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作业
地理作业——精选推荐
地理作业1一、研读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请陈述该《标准》的作用;分析《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基本技能有哪些,过程与方法有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一)、课程标准的作用:现在“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它是编写教科书、地理教学及评价、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陈海宁S200800120006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
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
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
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
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就是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得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最为复杂得生态系统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得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得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就是生态学领域得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得最高层次。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得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不同种类得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所以,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所构成得生态系统得复杂性.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得多样性、基因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得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得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得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与家具材料、药物及其她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
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得植物与神态各异得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得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得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就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得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就是不可缺少得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关系。
共同维系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她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得只就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得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期中作业
• 增加水资源总量 ,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并保证生态 用水 。滇池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致使河湖在一定程 度上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这也是滇池污 染长时间以来难于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因 。因此 , 如果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这一问题 ,就能够为解 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 • 在滇池北部重污染区和南部磷矿区设立软隔离带。 晋宁磷矿区位于滇池南部 ,在晋宁设立软隔离带可 以防止其扩散污染滇池 ,在软隔离带区域开展生态 治理 ,吸取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 ,可以净化滇池水 体。
公共管理学院:第五组 柳先波 20091020161 滇池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分 析、治理措施、经验教训
第五组:
组长:陶建
组员:柳先波 和政汐 符凯淋 肖 鹏 张婉婷 戚金锋 寸 珊 李 兰 李季兴 杨丹霞 方晓桐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 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 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 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 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 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 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 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 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前段时期滇池的治理主要侧重于点源和草海内污染源的 控制,而面源控制及湖内生态治理尚未实施,应在滇池富营养化 控制下一阶段的治理中要加强面源治理、湖泊的生态修复及 管理方面的工作,以遏制滇池富营养化的发展势头.
应当强调指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否则,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再来抓环境保护,不仅人民遭受 损失,而且要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这是一些西方工业发 达国家包括我国都已经产生过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应看到, 只要注意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 不难实现的。
押大题0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二)-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押大题0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二)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金庄村位于河北邯郸涉县。
元代初期,迁居此地的人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垒起房屋和梯田。
后来人口增加,梯田不断增多,最多时有8万余块、1.2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占村落总面积的70%以上,最小梯田不足1平方米。
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批准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该地夏季多暴雨,梯田易损毁,需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及时修缮。
近二十多年,王金庄村出现了石房大多空闲、梯田大面积撂荒的现象,且撂荒情况远超石家庄周边。
下图示意王金庄村的地理位置。
(1)根据梯田的数量和面积,推测王金庄村的地形特点。
(2)与东南丘陵地区的梯田相比,说出王金庄村梯田的水土数量特点并分析原因。
(3)从耕作角度分析王金庄村的耕地比石家庄周边更易撂荒的原因。
(4)王金庄村的梯田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农耕地,有人提出对其撂荒的梯田进行复垦,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村梯田分布较广(数量多且占村落面积大),推测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该村梯田数量多、单个梯田平均面积小,推测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大。
(2)特点:水少土少。
原因:东南丘陵处于湿润区,降水多,王金庄地处半湿润区,降水相对较少;王金庄地处太行山区,山地坡度大且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故相较于东南丘陵地区,王金庄的梯田水少土少。
(3)石家庄周边多为平原耕地,王金庄村为山区梯田,梯田易损毁,需长期维护,劳动量大;该地梯田田块狭小、梯级多,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率低。
(4)赞成。
理由:梯田作为耕地,复垦可以增加当地粮食产量;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增强农村活力,有利于乡村振兴;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复垦有利于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不赞成。
理由:该地梯田田块狭小、梯级多,难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生产效率低;梯田耕作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大面积复垦梯田,不利于山区的生态保护。
林区作业管理方案
林区作业管理方案背景林区作业管理意在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林区作业管理对于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区作业是指在森林、林地以及其他相关地区进行的各种用于森林经营、保护和改良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林业生产,林业保护和林业建设等。
对于林区作业管理的要求,是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份可操作性强的林区作业管理方案,力求让林区的作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和安全,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内容1.建立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在林区作业管理中,首先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作业活动所需要的技术安全文件、作业安全评价、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业场所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2.实施日常巡查在林区作业管理过程中,应制定巡查制度,对林业生产和保护情况进行检查。
巡查内容主要包括林区内部道路的情况、各工程设施的情况、工程安全保护措施的完备性等。
同时,要制定巡查记录和报告,及时通报作业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确保管理工作透明化和及时性。
3.建设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是林区作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建议建立信息化系统,包括林业生产和保护的完整信息档案,工程建设的进度情况,工程完成后的验收情况等。
同时,信息化系统应与日常管理、巡查管理、资源清查等部门实现网络联通,建立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4.建立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林区作业管理的风险较高,因此,建立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该预案主要包括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组织、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信息通讯措施及处置流程等内容。
5.建设作业场所作业场所是林区作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要按照作业要求,建设合理的作业场所,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干线和支线等。
同时,应注意场所中植被、区划等细节问题,统筹场所的安全和作业效率两个方面,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林区作业管理方案是一项涉及管理、技术、安全、劳动力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项目,其实现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支持。
2014年广东省公需课板块一(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的理论认识与经验借鉴)在线作业(部分)
板块一(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的理论认识与经验借鉴)在线作业
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是一个长期性、整体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过程。
()
对错
回答正确
2、区域经济的特征中“既专业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指的是哪一方面的特征?()。
A、地域性
B、开放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回答正确
3、区域经济的特征中“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指的是哪一方面的特征?()
A、地域性
B、开放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回答正确
4、“小城镇为节点,强调分散城市体系,推进城乡要素流动”是国际上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模式中的()
A、城市化、工业化“双引擎”模式
B、小城镇群发展模式
C、农村综合发展模式
回答正确
5、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强调人口、()、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是一个长期性、整体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过程。
A、环保
B、资源
C、社会
回答正确
6、区域经济中的基本定理中的“种族经济学,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不同的地域,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同,对特定区域的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指的是哪一方面?()
A、自然禀赋差异性定理
B、集聚经济效应定理
C、区域文化差异性定理
回答正确
7、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地域性、()、开放性。
A、发展不平衡性
B、不稳定性
C、隐蔽性
回答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长三角城市群()1.(2)图中上海城市级别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城市等级体系共分5级B. 苏州的服务功能较单一C. 扬州的服务种类少于杭州D. 南京的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城市群【答案】C【解析】(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分为直辖市、省会、地级市、县级市4级;苏州是地级市,服务功能较多;扬州的城市等级低于杭州,服务种类少于杭州;上海等级最高,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城市群。
故选C。
【答案】A【解析】(2)上海城市级别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位置,A正确。
故选A。
2.(1)图示区域()2.(2)与我国长江中下游产棉区相比,此处棉花种植的优势是()2.(3)该国将从出口棉花到出口纺织品()①可延长棉花产业链②减少棉花播种面积③增加棉花种植成本④受国家政策的影响A. 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B. 冰川融水和湖泊为河流主要补给方式C.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减少,盐渍化加剧D. 棉花产品的外销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答案】C【解析】(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是中亚,位于亚欧板块内部,A错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方式,B错误;近年来,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盐渍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本区河流较少且以内流河为主,棉花产品的外销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D错误。
故选C。
【答案】B【解析】(2)与我国长江中下游相比,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光照充足,故B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该区域河流欠发育,地势并不占据优势条件,故AC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纬度更低,热量更丰富,故D错误;故选B。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作业含解析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读某国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A.煤炭资源耗尽B.军事订单减少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为德国,其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2.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③机械制造业先进④经济发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弃物。
读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铁资源日趋枯竭C.土地资源减少D.森林资源锐减答案:B解析: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
4.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答案:B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刀切。
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世纪至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3、土地开发——开垦荒地
P91 开发形式
⑴进行水利建设 ⑵建立国营农场
扩大了商品粮和油料、糖料基地
北大荒
北大仓
问题:
破坏了湿地和生态系统
措施: ⑴不再开垦荒地; 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渐还林、还草、还湿地。
( ⑵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P92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农业结构比较齐全、以耕作业为主
A 东部 黑龙江省
林B 省
C
东北地区
2.
•2.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形、水文)P89来自黑1.东
龙
北 地
8.
江
A
嫩
B
江
松 花江
区
自
乌 苏 里
然 环
7. C
3.
2.江 境
兴凯湖
的
辽河
6.
基
4.
本
图们江
5.
特
鸭绿江
征
地貌格局:半环状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回顾东北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
黑龙江、松花江等
黑钙土
分布:松嫩平原中西部
三江平原
冻土 P89
1.类型
季节性冻土 永久性(多年)冻土
2.冻土的危害
⑴增加气候寒冷程度 ⑵影响地表水下渗 ⑶影响工程建设
补充
2、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
• 工业基础 供大量生产资料(机械化)
• 交通条件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 人地比例 地广人稀,利于商品农业开发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甜菜、林业基地
林业:
有三大林区之一的东北林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作业设计
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作业设计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作业设计:为了实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保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作业设计的要点:1. 资源调查与评估:首先,对国有林场的林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估。
这包括林地的面积、类型、树种组成、林龄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收集。
通过资源评估,确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潜力和可行性。
2. 经营目标与规划: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结果,制定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长期规划。
经营目标应包括保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应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同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进行可持续经营。
3. 作业方式与技术:选择适合国有林场的作业方式与技术。
作业方式应考虑到保护自然森林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工作安全等方面因素。
常见的作业方式包括采伐、造林、林分培育、病虫害防治等。
技术选择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森林经营管理: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包括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制定作业方案、监测经营效果等。
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健全监督机制,并与相关法规和政策相适应。
5. 可持续发展考虑:可持续发展是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的核心目标之一。
除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还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包括促进林产品价值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公众参与等方面。
综上所述,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资源调查与评估、经营目标与规划、作业方式与技术选择、森林经营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考虑。
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有限空间作业方案
有限空间作业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和工作在有限的空间内。
有限空间对于作业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合理利用、人员的安全和舒适性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有限空间下的作业方案,并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有限空间作业方案需要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可用的区域。
比如在办公场所中,可以考虑使用轻量化办公家具,如折叠桌椅、可收纳式柜子等。
这些家具不仅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还可以在不使用时进行折叠或者收纳,释放出更多的空间。
此外,还可以利用嵌入式设计,将办公设备或储物柜等安装在墙壁或天花板上,进一步节省空间。
其次,人员的安全和舒适性也是有限空间作业方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场所中,有限空间可能会存在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如通风不良、高温、毒气等。
因此,在制定作业方案时应首先确保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可以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和空气净化器来改善空气质量,安装温控设备来维持温度的稳定,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等。
另外,为了保障员工的舒适性,在有限空间内应充分考虑座椅和工作台的调整性,使其符合不同人员的身体需求。
除了空间的利用和人员安全外,有限空间作业方案还需要综合考虑作业的效率和流程。
在某些场合下,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将工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交错。
此外,也可以使用智能化设备来优化作业流程,减少人工操作的频率。
例如,可以引入自动化仓储设备,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的自动搬运和配送。
与此同时,有限空间作业方案还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在制定作业方案时,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节能减排、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式来降低能耗和资源的浪费,推动企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的利用、人员的安全和舒适性、作业的效率和流程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林区作业管理方案
摘要林区作业管理是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林区作业管理方案进行探讨和介绍,包括工作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等方面。
核心内容工作内容林区作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对林区内的作业进行监管和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作业计划:林区管理部门要针对当年的林区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作业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作业任务、作业时间、作业范围、作业人员数量及要求等方面,并应按照法律和规定的要求,确保作业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安全检查:作为林业工作,安全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林区管理部门要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确保作业人员的身体安全和作业设备的安全使用。
特别是在在伐木/补植等环节,存在一定的水平要求,对于从事该业务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国家认证的考试。
3.砍伐补植:砍伐和补植是林区作业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这些作业时,林区管理部门应当合理安排人员配备、作业时间和区域划分等工作,确保作业的合理性和效益,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
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林区管理部门的责任。
在进行作业时,要注意保护林地的水土资源及植被。
除了按照国家法律对砍伐量和补植的要求外,还要遵循环保的基本要求,确保作业过程中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管理模式林区作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整体管理和项目管理两种。
整体管理模式要求林区管理部门对所有作业进行统一管理,包括作业计划、作业安排、工作人员管理、作业设备管理和后续作业效果评估等方面,确保整个作业过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项目管理模式则是针对特定的作业项目进行的管理。
该模式要求林区管理部门在实施特定作业项目时,应划分作业任务、明确作业要求,并按照项目阶段进行管理和监督。
管理措施林区作业管理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和合法性。
1.制定管理规定:林区管理部门需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和管理作业流程,还可以对作业流程进行细节化规范,比如:车辆抠号、林草地火险管理等详细规定,制定一系列制度。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_以东北地区为例课件鲁教版
(4)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 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旱涝、低温冷害等)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 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答对三点即可)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 比较。
材料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 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 ≥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 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 提几条建议。
(2019·海南高考)如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 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 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 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3~5题。
3.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三十三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 区为例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夯实】 (2020·江苏高考)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 粮食安全。如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 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答案:(1)500 ℃~ 1 500 ℃。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 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 ℃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 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 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 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作业指导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3)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3)第二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介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相关理论体系; (3)第三章:国内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分析,梳理各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3)第四章: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第五章:政策建议与展望,针对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现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3)第2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4)2.1 环境概念及其分类 (4)2.2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内涵 (4)2.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第3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5)3.1 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5)3.2 我国环境问题及特点 (5)3.3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5)第4章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4.1 环境伦理观念的演变 (6)4.1.1 自然征服时期 (6)4.1.2 环境保护时期 (6)4.1.3 可持续发展时期 (6)4.2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7)4.2.1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7)4.2.2 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7)4.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7)4.3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7)4.3.1 环境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7)4.3.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伦理实践的目标 (7)4.3.3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 (7)第5章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7)5.1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7)5.1.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7)5.1.2 巴黎协定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8)5.2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 (8)5.2.1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变 (8)5.2.2 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8)5.3 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与实施效果 (8)5.3.2 实施效果评估 (8)5.3.3 政策优化与调整 (8)第6章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9)6.1 生态经济基本理论 (9)6.1.1 生态经济概念 (9)6.1.2 生态经济原则 (9)6.1.3 生态经济模型 (9)6.2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6.2.1 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9)6.2.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目标 (9)6.2.3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9)6.3 生态经济实践案例与启示 (9)6.3.1 国际案例 (10)6.3.2 国内案例 (10)6.3.3 启示 (10)第7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0)7.1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0)7.1.1 环境管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10)7.1.2 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10)7.2 环境管理工具与方法 (10)7.2.1 环境影响评价 (11)7.2.2 环境审计 (11)7.2.3 环境管理会计 (11)7.3 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7.3.1 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11)7.3.2 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1)7.3.3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7.3.4 推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11)7.3.5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11)第8章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1)8.1 环境教育内涵与目标 (11)8.2 环境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 (12)8.3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2)第9章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13)9.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3)9.2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3)9.3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评价 (13)第10章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展望 (14)10.1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4)10.1.1 评价方法 (14)10.1.2 指标体系 (14)10.2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践 (14)10.2.1 国家层面 (14)10.2.3 企业层面 (15)10.3 可持续发展未来趋势与展望 (15)10.3.1 经济发展绿色化 (15)10.3.2 社会进步公平化 (15)10.3.3 生态环境保护 (15)10.3.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0.3.5 创新驱动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环境科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业指导书
环境科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目的和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第2章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4)2.1 环境科学概述 (4)2.1.1 环境科学的定义 (4)2.1.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4)2.1.3 环境科学研究内容 (4)2.1.4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5)2.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原理 (5)2.2.1 环境系统的概念 (5)2.2.2 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2.2.3 生态学原理 (5)2.2.4 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5)2.3 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 (5)2.3.1 环境污染类型 (5)2.3.2 环境污染成因 (5)2.3.3 环境污染影响 (6)2.3.4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6)第3章可持续发展理论 (6)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6)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6)3.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 (7)第4章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7)4.1 气候变化原因与影响 (7)4.1.1 气候变化原因 (7)4.1.2 气候变化影响 (8)4.2 低碳发展与减排策略 (8)4.2.1 低碳发展 (8)4.2.2 减排策略 (8)4.3 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 (8)4.3.1 气候适应 (8)4.3.2 可持续发展 (9)第5章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 (9)5.1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9)5.1.1 水资源概况 (9)5.1.2 水资源管理 (9)5.2 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 (9)5.2.1 水环境质量评价 (9)5.2.2 水污染控制 (9)5.3.1 水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 (10)5.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10)5.3.3 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0)第6章土壤污染与修复 (10)6.1 土壤污染类型与影响 (10)6.1.1 土壤污染类型 (10)6.1.2 土壤污染影响 (10)6.2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 (11)6.2.1 土壤污染监测 (11)6.2.2 土壤污染评价 (11)6.3 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应用 (11)6.3.1 物理修复技术 (11)6.3.2 化学修复技术 (11)6.3.3 生物修复技术 (11)6.3.4 综合修复技术 (11)6.3.5 修复技术选择与应用 (11)第7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12)7.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威胁 (12)7.1.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7.1.2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12)7.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措施 (12)7.2.1 保护战略 (12)7.2.2 保护措施 (12)7.3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 (12)7.3.1 监测方法 (12)7.3.2 评估方法 (13)7.3.3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体系 (13)第8章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3)8.1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3)8.1.1 城市环境问题概述 (13)8.1.2 城市环境问题成因 (13)8.2 城市环境管理与规划 (14)8.2.1 城市环境管理 (14)8.2.2 城市规划 (14)8.3 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与启示 (14)8.3.1 国际案例 (14)8.3.2 国内案例 (14)8.3.3 启示 (14)第9章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9.1 农村环境问题及其特点 (15)9.1.1 农村环境问题概述 (15)9.1.2 农村环境问题特点 (15)9.2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15)9.2.2 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15)9.3 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15)9.3.1 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15)9.3.2 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16)第10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6)10.1 环境教育理念与策略 (16)10.1.1 环境教育核心理念 (16)10.1.2 环境教育策略 (16)10.2 环境教育实践与案例 (17)10.2.1 环境教育实践 (17)10.2.2 环境教育案例 (17)10.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17)10.3.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17)10.3.2 加强公众参与机制 (17)10.3.3 激发公众环保行动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湘教版)一轮课时作业:第31讲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时作业(三十一)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2.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D.莱茵河淡水充足,便于产品出口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第2题,鲁尔区的钢铁工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因此将炼铁厂向西部和荷兰海边集中,可以降低运费。
答案: 1.D 2.B(2014·淄博模拟)焦作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除原煤外,铝土、耐火黏土等矿产丰富。
另外,其交通便利,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等旅游胜地,农业基础良好,粮食产量高。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与焦作市目前的工业地域类型最接近的是()A.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B.德国的鲁尔区C.美国的“硅谷”D.北京中关村4.下列关于焦作市的发展措施中不可行的是()A.发展炼铝工业B.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C.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D.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焦作市的工业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与鲁尔区最接近。
第4题,焦作没有石油资源,因此发展石化工业不符合实际。
答案: 3.B 4.C(2014·厦门质检)读2001~2008年全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统计图,回答5~6题。
5.关于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量大于消费量B.消费量持续增长C.生产量持续增长且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速度D.从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我国能源的需求6.下列措施不利于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是()A.增加原煤的开采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附加值C.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D.缓解煤炭生产和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煤炭的消费量持续增长;生产量在某些年份大于消费量;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与消费量相同;目前我国煤炭的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能源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二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答:一、人地系统理论
1979年地理学家吴传钧首次提出“人地系统”---由“人”和“地”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其发展变化的机制是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其增长和演化符合逻辑斯提(Logistic)增长模型。
二、环境承载力理论
广义:包括资源承载力,也称地球承载力
狭义: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弹性、可调控性。
三、资源环境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一切非劳动物品都没有价值(马克思)。
效用价值论:一切有价值的物品都有效用,但并不是一切有效用的物品都有价值。
效用性与稀少性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
表面上承认自然资源有价值,实践上实际自然资源的价值无法实现,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而得不到补偿。
新的价值论观点:如“新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也能够创造价值(自然资源具有节省、替代劳动的功能,自然资源的价值就是它所能节省或替代的劳动)。
四、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保持生态可持续性应遵循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平衡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该理论指出了生态经济平衡是经济社会最优化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只有在生态经济平衡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保证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化环境质量。
五、协调发展理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协调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每个历史时段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行为,使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
结果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发展。
1、区域PRED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PRED系统是由P、R、E、D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特定大系统:Population (人口)、Resource(资源)、Environment (环境)、Development(发展)结构协调是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在实现结构调整中,一般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使多元系统要素结构趋于协同。
2、大协调全息经济学
研究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宏观协调的各种大尺度经济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认为协调发展需要把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大尺度上考察其对人类生存的利害…
跳出经济圈看经济活动本身的各种得失,寻求最经济的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途径。
2、人文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答:人文发展指数 HDI(humendeveloment index)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
“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
“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四大系统”概念模型):
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社会安全等;
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模、效益等;
环境系统,包括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等;
制度安排(机构),包括政策、规划、计划等。
3、试述可从哪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与行为对策)。
答:1.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2.工业持续发展战略
3.环境管理体系
4.环境标志
5.环境法与国际公约
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答: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
是指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内涵是人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2)满足本区域当代人的需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3)还要着眼于本区域后代人的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5、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途径、方式和手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途径:
(1)转变调控主体的发展观念和行为
(2)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
(3)调整区域关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方式:
(1)政府的调控方式
(2)广大公众的调控方式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手段:
(1)政策手段
(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行政手段
(5)技术手段
(6)道德手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三
1、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
答: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是对资源进行定量的分析,需要资源基础的概念。
资源基础的定义是地球系统中物质或财富的总量。
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前者包括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可更新资源包括最大资源潜力、可持续能力、吸收能力、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资源丰度、环境容量、文化理念、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2、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
答: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20世纪50—60年代,在工业总的规模不大、密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依靠自然的自净作用,工业废料可以为自然所分解、消化和吸收,不至于造成大范围的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就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
20世纪70—80年代,“污染者负担”原则,“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
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污染源依然存在。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审视20世纪工业发展历程,人们开始认识到“消耗资源、能源—制造产品—排放废物”这一单向性生产模式已无法持续下去。
应代之以仿效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模式,建立废物能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循环、多产品共生的工业体系及生态工业。
这就是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
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3、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率。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是首要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部门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
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答: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是指产品系统从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制作、运销、使用复用、再循环,直至最终处置和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LCA的主要阶段:目标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估、结果讨论。
5、什么是ISO14000?三种类型的环境标志及其比较。
答:ISO14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继ISO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
该标准是由ISO/TC207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有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
三种环境标志的比较
Ⅰ型环境标志
认证有严格的认证程序和较长的认证周期,只有行业中的佼佼者企业才能获得认证。
“绿色产品”
Ⅱ型环境标志
只需要由第三方进行验证,向消费者声明自身的环境优势;有机会用科学的方法讲绿色。
有效补充
Ⅲ型环境标志
只需要由第三方进行验证,向消费者声明自身的环境优势。
有机会用科学的方法讲绿色。
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