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合集下载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贡献与翻译思想

王佐良先生的翻译贡献与翻译思想
2 董 伟 武.习近 平 话语 风 格与 新 时期 中 国马 克思 主 义话 语 体 系重
构[J].湘潮 (下半月),2014(4).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上海外 国语大学学报),1998(2).
[ [4 5] ] 刘 刘宓万庆里.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4.
“三大英语
权威 ” 。
他始终 保持着坚 韧不拔 的精神 ,不管遇 到什么
困难都一直坚持从事着翻译活动,在新中国英语教育和
英语 翻译 等方 面作 出了巨大贡献 。
ill王佐良的翻译贡献
童年时期王佐 良随父亲住在 武汉 , 后来分别于汉 口
的宁波小学和武 昌的文华 中学继 续小学及 中学教育 。 后

生 曾记 载说 :“叶 公超 先 生 高度 赞扬 王佐 良的英 文 写
作 ,而对 于学生 的写 作 ,叶先 生 向来 是非 常挑 剔 的 。”
“佐 良的中文 和英 文程度是我们全班之冠 。”这些都无 疑
为王佐 良先生 的创作及 翻译 奠定 了扎实的基础

抗 战胜
利后 ,王佐 良先生考取庚子赔 款公费 留学 ,进人牛津 大
. 浅 谈 英 汉 翻 译 中 的不 对 等 性 [J】.北 京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
2012(3).

论王佐良的译学思想

论王佐良的译学思想
的中 国思想 家更 为深 刻 ,他 知道 事 涉 根本 , 须 彻 “ 必
问 题 , 在 另 一 篇 论 文 中 还 说 道 : 原 来 他 寄 望 于 官 他 “
僚 和上 层 知识 分 子 阶层 , 引起 这 些 人 来 看 他 的译 想
本 的兴 趣 , 此 必 须 投 其 所 好 , 出 典 雅 的 古 文 来 。 因 写 ‘ 以 前 字 法 句 法 ’ 他 的 推 销 术 , 目 的 在 打 动 他 汉 是 其
理论 和实践 之 后说 道 :拿 实 践 来 检 验 他 的理 论 , “ 我
们就 容易 看 出 : 之所 谓 ‘ ’ 指 为 这 样 的读 者 准 他 信 是
确 传 达 原 作 的 内 容 ,达 ’ 指 尽 量 运 用 他 们 所 习 见 ‘ 是
的 表 达 方 式 , 雅 ’ 指 通 过 艺 术 地 再 现 和 加 强 原 作 ‘ 是
第 3 卷 第 2期 1 21 年 4月 01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 HA RAO RMAL UN V OU F S NG NO I E 姗
Vo . 1. . 13 No 2 Ap . 01 r2 1
论 王佐 良的译 学 思 想
李 海娇 陈 , 洁2
衣就 是士 大夫 所 心 折 的 汉 以前 的古 雅 文 体 。雅 , Fra Baidu bibliotek 是 严 复 的 招 徕 术 。 _ a 王 佐 良 不 止 一 次 提 到 这 个 ”1 z e )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从《论读书》三种译文对比看王佐良译文的特色

一、总体分析

王佐良的译文《论读书》,翻译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及哲学家约翰·史密斯的极为流行的经典作品。文中描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了读书的方法,总结了一般正确的读书方法,同时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及其好处。

王佐良的译文显得流畅,他把史密斯原文精彩的论证思路转换成我们熟悉的中国语言,让整部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王佐良用语简洁而有力,与史密斯原文保持了最大的一致性,读者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他保留和传达了原作的宗旨,表达了史密斯深情厚谊,也表达出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二、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王佐良的译文更准确,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保留了最大的一致性。

(2)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王佐良译文更能传达史密斯原作的宗旨,表达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他对尊重和保护书籍的意义。

2、缺点

(1)由于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比较浓重,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

时间去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可能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阅读速度。

(2)有时,王佐良的译文可能会偏离原文的主要意图,增加了读者理解文章的难度。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猛,从早期的传统理论建立到现代翻译学理论多样化,理论关于翻译和写作的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和精进。其中,中国翻译学大师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影响了翻译学的发展,是这一学科的重要贡献者。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基础上,誊写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探讨其翻译学观点,并从中总结出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王佐良生态翻译学综述

王佐良(1933-2013)是中国新翻译学,也是中国翻译学派主要

成员之一,是中国翻译学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曾任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外语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多职。王佐良以“观念翻译”研究著称,他的翻译理论影响了当今的翻译研究,其理论也被称为“王佐良翻译学”,或“生态翻译学”。

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主要基于语种的交互影响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变化。首先,源语和译语之间,总存在着众多的语种和文化因素,它们可能会导致语义和表述上的偏差,因此,在译语文本中加入源语影响就会产生译文误读。其次,翻译中文体的变异,可能会使得译文难度增加,而且译文语法结构也可能不通畅。第三,源语和译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译文也会受到源语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译语文化的交互影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王佐良翻译思想及其影响

王佐良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有着其特殊的翻译思想。首先,王佐良强调“人性主义”,认为译者本质上是一个“能够理解双方文化的

处女”,既要尊重源文,又要维护译文的质量,因此,要做到翻译的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翻译观

2、王佐良的诗歌翻译思想

2.1独特的选材观。

王佐良先生一生翻译过的很多著名诗篇都是经过他严格地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在选材上,他曾经说过,译者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他说,翻译是一个让译者适应他人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往译作中施加自己个性的过程。所以,他在翻译彭斯的诗歌时,感悟到了彭斯在诗里体现的情感:“他一生坎坷,但是他活得生龙活虎一般,不向权贵低头,对社会有理想,对爱人和友伴充满着热情,绝大多数的作品所表达的是这样热腾腾的生活感。”(王佐良1997,80)这样他将这种对原诗作者的感情忠实地抒发在笔端,将一个活灵活现的不向权贵低头,有理想,充满着热情的彭斯就跃然纸上了。

2.2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也就是说,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通常一个译者只适宜于译某一类作品。我认为他应该只译那一类,而不要什么都译。翻译家兼诗人查良铮先生译出的《唐璜》非常有名,他也写出了《冬》这样著名的诗。”因此,王佐良认为,如果一个诗歌译者没有全面地理解这些要素和在诗歌翻译中与其意义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他就不能进行翻译。

2.3诗歌可译。

王佐良从事最多的是诗歌翻译,其翻译思想主要形成于几十年的诗歌翻译生涯。王佐良认为:诗歌翻译是有所失,也有所得的。诗的韵、行、词、字数、旬式和速度都有不少困惑,但总的来说是得大于失。在译诗的方法上,王佐良走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以诗译诗。他不喜复杂的理论,认为应该“尽可能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都

是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王佐良1989:3)。

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翻译已成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往往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跨文化交流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生态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一、生态翻译的定义及背景

生态翻译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动态的跨学科翻译理论和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的一种革新,旨在适应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态翻译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翻译方法的批判和反思,认为翻译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而应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互动。

二、生态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

生态翻译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跨学科性:生态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翻译学科的边界,积极吸收

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环境学等。这样

的跨学科性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角度,还能够为翻译实践

提供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思路。

2. 多元性:生态翻译理论强调每种语言和文化都是独特的,没有绝

对的优劣之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和平等对待各种语言和

文化的差异。这种多元性的观点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平衡和可

持续发展。

3. 可持续性:生态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应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只有实现了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实现跨文

化交流的长期利益。

三、生态翻译理论与实践

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实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具体来说,生态翻译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

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

2018年第4期|翻译探索从“译者中心论”视角谈王佐良译本《论读书r

李梦瑞1任朝迎2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译者中心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等思想,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佐良先生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翻译家,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主要借助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思想对王佐良先生关于培根经典作品cysm dte 的译本进行分析,主要从译者主导地位和译者的适应选择角度,论证该新兴翻译研究理论对未来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适应选择;论读书

[中图分类号]H315.9

C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35-3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55

1.文献综述

生态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发 展,在学术领域亦是如此,近年来,兴起于我国的生态翻 译学慢慢在国际翻译理论界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的翻 译研究范式。生态视角下对翻译的研究初始于2001年 左右,生态翻译学乃是从自然科学生态学的角度,借助 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学 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方法。我国著名翻译家胡庚申教 授提出该翻译理念,并对其进行定义:生态翻译学是以 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 应/选择”理论为基石,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 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视角对翻译 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 2013)。生态翻译学中提出译者中心论,认为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占中心地位,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为焦 点,译者通过适应与选择开展翻译活动。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王佐良;文化背景;文化翻译观

一、引言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英美文学研究家,也是文学翻译家。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译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他的翻译思想涉及现代译学里很多焦点问题,诸如社会文化因素、读者接受理论、译者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等等。他的思想和观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理性思考。

二、社会文化背景及翻译思想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引进了外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以英汉翻译为主)翻译高潮。

20世纪是一个”翻译时代”的世纪。在西方,翻译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发展的景观。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翻译学逐渐摆脱了“从属”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严肃学科。而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译论泰斗如: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等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它把翻译者、翻译行为、翻译文本和翻译对象深度联系起来。该理论具有独特的概念和方法,从生态角度研究翻译背后的主体和客体、翻译文本和其所处空间环境等,以及参与翻译和文本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等。

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视翻译的多元性,把翻译当作一种复杂的社会学现象,将翻译活动的多个主体、行为及文本以及文化社会语境等多方面联系起来,统一视同。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视翻译活动本身和表现形式,从文本构成和翻译行为到翻译者行为模式的多种环境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翻译的实践性和多种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强调了翻译活动的生态系统性和联动性。

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研究

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A Study of Wang Zuoli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研究

院、系:外国语学院

年级:2002级研究生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姓名:袁斌业教授

研究生姓名:黄晓云

完成时间:2005年4月

Acknowledgements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write this thesis. First of all, with heartfelt gratitude, I express my deepest thanks to my tutor, Prof. Yuan Binye whose insightful suggestions and valuable instructions on my thesis and repeated scrupulous revision of several drafts of my manuscript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my graduation thesis. But for his assistance, my graduation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 I am obliged to him for all the help he has offered me in various way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王佐良诗歌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巧合

王佐良诗歌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巧合
2 0 :_ 6 。 0 9 5 - )
地和新意 。王佐 良先生 的诗歌译论集 中体现在 其论著 《 诗 论 的翻译》 以及 《 另一 面镜 子 : 美人怎 么译 外 国诗 》 《 英 、 翻译 中 的文化 比较》 等文中。其诗歌翻译 理论 的观点主要 有 以下 几 点: 独特的选材观 ;知 “ ” 世 的诗义 理解 ;“ 义 论 神似 ” 则 ; 原 译诗 的文化 意识 和坚定 的“ 歌可译 ” 诗 的信 念。本文 拟把 王
格的过程 , 也是一个 往译 作 中施 加 自己个性 的过程。一个译
者所译 的作 品, 多少总会 有相似之处。但如果 莎士比亚 、 弥尔 顿、 蒲柏 、 华兹华斯等大诗 人的译作 读起来 差不多 , 那就是 对
翻 译 的 否定 , 是 对 文 学 的 否 定 。 没 有 人 能 掌握 所 有 风 格 , 也 所

方面体现着来 自生物进化论的“ 自然选 择” “ 、 适者生存 ” 等
基本原理 , 另一方面 又可追溯 至极其 深远 的 中国古 代 “ 天人 合一 ” “ 、 道法 自然 ” “ 、 以人 为本 ” “ 中尚和 ” 、适 等哲 学理 念 , 因此可 以说 , 此理论 自打提出之 日起 , 就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 和可持续 的发展势头 。 生态 翻译学理 论在 “ 翻译 即适应 与选择 ” 的主题 概念 之 下 , “ 者 为 中心 ”的理 念 明确 地 体 现 在 翻译 的 定 义 之 将 译 中—— 翻译是 “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的选择活动 ” 翻译 。“ 生态环境 ” 是原文 、 原语 和译 语所呈 现的 “ 世界 ”, 即语 言 、 交 际、 文化 、 社会 以及 作者、 读者 、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同 时, 该理论运用 “ 者生存 ” 自然法则 , 出并论 证 了翻译 适 的 提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

引言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语言翻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范式,不仅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还关注这种转换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了翻译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共性和互动关系。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生态翻译学理论源于对生态学和翻译学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意识到语言翻译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文本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进而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未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翻译不再只是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交流。因此,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继续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汉译《论读书》看生态翻译的和谐之美

从汉译《论读书》看生态翻译的和谐之美
译能力。
度来说 ,该译文无论是在 语言风格 、文体 风格还是生态
结 构 上 都 十 分 和 谐 统 一 ,可 以说 是 “ 神形兼 备” ,充 分 示 出原 文 的 艺 术 效 果 。 下 面 , 笔 者 从 生 态 翻 译 学 的 角 度 将 王 佐 良先 生 对 培 根 《 论 读 书 》 汉 译 本 的语 句 及 段 落 摘 之 一 二 加 以 分 析 ,从 文 体 、 语 义 及 文 化 内 涵 等 方 面 展 现 生态翻译的和谐之美。
原文 1 : T h e i r c h i e f u s e f o r d e l i g h t , i s i n p r i v a t e n e s s a n d
r e t i r i n g , f o ro r n a me n t , i si n d i s c o u r s e , a n df o ra b i l i t y , i s n i t h e
译 文: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 幽居 之时 ; 其博 采也 , 最见于高谈 阔论之 中; 其长 才也 ,最 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原 文 语 言 明快 , 布 局 整 齐 ,论 断 分 明 ,简 约而 生 动 地 阐述 了三 种 读 书 的作 用 ,语 言 结 构 上 呈 层 层 递进 趋 势 ,
生 态 翻 译 学 是 一 门 具 有 综 合 性 的 学 科 , 它 不 是 一 门 孤 立 的 学 科 ,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一 门 用 生 态 途 径 来 进 行 翻 译

功能翻译理论的生态翻译思想探微

功能翻译理论的生态翻译思想探微

功能翻译理论的生态翻译思想探微生态翻译理论是指以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来解释和理论翻译,从而加深英译汉、汉译英的理论研究。它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强调关注翻译的“语境”和“外部环境”,考虑语文背景、文化、政治社会等因素,尤其是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以促进翻译过程中的有效沟通。

一、定义及内涵

1.1 生态翻译理论的定义

生态翻译理论是一种采用生态视角来进行翻译研究的理论,注重翻译过程中语境及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考量,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把翻译活动视为一个多元文化,多层次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推动翻译过程中的有效沟通。

1.2 生态翻译理论的内涵

生态翻译理论主张生态学的观点,强调把翻译的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译文的目的读者等外界环境考虑进去,重视翻译事件及翻译活动的多元性、复杂性。这意味着追求翻译理论、形式和猎取可接受性以及真正反映源语和目的语背景和本意的特定完美平衡。此外,生态翻译理论还重视前后文系统的动态性,强调全面的翻译技巧使用。

二、特点

2.1 注重翻译的“语境”和外部环境

在生态翻译理论解释和理论翻译的过程中,重视原文的语境和外界环境的认识,试图将原文的文化,政治,社会等因素融入翻译中。用它来建立翻译过程中源语、目标语及两者之间的双向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因素有关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2.2 将翻译活动视作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翻译理论也认为既然这一译作是对源文的再创作,那么翻译活动必须像源文的作者一样,将翻译活动看作一种“系统动态”,让翻译活动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原文和目标语的交流,同时考虑源文及其译文节内和节间的联系,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保持翻译文本的系统完整性。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受到提倡的新学术科学,它强调认知空间、交互式表达和文化差异,从而加强对母语中转移到外语的解释、分析和评价。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思想是将翻译过程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因素,比如说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分析每个不同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在对比和对话中发挥作用,并由此研究如何改进翻译的效率。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思想是内外文化的连接,它强调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多元文化出现的环境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关注文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属性、表現形式、不同意义以及传播模式的差异。

生态翻译学关注的不仅仅是母语带来的可能性,它还要审视社会、文化和语言如何交叉穿梭,并思考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它既要把握源自国家文化的历史上沿流下来的传统文化,又要将新事物和新概念引入到母语中,保持和发展它的文化特征。

生态翻译学强调“活性”,即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翻译空间,而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活性过程,它建立在全球性的交流和新的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需要翻译者不断地深入理解、捕捉和反思,以便于不断地维护文本的准确性和文化文本的完整性。

与传统技术性文本翻译不同,生态翻译需要翻译者既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又要懂得将原文中的文化熟悉和发展新文化一起进行翻译,并运用新的语言专业技能力和更丰富的文化文本来完成翻译。只有将文化翻译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和表达翻译过程中的多种文k环境和语言特性。而生态翻译学,也会对多元文化翻译工作有着更快的实施及更为有效的指导。

王佐良译学思想述评——读《翻译:思考与试笔》

王佐良译学思想述评——读《翻译:思考与试笔》

王佐良译学思想述评——读《翻译:思考与试笔》

张建佳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4

【摘要】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现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张建佳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外语系,湖南,郴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J], 郑海凌

2.王佐良翻译美学思想述评 [J], 许宏

3.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J], 曹芳

4.从《翻译:思考与试笔》看王佐良的翻译观与译笔特色 [J], 胡德香;周卫军

5.王佐良翻译观之我见——《翻译:思考与试笔》读后 [J], 袁锦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96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96-03

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曹 芳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4)

摘 要: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对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建树颇多。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同样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思想: 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五方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同时还是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以及作家与诗人,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

人”[1]

,译著有《苏格兰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Thunderstorm(曹禺《雷雨》英译),《培根散文先译》,弥尔顿的《失乐园》,蒲柏的《道理》,雪莱的《奥西曼提斯》、《哀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鲁迅的《论语一年》等。王先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不仅在实践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翻译见解。他的这些翻译主张不仅指导着他自己的翻译实践,对我们现在翻译学习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诠释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于2008 年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本质进一步挖掘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体系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翻译界普遍认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有助于译界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翻译现象

和翻译思想。[3]除此之外,译界学者认为,翻译适

应选择论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研究期望有助于审视生态翻译学解释翻译现象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或将有助于对王佐良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做出更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4]

一、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生态“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或者可以说由于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也应当是和谐统一的。[5]纵观王佐良的一生,无论是他在英国的进修时兢兢业业的学习态度和新中国成立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报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翻译思想都能体现出这种“生态‘和谐统一’”理念。

王佐良既是翻译理论家又是翻译实践家,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他的翻译论著《翻译:思考与试笔》(1989)的内容体系也充分反映了他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观。他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两者的统一关系:“近年来有两个方面的发展, 值得引起翻译界的注意。一是翻译的规模越来越大, 质量也显著提高, 而且这是中外皆然, 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二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见解, 可能会对讨论翻译问题有点帮助。”[6]文中王先

收稿日期:2012-12-17

作者简介:曹芳(1989—),女,湖南郴州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生对翻译实践的现状做了总结,并对基于实践中产生的一些翻译问题做了思考。这些思考都在论著中可以找到解答。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义观”、“文体观”等。这些内容无不深刻地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王佐良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译作有诗歌和散文,还有小说和戏剧;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王佐良撰写了许多论文。因此,他既是翻译理论家又是翻译实践家。在翻译理论方面,王佐良的翻译思想自成体系;在实践方面他亦有建树。[7]可以说,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也是他自身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结合。

二、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活动始终贯穿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8]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王佐良的人生发展在内的翻译活动,都是他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王佐良是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和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杰出的语言学家以及出色的作家和诗人。之所以王佐良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王佐良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所以他选择将自己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运用到他的翻译工作,这样必然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功。除了这一层面的选择,王佐良对翻译和翻译研究有着特殊的情结,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个人兴趣;二是研究需要。他说:“我是喜欢翻译的。有时候,当我写完一篇所谓的‘研究’论文,我总是感觉到:与其论述一个外国作家,不如把他的作品翻译一点过来,也许对读者更有用。”[9]由于他在文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造诣极深,因此他在从事翻译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王佐良一生译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有小说和戏剧。但他的译文篇篇都是精品,语言新鲜隽永,耐人寻味。[10]

除了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工作,王佐良还潜心研究了英语语言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英语文体和风格问题,并从中汲取养分,进而指导并推进自己的翻译研究。[11]

本文认为,王佐良的翻译,既体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翻译时的选择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他努力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明确目的。事实上,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

3. 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

胡庚申曾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基于对翻译实质的这种认识,胡庚申进一步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过程做出了如下简括的描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12]生态翻译学还认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操作上遵循着“优胜劣汰”、“汰弱留强”的基本法则。这一基本法则的适用性也可以在王佐良翻译活动中找到佐证。[13]

王佐良一生译作甚丰,但篇篇皆为精品。其中《彭斯诗选》是他的成名之作,“集中地体现了王佐良的翻译理论,代表了我国彭斯研究和翻译的最高水准。”[14]因为在一些诗作中,诗人彭斯大量运用了苏格兰方言,“其中很多词汇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不熟悉”[15],所以其翻译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王佐良初译彭斯是在1958年,当时为纪念1959年彭斯诞辰200周年,翌年《彭斯诗选》问世,收诗37首。1985年该诗选又出了新版,新版将旧版里的几个“大漏洞”给补上了,并对原有译文进行全面、精致的再雕琢。[16]

王佐良这种精益求精的思想,运用生态翻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优胜劣汰”和“汰弱留强”的过程。这种“汰弱留强”规范操作的结果,自然能保留下来“尽是精华点”的佳作。[17]事实上,王佐良的译作能够长期流传,经久不衰,这一事实本身也能说明,译品一直在接受“汰弱留强”、“适者生存”、“适者长存”基本法则的制约和检验。

四、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

王佐良从民族文化建构的角度评价翻译的作用,认为如果去掉翻译,每个民族的文化将大为贫乏;整个世界也将失去光泽。[18]王佐良在对待翻译时也特别认真,他的这一理念和做法,都源于他的“译有所为”的初衷、动机和追求。这点可以从王佐良的生平中找到依据。

王佐良于1916年出生在浙江上虞县。中学期间,王佐良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除国文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用英语授课,这使王佐良在中学时代便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1935年,王佐良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7年秋,王佐良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于1949年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逝世。[20]

从王佐良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中学期间的教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