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名词解释农业劳动力是世界各国最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
和世界上的其他行业一样,农业劳动力从各种意义上指定一个人的劳动能力,也就是他们能够做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
此外,农业劳动力还指涉及农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以及应用合理技术、科学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
农业劳动力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农业技术与科技、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劳动力的危害和保护等。
首先,从农业技术和科技的角度来看,农业劳动力是指利用有效的机械、兽医和化学技术,以及用合乎规范的方式掌握农事和植物生长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技能。
其次,以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而言,农业劳动力是指采用有效管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负责农业计划规划、农业实施、农业管理、农业市场营销、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培训和调查的技能等。
此外,还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设计、建造、维护和管理,利用农作物、农药、农肥等技术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的技术,以及使用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等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等。
农业劳动力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话题,涉及如何使用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提高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包括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社会学、农作物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的运用,农业工作者的技能管理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有效运作等,都是农业劳动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劳动力的危害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涉及到农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涉及到农业劳动力的健康、安全和福利。
在此方面,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农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制度,保护农业劳动力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使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享受公平的安全保障、医疗保障、有福利的工作环境等。
通过对农业劳动力的定义、农业技术与科技、农业劳动力管理、以及农业劳动力的危害和保护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各种农事技能,以及应用农业技术和科技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管理农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和制度保护农业劳动力健康、安全和福利等活动的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劳动力的定义和特点农业劳动力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务农工作的人员。
农业劳动力通常包括农民、农村劳动力和相关职业人员。
他们通过农田耕种、养殖畜禽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农业劳动力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分布不均。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占据了主要的就业人口。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农业产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较少。
二、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劳动力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耕种、种植、施肥、灌溉、收割等。
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资源,确保了农田的正常运作。
因此,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2.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广,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
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具备农业专业知识和现代化农业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农业机械操作、农药施用、农产品质量检验等。
只有具备这些技能的农业劳动力,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3.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质量。
劳动力的数量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种植面积也会相应增加。
而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技能缺乏等原因,农业生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在农闲季节的流动性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些农民会在闲暇时间前往城市务工,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些农民回流到农村后,也带回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观念,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提高。 (2)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 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 力的增加已不再符合今天的事实。 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 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 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 (3)在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中, 资本实际上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 程中的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
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 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衡量的难点: • (1)很难区分对人力投资中的消费性投资 和生产性投资; • (2)种种投资所造成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和 工作能力的拓展总是潜在的,很难及时得 以表现。 •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的鉴别和检验: • 虽然靠人力投资而形成的全部能力变成了 人力的一部分,从而使它不能出卖,但是 它却通过对于人们所挣工资和薪水产生影
• 1.可以在不增加或减少农业劳动力的同时, 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 2.降本增利,增加积累; • 3.解放劳动力; • 4.促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 5.促进农业发展。
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 径:
•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 • 1)自然条件; • 2)经济、社会条件; • 4)技术条件;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途径
• 1.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 • 3.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4.引导和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
• 1.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 • 对劳动力的就业管理和企业需求方的用工 管理 • 2.建立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城 乡同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 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 职业教育;专业化技术培训;加强公共卫 生和农民医疗保险,保障农民健康水平;
农业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以下是对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农业劳动力:指在农业生产中从事种植、养殖、耕作等活动的劳动者。
2. 农民工:指来自农村地区,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劳动者,一部分农民工会选择到城市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形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
3. 雇佣劳动力:指农业生产中由农场主或企业雇佣的工人,他们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执行雇佣合同规定的工作,并得到相应的工资。
4. 家庭劳动力:指农业生产中家庭成员(如家庭农场的农民家庭)的劳动力贡献。
此类劳动力往往在农业活动中是义务性的,没有直接的经济报酬。
5. 剩余劳动力:指农村地区因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多余劳动力,他们需要转移岗位或就业。
6. 劳务输出:指农村地区将雇佣到的农业劳动力派遣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并得到相应的报酬。
7. 劳动力合作社: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社,目的是共同发展农业生产,共享资源与利益,提高劳动效益。
这些名词解释展示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同形式和组织方式,也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多元化特点。
农业劳动力状况
农业劳动力状况农业发展中的劳动力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具有区别于其他劳动力的特殊性,其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巨大,但是整体素质偏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将进一步下降,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并呈现多元化就业趋势。
一、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概念(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马克思将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经济学中,劳动通常被定义为人的劳务对生产过程的投入,并依据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取得工资形式的报酬,因此劳动力就是指人力资源中从事各类劳动并获取报酬的那部分人口。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其中,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虽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者超过劳动年龄,但可以正常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者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状况。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受自然因素(农业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及原有劳动力的自然减员等)和社会因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人口生育和流动政策及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状况、农业专业化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
(二)农村劳动力的概念依据居住地情况进行划分,国家统计局主要将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定义为常住劳动力,以此类推,住在城镇半年或以上的劳动力为城镇劳动力,住在农村半年或以上的劳动力就是农村劳动力。
根据我国现行统计制度的规定,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从事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等副业生产劳动并从中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 不同,往往只能经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生产项目。由于适宜条件的地域差异以及空间上的位置固定性,使得农 业劳动不得不在广大空间上分散进行,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多样性大部分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大部分性。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农户不仅是一个生活消费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产运 行单位。农户自身就是一个农产品再生产和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相统一的独立运行的社会经济单位。在科技水平相 对稳定或提高相对缓慢的时期,农户为了维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客观上需要一个较大的家 庭人口规模。因为,在以畜力、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简单的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户 经济收益,比起一个经过教育培训的复杂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户收益可能还要高。这样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 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手段来实现,而且,这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手段就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所以,农户愿意以多生儿女的方式增加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 一起。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生产季节或不同的生产时期,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短 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收获季节或出现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 求非常大,对劳动时间需求很长,而且对劳动时间的限制非常严格。在农业生产的日常管理期间,对于农业劳动 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度的需求,相对要少得多、短得多,甚至农业劳动力在一年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农 活可做。农业劳动力需求有数量和劳动时间季节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农业经济学5农业劳动力
农业科研劳动力
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的劳动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和 进步。
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
1 技能培训
2 农业技术
3 资源配置
提供农业劳动力的培训 和技能提升,可以提高 其生产效率和质量。
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如智能农机和远程监测 系统,可以提高农业劳 动力的生产力。
合理配置土地、资金和 信息资源,可以提高农 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大 量儿童留守,增加了教 育和社会问题的挑战。
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促使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 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 业升级。
农业劳动力的未来展望
智能农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劳动力 将更多地运用智能技术和自动 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
可持续农业
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农 业劳动力将朝着可持续农业的 方向发展。
教育培训
加强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农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1
供需关系
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
收入差距
2
需求较大而供应相对不足。
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存
在城乡收入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
3
流动性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业劳动力 的流动性越来越高,给市场带来了新 的挑战。
农业劳动力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农业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 应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 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村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 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 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 生产效率。
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和压力。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农业劳动力资源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相关理论介绍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3、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4、托达罗模型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二元经济到成熟经济
农业部门的产出和工资
从二元经济到成熟经济
农业部门能够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业剩余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二)工业现代部门的增长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面 临“无限”劳动供给,平均农业剩余等于生存工资, 劳动供给曲线水平
第二阶段:农业部门没有剩余劳动力,但有隐蔽失 业,平均农业剩余低于生存工资,劳动供给曲线斜 率为正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 农业劳动力资源质量:体力和智力
一般而言,在以手工操作和畜力为主的 劳动条件下,衡量和评价农业劳动力资源 质量的主要标志:性别、年龄、体力强弱;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衡量和评价的标志: 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
较强的假设: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在短缺点之前一 直保持不变
中国是否已到达“刘易 斯拐点”?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托达罗模型 为什么在存在城市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
仍然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托达罗和哈
里斯合作“托达罗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改进之处 两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农业产业化点) 农业剩余的重要性(现代部门不仅要靠传统部门提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不仅提供食物和原材料,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效能。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生产效益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保证农田的正常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少的农业劳动力则会导致种植面积的缩减和种植方式的简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生产效益的关系除了数量上的充足,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也是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管理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操作经验,能够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效能为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效能,以下几点策略可以被采用:1. 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提供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
2. 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农业劳动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智能农机的使用能够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合作社:建立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劳动力之间的合作机会和资源共享。
这种形式的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帮助农业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
4.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发展。
例如,提供农业贷款和补贴,降低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四、结语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
第六章农业中的劳动力
• 5、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 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农村非农产业中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 (2)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3)拓展农业产业化就业空间。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 (4)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5)要进行农村非农产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6)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的门路 (7)开发人力资本,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 第一、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 第二、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 第三、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 第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 第五、采取正确的政策与措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 • 第六、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 (2)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的 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
• (3)它可以使农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来满足国民经 济其他部门发展的需要。
• (4)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腾 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休息娱乐。
• (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无止境的,而提高劳动力利 用率要受到人的生理因素的限制,而且减少生产劳动时间 也是人类的需要。
附:十九大与中国农业劳动力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元)
2500
农业劳动力
(2)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 域性 (3)内容的多样性
(4)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3、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 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 (3)农业劳动力即是重要的生产要 素,又是消费者。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1、农业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 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为了应付物资的极度匮乏,中央政府 开始严格限制公众生活需求的增长。在这 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大批城市 人口被迫返乡,与此同时,限制农村人口 自由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允许流动”到“公 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 1979 - 1983 年:“控制流动”下的劳 动力转移准备阶段;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பைடு நூலகம்
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 拉尼斯、费景汉提出了自己 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 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 制度工资的阶段。——至关重要
(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工 资的阶段。
控制盲目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逆转阶段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跨地区流动这种无计划的劳动力转移给当时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
本章学习要点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生产率
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 发展。 (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 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 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 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 (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 不存在失业。 (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5农业劳动力
第一,直接指标
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主要: ①“人年”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人日”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人时”农业劳动生产率
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主要有: ①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产值。 ②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净产值。 ③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天、小时)创造的利润。 一般来说,在综合考察一个部门、地区或企业的劳 动生产率时常用价值指标。
5.1.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②农业劳动力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 ③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 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 实际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 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 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 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 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①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
②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 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 的扩大成正比例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观点: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 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 居住环境恶劣等都属于推力;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 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力。
《农业劳动力》课件
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
教育意识不强
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制约了农业生 产效率的提高。
部分农业劳动力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 够,缺乏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 动力。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 市相比,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劳动力的培训需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 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等 多样化经营模式。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 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
才。
农业劳动力的创新模式
家庭农场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实现规
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合作社模式
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 共同经营、共担风险,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
度。
农业产业化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 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协同
效应。
智慧农业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智能化、精准化
农业生产和管理。
农业劳动力的创新实践与案例
某地区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和市场开拓,实现了家 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某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经营
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协作,实现了农业产业的 协同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特点
地域性
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密切相关
。
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劳动力 的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随季节波动 。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的文 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 知识。
农业劳动力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
•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 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 2.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 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 差异。
• 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 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 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 理的。
(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 因素
•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 劳动力的资源供给的规模和构成。 • 2.农业部门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 实际供给的多少。 •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 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 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 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惟 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 的经济推动力。 •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 性。 •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 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 需求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 发展中的作用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 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二)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 节性。 •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 散性和地域性。 •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 稳定性。
三、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 式
• (一)强制转移型的英国模式 • 1.英国农村劳动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 浪潮的出现向非农产业转移。 • 2.向殖民国家转移农村剩余人口是英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特征。 •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有效促进 农业增长。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述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述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能够为农业生产与经营提供劳动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总称。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定义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特性;二是人力资源的性质。
在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劳动力资源用途多样,例如作物生产、畜牧业、渔业等。
这些方面都需要不同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定义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劳动力需求。
此外,人力资源的性质也需要被纳入定义中。
劳动力资源的获得可以通过如教育、培训、就业等各种手段实现,因此在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定义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人身因素。
因此,综合以上方面因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可以被总结为能够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必需的劳动力,包括农业生产所具备的各种技能及经验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总称。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巨大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业劳动力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截至2019年,我国农民人口总数已达9.93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口约占70%。
这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庞大。
这对于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强由于农业收益较低、生产工作季节性等原因,农村人口有很强的流动性。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往往需要不同规模的农业劳动力。
这就需要农业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流动,以满足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综上可知,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庞大,但同时也存在着流动性较强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管理,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分类农业劳动力资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从人口学特征上看,农业劳动力资源可以分为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 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 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 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微观 需求和宏观需求。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与智 力的总和。 广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 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质量。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 劳动供给的数量及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 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 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 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农业劳动力的角色与地位日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和问题。
1. 农业劳动力的定义与分类农业劳动力是指在农业生产上从事耕种、养殖、种植等各类农业活动的劳动者。
根据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农业劳动力可以分为农民劳动力和农业工人两类。
1.1 农民劳动力农民劳动力主要由农村居民组成,他们自己或者与家人共同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劳动力包括农田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和临时劳动力。
他们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1.2 农业工人农业工人是指在农业生产上从事雇佣劳动的员工。
他们与农户签订劳动合同,为农场或农户提供劳动力。
农业工人可能是短期雇员或长期定期工,他们的劳动力来源于城市或周边农村。
2.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动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开垦农田、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作物,以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同时,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术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2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缺乏农业劳动力可能导致耕地撂荒、农田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供应。
因此,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保护和培养,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 农业劳动力现状与问题3.1 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构成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在现代社会,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充足与否、技能水平的高低、生产积极性和态度等都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充足的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等繁重的农事工作。
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足,将导致无法及时进行农事活动,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农业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对农业技术了解不足或不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农民,则可能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的潜力,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和态度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是一项繁重而辛苦的工作,需要农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懒散敷衍,那么农业生产就无法保证质量和效益。
而当农民们对待农业生产以一种认真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时,他们会更加用心地完成农事活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劳动力的管理和培养。
首先,加强农业劳动力的培训。
通过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班、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其次,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通过扶持农村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吸引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减轻农业劳动力的压力。
此外,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关爱和奖励政策。
提供适当的福利待遇,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总之,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质量和生产态度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名词解释在中国,农业是特殊的行业,因为许多社会成员都参与其中,劳动力变得越来越多。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其中包括农民、农场主、农业服务人员、农村劳动力、农机操作员以及农业研究专家等。
农民是农业劳动力中最重要的群体,也是社会中最受欢迎的群体之一。
农民是生产农牧产品的主体,他们也是大量农业技术的执行者,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努力。
他们是中国农村的支柱,负责生产粮食、果品、蔬菜、牛奶和其他产品,为社会提供供应。
农场主是农业劳动力中少数拥有土地、资金和资本的群体。
农场主不仅仅负责种植作物,而且还负责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他们的财产不断增加,而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攀升。
农业服务人员是农业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负责帮助农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他们可以提供农药、饲料、农资生产、机械维护和其他农业技术支持等服务。
这些服务人员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而且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增加更多的收入。
农村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劳动力,他们主要从事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劳务劳动、农村零售和农产品批发等工作。
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基石。
农机操作员是农业劳动力中的重要群体,他们负责操作、维护和修理农机设备。
农机操作员的能力决定了农机设备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这是我国农业自动化的关键人才。
农业研究专家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支撑,他们负责研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建立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结构和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发展。
总而言之,农业劳动力是中国农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民、农场主、农业服务人员、农村劳动力、农机操作员和农业研究专家等人群,他们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持久、稳定的劳动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 需求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 发展中的作用 •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 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二)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 节性。 • 2.农业劳动在空间多样性。 •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 稳定性。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 式
• (一)刘易斯模式 • 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 济结构。 •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 余劳动力的存在。
•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 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 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利润。 •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 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 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 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 即它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惟 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 的经济推动力。 •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 性。 •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 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政策选择
• 1.加快城市化速度。 • 2.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4.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 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 体状况和特点
•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总体状况
• 我国1998年到2005年历年来农业劳 动力统计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劳动 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0%以上, 乡村劳动力总数一直在4.6亿以上,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 重大约为60%。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呈现的基 本特点
(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 因素
•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 劳动力的资源供给的规模和构成。 • 2.农业部门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 实际供给的多少。 •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 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 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 念与类型
•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 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 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 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 (一)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 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 (二)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1.积累型剩余。 • 2.结构型剩余。 • 3.替代型剩余。 • 4.季节型剩余。
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 (一)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 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 •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 复杂性。 •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 数量在减少。
(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因素
•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 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 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 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 素。
(三)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
• 1.日本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 2.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特点及政策选择
•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一是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性和 稳定性较差,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 • 二是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转移出去的 农业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 三是从人口的流向来看,农业剩余劳动 力主要是从农村流往城市,从内地流往 沿海,由北往南。
•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本含义有 以下几个方面:
•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 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 2.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 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 差异。
• 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 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 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 理的。
拉尼斯(二)拉尼斯-费模式
• 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 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 段 •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 段。 •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 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 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 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
•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 一 )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劳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 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 , 农业 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 降 • ( 二 )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 的快慢, 的快慢 ,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于 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 ( 三 )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 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三、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 式
• (一)强制转移型的英国模式 • 1.英国农村劳动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 浪潮的出现向非农产业转移。 • 2.向殖民国家转移农村剩余人口是英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特征。 •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有效促进 农业增长。
(二)自由迁移型的美国模式
• 1.美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 化条件下形成的。 • 2.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 效率的提高。
• (一)农业劳动力仍然占乡村劳动 力的绝大多数,但比重在逐年下降 • (二)东西部农业劳动力比例差异 明显 • (三)农业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所占比重 最大,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劳动 力
•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式 多样化,以工业、建筑业和饮食 服务业为主 •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 • (六)农业劳动力质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