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贡献与翻译思想
1 8 够掌握深厚 的语言功底 ,根据 目的语 的思维 方式进行具 体分析
过
程
中通,
确保 过使
做 用
到 归
译 化
文 异
读 化
起来 的翻
更 译
加 策
自然 略
和
准
确
。
在
翻
译
, 能够 实现源语 言
和 目标语 言相互交融 ,最终使得译 文符合原 文想表达 的
曹 禺的 《雷雨》,但 他最大 的兴趣还是 在于对 诗歌 与散
文 的翻译 ,诗歌 翻译方 面著有 《彭 斯选集 》《苏格 兰选
,
生 曾记 载说 :“叶 公超 先 生 高度 赞扬 王佐 良的英 文 写
作 ,而对 于学生 的写 作 ,叶先 生 向来 是非 常挑 剔 的 。”
“佐 良的中文 和英 文程度是我们全班之冠 。”这些都无 疑
为王佐 良先生 的创作及 翻译 奠定 了扎实的基础
。
抗 战胜
利后 ,王佐 良先生考取庚子赔 款公费 留学 ,进人牛津 大
2 董 伟 武.习近 平 话语 风 格与 新 时期 中 国马 克思 主 义话 语 体 系重
构[J].湘潮 (下半月),2014(4).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上海外 国语大学学报),1998(2).
[ [4 5] ] 刘 刘宓万庆里.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4.
“三大英语
权威 ” 。
他始终 保持着坚 韧不拔 的精神 ,不管遇 到什么
困难都一直坚持从事着翻译活动,在新中国英语教育和
论王佐良的译学思想
面对 西方 列 强 的入 侵 , 对 封 闭 的 中 国传统 社 相
会 只 能 通 过 现 代 化 变 革 来 自强 , 则 就 有 可 能 走 向 否 灭 亡 。 王 佐 良认 为 , 复 对 这 个 问 题 的 思 考 比一 般 严
理论 和实践 之 后说 道 :拿 实 践 来 检 验 他 的理 论 , “ 我
们就 容易 看 出 : 之所 谓 ‘ ’ 指 为 这 样 的读 者 准 他 信 是
确 传 达 原 作 的 内 容 ,达 ’ 指 尽 量 运 用 他 们 所 习 见 ‘ 是
的 表 达 方 式 , 雅 ’ 指 通 过 艺 术 地 再 现 和 加 强 原 作 ‘ 是
第 3 卷 第 2期 1 21 年 4月 01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 HA RAO RMAL UN V OU F S NG NO I E 姗
Vo . 1. . 13 No 2 Ap . 01 r2 1
论 王佐 良的译 学 思 想
李 海娇 陈 , 洁2
心 目 中特 定 的 读 者 。 _ ( ) 以 “ ” 仅 仅 是 翻 译 ”1 所 J 雅 不
底 改 革 中 国社 会 , 要 改 革 奏 效 又 必 须 引 进 一 套 新 而 的思想 。他所 翻译 的书 是 经 过 精 心 选 择 的 : 当斯 亚 密 的 《 富 》, 德 斯 鸠 的 《 意 》 … 每 一 本 都 是 资 原 蒙 法 … 本 主 义思想 的奠基 之作 , 及 到 经济 、 治 、 学 、 涉 政 哲 社 会 学 、 学 等 重 要 方 面 , 起 来 构 成 近 代 西 方 的 主 导 科 合 的 意 识 形 态 系 统 。 …( 加 ’ 见 严 复 首 先 是 一 个 思 ” 可 想 家 , 统 地 思 考 了什 么 是 西 方 文 化 的精 华 、 国应 系 中 当 学 习 什 么 等 问题 。但 严 复 很 少 直 接 站 出 来 大 谈 这 样 的 问题 , 是 无 声 无 息 地 将 当 时 中 国 最 需 要 的 思 而 想 著 作 翻 译 过 来 直 接 奉 献 给 大 家 。 他 的 译 著 给 当 时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2、王佐良的诗歌翻译思想2.1独特的选材观。
王佐良先生一生翻译过的很多著名诗篇都是经过他严格地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
在选材上,他曾经说过,译者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他说,翻译是一个让译者适应他人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往译作中施加自己个性的过程。
所以,他在翻译彭斯的诗歌时,感悟到了彭斯在诗里体现的情感:“他一生坎坷,但是他活得生龙活虎一般,不向权贵低头,对社会有理想,对爱人和友伴充满着热情,绝大多数的作品所表达的是这样热腾腾的生活感。
”(王佐良1997,80)这样他将这种对原诗作者的感情忠实地抒发在笔端,将一个活灵活现的不向权贵低头,有理想,充满着热情的彭斯就跃然纸上了。
2.2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也就是说,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
“通常一个译者只适宜于译某一类作品。
我认为他应该只译那一类,而不要什么都译。
翻译家兼诗人查良铮先生译出的《唐璜》非常有名,他也写出了《冬》这样著名的诗。
”因此,王佐良认为,如果一个诗歌译者没有全面地理解这些要素和在诗歌翻译中与其意义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他就不能进行翻译。
2.3诗歌可译。
王佐良从事最多的是诗歌翻译,其翻译思想主要形成于几十年的诗歌翻译生涯。
王佐良认为:诗歌翻译是有所失,也有所得的。
诗的韵、行、词、字数、旬式和速度都有不少困惑,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
在译诗的方法上,王佐良走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以诗译诗。
他不喜复杂的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都是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王佐良1989:3)。
诗歌中常用方言,处理方言问题就成了一个难题。
他译彭斯(Robert Burns)诗六十几首。
彭斯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套用苏格兰传统的歌谣曲调,如广为吟唱的Auld Lang Syne,(《往昔的好时光》),是地道的苏格兰特色。
王佐良译彭斯诗时,坚持用普通话口语的词汇和句法翻译原诗,十分注意措辞和韵脚排列,如A Red,Red Rose,他将题目译作《一朵红红的玫瑰》。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猛,从早期的传统理论建立到现代翻译学理论多样化,理论关于翻译和写作的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和精进。
其中,中国翻译学大师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影响了翻译学的发展,是这一学科的重要贡献者。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基础上,誊写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探讨其翻译学观点,并从中总结出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王佐良生态翻译学综述王佐良(1933-2013)是中国新翻译学,也是中国翻译学派主要成员之一,是中国翻译学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曾任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外语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多职。
王佐良以“观念翻译”研究著称,他的翻译理论影响了当今的翻译研究,其理论也被称为“王佐良翻译学”,或“生态翻译学”。
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主要基于语种的交互影响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变化。
首先,源语和译语之间,总存在着众多的语种和文化因素,它们可能会导致语义和表述上的偏差,因此,在译语文本中加入源语影响就会产生译文误读。
其次,翻译中文体的变异,可能会使得译文难度增加,而且译文语法结构也可能不通畅。
第三,源语和译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译文也会受到源语文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译语文化的交互影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影响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有着其特殊的翻译思想。
首先,王佐良强调“人性主义”,认为译者本质上是一个“能够理解双方文化的处女”,既要尊重源文,又要维护译文的质量,因此,要做到翻译的准确无误,就要考虑源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根据不同文化的习惯来调整语言,以便进行准确的翻译。
其次,王佐良提出“平衡原则”,认为译者应该在有效的传达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表达的特色,以增进跨文化理解,从而达到翻译精度和质量的最佳水平。
三、王佐良翻译思想对翻译学发展的影响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不仅对当今翻译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还在翻译学训练上有着深远意义。
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
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以《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王佐良(Wang Zuoliang),192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4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外国语学院(现国际汉语教育学院),1959年获得上海外语教育学院国际文学及新闻言语翻译方向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外语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和翻译系主任、外语教研部主任,被誉为“中国翻译协会创始人”。
他是中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楷模,也是翻译学和中国翻译史上不可多得的贡献者。
王佐良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大师,以其全面而准确的翻译技巧、完美的文学翻译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典范人物。
作为一名著名的英汉翻译家,王佐良一生共翻译了300多种英汉著作,如《西班牙现代诗歌精选》、《英国文学史》、《哈姆雷特》,以及众多的文学名著、经典名译等。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被业界称赞为“口译术艺无人能出其右”。
王佐良专注于文学翻译,翻译风格言简意赅、准确遣词造句,注重内涵有机、意思连贯,重视表达的恒久性和充分性,同时又维持文学作品的原有美感,不仅能求原文准确原意,也能把原文文学性渲染出来,使读者在感受到原文内涵和美感的同时也能对原文语言文学特点有所感受。
他的翻译技巧分析,能够有效地为其他译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参考。
首先,王佐良极其重视准确性,他在译者中独树一帜,深入挖掘原文,精准把握文字,准确表达文字本身的含义,以及文字在上下文中的具体用法。
他特别擅长将英语的实际用语转译为中文,并增添一些额外的语言技巧,以便让译文更加准确,让意思更加明确。
其次,王佐良能够运用语言技巧恰到好处地表达原文表达技巧,比如在翻译英语谚语、格言、俚语等英语中的文学表达技巧时,他会结合中文的文学表达技巧,用中文传达英文的表达技巧,从而让译文的文学美感不至于受到影响。
他还擅长用一句话表达多种意思或用一个中文词表达英语中的多个单词,使原文的内容简洁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
2018年第4期|翻译探索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r李梦瑞1任朝迎2(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译者中心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等思想,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翻译家,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笔者主要借助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思想对王佐良先生关于培根经典作品cysm dte 的译本进行分析,主要从译者主导地位和译者的适应选择角度,论证该新兴翻译研究理论对未来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适应选择;论读书[中图分类号]H315.9C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35-3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551.文献综述生态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发 展,在学术领域亦是如此,近年来,兴起于我国的生态翻 译学慢慢在国际翻译理论界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的翻 译研究范式。
生态视角下对翻译的研究初始于2001年 左右,生态翻译学乃是从自然科学生态学的角度,借助 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学 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方法。
我国著名翻译家胡庚申教 授提出该翻译理念,并对其进行定义:生态翻译学是以 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 应/选择”理论为基石,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 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视角对翻译 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 2013)。
生态翻译学中提出译者中心论,认为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占中心地位,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为焦 点,译者通过适应与选择开展翻译活动。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中文摘要】王佐良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拓者,杰出的语言学家,出色的作家、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王佐良将数以大量的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王佐良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王佐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一边翻译一边思考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主张。
他所提出的翻译主张汇成了自成体系、颇具前瞻性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因此王佐良及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王佐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元系统论和阐释学为理论框架,旨在对王佐良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论述了王佐良翻译的地位和经典性,详细论述了王佐良四个方面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本文试图找出翻译思想的渊源、内涵、发展、特点及意义,以期人们对这位理论家的观点有...【英文摘要】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educator, theauthority of British literature studies circle, theinaugurat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n outstanding linguist, an excellent writer and poet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is a prominent translator and a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plenty of excellent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Meanwhile,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ryworks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多元系统论阐释学【英文关键词】Wang Zuoliang translation theoriestranslation practice Polysystem Theory Hermeneutics【目录】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ACKNOWLEDGEMENTS 5-6 摘要6-7 Abstract 7-8 1. Introduction 11-15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1.2 The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13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3-15 2. Literature Review 15-23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15-18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ermeneutics 18-20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 Wang Zuoliang 20-23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31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23 3.2 Some Essentials of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 23-27 3.2.1 The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 Strata 23-24 3.2.2 Repertoire 24-253.2.3 Static and DynamicCanonicity 25 3.2.4 Central and PeripheralPosition 25-26 3.2.5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Polysystem 26-27 3.3 Criticisms about the Polysystem Theory 27-28 3.4 Some Essentials of Gadamer’sHermeneutics 28-31 3.4.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28-293.4.2 Fusion ofHorizon 29 3.4.3 Effective History 29-31 4.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31-53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ng Zuoliang 31-34 4.2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34-38 4.2.1 The Repertoire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34-374.2.2 The Position of Wang Zuoliang’s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37-38 4.3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rmeneutics 38-53 4.3.1 Wang Zuoliang’s Selection ofSource Texts Writers and Source Texts 38-41 4.3.2 Wang Zuoliang’s Ideas 41-53 5.Conclusion 53-55 Bibliography 55-57。
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近年来的隐喻翻译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即隐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的抽象的“相似点”来“打比方”。
把性质相异事物的抽象共性像纽带一样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来以浅显说明深奥,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言语者所喻之妙,从而产生信服的感情(李忠初,1998:344)。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英语中的隐喻应用非常普遍。
20世纪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上升到思维领域,其认知功能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1980)强调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隐喻给人类以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两层含义:字面含义和喻义。
翻译英语隐喻时是否按照字面含义翻译还是喻义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焦点。
我国国内的翻译法分的两大流派:直译法、意译法。
翻译基本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
但这两大流派对隐喻翻译也有不同的观点,如何翻译英语隐喻就显得十分重要。
2生态翻译学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现在已有许多人文学科与之交叉,例如,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
近10年来在胡庚申教授的创导下,生态翻泽学也有了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于2008年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本质进一步挖掘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而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学的翻译观,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它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体系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
从汉译《论读书》看生态翻译的和谐之美
口 杨桂 云
青岛滨海学院
f 摘 要 】生 态翻 译 学 的理 论 研 究始 于2 1 世 纪 初 , 旨在 研 究译 者 与 生 态翻 译 的 和 谐 统 一 。 生 态 翻译 要求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译 者 要 努力 适 应 翻译 生 态 环 境 ,使 翻译 选 择 遵 循 翻 译 生 态 的 动 态 变 化 规 律 , 以 此求 得 原 文 与 译 文 、译
满 足 我 们 的 感 官 , 正 如 他 的哲 理 中 近 乎 超 人 的智 慧 满 足
j u d g me n t a n dd i s p o s i t i o n o f b u s i n e s s .
我们 的智力那 样 ; 他 的文章 的调 子 ,波澜 壮阔 ,冲 击你
心 灵 的 局 限 , 带着 你 的 心 一 齐 倾 泻 , 涌 向它 永 远 与 之 共
译Hale Waihona Puke 力。 度来说 ,该译文无论是在 语言风格 、文体 风格还是生态
结 构 上 都 十 分 和 谐 统 一 ,可 以说 是 “ 神形兼 备” ,充 分 示 出原 文 的 艺 术 效 果 。 下 面 , 笔 者 从 生 态 翻 译 学 的 角 度 将 王 佐 良先 生 对 培 根 《 论 读 书 》 汉 译 本 的语 句 及 段 落 摘 之 一 二 加 以 分 析 ,从 文 体 、 语 义 及 文 化 内 涵 等 方 面 展 现 生态翻译的和谐之美。
生 态 翻 译 学 是 一 门 具 有 综 合 性 的 学 科 , 它 不 是 一 门 孤 立 的 学 科 ,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一 门 用 生 态 途 径 来 进 行 翻 译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从翻译理论到实践
论 王 佐 良 的 翻 译 观
从 翻 译 理 论 到 实践
程 实
( 湖北 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湖北 黄石 摘 要 :王 佐 良是 我 国著 名 的 翻 译 家 、 文体 学家和英 国 文 学专 家。 作 为一 位优 秀 的翻 译 家 , 王佐 良一 生翻 译 了许 多知 名的诗歌 、 散 文等 , 同 时创 建 了一套 独特 的翻 译 理 论 。他 的翻 译 理 论 主要 包括 译 者 的 文化 素 养 、 译 文的文体 、 以诗 译 诗 等 。 本 文将 以王 佐 良的译 作 为 实例 具 体 分 析他 的翻 译 理 论 。 关键词 : 文化 素养 译 文 文 体 以诗 译 诗 王 佐 良是 我 国著名 的翻译 家 、文体 学 家和 英 国文学专 家, 一 生 著作 、 译作 丰 富 。一方 面 , 他 以英 国文 学研 究蜚 声文 坛 , 曾支持 编 写五 卷本 的 《 英 国文学史 》 , 著有 《 英 国诗 史》 、 《 英 国浪 漫 主义诗 歌》 、 《 英 国散 文的 流变 》 、 《 莎士 比亚 诸论 》 , 并 以其在 英语 语 言 、 比 较 文学 等 方 面 的评 论 和 随笔 闻达 于学 界 , 著有 《 英 语 文体 学论 训练 , 要 掌 握 某 一 特 殊 语 类 或 问题 却 是 不困难的。” ( 王佐 良, 1 9 7 8) 王 佐 良强 调 在 翻 译 工 作 中 必 须 注 意 语 言 与社 会 场 合 的 关 系 。 译 文 必 须 根据 原 文 的 要 求 。 运 用 不 同的 语 类 、 文体 , 以适 应 原 文 的社 会 场 合 。 “ 语 言 的 运 用 常 有 程 度 不 同 的个 人变 异 . 而 变 异 的 目的 在 于造成突出, 引起注意” 。l 5 t 他认为 , 文 学 作 家— — 特 别 是 诗 人— — 所做 的变 异 为最 多 、最 大 胆 。变 异 既 可 以是 词 汇 方 面 的, 叉可 以是 句 法 、 语 调 和 其 他方 面 的 。 对 于译 者 来 说 , 他 有 双 重任务 : 一 是 要 有 慧 眼 能 在 原 作 里 发 现 变 异之 处 , 而 这 需 要 他 对 那 个 语 言 的 常 规很 熟 悉 :二 是 要 有 本 领 在 自 己的 译 文 里 再 现 这 变 异 造 成 的 效 果 .而这 就需 要 他 对 自 己语 言 的 各 种 表 达 方 式 有 充 分 的 掌握 。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导言:翻译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其中,翻译家的个人风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佐良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风格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王佐良翻译风格的概述王佐良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重要翻译家,擅长将英文作品翻译为中文。
他的翻译充满了对原著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译文流畅、准确,同时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王佐良的翻译风格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为基础,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自然性。
二、王佐良翻译的特点1. 翻译忠诚于原著王佐良的翻译一贯忠实于原著内容。
他注重细节,努力保持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他善于在中文译文中传达原著的信息,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2. 语言流畅自然王佐良的翻译作品中,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译文中句子通顺,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3. 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王佐良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他善于在翻译中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感情和美感的表达,努力使读者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4. 文化转换的巧妙处理翻译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王佐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非常巧妙。
他善于运用合适的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保留原著的文化底蕴。
三、王佐良的翻译案例分析1. 文学作品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
他在翻译这些小说中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韵味。
他注重细节,用词准确,使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原著的优美和深度。
2. 科技文献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科技文献,他善于把复杂的科技术语转换为简单易懂的中文,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文献内容。
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述评
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述评作者:陶思来源:《湘潮(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王佐良先生形成的独特、新颖译诗见解进行述评,认为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等四个特点。
而四者的有机统一道出了诗歌翻译的精髓。
关键词:王佐良;诗歌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64-02王佐良先生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 曾主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 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兼及中国莎学》等著作; 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 如《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他最早从文体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论述翻译问题, 给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还不十分活跃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先后翻译过曹禺的《雷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培根《随笔》中的部分篇章以及科贝特的散文集《骑马乡行记》, 并于1951年9月成为中宣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 与其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参加了选集1-4卷的英译工作。
然而,王佐良先生最为倾心的是英国诗歌翻译,他觉得译诗“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的要求是严格的,而它的慰藉却又是甜蜜的”。
一、王佐良诗歌翻译上的成就王佐良先生选择了英国诗史上从乔叟(Chaucer)、蒲柏(Pope)、拜伦(Byron)等到希尼(SeamusHeaney)近70位诗人的作品, 题材广泛, 诗体多样。
先生每每摘译每位诗人的几首精品,殚精竭虑进行翻译。
就诗人而言,译彭斯的诗较多。
彭斯诗在语言运用上纯朴新鲜,极富感染力,与王佐良的文体风格一致。
除先后出版《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40首)、《彭斯诗选》(61首)、《彭斯选集》、《苏格兰诗选》等书外,王佐良的译诗多散见在其文学史论著及随笔中。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王佐良翻译观是20世纪前期中国翻译理论界出现的一派翻译理论,它脱胎于
汉惠及后,更加强调以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为核心,探讨翻译这一文化活动的哲学性本质。
借鉴古今名家优秀的文字英豪作品,旨在实现翻译质量的深似海、精如毫的境界,践行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
王佐良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主体从以往的传承主体调整为创新的“接受读者群体”,认为翻译应为接受读者群体服务,使之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为原文作者服务。
针对外文本身文字特性或语言文化差异两种情况,他主张在翻译过程当中兼
顾文字语言和抽象信息两个层级,力求使其在接受读者群体中得以吸收,为此他强调翻译选取熟悉的标准语言表达,但不能牺牲原作的意境与精神内涵,争取实现“以原为先”的原则。
他重视翻译本质上的性质,倡导对比分析考察的方法,以求翻译结果的真实准确。
在整个翻译理论界来看,王佐良做到了“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与“读者群体”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新翻译理论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2024年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范文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篇一一、引言王佐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以其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王佐良的翻译风格,探究其背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并探讨其在当今翻译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王佐良翻译风格的特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可以总结为准确、流畅、自然。
首先,他注重原作的理解和传达,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自然。
最后,他的翻译风格还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译文既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王佐良的翻译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形成独特翻译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还受到了同时代其他翻译家的影响,不断吸收他们的优点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实例分析以王佐良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风格的具体体现。
首先,他准确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句式结构合理,没有生硬的感觉。
此外,他还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他也充分考虑了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点,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影响与意义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对当今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从《论读书》译文出发浅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
从《论读书》译文出发浅谈王佐良文学翻译观
王昕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3()2
【摘要】王佐良作为中国文化翻译研究的倡导者提出过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思想自成一派,有着具有指导和前瞻性的翻译体系。
王佐良翻译过大量名著,他的众多译作极好地践行了他的翻译思想,使王佐良的翻译达到了理论实践相统一,丰富了我国的英语翻译事业,推动了我国译坛的繁荣。
该文就《论读书》译文浅谈王佐良先生的文学翻译观。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王昕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论美》译文的对比看王佐良的翻译观
2.从王佐良《论读书》译文风格看英汉翻译的"动态对等论"
3.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为例
4.王佐良《论读书》译文中修辞的翻译
5.从王宏印“文学翻译赏析标准”多维度赏析《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王佐良先生“Of Studies”译文之评价与赏析
作者: 张莉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68-1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王佐 译文 文学翻译 相关翻译理论 原文 培根 目的论 古典散文 翻译作品 英语
摘要:一、"Of Studies"原文简介英国著名哲学家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创作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最负盛名的Essays(《随笔集》)堪称英语古典散文的典范之作。
"Of Studies"是《随笔集》中颇具分量的一篇,被公认为是培根的经典之作。
"Of Studies"是关于读书为学、求知探理的名篇,字字珠玑,隽永深刻,文采飞扬,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
一.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对于直译意译王佐良先生说“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叩局部,即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王佐良先生说“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他又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1989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一、引言(一)王佐良简介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话剧介绍到西方。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影响深远,创新独到的翻译观点。
1958年,王佐良与巴恩斯合译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曹禺的《雷雨》。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准确形象地再现了剧中人物,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话剧,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通晓戏剧创作。
本文通过《雷雨》中部分片段的赏析,来展示王佐良如何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和读者反应,栩栩如生地将人物性格翻译出来。
(二)《雷雨》简介《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雷雨》故事讲述了20年代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鲁侍萍来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在遇上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
于是, 三十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就此开始上演。
3年前,周朴园爱上了公馆女仆鲁妈,两人相恋,鲁妈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
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富家女子蘩漪,并生下儿子周冲。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生了四凤。
周萍与继母蘩漪是情人,而后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并有了身孕,而小儿子周冲也钟情于四凤,因此繁漪让鲁妈来公馆带走四凤。
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
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蘩漪和侍萍终于崩溃疯狂,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它描写了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统治、精神危机和最后崩溃(黎昌抱,2008:128)。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
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王佐良;文化背景;文化翻译观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英美文学研究家,也是文学翻译家。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译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他的翻译思想涉及现代译学里很多焦点问题,诸如社会文化因素、读者接受理论、译者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等等。
他的思想和观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理性思考。
二、社会文化背景及翻译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引进了外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以英汉翻译为主)翻译高潮。
20世纪是一个”翻译时代”的世纪。
在西方,翻译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发展的景观。
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翻译学逐渐摆脱了“从属”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严肃学科。
而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译论泰斗如: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等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以及王佐良自己渐渐取得的成就,这些内因和外因使得他能在翻译理论中体现其人文关怀。
但是他的民族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寻求建立中国的文化身份,以及世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受国内社会背景及国外翻译思想的影响,王佐良先生率先提出以文化视角研究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96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96-03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曹 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4)摘 要: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对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建树颇多。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
文章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同样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思想: 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五方面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以及作家与诗人,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1],译著有《苏格兰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Thunderstorm(曹禺《雷雨》英译),《培根散文先译》,弥尔顿的《失乐园》,蒲柏的《道理》,雪莱的《奥西曼提斯》、《哀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鲁迅的《论语一年》等。
王先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不仅在实践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翻译见解。
他的这些翻译主张不仅指导着他自己的翻译实践,对我们现在翻译学习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诠释王佐良的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于2008 年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本质进一步挖掘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它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体系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
翻译界普遍认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有助于译界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翻译现象和翻译思想。
[3]除此之外,译界学者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研究期望有助于审视生态翻译学解释翻译现象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或将有助于对王佐良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做出更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
[4]一、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
或者可以说由于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也应当是和谐统一的。
[5]纵观王佐良的一生,无论是他在英国的进修时兢兢业业的学习态度和新中国成立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报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翻译思想都能体现出这种“生态‘和谐统一’”理念。
王佐良既是翻译理论家又是翻译实践家,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在他的翻译论著《翻译:思考与试笔》(1989)的内容体系也充分反映了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观。
他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两者的统一关系:“近年来有两个方面的发展, 值得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一是翻译的规模越来越大, 质量也显著提高, 而且这是中外皆然, 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二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见解, 可能会对讨论翻译问题有点帮助。
”[6]文中王先收稿日期:2012-12-17作者简介:曹芳(1989—),女,湖南郴州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生对翻译实践的现状做了总结,并对基于实践中产生的一些翻译问题做了思考。
这些思考都在论著中可以找到解答。
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义观”、“文体观”等。
这些内容无不深刻地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王佐良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译作有诗歌和散文,还有小说和戏剧;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
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王佐良撰写了许多论文。
因此,他既是翻译理论家又是翻译实践家。
在翻译理论方面,王佐良的翻译思想自成体系;在实践方面他亦有建树。
[7]可以说,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也是他自身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结合。
二、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活动始终贯穿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8]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王佐良的人生发展在内的翻译活动,都是他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王佐良是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和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杰出的语言学家以及出色的作家和诗人。
之所以王佐良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王佐良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所以他选择将自己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运用到他的翻译工作,这样必然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功。
除了这一层面的选择,王佐良对翻译和翻译研究有着特殊的情结,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个人兴趣;二是研究需要。
他说:“我是喜欢翻译的。
有时候,当我写完一篇所谓的‘研究’论文,我总是感觉到:与其论述一个外国作家,不如把他的作品翻译一点过来,也许对读者更有用。
”[9]由于他在文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造诣极深,因此他在从事翻译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王佐良一生译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有小说和戏剧。
但他的译文篇篇都是精品,语言新鲜隽永,耐人寻味。
[10]除了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工作,王佐良还潜心研究了英语语言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英语文体和风格问题,并从中汲取养分,进而指导并推进自己的翻译研究。
[11]本文认为,王佐良的翻译,既体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翻译时的选择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他努力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明确目的。
事实上,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
3. 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胡庚申曾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基于对翻译实质的这种认识,胡庚申进一步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过程做出了如下简括的描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12]生态翻译学还认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操作上遵循着“优胜劣汰”、“汰弱留强”的基本法则。
这一基本法则的适用性也可以在王佐良翻译活动中找到佐证。
[13]王佐良一生译作甚丰,但篇篇皆为精品。
其中《彭斯诗选》是他的成名之作,“集中地体现了王佐良的翻译理论,代表了我国彭斯研究和翻译的最高水准。
”[14]因为在一些诗作中,诗人彭斯大量运用了苏格兰方言,“其中很多词汇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不熟悉”[15],所以其翻译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王佐良初译彭斯是在1958年,当时为纪念1959年彭斯诞辰200周年,翌年《彭斯诗选》问世,收诗37首。
1985年该诗选又出了新版,新版将旧版里的几个“大漏洞”给补上了,并对原有译文进行全面、精致的再雕琢。
[16]王佐良这种精益求精的思想,运用生态翻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优胜劣汰”和“汰弱留强”的过程。
这种“汰弱留强”规范操作的结果,自然能保留下来“尽是精华点”的佳作。
[17]事实上,王佐良的译作能够长期流传,经久不衰,这一事实本身也能说明,译品一直在接受“汰弱留强”、“适者生存”、“适者长存”基本法则的制约和检验。
四、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王佐良从民族文化建构的角度评价翻译的作用,认为如果去掉翻译,每个民族的文化将大为贫乏;整个世界也将失去光泽。
[18]王佐良在对待翻译时也特别认真,他的这一理念和做法,都源于他的“译有所为”的初衷、动机和追求。
这点可以从王佐良的生平中找到依据。
王佐良于1916年出生在浙江上虞县。
中学期间,王佐良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除国文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用英语授课,这使王佐良在中学时代便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1935年,王佐良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1947年秋,王佐良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于1949年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逝世。
[20]从王佐良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中学期间的教97会学校学习经历,对他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在这样的学校,英语是他们所熟悉、常用的语言。
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对王佐良将兴趣与学习结合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在考大学时,王佐良就运用了这一优势,填报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后来还出国学习英语文学。
王佐良在英国完成学业后,本完全可以留在国外,但他从留学一开始就认为回国是天经地义的。
[21]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急于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特别是在向西方学习中也少有涉猎文学方面的译介。
王佐良的兴趣之一是英语文学,对王佐良来说,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可以说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专业。
在这样一个有利于他将兴趣和专业结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中,可以实现王佐良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的完美和谐的统一,更可以实现王佐良 “译有所为”的理想。
王佐良用自己真实经历告诉世人,即便他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他也有与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这就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有所为”!五、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对于译品来说就是“适者生存”和“适者长存”。
显而易见,王佐良的译作能够长期流传,经久不衰,这一事实本身就能说明,王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是高的;他的译作不单单做到了“适者生存”,更是实现了“适者长存”。
[22]以王佐良汉译英国哲学家Francis Bacon的Of Studies为例。
培根所使用的语言属于早期现代英语,所以该文的措词和句法与当代英语不同。
[23]而且《论读书》的原文是一篇蕴意隽永的议论散文。
文章短小精悍,仅短短数百来个词,便把读书的用处和读书的方法两个问题谈得非常透彻。
[24]而王佐良却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字和写作功底,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用词倾向和文体风格,并能用精炼传神的译语语言“巧妙”再现原文的风貌。
文章大都采用短小句式,排比修辞,读来琅琅上口。
可以说王佐良的译文既简洁流畅,文采斐然,而且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气度不凡。
可以这么说,之所以王佐良的许多译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是因为他适应了他所选译作品的翻译生态环境。
他是翻译“适应”的能者,他是翻译“选择”的高手。
他的译品是他“多维适应”与“优化选择”的累积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佐良的译品堪称“适者生存”、“适者长存”的典范。
结语王佐良毕生从事翻译工作,硕果累累,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