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影响要素实证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影响要素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使用1998-2004年我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市场化条件下我国不同地区税收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征税努力程度是现阶段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税收规模的主要因素,而现阶段市场化指数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税收规模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税收收入规模市场化指数面板数据自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以来,针对我国税收收入规模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考虑经济结构对于税收收入的影响;另一个方向是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税收收入规模预测模型进而进行预测分析。
但以上研究均没有考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对于税收规模的影响,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政府税收收入规模的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及政府的征税努力程度。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一) 模型建立(模型1)本文使用1998-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数据的完备性要求,剔除了西藏自治区。
模型1中的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TAX代表税收收入规模,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MI代表经济的市场化水平,TDI代表征税努力程度,μ表示扰动项。
模型1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二)指标选取本文选用各省的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用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征税努力程度作为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各省的GDP作为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本文选取市场化指数反映我国市场化程度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市场化进程。
这一指标来自于樊纲、王小鲁等人的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简称“市场化指数”)的分析报告。
市场化指数的数值范围为0到10,越接近10表明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反之则表明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越低。
本文采用各省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与各省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的比值作为衡量各省征税努力程度的指标,由此计算出的税收努力指数如果大于1,说明该地区税收努力程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反之则说明税收努力程度低于平均水平。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摘要:地方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现行地方税制对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缓慢,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部分,在部分地区,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单位做地方税收差异的实证分析,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税制结构的弊端、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现状、各地区产业结构等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对我国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完善引言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事权较以前扩大了,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行使调节职能的主要手段,地方税制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决定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财力层层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级级转移”的趋势,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强化中央财政在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空间,部分基层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
受经济发展水平、税制结构、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税收高的政府财政支出功能自然会强于税收收入低的政府,政府投入力度越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
分税制的实行虽使地方税体系初具雏形,但受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地方税运行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需要,负债累累,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制,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功能,维护地方政权正常运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学案例分析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学案例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节节创出新高。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合计从200年的7803.2999亿到2010年的32602.59亿元。
总体来看,我国的地方财政收入发展情况良好。
周忠辉提出,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我国各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是否同国家财政收入那样,同样主要受税收收入和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将选用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结合相关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一些模型和方法,来解释地方财政收入。
二、基本概念及简要论述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各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地方财政收入表现为各地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
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税收收入: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充裕的资金,因此,各地方政府都把税收收入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收入来源。
地区生产总值: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我们认为,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促进地区财政收入的增加。
就业人数:一般认为,一个地区就业人数越多,所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会间接地影响地方财政的收入,并产生积极效应。
三、案例分析自相关检验。
用杜宾-沃森检验法进行自相关检验,步骤如下:由估计结果知,d值为2.298。
样本容量为29,解释变量数为3,查D-W表得出临界值,dl=1.198,du=1.650,因为4-dl=2.802,4-du=2.350,du<d<4-du,所以模型无自相关。
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94年,我国确立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从而税收收入在各地方政府间的划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机制就是要科学合理的确定税收收入在各地方政府间的划分。
目前,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归属机制还很不规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机制不规范的主要原因1、纳税地点的规定不合理。
作为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纳税地点的规定直接影响到税收收入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在分税制条件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各个税种都规定了纳税地点,但是有许多税种在纳税地点的规定上是不合理的,因而造成了地区间的税收收入归属不合理。
以增值税为例,根据《关于纳税人以资金结算网络方式收取货款增值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规定:纳税人以总机构的名义在各地开立账户,通过资金结算网络在各地向购货方收取货款,由总机构直接向购货方开具发票的行为,不具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售货机构向购货方开具发票、向购货方收取货款两种情形之一,其取得的应税收入在总机构所在地缴纳增值税,这种做法就侵害了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分享增值税的税收利益。
2、汇总(合并)纳税制度导致收入归属不合理。
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根据通知的第三条规定:“成员企业就地预交企业所得税的比例,除另有规定者外,一般为年度应纳所得税额的60%”。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又下达文件允许若干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暂不实行就地预交企业所得税。
上述规定显然导致集团企业的成员企业所在地的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增加了汇缴企业所在地政府的税收收入,侵害了集团成员企业所在地政府的税收利益。
县级政府地方税收入构成分析
县级政府地方税收入构成分析作者:俞笑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摘要:地方税是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
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对地方税收入与GDP、与财政收支、地方税各税种收入作出定量比较,从而对县级政府地方税收入构成获取较明确的认识,总结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地方税无主体税种、税种划分不规范、地方税系改革滞后、收入规模小等需要加以改进。
关键词:地方税;收入构成;县级政府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13-041994年中国分税制的确立是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力地确保了中央财政收入,并初步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地方税系。
县级税收制度作为地方税收制度的基本单元,对完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有着较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县级政府为例,通过分析县级政府地方税规模、结构及省与县财政分配模式,反映当前省以下地方税体系现状,对完善省以下地方政府地方税体系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及对策,旨在对税收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官方关于地方税的提法来源于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该文件在具体划分税种时,并没有明确哪些税种属于地方税,而是使用了“列入地方固定收入”的表述方式。
可以理解为“列入地方固定收入”的税种即为地方税。
本文将地方税界定为根据一国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或者地方立法,由地方负责征收并拥有一定管理权,收入完全归属地方政府的税种。
所界定的具体地方税税种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资源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德清县无烟叶税收入,不予计入)。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两个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近年来,德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注重产业培育,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新兴产业为主的3+X工业产业体系,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06年的17.32亿上升至2011年的44.23亿,年均增长5个多亿。
税收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
税收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城乡居民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税收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本文将探讨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也相对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而农村地区由于种植业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影响,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2. 税收制度不完善当前的税收制度在征收方式和税负分配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大多数税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税负相对较轻,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 公共服务不均衡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
这使得城市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并提高了其经济收入。
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1. 完善税收制度应进一步优化税收征收方式和税负分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税收支持力度。
通过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负,实现税收的公平合理分配。
2.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大对农村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优化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4.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民的组织力量和谈判能力。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5.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培训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素质。
三、结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我国地区间税收收入归属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锁反应 而转移市场无望 的情况下 ,势必 返销国内市场 。这会对
国内市 场造成冲击 。造成 国内市场供 求失衡及物 价非正常 波
动 ,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
三 、中 圈应 对 反 倾 销 的 策 略 分 析
1994年 ,我国确 立了分税制 的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
随 着世界性的新贸易保护措施进 一步加强 ,中国遭 受反 后 ,中央政 府和地方政府 各自拥有自 己的财政收入 .从而税收
维普资讯
迫 减产 、停产 或转产 。直 接损害了外 商的经 济利益 ,从 而影 响
了 外商 在 华 投 资的 信 心 。 最 后 。冲击 国内市 场。我国出 口产品被 征收反倾 销税后 ,
目
:I■ ’
受阻于国外市场 ,在一时来不及转移 市场 或因为反倾销 的连
制 ,努力提高企业应诉的主动性 。反倾 销的实践告诉 我们 ,只 收取货款 两种情形之一 .其取得的 应税收入在总机构所在地
有积极应诉 ,才有可能 取胜 ,才有 可能保住市场 。不积极 应诉 缴纳增值税 ,这 种做 法就侵害了分 支机 构所在地政府的分享
等于不 战而降 。积极应 诉是维 护企业 自身利 益的有效手段 ,是 增值税的税收利益 。
低 限 度 。
首先 .坚持要 求西 方国家修改不合理 相关法规 。“非 市场 收收入的归属机 制还 很不规范 ,随 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国家”待遇是我国 出口产品在 国外反倾销 中受害最 深的 的快速发展和公 共财 政框架的建立 ,进 一步完善地区间税收
关键所 在。耍想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要设法摆 脱西方国 收入归属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家努力争取 ,坚 决要求修 改 GATT反倾销法 中不合理 不公正 购货方收取货款 ,由总机 构直接向购货方开具 发票 的行 为 ,不
关于县级税收收入困境与对策分析
关于县级税收收入困境与对策分析作者:王继超来源:《经营者》 2020年第18期王继超摘要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县级税收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分析县级税收收入受到营改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举措以及税收征收效率等的影响,使县级税收收入陷入困境。
针对税收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县级税收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提高县级税收收入。
关键词税收收入县级政府财政体制改革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许多县级财政收入有了相应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县级财政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得到缓解。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税收仍旧存在不少困难,导致开发和维持相应的公共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力没有有力的财政支持。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了解县级财政税收收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县级财政收入的困境及造成困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县级税收收入有极大的作用。
一、县级税收收入的困境及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税收收入很难找到确定的规律。
可以借助价格规律以管窥豹。
一般来说,价格的增长会使收入增长,反之价格下降,收入也会下降。
在县级政府的管理中,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没有完全吻合,公众默认事权大于财权。
这使县级政府对税收部门有过高的期望,在这种期盼下容易导致税收部门的承接能力不足,与现实产生较大的差距。
在年初,政府不断下达期待和要求,税收部门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争取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
可见在实施县级税收的过程中,存在博弈,也容易陷入税收困境。
具体来看,导致税收收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深受营改增政策的影响国家实施营改增的税收政策,初衷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确保税收不会增加。
从现有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上都实现了减税。
在这种大的政策背景下,县级税收收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当县级层面的纳税人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县级税收收入减少,面临着收入困境。
(二)深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县级众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主要的纳税对象。
中国县级财政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县级财政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县级政府在财政领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这些挑战源于各种原因,如经济不景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
由于这些挑战的存在,中国县级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其财政状况,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现状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财政收入不足县级政府通常仰仗于土地出让、企业盈利税、大规模建设项目等收入来维持预算,并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提供资源。
然而,由于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疲软、基础设施建设过多等原因,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显着下降。
2.地方非税收入缺乏除了税收外,地方政府还依靠土地、矿产资源、公共服务收费、交通罚款等非税收入来维持他们的预算。
然而,由于县级政府财政系统的管理不力,以及缺乏透明度和监管,这些收入会被滥用、挪用或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地方公共资源被浪费和减少。
3.财政支出高昂县级政府除了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补贴提供资源外,还需投入资金来支持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需求。
这些开支通常反映在员工工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运营规模方面,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规划和支出计划构成重大差异。
二、中国县级财政状况的对策建议1.稳固税收基础县级政府应当加强对税收收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并防止其被滥用或挪用。
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税收征收和管理方法以应对收入下降的可能性。
2.促进地方非税收入的增加县级政府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非税收入,如出租和出售土地、赞助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自负盈亏”,并适当增加交通罚款、停车费、房屋出售税等政策以应对增加的财政需求。
3.优化财政支出县级政府应当实施严格的预算约束,检查和审批开支项目,以确保政府开支的合理性和效率。
县级政府应当为政府部门和个人实施绩效指标考核制度,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配进行调节,以提高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
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分析作者:杨艳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了解省份税收收入差异及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将省份划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省税收收入的特点及其原因。
关键词:税收收入;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引言税收收入与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会带来省份间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不同。
这一切就会反映在地方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中。
因此,通过比较我国各省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有利于找到各省发展的差距,并为评价和制定地方财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郭庆旺(2006)等人发现:东中西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平均税收增长率和税收负担水平高于中西部。
一、数据选择及分析方法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包括从2007年到2012年我国各省的地方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
在计算地方税收比例系数时,选取了各省的税收收入与生产总值作为依据。
将各省的税收收入与地方生产总值加总后,可计算出全国平均税收比例系数。
分析中使用的比例系数=税收收入(总值)/生产总值(总和)。
影响因素有两个:税收收入和生产总值。
东中西部的划分采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方法。
二、结论及数据分析(一)全国平均比例系数全国平均比例系数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全国平均比例系数在2008年略有下降,在之后就稳步上升。
(二)省份比例系数分类将计算出的各省的比例系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以全国的平均比例系数做为分类的一个标准,可将计算出的数据分为以下几类:系数较低(0.050-0.069),系数低(0.070-0.079),系数高(0.080-0.099),比例系数较高(0.100以上)。
(三)省际数据分析总体来看,大多数省份的比例系数在2007年至2012年间,呈增加趋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税收比例系数高于中部。
以2012年为例,比例系数在0.100以上的省份中,有京沪,也有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和西藏。
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税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税收收入分配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1. 财富集中: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财富被少数人集中拥有,这导致了巨额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税收制度可能没有足够的调节措施来确保财富的公平分配。
2.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引起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行业的高收入群体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避税,或者享受更多的税收减免政策,而低收入群体则往往面临重税负担。
3. 影响因素: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政府往往没有建立合理的税收政策,没有适当的监管机制来确保税收的公平性。
二、改善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对策1. 改进税收制度:政府应该加强税收制度的改革,对高收入群体加重税负,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以实现税收收入的公平分配。
2.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应该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这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创业精神以及吸引外国投资来实现。
3. 加强监管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税收制度的监管,打击各种逃税行为,确保税收的公平性。
同时,应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查力度,防止其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税收。
4. 提高社会福利:政府应该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投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加强国际合作:税收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来解决。
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加强对税收制度的研究和交流,共同努力解决全球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论:税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强税收制度的改革和监管,改善就业环境,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查力度。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寻求解决税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办法。
县级政府财政差距及差距因素分解
前言县级政府财政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如何保证县级政府财政的平稳发展,解决财政收支差距的问题,是县级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究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试图找出一些解决办法。
论文主体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现状在中国的县级政府,财政状况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些落后的农村县级政府在财政方面经常陷入困境,而发达的城市县级政府则能够轻松度过财政危机。
一些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2020年发布的《全国政府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全国300多个县的财政自给率只有30%以下。
造成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差距因素分解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县级政府往往缺乏商业资源,税收收入也没办法快速增长。
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县级政府则能够借助自身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势,稳定和增加财政收入。
行政管理不规范县级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方面,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严格的执行。
一些县级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过于浪费,导致了财政收支的不平衡。
因此,规范行政管理也是解决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关键之一。
地理区域分布差异地理区域的分布差异也是导致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重要原因。
城市县级政府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园区等财政收入较高的地方,而农村县级政府的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则较为单一,往往面临较高的维护和服务成本,难以平衡财政收支。
中央政策差异中央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导致县级政府得到的财政支持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央政府对民生和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在发达城市县级政府中往往较多,而在欠发达的农村县级政府中则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县级政府财政收支差距较大。
问题解决如何解决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尝试解决差距的具体措施。
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县级政府的特殊地位,相应采取措施,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尽量提高经济自给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浅探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
浅探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1. 引言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备受关注。
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平性构成威胁。
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其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市场机制、社会结构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中政府原因及其调节措施。
2. 政府原因2.1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我国的税收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税收制度存在不公平性,高收入人群往往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规避税收,从而减少纳税额。
其次,税收负担主要落在中低收入人群身上,这使得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减少,从而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
2.2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保障。
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
一方面,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很多农民工、个体经营者等特殊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着制度性缺陷,例如养老金的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2.3 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的教育投入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另一方面,教育的费用较高,经济困难家庭难以承担。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平等,加剧了贫富差距。
3. 调节措施3.1 改革税收制度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来实现调节。
一方面,应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避免他们逃税和避税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富人和大企业的税负,通过适当的财产税、遗产税等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并用于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并完善制度设计。
一方面,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确保所有合法就业人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税收差异分析报告
税收差异分析报告1. 引言税收差异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不同税收政策下的税收收入差异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税收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学术界了解税收分布情况、优化税收政策。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税收差异分析: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税种差异。
2. 地区差异分析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税收收入差异。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考察不同省份之间的税收差异。
首先,我们将呈现各省份的税收收入统计数据,并使用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
然后,我们将分析造成税收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结构、税收政策和税基。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税收收入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广东、北京和上海。
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较高的人口密度以及相对较好的商业环境。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较低,这可能与其经济基础薄弱、行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及人口规模较小有关。
3. 行业差异分析行业差异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的税收收入差异。
行业差异分析对于政府制定针对特定行业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将从不同行业的税收收入总额、平均纳税额和税收增长率等指标入手,对行业差异进行比较。
据我们的研究,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
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税收基数和较大的税负。
除了高税收行业,我们还发现一些行业的税收收入较低,如农林牧渔业和个体经营业。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的税负较轻,税收基数较小。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并增加其纳税额。
4. 税种差异分析税种差异是指不同税种之间的税收收入差异。
税种差异分析有助于政府确定税种间的优先级和调节税制结构。
我们将从不同税种的税收收入占比、增长率和税负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我们的数据,增值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比超过 50%。
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关于县级税收收入困境与对策分析
关于县级税收收入困境与对策分析作者:王继超来源:《经营者》2020年第18期摘要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县级税收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分析县级税收收入受到营改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举措以及税收征收效率等的影响,使县级税收收入陷入困境。
针对税收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县级税收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提高县级税收收入。
关键词税收收入;县级政府;财政体制改革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许多县级财政收入有了相应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县级财政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得到缓解。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税收仍旧存在不少困难,导致开发和维持相应的公共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力没有有力的财政支持。
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了解县级财政税收收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县级财政收入的困境及造成困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县级税收收入有极大的作用。
一、县级税收收入的困境及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税收收入很难找到确定的规律。
可以借助价格规律以管窥豹。
一般来说,价格的增长会使收入增长,反之价格下降,收入也会下降。
在县级政府的管理中,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没有完全吻合,公众默认事权大于财权。
这使县级政府对税收部门有过高的期望,在这种期盼下容易导致税收部门的承接能力不足,与现实产生较大的差距。
在年初,政府不断下达期待和要求,税收部门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争取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
可见在实施县级税收的过程中,存在博弈,也容易陷入税收困境。
具体来看,导致税收收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深受营改增政策的影响国家实施营改增的税收政策,初衷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确保税收不会增加。
从现有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上都实现了减税。
在这种大的政策背景下,县级税收收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当县级层面的纳税人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县级税收收入减少,面临着收入困境。
(二)深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县级众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主要的纳税对象。
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分析
第20卷㊀第2期2018年3月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Science ̄TechnologyandManagement㊀Vol 20No 2Mar.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7133(2018)02-0041-06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分析陈巧凤ꎬ㊀饶海琴(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ꎬ上海㊀200093)摘㊀要:利用2007 2015年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决算数据ꎬ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进行分析ꎬ发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偏离度仍然较大ꎬ不同税种的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偏离度有高有低ꎬ就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离度而言地方政府高于中央政府等特点ꎮ原因包括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不足ꎬ税收预算预测准确性不高ꎬ税收政策之间不协调等ꎮ为降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偏离度ꎬ本文提出了包括完善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ꎬ向市场购买预算收支预测服务等政策性建议ꎮ关㊀键㊀词:税收收入ꎻ偏差率ꎻ预算DOI:10.16315/j.stm.2018.02.008中图分类号:F812 3文献标志码:ADviationanalysisoflocalgovernments taxbudgetrevenueCHENQiao ̄fengꎬ㊀RAOHai ̄qin(BusinessSchoolꎬ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ꎬShanghai200093ꎬChina)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xecutivedeviationoflocalgovernmenttaxbudgetrevenuebasedontherelateddatafrom2007to2015.Theresultshowsthatlocaltaxbudgetarenotsoscientificasawholeꎬandbasedonthisꎬthepapermakesfurtheranalysisaboutthereasonsforhighdeviationrate.Thepoliciesarerecommendedtoimprovethelocaltaxbudgetdecision ̄making.Keywords:taxrevenuesꎻdeviationꎻbudget收稿日期:2018-03-09作者简介:陈巧凤(1994 )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ꎻ饶海琴(1958 )ꎬ女ꎬ副教授ꎬ研究生导师.㊀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ꎬ我国政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ꎬ明确表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ꎮ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ꎬ习近平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ꎬ建立权责清晰㊁财力协调㊁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ꎮ建立全面规范透明㊁标准科学㊁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ꎬ全面实施绩效管理ꎮ深化税收制度改革ꎬ健全地方税体系ꎮ 因此ꎬ本文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的分析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ꎮ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书ꎬ属于事前估计ꎬ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有意外的状况出现ꎬ出现执行偏差问题ꎮ政府预算的目的是保障预算年度财政资金来源的稳定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ꎮ参照国际通用合理标准ꎬ政府预决算偏差率应控制在5%之内ꎬ偏差率越高代表预算科学性越低[1]ꎮ此外ꎬ国际上计算预决算偏差率指标很多ꎬ本文运用平均绝对偏差率来计算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决算偏差率ꎮ用y表示决算数ꎬx表示预算数ꎬt表示时间ꎬn表示划分时间段总数ꎬ则平均绝对偏差率=1nðnt=1yt-xtxtꎮ1㊀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率现状分析1.1㊀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偏离度仍然较大2007 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平均绝对偏差率的平均值为10.14%ꎬ具体到各年税收收入的平均绝对偏差率也都在7%以上ꎬ如图1所示ꎮ与国际通行的合理偏差范围5%之内相比ꎬ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预算科学性偏低ꎮ税收收入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ꎮ由图1可知ꎬ2007 2011年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平均偏差率经历了下降又上升的现象ꎮ图1㊀地方政府2007 2015年税收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㊀㊀这是由于经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后ꎬ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ꎬ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放缓状态ꎬ而这也反映在税收方面ꎬ即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ꎮ相较于以往决算数大于预算数幅度而言ꎬ2008 2009年的实际数均接近预算数ꎮ此外ꎬ受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政策影响ꎬ我国经济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经济回暖现象ꎬ本文用每年GDP的增长率来表示我国经济形势的走向ꎬ而反映在税收收入方面上ꎬ便是预算执行偏差率扩大ꎬ如图2所示ꎮ图2㊀我国2007 2015年GDP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㊀㊀具体到我国各省份(自治区㊁直辖市)ꎬ以2010 2015年各省平均绝对偏差率的平均值数额来看ꎬ31省份中已有11省份的预算偏差率控制在5%以内ꎬ其中江苏省最低为2.29%ꎬ值得一提的是这11省份中有7个省份都属于东部地区ꎮ此外31省份中有17省份的预算偏差率都处于5%~10%ꎬ而超过10%的有3个省份ꎬ分别黑龙江㊁四川和宁夏ꎬ其中宁夏最高为15.8%ꎬ如表1所示ꎮ通过以上的分析ꎬ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相比国际通行的预算偏差合理范围ꎬ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预算执行偏离度仍然较大ꎮ由图1可知ꎬ其整体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ꎮ这说明近年来ꎬ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时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在政府预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ꎻ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税收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和国家GDP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ꎬ而且偏差度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上下波动ꎮ这说明编制税收收入预算时需要对宏观经济走势等因素有正确判断ꎻ从东中西部地区角度来看ꎬ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的预算科学性较高ꎬ而中西部地区省份的预算科学性较低ꎮ表1㊀2010 2015年我国各省份(自治区㊁直辖市)平均绝对偏差率的平均值发展水平和约定成俗等综合因素划分的ꎬ其中东部省份包括11个省份ꎬ中部省份包括8个省份ꎬ西部省份包括12个省份ꎮ数据来源:根据2010 2015年«中国财政年鉴»数据计算ꎮ1.2㊀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结构性偏差大目前地方政府主要对14种税种进行征税ꎬ按课税对象可以分为5大类ꎬ分别是流转税㊁所得税㊁财产税㊁行为税和资源税ꎮ本文选取3组数据对5大类税的税收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进行分析ꎮ1.2.1㊀增值税收入比营业税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小㊀㊀流转税中的国内增值税收入的预算偏差率较小ꎬ其基本符合国际通行的合理标准ꎮ相对于增值税而言ꎬ营业税收入的预决算偏离度比较大ꎮ如图3所示ꎬ这说明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的政策不仅考虑了税负等综合问题ꎬ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税收收入预算的科学性ꎬ提高政府预算管理的效率ꎮ1.2.2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㊀㊀地方政府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5.6%和24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㊀图3㊀地方政府2007年至2015年国内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8.85%ꎬ可见所得税类的预算科学性有待提高ꎬ如图4所示ꎮ图4㊀地方政府2007 2015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㊀㊀由图4可知ꎬ2007 2015年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的走向与图2中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GDP增长率的走向是一样的ꎮ这说明所得税ꎬ尤其是企业所得税ꎬ与宏观经济联系紧密ꎮ这一现象也与理论相符合ꎬ企业所得税ꎬ一方面它的计税依据就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ꎬ而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与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势头好坏直接挂钩ꎬ例如:2009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ꎬ企业所得税的预算数为4240亿ꎬ决算数为3917.75亿ꎬ出现短收现象ꎻ另一方面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制ꎬ相比比例税ꎬ所得税的起伏也会比较大ꎮ1.2.3㊀财产税、行为税以及资源税类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㊀㊀如图5所示ꎬ图中税种是从我国的财产税ꎬ行为税以及资源税类中分别选取的车船税㊁印花税㊁资源税ꎮ本文通过这3种税来代表性分析我国财产税㊁行为税㊁以及资源税的预算偏离度ꎮ图5㊀地方政府2007年至2015年3种税种税收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由图5所知ꎬ车船税㊁印花税以及资源税的税收收入预算平均偏差率较大ꎬ尤其是车船税ꎬ其偏差率最高达到了55.6%ꎬ最低也是22.3%ꎬ而印花税和资源税的平均绝对偏差率也都在10%以上ꎮ研究发现ꎬ除了上述3种税种ꎬ我国的财产税ꎬ行为税以及资源税类中大部分税种收入的预算偏差率都比较大ꎮ通过上述分析ꎬ归纳出以下结论:地方政府的具体税种收入预算的科学性整体偏低ꎮ本文根据2007 2015年的数据得出流转税㊁所得税㊁财产税㊁资源税以及行为税的收入预算平均绝对偏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38%㊁12.22%㊁18.91%㊁33 95%以及13.33%ꎮ这说明相比较流转税与所得税而言ꎬ其他3类税的预算偏差率更大ꎬ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3类税的预算科学性ꎬ注重收入金额相对较小的税种的预算管理ꎬ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的预算水平ꎮ从整体上来讲ꎬ各种税种的预算偏差率都在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ꎬ而且都存在着随宏观经济的起伏而上下波动的现象ꎬ说明了各种税种的收入都与宏观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ꎮ1.3㊀相比中央ꎬ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率更大㊀㊀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税收收入ꎬ地方政府税收收入ꎮ通过我国财政部公布数据可知ꎬ2007 2015年地方政府每年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6%~19%ꎬ比例保持比较稳定ꎮ相比地方政府每年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比例而言ꎬ地方政府的每年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率占全国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率的比例较高ꎬ而且起伏较大ꎬ如图6所示ꎮ这说明相比较中央政府ꎬ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率更大ꎬ预算科学性更低ꎮ图6㊀我国2007 2015年地方税收收入预算偏差占全国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的比例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1.4㊀地方政府税收收入超预算成为常态2007 2015年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决算数与预算数之差ꎬ如图7所示ꎮ由图7可知ꎬ2007 2015年有7年税收收入的决算数大于预算数ꎬ而2014 2015年即便出现短收现象ꎬ其短收数额相比前7年超额数据也比较小ꎮ纵观我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34第2期陈巧凤等: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分析决算历史数据ꎬ超预算完成似乎成为一种常态ꎬ即便在2008年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ꎬ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依然决算数大于预算数ꎮ这说明我国对于收入方面所做的预算数额长期处于保守状态[3]ꎮ图7㊀我国2007 2015年地方税收收入超预算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数据计算ꎮ2㊀偏差率高的原因分析2.1㊀经济因素导致各省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率差别大㊀㊀经济因素既决定着税收收入的高低ꎬ也影响税收收入预算偏差率ꎮ首先ꎬ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其预算偏差率的高低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ꎬ税收收入也较高ꎬ即便某一行业如房地产行业超出预测的发展ꎬ进而带来增值税㊁土地增值税等相关税额上升ꎬ也不会导致整体税收预算偏差率过大ꎻ相反ꎬ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ꎬ其税收收入也相对较低ꎬ若某一行业超出预料的发展ꎬ所带来预测外的税额上升会相对地放大整体税收预算偏差率ꎻ其次ꎬ各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同影响其税收预算偏差率的高低ꎮ由于经济水平决定着税收水平ꎬ经济增长越稳定税收收入也就越稳定ꎬ税收预算科学性也就会越高ꎮ这里给出预算科学性较高的江苏省和预算科学性较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稳定性图示ꎬ如图8所示ꎻ最后ꎬ各省的经济资源不同也影响其预算偏差率的高低ꎮ经济资源不同ꎬ各省的各税种收入占比不同ꎬ而不同税种由于其性质各异以及对其征收管理的难易不同等因素ꎬ会直接影响税收预算科学性ꎮ图8㊀2011 2015年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GDP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2010 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计算ꎮ2.2㊀税收预算预测准确性不高根据«预算法»可知政府在进行预算收入编制时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的情况ꎬ并充分地考虑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ꎬ制定出科学的政府预算[4-5]ꎮ如图9所示ꎬ折线1是决算数增长率ꎬ代表税收增长率ꎮ折线2是GDP增长率ꎬ代表经济增长率ꎮ折线3中每一点是当年预算数减上一年决算数除以上一年决算数的数额ꎬ因此折线3代表预算年度内税收增长率的预测走势ꎮ此外ꎬ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收入水平ꎬ所以折线3可以代表对预算年度内经济走势的预测ꎮ如图9所示ꎬ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相一致ꎬ这说明若能提高对预算年度内经济走势的预测准确性ꎬ就能更科学地编制政府预算ꎮ而事实上ꎬ我国对于预算预测或者说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高ꎬ具体表现为2011 2014年折线2与折线3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ꎮ图9㊀我国2008 2015年不同数据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计算ꎮ2.3㊀税收政策之间不协调我国财税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ꎮ具体到预算方面ꎬ很多税收政策严重降低了税收预算编制的准确性ꎮ例如:我国增值税纳税人凡是符合规定的条件就享有免抵退的优惠政策ꎮ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ꎬ企业申请退税需要在年度终结以后ꎬ等所在地区的税务局对上一年的增值税进行全面清算等程序后才能按规定程序上报材料ꎬ等待税务人员审核通过方可得到退税款[6]ꎮ这种流程导致了预算人员在编制税收预算时很难掌握退税情况ꎬ从而难以准确地编制预算ꎮ2.4㊀小税种收入额度变化大长期以来ꎬ我国一直都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占主体的税制结构ꎮ在税收偏差率结构上ꎬ相比流转税和所得税ꎬ其他三大类税的预算偏差率普遍较高ꎬ其原因有:第一ꎬ政府长期以来都较为重视对大税种的征收管理和政策完善ꎬ相对地弱化了对小税种的管理ꎮ此处小税种指的是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例较低的税种ꎬ与其相对则为大税种ꎬ下文同义ꎮ第二ꎬ由于小税种自身性质ꎬ比如征收管理较复杂等原因加大了对预测税额变化的难度ꎮ例如:200744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㊀201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年税收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不超过5%ꎬ但每年的预算收入平均绝对偏差率都超过25%ꎮ这一方面由于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分级幅度税额ꎬ并且各省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所辖地区的适用税额幅度ꎬ增加了该税种征收管理的复杂性ꎮ另一方面ꎬ城镇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ꎬ以计税土地面积和适用税额的乘积额作为应纳税额ꎮ无论是确定计税土地面积ꎬ还是确定税额幅度ꎬ都具有一定程度地误差或偏差ꎬ这些都增加了收入预算的难度ꎮ但总体来看ꎬ这些都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对小税种的管理力度来缩小税种的预算偏差率ꎮ2.5㊀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不足对预算超收情况的分析可知ꎬ我国绝大部分年份税收收入均出现超收现象ꎬ只有特殊年份才会出现短收现象ꎮ预算超收完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ꎬ这与我国对政府预算方面的绩效考核有很大关系ꎮ2003年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 ꎮ经过十余年预算绩效评价的实践ꎬ终于在2014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正式纳入了修订版的新«预算法»ꎮ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我国长期将财政绩效等同于财政支出绩效ꎬ具体在财政预算方面ꎬ更多的是关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ꎬ而预算收入绩效评价却少之又少ꎮ回顾以往我国对于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的政策规章ꎬ如«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规定»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开展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等ꎬ可以发现我国主要是对预算的支出项目规定了绩效衡量指标和管理工作ꎬ对于预算收入方面的绩效考核规定不多且不详细[7-8]ꎮ例如:关于印发«财政预算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财预[2013]53号)设立了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投入㊁过程和效果ꎻ二级指标包括预算安排㊁预算执行㊁经济效果㊁社会效益㊁生态效益和社会公众满意度ꎻ三级指标又在二级指标下进一步细分ꎮ但总的来看我国的财政预算评价体系不够细化ꎮ例如:此体系中预算执行二级指标下关于收入预算的三级指标只有财政收入完成率ꎬ没有将财政收入细化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等ꎬ更没有进一步细化到组成部分收入的预算执行情况ꎬ这就导致在预算绩效考核时容易偏向于设置了考核指标的方面而忽视了预算体系的其他重要方面ꎬ使得我国预算体系不能全面完善ꎮ此外ꎬ我国长期将预算收入方面的考核与政府官员的晋升机制挂钩[9]ꎬ而预算绩效考核中重大指标之一是预算完成率ꎻ因此ꎬ预算收入能否按时按量完成ꎬ成为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任务ꎬ尤其是预算收入能否超额完成ꎬ已成为政府官员的晋升筹码ꎬ这使得预算数额被人为地压低ꎬ从而导致预算收入偏差率增大ꎮ3㊀完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科学性的政策建议3.1㊀向市场购买预算收支预测服务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预算工作主要是由各级财政部门执行ꎬ而财政部门不仅负责政府预算工作ꎬ还要负责很多其他政府工作ꎮ所以相对来说ꎬ财政部门在预算收支预测这一部分的投入精力有限ꎮ参照国外ꎬ许多国家将预算工作细分为预算预测和预算编制两部分ꎬ并且将不同部分交由不同主体完成ꎮ例如:发达国家会在市场上购买政府预算预测服务ꎮ由于市场机制原因ꎬ企业和机构的预测服务更加科学化ꎬ成本也更加低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金融市场日渐完善ꎬ早已存在能够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和机构ꎻ因此ꎬ政府可以向市场机构购买预算预测服务ꎬ这样既可以降低政府的工作量和成本ꎬ又能提高政府预算的科学性ꎮ3.2㊀提高税收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很多税收政策在具体实施之后就会逐渐显示出不同的问题ꎬ其中包括自身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性问题ꎬ与其他政策相矛盾的问题ꎮ而政策制定者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政策和制度本身的完善ꎬ却忽视了与其他政策和制度的协调性ꎻ因此ꎬ政府应不断完善税收政策体系结构ꎬ提高税收政策间的协调性ꎬ如此才能提高基于各种税收政策的预算工作科学性ꎮ3.3㊀加强小税种的管理力度要提高税收预算的整体科学性ꎬ就应该加强对小税种的管理力度ꎮ这里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不断完善小税种的税收制度ꎮ小税种的征税范围㊁征收方式和优惠政策等都应该本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资源配置等目标进行不断完善ꎮ第二ꎬ提高对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力度ꎮ小税种一般具有税源分散㊁变化多㊁稳定性差和征收管理较复杂等特点ꎬ只有不断提高对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力度ꎬ才能确保小税种税收的足额㊁稳定性ꎬ进而更好地预测小税种的收入额ꎬ缩小小税种的预算偏差率ꎮ3.4㊀培养预算专业人才就全国的税收收入预算偏差而言ꎬ地方政府整体比中央政府的预算偏差大: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忽视对预算专业人才的培养ꎻ另一方面是地54第2期陈巧凤等: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分析方政府人员由于考虑本部门的利益或自身晋升等因素ꎬ而忽视预算整体的重要性ꎬ导致政府预算工作成效不大ꎮ政府预算作为财政分配的手段之一ꎬ是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础ꎬ既然政府预算如此重要ꎬ政府应该培养预算专业人才ꎬ提高政府预算的科学性ꎮ纵观我国财经类以及综合类高校ꎬ其专业设置体系极少有预算专业ꎬ预算知识更多的是作为财政学专业或是税务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传授而已ꎻ因此ꎬ建议政府可通过高校设立预算专业等途径来培养预算专业人才ꎬ为我国的发展储备各领域专业人才大军ꎮ3.5㊀完善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相较于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管理ꎬ预算收入的绩效考核规定还很不完善ꎬ这也是导致税收收入超预算成为常态ꎬ预算法制性不强的原因ꎻ因此ꎬ我国应构建税收征收绩效评价体系ꎬ完善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10]ꎮ具体根据税收收入预算的工作流程ꎬ将收入预算工作分为不同的阶段ꎬ确立每阶段的工作目标ꎬ根据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关键性环节设置相应关键性指标ꎬ再将这些阶段和指标按其重要性赋予权重进行评分以此进行绩效考核ꎮ例如:将税收收入预算工作分为前期准备㊁过程监督㊁目标实现㊁结果反馈和工作优化5个阶段ꎮ又如:在税收收入预算工作的结果反馈即预算执行结果反馈阶段ꎬ设置预算收入偏差率和预算预测准确率关键性指标ꎬ提高预算的科学性ꎮ预算收入偏差率越小ꎬ预算预测准确率越高ꎬ政府预算绩效也会越高ꎮ如此ꎬ即便预算收入绩效考核与政府官员晋升机制有关ꎬ地方政府官员无论从国家利益角度ꎬ还是个人利益角度出发都会尽量缩小收入预决算偏差ꎬ提高预算科学性ꎬ进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ꎮ参考文献:[1]㊀逯宇铎ꎬ李方舟.中美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影响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管理ꎬ2016(11):39.[2]㊀冯辉ꎬ沈肇章.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晋升激励与税收任务[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ꎬ2015(5):58.[3]㊀赵海利ꎬ吴明明.我国地方政府收入预算的科学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ꎬ2014(6):135.[4]㊀李升亮.论我国政府预算与决算执行的偏差问题及措施[J].中国商贸ꎬ2015(14):174.[5]㊀陈天.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府会计ꎬ2016(8):34.[6]㊀饶茜ꎬ刘斌等.税式支出绩效㊁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ꎬ2010(6):77.[7]㊀张荣芳ꎬ熊伟.全口径预算管理之惑[J].法律科学ꎬ2015(3):159.[8]㊀刘叔申.政府预算的科学性与软约束:基于中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ꎬ2010(2):110. [9]㊀古炳玮.政府预算管理与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思路[J].政府会计ꎬ2013(1):39.[编辑:费㊀婷]64㊀科㊀技㊀与㊀管㊀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㊀。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
背景介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加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着全国财富的30%以上,而最贫穷的25%人口只拥有不到2%的财富。
这种极端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其中政府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政府原因1.税收政策中国政府的税收体系是个别税种、重税轻费、依赖间接税和资源税等问题相对突出的税制。
这种税收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纳税人的负担很重,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则大多来源于企业和高收入群体,从而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如果政府对税收进行改革,建立公正、透明的税收体系,将可以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
2.劳动力市场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得到了不少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水平不断滑落,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攀升。
政府应该加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调控,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合同的监管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3.社会保障政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都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应该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减少收入差距的拉大。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1.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政府可以通过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医疗救助、缓解低保标准等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税收体系,促进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减少税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3.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可以加强对劳动合同、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4.优化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分配对于收入差距的生成和修复都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均衡分配,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从而提高贫困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提升,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政府在此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
政府原因税收制度不合理我国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而个人所得税的比例相对较小。
这导致高收入者相对于低收入者享有更大的税收优惠,为财富制造了更大的积累空间。
同时,政府在税收征收上存在的漏洞也是导致财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社会保障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高收入者相对于低收入者拥有更高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往往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府调节改革税收制度政府应当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来增加个人所得税收比例,使高收入者贡献更多的税收。
同时,也可以通过增设个别税种和建立完善的税收征收系统来消除税收征收中的漏洞,避免财富积累的不合理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
可以通过修订社会保障法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等措施来实现改善,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所需。
推进教育公平政府还可以通过推进教育公平来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度,减小财富积累差距。
可以通过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降低他们的教育负担,以此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
结论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上,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育公平等措施来调节财富分配,增加财富公平度,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引言近年来,许多县级政府都面临着财力困境,导致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和满足民生需求。
本文将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帮助政府解决财力困境。
一、成因分析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本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那么财政收入也会受到限制。
许多县级政府所辖的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发展遇到问题,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冲击。
2. 土地财政下滑过去,土地财政是许多县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土地供应减少和政策调整,一些县级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此外,土地开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也给县级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
3. 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中央和省级政府有时将一些财政责任下放给县级政府,但转移支付金额不足,无法完全覆盖下放的责任。
这导致县级政府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财政收入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出现财力困境。
4. 支出结构失衡一些县级政府的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大量财政资金流向了行政开支和政府建设,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
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财政资源无法充分利用,也限制了县级政府的发展和满足民生需求。
二、对策研究针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1. 多元化经济发展县级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
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本地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2. 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县级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同时,加强土地开发运营成本的管理,合理控制运营费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下放任务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摘要:地方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现行地方税制对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缓慢,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部分,在部分地区,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单位做地方税收差异的实证分析,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税制结构的弊端、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现状、各地区产业结构等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对我国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完善引言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事权较以前扩大了,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行使调节职能的主要手段,地方税制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决定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财力层层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级级转移”的趋势,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强化中央财政在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空间,部分基层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
受经济发展水平、税制结构、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税收高的政府财政支出功能自然会强于税收收入低的政府,政府投入力度越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
分税制的实行虽使地方税体系初具雏形,但受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地方税运行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需要,负债累累,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制,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功能,维护地方政权正常运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运行的现状分税制的实行地方税收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据显示1995-2007年,地方税收从2833亿元增长到19252亿元,增长6.8倍,年均增长15.88%,这反映出地方税收收入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地方税收收入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分税制施行之后,地方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从1995的47.42%下降到2007年的38.93%,平均值为44.36%,总体呈下降趋势,地方政府在政府支配的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一半,且逐年降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归结起来有以下问题:1.1税收收入体系管理混乱分税制实行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地区财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各层级政府之间的不正常税收竞争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为达到更多地吸引内外资的目的,擅自扩大减免税优惠范围,自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其他地区税收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一些地方为了保住已有的税收基数,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和地方保护主义,极力排斥其他地区产品的进入;也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实行缓税、买税、改变税种级等手法截留中央收入等现象,由此可见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管理十分混乱。
地方税收体系管理混乱破坏了全国统一税制,会危及到全国税收市场的正常运行及完善,给国家税收造成一定的损失。
地方税收体系管理混乱同样使得经济资源的配置受到一定的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
一系列不公平因素也会随税收体系混乱而产生,一些地方政府为确保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和政府支出需要对流动性较弱的经营活动征收额外的税费,这属于税收负担的不合理转移,这一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在社会上会形成相当恶劣的影响。
1.2 税收总规模偏小,缺乏主体税种从目前的税收收入体系来看,地方税种收入中共享税占比过大,地方税所占的比重过小,数量虽不少,但收入规模小,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有效的主体税种,除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可视为主要地方税种外,其余多属零星小额税种,同时地方税源分散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地方税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地方税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
增值税的改革或许将营业税中与增值税交叉的部分划归国税局征收,企业所得税已成为共享税,地方税收收入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会逐渐下降,但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管理事宜在不断扩大,这一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必会造成地方税收收入不稳定,规模难增长,进而诱发各种各样的地方费,最终导致削弱地方政府自主调控经济的能力。
1.3 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税制改革以来,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几个共享性质的税种以外,大部分地方税种的税源都十分分散,征收难度相当大,但地方政府不仅要面临国有部门结构重组问题,还要应对传统收入来源减少的问题,并需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其日益增加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这一状况导致地方税收收入并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举债情况严重,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因分税制的实行而受到重创,更多地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税收收入过少这一沉重的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得在竭力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也试图投资于能够创收的工业企业,并对现有企业和本地农民施压,使得各种附加费滥征收的现象日益猖獗,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难。
地方政府都有扩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财政支出的需求,从而在体现本地区地位的政治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获得更好的政绩和更大的群众基础,当税收收入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之时他们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这在贫穷的地方政府之间易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若持续发展下去,对于地方与中央经济协调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同时也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的成因分析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部分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高,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而一部分地方政府却举债累累,这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困难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要明了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间的差异,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展开分析。
2.1经济发展因素改革开放确立例如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实行东部带动西部的发展方针,这直接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贫富差距日益拉开的严峻问题,沿海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生活环境十分优越,对资金、人才有更多的吸引力……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税收收入自然要高。
但在内陆地区,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人们的思想、眼界不够开阔,对外面的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不够了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仅仅只能靠当地一些自然资源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且这些资源的拥有者只占相当少的一部分,必然使得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在相同的省级、市级单位,不同县的区位优也是不同的,部分县级政府靠近当地的省会等经济、政治中心,能够享受到一些好的优惠政策,发展的潜力就会大很多,但部分县级政府处地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始终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升值能力弱,对财政增收的贡献无以为继,根本无力征收足够的税收来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优良、发展前景广阔会形成良性循环的链条,促使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税收收入自然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必然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地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支出需要,使得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非国有制经济的不发达和欠成熟,进一步拉大了部分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十分红火,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产规模日臻成熟;但积极欠发达地区往往引进新项目后无力维持,有些新项目甚至还要通过税费减免或税收返回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经济建设的成果并未直接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建成投产的项目对财政增长的贡献并不大,财政捉襟见肘,无力加大对民生项目和重点建设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
2.2 中央同地方关系因素2.2.1中央政策扶持政策的地区倾向性即中央同地方的关系也是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影响,使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存在很大差距。
国家对沿海地区、革命老区等区域实行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这些地区受到中央财政的扶持,国家也会相应的向其投入一些新的发展项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的优惠政策会让这部分地方政府的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有一些地方政府既没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资源,在政策上也没有得到中央的支持,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财力严重不足,他们要发展社会事业难免走上高负债道路。
2.2.2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改变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都会影响到地方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距。
中央出台税收减免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地方财力,增加各级地方财政的平衡难度,国家相继出台的增加公务员工资、实施出口退税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计划生育、农村税费改革、9年义务教育“一费制”等政策都会影响到地方税收收入,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国家部分政策的改变不仅能让地方税收收入增加,也会导致地方税收收入的减少,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五小”(小水泥、小煤炭、小玻璃、小钢铁、小造纸)为特色的乡镇企业红极一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内陆部分乡镇地区依托“五小”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各方面事业都发展良好。
但“五小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成经济发展,长期发展下去必然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国家从1999年开始对“五小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关闭取缔非法煤矿、炸毁单证矿、吊销小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户,严厉打击了“五小企业”生产单位。
“五小企业”的关闭使得部分县级政府税收收入锐减,由于缺乏后续骨干财源企业支撑,县乡财政运行更加难以为继。
2.3 财政管理因素2.3.1财政支出方向失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财政管理好,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部分地方政府能够较好的管理财政,促成财政的良性循环,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体制、各项事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都经常发生调整变动,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其事权与财权不配套,财政收入出现矛盾,给地方政府行使职能造成困难。
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政府职能界定不清,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性资金过多地投入生产性、竞争性领域,使地方财政承担了本应由市场承担的风险,财政支出方向的事失误不能不能获取税收,反而使部分占地方政府背下了沉重的债务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