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耗羡 设养廉20111021

合集下载

耗羡归公在豫鲁两省的推行及其特点

耗羡归公在豫鲁两省的推行及其特点

第36卷第4期2017年0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Aeronautics(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No.42017.08收稿日期:2017-03-02作者简介:何兆燕,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DOI:10.19327/j.cnki.zuaxb.1009-1750.2017.04.013耗羡归公在豫鲁两省的推行及其特点何兆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耗羡归公是由雍正主持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财政改革,此政策在实行之初极具地方自主性与灵活性,即不同的省份,其提耗养廉的方式各有不同。

山东、河南虽为毗邻之省,但其改革的历程却有很大的差异。

耗羡归公行之日久,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其使用与奏销逐渐被户部所控制。

最终,这项本为权宜之计的改革措施成为税收的常项。

关键词:耗羡归公;河南;山东;税收常项中图分类号:F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7)04-0093-04 在明清时期,“耗羡”一词是指封建国家为弥补赋税征解过程中的损耗所额外征收的在补足损耗之后所产生的盈余银两。

封建政府在赋税征解过程中会以鼠耗、雀耗等缘由,私行加派,肆意搜刮,而“火耗”是指地方政府在将征收的正项银两熔成户部要求的成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

毋庸置疑,此等损耗必然由百姓补足。

一、火耗的存在及其问题明清时期,赋役普遍折银征收,“火耗”的不可避免与其加征的难以控制便成了问题。

一方面它有其存在的依据。

首先地方征收的碎银在“销熔之际,不无折耗”,所以“州县催征之时,不得不稍取盈以补其折耗之数”[1]。

因此,火耗虽为私征,但又是不得已而为之,虽有明令禁止,但也只是一纸空文。

再之,其存在还有两个现实因素:一是清廷官俸的微薄;二是地方经费的匮乏。

就如御史赵璟所奏,知县年俸为四十五两,“计每月支俸三两零,一家一口,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2](139)。

满族历史文化—耗羡归公

满族历史文化—耗羡归公

• 清代官员的开销: 清代官员的开销:
• 家属、亲故、家中的管家、仆人、丫环等少 家属、亲故、家中的管家、仆人、 则百人, 则百人,多则几百人 • 幕宾、朋友、僚属、客人、师爷 幕宾、朋友、僚属、客人、 • 关系网:如上级、同年、同乡、门生、故吏 关系网:如上级、同年、同乡、门生、 • 官场上,行头、轿、马、随从等。 官场上,行头、 随从等。 • 清代规定,除了地方必须修建的大型工程等 清代规定, 由地方财政扣除, 由地方财政扣除,其余的地方修建的工程大 多自负。 多自负。
2、雍正清查亏空 、
• 亏空: 亏空: 地方官员欠国库、地方藩、府库的钱粮。 地方官员欠国库、地方藩、府库的钱粮。 • 会考府: 会考府: • 政策严厉:"尔等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 政策严厉: 尔等若不能清查 朕必另遣大臣; 尔等若不能清查, 若大臣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处。 若大臣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处。" • 革职锁拿抄家追赃 • 各省被革职罢官的官员多达 各省被革职罢官的官员多达1/3,有的甚至在 , 1/2以上。 以上。 以上 • 表面上查亏空,实际上 表面上查亏空,实际上——耗羡归公,解决 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 火耗过重、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火耗过重、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 C、吏治败坏 、 • 陋规: 陋规: • 节礼、规费:一年四大节:端午、中秋、元 节礼、规费:一年四大节:端午、中秋、 生日四大节,下级向上级、 旦、生日四大节,下级向上级、官员向皇帝 进贡。 进贡。各种礼数需要送的银子都有固定的数 日久相沿,就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 量,日久相沿,就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这 就是陋规。 就是陋规。 一个巡抚一年拿5—6万两的节礼,都是司、 万两的节礼, 一个巡抚一年拿 万两的节礼 都是司、 县官员所送的。 道、府、州、县官员所送的。而中央官员更 多。 • 捐纳制度,卖官鬻爵,贪污腐败。 捐纳制度,卖官鬻爵,贪污腐败。

清代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

清代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

清代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作者:暂无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5年第6期文/雪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唐人李商隐的这阕诗,讲的是勤俭方能持家兴国,这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其实,“勤”“俭”并非一体,“勤”之相对是“懒”,“俭”之相对才是“奢”。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凡世人,大多喜“奢”不喜“俭”,“勤”力劳作,为的就是能尽早由“俭”入“奢”——当然,“奢”有大“奢”、中“奢”、小“奢”,食不果腹之人,能顿顿红薯稀粥即是“奢”,钟鸣鼎食之家,琥珀为枕亦还算“俭”的。

求“奢”之心,乃是人欲。

既是人欲,在鸿章看来,就是天理。

倘若非要通过“灭人欲”才能“存天理”,这天理亦就不成其为天理了,只能出些朱熹之流的伪君子,己所不欲,偏施于人,以“天理”之幌子为其一己之“人欲”张目。

人欲如江河,不废万古流,唯有善加导引,方能得水利,而不为水患。

耗羡归公齐家治国平天下,端的是不能靠“寡欲”二字,而要在规矩导引上下功夫。

“齐家”乃是“治国平天下”之根基。

鸿章从不讳言,大丈夫当做大官、办大事,亦需挣大钱——至少不应让家人为衣食而忧。

“学得经纬术,卖予帝王家”,出将入相,挣功名利禄,亦可算是士大夫独门生意。

“千里做官只为财”,固然是格局忒小了,但“千里做官先为财”,却还算是正解。

自己立定脚跟,方能达则兼济天下。

前明大家顾炎武曾说:“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

”康有为亦道:“求人则无气,久贫则无耻。

”倒是难得说了句实话。

前明亡国,官场腐败是关键。

而官场腐败,很大一个肇因即是官吏过多,衙门架屋叠床,且又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耳目以防变图稳,粥少僧多。

没料到愈想防变图稳,愈是多变难稳。

官吏饕餮,圣贤教诲又岂能抵冲微薄薪俸?正道上得不着,只好捞偏门,愣是将一个能将贪官剥皮揎草的国家弄得遍地贪官,民不聊生。

大清开国入关,沿袭明制,官吏俸禄极低,多数仅能养家糊口,顺康二朝(顺治、康熙)亦如前明,贪渎横行。

对话易中天:倡廉要靠好人,反腐更得靠别的

对话易中天:倡廉要靠好人,反腐更得靠别的

文化栏目组稿:****************专栏文艺汇近日,“易中天中华史”最新一卷《严嵩与张居正》出版。

朱元璋成功实现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设的舞台上,政治剧终于被演成了家庭伦理剧。

在这出悲喜剧中,聪明如严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当摆设,帝王师与实干家张居正,只侥幸逃过开棺戮尸的下场。

这一切是为什么?针对书里书外的相关话题,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专访了易中天先生。

海瑞得罪的,是整个官僚集团和上流社会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严嵩与张居正》中谈到,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时,曾颁布《督抚条约》整顿吏治。

这场廉政风暴遭到大部分官员抵制,他也处处遭到排挤。

在您看来,这种悲剧性的根源是什么?易中天:我们可以先谈直接原因。

那就是海瑞的性子太急了。

急也可以理解。

一是当时的贪官污吏弄得地方上民不聊生,他看不下去。

二是海瑞年纪不小,耽误的时间太多,必须只争朝夕。

三呢,改革家都是急性子,比如王安石。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事缓则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正本清源,又岂能靠一日之功?廉政瞭望·官察室:其实到最后,海瑞的一切廉政措施对地方和整个王朝的吏治影响微乎其微。

海瑞立起来的清官形象是夺目耀眼的,而他的历史处境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历史上另外那些有名的清官似乎也都差不多。

易中天:是的,这就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

海瑞是理想主义者,明清两代官员的俸禄却非常之低,低到“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的程度,不弄点外快就活不下去。

你总不能要求大家都跟海瑞一样,只有母亲过生日才吃餐肉吧?所以朝廷对地方官多收一点附加税的情况,其实是睁眼闭眼的。

可以说,官员们都靠这点额外收入维持体面的生活,支付迎来送往的招待费。

海瑞要廉政,岂非砸人饭碗?他的《督抚条约》还规定,上级官员视察,下级不得出城迎接,更不得设宴招待。

工作餐可以有鸡鱼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

民众自掏腰包,也不准购买忠靖凌云巾和宛红撒金纸之类奢侈品,吃斗糖斗缠之类零嘴甜食。

清代养廉银制度与我国高薪养廉

清代养廉银制度与我国高薪养廉

清代养廉银制度与我国高薪养廉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困扰中国政府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公务员的腐败。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腐败的措施林林总总。

而“高薪养廉”政策就是其中一种。

从历史的角度,以雍正朝的“高薪养廉”政策——养廉银制度为例,通过对养廉银制度的分析,得出对当代实施“高薪养廉”政策的几点启示。

在论述过程中,重点分析了养廉银制度确定的形成原因、实施过程以及积极影响。

在对养廉银制度进行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代的“高薪养廉”制度,以及对“高薪养廉”制度的看法和评价。

【关键词】养廉银制度;薪俸制度;高薪养廉引言养廉银为中国清朝特有的官员之俸禄制度。

创建自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后,清政府将所有税收(包括酒醋税等地方税)改归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财政困难,看似高薪养廉,实际上将地方行政费用归于地方首长所有,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况为史上之最。

进入20世纪,随着香港、新加坡等地实施高薪养廉政策的成功,高薪养廉政策逐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高薪养廉政策是反腐败的措施之一。

一、养廉银制度(一)养廉银制度出台的原因清朝的低俸制度沿袭明代,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认为“凡官皆贪”,因此在他制定的“祖制”中官吏俸禄就被压得极低。

《明史·食货志》有云:“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所以在明朝官员从朝廷拿到的俸禄实在是低的可怜。

再加上明朝为了稳定官俸,又制定了俸帖折银之例,更使官俸微乎其微。

因为清初沿袭明朝的低俸政策,使官吏们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正常办公的需要,所以,在正俸之外他们又谋求许多其它的方法搞“创收”,且上上下下都司空见惯,。

耗羡私征就是他们创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虽然康熙下令禁征火耗,但火耗禁而不止,康熙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道:“如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是好官。

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

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

略论雍正初年的耗羡归公政策作者:黄文斌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清代雍正初年,为了解决财政亏空,雍正帝决心进行财政改革,实行耗羡归公政策。

然而,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在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改革试点成功以后,雍正帝果断决策,决定全面推行耗羡归公政策。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1 清代初年火耗屡禁不止清代初年,政府禁止私征火耗,如顺治元年有令曰:“禁天下毋得正赋外再加火耗”。

顺治十八年又议复:“收解之耗费宜革”。

然而,州县官吏我行我素,私征如故。

康熙十七年规定:“州县官剋取火耗、加派私征及司道府循情不报者,皆革职提问,循纵不参之督抚革职。

”但已是积重难返,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的情况。

为什么清代初年火耗屡禁不止呢?要想知道个中原因,必须对清代的俸禄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有一个详细地了解。

清代官俸很少,以地方官为例。

如浙江,巡抚年俸一百五十两、布政使一百五十两、按察使一百三十两、道员一百零五两、知府一百零五两、知州八十两、知县四十五两。

单纯靠这一点俸禄,连自身的家人也养活不了。

州县官吏还要花以百计数的礼金聘请必需的幕友,打点上司,送往迎来的费用,即便拿出全部俸银也不够。

而州县官员,有的来自科举,有的来自捐纳,有的来自恩荫。

他们做官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银子,当然不能满足于如此之少的俸禄。

所以,州县官员征收耗羡,然后向上司以节礼、寿礼等形式转进。

而地方官员则以饭食费、部费的形式再向清朝的中央官员转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耗羡为主体的财政分配机制。

由此可见,征收耗羡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也是清廷禁止火耗私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四十八年,清廷对征收一定数额的耗羡予以默认:“州县官只取一分耗羡,此外不取,便称好官。

”火耗不能取缔,州县官必然会利用禁令的松弛而滥征。

而火耗的加重征收,必然会导致吏治败坏、国库亏空、农民负担加重。

2 耗羡归公政策的逐渐形成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解决呢?有人提出将火耗合法化。

浅析清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利弊

浅析清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利弊

浅析清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利弊作者:颉小录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摘要]养廉银制度是清朝独创的一种财政制度,从雍正元年到宣统三年(1723~1911),延续了将近200年之久。

养廉银制度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在全国公开推行,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还是仅有的一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关键词]雍正;养廉银制度;耗羡归公[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50-02清自康熙中期以后,为政力求宽仁为尚,加上各项财政制度不健全,给贪劣朝臣以可乘之机。

在这种优容宽纵环境下,官吏贪剥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至康熙末年,亏空贪脏之案堆积如山,不可胜数。

一、耗羡归公与养廉银的出现清承明制,在征收钱粮赋税的时候,附加征收耗羡。

所谓耗羡,是指州县官征收钱粮时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其实是一种附加税。

与收受贿赂相比,耗羡可以说是一种半合法的额外收入,因此州县官对于征收火耗十分卖力,滥征滥派现象非常严重。

钱陈群在《条陈耗羡疏》中说:“康熙六十年,州县官额征钱粮,大州上县。

每正赋一两,收耗羡银一钱及五分、二钱不等。

其或偏州僻扈,赋额少至一两百两者。

税轻赋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

”加征耗羡无异于加重了百姓负担。

耗羡征收的苛重,固然是官员贪婪、吏治腐败的表现,但也有具体的原因。

其一,弥补清代官员俸禄不足,以及馈送上司需要。

清代官员俸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据《清朝文献通考》卷42《国用》篇记载,在京文武官员每年的俸银标准为:一品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1钱,从九品31两5钱;另按俸银每两给禄米1斛。

地方文官俸银基本和京官相同,但无禄米;武官俸禄更只有在京文官的一半。

这些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能维持官员日常开支,如若遇见灾荒,又要捐出俸禄,因此耗羡的征收一部分缓解了官员的低俸禄,此外清朝官场流行参谒上司则送见礼,凡遇时节则送节礼,生辰喜庆则送贺礼,题授保荐则送谢礼,升转去任则送别礼。

清朝“养廉银”为何难养廉?

清朝“养廉银”为何难养廉?

清朝“养廉银”为何难养廉?作者:许圣义许昌浩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8年第23期众所周知,清朝官场是很腐败的。

从清朝官员的收入分配体制中可以看到,“养廉银”成为清朝官员贪腐的主要手段,成为蛀空并腐蚀掉清朝大厦的祸根之一。

“养廉银”的由来清代文官的俸禄分为岁俸和养廉银两部分。

岁俸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薪。

而养廉银为清代雍正帝所独创,即官吏在岁俸外,规定按职务等级每年另给一部分银两,以提高官吏的俸禄待遇,使其养成廉洁操守,故称“养廉银”,也称“耗羡归公”。

由于过去官吏俸禄比较低,一个七品知县的岁俸是45两,一月只有3两多,按当时一般官吏生活标准,只可维持五六天。

所以,地方官在征收税赋时,就将实际耗羡肆意加大,甚至有增加到50%的,而耗羡又分为火耗、雀耗、鼠耗(仓耗)等。

火耗是指散碎银两改铸大锭中的损耗,而在粮米翻晒时还有雀耗,入仓后有鼠耗。

而这些耗羡均与钱粮正额一体征收,实为一种附加税。

雍正帝把这笔预算外的收入合法化,倡导火耗归公,再拿出一部分作养廉银。

一个一品官的岁俸是180两,而养廉银却是15000两到30000两;一个七品知县的岁俸是45两,而养廉银却是600两到1200两。

养廉银是正俸之外的补贴,但却是全部俸禄的主要成分,其数量往往超过正俸的十几倍到几十倍。

清朝官员需要养活一个非常庞大的家庭,包括他们的妻子、小妾、丫鬟、男仆,以及长期在官员任职地居住并时常去衙门里打秋风的亲朋故交,以及官员们雇请的幕僚,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师爷”。

清朝的知县和知府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他们精通八股,却不精通庶务,为了当一个合格的官员,他们必须雇请那些通文墨、懂会计、擅长处理法律纠纷的师爷来帮着自己做官。

一个大县的县官至少要雇5个师爷,知府则要雇6个以上的师爷,这些师爷是不能吃财政饭的,必须让官员自己掏腰包来养。

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早年就当过师爷,雇主开给他的年薪是120两银子,照此标准估算,无论知府还是知县,每年都得在他的师爷们身上花费千两左右的银子。

2018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庙镇中学高二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18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庙镇中学高二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18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庙镇中学高二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钱穆《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②画敕后,再须送由③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A.中书省皇帝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皇帝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D.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参考答案: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中书省掌管审议、尚书省掌管执行,所以①是中书省,③是门下省,而画敕是皇帝的权力,故本题选A。

2.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参考答案:A3. “随着19世纪的过去,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以建立的工业做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中期,它正在孕育全新的工业。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达尔文建立起生物进化论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参考答案:D4. 某同学在历史探究活动中选取了下面的曲线图。

据此,他可能在探究A.世界黄金价格的变化B.中国农村人均收入的变化C.美国人均收入的变化D.英国人均教育投入的变化参考答案:C材料数据反映了在1980年后该数据达到约700美元,这不符合当时世界黄金价格的史实,故A错误;1980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不可能如此高,故B错误;当时美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故C正确;当时英国教育投入减少,而不是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5.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2020年北京第八十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北京第八十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北京第八十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统一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参考答案:C2. 读图9,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③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④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这场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略3. 中国史学界“两司马”的代表作既是重要史料,又是文学名著。

两书记载的重合时期应为A.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 B.从战国到西汉武帝C.从西汉武帝到北宋神宗 D.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参考答案:B4.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

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

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

这反映出A.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参考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的“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历史概念03 养廉银-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概念专项突破(解析版)

历史概念03 养廉银-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概念专项突破(解析版)

内涵阐释养廉银为中国清朝特有的官员之俸禄制度。

创建自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后,清政府将所有税收(包括酒醋税等地方税)改归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财政困难,看似高薪养廉,实际上将地方行政费用归于地方首长所有,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况为史上之最。

学科#网养廉银制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将原来全部被地方官吏贪污鲸吞的耗羡银两提解归公,上交藩库;二是把各省归公之后的耗羡银两的大部分拨给各级官员养赡家口之用,称之为养廉银,其余部分用来弥补地方钱粮的亏空和解决行政经费的困难。

这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

支发给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首先是考虑到了各官地位的高低以及任所的事物繁简。

除此之外,还考虑到了其他的因素,一是考虑了官员在养廉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经费来源;二是考虑了官员所在地区的贫富差距。

但是,由于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尚属草创阶段,各地官员的养廉银额不但差别很大,且多有变更,如云南巡抚的养廉银初定为17000两,随后又减为12000两,继而又减为10550两;山东、河南巡抚的养廉银则高达2万两以上,随后亦多有调整。

其他如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以致府州县官员的养廉银亦参差不齐、多有变化。

鉴于此,乾隆十二年(1747年)上谕军机大臣等曰:“各省督抚养廉有二三万者,有仅止数千两者,在督抚俱属办理公务,而养廉多寡悬殊,似属未均。

著军机大臣等,酌量地方远近、事务繁简、用度多寡,量为衰益,定议具奏。

”军机大臣遵旨议定,实施调整,对于规范督抚养廉银额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对各省布政使的养廉银额进行了调整。

通过这次调整各省布政使养廉银额已基本划一。

实施养廉银制度后,收到一定功效。

首先,官吏贪污之风有所收敛。

虽然官吏俸禄过低但并不是清初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

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

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

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发表时间:2018-08-07T12:12:51.67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5期作者:鞠晓超[导读] 【摘要】耗羡的征收从唐朝就已开始,到清朝前期逐渐加重,但都是州县的非法征收和非法使用,财政入不敷出,加上社会陈规陋习突出,导致阶级矛盾斗争加剧。

到雍正时期为了解决乱征耗羡银带来的社会矛盾,筹备出台了耗羡归公政策。

这对当时的廉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雍正; 耗羡归公; 廉政; 作用【摘要】耗羡的征收从唐朝就已开始,到清朝前期逐渐加重,但都是州县的非法征收和非法使用,财政入不敷出,加上社会陈规陋习突出,导致阶级矛盾斗争加剧。

到雍正时期为了解决乱征耗羡银带来的社会矛盾,筹备出台了耗羡归公政策。

这对当时的廉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雍正; 耗羡归公; 廉政; 作用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5-006-02 耗羡产生的历史很早,据清朝钱陈群的《条陈耗羡疏》记载,唐朝中叶耗羡就已出现,耗羡是"火耗"和"羡余"的合称。

火耗在《清史稿》定义为:"加于钱粮正额之外,盖因本色折银,镕销不无折耗,而解送往返,在在需费,州县征收不得不稍取盈以补折耗之数,重者数钱,轻者钱除"。

羡余原意是剩余,盈余之意。

通俗的说耗羡就是地方在征收赋税时大多数所得到的白银是碎白银,在上缴国家时需要熔化成银块,这样在熔化过程中必有损耗,为了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地方又加征银两,这属于正税之外的附加税。

耗羡归公就是将州县私自征收转变为省府直接的合法征收。

当时征收属于"合情合理",影响不大,但是到明清时,尤其清朝前期地方政府征收数额越来越多,导致民不聊生。

引起当时人们广泛关注。

耗羡在清朝单指火耗,但起初是不单指火耗的,在清朝之前还包括鼠耗、雀耗、脚耗等,到清朝时由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以征收白银为主,上缴国家主要用银块,所以清朝的耗羡主要就是指火耗。

雍正帝政策的执行者——田文镜

雍正帝政策的执行者——田文镜

YnZeg re Qn D ns ad t iro s acn C i s ro i oghn' u i i yay t o h e r i ni t n e r n s n g t n h f fm n e h e e m g l a s f
hs r. io ty
K y rs i W nn; ghn E p e " dl F" R f m o Yn Zeg e w d:a ej g YnZog i ; e D u; o s og n பைடு நூலகம் T n i o m r Mo u e r f h
Ab t a t sr c
T n nn br io Jn hn Ln w s m dl u o og i , n H n o Z eg Q, t " oeD F" Yn i We g o n a u f a j t a i ah e u f Zeg e r i D n t hn e pr iQn yay m o n g s . T n cs a i l i n c bc a is vn dr g eo o a d otapsi hne a e il at i t pr d i pr e pl c o t e a uh i o em c e v r un h i f e Kn X e pr . e a e a ooiait e lt e og n E pr bt ag m e r e i d n r cl e y oYn Zeg e r i o H r n j i f i n a i f h m u f h r m m o u
察。
传统史书上对田文镜的评价一直不是很好, 针对他的责难主要是认为他执政过于苛
求,动辄参劫属员。 文镜希上旨,以 “ 严厉割深为治” “ , 尤恶科目 儒缓,小件意,辄劫 罢” “ , 诸州县稍不中 谴滴立至” ①“ 苛刻绳属员” 只知揣测皇帝的心意, 上禁 程, , 以 , “ 赌博则奏河南独无,上勤贩恤则报丰收” 。 。 并认为田 文镜为取得雍正帝的 欢心严征重 赋,极尽搜求之能事。乾隆即位之初,就指责田文镜 “ 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 又复承其意指,剥削成风, 豫民重受其困。 ⑧“ ” 其实 ( 文镜不及 ( 卫,( 田) 李) 李) 卫又不及鄂尔泰。 ④“ ” 田文镜与鄂尔泰、李卫同为世宗所激赏。高宗谓三人者 ( 田)文

清代耗羡归公起始考

清代耗羡归公起始考

耗羡归公是清代财政经济史乃至清史的一件大事。

论者多谓其始于山西,对旧有之雍正二年及五年等说法,学者已有辩正,指明山西于雍正元年已行耗羡归公。

山西究竟于雍正元年何时实施耗羡归公,因当时山西巡抚诺岷奏请原折未见于已公布之汉文奏折而众说不一。

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在奏折中提到:“谨奏为奏明雍正元年耗羡银两事,伏查晋省州县征收钱粮火耗,每正项一两竟加三四钱。

雍正元年五月十二日抚臣诺岷到任后,仰体皇上轸念民瘼至意,酌议裁减,只以加二为率,通省耗银约计五十万两。

经抚臣奏明,除应给各官养廉并通省公费等项需银三十万两,扣存二十万两弥补无著亏空,统俟收齐耗银之日,将收除实在数目造册奏闻等因,遵照在案……”。

(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第4册,雍正三年二月初八日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折(凡正文中已有具折人及日期者注释不再注明)。

)有学者据此谓:诺岷到任后“不久”或“即刻”实施耗羡归公;(注:如庄吉发《清世宗与养廉制度之确立》,载于《大陆杂志》60卷第3期;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载于《清史论丛》第5辑;萧国亮《雍正帝与耗羡归公的财政改革》,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3期;冯元魁《论清朝养廉银制度》,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有学者更“断定:诺岷提出山西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奏议的时间是雍正元年五六月间”;(注: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度实施时间考》,载于《清史研究通讯》1982年第2 期。

)也有学者认为诺岷提耗羡设养廉是在元年而具折上奏是在二年。

(注:见《清代全史》第5卷,383—38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山西巡抚石麟为我们揭开了部分谜底,他在雍正五年十月二十日奏折中说:“所有晋省耗羡一项,雍正元年十一月间前抚臣诺岷奏明提贮司库酌量分别支用,原属以公济公也。

臣查原奏折内开有每年修理城垣衙署并修筑汾河堤岸、义学束修、杀虎口马匹料草并倒毙马匹、各衙门心红纸张、当办工食、布政司搬银工价、提塘报资等项共需银六万四千余两……”(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

清代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启示_陈光焱

清代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启示_陈光焱

清代雍正皇帝实行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整饬了吏治,充裕了财政,刷新了政治局面。

对所谓“康乾盛世”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

一、为什么要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在介绍实施理由之前有必要先解释火耗归公与养廉银两术语,“火耗”是地方官以纳税人交纳的碎银铸成整块绽银有损耗为由,在正税外加征的名目,始于元代。

清康熙时火耗加征严重。

御史赵申乔讲:“惟横征私派之弊,其祸尤烈,如收解钱粮,私加羡余火耗”。

①羡余是唐中期地方官为讨好皇帝(或上司),以税收盈余的名义进贡而在税外勒索的名目②,流传至清代。

所谓火耗归公就是将火耗收支由暗箱操作变为公开,由官员自行处理变为以省为单位,纳入中央预算管理。

火耗归公后,羡余等其他的私征乱派也纳入火耗归公的范围,所以又称耗羡归公。

所谓“养廉银”,是指火耗归公后增加地方与中央官员的薪俸支出,实行高薪养廉。

其所以称养廉银,是希望官员增加薪俸后,保持清正廉洁,不再私征贪占。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呢?第一,官贪造成国库亏空,必须通过整顿,充实库帑。

雍正即位时户部的存银数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5000万两降到800万两。

官员贪污滥用已造成各省钱粮亏空。

据《雍正年间谕旨》载:当时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官员滥用贪占已成风气。

朝廷内的六部(吏、礼、刑、户、工、兵),外自藩司以及州县,无不相习成风。

各省挪缺侵蚀、动辄上万。

督抚亦串同作弊,往往通过威胁利诱的手段要求各省管理财政的藩司提供经费。

“藩库钱粮亏空近来多至数十万,盖因巡抚之赀用,皆取于藩司。

或以柔和交友,互相侵挪,或先钩藩司短长,继以威制勒索,分肥入己。

”③富饶的江苏省赋税最重,藩司亏空也为各省之最。

这表明国库空虚不是赋税收入少,而是吏治腐败造成的。

要国库充盈,必须从治理官贪入手,规范官员的收支行为,由暗箱操作转为公开,由地方各自为政转为中央统一的管理。

也就是说耗羡归公成了必然的选择。

清代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启示*陈光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内容提要:清代雍正年间实行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既是整饬吏治、缓解财政恶化的需要,也是雍正皇帝借改革立威,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

古代官员的“瓷饭碗”生涯

古代官员的“瓷饭碗”生涯

古代官员的“瓷饭碗”生涯作者:史海玉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0年第2期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才4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

朝廷大官尚且如此,以下的自然就更惨了,动不动就会打掉饭碗。

他们做官时尚且如此仓皇,退休后就显得更加凄凉了。

可见,古代官员生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瓷饭碗”。

古代官员职业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没有医疗保障、更没有任何名目的体恤金和退休金等。

相比当今,古代官员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职业饭碗”。

有人做过统计: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才4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

朝廷大官尚且如此,以下的自然就更惨了,动不动就会打掉饭碗。

他们做官时尚且如此仓皇,退休后就显得更加凄凉了。

可见,古代官员生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瓷饭碗”。

俸禄和特权仅限为官期享用唐代宪宗时,颜真卿的外孙韦丹在江西任观察使,常与隐居在庐山的高僧灵澈上人吟咏唱和。

有一天,韦丹派人给灵澈送去一篇新赋的《思归》:“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

”意即我已准备辞职,同你一起畅游在五老峰前。

灵澈一笑:他怎舍得辞官?当下也写了一首诗请来人带回,诗云:“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果然,韦丹这个官一直做到58岁卒于任上,始终没有写过辞职报告,而“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两句则成为传诵不辍的名言。

宋代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年过40就自请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写“见一”两字,大家都知道这是“林下何曾见一人”而反用的意思。

从韦丹作秀到鹿何自夸,时隔约360多年,其间以这样那样形式主动辞官的肯定不止鹿何“一人”,但是这两则轶事足可说明官场上自动抽身出局的历来少见。

论其原因,有一条十分重要,那就是:古代官员的许多特权和待遇都与“在职”密切关联,一旦“辞事”便“荣禄兼谢”。

提高官员待遇的歪门邪道提高官员的待遇只能通过正道解决。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而且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先供最高统治集团挥霍享用,然后才能进行再分配,因此官员的俸禄来源并不充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雍正朝
二、提耗羡,设养廉
1、火耗和羡余:
• (1)火耗:政府收缴上来的银两,都由各州 县的银匠将各家各户所收的碎银用火熔铸成50 两一锭的大块银两,在熔铸过程中必然会发生 一些损耗,正常合理的损耗是必然的,这就是 火耗。 • 银两的单位:两、钱、分 • 自然合理的损耗大约在每一两银子一分左右, 作为正赋按比例增加的附加税 • (2)羡余:原意是盈余,剩余,亦指正税外 增征的附加额。
• 督抚————藩司、臬司 封疆大吏 道员(监察)又粮驿道、盐驿道等 知府(直隶州) 管几个州县 知县 亲民之官,直接收火耗 • 地方财政,层层都是由百姓来养活 • 能不能用地方养督抚,变成督抚养地方,由 州县将耗羡提解到督抚,再由督抚将这些钱 分给地方作为地方财政支出?
3、为什么实行提耗羡?
A、官员低俸 • 清代官员的俸禄包括: 中央: 俸银+禄米 地方: 只俸无米 • 清代官员年俸 : 督抚180两银子 知县仅有45两 • 清代物价: 清初至康乾时期 1两=1石多米 1石米=160斤 乾嘉时期 物价涨了三倍 2两多=一石米
雍正年间江苏巡抚吴存礼的送礼清单:
• • • • • • • • • 内阁学士: 1万余两 张文斌:9400两 汪双金:8000两 张鹏翮:(吏部尚书、清官)1000两 陈鹏年:(清官)520 李三:(太监,允俄府人)11,5800两 魏珠:27500两 哈太监:(九阿哥府家人)2万多 科道官36人:2736两
2、雍正清查亏空
• (1)亏空: 地方官员欠国库、地方藩、府库的钱粮。 • (2)雍正清查亏空的办法: A.会考府: B.政策严厉:"尔等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 ;若大臣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处。" C.革职锁拿抄家追赃 • 表面上查亏空,实际上——耗羡归公,解决 火耗过重、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清代火耗的征收过程
• D、库帑亏空 • 加收的火耗还不够官员送礼的,就向各 地的府库、藩库下手。 • 库帑亏空成了雍正面临最大的问题。 • 雍正继位以后,为了解决地方财政的亏 空问题,下令不许官员收规费、节礼, 不许捐俸,枵腹办公,但并没有解决问 题。
4、提火耗、设养廉的具体实施:
① 康熙末年,就有人提出整治滥收火耗和改变 它的用途的建议。康熙帝不赞成,怕落个实 行加赋的罪名。 ② 雍正元年,湖广总督杨宗仁提出耗羡归公。 雍正大为赞赏"所言全是,一无瑕疵"。 ③ 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诺岷首先实行 耗羡归公,以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空 ,一部分用作大小官吏的养廉津贴。 ④ 雍正随即下令全国推广。
(3)耗羡的用途:
• 一是弥补征税成本支出和官俸之不足,二是 解决地方衙门办公费用。 • 实际上,由州县自行征收和支配,曾被康熙 帝称作是地方官的“私事”。 • 由于吏治腐败、薄俸等因素,官员都在打火 耗的主意。皇帝大多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默认、放任。 • 火耗率:每两银子四、五钱,“税轻耗重, 数倍于正额” ,雍正时期,达到正赋的10% 到20%。
清代官员的开销:
① 家属、亲故、家中的管家、仆人、丫环等少 则百人,多则几百人 ② 幕宾、朋友、僚属、客人、师爷 ③ 关系网:如上级、同年、同乡、门生、故吏 ④ 官场上,行头、轿、马、随从等。 ⑤ 清代规定,除了地方必须修建的大型工程等 由地方财政扣除,其余的地方修建的工程大 多自负。
• 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 • 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尊之为 “宾”、为“友”,“师爷” 称主人为“东翁”、“东家” 。 • 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 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 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 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 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 爷”,其宾友为“师爷”。 • 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 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 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 “无幕不成衙。”
• B、地方财政紧张 • 地方从督抚以至州县,除岁俸和极其必要的 开支外,其余官员自付。 • 办公费用不够。康熙时,除了地方仓库、修 建、火药、军器、铺兵、塘马、孤贫必需口 粮外,其余全部由中央裁并。 • 连康熙都说:“州县有司无纤毫余剩可支” 。 • 督抚向地方敛钱。节礼和规费
• C、吏治败坏 • 陋规:陋规是指各级官员俸禄以外的、从国 家税收和民脂民膏中攫取或搜刮来的、日久 成为一种“惯例”的法外收入,在史料中也称 “规礼”、“规例”。 • 节礼: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两寿:上 级官员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夫人的生日。 • 规费:各种礼数需要送的银子都有固定的数 量,日久相沿,就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这 就是陋规。 • 捐纳制度,卖官鬻爵,贪污腐败。
清代官员的俸禄(岁俸)
• • • • • • • • • • 一品180两,禄米180斛; 二品155两,禄米155斛; 三品130两,禄米130斛; 四品105两,禄米105斛; 五品80两,禄米80斛; 六品60两,禄米60斛; 七品45两,禄米45斛; 八品40两,禄米40斛; 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 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
耗羡归公的意义
• 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 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 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 情况。事实证明,耗羡归公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农民负担,填补了地方亏空,增加 了地方财政收入。
感谢您的关注
• 耗羡归公的实质:把加派从暗取改为明收, 把私派滥征改为定额征收,从无章法到一切 法律制度化。 • 提耗羡的目的: • A、制止管理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减轻 人民负担。 •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C、惩治吏治腐败。 • 提耗羡的原则:“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 ,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 耗羡归公的用途: 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 二是弥补地方亏空 三是留作地方公用 养廉银数量: 督抚:3万两 布政司:8千——1万两 知县:2千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