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四川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芦山县大川镇“4·20”地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路径研究
乡村景观 以及政府对灾后 重建的政 策支持 和社会 对灾 区的关 注, 发展 或者恢复重建 乡村 旅游 是其发 展旅游 的必然 选择 , 也 是灾后重建的工作重点。
突如其来 的“ 4・ 2 0 ” 芦 山强烈地震波及四川雅 安 、 成都 、 乐 量老 旧住房倒塌 , 公共 服务设施 、 市政设施 受到不 同程度损 坏 ,
山、 眉 山、 甘孜 、 凉 山、 德 阳等市州 的 3 2个 县 ( 市、 区) 。灾区 大 1 . 2 大 川镇 地 震 受 灾情 况及 发展 机遇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 造成 了极大 的人员 伤亡和财 产损失 。 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 之后 , 科学 、 有序 的灾后恢 复重 建 工作 已迫在眉睫。因此 , 要充分借鉴汶川 特大地震灾后恢 复重 人整体 受灾 , 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 6 5 5 . 7亿元 。大川镇 位于
地与大川河景区 内, 境 内山峦叠 翠 , 资源 富集 , 气候宜 人 , 景色
自然 、 统筹兼顾 、 保护优先 、 三生并重等原则 , 以改善人 居环境 、 发展特色产业 、 传承生 态文 明 、 保护 乡村景 观为途径 。突出生 态环保 、 可持续发展理念 , 统筹 城乡发展 , 促 进产业 融合 , 增 加
1 大川镇概 况及“ 4・ 2 0 ” 地震灾害影响
1 . 1 大川 镇 概 况
优势产业 , 雅安市将 大川河旅 游景 区定 为 “ 北上 ” 战略排头 兵 等, 都为大川镇乡村旅游 发展带 来 了极好 的发展 机遇。 因此 , 应 合理地 利用这些机遇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 通过 乡村旅游 的恢 复重建 , 使灾区在较 快的时间内恢复生产生活 , 重建美好 家园。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县境内,是一个以羌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作为羌族传统村寨的代表之一,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利用影响。
该地区地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多变,冬季严寒,交通不便,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环境,保留了羌族传统村寨的原生态特征,使得桃坪羌寨在旅游业发展中有独特的优势。
在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需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考虑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和支持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注重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发展。
桃坪羌寨作为优秀的民族村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包括投资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在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需要考察政府政策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协调民众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
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羌族的传统文化在桃坪羌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旅游业得以传播和发展。
桃坪羌寨也积极创新,注入现代元素,如建设特色民宿、开展羌族文化展览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
在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需要探讨文化传承和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影响。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考虑社区的参与和治理模式。
在该地区,社区治理和民众参与对于寨子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居民参与保护自然资源、传承文化遗产和提供旅游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需要关注社区参与和治理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社区参与和增强社区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从地理环境、政府政策、文化传承和创新、社区参与和治理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朱华;杨怡【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3【摘要】The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the main approach to developing the ethnic areas, helping the local residents to get rich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sastrous situation of the Gi'na Qiang Village in Beichua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and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thnic ar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in the ethic areas in the aspects of land use, residential layout and tourism service fun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ethnic areas should be taken on the path of developing tourism growth pole and multiparticipation.%民族地区定居点的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开发民族地区、带动当地居民致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案例分析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给这片美丽的风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文将对九寨沟地震后的灾情和灾后重建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地震灾情分析。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景区内部分景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包括珍珠滩、树正瀑布、五花海等知名景点。
此外,地震还导致了部分道路塌方、山体滑坡等灾害,给九寨沟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影响。
此次地震共造成九寨沟县18人死亡,24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0多亿元。
二、灾后重建情况分析。
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下,九寨沟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工作主要包括了景区基础设施的修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旅游服务的提升等方面。
在景区基础设施修复方面,九寨沟加强了对道路、桥梁、厕所等设施的修复和加固工作,保障了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方面,九寨沟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了景区的原始生态风貌。
在旅游服务的提升方面,九寨沟加大了对景区旅游设施的改造和提升力度,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九寨沟地震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旅游业方面,地震导致了景区的关闭,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然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九寨沟逐渐恢复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其次,在生态环境方面,地震对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九寨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有效地减轻了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九寨沟地震给这片美丽的风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下,九寨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九寨沟地震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不懈努力,九寨沟正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风采,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
嵌入与融合_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说过:“地者,政之本也”①,也就是说“地乃民生之本”,古人又云:“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②可见,土地问题一直是各个时代的重要关注焦点,因其关系国计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1]。
随着土地的被征收,使得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突现出来,以至于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2]。
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伴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其可持续生计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1.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关于失地农民,本文认为是民族地区在城市化、工业化、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乃至自然灾害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灾害是导致民族地区农民失地人数增加又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近20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或宅基地,而这些大部分来自民族地区。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指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够应付压力和冲击且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3]。
可以这样说,可持续生计概念之所以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被赋予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可持续性和自身发展能力;另外一方面,可持续生计概念也被作为一种减少贫困的新方法,并且1987年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里,凡是研究贫困、可持续生计系统和多样性以及参与的重要性,都会采用可持续生计途径[4]。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失地后大多数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状态。
可持续视角下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迁移人口生活恢复状况
可持续视角下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迁移人口生活恢复状况作者:李倩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英国国籍发展署(O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指导,对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迁移人口的生计资本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通过对2007年和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生态重建区迁移人口的物质资本中住房面积和宅基地面积在灾后恢复阶段有所下降,但房屋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金融资本也有较大提升。
但在生计资本在整体增加的同时,不同家庭间的资本差距也有所加大。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迁移人口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灾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汶川地震受灾总人口达到4624万人,遇难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64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地震灾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位于德阳绵竹市的清平乡和金花镇就是其中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
清平乡湔沟村在地震中大面积山体裂缝,山体崩塌特别严重;金花镇吉祥村也在地震当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专家建议这两个地点不再适宜建房居住,需重新选址进行异地安置。
所有这一切,完全扰乱了灾区家庭的生产生活秩序。
本文通過借鉴发展领域内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重点对灾民迁移前后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进行综合分析。
对比2007年和2014年相同家庭的调查数据,对被调查家庭在金融、物质两个维度上面的变化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可持续生计与灾害研究文献综述在学术界,生计的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Robert Chambers对引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的辩证思考,如生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发展能力以及机会的贫困等(何仁伟等,2013)。
Chambers和Conway等(1992)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的基础之上。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桃坪羌寨是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座羌族传统村寨,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为了促进桃坪羌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民族可持
续性发展研究。
在经济方面,桃坪羌寨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增加收入和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由于其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可以开展民族手
工艺品制作、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方面,桃坪羌寨可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羌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传授给后代,同时加强文
化交流,提高羌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在环境方面,桃坪羌寨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
生物资源,应该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推行可持续的农业种
植方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桃坪羌寨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并加大对本地区的资金投入,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教育
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政
府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推进下,才能真正实现桃坪羌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和传承羌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态资源。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
陈建西;何明章;刘学伟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8)010
【摘要】借鉴国内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四川地震灾区农业灾后重建的实际,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构建了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访谈法、人户调研法,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彭州、安县、北川、汶川、茂县等灾区农业重建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
【总页数】3页(P161-163)
【作者】陈建西;何明章;刘学伟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1
【相关文献】
1.实施"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 [J], 孙林夫
2.灾后重建中农民参与的双重性——以四川地震灾区 "光明大爱屋"援建项目为例[J], 江立华;陈雯
3.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现状分析——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 [J], 龙禹;庄天慧
4.灾后重建看民生——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民生调查报告 [J], 郭先金;夏泽明;杨璠
5.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传输光缆共建示范工程完工 [J], 甘信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汶川地震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汶川地震遗迹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难,以其稀有的战斗精神以及国家强大的集体抗震减灾能力而闻名于世。
在此次地震过后,许多地区和建筑物遗留下大量的废弃物和建筑模型,这些资源在适当的管理和使用下,可以作为价值不菲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得以发挥。
我们需要探讨汶川地震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这些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并建立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或修复、废弃物的清理和利用等手段,来恢复和完善这些遗迹资源的价值。
同时,考虑到自然灾害风险和灾后重建的特殊需求,也需要制定适合汶川地震遗迹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汶川地震遗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并注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将遗迹资源转化为旅游景区等项目,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利益。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设计,可以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旅游经验,建立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汶川地震遗迹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汶川地震遗迹资源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并加强与社区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沟通和意见交流。
对于常态性的推广,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云展厅等技术,打造更具互动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产品。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为居民们举办文化体验、社区文化交流等活动,将遗迹资源与基层社区结合起来,丰富居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凝聚力。
当然,要想实现汶川地震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上所述的保护、利用和教育方面外,还需要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参与和管理。
当地政府、文化机构、旅游业者、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应该共同参与汶川地震遗迹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总之,汶川地震遗迹资源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社会价值。
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面对崭新的时代和社会需求,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弘扬文化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
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
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作者:彭瑶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0期近年来,四川凭借着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使乡村旅游获得了大发展,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的进入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所以本文以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最终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与1972年提出。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
具有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首先,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的特殊性。
乡村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有着风格各异的乡土人情,民间习俗。
这些是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人员的参与性。
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民俗民风,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参与的同时,购的满意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然后,环境的神秘性。
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旅游有着莫大的诱惑和好奇。
好奇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有趣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历史等;最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乡村旅游一般都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对环境变化十分的敏感,抵抗外界的能力很低,稳定性差。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1、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地域辽阔,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众多。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灾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灾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高子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3期灾后旅游开发工作是受灾地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对灾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探索能够为灾后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灾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以北川震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对灾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灾后旅游资源开发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受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旅游活动日渐开始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带动了旅游区经济建设工作。
四川省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在四川省经济建设过程中旅游业已经日渐转变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四川地区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对四川旅游业和四川经济建设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出四川旅游经济优势,应该注意探索灾后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为四川灾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在不损害旅游资源可持续性以及后代旅游者能够继续消费的前提下,在对未来旅游发展机会加以保护的同时切实满足旅游者或者旅游接待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借助对旅游产业资源和环境实施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保证在满足当代旅游经营和社区居民利益的基础上,不会对后代旅游者的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害。
简言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坚持旅游经济的生态性和经济性、社会性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唯有如此,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的发展需求并为未来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持。
对灾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在满足当前旅游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后代旅游创造充足的机会,进而真正实现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为灾后经济重建提供良好的支持。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桃坪羌寨是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一个羌族聚居村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桃坪羌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民族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经济方面,桃坪羌寨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村寨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如何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社会方面,桃坪羌寨需要加强教育、卫生、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改善卫生和住房条件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并吸引外来人口和游客。
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供应和通信网络的完善,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接入,提升整个村寨的竞争力。
环境方面,桃坪羌寨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资源利用。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土壤的过度耗竭和水源的污染。
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进的措施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民族可持续性发展,桃坪羌寨还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合作。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能力,村民则需要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并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合作。
通过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开发旅游业,改善教育、卫生、住房和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资源利用,可以实现桃坪羌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其他羌族聚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28•【字号】川办发[2011]67号•【施行日期】2011.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的通知(川办发[2011]67号)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南充市、巴中市人民政府,极重、重灾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地震灾区近20万农民群众失去宅基地和赖以生产生活的耕地、林地。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因灾失地农民的宅基地已全部调剂到位,农房重建全部完成,实现居有其所;绝大多数农户耕地调剂到位,实现耕有其地;基本实现至少一户有一人就业,因灾失地农民基本生计有保障。
但灾区因灾失地农民还面临着耕地不足、产业带动力不强、就业困难等问题。
为切实解决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保障因灾失地农民有地可种(一)加强灾毁土地整理复垦。
我省地震灾区多数位于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尽管绝大多数农民调剂到了耕地,但还有极少数农民无地可种。
因此,在全面完成汶川地震灾毁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因灾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创造条件。
针对极重灾区特别是二次受灾地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的实际,给予省级“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倾斜和经费支持。
对解决因灾失地农民土地问题而申请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优先安排,争取复垦项目早实施、早竣工、早投入使用。
对整理后的新增耕地,要及时调剂分配,做好确权登记颁证等后续工作,保障灾区土地整理复垦群众的合法权益。
震后九寨沟景区旅游恢复提升与重建对策研究
(上接第194页) 展示着这里的文明。不同于现行旅游规划中经常使用的农耕博物 馆,哈尼梯田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有着自身独立自成体系的 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系统,且不停运转,使文明得以存续, 使文化得以保留,完整的人类传统聚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五、哈尼梯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四)与旅游经济建设相结合 九寨沟景区的灾后重建是一个耗时较长的巨大工程,会消耗 较多、较大的人力以及物力,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灾后的毁损林木 及植被清理、新植被的培育以及建筑物的修缮等,同时还要做好 灾情的安排和管理,实现九寨沟景区的产业升级和生态发展。在 所有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不断探索创新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 道筹措重建资金,充分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 建,形成灾后重建强大合力,并建立严密的信息资源网络,促进 多网融合,从而使整个九寨沟景区的重建和恢复工作联系在一起 成为一个严密的资源网络。 在九寨沟景区生态重建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景区 居民建筑物、道路、栈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使居民
的正常生活得到最基础的保障,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 力,完善产业链,促进九寨沟生态工作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灾后的九寨沟,生态重建小组应当对遗留的自然资源进 行抢救和保护,对损失的物质和资源进行清点,修复损失不太严 重的自然资源,并对损失严重的生态资源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 实验性保护与培育恢复,使九寨沟的美景尽快地回到大众的视线 中,从而恢复九寨沟地区的旅游行业,系统性地进行整合和保护 工作,并建立完整的保护体系,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形成抢救、 修复、恢复以及保护一体化的新型模式,促进九寨沟地区的长久 发展。
(三)原住民话语 哈尼梯田原住民的遗产认同并非均质如一,他们因角色不同 而对遗产有不同的看法。而提高原住民的文化自觉性,成为解决 这些分歧的一个可能。尤瓦尔在其《人类简史》中说道:“无论 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 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 构故事。”哈尼梯田使一个群体产生了共同信念,凝聚力因为产 生。原住民基于对这片土地和哈尼民族的信念才世代在这里辛勤 耕作、繁衍生息。所以人们应认识自我民族的文化传承脉络,提 高自身文化自觉。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用双手创造的财富,尽管 遗产往往是在权威话语主导下不断被建构与开发利用的,但是哈 尼梯田应该掌握在这个民族自己的手中。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一)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一)摘要:旅游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毁灭性打击,恢复旅游业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
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实现提升。
以重建为契机,解决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关键词:四川;旅游;地震;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旅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按照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500多亿。
而在此之前,四川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占全省GDP总量的10%,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一场灾难,使旅游业瞬间跌入低谷。
如何重塑四川旅游形象,恢复四川旅游,重现往日生机,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
一、四川旅游重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1.被损文物的修复工作在这场地震中,四川地区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
正如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川荣所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沉淀,历史贵在真实。
文物的修复和重建应尊重历史、尊重原貌,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文物修复的相关规定,做到“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要求。
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修旧如旧”,以简陋的现代方式搞仿古。
而是汲取传统建筑的智慧,从里到外都要汲取传统的精华。
坚决避免为了赚取旅游收入,而将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作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
另外,此次地震,四川文物受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物部门缺乏保护意识。
有些文物收藏单位的设施不完备,同时,对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也缺乏具体要求。
因此,灾后传统建筑的修复一定要提高抗震防震技术含量,增强抗震性能;对于文物的保管、陈列和展示要强化防震措施要求。
2.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四川旅游业的灾后重建修复应统筹规划、全面考虑,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受破坏旅游景点的修复和重建,要请相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按照文物、景点受损坏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有计划的进行。
灾后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
[ 作者简介] 严澍(90 ) 女, 18 一 , 四川广汉人,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 07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 旅游箩
理 、 略管理。 战
98
严
聚居 地 , 地处 边 陲 , 偏远 闭塞 。在几 千年 的历 史 长河 中 , 族 人 民创 造 了 辉煌 灿 烂 的文 化 , 成 了具 有 浓 羌 形 郁 民族 特色 和地域 特色 的习俗 。而在 汶川 大地震 后 , 些 极具 特 色 的 民族 文化 和 习俗 同 当地 的旅游 业 这 样 都面 临着前所 未有 的威胁 。如 何既 保护 当地 的民俗 文化 又 开展旅 游 , 为灾 后羌 族旅 游 开发 急需 解决 成 的一个难题 。本 文希 望通过 将 民俗 文 化 和旅 游 开发 的有 机 结 合 , 到一 种 可持 续 的 旅 游 开发 模式 , 开 找 在 发 民俗文化 的同时 , 保护 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反 过来又作用于旅游 开发 , 而 让二者达到和谐发展 的态势 。
给 羌族 文 化带 来 沉 重 打击 , 靠 羌 文化 发 展 起 来 的 民俗 文 化 旅 游 也 受 到 严 重 的影 响 。 为 了让 羌 族 的 文 化 依
基因延续下去 , 羌文化旅 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 , 更要通 过可持续 的开发 模式 来保护 和传承原生态 的羌
文化 。
[ 关键 词】民俗 文化旅游 灾后民俗文化 保护;四川羌族地区 ; 可持续开发 [ 中图分类号 】F50 3 9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0 0 4—1 1 (0 0 O — 0 8— 5 70 2 1 ) 1 0 9 0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摘要灾后旅游恢复和重建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以四川地震为背景,探讨了灾后旅游恢复和重建的对策,包括重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
同时,还提出了相关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措施和建议。
1. 引言四川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旅游业作为四川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实现灾后旅游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将从重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对灾后四川旅游的恢复和重建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2. 重建旅游基础设施重建旅游基础设施是灾后旅游恢复和重建的关键环节。
受地震影响,四川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酒店、景区等。
因此,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力度。
具体措施包括:•修复和重建道路和桥梁,以确保游客的出行和交通安全。
•重建酒店和民宿,提供舒适和安全的住宿环境。
•修复和重建景区设施,包括游览线路、观景台、停车场等。
•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导游服务和应急救援等功能。
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是吸引游客和提升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
在灾后旅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升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制定和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确保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
•加强旅游服务监管和评估,对不合格的旅游服务进行整改和处罚。
•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偏好。
4.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是灾后旅游恢复和重建的重要任务。
通过创新和拓展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民俗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后四川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作者:肖琼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5期
由于多种因素,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5.12”汶川大地震又给川西北高原许多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突然改变和毁坏,使农户生产生活面临严峻的考验。
因此,灾后,帮助民族旅游村寨农户找寻一条可持续生计之路尤为重要。
一灾后制约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因素
(一)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足
“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
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
震后的次生灾害、干旱、植被、树木、土壤的破坏等因素使当地有限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大降低,自然资本严重受损。
旅游村寨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房屋、碉楼等建筑不同程度的坍塌或损毁,文化旅游资源和相关旅游设施、村寨水源供应和卫生设施、农户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等基本被破坏,家庭财产损失惨重,旅游资源也因此遭受重创。
如汶川县萝卜寨,地震中224座房屋的黄泥建筑群落全部损毁,家庭财产几乎全部被埋,全寨共44人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旅游开发所需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极为不足,农户生计手段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资金的缺乏
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以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村寨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时难以全面恢复,景区可入性差,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地震中成片的民族建筑群落遭到严重破坏,除了一些属于国家级文物单位的建筑有相关机构维修外,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老民居却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修复。
同时,资金缺乏也使文化传承者组织和参加的相关活动停止或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陷入濒危的边缘,影响了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来源和途径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人力资本相对低下
灾后,旅游村寨农户经济来源几乎中断,收入锐减,由于生存需要,村寨许多青壮年纷纷到城里去打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总体缺乏实用的劳动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意识相对较弱。
普遍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下的工作;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寨多留下老弱妇幼。
人力资本的相对低下进一步延缓了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重建,使农户生计陷入两难困境。
(四)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的过度“市场化”
旅游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但旅游开发较重视市场开发条件和经济利益,因而村寨民族民俗展演与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
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往往受聘于外来的旅游公司而离开自己原有生活空间,专门以民俗文化表演为生。
在表演中可能添加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夸张表演内容,这可能使整个少数文化展演与传承都发生变异,可能不利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影响了农户生计所依赖的物质文化空间。
二、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路径
(一)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增强农户资产运用能力
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强化农户积极的生计策略选择,减少农户从业风险,降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户收益。
实践证明,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对灾区恢复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改善农户生计环境,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帮助村寨尽快恢复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村寨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和制度保障。
同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免费开展旅游从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扩大农户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形式地帮助农户增强运用生计资产的能力。
(二)重视农户的主体地位
保障当地农户主体地位是旅游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开发中应重视当地农户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杜绝外界各种不切地方实际和忽视民众意愿的旅游建设规划,同时避免各级政府的包办和过度干预。
另一方面,激发农户参与旅游建设和旅游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援建方也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熟悉和尊重村寨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地方群众意愿,援建过程中参照当地匠人的经验技艺。
(三)建立利益保障制度和农户激励机制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首先要考虑到农户的利益问题,开发中,农户可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或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特长作为资本投入,以入股的投资方式参与进旅游经济发展中,并享有
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分红”。
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者给以适当的补贴或评奖激励,鼓励他们组织和参加相关的活动,教授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
这种有效的经济利益激励驱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文化展示与日常文化生活之间的冲突,确保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权利和经济收益的共享,从而增加农户生计能力。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帮助村寨尽快恢复其地方性的社会组织机制,着力解决好经营机制和农户利益的分配,激励农户自觉主动地参与旅游经济建设中,增强农户的各项生计资本,帮助农户全面恢复旅游村寨经济社会秩序,将最终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07年科研项目“西南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6;国家外专局2008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国外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民族旅游村的启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0308063)
(肖琼,1971年生,四川新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