区的自然风光和牧羊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板书设计:
1. 课文的结构与内容
- 自然风光
- 牧羊人的生活
- 作者的感悟
2. 课文的表达方式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描绘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牧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丽的夏牧场》课文内容,掌握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2.了解夏牧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了解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5.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2.夏牧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5.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3.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基本情况;2.互动法: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3.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内容1.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2.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3.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夏牧场的自然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20分钟)教师讲解夏牧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基本情况。
3.互动(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4.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前往夏牧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5.总结(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进行总结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夏牧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3.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内容1.夏牧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3.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4.介绍 阿肯 ,欣 赏阿肯弹唱 (1)请 同学们说说阿肯是什么意思 ? (2)教 师总结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 民间歌手的尊称 。他 们能 即兴作诗 ,又能 自弹 自唱。 (3)欣 赏 阿肯 弹 唱 ,领 略 阿肯 的风 采 。 设 计 意 图 :领 略 哈 萨 克 民 间歌 手 阿 肯 的风 采 ,激 发 学 生 歌 唱 的 热情 。 5.完 整 演 唱 歌 曲 要求学生用悠扬的歌声纵情歌唱 ,注 意力度的变化。 6.创 编 歌 曲 ,为 歌 曲 加 上 尾声 加 上 尾 声 “1— 2— 1— 3一 一 一 1”,要 求 歌 声 渐 慢 、 渐 弱 。 设 计 意 图 :这 一 环 节 教 师 运 用 多 种 教 学 手 段 ,引 导 学 生 参 与 到 音 乐 活 动 中。教 师通 过 示 范 、对 比等 方 法 ,引导 学 生 用 恰 当 的情 绪 来 演 唱 歌 曲 。 (三 )拓 展 延 伸 1.聆听哈萨克族 民歌 《玛依拉》,说说感受 。 2引 导 学 生 发 现 速 度 对 于表 现 歌 曲 情 绪 所起 的作 用 。 没计意 图:通过欣赏 哈萨克族 民歌 ,感受 速度对于表 现情 绪 所 起 的作 用 ,学 生 进 一 步 了 解 哈 萨 克 的 音 乐 文 化 , 拓 宽音 乐 视 野 。 (四 )演绎 歌 曲 1.尝试刚不 同的速度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_弓I导学生讨论如何完整表现歌 曲并进行 尝试 ,同时 注 意 评 价 。 3.完整 演绎 歌 曲 。 (1)歌 曲前面加上引子(发声练习 )。 (2)第一段 :中速,优美抒情 。 (3)第 二段 :稍 快 ,欢 快 活 泼 。 (4)回 到第 一 段 优 美 抒 情 的 感 觉— — 首尾 呼应 。 (5)歌 曲 的最 后 加 上 尾 声 。 设计 意图 :采用不 同速度 演唱歌 曲,使学 生了解 同一 音乐 作品片j不 同的速 度表现 ,会产 生不 同的效 果 ,从而丰 富学生 的音乐表现 力。在课堂 的最后环节 ,综合表现歌曲 , 在高潮 中结束教学 ,令人意犹未尽 。 (五 )课 堂 小结 夏天 的牧场不仅风光秀美 ,音乐更加迷人 。在《美丽的 夏牧场》音乐声 中结束本课 。le1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验牧民的快乐生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唱歌、演奏、舞蹈等表现手段,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乐谱、音响设备、草原风光图片。
2. 学生准备:自带乐器(如口琴、吉他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重点讲解高音部分和节奏。
3. 演奏乐器:学生自发组成小乐队,演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4. 舞蹈表演:学生自编舞蹈,展示草原牧民的快乐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美好。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家长协助学生拍摄草原风光照片,体会牧民生活。
3. 学生下周上课时,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家长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音乐学习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草原风光摄影比赛,展示草原的美丽。
2. 学生参观牧场,体验牧民生活,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开展草原主题的音乐作品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进步。
3. 家长提供意见和建议,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九、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在歌曲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
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老师走进教室,采用边弹边唱的对话形式跟同学们问好,继而有通过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进行一组发声练习。
二、激趣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教师自己范唱歌曲《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阳》来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歌曲当中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草原引出本节新课题有关草原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三、新曲教唱1.初听歌曲,感受全曲听歌曲的同时让学生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哈萨克族。
给学生详细介绍哈萨克族的同时认识了两种哈萨克民间乐器:冬不拉和手鼓,并分别聆听了两种乐器的音色2.复听歌曲,分析音乐在了解了哈萨克乐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并分析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优美舒缓、速度适中3.再听歌曲,相同旋律引导学生逐步对歌曲进行层层剖析,找出歌曲中出现的相同旋律,针对相同的旋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范唱曲谱,解决难点节奏,熟练后逐渐加入歌词(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歌词中的画面美景与之相对应,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4.歌曲处理、情感渗透完整演唱全曲,反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比较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四、分组演唱、歌曲创编1、通过歌词中“阿肯”的角色分别让两名同学饰演阿肯并带领大家分组进行演唱,而此时坐在下面的小乐手们也开始活动了,提示小乐手根据谱例中的节奏提示来为阿肯和全班同学来伴奏,而其他同学伴随着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挥动起了手一起加入到整个创编活动中来了。
此时整个课堂全部都动起来了,而在同学们感觉还意犹未尽的时候老师再次将大家带到了集体舞蹈律动中来,熟唱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律动同样也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2、在同学们兴致高涨的时候老师话机一转,将同学们又带入到了一个神秘的环节,在仔细聆听了一遍歌曲后,同学们回答歌曲中出现了二声部,此时引导学生分别进行了两个声部的简单发声训练,并同时再次将科尔文手势运用到二声部训练当中,出示二声部曲谱,引导男女两个声部的学生将旋律进行了完整的演唱,达到了比较完整的演唱效果。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夏牧场的美丽风光,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及旋律。
2. 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表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夏牧场的图片、歌词、旋律等。
2. 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3. 音频设备: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夏牧场美丽风光的向往。
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方面的指导。
b. 分句教唱,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c. 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
3.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歌词内容,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演唱练习:a. 集体演唱,检查学生的演唱效果。
b. 分组演唱,相互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c. 邀请学生代表演唱,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在学习歌曲过程中的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方法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2. 运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和音乐特点。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初听歌曲: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唱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咬字清晰。
4. 演唱练习:分组或集体演唱,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错误。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牧民的一天》这首乐曲,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和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电子琴多变的音色,激发他们对草原音乐的兴趣。
2、根据想象和联想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
教材分析这首乐曲由五个乐段组成。
乐曲利用电子琴音色多变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牧民一天中劳动、生活的情景。
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音乐清新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愉快的放牧场景。
第三乐段表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音乐急速而欢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第四乐段表现了牧民们欢快的踏歌起舞,乐曲主题再现。
第五乐段为尾声,表现了夕阳西沉,炊烟袅袅,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踏上归途直至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音乐节奏主题逐步放宽,力度渐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视频美丽的草原。
2、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乐曲欣赏1、初听《牧民的一天》音频,提问:乐曲描绘了什么情景?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师:这首乐曲运用电子琴多变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一天的生活、劳动情景。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五乐段构成,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聆听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一乐段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草原渐渐从睡梦中苏醒了,动物们欢叫着,牧民们伸展着筋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3、听乐曲第二乐段主题。
(1)出示视唱主题旋律。
老师和学生一起视唱曲谱。
(2)学生展开想象,仔细聆听第二乐段描绘了什么情景?第二乐段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放牧时愉快高兴的心情。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第一篇:《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大调,4/4拍,一段体。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变化。
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学生听后谈感受)2.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学生回答:中速。
3.《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美丽的夏牧场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一单元的一节课,是介绍夏季场景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夏季的美好,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掌握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和曲调。
2.增强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内容1.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学习和欣赏。
2.讲解歌曲的意义和表演技巧。
3.组织孩子们合唱和表演歌曲。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舞动夏天通过互动的小游戏来热身,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2.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孩子们仔细聆听。
3. 歌曲教学1.教唱歌曲:先教唱前两句歌词“绿草地上牛儿走,夏天的风儿真好听”,唱几遍后再教唱下一句歌词“小鸟儿在林中唱,夏天的蓝天好看极了”。
2.要求孩子们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唱出歌曲。
3.整合歌曲:将前两句歌词和下一句歌词整合成完整的歌曲,教唱整首歌曲。
4. 表演与合唱在教室中布置一张夏牧场的场景,让孩子们穿上动物、植物等相关的服装,在场景中生动地演绎歌曲的内容,并进行合唱演出。
五、课堂小结1.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加深孩子们对歌曲的了解和印象。
2.强调重要知识点,让孩子们牢记。
六、作业布置让孩子们自选一首夏季主题的歌曲,准备下节课的小合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对于夏季的美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加强了歌曲的整合教学和表演环节,让课程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跟唱节奏和音准上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 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畜牧业发展和人类活动。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图片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美丽的夏牧场》一文,描述了我国西北高原上夏牧场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 教学图片: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展示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夏牧场的概念、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夏牧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3.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夏牧场相关知识的掌握。
4.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美丽的夏牧场》课文。
5.2 图片资源: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图片。
5.3 网络资源:有关夏牧场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的资料。
5.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牧场,增强对夏牧场的直观认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夏牧场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夏牧场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夏牧场的作文。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亮点、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说明: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重点中的生字词掌握,可以通过课堂听写、填空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如“绿草如茵”这个词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这个词造句,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几个典型的比喻、拟人句子,让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以此来突破这个难点。
-课文《美丽的夏牧场》的内容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描绘的夏牧场景色特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生字词的掌握:牧场、绿草如茵、绚丽多彩、牧羊姑娘等,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如“草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等,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夏牧场的基本概念。夏牧场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美丽景观,是牧羊人和牲畜在夏季的活动场所。它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夏牧场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夏牧场的美丽景色,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美丽的夏牧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去过牧场吗?有没有见过美丽的夏日牧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夏牧场的美丽奥秘。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夏牧场的图片,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
(2)通过绘画、摄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夏牧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摄影等表现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夏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牧场的自然风光。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夏牧场特点,教师总结。
2. 深入学习(1)教师播放夏牧场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夏牧场的特点,总结夏牧场的美。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摄影等实践活动,表现夏牧场的美丽风光。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4.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夏牧场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夏牧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创作空间,培养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夏牧场的美丽风光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夏牧场的美丽风光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指导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指导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美丽的夏牧场》这篇短文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掌握一些重要的生词和短语。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课文《美丽的夏牧场》的复印件。
2.一个电子白板或黑板。
3.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片美丽的夏牧场,引发学生对夏牧场的兴趣。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张图片,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对牧场的印象和感受。
3.教师提问:你们曾经去过类似的牧场吗?你们对牧场的印象是什么?第二步:阅读和理解(15分钟)1.教师分发《美丽的夏牧场》的复印件,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己阅读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词和短语。
第三步:课文理解与讨论(15分钟)1.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2.教师对课文进行点拨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和细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第四步:思考和反思(15分钟)1.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觉得夏牧场很美?学生回答并解释。
2.教师带领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珍爱自然环境?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步:写作和表达(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美丽夏牧场”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的内容,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他们眼中的夏牧场。
3.学生可以选择用中文或英语写,简洁明了即可。
第六步:展示和交流(1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也可以将短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
3.全班同学可以评论和提出建议。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要词汇的理解。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夏牧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草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夏牧场的美丽。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音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歌唱本和乐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谱,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引导学生跟唱。
3. 歌曲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牧场的印象,以及歌曲中所表现的美好景象。
4. 歌曲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合适的乐器,用音乐的形式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歌曲中所展现的美丽夏牧场。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争取能熟练演唱。
2. 家长协助孩子,让他们在家人面前展示所学歌曲,分享学习的喜悦。
3. 家长引导孩子,让他们谈谈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歌曲中所体现的我国草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聆听、学唱、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3. 融入草原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 学生能够用乐器演奏歌曲,展示对夏牧场的热爱。
3. 学生能够谈论自己对夏牧场的看法,以及对我国草原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草原,让他们亲身感受夏牧场的美丽。
2. 邀请草原地区的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草原文化。
3. 开展草原歌曲比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夏季农场的特点与作物生长环境;2.掌握基本的农场管理知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5.增强学生对农田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农场参观:学生走进美丽的夏牧场,了解夏季农场的特点和作物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农场管理知识:介绍浇水、施肥、除草等基本农场管理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对水肥和光照的需求,以及如何保持土壤湿润和杂草控制等。
3.农作物观察与实践:学生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观察,记录作物生长的变化,通过实践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等指标,了解作物生长的需要。
4.农作物疾病防治:引导学生了解作物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作物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如喷洒农药、定期除虫等。
5.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照顾一片农作物,学生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学习合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夏季农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夏季农场的好奇心和兴趣。
2.介绍夏季农场的特点和作物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介绍农场管理知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基本农场管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了解作物生长的需求和管理方法。
4.学生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观察,记录作物生长的变化,通过实践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等指标,探究作物生长的需要。
5.引导学生了解作物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作物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农作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6.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照顾一片农作物,学生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学习合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7.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践成果,总结夏季农场的管理经验和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8.激发思考与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何保护农田环境等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
小学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学唱。
2. 新疆音乐风格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音阶的演唱。
2. 新疆音乐节奏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乐器(如手鼓、笛子等)。
5. 合唱队伍的编排。
章节一: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节奏和歌词1. 导入:教师播放《美丽的夏牧场》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歌曲旋律: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注意指导特殊音阶的演唱。
3. 教学歌曲节奏:教师讲解并示范歌曲的节奏,让学生跟随伴奏练习。
4. 教学歌曲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5. 总结: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章节二: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新疆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 讲解新疆音乐的特点:教师讲解新疆音乐的旋律、节奏、音阶等风格特点。
3.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奏或演唱新疆音乐作品,体验新疆音乐的魅力。
4. 总结: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六、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表达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2. 分析歌曲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如欢快、悠扬、激昂等。
3. 情感体验: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出来。
4. 总结: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情感。
七、合唱编排与实践1. 导入:教师讲解合唱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夏牧场-----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力图以“通过不同环节与意图地聆听,结合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歌曲的哈萨克族音乐风格,并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演唱习惯而进行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二)理论依据以《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理论依据,即义务教育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表现领域中对3—6年级的演唱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教材歌曲的分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
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夏牧场的向往和美好遐想。
歌曲为e自然小调,4/4拍,一段体。
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表示一乐句,表示第二乐句)。
第五乐句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表示第五乐句)。
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在旋律上与第3-4的乐句完全重复,在节奏上稍作变化(表示节奏变化部分)。
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用于读谱练习,学生在识读乐谱的过程中,难度不大。
因此,教唱这首歌先谱后词不会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2.对相关内容的分析(1)歌曲风格分析哈萨克族歌曲特点:哈萨克族歌曲短小精干、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哈萨克族歌曲调式比较丰富,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式,《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是e自然小调,第五乐句具有了明亮的大调色彩;节奏节拍也灵活多变,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几种拍子组合而成(在后面的合唱拓展中就有体现);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其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另外,哈萨克民歌旋律常有四、五度以上的大跳,《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多由四度或五度音构成。
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歌曲中的“阿肯”“阿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类人(民间弹唱艺人),是最厉害的歌者,被尊为“阿肯”的人,是能即兴诵咏的行吟诗人,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在草原上是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手中拿的是哈萨克族常用的乐器冬不拉。
(3)《美丽的夏牧场》合唱曲分析同名合唱曲《美丽的夏牧场》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一、三乐段只是个别旋律和歌词有所不同,其他部分与教材中的歌曲基本相同。
第二乐段与一、三乐段形成鲜明对比。
节拍由4/4拍转为3/4拍、调性也发生了变化(小调变大调),使人耳目一新。
(二)学生情况分析1.音程音准五(4)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声音,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他们在中低年级阶段重点练习过大小三度音程,唱了很多含有三度音程的歌曲,对三度音程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积累。
但歌曲反复出现大小二度交替进行,因此歌曲中二度音程的音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
2.节拍节奏五(4)班学生能做到听辨歌曲节拍,之前也学过很多首4/4拍的歌曲,大部分学生会划4/4拍指挥图示。
演唱的同时能拍击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但视唱环节中对于变化节奏型容易把握不好。
3.识谱视唱五年级音乐教学采用了听唱和识谱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乐谱视唱学习,视唱能力有所提高,能基本熟识G大调音阶在五线谱的位置。
但下行旋律的识谱速度有待提高,个别词谱结合的地方会有困难。
4.表现能力学生已经学过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连贯、有弹性的)。
基本了解要用气息的支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本学期学习的第七课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也是4/4拍,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对于这首歌曲,需要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控制气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教学方式:1.歌曲的旋律教学通过对比模仿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
2.表现音乐通过旋律线及加入打击乐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放映图片歌词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旋律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歌曲旋律的变化;通过加入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教师有效地示范、启发、拓展,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四)技术准备1.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
2.用O verture打谱软件制作歌谱。
3.插入歌曲音频、视频制作ppt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基于授课班级前期的训练和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音色比较统一。
G调的识谱视唱及听唱问题不大。
歌曲的情绪、速度体会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但通过气息的控制准确地表达歌曲情绪对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手拍节拍。
2.带入歌词手打节拍口读节奏。
齐唱四个乐句时,速度容易渐慢1.教师手拍节拍,师生接唱。
2.通过指挥手势提醒气口,帮助学生及时换气以防托拍。
本年龄段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演唱和律动等实践活动1.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设计不同的歌曲表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喜欢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音乐描绘的草原美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聆听、识读乐谱、对比乐句、模仿演唱完成歌曲的学唱;用流畅圆润的声音、饱满的热情表现歌曲;用加入打击乐伴奏及合唱拓展歌曲表现形式。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并体会哈萨克歌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流畅的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二)教学难点: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节奏型在伴唱中的运用五、教学过程(一)音画导入,视听结合【环节目标】音画导入,用音乐营造夏牧场氛围。
活动1.1——谈话导入,初听歌曲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新疆吗?了解那里的景致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2.教师出示PPT画面并播放歌曲,同时提出“请你认真听,仔细看,看看这个美丽的夏牧场到底有什么独特,迷人景象”的问题。
3.学生视听并回答问题。
活动1.2——带想象复听歌曲,借助指挥图示区分节拍1.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学生带想象复听歌曲。
2.学生划指挥图示,听辨歌曲节拍,感受歌曲情绪。
【环节思路】创设音乐情境,用听赏音乐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草原,感受美景;用划指挥图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四拍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听辨歌曲节拍,感受歌曲情绪。
(二)哼唱旋律,体会气息【环节目标】划“旋律线”,用音乐感受歌曲特点。
活动2.1——哼唱旋律,划旋律线1.教师带学生哼唱旋律,同时在黑板上分乐句画出歌曲旋律线。
2.引导学生观察旋律线条,用同一颜色粉笔标注相同乐句(2、4、6)及(1、3),为视唱教学及结构分析做铺垫。
活动2.2——感受旋律特点,体会歌曲气息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及哼唱旋律,你认为歌曲应该用跳跃的声音还是连贯的声音演唱?答案:连贯的。
【环节思路】通过划哼唱旋律、划旋律线、音画同步等方法感受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线条;引导学生理解旋律特色,体会旋律抒情的歌曲应用连贯的气息演唱。
本环节旨在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三)识谱视唱、对比乐句【环节目标】聆听、视唱,用音乐感受歌曲旋律活动3.1——视唱前两乐句歌谱1.Ppt出示前两乐句歌谱,教师提出“主音do位置在哪”的问题。
2.教师明确速度和音高,学生自主视唱1、2乐句。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2——视唱3、4乐句,感受前四乐句乐谱特点1.Ppt出示3、4乐句谱例,教师给速度,直接视唱。
2.教师提出“如果1、2乐句用a、b表示,3、4乐句应该怎样表示”的问题。
3.学生答案:也用a、b表示。
4.师生接唱前四乐句,巩固乐句节奏和音准。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3——视唱5、6乐句,分析乐句结构1.学生视唱第5乐句,教师引导学生第5句用c表示。
2.学生直接唱第6乐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6乐句是b乐句的变化重复。
3.学生观察谱例明确乐句为“a、b、a、b、c、b1”的结构。
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3.4----出示结构谱例,变换形式引导学生背唱歌谱1.Ppt出示1、2乐句谱例,其他乐句字母提示,教师弹旋律,学生背唱歌谱。
2.Ppt出示字母结构,教师和弦伴奏,学生背唱歌谱。
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思路】通过分乐句跟琴视唱歌谱体会乐句特点,暗示歌曲结构;通过先后出示乐谱、字母等有趣的接龙演唱,学生愉悦地学会歌曲旋律,熟悉歌曲旋律结构;运用图、声、情、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用连贯的气息逐渐背唱歌谱。
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发情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本环节旨在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四)词谱结合,歌曲处理【环节目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用音乐感知歌曲的旋律美。
活动4.1——歌词填唱1.教师弹奏一、二乐句,学生先默唱再跟琴填唱歌词。
2.学生填词歌唱3、4乐句,教师提示学生的气息及换气。
3.填词歌唱5、6乐句,教师提示“啊”的连贯性及情绪上的递进。
4.教师补充歌曲相关知识:“阿肯”及“哈萨克”在本族语言中的意思。
5.学生齐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
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思路】在词谱结合的过程中,先听琴默唱,再跟琴填词歌唱,教师及时纠正词谱结合出现的问题;唱词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力度的处理,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阿肯”,哈萨克族的地方民俗、风情;本环节旨在进一步感知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演唱气息。
(五)声势律动,完整表现【环节目标】拓展表现形式,完整表现歌曲。
1.学生跟多媒体伴奏齐唱歌曲,教师加入铃鼓伴奏。
2.学生学习铃鼓伴奏节奏型,师生合作加入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环节思路】学生跟多媒体伴奏演唱歌曲的同时,教师加入打击乐器,通过固定节奏型的律动,引导学生拓展表现形式。
本环节旨在通过打击乐伴奏的形式感知音乐和呼吸,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美,感受夏牧场的美,感受歌曲民族音乐的特点。
(六)拓展活动,深化感受【环节目标】拓展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和声美。
活动6.1——欣赏合唱版本《美丽的夏牧场》教师播放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视频,学生感受二声部的和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