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1.3地球的运动-自学手册二--昼夜交替精品学案必修1(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学案)第二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②,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

[经典例题3]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答案】B【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

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

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①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④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赤道上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2020高中地理1.3_1地球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2020高中地理1.3_1地球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填一填)一、地球自转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甲图⎩⎪⎨⎪⎧北极俯视乙图:逆时针南极俯视丙图:顺时针3.自转周期4.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三、时间度量和日期变更1.地方时(1)地方时的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时区与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大致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为了避免在日界线附近的国家同时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因此实际上日界线是一条折线。

(做一做)1.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D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判断①②为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自转是正确的;③④为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自转是正确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学案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三)地球自转与时差产生原因:地球是、的球体昼夜分界线(圈):线(圈)原因:地球不停的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小时(太阳日)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概念:因而异的时刻经度相差15。

,地方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不同时区计时法,如美国各国实际使用的特别计时法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如中国使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如朝鲜原则上指经线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天二、典题解析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解析:解第1题时,首选必须能够根据经纬网区分哪条虚线是晨昏线,哪条虚线上是180°经线。

进一步,依据学过的地球公转的知识,判断大体的季节,即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时,北半球是夏天。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定图上看到的是晨昏线的晨线部分,它和赤道的交点是上午6时。

至此,就不难看出:题中甲地为8日8时。

对于选择题,一般很难将真正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能力的考生和凭着临时“蒙”的考生区分开。

答案:B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解析:第2题是和第1题相关联的题目,真正明白了第1题的考生解第2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在该题目中,采取了正确选项不易判断的“逆向思维”的题型,加大了考查内容的空间尺度。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人,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自已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建立空间模型。

3、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运动简图,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的地理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培养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或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简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7月22日我国出现日食奇观,此次日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可超过6分钟。

整条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观赏人数超过千万,被称为“大日食”。

月食的出现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 O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千米/秒,远日点较慢2 9.3千米/秒;近日点对应每年的1月初,远日点对应每年的7月初。

注意该部分可以结合开普勒三定律补充下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读图思考造成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夏半年地球运行于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冬半年运行于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课堂小结(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图1-15了解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含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根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 ,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 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 ,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 万千米 ,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 ,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 ,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 ,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 ,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刚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 ,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学案(2)(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学案(2)(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3课时)一.知识要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正确判断日照图。

4.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课堂学习(第1课时)(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第2课时)1.昼夜更替:(1)产生昼夜的原因:(2)昼夜更替的周期为小时,叫做(3)晨昏线:,晨线:、昏线:如图:在上图中找出晨线和昏线?判断NS是晨线还是昏线?附: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昼夜交替不仅调节了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2.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a.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b.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2)时区:全球共分为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小时。

在下面空白处划分时区:a.在时区内的各点都采用所在时区的区时.b.每个时区都有一条中央经线(n×15°),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计算东八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c.有的国家跨经度广,根据本国情况采用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的含义:(3)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4)时间计算:东“+”西“-”计算:已知东八区18:00,求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时间已知105°E 9:00,求120°E和10°W的地方时例题: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一部分:(1)在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2)EMF是晨昏线中的线。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学案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路径叫,地球公转轨道面叫。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

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地球到达该点的时间是;离太阳最远的点叫,到达该点的时间是2.公转速度: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时,公转速度较;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时,公转速度较。

公转的角速度是每天移动约。

3.方向:地球沿公转轨道公转。

4.周期:1年,约为日时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与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各地、以及、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纬线;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纬线;春秋分,太阳直射点达到。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五带的形成:热带:位于和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

寒带:和以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

温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的地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

3.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夜,在北极圈内,出现现象;在南半球则,纬度越高,昼,夜,在南极圈内出现现象。

赤道常年。

(2)晨昏线:白昼与黑夜的界线称为晨昏线,它把地球分为与,它把纬线分割成与。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

春秋时太阳直射晨昏线所有的纬线圈,全球各地。

4.四季的更替(1)地球公转造成地球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2)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和的季节变化。

夏季:一年中自昼、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一年中自昼、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

答案:一、1.公转轨道黄道面椭圆焦点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 7月初2.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59’3.自西向东4.36 5 6 95.赤道面黄道面 23.5。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自主预习地球围绕地轴①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其特点如下表所示:思考如何比较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合作探究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是几点( )A.19时56分4秒 B.7时56分4秒C.20时3分56秒 D.8时3分56秒(3)A、B、C、D四点的角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的自转速度相比(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反思归纳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反之,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练习巩固1 下面四幅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自主预习地球自转导致⑨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⑩,生物形成⑪。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地球的运动》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地球的运动》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word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word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word学案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人教必修版1)[学习目标]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不透明的球体(1)原因?地球一直在旋转?长度:④1个太阳日(2)骑自行车?意义:影响人类起居作息,是基本时间单位?2.晨曦线(圆圈)(1)概念:⑤昼半球与⑥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⑦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原因:地球自转⑧ 从西到东,位置在⑨ 在同一纬度上比在中国西部要早⑩.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5°(2)法律?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4.时区和时区(1)时区划分:图中共可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a是?中时区,b是?东一区,c是?西一区。

(2)时区:每个时区?中央子午线的当地时间。

(3)北京时间:?东坝区的地区时间(当地时间东经120度;北京时区的地区时间)。

(4)面积时间转换:图中B和C 的区别是什么?2小时5分钟。

国际日线21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22180°(1)图中d与e合称○经线,原则上作为国际日界线。

“今天”和“24个昨天”之间的分界线。

(2)意思是:○"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地球地转偏差与地表物体的水平运动自转向力动方向发生偏转25右半球○??26左偏2.规律?南半球向○27没有偏转?赤道零度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昼夜交替查询材料p16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2.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3.分别在下图中标出晨线和昏线,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询问和归纳]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同。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word版本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word版本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 次科” 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

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

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7 ~ 9 年级的地理课中也有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要处理好与它的区别和衔接问题。

教材分析: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 15 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 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点共线” 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 1.14 中的“ 三颗恒星” 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北京时间” 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坏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的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oQu00IyjW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传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教具、资料
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有的时候手画图要比课件演示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让学生跟着一起走画图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的这些运动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呢?我们一起来预习。

1、昼夜现象的产生先阅读课本P19右下角的文字及图1—3—7再回答问题: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会不会发光呢?不会。

那地球是否透明呢?也不透明。

结论: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见图1,在地球公转中的A位置或B位置,同一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形成白天与黑夜。

结论: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地球上有的地方就只有白天,而有的地方就只有黑夜呢?如图2,A点在黑夜,B点在白天,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则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A点永远是黑夜,B点永远是白天。

那假设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呢?由于地球不自转,故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A.B.C.D.4个位置,地球上的点Q都面向同一侧。

而A.B.C.D.4个位置的昼夜状况是不一样的,在A处时Q点在黑夜中央,在B处时Q点快天亮了,在C处时Q点在白天,在D处时Q点要进入黑夜,再回到A处Q再成为夜的中央,时间经过了整整一年。

请问,在图3中有没有昼夜现象的交替出现呢?有,只不过周期为1年。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昼夜的更替(交替)呢?有,每天都在交替。

那每天都在进行的昼夜交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参照图3中的A位置,如果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A位置Q点位于黑夜的中央,如果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那么1天之后Q 点就会回到黑夜的中央。

结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

3、昼夜交替的界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上处于白天的半球为昼半球,处于黑夜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晨昏线是地球上的大圆,它可以把地球划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晨昏线可以分为晨线和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线是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

如图4,是有透视关系的图。

既能看见完整的晨线,又能看见完整的昏线。

5在图5中的A 位置,要想画出晨昏线就将太阳光线延长至地心,然后过地心作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线。

在图5中的B 位置,要想画出晨昏线应先画出直射光线,然后将直射光线延长至地心,作出过地心且与直射光线垂直的直线。

因为要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判断出是晨线还是昏线,故应在A 、B 两个位置的地球上画出自转方向,且把背向太阳的部分画成阴影表示黑夜。

由此可以判定,A 位置的是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它是从黑夜向白天过度),B 位置的是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它是从白天向黑夜过渡)在俯视图中可以看见完整的晨昏线不?不能,只能看见一半晨线和一半昏线。

甲、乙、丙、丁4幅图都是北极上空俯视图,每一幅图中的O 点都是晨线与昏线的分界处,在OA1、OB1、OA2、OB2、OA3、OB3、OA4、OB4中是晨线的有 ,是昏线的有 。

答案:晨线OB1、OA2、OA3、OB4昏线OA1、OB2、OB3、OA4晨昏线还可以将纬线划分为昼弧和夜弧。

一条完整的纬线在白天的部分为昼弧,在夜晚的部分为夜弧。

S图昼弧与夜弧在侧视图中为直线,且只能看见自身的一半。

(见图甲、图丙)昼弧与夜弧在俯视图中为曲线,而且能看见某一纬线上的全部昼弧与夜弧。

(见图乙、图丁)可以通过昼弧和夜弧(同一条纬线上)的长短比例来判断白天和黑夜的长短比例。

如图7,在图7中的甲图中A. B. C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长短比例相等,说明昼长等于夜长。

而乙图是同一时刻的北极俯视图,在侧视图甲中我们只看见昼弧和夜弧的一半,在俯视图乙中可以看见全部的昼弧和夜弧。

在图8中,D纬线全部是昼弧,说明那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出现极昼现象。

(同理,如果是纬线全部都在夜半球,那么就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出现极夜现象)E纬线昼弧比例大于夜弧,昼长夜短,而F纬线昼弧与夜弧长短一致,故昼长等于夜长。

图丁为同一时刻的北极俯视图。

晨昏线的性质:1)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穿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

2)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

(见图册P12左侧三个图)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才与经线圈重合(见图册P12左侧)5)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见图册P12右侧前四个图)6)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角速度相等。

7)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为0点。

8)晨线上的现象:日出;昏线上的现象:日落;4、昼夜状态的表示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某地平面的夹角为该地的太阳高度。

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0°,晨昏线上等于0°5、昼夜交替的意义设问:如果没有昼夜交替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昼夜交替,那么地球上有的地方永远是白天,过分炎热,有的地方永远是黑夜过于寒冷,事实上,地球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对调节地表温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昼夜交替周期补偿(24小时),使得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日常生活有没有受到昼夜交替的影响?有,昼夜交替影响着人们的作息制度。

地理自学手册学案6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那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长呢? 24个小时。

此时此刻你看一下你的手表,我们的具体时间又是一天中的几点几分呢?而这个时间又是怎么确定的呢?先看必修1课本P20和图1-3-8再来回答问题。

一、地方时在图1中直射点A点受到直射,位于昼半球的中央,时间为12:00,而B点在黑夜的中央,时间为0:00.图2同上C点为12:00,D点为0:00,图1,图2中晨昏线将赤道分为昼弧与夜弧,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晨昏线平分赤道,赤道被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即昼弧长等于夜弧长,这就意味着赤道昼夜等长,全天24个小时,24÷2=12,白天12小时,12÷2=6,上午6小时,中午12:00,12:00-6=6:00,6:00天亮,12:00+6=18:00, 18:00天黑故在图1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M所在经线的时间为6:00,因为赤道6:00天亮,而在图2中昏线与赤道的交点N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8:00,因为赤道18:00天黑。

由图1和图2 ,可以发现在地球上在同一纬线上的点,时间不同,越向东,时间越早。

如图3中的同一条纬线上的A、B、C点。

A点已经是正午12:00(正对太阳),而B点顺地球自转刚从黑夜变为白天,而C点天快亮了,还在黑夜。

这条纬线上A点在B点以东,而B点在C点以东,A的时间最早,(东早西晚)注:地理上认为时间的早晚是指见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先见到太阳的为早,后见到太阳的为晚。

如12:00早于6:00,而与日常生活中认为的6:00早于12:00相反。

注意区分。

而在图3中同一条经线上的点A、D会同时正对太阳,时间同时为12:00,而B、E点不久也会同时正对太阳,时间成为12:00,故同一条经线上的点时间相等。

我们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时间差异叫做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运算:地球上的点在约24小时内转过360°,故360°÷24h=15°/h,反过来想,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15°→1小时 1°→4分钟 1′→4秒钟要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³4分钟/°(为什么要±,如何加减,由于东早西晚,东边的点时间大于西边的点得用“+”,西边的点时间小于东边的点得用“-”)那经度差又怎么算呢?同在东经或者同在西经就用大的减小的,一个在东经和一个在西经就相加。

如果同在东经度,如120°E与90°E,则用大的减去小的,120°-90°=30°,而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如120°E与120°W,就应该相加,120°+120°=240°如何判断东西?在计算地方时的时候180°E最东, 180°W最西,东经都在西经以东,且东经越大越东,西经越小越东。

如:120°E在20°E以东, 0°E在20°W以东,120°E在120°W以东。

120°W在20°W以西。

那就一起来试试吧!当志丹县(109°E)地方时为12:00,求北京(116°E)的地方时。

设北京的地方时为X,北京在志丹县以东应+,经度同为东经差为116°-109°=7º,X=12:00+7³4=12:28再举个例子:当120°E的地方时为18:00时,求30°W的地方时:设30°W的地方时为X,30°W位于120°E以西应用“-”,经度差为120°﹢30°=150°X=18:00-150°³4m/° 600m=10h=18:00-10 = 8:00加大难度:已知两地地方时和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已知120°E的地方时为12:00,则此时地方时为10:00的地区经度为。

设该地经度为y,设经度差为X,由于y地地方时比120°E小,故它在120°E以西,则经度差为120°-y,或120°+y,因为不知它是东经还是西经。

还是列原来那种式子:h —小时m---分钟10:00=12:00-x²4m/°2h=x²4m/° 120m=x²4m/° x=30°x=120°-y 或 x=120°+yY肯定为正数故只有可能是:30°=120°-y y=90°由于经度差为相减,或y与120°E同为东经是90°E二、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请大家思考一下地方时有多少个?无数个这就意味着志丹县与吴起县的地方时都不同,那我们高考的时候东面先开始,西面后开始不就漏题了吗?这太不方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