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噻嗪酮_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表1 20 mg/L的质量浓度下处理72 h后虫的死亡情况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14%噻嗪酮1%烯啶虫胺
91.25 90.41
13%噻嗪酮2%烯啶虫胺
93.75 93.15
12%噻嗪酮3%烯啶虫胺
95.00 94.52
11%噻嗪酮4%烯啶虫胺
92.50 91.78
10%噻嗪酮5%烯啶虫胺
85.00 83.56
第49卷第1期 2010年1月
应用技术
农药 AGROCHEMICALS
Vol. 49, No. 1 Jan. 2010
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谢化鹏,宋宝安,金林红,周 霞,曾 松,胡德禹,陈 卓,柏 松
(贵州大学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教育部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1.3 试验方法 1.3.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药剂毒力活性
将室内培养的长约10 cm的稻苗,在系列质量浓度的 药液中浸10 s后取出,置于铺有滤纸的托盘上,晾干后移入
共毒系数>120表示增效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示相加 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拮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用稻苗浸渍法的室内活性测定结果
摘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 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 结果表明:噻嗪 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剂,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68 mg/L,共毒系数为191.53;采用稻茎浸渍 法测得其LC50值为2.08 mg/L,其共毒系数为203.38。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二甲苯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 测得其LC50值为1.80 mg/L,共毒系数为178.7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17 mg/L,其共毒系数为194.94。当 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生物柴 油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39 mg/L,共毒系数为231.4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57 mg/L, 其共毒系数为322.44。 关键词:噻嗪酮;烯啶虫胺;褐飞虱3龄若虫;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10)01-0074-04
烯啶虫胺、醚菊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烯啶虫胺、醚菊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凌炎;钟勇;韦淑丹;尹文兵;龙丽萍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1(042)008
【摘要】【目的】了解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作用,为开发防治褐飞虱的复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效果。
【结果】烯啶虫胺、醚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4922和9.1847mga·i·L-1,两单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共毒系数分别为249.89和138.15。
【结论】烯啶虫胺和醚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总页数】4页(P906-909)
【作者】凌炎;钟勇;韦淑丹;尹文兵;龙丽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3
【相关文献】
1.醚菊酯、吡虫啉、噻虫嗪及其混配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2.几种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麦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烯啶虫胺、醚菊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4.
几种杀虫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5.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示范试验word精品文档3页
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示范试验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发生期拉长,迁入峰多,本地虫源与外地虫源混合为害,世代重叠,田间虫态复杂,严重影响玉林市新桥镇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通常使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防效可达65.2%~85.5%;但稻飞虱对不少农药产生抗药性,特别是本地区使用了多年的吡虫啉(农技植保函[2005]270号)。
为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生态安全,探索用高效的农药替代抗药性农药[1-2],为本地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依据和实用技术,笔者结合本地农户的生产及施药习惯,开展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示范试验设在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金鸡村的晚稻超级稻示范片内,面积为3 hm2,土壤为砂壤土。
供试作物为晚稻Y两优5867。
水稻管理较好,各试验区的水肥和管理条件均一致[3-4]。
防治对象为稻飞虱。
试验药剂为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常规用药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省江阴市农药二厂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减量控害处理(A):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750 mg/hm2;常规用药处理(B):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以空白作对照(CK)。
其中处理A、B、CK面积分别为20 000、3 334、334 m2。
1.3 施药方法及天气情况处理A共用药1次,于2014年9月19日按设计用药量对水1 500 kg/hm2,于稻飞虱若虫孵化高峰期施药,成本187.5元/hm2;处理B共用药3次,分别为9月19日、9月26日和10月3日稻飞虱防治1次,成本90元/hm2。
2014年9月19日施药当日晴天多云,温度24~33 ℃,药后3、7、14 d无雨、晴天,天气状况良好。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用搪瓷盘拍法调查,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10点取样,每点连续取2丛稻,调查稻飞虱药前基数,药后3、7、14 d调查稻飞虱虫口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5-6]。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吕敏;陆玉荣;苏建坤【摘要】[Objectiv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ynergism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to Laodelphax striatellus.[Method] We studied the mixture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by indoor and field efficacy.The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Laodelphax striatellus to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in Yangzhou was also carried out.[Result] The resistant level of Laodelphax striatellus to buprofezin was high, and the resistance of Laodelphax striatellus to nitenpyram was at sensitive level.The mixtures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1∶9, 2∶8, 3∶7,mass ratio) were all synergic.The highest co-toxicity coefficient was 210.20 when the mixture ratio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was 3∶7.Field efficac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30% the mixture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WP on Laodelphax striatellus in 1-14 days after administr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agent 30% nitenpyram and 30% buprofezin.And the 7 days and 14 days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single ones.[Conclusion] So 30% the mixture of nitenpyram and buprofezin WP can be used as the recommended agent for field control to Laodelphax striatellus.%[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2016年扬州地区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扬州地区灰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水平.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3个配比(1∶9,2∶8,3∶7)都有增效作用,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复配比为3∶7时共毒系数最大,达210.2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复配剂30%烯啶虫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1~14 d对灰飞虱的防效都高于对照单剂30%烯啶虫胺和3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且在药后7、14 d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单剂.[结论]该复配剂可作为推荐药剂用于田间防治灰飞虱.【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0【总页数】3页(P155-156,158)【关键词】灰飞虱;烯啶虫胺;噻嗪酮【作者】吕敏;陆玉荣;苏建坤【作者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7;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7;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半翅目飞虱科,中国各省区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最严重[1-2]。
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不同龄期褐飞虱的室内毒力
张月亮,安国顺,刘宝生,等.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不同龄期褐飞虱的室内毒力[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4):66-6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4.012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不同龄期褐飞虱的室内毒力张月亮1,安国顺2,刘宝生1,侍 甜3,方继朝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3.南京市白蚁防治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4) 摘要:采用浸苗法,调查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室内不同龄期褐飞虱毒力,结果显示:5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毒力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5龄若虫、1龄若虫和2~4龄若虫。
如吡虫啉对1~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LC50分别为15.61、23.76、22.92、21.64、15.31、8.04、6.72mg/L。
环氧虫啶对褐飞虱1、3、5龄若虫和雄虫毒力水平略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但差异不显著。
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对2、4龄若虫和雌虫毒力相当,但要显著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
以1龄若虫为例,吡虫啉、哌虫啶、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LC50分别为15 61、16.14、2.78、3.85、3.18mg/L。
根据以上结果建议环氧虫啶可作为轮换药剂,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等常用新烟类杀虫剂轮换使用,用于田间褐飞虱防控。
关键词:环氧虫啶;新烟碱类杀虫剂;褐飞虱;杀虫剂毒力 中图分类号:S433.3;S4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4-0066-04收稿日期:2020-1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31972308);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20)1004]。
作者简介:张月亮(1983—),男,河南通许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昆虫毒理研究。
E-mail:moonjaas@126.com。
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
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摘要进行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其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推荐使用量240~360 g/h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1~2次,间隔期10~12 d。
关键词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稻飞虱;防治效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仙游县中稻田连年偏重发生,一般可减产5%~10%,严重者“塌圈”减产,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3]。
烯啶虫胺(nitenpyram)是近几年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烟酰亚胺类新型换代农药产品,具有卓越的内吸性和渗透性,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噻嗪酮(buprofezin)是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药剂,其触杀、胃毒作用强,渗透性一般,药效慢,害虫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烯啶·噻嗪酮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单一药剂高效、安全、生态的优点于一体,具有增效作用[1]。
为了进一步明确烯啶·噻嗪酮对稻飞虱安全、有效、生态的防治技术,笔者于2011年8—9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仙游县游洋镇梧椿村中稻田,海拔450 m。
试验地为平地,灰黄泥田,冲积壤土,土质中等,排灌条件好。
1.2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0%烯啶虫胺水剂,山东惠民中农作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LS20090223)生产;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PD20080646)生产。
供试水稻品种:甬优6号(生育期150 d)。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40 g/hm2(A)、300 g/hm2(B)、360 g/hm2(C),10%烯啶虫胺水剂450 mL/hm2(D),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E),以清水作对照(CK)。
50%烯啶虫胺SG防治水稻褐飞虱剂量试验
表 1 各处理防治褐飞虱 的防效 与校正防效
注 :校正防效大写字母 不同 ,表示 0 . 0 1 水平极显著差异 ;小写字母不同 ,表示 0 . 0 5 水平 显著差异 。
3 小 结
收稿 日期 :2 0 1 3—1 2—2 5
5 0 %烯 啶虫 胺 S G 1 0 g / 6 6 7 1 3 1 防治 水 稻褐 飞
1 材料 与方 法 1 . 1 试 验处 理
重 复 3次 ,面 积 3 3 3 m 。施 药 时及 药 后 5 d保 持 4~ 5 e m浅 水层 。 1 . 3 调查 内容 于药后 5 d 、1 0 d 、1 5 d观 察 各 处 理 药 害 情 况 。 于药 后 5 d 、1 0 d每处 理 3点 取 样 ,每 点 2 0 穴 ,统 计 残 虫 数 ,计 算 防 效 及 校 正 防 效 ,并 对 校
2 . 1 安 全性 调查 药后 5 d 、1 0 d 、1 5 d观察施 药 区水 稻 ,植 株 生长 正 常 ,与对 照 区无 明显 差异 ,安全性 好 。 2 . 2 防效 分析
( 5 0 %烯 啶虫 胺 s G 8 g / 6 6 7 I l l ) 、处理 C ( 5 0 %烯
蚜酮 S C 2 5 g / 6 6 7 I l l )及 处理 E ( C K 2:清 水 对
照 )共 5个 处理 。 1 . 2 试 验基 本 情况
试验 田位于六分 场二区 1 0号 田,前 茬作 物为
小麦 ,土壤肥 力 中等偏 上 ,供试 水 稻 品种 为 糯9 9— 2 5 ,长 势 整 齐 一 致 。2 0 1 3年 6月 1 1 日用 洋 马
作者简介 :汪强高 ( 1 9 7 1 一) ,男 ,高级农 艺师 ,主要从 事农作 物 植物保护及推广工作。
2种药剂防治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效果研究
2种药剂防治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效果研究作者:姜建平陆玉冯素芳周丹张云玉李志鹏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5期摘要 [目的]了解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
[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研究了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持效时间和最佳使用剂量。
[结果]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使用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 180 g/hm2或者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药后23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对作物安全,对天敌影响较小。
[结论]该2种供试药剂在水稻中后期防治3代褐飞虱有较好的持效性,可望进一步研究开发。
关键词褐飞虱;呋虫胺;吡蚜酮;噻嗪酮;药效试验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518-02褐飞虱是武进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连续大发生,尤其是2014年“凉夏暖秋”的特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其生长繁育,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威胁着粮食的稳产丰收。
但近几年飞虱对多种常规药剂的敏感性和防治效果下降,甚至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寻找新型高效的替代药剂十分必要[1-2]。
烟碱类呋虫胺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刺吸口器害虫的高效新型杀虫剂,兼具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3];吡蚜酮和噻嗪酮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飞虱类杀虫剂,两者复配可以增效,减缓抗性[4-5]。
鉴于此,笔者通过小区试验设计研究了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旨在为水稻褐飞虱防治及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药剂2个供试药剂: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和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均由江苏溧阳南中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个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由江苏东台市东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混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混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烯啶·噻嗪酮悬浮剂中烯啶虫胺和噻嗪酮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表明,该方法中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和0.09%,标准偏差分别为0.019和0.02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和100.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9。
【关键词】烯啶虫胺噻嗪酮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0%烯啶·噻嗪酮悬浮剂是由烯啶虫胺(Nitenpyram)和噻嗪酮(Buprofezin)复配而成的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目前,烯啶虫胺[1]和噻嗪酮[2]单剂的分析方法已见报道,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液相色谱同柱分析尚未见报道。
为此,笔者采用反相高效色谱法对30%烯啶·噻嗪酮悬浮剂中的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含量进行一次性定量分析。
1 实验部分2 结果与讨论2.1 色谱条件的选择通过对测定波长、流动相配比、色谱柱、流速等条件进行摸索选择,确定本文所选测定条件最优。
该方法稳定、快速,操作简单,分离完全,结果重现性好,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2.2 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分别称取烯啶虫胺标准品0.05g(精确到0.0002g)和噻嗪酮标准品0.05g(精确到0.0002g)置于同一25mL容量瓶中,甲醇溶解定容,超声波震荡5min。
用移液管取1mL上述溶液,置于另一个1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定容,混匀。
用移液管分别移取0.5ml、1ml、1.5ml、2ml、2.5ml上述溶液于5个10ml 容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定容,摇匀。
分别在上述液相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
以烯啶虫胺和噻嗪酮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利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CurveExpert 1.3分别绘制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线性相关曲线。
烯啶虫胺的线性相关曲线方程为Y=116281764X-625600,相关系数为0.999 9;噻嗪酮的线性相关曲线方程为Y=45086256X+202934,相关系数为0.999 9。
不同温度下毒死蜱和噻嗪酮对褐飞虱的毒力作用
I S S N 1 6 7 4 - 0 8 5 8
不 同温 度 下毒 死 蜱 和 噻 嗪酮 对 褐 飞 虱 的毒 力作 用
杨亚军 ,王保 菊 ,徐红星 , 郑许松 , 吕仲 贤
(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 实验室省部共建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浙江省农业科 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杭州 3 1 0 0 2 1 )
环 境 昆 虫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t o m o l o g y ,D e c e m b e r 2 0 1 6 ,3 8( 6 ) :1 0 9 9—1 1 0 5
d 0 i :1 0 . 3 9 6 9 /i . i s s n . 1 6 7 4—0 8 5 8 . 2 0 1 6 . 0 6 . 5
异。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 ,明确温度对毒死蜱 和噻 嗪酮 的毒 力影 响状 况 ,对 于杀虫剂 的合理使 用具有一 定 的指
导意义。
关键词 :褐飞虱 ;温度 ; 毒死蜱 ; 噻嗪酮
中 图 分 类 号 :Q 9 6 5 ;¥ 4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0 8 5 8( 2 0 1 6 )0 6—1 0 9 9— 0 7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评估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评估试验报告
罗国华;况虹敏;陈伟;赵险锋;杜威华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8(000)035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评价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水剂这几种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经试验发现本区域防治褐飞虱的优良药剂为烯啶虫胺,吡蚜酮一般,噻虫嗪、噻嗪酮此用量不适应用来防治褐飞虱。
水稻褐飞虱是我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呈重发态势,为筛选出适应我县区域的高效低毒的防治褐飞虱的药剂,我们在上高县野市乡野市村的晚稻田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总页数】1页(P37)
【作者】罗国华;况虹敏;陈伟;赵险锋;杜威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野市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评估试验 [J], 辜建生;邱深亮;郑礼旺
2.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对比试验 [J], 左仁勇;夏继忠
3.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赵海;曾宜杰;梁盛;杨美秀;高秀娟;刘建华
4.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龙友;汪强高;朱宗春
5.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J], 任建国;甘惠譁;顾晟骅;宓宝;陈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烯啶虫胺水剂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
10%烯啶虫胺水剂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作者:张小磊周锋李建洪朱福兴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9期摘要采用10%烯啶虫胺水剂、25%的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种杀虫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36 g/hm2)对褐飞虱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和7 d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4.92%和96.58%;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9(有效成分75 g/hm2)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92.34%,明显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2.5 g/hm2)的防效。
关键词褐飞虱;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效中图分类号 S435.112+.3;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28-02Control Effect of the Mixture of 10% Nitenpyram AS and 25% Buprofezin WP to Nilaparvata lugens(St?覽l) of RiceZHANG Xiao-lei ZHOU Feng LI Jian-hong ZHU Fu-xing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Abstract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mixture of 10% nitenpyram AS and 25% buprofezin WP to field population of Nilaparvata lugens(st?覽l)wa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days and seven days after application the control effect of 10%nitenpyram(effective constituent 36g/hm2)was 84.92% and 96.58% respectively.The control effect of mixture of 10% nitenpyram AS and 25% buprofezin WP ratio=1∶9(effective constituent 75 g/hm2) was 92.34% seven days after application,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25% buprofezin(effective constituent 112.5g/hm2).Key words Nilaparvata lugens(St?覽l);10% nitenpyram AS;25% buprofezin WP;control effect褐飞虱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抗性水稻品种的种植在不同抗性的水稻上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型[1]。
几种常用药剂对水稻褐飞虱不同虫龄的田间防效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0,26(12)
几种常用药剂对水稻褐飞虱不同虫龄的田间防效
居梦பைடு நூலகம் 阮赞誉*
(海宁市土肥植保能源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 314400)
摘 要:为验证不同药剂对水稻褐飞虱不同虫龄的田间防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
明:10% 烯啶虫胺 AS+50% 吡蚜酮 WP 组合处理,对水稻褐飞虱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作为主要
(2)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药后第7天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施药后第7天,
10%烯啶虫胺AS+50%吡蚜酮WP、20%呋虫胺SG、10%烯
啶虫胺对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
92.13%、77.3%、70.82% 和 99.59%、95.57%、93.59%;50%
吡蚜酮WP对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防效较差,防效分别
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和数量,折百丛虫量后计算虫口
减退率和矫正防效,并采用Duncan′ S新复极差测验法
(SSR)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英文小写字母代表5%差
异显著水平。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
量]×100
(1)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
(1-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为33.11%和60.82%,显著低于其他3种处理;4种药剂对褐
飞虱低龄若虫防效无显著差异;10%烯啶虫胺AS+50%吡
蚜酮WP、20%呋虫胺SG、10%烯啶虫胺对褐飞虱总防效
较好,分别为74.37%、80.83%、77.83%,与50%吡蚜酮WP
(防效60.18%)存在显著差异。
10%烯啶虫胺水剂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
摘要 采 用 l 0 %烯啶 虫胺 水荆 、 2 5 %的噻 嗪 酮 可湿性 粉 荆 2种 杀 虫剂及 其 复配 药剂对褐 飞虱进 行 了田 间试验 , 结 果表 明 : l O %烯 啶 虫 胺水剂( 有效成分 3 6g / h m ) 对褐 飞虱 有较 好 的速 效 性 和持 效 性 。 药后 3 d和 7 d的防 效分 别 达到 了 8 4 . 9 2 %和 9 6 . 5 8 %: 1 O %烯 啶 虫胺 水 荆: 2 5 %噻 嗪 酮 可 湿性粉 荆= 1 : 9 ( 有 效成 分 7 5 s / h m ) 7 d 后 的防 治效 果较 好 。 防效为 9 2 . 3 4 %, 明显 高 于 2 5 %噻嗪 酮可 湿性 粉 剂 (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 分 l 1 2 . 5
g / h m) 的防 效 。
关键 词
褐 飞虱 ; 1 0 %烯 啶 虫 胺 水 剂 ; 2 5 %噻 嗪 酮 可 湿 性 粉 剂 : 防 效
中圈分 类 号 s 4 3 5 . 1 l 2 . 3 ; S 4 8 1 . 9 文献 标识 码
Co n t r o l El
A
褐 飞虱是 我 国及亚洲 许 多国家 水稻 的主要 害虫 . 由于抗
( B) ; 1 0 %烯啶 虫 胺水 剂 : 2 5 %噻 嗪 酮可 湿 性粉 剂 = 1 : 9有效 成
分 7 5 g / h m ( C) ; 以清 水 作对 照 ( C K) 。 4次 重 复 , 共 1 6个 小 区, 每 个小 区面 积 5 0m , 随机排 列 。
w a s 8 4 . 9 2 %a n d 9 6 . 5 8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o f mi x t u r e o f l O %n i t e n p y r a m A S a n d 2 5 %b u p r o f e z i n WP r a t i o =l : 9 ( e f e c t i v e c o n s t i t u e n t 7 5 g / h m ) w a s 9 2 . 3 4 %s e v e n d a y s a f t e r a D p l i c a t i o n, wh i c h w a s mu c h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2 5 %b u p r fe o z i n ( e f e c t i v e c o n s t i t u e n t l 1 2 . 5 g / h m ) . Ke ywo r d s Ni l a p a r v a t a Z u g e n s ( S t 耻) ; 1 0 %n i t e n p y r a m AS; 2 5 %b u p r o f e z i n W P: c o n t r o l e f e c t
噻嗪酮和啶虫脒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噻嗪酮和啶虫脒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朱桂梅,潘以楼,杨敬辉,陈宏州
申请号:CN200810155942.1
申请日:20081013
公开号:CN101385459A
公开日:
200903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噻嗪酮和啶虫脒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该复配杀虫剂对飞虱、蚜虫、叶蝉、介壳虫等害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影响小。
本发明的复配杀虫剂由噻嗪酮和啶虫脒复配而成,噻嗪酮和啶虫脒的重量配比为30∶1~1∶30。
申请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地址: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宁杭路11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摘要】本文研究了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发现,烯啶虫胺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亚致死效应,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影响因素包括药剂浓度、施药时间等。
烯啶虫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结论表明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显著,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烯啶虫胺的作用机制,优化施药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本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烯啶虫胺、褐飞虱、亚致死效应、作用机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应用前景、研究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背景烯啶虫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导致叶片黄化、卷曲、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目前,对褐飞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农药喷洒,但长期使用农药容易导致害虫抗性的产生,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寻找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防治褐飞虱方法的需求迫在眉睫。
研究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旨在探讨其在褐飞虱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亚致死效应是指虫害在接触到杀虫剂后,虽未立即死亡,但受到影响导致生长发育异常,繁殖受阻,最终对虫害的危害被有效控制。
了解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有助于深入挖掘其杀虫作用机制,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机制,为进一步理解该农药对有害昆虫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烯啶虫胺在褐飞虱体内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2. 建立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实验设计,验证其在农业防治中的应用性。
3. 分析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影响因素,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4. 探讨烯啶虫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为推广其在农田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 , 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 了噻嗪酮 、 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 龄若虫
的毒 力 , 孙 云 沛 介绍 的 共 毒 系数 法 评 价 了不 同 剂 型 的噻 嗪 酮 和烯 啶 虫胺 复配 制 剂 的联 合 作 用 。结 果 表 明 : 嗪 用 噻
( e t r eerhadDeeo met r ieC e cl Ke aoaoyo G enP scd n r utrl ie gne n , C ne f sac n v lp n n hmi s yL brtr f re et ie d i l a B on ier g ro R o f F a, i a Ag c u i Miir f d ct n G i o iesy G iag5 0 2 , hn ) nsyo E uai , uz uUnvri , uyn 5 0 5 C ia t o h t
t e Thr n t rNy h i I sa mp s o o a t o p r d h fBr wn Pl n h p e
X EH ap n , ON a -n JN Lnh n , H i, E o g H ey , HE h o B o g I u ・e g S G B oa , I i o g Z OU Xa Z NG S n , U D —u C NZ u , O S n -
测得其L c 值为1 0mg 共毒系数为18 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 . / 8 L, 7. ; 7 c。 值为21 / , . mgL 其共毒系数为149 。 7 9 . 当 4 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 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 , 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 , 噻嗪酮和烯 啶虫胺质量比4 l :的生物柴 油乳油 ,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 c 值为I 9 / , . L 共毒系数为2 1 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 3 mg 3. ; 4 c。 1 7 / , 值为 . L 5 mg
Hale Waihona Puke 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 1 :的悬浮剂 ,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 C。 值为 1 8mgL 共毒系数为1 1 3采用稻茎浸渍 . /, 6 9. ; 5 法测得其L c。 值为20 gL 其共毒系数为23 8 . m /, 8 0 . 。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 1 3 :的二 甲苯乳油, 采用稻苗浸渍法
第 49 第 1 卷 期
2 1年 1 0 0 月
农 药
A GR0CHEM I CALS
V_ . . O 0 49 N .】 】 J n. 01 a 2 O
■——一
噻 嗪 酮 、 啶 虫胺 及 其 复 配 制 剂 对 褐 飞 虱 3 若 虫 的 毒 力 测定 烯 龄
谢化鹏 , 宋宝安, 金林红 , 霞,曾 松 , 周 胡德 禹, 卓, 松 陈 柏
w ee a p e t tr i hetxiiiso up o e i n tn yrm ndt i i u e t h h r i sa y p fb o r do td odeem net o cte fb r f zn, ie p a a rm xtr ot e tid n trn m hso r wn he pln h p r. a t o pe s TheC t x ct oe c e tm eh d i r d e y S n Yu pe sa p e o e au t h o b n de e t O—o i i c f in t o nto uc d b u n— i y i wa do td t v la et ec m i e f c s ofte di ee tm it e p ofzn a tn r m .Th e ulso i es e l s i p e n to e h i u e e ld h f r n xur sofbu r e i nd nie py a e r s t frc e di m r g a in tc n q e r v ae ng a n LC5 o .8 m gL nd CTC f1 .3 wh n b pr fz n t ie p r m a sr tow a pta : . 0 f16 / a o 15 e u o e i o nt n y a m s ai ske t4 1 On h h rh n , 9 t eote a d wih rc t m m p e ai t d, h o r s o i aue e o de orLC5 a d CTC r 08m g L a 0 3 t ie se i r g ton meho t e c re p ndng v l s rc r d f o n n we e2. / nd 2 3.8
Ab ta t sr c:Un e h n o r tmp r tr o d t n , ie s e l g mp e n t n a d r e se i r g ai n meh d d r t e id o e e au e c n i o s r e di si r g a i n i t m mp e n t t o s i c n o c o
其共毒系数为3 2 4 2. 。 4 关键词: 噻嗪酮; 烯啶虫胺 ; 褐飞虱3 龄若虫 ; 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 : 4 23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 号: 0 60 1 (0 00 .0 40 ¥8 . A 1 0 .4 32 1 )10 7 .4
T xct a u e o p o e i , t n y a a d Th i Mit r st o ii Me s r fBu r f z n Ni p r m n e r x u e y 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