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气质类型分类

医学心理学重点:气质类型分类

医学心理学重点:气质类型分类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气质类型分类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气质类型是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在考题中,掌握好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做题。

针对这个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对气质类型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个题目:1.【单选题】思维具有灵活性,但对问题有不求甚解的倾向属于( )气质类型。

A.胆汁质B.多血制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A。

可以看出,针对这一类知识点的考察都是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出现的,一般不会拐弯抹角,所以只要了解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

我们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一、胆汁质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

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对人对事注重感情,情绪高涨时,工作效率高;情绪低落时萎靡不振,无精打采。

做事匆匆忙忙,完成任务比别人快,办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讲求效率,做事喜欢一气呵成,对有兴趣的事可以废寝忘食。

思维具有灵活性,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也比别人快,但不求甚解,喜欢边思考边动手。

表现欲强,自我感觉良好,希望占上风,争上游,不甘示弱。

这种气质类型又称不可遏止型,特点是情绪兴奋性高,发生的快,带有爆发性。

这种类型的典型人物:李逵,鲁智深,张飞等。

二、多血质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

做事时,开头劲头大,但表现散漫,有始无终。

学习上缺乏毅力,成绩起伏大。

善于交际,对朋友重感情,讲义气,但缺乏知心、稳定的朋友。

活动敏捷,举止轻盈,但不老成稳重,缺乏经验。

喜欢直观形象的思考,而对抽象的分析、概括感到枯燥无味。

自我评价多受别人的态度影响,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说,也好评说别人。

兴趣广泛而不稳定,钻研精神不足,缺乏毅力。

这种气质类型又称活泼型,特点是热情,开朗,无忧无虑,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感受迅速,强烈但不深入,不能持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分散,感情易变化。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1.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1 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2 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
3 趋避冲突(又吸引又害怕)
4 双重趋避冲突
5、个性心理特征: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的个性心理特
征。
二、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
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的总和。
6、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1、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
胆汁质 、多血质、黏液质、 抑郁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
不可抑制型 活泼型
安静型
弱型
强不平衡 强灵活平衡 强平衡不灵活 弱
皮特斯特鲁普的漫画
三、性格: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
惯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的态度特征:社会 集体 他人/工作 学习 生活/自己
3 精神分析理论
4 罗杰斯 的人格理论
二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但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具体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
观世界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挫折、信心、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倾
向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
1、需要:是个体生存和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
4 组织功能
6、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
理活动过程。
7、所谓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
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1 自觉性
2 果断性
3 坚韧性
4 自制性
8、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个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整体性分裂人格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二)人格的心理结构格倾向性1.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3.大五人格理论)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 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三因素模型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1947,1967)外倾性:内倾外倾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例题: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理论不包括()。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理应激]:是个体认识到需求与实际的或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所作出的适应过程。

[心理治疗]:广义定义:以医学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如仪器,经过一定的程序,以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

广义定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即“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

狭义定义:如果强调心身疾病中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则称之为狭义的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会谈和讨论(必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病人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与劝告、建议、教育、支持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包括运用简短的心理治疗和医药治疗(即综合干预)。

[行为]:广义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那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和研究,如施加给个体的刺激会导致随之而来的内隐及外显结果等。

狭义概念: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只有行为才是可以直接观察、并且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c.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剧烈影响。
d.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个体的内环境的变化随时作出一些主动的适应性调整,以保持自身的健康水平。
1.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
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其研究范围包括:
定义: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功能性。
心理结构: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
形成影响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等。
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其影响最明显。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中父母行为和教育方式对早期儿童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a. 感觉(sensation):
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多受客观刺激的影响)
特征: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
b. 知觉(perception)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定义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名解5个15分,选择10个20分,填空10空5分,简答15分,问答45分一、问答1、心理应激过程模型P99 心理应激论模型P1002、二选一(1)患者中心疗法主要技术与方法和治疗过程P154基本技术:真诚或一致性;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过程:第一个阶段,患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的态度,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二,刻板和僵化状态有所松动;三,当患者在治疗关系中体验到接纳与安全时,患者就开始自由的表达可观的自我,但仍像在客观的描述别人一样;四,在良好的治疗氛围中,患者开始自由的表达个人感情,但对表达当前感情还有顾虑;五,患者能够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觉,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和成长;六,患者身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成长;七,患者几乎可以不再需要治疗师的帮助。

(2)认知治疗的主要技术与方法P160主要技术:识别负性自动思维;检验负性自动思维;识别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挑战功能失调性假设3、心身疾病(大标题记住)(1)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2)综合的认识:a.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b. 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c. 传出信息出发应急系统 d. 心身疾病的发生(3)心身疾病的判断原则a、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b、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c、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包括: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前者诊断方法、原则与诊断学相同。

心理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检查;综合分析(4)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a、对于急性发病而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b、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4、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P226(1)经验标准(2)社会适应标准(3)医学标准(4)统计学标准(5)其他标准1、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应用案例讨论
1
慢性疼痛管理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应对长期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2
癌症康复
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癌症患者抗击疾病并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
3
手术前焦虑
使用心理预备技术减轻患者手术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成功率。
总结与展望
医学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医患关系、 心理干预和患者心理健康的新途径。
主要理论2
应激与适应模型是理解患者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和适应过程的重 要理论。它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主要理论3
疾病知识演化模型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演化过程的理论。它将患者的疾病认识分为不同阶段,为医 生提供干预的时机和方式。
主要理论4
社会支持模型关注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它强调家人、朋友和医生的支持对患者心理 健康的积极影响。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医患关系,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心理关系,探索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 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关注疾病的心理特征、心理调适、治疗合作等方面。
主要理论1
认知特征模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 知及其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干预策略。

医学心理学重点标注

医学心理学重点标注

医学心理学一、绪论一、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样,不仅有自然科学基础,也有社会科学基础。

所以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在理论和医学实践上存在联系和交叉,因此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和开展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只有与上述学科密切结合,协同研究,其本身才会得以深入发展。

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只有广泛而深入地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应用技术,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体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及社会学基础,提出了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及科学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规律的认识。

因此,对于整个医学体系而言,医学心理学属于医学的基础理论。

医学心理学也是一门在心理学及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我们国家在学科门类上将其列入应用心理学。

作为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的实践,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部门。

(二)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1.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伴随新的、更完善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应运而生的。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存在有多种原因,早期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重视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以及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影响。

只有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接受医学心理学思想,才能从理论上彻底动摇生物医学模式二元论的心身观,才能最终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反过来也给医学科学及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加速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在医学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的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它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如下:
1.视觉:视觉是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的最主要途径,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有80%是来自于视觉的。

视觉能使人快速意识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2.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耳所产生的感觉。

听觉是人类另一重要感觉。

3.嗅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所引起的。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气味对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比如,有一些芳香物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等。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舌头上的味蕾,能够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是味觉的适宜刺激。

一般认为,人有酸、甜、苦、辣四种基本味觉,其他味觉都是由它们混合产生的。

实验证明,人们的舌尖对甜味对敏感,舌中部对咸味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敏感,而舌根则对苦味最为敏感。

5.皮肤觉:皮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皮肤觉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它们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的数目不同。

皮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人们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欣赏音乐,都是对皮肤的利用。

大家可以自己慢慢体会这些感觉的奇妙之处,祝考试顺利!。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患沟通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患沟通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患沟通
1.障碍的原因:
(1)医方引起的医患沟通障碍: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导致医护人员忽视沟通的重要性及沟通技巧,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没有理解患者的描述,对患者的描述产生误解,导致二者之间产生偏差。

(2)患者方面引起的医患沟通障碍:医患双方教育背景差异,导致医护人员的解释或沟通内容引起患者的误解;患者对病情的描述不够准确,导致双方产生理解偏差,引起误解。

(3)在目前社会工作中存在医患双方不信任导致沟通障碍。

2.医患沟通的方法:
(1)言语沟通。

可通过倾听、反映、提问、澄清、沉默等方法进行。

①倾听是指弄懂所听到的内容的意义,此时要求对病人的话给予注意、解释和记忆,而不是纯粹听到或听见。

②反映是在复述对方所说内容的同时,将谈话引向问题症结所在的技巧。

要求具有对交谈者所显露的情感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并帮助他们表达病情,控制情绪。

③提问。

可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封闭性问题了解病人对住院
或患病之后的感受。

④澄清是将一些含糊不清的陈述整理清楚,并就不明确的信息提出疑问,力求获得确切的信息。

⑤沉默是交谈过程中的短暂停顿,一般运用于沟通的探讨期和结束期。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明确沉默所传递的信息包括:病人可能想表明他有能力应对、病人可能在探究自己的情感或病人在质疑、紧张、恐惧等。

(2)非言语沟通。

非语言沟通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目光接触、朝向和距离、手势和副语言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

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

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

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

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念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念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念医学心里学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事业单位考试中也是会出现的题目,但是内容不难,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他的概念都要拿一些。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B.认知评价的观点C.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D.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E.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答案】E医学研究领域中人在健康和疾病的若干关系问题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概括起来,大致有6个基本观点,也成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1.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即精神与躯体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

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

2.社会影响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

他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内,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即人生活在一个多层次多等级的系统中。

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影响。

3.认知评价的观点:心理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

4.主动调节的观点: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

这些模式和特点使整理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5.情绪作用的观点:情绪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情绪是疾病的原因。

在临床心理学中,情绪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6.个性特征的观点:面对同样的社会应激,有的人得病,难以适应,有的人则游刃有余,很快度过难关,这之中与个性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述6个出发点贯穿于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各个方面的工作。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记忆的概念及相关考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记忆的概念及相关考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记忆的概念及相关考点帮大家整理记忆的概念和相关考点。

1.记忆的概念和基本过程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记忆的源泉。

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记忆加以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是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

是一个反复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

根据识记的目的、任务明确与否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可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

(2)保持。

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识记的内容不能及时正确地再认和回忆称为遗忘。

遗忘有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四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在识记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较快,随着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因此,科学用脑,保持头脑清醒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条件。

(3)再认和回忆。

它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出来就是再认。

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两种。

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记忆过程障碍称为记忆障碍。

精神和脑器质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记忆障碍。

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类型。

根据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类型。

3.遗忘的概念和规律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遗忘的规律:(1)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4)遗忘与个体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1.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和本质概括,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心理现象:使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5.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的过程。

6.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7.意识: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8.潜意识: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9.感觉: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10.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联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与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事务,思维,情感,情绪和行为都不同程度的,以经验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重新被想起。

12.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中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1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特征。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着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16.情绪: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17.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

医学心理学重点: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今天总结关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包括信任原则、保密原则、中立原则、回避原则, 具体内容如下:1.信任原则, 一方面,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要有信任感, 来访者才能为心理治疗师准确诊断及设计和修正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心理治疗师向患者提出各种治疗要求才能得到遵守和认真执行。

另一方面, 也要求治疗师从始至终对来访者保持尊重, 主动地与其建立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2.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往往涉及患者的各种隐私。

为了保证材料的真实, 保证来访者得到正确及时的指导, 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的声誉及权威性, 必须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坚持保密原则。

医生不得将患者的具体材料公诸于众, 即使在学术交流中不得不详细介绍患者的材料时, 应隐去其真实姓名。

3.中立原则,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自我成长, 心理咨询的心理治疗师不是救世主, 因此,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 不能替来访者作任何选择, 而应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中立。

特别是患者在询问, 我该和谁结婚, 我应该分手吗? 等类似的问题, 应该让来访者自己做决定。

4.回避原则,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往往会涉及到患者的个人隐私, 交谈是十分深入的。

不宜在熟人之间做此项工作。

亲人和熟人均应在治疗中回避。

【练习题】1.一位来访者要求心理治疗师帮助她做出决定, 是否该与其男友分手, 但是心理师没有满足其要求, 这是因为( )。

A.还没有考虑成熟B.没有这方面的经验C.保持客观中立D.要帮助来访者自立【答案】C。

解析:心理治疗的原则, 中立原则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要帮助病人自我成长, 心理治疗师不是救世主, 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不能替病人作任何选择, 而应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

例如当遇到来访者来询问:我该与谁结婚? 我应该离婚吗? 等问题时, 要让来访者自己做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1.描述2.序量化3.间接定量4.直接定量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激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表情: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1.环境与心理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行为: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

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1.认知心理学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1.施测条件2.主试者因素3.受试者因素4.信度、效度及常模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1.标准化原则2.保密原则3.客观性原则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定义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

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应对的分类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解释: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性应激反应2.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3.行为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

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

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

(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2)心理- 神经- 内分泌中介机制(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helplessness)与自怜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生理反应→躯体损害应激刺激→脑内模块↑↓→心理反应→身心疾病薄弱部位假说:→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应急刺激→应激反应↓→正常躯体身心疾病应激管理的切入点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

第七章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民间医学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4.落后习俗5.工业化和媒体宣传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

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

吸烟的预防和干预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戒烟网络成瘾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2.成瘾症状;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治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

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

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第八章病人心理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

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