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篇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篇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篇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1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回答)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自由发言)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复习目标: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识记以上内容复习难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

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qi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七、当堂效果检测: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一qi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九、教学后记: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金灭辽及北宋(一)灭辽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

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南宋的偏安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当堂检测、反馈矫正】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7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欢迎大家查阅。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

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消失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头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熟悉。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现图片,让学生观看、比拟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筑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现历史图片:观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详细地点后,启发学生观看、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状况,查找分布特点。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初中历史教案(8篇)

初中历史教案(8篇)

初中历史教案(8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认识莫高窟是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以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隋唐文化辉煌灿烂,成果丰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文化在科技以及文学方面的的成果,现在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复习一下: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当时世界上的城市?唐都长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千金方》是谁写的?药王孙思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过渡——除了科技和文学,隋唐文化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就是隋唐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石窟艺术以及歌舞艺术的成就。

首先来看书法。

二、讲授新课:(一)灿烂夺目的书法与绘画1、书法导入——说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隋唐的书法家继承前人的成果,再加以创新,创造出了很多新书体,把我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那么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那几位呢?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1)欧阳询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大书法家,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

他先学王羲之,后学北朝碑刻,融会贯通,创造出方圆兼济、严谨匀称的新书体,世称“欧体”。

代表作《九成宫碑》(2)颜真卿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6篇)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以多种形式展示]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篇)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也与小学截然不同,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1)三、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四、出谋划策活动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精选篇2)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七年级历史教案【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a、食物b、四肢的进化c、大脑的进化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1a2b3d4d5a6c7b8d9b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篇1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

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

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

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

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