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供大家参阅!富春山居图赏析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

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生平事迹,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当过小吏,后因平章张?的案件牵连,坐了几年牢。

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加入道教全真教,并以卖卜为生,大约活动于江浙一带,常常游历深山大川,以诗酒书画自娱。

据他在一则题跋中自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文》)。

后来主要学**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并且他在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

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十岁以后自成一家,可谓大器晚成。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痴”。

如果从画家师承上看,确实也是如此。

《富春山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画上题字称“无用禅师”)而作。

这幅画大约在元至正七年(1347),画家七十九岁高龄开始创作,他在题记中说“三、四载未得完备”,究竟何时完成,已不可考。

这幅《富春山居图》在明清时代受到画家极高的赞誉,许多画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临仿之作。

富春山居图美术鉴赏

富春山居图美术鉴赏

“大痴”若愚,无双山水----赏析《富春山居图》中国上千年的山水画史,大师辈出,杰作邻立。

但《富春山居图》,上至皇帝,下至寒士,无不奉其为瑰宝,被各个山水派画家视为不可逾越的典范,仅仅黑白两色便勾勒出无双山水。

抛开这幅画的传奇历程不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江南的偏爱吧,所以骨子里就对《富春山居图》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

见了此画,便会被画里那寥廓、苍茫而又宁静的意境而吸引。

画中描写的江南与大家印象中云雾缭绕的烟雨江南有所不同,它展现的是初秋之时,富春山两岸的景色: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让你深深体会到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怎样一番意境。

黄公望,又叫“大痴道人”。

当中年因为被牵连入狱之后,他就放弃了仕途,隐于富春江。

画中的这种明朗之气应该也就是他那时候超然脱俗的心境的体现吧。

经过三四年的创作,79岁完成的这幅《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纸本长卷,是他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

在笔意清润的画中,便能想象两位老人伐舟沿江而上的情景。

在高山与流水间,在诗、书、画外,我分明听出了“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的叩问。

元代山水强调笔情墨趣,笔墨线条变化多端,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以诗文入画,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

以水墨渲淡更替两宋工致浓丽的画风,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

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

黄公望还极注意层次感,前后山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市井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的生动严谨,比例合度。

画面仅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的感受的高度尊重。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一.作品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黄公636.9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636.9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

亭台渔舟、草木树石。

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笔墨意境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笔墨意境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论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笔墨意境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它描绘的是一片宁静,气息沁人的美
丽景色,百花争艳,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它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优美清新的笔墨意境,这就是黄公望笔下优美无比的富春山居图。

作为一副杰出的画卷,《富春山居图》不仅重现了自然的美景,而且深刻展现
了其中的人文关怀。

以淡雅的画笔,仔细的勾勒出房子、山峰、水色等构图,完美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景致,生动展示出一片繁杂又安宁祥和的河南田园。

黄公望画的并没有把感情藏得太深,他把浓浓的思乡情怀娓娓道出,表达了一种淳朴、宁静的生活状态,为人们给出了一种普遍的、现代化的生活理念。

此外,黄公望在此作品中还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把他的思想浓缩成一
幅作品,勾画出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动荡和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动人画面。

他把自己十足的抗倭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自己珍视国家祖国的信仰。

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可以看到自然的美景、可贵的文化价值观以及
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张绘画承载了他自己的笔墨意境以及他的智慧,他的笔触渗进了他的心灵,给人们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图像。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

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

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

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

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精品]《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清代画家吴道子创作的一幅山水画。

这幅画表现了富春江边一座大山,沿山脊耸立着十几座峰峦,每座峰上都有一栋小屋,面对着惊险刺激的悬崖峭壁,形成与山峰相得益彰的场景。

从大山的凹凸变化来看,吴道子将山的绿色、灰色、白色等不同色调搭配在一起,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

在细节处,他精雕细琢,添加了悬崖上的冰川,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富春山居图》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景物的细微之处表现出极致的精致。

整张画作带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山川之间清新脱俗,静谧恬淡,令人心旷神怡。

它展现出一种纯净、安详的景象,让人回归自然,熏陶着一种宁静的心境。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本文将从《富春山居图》这幅著名作品入手,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带领读者一同领略这位大师的艺术魅力。

我们可以从《富春山居图》的整体构图和意境入手,来解读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这幅作品以水墨画的方式呈现,画面中展现了一幅山水风景图。

在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组山水和树木的描绘,这些山水和树木的安排和构图都显示了黄公望的巧思和用心。

在画面的下方,是一座小桥和江水的描绘,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表现了黄公望对于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功力。

整幅画面的氛围清新淡雅,仿佛把观者带入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展现了黄公望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构图上,黄公望采用了对称的手法,使整个画面显得平衡和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

我们可以从绘画技法和墨彩运用来分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绘画技法非常娴熟,他擅长用笔墨勾勒出山水树木的形态和质感,使得整幅画面看起来生动而有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用墨的丰富变化和运用水墨的巧妙之处。

在《富春山居图》中,他运用浓淡干湿的对比,将山石的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了他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笔墨运用的功力。

他还运用了淡墨渲染、淡墨点染等技法,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神秘与韵味。

黄公望的绘画技法不仅具有极高的水平,更表现出了他对于艺术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从黄公望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表达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艺术上展现出了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在绘画中常以山水为题材,以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情感的抒发。

对黄公望而言,绘画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他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的表达。

《富春山居图》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理解的完美诠释,也是他艺术风格的生动写照。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一.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历经几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

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

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

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证实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富春山居图》久经磨难,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现藏的《富春山居图》分两卷,前半卷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自此,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二.作者简介: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江苏常熟人。

他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

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所画,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一起去进行欣赏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富春山居图简介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

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

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

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这便是《富春山居图》。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

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

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

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

真本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

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

现在,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了,这幅画上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是以黄公望居住的浙江富春江为背景,陆续画了三年,长近七米。

富春江其实就是钱塘江的上游,也就是浙江。

《富春山居图》当年黄公望画这幅画的时候,有个师弟叫无用道人,黄公望在图的提拔中写了,赠给无用道人,所以叫无用师卷。

后来《富春山居图》被焚毁部分,变成了两段,前段叫“剩山图”后段叫“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钱塘江上游富春江两岸上水的美景,富春江景区是现在富阳市和桐庐市这一段。

富春江的景色是国家顶级的风景名胜区。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中这样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以说是非常漂亮的一个地方。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2011年6月到9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轰动一时,然后由两岸三地的60多位顶级画家共同绘制《新富春山居图》,是当代最长的由名家集体创作的经典书画长卷,然后全国展览。

卷首有温家宝总理题6字:“新富春山居图”。

接着《富春山居图》又被拍成了电影,刘德华、林志玲主演,讲述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的故事。

而在这之前,温家宝总理的关心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艺术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

黄公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作品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他对山水的表现上。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长卷式的山水画,整幅画面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呈现出富春江的山水风光。

黄公望善于运用墨线的变化和水墨的渲染,使得画面的层次感十分丰富。

在画面的远处,他用淡墨勾勒出远山的轮廓,采用淡淡的墨色和水的渲染来表现山间的青翠和烟雨,给人以遥远和若隐若现的感觉。

而在画面的中间,他运用了浓重的墨色和水的渲染来表现近处的山石和江水,使得整个画面的层次跳跃感更加鲜明。

黄公望在山水的表现上,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立体和丰富。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对意境的追求上。

《富春山居图》在山水的表现上不仅仅是写实的描绘,更加强调了画家对自然风景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追求。

在画面的布局上,他利用长卷式的形式,把江山的壮美尽收画卷之中,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种种变幻的意味。

在画面的构图上,他采用了远近错落的手法,使得画面的深度感更加丰富。

而在画面的细节上,他注重了对植物和建筑的描绘,使得画面的细腻和生动感更加突出。

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注重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强调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趣的追求。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在山水的表现上注重了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注重了意境的表达和审美情趣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了对传统山水画的改革和创新。

他的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画派,也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黄公望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黄公望是中国元代著名画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绘画技巧。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的独特理解,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中国传世名画之一。

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解读,从中窥见黄公望的独特绘画风格和艺术境界。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上。

《富春山居图》以富春江为主题,展现了江边青山绿水,林木葱茏的自然景色。

黄公望通过勾勒细腻的笔墨,表现了江水的流动、山峦的起伏和树木的葱郁。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的深浅和明暗来表现自然景物的质感和层次,使得整幅画面生动有致,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

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拘泥于传统刻板的写实手法,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象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气。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描绘了一幅宴会图景,描绘了江南士人雅集的风情。

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擅长运用淡墨轻染的手法,通过一笔一墨的表现,使得人物的神态和情感更加立体饱满。

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绪和气息,通过细致入微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具有灵动和情感的人物形象,是黄公望艺术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表现。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构图和布局的设计上。

《富春山居图》整体画面的构图非常丰富多彩,将江南山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融为一体,整体布局和结构严谨有序。

他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前景和远景的对比、高低远近的对比,使得整幅画面在空间感和透视感上更加丰富深刻。

他擅长通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将人物、山水、建筑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构图布局的设计,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境界和绘画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一.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二.【作者生平】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学画生涯起步较晚。

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

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

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

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

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

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

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

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四.【创作过程】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

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

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

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

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五.【意义】民间的接触 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电视台曾与台湾的“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把这件传世名作采用现代技术,在电视屏幕上给拼接起来了。

[1] 1999年7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在当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原创作地——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举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孔仲起、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会长史元钦、台湾著名国画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联手临摹了《富春山居图》长卷。

[1] 合展的交涉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曾通过各种渠道和台湾沟通,希望两岸《富春山居图》能合璧展出,但没有得到反馈。

[1] 2005年,《富春山居图》合璧一事出现转机。

凤凰卫视刘长乐总裁曾几次到台湾努力促成这件事情,也得到了台湾方面的反馈: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来大陆展览的事先不谈。

杨建新当时表态,希望实现两岸《富春山居图》的交流,有来有往。

浙江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去台湾展览没有任何问题,但希望台湾方面承诺适当的时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能赴大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

[1] 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60年来第一次合展,其中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现清宫生活的珍贵画像。

在这个背景下,台湾方面多次托人带口信或者书面来信,他们准备办一个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展出。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态度依旧:浙江方面过去没问题,现在和未来都没问题,但是希望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双向交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未来也能赴大陆展览。

[1] 其后浙江接到了台湾来函,希望大陆能通过法律免扣押文物法,不扣留在大陆展览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

并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有70件文物内定为“限展国宝”,是从来不能出馆的,包括《富春山居图》。

“言下之意就是你哪怕通过了免扣押文物法,《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也不能到大陆展览。

”杨建新这样认为。

浙江在回函中希望两岸的交流能相互持久。

台湾的同胞渴望看到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大陆的同胞更是翘首以待。

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两岸同胞有资格、也有权利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现实的条件下大陆专门通过司法免扣押文物条款是不现实的。

以此为前提,等于排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到大陆展出的可能;其次,大陆的海关法律里面已经有这样的条款,所有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经海关批准暂时进口的货物(包括文物)必须在海关如数清点清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交流任务,并且如数运出海关,一件都不能留下。

如果留了一件,就要予以处罚,所以不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赴大陆展览被扣押的情况。

[1] 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林百里曾到杭州商谈《富春山居图》一事,这也是十年来他第一次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高层直接面谈。

“他说有难处,有些事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可以决定的,我说做不了主没关系,我们一起反映,一起争取!”杨建新认为两岸文化交流只有双向互动,才可能行之长远。

[1] 在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居中斡旋努力之下,浙江的《剩山图》将在2011年6月到台湾合璧展出。

来自浙江的《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另一半的无用师卷,隔了三百年,终于要在明年六月在台合璧联展,《富春山居图》终于要以完整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两岸继二零零九年,雍正文物联展首航成功之后,另一项文坛大盛事,别具历史意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