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优教”视域中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基于学校本身特点和需求的课程设计方法,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将从规划目标、调研实施、资源整合和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

1. 规划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首先,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相契合,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目标。

最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调研实施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通过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调研,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和建议。

其次,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外界资源的调查和学习,吸收其他学校和机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3. 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一步。

首先,整合学校内部的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师和学生等,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

其次,积极与外部资源进行合作,与相关机构、企业和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社会实践和实践课程。

最后,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支持。

4. 评估反馈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还需要及时反馈。

首先,通过定期的课程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方向。

其次,与教师进行反馈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最后,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校本课程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进行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明确目标、深入调研、合理整合资源和及时评估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注重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师资培养、资源支持以及评估监控等方面,探讨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一、合理设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设计是实施的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同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师资培养师资力量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研讨和教学反思,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和教育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三、优化资源支持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利用社区、企业等资源为课程提供实践平台和学习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评估监控机制评估监控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和落实。

只有在合理设计课程、加强师资培养、优化资源支持和建立评估监控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范文(6篇)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范文(6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范文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所以我校要依据____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西安丰镇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土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创新郑名校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研究性原则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坚持动态和静态统一的原则坚持统一要求和突出个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现实性和创新性、前瞻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知识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2、自愿性原则尊重师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

3、自主性原则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多给师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4、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使师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宽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家乡、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为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践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突出办学特色,学校决定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目标1.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

2.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4.立足逐步开发、不断完善的原则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原则1.互补性: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2.多样性:校本课程的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3.主体性: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与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优化课程体系。

三、校本课程体系1.走进家乡系列。

课程目标是了解历史史实,学习地域文化特点,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历史教研组可选)2.学习拓展系列。

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学科竞赛。

内容可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研组可选)3.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法制教育等(政教处组织开发,可选)。

4.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天文观测、环保、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发现教育”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发现教育”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发现教育”作者:张耀德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州市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区域范围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由“有学上”逐步升级为“上好学”,“学有优教”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已成为江苏省县域教育发展之追求。

“学有优教”是在实现了“学有所教”目标的前提下提出的更高目标,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同时也是促进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和更高标准。

进入“十二五”以来,吴江教育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老师幸福地教”为愿景,突出“转型”这一关键策略。

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区域内的窗口学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学校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学校追求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今天,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中,特色学校的转型是首位,其切入口是“文化”。

昔日,学校本着“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幸福服务”之办学理念,在艺术、科学、体育等方面办出了些特色,但还是停留在项目上,充其量是拳头产品,要形成具有文化高地、统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型。

为此,鲈乡实验小学提出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发现教育”。

“发现教育”这一特色学校建设转型正是区域教育的一项重大的举措,这项举措与其它举措一样,都是指向实现“学有优教”这一目标的。

“发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发现自我,自我发现”。

我们认为,在“发现教育”理念引领下,学生能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充分发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展,学生的力量能尽情地发挥,培养具备“发现意识、发现能力、发现精神”的“鲈小新人”,从而实现学校特色教育的真正转型。

课堂转型是学校教育转型的关键。

我们在初步完成“发现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发现型课堂”的实践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发现教育”的研讨活动,提炼“发现型课堂核心元素和教学规程”。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素构建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素构建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素构建策略作者:蔡明生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年第02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因此,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要素,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主要探究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素构建策略,以期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呈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教学并非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与很多真实的情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电源和电流”等知识时,教师可以提供电流表和电源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通过改变电源电压、电阻大小等条件,观察电流的变化规律,并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电路元件,如电池、电阻、导线等,让学生自己搭建电路并测量电流,通过调整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和参数,观察电流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电路中电流流动的原理,利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效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为高效课堂的构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持,也构建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综合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简单的教学工具可能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变化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原理、公式推导过程和实例计算等内容,鼓励学生通过点击、拖拽等方式,直观地呈现抽象的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

如何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呢?一、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互补。

例如,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校本课程就可以侧重于开设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等相关课程;如果学校位于农村地区,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可以开发农业科普、种植养殖等校本课程。

在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使课程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确保校本课程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二、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

这个团队可以包括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家长代表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

学校领导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为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骨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科专家可以为课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提供指导;家长代表能够反映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使课程更贴近实际;社会专业人士则可以带来行业的最新信息和实践经验,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提高课程开发团队的专业水平,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合力。

三、深入开展课程资源调研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要深入开展课程资源调研。

一方面,要对学校内部的资源进行盘点,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校园文化等。

例如,了解学校有哪些具有特长的教师可以担任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能否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活动等是否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

学有优教视域下教科研转型策略_石培荣

学有优教视域下教科研转型策略_石培荣

Liberal Arts Guidance学有优教视域下教科研转型策略石培荣(吴江区七都中学,江苏苏州215200)【摘要】在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学有优教的大背景下,我校通过突出转型创意管理,突出整合实施教研,通过教科研实践来探索教科研融合策略。

学校以“师有专长、生有特长、校有特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学有优教;教育科研;转型策略一、建设教科研一体化从教研分层的角度,校本教研注重活动常态、校际教研注重分享交流、联片教研注重学习拓展。

从教研目的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关注学校到关注学生,突出我校的主课题价值,以课题为引领、课堂为阵地、学生为对象来转变教师观念,以大组变小组、大型变微型、会议变活动来转变教研方式,积极开展灵活机动的主题式微型教科研活动。

比如,从学校主课题分解出十几个子课题,由各学科老师认领,作为区学年课题来开展研究。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试卷作业、教学论文等经验和成果集中地研究学生和课堂教学。

我们确立了“开展微研究活动,实施教科研整合”的转型方案主题。

积极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以“学科为基础,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的原则,组织教师开展“课例研修”。

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注重实效。

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其他教师学习的范例。

结合我校苏州市十二五主课题和特色课题研究内容,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考察重点,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动态的过程,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来开展微型的有主题的教科研活动,实现教科研一体化。

二、形成双层三级教研机制双层指教师和学生层面,三级指教务处教科室为一级、教研组(备课组)为二级、教师为三级。

“学有优教视域中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

“学有优教视域中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

“学有优教视域中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近年来,我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和实施,使校本课程更好地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校本课程逐渐走向常态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以家乡的文化、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开放性、自主性为原则,让家乡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就我校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依赖于领导及制度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单靠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地方的规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校本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为此,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职责,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部门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学校才能成为对教师、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有益场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因为学校主体的广泛参与而成为真正的“以校为本”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同样需要教科研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研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校本课程高质、高效地实施。

为此,我校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科研制度。

一是建立校级教科研制度,以学校为单位,以教科室、教务处、学科组为主体,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交流活动,重点围绕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计划、过程、评价、管理等问题展开论证、研讨与交流,使学校宏观把握校本教材的实施进程,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如:“太湖蟹”,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

二是建立年级教科研制度,以学年为单位,由同年级组的校本课程教师组成,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重点围绕校本教材的指导问题,做到及时交流与反馈。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校需要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明确要培养的学生类型以及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2. 进行全面的情境分析:这包括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环境、师资、学生需求等因素的分析,以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和方向。

3.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4. 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 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6.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来激励师生的积极性。

7. 灵活调整和优化课程: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校本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以上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校本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2、综合性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3、研究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课程始终.4、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1、挖掘人文资源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2、多渠道采集信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3、利用社区资源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课改研究,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教育改革队伍的前列.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2024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八篇)

2024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八篇)

2024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校本课程就是在我校课题的指引下,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设的。

近年来我校的校本课程一直在实践和探索,本学期计划如下:一、在学习中提高,强化理论修养。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面对校本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

因为我们感觉,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形成于研究之中。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

二、在实践中感悟,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学生从中得不到收获。

而学习指导课本身所固有的特性,靠死记硬背、靠灌输学生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

尤其更要创设生活化、问题化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在评价中成长,创建校本课程特色。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

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建设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不仅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了解学生和学校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和学校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信息。

对学生,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选择意愿等;对学校,可了解学校的特色、资源和师资力量等。

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和学校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校本课程。

二、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和学校需求,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

校本课程应旨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校本课程也应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

三、组建校本课程工作团队学校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校本课程工作团队,由校领导、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组成。

工作团队负责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等。

四、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工作团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每个学科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

同时,方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五、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基础。

教材编写应有特色,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研究,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编写教材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关键。

学校应通过培训和交流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七、开展校本课程试点校本课程建设应通过试点的方式推进。

在试点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问题。

通过试点的方式,逐步推广校本课程,为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八、加强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综合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成果,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有优教”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学有优教”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学有优教”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作者:石培荣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10期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学有优教等背景下,我们吴江区的几所学校组建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力图优化学校合作方式,组团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共同体的宗旨是:统一指导思想、拓展工作思路,依据工作重点采取对应措施,以互联网+为依托,寻找新的教育合作点。

关键词:学有优教;教育均衡;学校发展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09-2在区局组织领导下,我校作为牵头学校,联合我们吴江区其它几所初中学校组成了发展共同体,组团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共同体建立以来,我们围绕学校管理建设主题,不断深化各项交流与合作,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促进了区域学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一、校长论坛统一指导思想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有教优教、转型管理和“六力”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共同体学校,不定期开展校长论坛活动,每次活动围绕学校管理的一个具体方面进行讨论,比如学校发展、用权与用人、人事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

每次活动结束形成文字材料,共同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通过“突出转型创意管理,突出六力实施整合”来实施教科研一体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探索教科研融合策略。

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开展校本教研创意活动,突出文化建设,形成各校办学特色。

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精致化管理,深化有效教学,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综合考量,多样评价,朝着“学生快乐地学和教师幸福地教”的方向努力。

二、主题沙龙拓展工作思路学校管理的优劣,教师最有发言权。

根据各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和存在的具体差异,我们开展了共同体学校骨干教师主题沙龙活动,确立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三个方向,以具体问题为内容,激发教师内在的变革动力、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整体发展、持续发展。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创意教育”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创意教育”

“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创意教育”作者:鲁文园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学有优教”视域下的“创意教育”。

本文从文化、课程、课堂、师生角度论述了“创意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学有优教;创意教育;特色建设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31-1创意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我们提出创意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科课程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樊篱,进行多元化的创意教学实践探索,以创意教育实现学有优教,为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与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探路。

实施创意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意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意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创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一词解释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创意不是发现或发明,而只是一种新意,即新的想法或观念;创意思维在本质上属于独立思维,属于个人化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创意也是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我们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结合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科技特色经验之后,以教师教育创意为重点,以科技和德育创意为突破口,以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社团建设、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读书节等活动为平台,来建设校园文化,逐步完善特色项目,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二、创意课程我校选择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开展校本创意特色建设,在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教育等领域为学生的成长开辟了自由发展的创意空间,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我们融合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班会比赛、团队志愿者、怀德少年、唐仲英奖学金评选等活动,开展“三有三讲”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024年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中教育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校本课程来适应多样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

二、目标设定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三、实施策略1.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设置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

2.开展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

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提供师资培训。

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研发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工作。

4.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评估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课程内容1.核心课程。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传统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选修课程。

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包括艺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个性发展。

3.专业方向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设立专业方向课程,如机器人、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培训。

五、实施效果评估1.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评估,比较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2.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反馈,进行质量评估。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9篇)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9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

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一、开发背景我校位于河山镇文化区,河山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如:“江北第一苹果之乡”之美誉,有悠久的苹果栽培历史,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大棚种植,有日照巨书摩崖石刻,有全国重点建设工业镇之称。

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指导思想:(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

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

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学有优教项目计划

学有优教项目计划

学有优教项目计划一、优质教学资源整合1.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评估,识别优质资源。

2.整合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

3.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与学生获取优质资源。

二、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1.设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3.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

三、学生学习成果评估1.建立完善的学习成果评估体系,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2.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

2.配备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

3.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家校共育机制构建1.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与参与。

2.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

3.与社区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六、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促进1.关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2.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

3.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保障教育公平。

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1.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

3.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作者:郭秀华来源:《家长·中》2024年第05期随着教学发展,“学教评一致性”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资源,明确自身教学任务,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案,采用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策略授课,实现学教评的一致性。

但是目前部分教师没有在“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开展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策略缺少创新性,设计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感受三方面浅析“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持续得到创新和优化,教师需要综合梳理教学内容,全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质量。

“学教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变化,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推动教学发展。

(一)从教师教学层面分析“学教评一致性”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评价有效整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需要教师重视三者的联系,完善整个教学流程,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感受。

教师应当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设计形式多变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使教学活动从单向灌输数学知识向师生互动交流方向发展,让学生收获好的学习体验感。

教师和学生构建良好沟通关系,教师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学生懂得如何配合教师,使“学教评一致性”的理念深度融入教学中,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有优教”视域中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我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和实施,使校本课程更好地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校本课程逐渐走向常态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以家乡的文化、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开放性、自主性为原则,让家乡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就我校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依赖于领导及制度的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单靠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地方的规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校本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为此,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职责,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部门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形
成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学校才能成为对教师、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有益场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因为学校主体的广泛参与而成为真正的“以校为本”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同样需要教科研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研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校本课程高质、高效地实施。

为此,我校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科研制度。

一是建立校级教科研制度,以学校为单位,以教科室、教务处、学科组为主体,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交流活动,重点围绕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计划、过程、评价、管理等问题展开论证、研讨与交流,使学校宏观把握校本教材的实施进程,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如:“太湖蟹”,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市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

二是建立年级教科研制度,以学年为单位,由同年级组的校本课程教师组成,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重点围绕校本教材的指导问题,做到及时交流与反馈。

三是建立校内外的合作交流制度,从学校到年级建立不同的交流研究制度;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邀请相关的专家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论证;年级组根据校本课程学习的需要,邀请校外专家、学生家长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

在学习“太湖蟹”养殖技术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邀请了养殖专业户到校对学生进行讲解。

二、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不能单纯因为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而存在。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和实际的课程,它的宗旨是学生全员、全程参与。

由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资源的具体利用中更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学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使课程基于校本。

我们现有校本教材有《走近七都》、《科技创造未来》、《太湖蟹》等。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渗入校本课程是我们的主导思想。

整合理念下学生研究性学习原创性的成果、教师研究的成果适时选录于校本教材中,无论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式上,均是师生的集成,能引导学生了解多种观点,启发学生横向、纵向思考,给学生留有研究、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与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校学生在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是与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分不开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孙菊林老师辅导学生研制的“实用安全插座”荣获了苏州市首届“市长奖”。

三、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致力于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
“校本”课是集体课,可以说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因为校本课程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校本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专职教师,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专题研修,使每位教师既能实施学科课程,又能实施校本课程;使每一位教师能像教自己的学科一样得心应手地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们不过于追求课程的完美性、完整性和精致性,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师获得的亲历实践和深度体验,拒绝表演课、作秀课。

目前,我校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我们把此项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要落实于规范的评
价方式
校本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我们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本课程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我们采用的评价形式有: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对优秀学生和指导者进行激励和奖励,使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走向规范化。

五、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的具体指导,我们期盼着省内、市内课程专家能给我们更多的指导。

2.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要求教师有自己的特长,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目前,我校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还是不多。

3.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4.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老师们在教学所任学科的同时,再利用课余时间
查找资料、编写个例、充分备课,会感到精力不足,负担较重。

6.安全问题的保障。

校本课程的实施,许多时候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这时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凸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