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农业劳动力仍然占乡村劳动 力的绝大多数,但比重在逐年下降 • (二)东西部农业劳动力比例差异 明显 • (三)农业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所占比重 最大,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劳动 力
•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式 多样化,以工业、建筑业和饮食 服务业为主 •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 • (六)农业劳动力质量低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 需求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 发展中的作用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 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二)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 节性。 •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 散性和地域性。 •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 稳定性。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政策选择
• 1.加快城市化速度。 • 2.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4.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 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 念与类型
•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 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 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 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 (一)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 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 (二)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1.积累型剩余。 • 2.结构型剩余。 • 3.替代型剩余。 • 4.季节型剩余。
•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本含义有 以下几个方面:
•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 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 2.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 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 差异。
• 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 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 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 理的。
三、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 式
• (一)强制转移型的英国模式 • 1.英国农村劳动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 浪潮的出现向非农产业转移。 • 2.向殖民国家转移农村剩余人口是英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特征。 •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有效促进 农业增长。
(二)自由迁移型的美国模式
• 1.美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 化条件下形成的。 • 2.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 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 式
• (一)刘易斯模式 • 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 济结构。 •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 余劳动力的存在。
•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 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 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利润。 •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 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 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 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 体状况和特点
•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总体状况
• 我国1998年到2005年历年来农业劳 动力统计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劳动 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0%以上, 乡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在4.6亿以上,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 重大约为60%。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呈现的基 本特点
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 (一)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 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 •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 复杂性。 •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 数量在减少。
(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因素
•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 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 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 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 素。
拉尼斯(二)拉尼斯-费模式
•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 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 段 •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 段。 •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 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 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 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 因素
•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 劳动力的资源供给的规模和构成。 • 2.农业部门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 实际供给的多少。 •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 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 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三)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
• 1.日本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 2.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特点及政策选择
•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一是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性和 稳定性较差,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 • 二是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转移出去的 农业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 三是从人口的流向来看,农业剩余劳动 力主要是从农村流往城市,从内地流往 沿海,由北往南。
(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 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惟 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 的经济推动力。 •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 性。 •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 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
•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 一 )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劳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 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 , 农业 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 降 • ( 二 )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 的快慢, 的快慢 ,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于 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 ( 三 )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 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