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利水渗湿药Ling
芳香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主要适用于脾胃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湿浊中阻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干多涎,以及湿温等,兼治阴寒闭暑等。
临床应用时,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湿热中阻者,配清热燥湿药;湿阻气滞较甚者,配行气药;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本类药大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本类药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经,可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主要适用于大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水泻、带下、湿疮、痰饮等水湿内盛之病症。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药物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临床应用时,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宜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本类药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伤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分类
利水渗湿药分类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证,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利水渗湿药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其中,利水消肿药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利尿通淋药主要用于治疗热淋、石淋、小便涩痛等证,利湿退黄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证。
此外,根据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利水渗湿药还可以分为利水通淋药和利水祛湿药两类。其中,利水通淋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热水肿、小便不利等证,而利水祛湿药则主要用于治疗脾气病、小便不利、痰饮眩悸等证。
总之,利水渗湿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在使用利水渗湿药时,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
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最新版中药功效
第一章解表药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荆芥穗: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
通经活络,解酒毒
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第二章清热药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
消肿止痛。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灯心草:清心火,利小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掌握的一百三十种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12)
麻黄、桂枝、紫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bang)子、桑叶、葛根、柴胡
第二章:清热药(20)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qin)、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
第三章:泻下药(2)
大黄、芒硝
第四章:祛风湿药(4)
独活、秦艽、防己、桑寄生
第五章:化湿药(3)
苍术、厚朴、广藿香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7)
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茵陈、金钱草、虎杖
第七章:温里药(4)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第八章:理气药(3)
枳实、木香、香附
第九章:消食药(2)
神曲、麦芽
第十章:驱虫药(3)
使君子、苦楝(lian)皮、槟榔
第十一章:止血药(6)
地榆、小蓟(ji)、三七、茜草、白及、艾叶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8)
川芎(xiong)、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桃仁、丹参、牛膝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10)
半夏、桔(jie)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百部、桑白皮、葶苈子、苦杏仁、苏子
第十四章:安神药(3)
磁石、龙骨、酸枣仁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5)
石决明、代赭石、牛黄、钩藤、天麻
第十六章:开窍药(1)
石菖蒲
第十七章:补虚药(14)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北沙参、麦门冬
第十八章:收涩药(2)
五味子、山茱萸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类药物或方剂具有促进水液代谢、排除体内湿气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由外界入侵或由内部产生,导致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利水渗湿药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或改善水液循环的药物。它们常被用于治疗由湿气引起的疾病,如水肿、浮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症状。这些药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利尿作用:利水渗湿药物可以刺激肾脏排尿功能,增加尿量,从而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常用的利尿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2. 渗湿作用:除了促进尿液排泄外,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水液循环,减少局部或全身水湿的积聚。这些药物通常具有渗透作用,能够促进体液的流动,如瞿麦、薏苡仁等。
3. 调节湿气: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湿气平衡,改善湿热和湿寒等病理状态。这些药物常常具有辛温或苦寒的性质,如陈皮、苍术等。
利水渗湿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灵活选择。在中医
临床实践中,常常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此外,饮食调节、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湿气疾病的重要辅助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利水渗湿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对于有肾功能异常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药学药物分类
中药学药物分类
每类药物的性味,功效,适应症
1.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甘淡,平或微寒,适应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等证。药如茯苓、泽泻。
(2)利尿通淋药:苦寒或甘寒,用治小便短赤,淋漓涩痛,血淋等证。药如车前子、滑石。
(3)利湿退黄药: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等。药如茵陈蒿、金钱草。
2.泻下药
由于泻下作用的强弱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攻下药:苦寒沉降,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如大黄、芒硝。
润下药: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如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如甘遂、大戟。
3.补虚药
补气药:用于元气虚证及脾肺心肾等脏腑气虚证,药如人参,黄芪。
补阳药:主要用于肾阳虚证,药如鹿茸,淫羊藿。
补血药:用于心肝血虚证,药如当归,熟地。
补阴药:用于肺、脾、肝、肾、胃等脏腑阴虚证,药如北沙参,麦冬。
4.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苦寒或甘寒,清泄气分,脏腑实热,用于气分实热证,如石膏,知母。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用于湿热病证,如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凉血药:甘寒或苦寒,清解营血分热,用于血分实热证,如生地黄,玄参。
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清热解毒,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如金银花。清虚热药:甘寒或苦寒,清虚热,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虚内热证,如青蒿,地骨皮。5.止血药
2022执业药师《中药二》真题及解析
2022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
《中药二》
看真题解析自测知成绩
考后估分对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1.某男,23岁。暑日贪凉露宿,翌日自觉身重疼痛、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医师诊断为阴暑证,治疗宜首选的药是()。
A.麻黄
B.藁本
C.香薷
D.羌活
E.浮萍
【答案】C
【解析】香薷主治:(1)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2)水肿,小便不利。【考点来源】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考点】一、辛温解表药
2.白薇的性能特点不包括()。
A.苦泄降
B.咸入血
C.寒清凉
D.甘能和
E.兼透散
【答案】D
【解析】白薇性能特点:本品苦泄降,咸入血,寒清凉,兼透散,略补益,入肝、胃、肺经。清透并具,以清为主,清中兼透,略兼益阴。既退虚热,又凉血热,兼除烦;既透营分热,又透阴分伏热,还透解表热;并能解热毒而疗疮,利小便而通淋,解蛇毒而愈蛇伤。清泄透利而不伤阴,略兼益阴而不敛邪,凡虚热、血热、热毒皆宜,兼表亦可。
【考点来源】第二章:清热药-第五节:清虚热药
【考点】一、清虚热药
3.牵牛子的功效不包括的是()。
A.泻下
B.去积
C.逐水
D.杀虫
E.破血
【答案】E
【解析】牵牛子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考点来源】第三章:泻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考点】一、峻下逐水药
4.鹿衔草的功效不包括()。
A.活血通络
B.祛风除湿
C.强筋健骨
D.调经止血
E.补肺止咳
【答案】A
【解析】鹿衔草功效: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考点来源】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Ling
(3)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归脾胃肝胆经。 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要功 效,主要用于湿热黄疸。也可用 治湿疮、湿疹、湿温等证。
4. 配伍方法:
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可与温补脾
肾药同用;
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
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药;
茯苓与猪苓 茯苓与薏苡仁 车前子与滑石 关木通与通草 海金沙与石韦 萹蓄与瞿麦 4.试通过茯苓、泽泻、车前子、金钱草的性味、归 经,说明其主要功效与适应证。 5.试述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的功效与应用。 6.茵陈善治黄疸,临床如何配伍应用?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一.药性 1.性味:苦寒或甘淡寒 2.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二.功用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治湿热黄 疸证。亦可用治湿疮、湿疹、湿温等 湿邪为患病证。
茵陈
为菊科 植物滨 蒿或茵 陈蒿的 地上部 分。
药材茵陈
茵陈 ★★★
一.性味:苦,寒 二.功用
1.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治黄疸要 药,尤宜湿热蕴结肝胆所致黄疸。 热重于湿 茵陈蒿汤 阳黄 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 阴黄 茵陈四逆汤
车前子
为车前 科植物车 前或平车 前的成熟 种子。生 用或盐水 炙用。
药材车前子 药材车前草
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 主含含水硅酸镁。研粉或水飞用。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长于
宁心安神。
猪苓
利水渗湿(作用强于 茯苓),常相须为用。 无水湿者慎服。
抗肿瘤。
泽泻
利水渗湿(利水不伤 阴),又善治痰饮眩 晕,配白术。
泄热—泄肾与膀胱湿 热,治相火妄动证。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 服。
降血脂。
薏苡仁
利水渗湿—功似茯苓, 又可直达足部,治疗脚 气肿痛。
清泻心火——口舌生 疮,心烦尿赤。
通经,通乳——血瘀 经闭;湿热痹痛;产 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用量:3—6g。
木通的品种问题
主要有下四类:①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东 北马兜铃的木质茎,使用最为广泛;有肾毒性, 用量、疗程需把握。②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 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使用亦较普遍。③淮 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 质茎。④白木通:为木通科白木通的木质茎, 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 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使用。
解毒消肿—痈肿、恶 疮肿毒、毒蛇咬伤。
虎杖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淋浊,带下。
清热解毒—痈疮肿毒、 烧烫伤、毒蛇咬伤。
活血祛瘀—血瘀闭经、 痛经、跌打损伤、癥瘕。
祛痰止咳—肺热咳嗽。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注意:便溏者慎服。
垂盆草
利湿退黄——退黄疸 要药(改善肝功能)
清热解毒——痈疮肿 毒,毒蛇咬伤。
利水渗湿药物的功能介绍
地 耳 草 又名:田基黄
地耳草
1.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2.清热解毒:肺痈、肠痈、痈疮肿毒。 3.活血消肿:跌打损伤。
垂盆草
垂盆草
垂盆草
1.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2.清热解毒: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积 雪草
积雪草
1.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2.解毒消肿:痈疮肿毒、中暑腹泻。本品有
清热解毒,止泻之功。 此外还有利水通淋,活血疗伤之效。
主要作用,主治湿热黄疸证;兼治湿疮、 湿疹、湿温。
阳黄 身黄、目黄、尿黄(黄色鲜明) 阴黄:身目黄染,黄色晦暗,两胁隐痛。
配伍:
热盛者 湿重者
配清热泻火、解毒药 配燥湿或化湿药
阴黄寒湿偏重 配温里药
茵陈
三五 月月 茵六 陈月 四当 月柴 蒿烧
茵陈
茵陈
1.利胆退黄:黄疸。本品善清利脾胃肝胆湿 热,使之从小便排出,为治疗黄疸要药, 尤宜治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 如:茵 陈蒿汤。
此外,本品鲜品捣汁涂患处,用治烧伤,烫 伤。现代还常用本品治疗胆结石。
金钱草
过路黄:长于治疗胆结石。 广金钱:长于治疗尿路结石。
虎杖
大
阴
叶
阳
蛇
莲
总
管
虎 杖
虎杖
1.利胆退黄: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本品善降泻肝胆湿热,有利胆退黄作用, 为清热利湿之良药。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疮肿毒、烧烫伤、毒 蛇咬伤。本品有清热解毒之效。 3.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痛经、跌打 损伤、癥瘕。 4.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本品能祛痰 止咳。 5.泻下通便:可用于热结便秘。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分解
注意:肾虚精滑者慎服。
中药学
27
泽泻
2019/12/31
中药学
28
泽泻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湿泻
泻相火
特点:泻肾与膀胱之热; 应用:遗精、带下、小便淋浊
2019/12/31
中药学
29
泽 泻之配伍
1. 利水渗湿—特点:利水不伤阴。治水肿, 又善治痰饮眩晕,配白术。
经。
2019/12/31
中药学
10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水渗湿
健脾和中
主治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2019/12/31
中药学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2019/12/31
中药学
12
茯苓
2.健脾—脾气虚证。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
利水渗湿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通草
• 【来源】 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 【药性】 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 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应用】
• 1.湿热淋证,水肿尿少。 • 2.产后乳汁不下。 • 3.此外,本品可用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 【用法用量】 煎服,3~5g。 •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 2.肺热咳喘。石韦入肺经,清肺热,止咳喘。用于肺热咳喘气急,可 与鱼腥草、黄芩、芦根等同用。
• 3.血热出血。石韦既止血又凉血,故对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 崩漏尤为适合。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侧柏叶、栀子、丹参等同用。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石韦含β-谷甾醇、芒果苷、异芒果苷、延胡索酸等。 • 2.药理作用:石韦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有
• 2.黄疸。本品能利湿而退黄,药性平和,故阳黄或阴黄均可用。可单 味大剂量煎汤服,亦可与金钱草、郁金、茵陈等配用。
葫芦
• 【来源】 葫芦科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 • 【药性】 甘,平。归肺、肾经。 • 【功效】 利水消肿。
• 【应用】 • 1.水肿胀满。 • 2.淋证。 •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者加倍。
• 4.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 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 丹皮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一.药性 1.性味:苦寒或甘淡寒 2.归经:归膀胱、肾经
二.功Fra Baidu bibliotek 利尿通淋 热淋之小便灼热、短赤 涩痛,兼见尿血之血淋,尿有砂石之 石淋,以及尿如脂膏之膏淋等证。
车前子
为车前 科植物车 前或平车 前的成熟 种子。生 用或盐水 炙用。
药材车前子 药材车前草
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 主含含水硅酸镁。研粉或水飞用。
车前子 滑石
共性:
1. 性味:甘寒、质滑利 2. 利尿通淋:用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为治湿热淋证之常用药。常配伍应用, 如八正散。 3. 均宜布包煎。
➢ 热伤血络而致尿血者,可与清热凉 血止血药同用;
➢ 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 药配伍,以达到“气行则水行”的目的。
五. 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 亏津少、肾虚遗尿、遗精者,宜 慎用或忌用。
参考资料 (1)利湿药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
通过利尿作用而消除水肿。 (2)治疗腹泻,利小便而实大便。 (3)利尿通淋药除有较明显的利尿作用外,
赤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功偏渗 利湿热,以治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畅;
白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长于健 脾利湿;
茯神: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名,又名抱 木神,长于宁心安神,善治心神不安。
猪苓 ★★
1. 性主渗泄,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 茯苓,以水湿滞留实证为宜。亦用治淋 浊、带下。 阴虚水肿:配阿胶 利水不伤阴 脾虚湿盛之水肿:配茯苓 利水不伤正气 热淋:十味导赤汤 带下
大多还有抗病原微生物和化石排石等作 用,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中医所 说的热淋、石淋等。
(4) 具有利胆作用,可用于黄疸的治疗。 (5) 利湿药的利尿作用除用于高血压病的辅
助治疗以外,某些药物本身即能降压。 有的药物还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 等作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 2.功用
4.除痹,善治湿痹而筋脉拘挛,湿热者宜。
5. 用法用量 煎服,力缓,用量宜大10~30g。清利 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茯苓 猪苓
泽泻 利水 消肿:薏苡仁 水小肿便、香冬加 瓜皮 皮 不利 赤小豆
玉米须 葫芦 泽漆 蝼蛄
小结
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健脾,宁心安神。 利尿作用较茯苓强,凡水湿留滞者均 可应用。 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亦用治痰饮、泄泻; 泄热,宜于下焦湿热者。
个性:
茯苓 ★★★
1. 性平作用和缓,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 健脾:用于脾虚诸证及脾虚湿盛之水湿
泄泻。 脾胃虚弱证:四君子汤 脾虚水停于胸胁:苓桂术甘汤 脾虚泄泻: 参苓白术散
3. 宁心安神,用治心悸、失眠。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归脾汤 水气凌心:茯苓甘草汤
茯苓皮: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长于利 水消肿;
车前子 滑石
共性:
1. 性味:甘寒、质滑利 2. 利尿通淋:用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为治湿热淋证之常用药。常配伍应用, 如八正散。 3. 均宜布包煎。
个性:
车前子 ★★★ 1.湿热淋证尤为适宜。 2.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用治暑湿 泄泻(利小便以实大便)。 3.清肝明目,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或肝肾亏损之目暗昏花。 4.清肺化痰,用治肺热咳嗽。
通淋的含义
(3)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归脾胃肝胆经。 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要功 效,主要用于湿热黄疸。也可用 治湿疮、湿疹、湿温等证。
4. 配伍方法:
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 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可与温补脾
肾药同用;
➢ 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
➢ 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药;
2.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服。
泽泻
为泽泻科植物 泽泻的块茎。 生用、麸炒或 盐水炒用。
药
材
薏 苡 仁
薏苡仁 为禾本科 植物薏苡
的成熟种
仁。生用
或炒用。
薏 苡
泽 泻 薏苡仁
共性
一. 性味:甘淡寒 二. 功用 1.利水渗湿、清热,用治水肿、小便不利。
个性:
泽泻 ★★★ 1.利水作用较强。亦用治痰饮、泄泻。 2.泄热,用治湿热带下、淋浊。善泄肾
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龙胆泻肝汤 3.泄肾火,用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等 证,配补肾益阴之品 六味地黄丸
薏苡仁 ★★★
1.利水而不伤正气,脾虚湿盛之水肿腹 胀尤宜。
2.健脾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之水湿泄 泻,参苓白术散
3.清热排脓,用治肺痈、肠痈。 肺痈胸痛,咳吐脓痰腥臭者,苇茎汤 肠痈已成脓者,薏苡附子败酱散
利水消肿——用治水湿内停之水肿、 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之证(利小便 而实大便,消痰饮)。
茯
苓 茯苓
菌 为多孔
核 菌科真
菌茯苓
药 材
的干燥 菌核。
茯
苓
药材茯苓皮 药材茯神
猪苓菌核 药材猪苓
茯苓 猪苓
共性:
一. 性味:甘淡平 二. 功用: 利水渗湿:用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 便不利等证,五苓散 猪苓汤。 二者常相须为用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教研室 梁幼雅
学习要求
1.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 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 性能特点。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 赤茯苓、 茯神)、泽泻、薏苡仁、车前子(附: 车前草)、关木通(附:川木通)、 滑石、茵陈、金钱草、虎杖的主要性 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 使用注意。
(2)归经:主归膀胱经。
(3)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故性沉 降。
(4)毒性:香加皮、泽漆、关木通 为有毒之品。
3. 分类及功用
(1)利水消肿药: 性味多属甘淡平或微寒,有利水 渗湿而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水 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 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除利水 作用外,又兼能清热以通淋涩, 主要用于淋证。
熟悉猪苓、萆薢、海金沙、瞿麦、地 肤子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 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3. 了解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称混淆及 金钱草的品种。
概述部分
1.含义: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 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的含义
2. 药性:
(1)性味:味多甘淡。其性或寒或 凉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