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合集下载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2.按作用大小分 • 地震作用按其作用大小可分为:多遇地震作用、基本地震作用和预
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节主要介绍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 四、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区别
• 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都是以水平作用为主的形式作用在建筑物上 的,但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是有很大区别的。因 此,在结构设计中要求结构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
• 一、动力计算简图
• 实际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颠簸摇晃的现象十分复杂。在计算地震作用 时,为了将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突显出来,然后运用理论公式进行计 算设计,需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化为动力计算简图。
• 例如:对于图4-1(a)所示的实际结构一水塔,在确定其动力计算简图 时,常常将水箱及其支架的一部分质量集中在顶部,以质点m来表示; 而支承水箱的支架则简化为无质量而有弹性的杆件,其高度等于水箱 的重心高,其动力计算简图如图4-1(b)所示。这种动力计算体系称为 单质点弹性体系。
• 3)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 停压时,桩端应停留在软弱土层中,且停压的间隔 时间不宜超过24h;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1.作用形式 • 风荷载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物表面上的压(吸)力,只和建筑物的体形、
高度、环境(地面粗糙度、地貌、周围的楼群)、受风面积大小等有关; 而地震作用都是由质量受振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地震作用是通过场地、 地基、基础作用于结构上部的。 • 2.作用时间 • 风荷载的作用时间长,发生的机遇也多,因而要求结构在风荷载作 用下不能出现较大的变形,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相反,发生地震 的机遇少,持续时间也短,但作用剧烈,故要求做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摘要:
1.概述
2.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确定方法
3.应用实例
4.总结
正文:
1.概述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针对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组合方式。

通过将地震作用效应的不同分项系数进行组合,可以得到一个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用于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这种组合方式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确定方法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确定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版的4.2.4 条及条文说明中已有详细说明。

根据规范,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

具体计算公式可参照5.4.1 条基本组合,但各分项系数均取1.0。

3.应用实例
以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为例,假设地震作用效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根据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0,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也取1.0。

然后,根据建筑物的重量、地震作用效应
的标准值和分项系数,可以计算出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值。

将这个值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4.总结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一种重要的组合方式,可以通过将地震作用效应的不同分项系数进行组合,得到一个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用于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这种组合方式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它是评估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根据我国当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在计算建筑物受到水平地震作用时的结构响应时,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场地分类、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地震作用标准值fek,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崩塌和倒塌。

根据GB 50011-2010规范的要求,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分为一般性建筑、重要性较大建筑和特殊用途建筑三个等级,分别对应fek的不同取值。

一般性建筑的fek取值为0.10,重要性较大建筑为0.15,特殊用途建筑为0.20。

这是因为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承受的荷载大小是不同的,重要性较大的建筑物需要承受更大的水平地震作用荷载,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此外,建筑物所处的场地分类也是确定fek值的重要因素。

根据GB 50011-2010规范,场地的分类可分为I类(岩石或硬质土壤)、II 类(一般土壤)和III类(软弱土地),对应fek的取值分别为0.15、0.20和0.25。

场地的分类不同,地震作用的荷载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相应的fek值也有所差异。

另外,在地震烈度的选择上也会对fek的取值产生影响。

GB50011-2010规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按照规范所规定的烈度地震波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分析计算,从而确定fek值。

对于不同的烈度地震,其对应的fek值也会有所区别。

总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其取值受到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场地分类、地震烈度等因素的影响。

合理的选择fek值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从而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

重点
m3 180t
m2 270t
K3 98MN/m
K 2 195MN/m
m1 270t K1 245MN/m
解: (1)计算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q 0.85 Gk 0.85 (270 270 180) 9.8
k i n
5997 .6kN
(2)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查表得 max 0.16
(4)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Fn n FEK 1.4Tg 0.56
Tg ( s)
0.35
FEK 833.7kN
T1 1.4Tg T1 1.4Tg
0 0 0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0.08T1 0.07 0.35 ~ 0.55 0.08T1 0.01
0.55
T1 1.4Tg
0.008 0.006
注: 基本周期介于3. 5s和5s之间的结构,按插入法取值。
5.5 抗震变形验算 5.5.1 表5.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 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Δ ue≤[θ e]h Δ ue—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θ e]—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5.1采用; h — 计算楼层层高。 表5.5.1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结构类型 钢筋混凝土框架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 [θ e] 1/550 1/800 1/1000
Tg T1 3s T 1 ( g ) 2 max T 0.139
场地类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Ⅰ 0.25 0.30 0.35
Ⅱ 0.35 0.40 0.45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5.2.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1):式中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应按本章第5.1.4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Fi-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i,G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章第5.1.3条确定;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δ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可按表5.2.1采用,多层内框架砖房可采用0.2;其他房屋可采用0.0;ΔF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注:T1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5.2.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 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d式中F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j-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章第5.1.4条确定;X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rj-j振型的参与系数。

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应按下式确定: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j-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5.2.3 建筑结构估计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2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1.0.5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
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 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
设防烈度的确定——抗规附录A
(3)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的目的
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
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 应符合表3.2.2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1.抗震设防的三水准目标——抗规GB50011-2010
1.0.1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 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 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 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 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 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 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 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 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 的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 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 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设防依据——抗规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
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 定。
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
3.3.3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C.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设防标准 ——自身 条件问题。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A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的求解A.1 求解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 i 和抗侧刚度D i :G i =永久荷载标准值+0.5×楼面活载标准值(按5.1.3条,不包括屋面活载)。

D i 为根据D 值法得到的修正抗侧刚度,矩形柱:33i c i D a Ebh D l = (b 、h 分别为矩形截面宽、高,l 为柱长,a c 为刚度修正系数参页8插页,a c =1时为反弯点法);圆柱:43316i c D a E dl π=(d 为圆形截面直径,l 为柱长,a c 为刚度修正系数参页8插页)。

S —C 修正刚度法,底层:()()211[1216][231]cbbciiD ii l ii =++∑∑∑∑,底层以上:()212[11]i i bciD l ii =+∑∑。

A.2 求解各层相对位移i δ及顶点总位移T μ:nijj iGG==∑∑ ii iGD δ=∑ 1iT i jj μδ==∑ 1nT ii μδ==∑A.3 求解T 1:1 1.7TT ψ=(式C.0.2《高规》页173),T ψ为周期折减系数《高规》4.3.17页43,填充墙刚度越大取下限,否则取上限。

《高钢规》中T ψ为0.90T ξ=B 多层结构(钢结构≤12层)底部剪力法解题步骤B.1 求1α(T 1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T 1未知时,另参A 中T 1的求解。

已知T 1时,求1α:m axαg (特征周期)B.2 求G i 、iG ∑、eq G 、Ek F 、n δ、n F ∆、i F 、E ki V :G i =永久荷载标准值+0.5×楼面活载标准值(不包括屋面活载);i G ∑=1G +2G +…+n G (n 为楼层总数包括小塔楼);0.85eq i G G =⨯∑;1Ek eq F G α=⨯;分别根据T g 和T 1查表5.2.1(页36)得n δ、1n δ-(小塔楼层数为1):n F ∆=n δ×Ek F (无小塔楼时);11n n Ek F F δ--∆=⨯(小塔楼层数为1),内框架0.2n δ=,砖混底框0n δ=。

五地震作用效应计算

五地震作用效应计算

第四章水平地震作用计算4.1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4.1.1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屋面恒载+50%屋面均布活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半层墙自重其他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楼面恒载+50%屋面均布活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层柱自重+纵横墙自重柱及纵横墙自重:内柱自重:500㎜×500㎜结构重:25×0.50×0.50=6.25 kN/m 抹灰层: 1 7×0.01×0.50×4=0.34 kN/m 小计: 6.59 kN/m 外柱自重:400㎜×600㎜结构重:25×0.40×0.60=6.00 kN/m抹灰层:17×0.01×(0.40+0.60)×4=0.34 kN/m小计: 6.34 kN/m 1)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柱:6.59×3.9/2×(17+17)+6.34×3.9/2×(17+17)=857.26 kN屋盖:(16.2+0.6) ×(67.15+0.4)×4.86=5515.32 kN梁:2.09×4.80×50+2.09×3.90×7+2.09×2.70×8+2.09×5.40×5+4.09×11.40×2+4.09×13×16.2×4.09×17.2×2=1755.53 kN900高女儿墙:2.64×(67.15+0.4+16.2+0.6)×2=425.12 kN内外墙:2.64×[67.15×2×(3.90-0.40)+16.2×2×(3.90-0.60)]+2.48×6.90×(3.90-0.60)×23+2.48×[4.8×(3.90-0.40)×18+3.9×(3.90-0.40)×2+2.7×(3.90-0.40)×4+5.4×(3.9 0-0.40)×1]=3780.27 kN1/2×3780.27=1890.14 kN2.4m楼梯间:2.64×[6.90×(2.40-0.30)+3.90×(2.40-0.30)]×2×2+6.25×2.4×4+6.34×2.40×4+4.86×3.90×6.90×2=621.93 kN屋面可变荷载:0.50×16.20×67.15×2.0=1087.83 kN∴G5=857.26+5515.32+1755.53+425.12+613.48+1890.14+1087.83=12145 kN 突出部分:425.12+621.93=1039 kN2)2-4层:柱:6.59×3.9×(17+17)+6.34×3.9×(17+17)=1714.52kN屋盖:(16.2+0.6) ×(67.15+0.4)×3.89=5515.32 kN梁:2.09×4.80×50+2.09×3.90×7+2.09×2.70×8+2.09×5.40×5+4.09×11.40×2+4.09×1 3×16.2×4.09×17.2×2=1755.53 kN内外墙:2.64×[67.15×2×(3.90-0.40)+16.2×2×(3.90-0.60)]+2.48×6.90×(3.90-0.60)×4.8×23+2.48×4.8×(3.90-0.40)×18+2.48×3.9×(3.90-0.40)+2.7×(3.90-0.40)×4+5.4×(3.90-0.40)×1=1757.07kN1/2×1757.07=878.54kN屋面可变荷载:0.50×16.20×67.15×2.0=1087.83 kN∴G4= G3= G2=1714.52+4414.52+1755.53+1607.79+1128.12=12145 kN3)1层:柱:6.59×4.9×(17+17)+6.34×4.9×(17+17)=2154.14kN屋盖:(16.2+0.6) ×(67.15+0.4)×3.89=5515.32 kN梁:2.09×4.80×50+2.09×3.90×7+2.09×2.70×8+2.09×5.40×5+4.09×11.40×2+4.09×13×16.2×4.09×17.2×2=1755.53 kN内外墙:2.64×[67.15×2×(3.90-0.40)+16.2×2×(3.90-0.60)]+2.48×(3.90-0.60)×16+2.48×[4.8×(3.90-0.40)×18+3.9×(3.90-0.40)×2+2.7×(3.90-0.40)×4+5.4×(3.90-0.40 )×1]=1757.07 kN1/2×1757.07=878.54 kN基础梁:250㎜×400㎜2.09×67.15×4+2.09×16.2×17=1136.96 kN雨蓬:25×3.14×0.202+3.89×(2.4+5.4)×2+17×0.10×0.40×3.14×3.90=76.08 kN∴G1=2154.14+4414.53+1755.53+878.54+1136.96+76.08+1128.12 =11543.90 kN4.1.2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重力荷载代表值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页图(图4-1)所示图4-1 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kN)4.2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4.2.1 梁柱线刚度计算采用D值法计算框架刚度,其中现浇框架惯性矩中间跨取I=2I0,边框架取I=1.5I0,柱混凝土等级为C30:Ec=3.0×104N/㎜2 I0=1/12bh3,梁混凝土等级为C25:Ec=3.0×104N/㎜2。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标准值公式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标准值公式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标准值公式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公式:
总峰值地震力F=aI(m)(Sg+Sd)+bI(m)(hSv+Sz)
其中,
aI(m)表示地形情况修正系数,取值范围[0.6~1.2];
Sg表示剪切波对建筑物造成的峰值地震力,取值如下:
Sg=980/R,R为结构响应比,它是结构的有效周期(T一So)与地震波的周期(T)之比,R取值范围(2.2~3.3);
Sd表示调整后的峰值位移震力;
bI(m)表示地形情况修正系数,取值范围[0.6~1.2];
h表示结构的层高,单位米;
Sv表示垂直方向的峰值地震力,取值为385/R;
Sz表示水平方向的峰值地震力,取值为340/R。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公式适用于各种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桥梁结构等多种结构,可以指导结构设计防震,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1)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屋面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女儿墙重量:(1.95+0.51+0.875)×[(11.4+0.2)×2+(25+0.2)×2-(2.5+0.4×10+0.5×4)]=217.11kN屋面板重量:6.4×(4-0.2-0.15)×(11.4-0.2-0.3-0.2)×2=499.90kN7.7×(6-0.15×2)×(11.4-0.2-0.3-0.2)×2=939.25kN5.9×[(6-0.2-0.15)×(2.5-0.3)×2+(2.5-0.3)×(3.6-0.3)]+6.4×(1.8-0.25)×(2.5-0.3)=211.33kN499.90+939.25+211.33=1650.48kN电梯机房重量:0.91+2.366+1.333+3.465+1.43+3.887+25×0.3×0.3×1.5×2+25×0.2×0.2×(1.8×2+2.5×2)+5.9×1.6×2.3=50.453kN楼梯间重量:(7.275+15.132+3.958)×2+(1.275+1.716+0.449+1.62)+(2.61+5.148+1.346+0.486)=67.38kN4.5×[(2.5-0.4)+(2.5-0.25-0.2)+(5.4-0.3-0.25)+(5.4-0.3-0.2)]=62.55kN3.89+4.031+0.432+0.571=8.924kN25×3×(0.4×0.4×3+0.5×0.5)=54.75kN5.9×(5.4-0.35)×(2.5-0.3)=65.55kN67.38+62.55+8.924+54.75+65.55=259.15kN楼梯板重量:25×(0.3×0.15/2×1.1×9+3×1.1×0.12+0.2×0.3×2.5)+3×1.1×2.3+17×0.02×[1.1×2.3+2.3×(0.2+0.2+0.2)+1.1×3]+2.12=31.38kN8层柱重量:25×1.5×(0.4×0.4×9+0.5×0.5×5)=100.88kN17×0.02×1.5×(0.4×4×9+0.5×4×5-0.2×2×14)=9.59kN100.88+9.59=110.47kN梁重量:4.5×[(11.4+0.2)×7-0.4×12-0.5×8-0.3)]=324.45kN4.5×[(25+0.2)×3-0.4×12-0.5×8]=300.6kN1.5×(2.5-0.3)=3.3kN2.122×2+4.243×2+3.89+4.031+3.89+4.972+1.428×2+2.418×2+0.432+0.714×2+1.18×2+0.571+0.443=42.44kN324.45+300.6+3.3+42.44=670.79kN7层墙、门、窗重量:54.253×2+28.925×2+42.844+41.342+40.291+14.463×2+15.826×2+18.378+11.172×2+8.629+14.463×2+23.598×2+5.573+8.374+8.439×2+15.06×2+10.184+8.706×2+26.611+5.597×2=603.23kN7层柱重量:25×3×(0.4×0.4×12+0.5×0.5×8)=294kN17×0.02×3×(0.4×4+0.7×4+1.7×2+1×2+0.6×3+1.4×2+0.9×2+1)=17.544kN294+17.544=311.544kN因屋面可变载不计入重力荷载代表值,故屋面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217.11+1650.48+50.453+259.15+31.38+110.47+670.79+603.23/2+311.544/27=3447.22kN2-6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楼面板重量:3.5×(4-0.35)×(11.4-0.2-2.25-0.2)×2=223.563kN3.0×[(2-0.25)×(2.5-0.3)+(4-0.25)×(2.5-0.3)+(6-0.3)×(2.9-0.25)+(2.5-0.3)×(6-0.55)+(2-0.25)×(4-0.55)]×2+3.0×(3.6-0.3)×(2.5-0.3)=296.325kN4.8×(6-0.3)×(6-0.35)×2=309.168kN3.5×(1.5-0.2)×(6-0.3)×2=51.87kN223.563+296.325+309.168+51.87=880.93kN柱重量:25×3×(0.4×0.4×12+0.5×0.5×8)=294kN17×0.02×3×(0.4×4+0.7×4+1.7×2+1×2+0.6×3+1.4×2+0.9×2+1)=17.544kN294+17.544=311.544kN楼梯板重量:31.38×2=62.76kN梁重量:[1.5×(2.5-0.3)+3×(6-0.3)+1.5×(4-0.35)+3×(6-0.3)+1×(2-0.25)]×2+1×(5-0.6)=93.85kN4.5×1.5×4=27kN0.431×2+2.267×2+0.422+0.305+0.384+2.648×2+0.22×2+0.676×4=14.947kN670.79+93.85+27+14.947=806.59kN墙、门、窗、栏杆重量:603.23+1.06×4+4.239×2=615.948kN楼面可变荷载:2.0×[(25-0.1)×(11.4-0.1)-1.8×2.5]+2.5×6×1.5×2=598.74kN因楼面可变荷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要乘以组合值系数0.5,故2-6层的总重力荷载G kN代表值为:=880.93+311.544+62.76+806.59+615.948+0.5×598.74=2977.14621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楼面板重量:3.5×(4-0.35)×(11.4-0.2-2.25-0.2)×2=223.563 3.0×[(2-0.25)×(2.5-0.3) +(4-0.25)×(2.5-0.3)+(6-0.3)×(2.9-0.25)+(2.5-0.3)×(6-0.55)+(2-0.25)×(4-0.55)]×2+3.0×(3.6-0.3)×(2.5-0.3)=296.325kN4.8×(6-0.3)×(6-0.35)×2=309.168kN3.5×(1.5-0.2)×(6-0.3)×2=51.87kN223.563+296.325+309.168+51.87=880.93kN柱重量:25×3.8×(0.4×0.4×12+0.5×0.5×8)=372.4kN372.4+17.544=389.944kN楼梯板重量:31.38×2=62.76kN梁重量:[1.5×(2.5-0.3)+3×(6-0.3)+1.5×(4-0.35)+3×(6-0.3)+1×(2-0.25)]×2+1×(5-0.6)=93.85kN4.5×1.5×4=27kN0.431×2+2.267×2+0.422+0.305+0.384+2.648×2+0.22×2+0.676×4=14.947kN 670.79+93.85+27+14.947=806.59kN墙、门、窗、栏杆重量:因1层平面布置与标准层大致相同,此项荷载相差不大,故大小取同标准层此项荷载,为615.948kN楼面可变荷载:2.0×[(25-0.1)×(11.4-0.1)-1.8×2.5]+2.5×6×1.5×2=598.74kN因楼面可变荷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要乘以组合值系数0.5,故1层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880.93+(389.944+311.544)/2+62.76+806.59+615.948+0.5×598.74=3016.341G kN(2)全楼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采用顶点位移法计算,此方法计算周期必须先求出结构在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作用于各质点产生的顶点位移,计算过程见表3-2-15。

地震作用的计算和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的计算和抗震验算
7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今以任一微分脉冲作用进行讨论,设它 在t=τ-dτ时开始作用,作用时间为 x dτ,则冲量大小为 g (t )d 动量增量为 mx( ) 从动量定理,得
g (t )d x
由通解式可求得当τ-dτ时,作用 一个 g (t )d 微分脉冲的位移反应为 x ( ) x ( t ) g dx( ) e sin ' (t )d 地震作用下的质点位移分析 ' 将所有微分脉冲作用后产生的自由振动叠加,得总位移反应
质点相对于地面的最大加速度反应为
10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谱:主要反映地面运动的特性 最大相对位移 最大相对速度 最大加速度 最大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阻尼比、地面运动确定后,最大反应只是结构周期的函数。 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 期的关系曲线称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
h=5m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阻尼比为0.05) (2)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 烈度
6 0.04 ----7 0.08(0.12) 0.50(0.72) 8 0.16(0.24) 0.90(1.20) 9 0.32 1.40
查表确定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22
17.7.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
例: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 盖处。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Ⅰ类 场地;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700kN,框架柱线刚 度 ,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多 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解: (1)求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 (2)求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查表确定
地震特征周期分组的特征周期值(s)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推导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推导

隔震结构荷载组合系数推导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12.2.1条强制性条文的规定,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代)的20%和40%。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5.1.3条的规定,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 Evk=ɑvmax G eq=0.75ɑvmax G代3.3.14条第3点“宜乘以增大系数1.5”。

3、9度0.75ɑ0.75=0.234;8度0.75ɑvmax=0.16×1.5×0.65×0.75=0.117;7.5度0.75ɑvmax=0.12×1.5×0.65×vmax×1.5×0.65×0.75=0.0585;由上可知,8、9度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均小于第12.2.1条的规定(即20%和40%的规定),须用0.2G代及0.4G代代替荷载组合中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4、SATWE中,可以改动的竖向地震力的系数为1.3(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及0.5(同时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时),所以r EV.S EVK=r EV. ɑvmax G eq,当9度降为8度时,S EVK=0.117G代,而实际应为,S EVK=0.4G代,所用r EV所=1.3×0.4÷0.117=4.444;同理,当9度降为7.5度时,S EVK=0.08775G代,而实际应为,S EVK=0.4G代,所用r EV所=1.3×0.4÷0.08775=5.926;当8度降为7度时,S EVK=0.0585G代,而实际应为,S EVK=0.2G代,所用r EV所=1.3×0.2÷0.0585=4.44;当同时考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9度降为8度时,为1.7;当9度降为7.5度时,为2.279;5、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r EV隔震后上部结构设计采用烈度设防烈度8度 7.5度7度9度 4.45 5.938度 4.456、同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水平地震作用时r EV隔震后上部结构设计采用烈度设防烈度8度 7.5度7度9度 1.7 2.288度 1.7我们这个工程相当于从8度(0.3g)降到了7度(0.15g),降低一度,采用上表红色数据。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一、确定计算前提:烈度:甲类建筑按安评报告且应高于本地设防烈度,乙、丙类按本地设防烈度。

(高层适用)方向:两个主轴方向+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斜交角度大于15度)双向地震:质量刚度明显不对称(1)从平面形状上判别:平面为L 形,T形等属于平面不规则的结构为明显不对称的结构,位移比无论为何值,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位移比大于1.2(或1.3,尚无定论)的结构属平面不规则中的扭转不规则,无论平面形状对称与否,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从竖向形状上判别:大地盘结构为明显的质量及刚度竖向不对称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4)竖向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如上下刚度差别较大,或上下的质量差别较大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7度半(高层)、8度、9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考虑。

8、9度时的隔震结构偶然偏心:(高层、单向地震考虑,多层不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二、选择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发、时程分析法。

三、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采用半层集中法,屋面活荷载和软钩吊车荷载不计入,书库、档案馆等活载组合系数取0.8楼顶计算: 楼板+下半层墙体重力+活荷载×0+雪荷载×0.5+积灰荷载×0.5每层计算:楼板+上下半墙重量+等效均布活载×0.5(书库、档案活载×0.8)+实际情况的楼活载×1.0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地震效应Fi计算楼层剪力计算考虑扭转耦联作用边榀构件地震效应放大(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的除外)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地震效应折减薄弱层放大系数1.25剪重比调整0.2V0调整(框剪)筒体结构调整。

框支柱调整(部分框支剪力墙)地震作用标准值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效应:(1)9度高层:Geq=0.75Ge (水平地震计算时,Geq=0.85Ge)ɑvmax=0.65ɑmax地震效应按各构件所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配,并宜乘以1.5的放大系数。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
3 2 1
G4 =831. 6
3.36 3.36 3.36
4.36
n 0.0548 Fn 19.7kN
Gi (kN) 831.6 1039.5 1039.5 1122.7 4033.3 Hi (m) 14.44 11.08 7.72 4.36 GiHi (kN.m) 12008. 11518. 8024.9 4895.0 36446.
多质点系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 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FEK 1Geq
FEk Fk
Gk
Fn
H k
又叫做底部剪力。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4 =831. 6 3.36 G3 =1039. 6 G2 =1039. 6 G1 =1122.7 3.36 3.36
4.36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T1 1.4 0.35 0.49s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Tg ( s)
0.35
T1 1.4Tg
T1 1.4Tg
0 0 0
n 0.08T1 0.01 0.0548
0.55
0.08T1 0.02
n ---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Fn n FEK
Geq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Fi --- 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Gi ---i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H i --- i质点的计算高度;
底部剪力法应用举例
例1: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示框 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已知 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67s ,抗震 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 震分组为第二组。

第四章地震作用计算

第四章地震作用计算
烈度、场地类别 8度 Ⅰ、Ⅱ类场地和7度 8度 Ⅲ、Ⅳ类场地 9度 房屋高度范围( m) >100 >80 >60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一、产生扭转地震反应的原因 两方面:建筑自身的原因和地震地面运动的原因。 1. 建筑结构的偏心
m
产生偏心的原因:
a. 建筑物的柱体与墙体等抗 侧力构件布置不对称。 b. 建筑物的平面不对称。
jk --- 为 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T --- 为 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
2 S EK S x (0.85S y ) 2
S EK S (0.85S x )
2
2
取两者中较大值
S x ( S y ) --- 为仅考虑x(y)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目前,国外抗震设计规定中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 结构或构件有: 1. 长悬臂结构; 2. 大跨度结构; 3. 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 4. 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 5. 砌体结构; 6. 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前三类结构要考虑向上或向下 竖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地震作用计算
一、结构抗震计算原则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遵循下列原则:
1 、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考虑各 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 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宜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影响。 4 、 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 竖向地震作用。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力。

它是建筑物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一般来说,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建筑物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地震设计中,工程师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计算建筑物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大小的一个参数,一般用地震烈度标度来表示。

地震烈度越大,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就越严重,因此建筑物在地震设计中所能承受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会相应增大。

在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工程师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来进行计算,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

另外,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也是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力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和高层建筑,其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会相对较大,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中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而对于一般的住宅建筑和轻型结构建筑,其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满足相关的抗震要求,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确定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工程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等因素来合理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才能够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总之,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建筑物在地震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力,它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取值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取值

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取值地下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在抗震设计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地震是地下建筑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因此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确定地震作用取值。

本文将介绍地下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地震作用取值相关内容。

一、地震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地震作用是指在震后产生的、对地下建筑造成影响的各种力、振动等物理量。

地震作用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 基础振动:地震动垂直于地表面时,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处,振幅逐渐递减,直至消失。

当地下建筑的基础处于这一深度范围内时,地震动会通过基础传递到地下建筑内部,引起地下建筑产生振动。

2. 地震引起的土体变形:地震引起土体的变形,可纵向或横向引起地下建筑产生扭曲或变形。

3. 地震引起的地裂缝:地震对地下建筑的影响还会引起地裂缝,使地下建筑裂缝变形甚至断裂。

二、地震作用取值的计算方法地震作用的取值需要通过计算得出。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了两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等效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1.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地震作用看作一个等效的静力作用,从而简化计算。

等效静力法的计算适用于建筑抗震等级不高的地下建筑,但对于抗震等级较高的地下建筑则需要采用反应谱法。

等效静力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地震力的计算代表周期。

(2)按印度规范确定地震力水平和垂直的分量。

(3)根据地震动力学原理,将各作用力转化为填充土的承载力,并按有关规定计算水平地震力带来的垂向压力。

(4)按设计基础面积计算地震力。

2. 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一种全动力计算方法,是考虑了地震动时间史的变化,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地震动的变化规律。

反应谱法是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适用于抗震等级较高的地下建筑。

反应谱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现场地震动的特征参数。

(2)建立以地震动为激励、地下建筑为反应的动力模型。

(3)分析地下建筑的动力响应,得到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1)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屋面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女儿墙重量:(1.95+0.51+0.875)×[(11.4+0.2)×2+(25+0.2)×2-(2.5+0.4×10+0.5×4)]=217.11kN屋面板重量:6.4×(4-0.2-0.15)×(11.4-0.2-0.3-0.2)×2=499.90kN7.7×(6-0.15×2)×(11.4-0.2-0.3-0.2)×2=939.25kN5.9×[(6-0.2-0.15)×(2.5-0.3)×2+(2.5-0.3)×(3.6-0.3)] +6.4×(1.8-0.25)×(2.5-0.3)=211.33kN499.90+939.25+211.33=1650.48kN 电梯机房重量:0.91+2.366+1.333+3.465+1.43+3.887+25×0.3×0.3×1.5×2+25×0.2×0.2×(1.8×2+2.5×2)+5.9×1.6×2.3=50.453kN 楼梯间重量:(7.275+15.132+3.958)×2+(1.275+1.716+0.449+1.62)+(2.61+5.148+1.346+0.486)=67.38kN4.5×[(2.5-0.4)+(2.5-0.25-0.2)+(5.4-0.3-0.25)+(5.4-0.3-0.2)]=62.55kN3.89+4.031+0.432+0.571=8.924kN25×3×(0.4×0.4×3+0.5×0.5)=54.75 kN5.9×(5.4-0.35)×(2.5-0.3)=65.55kN67.38+62.55+8.924+54.75+65.55=2 59.15kN楼梯板重量:25×(0.3×0.15/2×1.1×9+3×1.1×0.12+0.2×0.3×2.5)+ 3×1.1×2.3+17×0.02×[1.1×2.3+2.3×(0.2+0.2+0.2)+1.1×3]+2.1 2=31.38kN8层柱重量:25×1.5×(0.4×0.4×9+0.5×0.5×5)=100.88kN17×0.02×1.5×(0.4×4×9+0.5×4×5-0.2×2×14)=9.59 kN100.88+9.59=110.47kN梁重量:4.5×[(11.4+0.2)×7-0.4×12-0.5×8-0.3)]=324.45kN4.5×[(25+0.2)×3-0.4×12-0.5×8]=300.6kN1.5×(2.5-0.3)=3.3kN2.122×2+4.243×2+3.89+4.031+3.89+4.972+1.428×2+2.418×2+0.432+0.714×2+1.18×2+0.571+0.443=42.44kN324.45+300.6+3.3+42.44=670.79kN7层墙、门、窗重量:54.253×2+28.925×2+42.844+41.342+40.291+14.4 63×2+15.826×2+18.378+11.172×2+8.629+14.463×2+23.598×2+5.573+8.374+8.439×2+15 .06×2+10.184+8.706×2+26.611+5.597×2=603.23kN7层柱重量:25×3×(0.4×0.4×12+0.5×0.5×8)=294kN17×0.02×3×(0.4×4+0.7×4+1.7×2+1×2+0.6×3+1.4×2+0.9×2+1)=17.544kN294+17.544=311.544kN因屋面可变载不计入重力荷载代表值,故屋面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217.11+1650.48+50.453+259.15+31.38+110.47 7+670.79+603.23/2+311.544/2=3447.22kN2-6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楼面板重量:3.5×(4-0.35)×(11.4-0.2-2.25-0.2)×2=223.563kN 3.0×[(2-0.25)×(2.5-0.3)+(4-0.25)×(2.5-0.3)+(6-0.3)×(2.9-0.25)+(2.5-0.3)×(6-0.55)+(2-0.25)×(4-0.55)]×2+3.0×(3.6-0.3)×(2.5-0.3)=296.325kN4.8×(6-0.3)×(6-0.35)×2=309.168kN3.5×(1.5-0.2)×(6-0.3)×2=51.87kN223.563+296.325+309.168+51.87= 880.93kN柱重量:25×3×(0.4×0.4×12+0.5×0.5×8)=294kN17×0.02×3×(0.4×4+0.7×4+1.7×2+1×2+0.6×3+1.4×2+0.9×2+1)=17.544kN294+17.544=311.544kN楼梯板重量:31.38×2=62.76kN梁重量:[1.5×(2.5-0.3)+3×(6-0.3)+1.5×(4-0.35)+3×(6-0.3)+ 1×(2-0.25)]×2+1×(5-0.6)=93.85kN4.5×1.5×4=27kN0.431×2+2.267×2+0.422+0.305+0.384+2.648×2+0 .22×2+0.676×4=14.947kN670.79+93.85+27+14.947=806.59kN墙、门、窗、栏杆重量:603.23+1.06×4+4.239×2=615.948kN楼面可变荷载:2.0×[(25-0.1)×(11.4-0.1)-1.8×2.5]+2.5×6×1.5×2=5 98.74kN因楼面可变荷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要乘以组合值系数0.5,故2-6层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880.93+311.544+62.76+806.59+615.948+0.5×26598.74=2977.14kN1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楼面板重量:3.5×(4-0.35)×(11.4-0.2-2.25-0.2)×2=223.563kN3.0×[(2-0.25)×(2.5-0.3)+(4-0.25)×(2.5-0.3)+(6-0.3)×(2.9-0.25)+(2.5-0.3)×(6-0.55)+(2-0.25)×(4-0.55)]×2+3.0×(3.6-0.3)×(2.5-0.3)=296.325kN4.8×(6-0.3)×(6-0.35)×2=309.168kN3.5×(1.5-0.2)×(6-0.3)×2=51.87kN223.563+296.325+309.168+51.87= 880.93kN柱重量:25×3.8×(0.4×0.4×12+0.5×0.5×8)=372.4kN 372.4+17.544=389.944kN楼梯板重量:31.38×2=62.76kN梁重量:[1.5×(2.5-0.3)+3×(6-0.3)+1.5×(4-0.35)+3×(6-0.3)+ 1×(2-0.25)]×2+1×(5-0.6)=93.85kN4.5×1.5×4=27kN0.431×2+2.267×2+0.422+0.305+0.384+2.648×2+0.22×2+0.676×4=14.947kN670.79+93.85+27+14.947=806.59kN墙、门、窗、栏杆重量:因1层平面布置与标准层大致相同,此项荷载相差不大,故大小取同标准层此项荷载,为615.948kN楼面可变荷载:2.0×[(25-0.1)×(11.4-0.1)-1.8×2.5]+2.5×6×1.5×2=598.74kN因楼面可变荷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要乘以组合值系数0.5,故1层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G =880.93+(389.944+311.544)/2+62.76+806.59+615.948+0.5×598.74=3016.34kN(2)全楼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采用顶点位移法计算,此方法计算周期必须先求出结构在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作用于各质点产生的顶点位移,计算过程见表3-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