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想

从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我从中体会到很深,感悟到自身很微小,从中感到了责任很艰巨。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我们都是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批评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儿童的表面,或者直视他们所犯的错误。而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明白了真实的情形,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对孩子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予以惩罚,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只怕不能武断地说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断惩罚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生存的试探,老师的表扬、惩罚、冷漠都是一种反馈,该采取怎样的反馈才能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解、应对模式,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惩罚没有意义。因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确实都是一种反馈,会迫使孩子形成相应的应对模式。不过,父母更理性地来面对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解释,尤其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协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孩子积极行为的形成,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长期的、不断的反复,也许可以促使积极的形成。

如:“第三章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中讲到的熏陶孩子的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但即使是物质环境,也是成人意识之下的物质环境。有时候我假想,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自

由、宽松并支持孩子自主自发的理想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孩子顺着天性去发展,自发自主与他人协商,此时他所获得社会探索能力或许会更强。但事实上,孩子的环境带着我们烦恼更多,而我们成人去想各种办法来对应他们的行为去处理,于是孩子必须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逐渐把握和适应,在这个把握和适应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的是对还是错,我们都在身旁去观看,去帮助。

儿童的人格教育书评

儿童的人格教育书评

儿童的人格教育书评

《儿童的人格教育》:探索成长的基石与挑战

当我们提及儿童教育,我们常常关注的是知识、技能和学术成就。然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人格教育同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阿尔弗雷德·阿

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阿德勒明确指出,人格结构在童年期已经形成。这意味着,为了解决人格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童年经历。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意味着儿童的人格教育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教导,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儿童共同经历和探索。

帮助儿童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人格不仅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方式,还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阿德勒强调了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和坚强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挑战,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阿德勒也指出了儿童在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所面临的挑战。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天性,它驱使我们努力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目标。然而,

当这种追求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时,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自卑感常常源于比较和评价,当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他们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困境。

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观察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例如,当一个孩子在入学时表现出焦虑或退缩,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适应新环境或与同伴交往方面遇到了困难。此时,教育者和社会应该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心得】学校作为一个心理准备情况检验的场所,能够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并不都源于学校,而是在学校才得以显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学校只是一个环节,家庭和社会同样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首先,人格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感。这个社会存在着不良风气和道德沦丧现象,我们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有责任引领孩子做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正确对待他人,力求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而这个品质也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次,人格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们需要面

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的需要,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在书籍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自信和自立

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都能够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这给了

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意识到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

另外,人格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乎个人,更

关乎整个社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困难时,会选择勇敢站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书籍中,我读到了很多关于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故事,这些故

事让我感动不已。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人格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意识。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人格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孩子们从小

就应该培养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在书籍中,我读到了很多关于孩子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受鼓舞。我相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

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本关于培养儿童良好人格的重要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格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接下来将从人格教育的定义、实施方式以及对儿童的积极影

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指的是培养和塑造个

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品德、情感、智慧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它

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化、教育和亲子关系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儿童良好的

品性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勇气、毅力以及

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实施人格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是孩

子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可以通过

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此外,家庭教育也需要注重培养

孩子的情感智力,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和稳定的成长环境。其次,学

校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二个教育环境,老师们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开展各种课程和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最后,社会也应该提供积极

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规范,通过各种途径向儿童灌输正确的世界

观和价值观。

人格教育对儿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人格教育可以培

养儿童的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其次,人格教育还可以促进

儿童的社交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分享,他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另外,人格教育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艺术体验,儿童可以积极探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

《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作者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里既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典型的事例。在读完这本书后,能让我更加全面的认识某些儿童的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的面对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书里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成人来说,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对儿童也一样。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尚未成年,给予他们指导就异常重要。其实,成年人有时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是的,虽然学生尚未成年,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探索能力的欲望。我们对学生认识的无知造成了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们应该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指导和引导他们。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影响他们的`因素有很多,很容易产

生自卑的心理。

但是,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个体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通常情况下,“自卑感”能够激发个体向上的动力,刺激人们形成超越自己潜力的雄心。但是,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

对此,所以要切实了解儿童及其世界。利用多种途径所了解的情况来对他们进行改善,其中梦境也会显示孩子的发展过程,显示他们是解决问题、还是回避问题。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表达为心理分析与矫治。他强调社会兴趣和适应社会,通过心理治疗把儿童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但是译者也提出了问题,当社会有问题时,环境无法改变,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有限。马克思那么是一针见血的批判社会,提出社会革命。当然,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卓越。在儿童时期,对卓越的追求就已经显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主动遵守纪律,重视秩序,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会引发竞争、攀比、嫉妒等现象,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当责任的担当等,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懒惰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当时的处境。池主任曾说,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但是对学生来说,哪一件应该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学习成绩还是音

体美特长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上进。

“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儿童犯错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们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儿童的自卑情结是由很多问题导致的。比方儿童身体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爱,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儿童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具有逃避任务和责任的倾向。同时那些缺乏勇气、不独立的孩子,渴望关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的勇气。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人格教育》读后感。

《人格教育》是一本关于儿童人格培养的教育类书籍,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阐

述了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

首先,书中提到了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

关键阶段,良好的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意志。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作者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

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并独立思考。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学到了

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或者老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积极、阳光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

要性,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我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培养出品德高尚、健康成长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也能够重视儿童人格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拥抱挫折,迎接成长》——读《儿童的人格教育》心得

《拥抱挫折,迎接成长》——读《儿童的人格教育》心得

《拥抱挫折,迎接成长》——读《儿童的人格教育》心得

在深入研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后,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启示:挫折和失败不仅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塑造坚韧人格的重要磨砺。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如何正面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挫折感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我鼓励我的学生们将每一次的失败视为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在每一次跌倒后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等待着他们。

书中不仅讨论了挫折的价值,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建立孩子们的抗逆力。作为教师,我开始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答案的正确性。我教导他们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从每一次尝试中积累经验,这样他们就能在未来的挑战中更加自信和有准备。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也传达了这一积极的信息。我鼓励家长们创造一个允许孩子们犯错和学习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对错误零容忍的环境。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理解,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一小步。

这本书也启发了我,让我认识到正能量的传递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世界观。我开始在课堂上分享成功人士的失败故事,让孩子们看到即使是最伟大的成就背后,也常常隐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这些故事激励孩子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通过阿德勒的智慧,我学会了如何将挫折转化为力量,将失败转化为勇气。我看到了我的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乐观、更加坚强。他们不再害怕挑战,而是学会了拥抱它们,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他们成长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一种优越感,但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总会有对自己或他人的不满,也就是说,他追求的优越感不符合公众的利益。阿德勒说,家长或老师应该引导孩子

们朝着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追求优越感,以确保追求优越感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健康

和幸福。这样,我们就必须区分追求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的依据——追求优越感是否符合

社会利益。儿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儿童的社会团结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的。学校里唯成绩论,学业成绩差的

同学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会觉得老师认为自己没用。实际上,唯成绩论的做法是给学生

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没有将教育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社会不只需要能

考高分的人,它需要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也需要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人,还需要绘画能力

比较强的人。我所在的班级里,有许多艺考生,这些孩子成绩相对比较落后,一次让我非

常震惊的是,有个学生找到我,希望我上课的时候不要点这些同学提问,因为他们答不上来,希望我不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我听完非常震惊,觉得很有必要和同学们讲清楚,

这些艺考生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专长的人,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发着光,也是社会

需要、人民需要的力量。第二天班会课的时候,学生们都没有想到我会就这个话题而延伸,课后,我还找到了一些艺考生,希望他们也能正确看到自己的价值,专注自己的特长,争

取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作。在这里也想提醒一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教育孩子如

果脱离了儿童教育的实质,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论性书籍,慢慢读来,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全书一共十三章,不单单是理论性的陈述,还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概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预防自卑情结,并通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去阐述,在不同环境下,自卑情结的儿童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预防矫正。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自卑的种子,只是有些人能够通过展示优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却让它生根发芽,高高举着自卑的旗帜,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过成功地追求优越感,我们才能克服自卑感。“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

阿德勒在书反复地强调: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总是给自己找借口,“题目太难了”“要背的内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迟”……慢慢地堆积,堆积得越来越多,最后干脆放弃吧!于是,就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作业次次要补,考试屡屡失败……不仅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他自己也会很沮丧。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是一本探讨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著作。它详细介绍了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儿童的人格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详细地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格特点和需求。他提出了儿童在不同阶段需要接纳和尊重的观点,并强调了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作者指出,人格教育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他提出了以身作则、关注儿童的需求、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等原则,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如情绪管理训练、品德教育等。

第三章:家庭与学校的人格教育

本章主要探讨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人格教育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

合作,共同培养儿童的人格。他提出了家庭和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氛围,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第四章:人格教育与社会环境

本章主要探讨了社会环境对儿童人格教育的影响。作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需要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他详细分析了社会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环境的建议。

第五章:人格教育中的挑战和困境

本章主要探讨了人格教育中的挑战和困境。作者指出,人格教育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境,如儿童心理问题的增多、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等。他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并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人格教育工作。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心得
1.【摘记】“孩子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儿童陷入新的困难处境时,他的行为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儿童在情境中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绝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心得】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不决定着他的成长。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他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方式,即他如何看待和判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事情。在Alfred Adler看来,如何遭遇了新的困难,不是麻烦找上了他,而是他自己固有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新的困难,新的麻烦,如果我们透过这个表象看本质,就会发现,从孩子的理解方式上来说,他一直在反复犯同一个错误。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教育小孩时,关键是抓住他在理解事物方面究竟有了什么偏差,才导致他出现了这种行为,继而帮助他去矫正理解上的偏差,而非纠着他的行为不放,一遍又一遍地说教。
4.【摘记】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在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的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它们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尽管它们的确是在学校才露出端倪。
【心得】学校只是孩子人格发展情况的“检验地点”。很多原本在家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性格在孩子的校园生活中显现出来,是因为孩子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面临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不同的方面,而学校作为一个与家庭不同的环境,有很多与家中不同的情境,检验了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状况。启示我们,当我们觉得一个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责怪孩子或者反省自己之余,应该思索一下,深层里的根源应该往哪里找。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5篇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

一直在内心就有一个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学生,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与他们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对于心理学方面比较关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但是这本《儿童人格教育》最让我感到震撼,也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阿德勒的观点和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是不约而同,共同说明了儿童时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对于儿童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都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在继承上一辈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严师出高徒”要么“宠爱有加”。我们在精力和金钱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不曾想过放下师长的家长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在孩子犯错时总是觉得他们不乖,大发雷霆,却不知回望错误来时的路。

现在越发觉得很多问题自己懂得太晚,转念一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任我怎样追悔都无法重来,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使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走进孩子和学生的内心,然后一路阳光!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姿态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才能精准的进行我们理想的教育。作为成人我们有生活的经历和经历过后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学习和行事。这样以来孩子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的,于是我们便容易“愤怒”,由此带来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犯了好多的错误,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现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读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感到愈加迷惘――对于儿童,我是如此无知。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作为五十五个孩子的老师,我曾自负地认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各种“标签”贴于孩子身上,诸如“乖巧懂事”“懒散邋遢”“纪律性差”“积极进取”等,并且自鸣得意,以为那便是对某个儿童或是群体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认知。比如,一个男孩时常在课堂上发出怪异的声音、上课时还离开座位走来走去,那自然是纪律性极差了;那个女孩见到陌生人就躲到墙角,自然是十分胆小羞怯;那个男孩总是把文具弄得乱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没有养成良好的收纳、整理习惯其实,那正是“脱离整个旋律来理解单个音符的意义”,仿佛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他认为,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因为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或许这一点我尚可以感到欣慰。毕竟,与自己孩子的接触十分亲密,他们成长的点滴都看在眼、记在心。面对自家孩子,或许稍微能够从整体与统一的视角来看待。而面对班里的几十个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班里有一个孩子,时常丢三落四,不是把试卷落在家里,就是把文具盒遗忘在书桌前,或是把作业本忘在茶几上。他的妈妈隔三差五就要来学校为他送东西。孩子妈妈为此很是苦恼,她问我,为什么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时候,越是给她“添乱”?而我也只能给出“帮助孩子养成收拾文具的好习惯”这样的建议,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妈妈忙前忙后时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为什么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问题”?是不是孩子敏锐地感知到了大人对他的关注减少、关爱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烦”的方式引起家长的关注?作为家长,最该做的.,或许不是一次次为孩子“灭火”,而是用温暖的语言与充满爱意的行动告诉孩子,我们一直很爱你,一直在关注你。作为老师,也不能仅仅双手掐腰,目光严厉,批评与恐吓,而应试着走近孩子的心,听听那里的声音,触摸那里的律动,或许那样,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儿童的人格教育》1000字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1000字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1000字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1000字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10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读完此书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分享如下。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句赞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开出一朵花,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在《银河补习班》里,开设的最重要的一节课不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奠定马飞人格底色的是父亲马皓文对他真正的爱,即理解和欣赏。真正的.爱让马飞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我们要读的这本书是他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其实早就买了,好像浏览了一遍就放在一边,读不懂。三月份认真读了一遍,越读越不敢写读后感,打开书,一页页读下去,很佩服作者的观点,合上书却不写不出什么,这本书不多读几遍是读不懂的。

阿德勒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还有一本著作是《自卑与超越》,结合着读可以深入了解自卑理论。阿德勒从自身的成长悟出自卑感的理论,从一个角度解释了很多心理问题,成为精神分析学的大家。读他的书我深有感触,其实我也是一个自卑的人,特别是小时侯自卑感特别强。小时候性格非常孤僻,不爱说话,只爱学习,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没有其它争优点,一心想通过学习摆脱困境,每天不停地学啊学啊,很少与别人交流,简直学成了书呆子。看着别人说说笑笑,心里非常自卑,别人知道的事我不闻不问,不会说,不爱笑,渐渐地我几乎与世隔绝,沉浸在学习的天地里,身边唯有一两个知心朋友。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我的自卑感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里形成并且越来越深,严重影响了成长,我陷在严重的自卑中,用现在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应当说是得了自闭症,因学习而得,也因学习而去,高考结束后,经过两年师专生活的调理我才走出魔境。那时候我是自卑的,我想超越,我想通过努力获得新生,我想通过学习改变一切,只是在行动时偏离了方向由于过于努力而陷入绝境,好在中学之后我又找到了自己。就如序言中译者所说我国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我曾是一个深度自卑的人,甚至现在还有一点点自卑,当别人口若悬河,当别人功成名就时,我内心不免有一种自卑感。因自卑而奋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超越一直是努力的方向。加入这个叙事者团队也应归于自卑而超越吧。我想通过写作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变自卑为自信,变平庸为卓越,这个目标也许非常遥远,但有此方向,感觉生活多了一些趣味。

阿德勒的许多话百年之后不失其针对性,如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断语。这种断语无助于情形的改变,它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我们是否严厉地批评过某些学生?严厉的词语对学生产生什么作用?否定、负面的说教副作用非常大,最好多用正面词语,从积极方面进行教育。这是心理老师的建议,也是我从多年的教育管理中深刻领悟出的。向上的目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光明之境,向下的目光可能把学生带入深渊。多用肯定之词,多表扬,即使批评学生时也不要忘记三明治的办法,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

育重新获得信心。

作为班主任,要面对许多学生问题,要与问题学生交流。有的家长也说大道理成天讲,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油盐不进。如果遇到一个孩子思想混乱,甚至形成了有害或犯罪的倾向,那么我们就要记住,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是要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将其有害的心理连根拔除。换句话说,我们不要装扮成道德法官来对他们进行审判,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朋友或治疗他们的医师。心理专家就是看的准,与其多说,不如多想多做,多想想如何让学生接受,研究他的心理,这样教育起来更宜深入他的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