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
1.心理危险因素
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
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重点概念:感觉知觉。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整体性分裂人格
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
(二)人格的心理结构格倾向性
1.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人格心理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
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3.大五人格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 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2)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
(3)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
(4)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
(5)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第一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演化过程: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组织性
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语义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信息在脑中存留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区别表格)
5、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6、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8、思维的分类:
(1)按思维方式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按思维的指向性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
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
题.医学模式: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的防治.
医学模式及其主要思想:1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采用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手段探索人体奥秘,从整体到系统、器官直到现在的分子水平,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医学临床和疾病预防.这一时期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医疗活动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恩格尔认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1.描述2.序量化3.间接定量4.直接定量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活动: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2情绪过程3意志过程
2人格 1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心理重点整理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2.临床心理的指导思想:①关于心理和生理统一的观点②关于人体内外环境系统论的观点③关于主观认
知评价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④诊断与治疗并重原则⑤关于人格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⑥关于自我调节系统在临床疾病进程中的主导作用⑦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3.心理的实质是:①心理是脑的功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②心理活动是客
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来源于外界客观。③人类心理行为的双重属性,主要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4.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
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变化: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率先提出,基本观点是在考察
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热躯体、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实验心理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①形状、大小知觉;②距离知觉;③深度知觉;④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
动知觉(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诱动知觉;④自主运动),错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
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机制及作用的学科。即使医学基础课程,又是临床应用
课程。
2.医学模式:是指人类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3.人格:在遗传素质基础上,个体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
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知觉:人脑对某一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
从事过活动,都不同程度的被保留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恢复,这就是记忆。
6.气质:是指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7.胎教:狭义的胎教是指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等具体的胎教方式;而广义的胎教
是指孕妇保健,即怎样调试母体的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
8.心理应激:是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
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9.C型行为: 易使人患癌症的心理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压抑情绪。
10.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11.心理障碍:个体心理、行为偏离正常,以存在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下降、本人感到精神
痛苦为特征。
12.心理咨询: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
解决心理问题,提高适应力,促进人格发展的过程。实质为咨询者协助求助
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1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①疾病谱位顺的改变②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③社会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
1. 积极的心理调适
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
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
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
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
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
(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5、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
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
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
1.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其研究范围包括: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定义: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是某一时代的所有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它影响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三种医学模式(按时间顺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力(原因):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这些致病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提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中介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3. 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医学心理学始终坚持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待健康和疾病关系,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一个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a.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质、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b.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心理行为活动通过心身中介机制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
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
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
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
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