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合集下载

电化学 双电层

电化学 双电层

电化学
双电层
双电层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2.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3.双电层模型理论 4.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双电层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过剩离子双电层
水化作用
Zn2+ Zn
Zn2+
静电引力
水化作用>静电引力
水化作用
Cu2+ Cu
Cu2+
静电引力
静电引力>水化作用
额外电场E
电子 锌离子
-+ -+
阻碍Zn2+进一步从晶格中转移
双电层
双电层模型理论
紧密/分散层模型(Stern理论):认为双电层由内层的紧密层和外层的分散层 两部分组成
双电层
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双电层?
双电层是电子导体和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区,是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现象发生 的场所。
双电层
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双电层?
双电层是电子导体和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区,是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现象发生 的场所。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偶极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双电层
+-
+-
Me
+-
+-
+-
+-
阻碍偶极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定向排 列----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
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
双电层模型理论
紧密层模型(Helmgoltz理论):双电层两层电荷趋向于紧贴电极表面排列
双电层
双电层模型理论
分散层模型(Gouy-Chapman理论):考虑溶液相中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分 布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的存在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组织工程
双电层结构在组织工程领 域的应用主要涉及仿生细 胞外基质的设计,以促进 细胞生长和功能化。
生物传感器
双电层理论在生物传感器 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能 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 选择性。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总结了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电解质 浓度、表面活性剂和胶体颗粒的存在等。
分析了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包括电位分布、电荷 密度和电导率等,揭示了其与物质传递和化学反应 过程的关系。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应用导向的研究
双电层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解决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中 的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 用。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验与理论的 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预测,同时 通过理论指导实验设计和解释。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双电层的行为和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表面电荷分布、溶液组成、离子 浓度等,如何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对双电层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03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的种类
物理模型
通过物理手段模拟双电层的形成和结构,如电泳、 电聚焦等。
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双电层的性质和行为,如 电位分布、离子浓度等。
计算机模拟模型
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双电层的结构和行为,如分子 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等。
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80%
实验测量
深入研究双电层在生物医学领 域的应用,如药物传递、基因 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深入研究双电层在生物医学领 域的应用,如药物传递、基因 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双电层及其结构课件PPT

双电层及其结构课件PPT

23
三、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比较
求q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σ~φ曲线的斜率求q
d/dq
微分电容法是利用Cd~φ 曲线下方的面积求q,
微分电容法:根据微分电容曲线所提供的 信息来研究界面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方法。
2021/3/10
20
微 分 电 容 曲 线
图4-6滴汞电极在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中的微分电容曲线
2021/3/10
21
微分电容曲线的应用:
利用 判断0 q正负 ;
研究界面吸附 ;
求剩余电荷q、积分电容Ci (从φ0到某一电位φ之间
2021/3/10
2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1)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有效地、连续地改变电 极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 影响
2021/3/10
3
二、研究界面结构的基本方法
1、电极/溶液界面、界面结构和性质
恒定一个电位,通过
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
面保持不变,从而求
得。
Hale Waihona Puke 图4-2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2021/3/10
10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电毛细曲线:
图4-3电毛细曲线(Ⅰ)与表面电荷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曲线(Ⅱ)
2021/3/10
11
3、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理想极化电极表面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根据一定的界面结构模型来推算界面参数 ,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研究的基本方法:充电曲线法 、微分电容曲线 法、电毛细曲线法

双电层模型(精)

双电层模型(精)

2. 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
粒子的相反电荷离子是由紧密层 和扩散层两部分组成。
电 势
+ +
+++++++++
(设粒子荷负电)
+Leabharlann +扩散层紧密层中的反号离子被束缚在胶
体粒子周围, 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虽受胶体粒 子的静电引力的影响,但可脱离 胶体粒子而移动。
紧密层
双电层示意图
电 势
+ +
+
+++++++++
+
0
0 :固体表面和液体内部的总
的电位差
紧密层
扩散层
动电位(电势): 紧密层的外界面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 势差。 电势决定着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
d
电势对其它离子十分敏
感,外加电解质的变化会引起 电势的显著变化。因为外加 电解质浓度加大时,会使进入 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使得 粒子外界面与溶液本体的电 势差减小,即 电势下降, 从而使双电层变薄。
AgI
碘化银胶团示意图(KI过量)
(AgI) m nI (n x)K xK 扩散层 紧密层 胶核
胶粒 胶团
x
(1)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2)胶粒电荷的符号取决于被吸附离子的符号,胶粒带电 的多少由被吸附离子与紧密层反号离子电荷之差(n - x)来决 定。
d
0 ´

b'
b
电解质对电势的影响
当电解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扩散厚度变零, 电势 也变为零。这就是胶体电泳的速度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 变小,甚至变为零的原因。

双电层及其结构专业内容

双电层及其结构专业内容

φ=φ0时q=0:
q
q
dq
0
0 Cd d
(4-6)
高等教育
21
电极电位 为φ时的q 的数值相 当于图4.7 中的阴影 部分的面 积。
图4.7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值
高等教育
22
三、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比较
求q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σ~φ曲线的斜率求q
d / d q
高等教育
15
交流电桥法测定微分电容的基本线路:
直流极 化回路
交流信 号源
交流电桥
电极电位测量 回路
图4-4 交流电桥测量微分的基本电路
高等教育
16
电解池等效等效电路:
Cd
Rl
a
b
图4-5 时电解池等效电路
测量方法:测量时,小振幅的交流电压由交流信号 发生器G加到电桥的1、2两端。调节Rs和Cs,使 之分别等于电解池等效电路的电阻和电容部分时, 电桥3、4两端点的电位相等,电桥平衡,示波器 O示零。
定义:在一定电位范 围内,有电量通过时 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 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 化电极。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高等教育
6
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滴汞电极
Hg Hg e 0.1V
K e K Hg 1.6V
在+0.1~-1.6V之间可以认为该电 极是理想极化电极。
高等教育
7
第二节 电毛细现象 和双电层微分电容
高等教育
25
3、零电荷电位的用途
零电荷电位与电极电位联合用于处理电极过程的 动力学问题的几个作用:
通过零电荷电位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 和数量。例判断q的符号:
例:对于体系 Hg KCl 0 0.19V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13
结论:
(1)不论电极表面存在正剩余电荷还是负剩余 电荷,界面张力都将随剩余电荷数量的增加而 降低。 (2)根据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可以直接通 过电毛细曲线的斜率求出某一电极电位下的电 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也可以方便地判断电 极的零电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
14
二、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4
2、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思路:
通过使用一些可测的界面参数来研究电极/溶 液界面; 根据一定的界面结构模型来推算界面参数 ,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研究的基本方法:充电曲线法 、微分电容曲线 法、电毛细曲线法
5
3、研究电极/溶液界面对研究电极的要求
直流电通过一个电极时,可能 起到以下两种作用:
d /d q
微分电容法是利用Cd~φ 曲线下方的面积求q,
q dq C d 微分电容法更精确和灵敏。 0 d
0
q

微分电容法的应用更广泛 微分电容法和电毛细曲线法都是研究界面结构 与性质的重要实验方法,二者不可偏废。
24
四、零电荷电位
1、零电布和电位分布
双电层的金属一侧,剩 余电荷集中在电极表面。 在双电层的溶液一侧, 剩余电荷的分布有一定 的分散性。 d为紧贴电极表面排列的 水化离子的电荷中心与 电极表面的距。
图4-11金属/溶液界面剩余电荷与电位的分布
37
(1)紧密层电位分布:从x=0点到x=d的范围内 不存在剩余电荷,这一范围即为紧密层。紧密 层厚度为d。如果紧密层内的介电常数是恒定 的,则该层内的电位分布是线性变化的。
34
图4-9 考虑了热运动干扰时的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结构
35
在金属相中:金属中全部剩余电荷都是紧密 分布,金属内部各点的电位均相等。 在溶液相中: (a)当溶液总浓度较高、电极表面电荷密度较 大时,溶液中剩余电荷倾向于紧密分布,形 成图4-8的紧密双电层。

电化学界面的基本结构特征:双电层

电化学界面的基本结构特征:双电层
+
+

e

n e-
e


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e


Me
e
e
e
e
e
e
n 1 e-
n1+n2=n
O+n2 e-→R


2.3双电层模型理论




(1)紧密层模型(Helmgoltz理论):双电层两侧电荷趋向于紧贴电极表面排列
ф

Δф
过剩离子双电层
离子特性吸附双电层
偶极分子定向排列双电层
d
双电层厚度
x






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的存在。

(2)分散层模型(Gouy-Chapman理论):考虑溶液相中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分布
金属
溶液
(3)紧密/分散层模型(Stern理论):认为双电层是由内层的紧密层







和外层的分散层两部分组成的。
金属
溶液
2.4 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1)双电层是电子导体/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区,是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现象发生的场所。
将d=0.5nm代入,C ≈10 μF/cm2
其中Δ ≈1nm

=



=



③双电层内电场的大小
Δ(Δ)
Δ
= 1 × 109 Τ

改变值将为Δ =


虽然ΔV 未知,但如果双电层两侧电压变化1V时(即Δ(Δ) =1V),则双电层内电场的

双电层及其结构 ppt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 ppt课件

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
面保持不变,从而求
得。
图4-2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2020/11/13
12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电毛细曲线:
图4-3电毛细曲线(Ⅰ)与表面电荷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曲线(Ⅱ)
2020/11/13
13
3、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理想极化电极表面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主要内容:
研究界面电化学的意义,电毛细曲线及双电层电容, 双电层结构及理论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界面电化学的意义,平板电容器的双电 层模型,分散双电层模型。
2.理解电毛细曲线的测定,微分电容法,GCS分散 型双电层模型。
3.掌握理想极化电极、零电荷电势的定义,双电层 结构。
10
第二节 电毛细现象 和双电层微分电容
一、电毛细曲线
1、电毛细现象和电毛细曲线概念
视频1
视频2
电毛细现象:界面张力σ随电极电位变化的 现象。
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 线。
2020/11/13
11
2、 电毛细曲线的测定
体系平衡时:
gh 2cos
r

gr K h 2cos
恒定一个电位,通过
的平均电容称为积分电容 Ci 积分电容Ci和微分电容Cd的关系:
q
2020/11/13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电化学双电层理论和模型

电化学双电层理论和模型

双电层双电层的形成:当两相接触时,如果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电化学位,荷电粒子就会在两相之间发生转移或交换,界面两侧便形成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人们把界面上的这两个荷电层称为双电层。

如金属、溶液界面(M/L)两侧,若μM+>μM+(L),则荷电粒子发生转移,金属表面荷负点;反之,则金属表面荷正,这种双电层常称为离子双层。

尽管有时上述的离子双层并不存在,但金属与溶液界面间仍然会存在着电位差,无论是金属表面,还是溶液表面,都存在着偶极层。

由于偶极子正负电荷分隔开而形成的双电层,称为偶极双电层。

对任何一种金属而言,由于金属的电子会“溢出”金属表面形成双极子。

所以即使溶液一侧不存在偶极子层,但对金属与溶液的界面来说,这种偶极双层总是存在的。

此外,溶液中某一种离子有可能被吸附于电极与溶液界面上,形成一层电荷。

这层电荷又借助静电作用吸引溶液中同等数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双电层,可称之为吸附双层。

这里应当注意:界面上第一层电荷的出现,靠的是静电力以外的其他化学与物理作用,而第二层电荷则是由第一层电荷的静电力引起的。

如果界面上有了吸附双层,当然也会产生一定大小的电位差。

金属与溶液界面的电位差系由上述的三种类型电位差的一部分或全部组成,但其中对电极反应速度有重大影响的,则主要是离子双层的电位差。

离子双层的形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在电极与溶液一旦接触后的瞬间自发形成的。

另一种情况,是在外电源作用下强制形成的双电层。

因为有的时候,当金属与溶液接触时,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双电层。

如将纯汞(Hg)放入Kill溶液的界面上常常不能自发的形成双电层。

但是,如果将Hg电极与外电源负极连接,外电源就向Hg电极供应电子,在其电位达到K+还原电位之前,电极上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因而此时Hg电极上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上负电。

这层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相同数量的正电荷(如K+),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金属电极和溶液之间界面上形成的双电层,从结构上可以有离子双电层、表面偶极双电层和吸附双电层等三种类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的实验研究方法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双电层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带电薄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电解质组成的系统中的静电作用力所形成的带电薄 层。这个薄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其中紧密层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 而扩散层则与紧密层保持一定的距离。
唐南模型
总结词
唐南模型引入了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双电层中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唐南模型认为,双电层中的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影响离子的分布。唐南模 型通过引入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及其对离子分布的影响。该模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 双电层结构的理解。
萨尔瓦托雷模型
粒子电泳法
总结词
利用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研究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
详细描述
粒子电泳法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分析双电层的结构和 性质。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粒子在双电层中的吸附和脱附行为,以及双电层的结构和电
化学性质。
表面张力法
总结词
通过测量表面张力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双电层 的结构和性质。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制。 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演化,可以 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 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和电化学抛光
在电镀和电化学抛光过程中,双电层 理论有助于理解金属离子的沉积和溶 解过程,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镀 层质量和抛光效果。

电化学基础(Ⅲ)——双电层模型

电化学基础(Ⅲ)——双电层模型

克服
运动时固液相之间电势差(ζ 电势)
的缺
的区别;

③没有考虑带电粒子的水化作用,明显 不符合实际情形
2.2 Gouy-Chapman 模型
• 1910 年和 1913 年,Gouy 和Chapman 分别对 Helmholtz 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如 图所示: Gouy 和 Chapman 对该 模型作出了若干假设 (1)质点表面是无限 大的平面,且电荷分布 均匀; (2)扩散离子是点电 荷,其分布服从 Boltzmann定律; (3)溶液的介电常数 处处相同。
电泳 电动 流动电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降电势
颗粒在电场中 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若将颗粒固定,水会向负 极移动,该现象称为电渗
将液体压过多孔陶瓷片时, 在流动方向上会产生电势差
液体中的粒子发生沉降 时,也会产生电势差。
对电动现象的认识
上述事实表明:固、液两相 表面带有电荷。带有电荷的固 体表面必然吸引液体中电量相 等、电性相反的电荷环绕在其 周围,于是在固、液两相界面 之间形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的双电层。
2.双电层理论同时也是表面化学和 胶体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在电化学分析领域,利用双电层对电毛 细现象的成功解释,由此发展起的极谱法。
4 双电层理论的应用
如图 5 所示的“极谱法”测定技术。
海洛夫斯基与 Ilkovie 导出了极谱 基本方程式
(17)
式中,Ε1/2为半波电 势,Id为极限电流
双电层电容器
结语
谢谢大家!
电化学基础(Ⅲ)——双电层 模型
双电层模型描述了电极与溶液相界面 之间电荷层的结构,是电极平衡和电极 过程动力学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具体表 现,是现代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双 电层理论对现代电化学的推动作用主 要体现在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双电层电 容器等领域。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目 录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实验操作与演示 • 习题与思考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通常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吸附 形成。在电极表面,带电物质层的电荷分布与体相溶液中的电荷分布不同,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界面层。
电层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05 实验操作与演示
双电层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配置电解质溶液
准备电解质溶液、电极、电导率计、离心 机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 液,确保溶液的纯净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 求。
电极处理
实验操作
对电极进行预处理,如打磨、清洗等,以 提高电极表面的电导率和活性。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 化学反应机制。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变化,可以优化电 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
电镀过程中,双电层理论用于解释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 附和还原过程,从而指导电镀工艺的优化,提高镀层的质量 和均匀性。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物质吸附 和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06 习题与思考
基础习题
01
02
03
04
1. 请简述双电层的概念。
2. 列举双电层的形成原 因。
3. 描述双电层的结构特 点。
4. 解释双电层对物质吸 附和分离的影响。
思考题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双电层是指由正负离子之间形成的电荷层,存在于液体中。

它由紧密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正离子层(即化学吸附层)和漂浮在电极表面附近的负离子层(即物理吸附层)组成。

这种双电层的存在是由离子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电离度决定的。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亚布力德双电层模型和海维赛德双电层模型。

亚布力德双电层模型是由瑞士物理学家亚布力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双电层可以看作由一个内层和一个外层组成。

内层是紧贴电极表面的化学吸附层,包含正离子和一些吸附的溶质分子。

溶质分子与电极表面之间通过共价键或静电相互作用而吸附在一起。

外层则是由溶剂中的负离子组成的物理吸附层,负离子漂浮在电极表面附近,受到电极电场的作用而停留在该位置。

这种模型认为,双电层是稳定的,且在不同电势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构。

海维赛德双电层模型是由英国科学家海维赛德在20世纪起提出并发展的。

这个模型认为双电层由内层和外层组成,类似于亚布力德的模型。

但是,海维赛德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即溶剂分子的极化。

他认为,在电极表面附近,溶剂分子会被电场极化,形成一个特定方向的电偶极子,这些电偶极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定向堆积,形成外层。

因此,海维赛德提出的双电层模型中考虑了电极表面电场对溶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双电层的结构模型揭示了离子在液体中的封闭性和电极表面的吸附现象。

根据这些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电层的形成和性质,进一步研究电化学反应、电容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双电层及其结构ppt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ppt课件
特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还由于与电极表面的 短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
大多数无机阳离子不发生特性吸附,只有少数 水化能较小的阳离子如Tl+,Cs+等离子能发生 特性吸附。除了F-离子外,几乎所有的无机阴 离子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特性吸附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利用界面吸附现象对电 极过程的影响来控制电化以下两种作用:
在界面上参加电化学反 应而被消耗 ;
用来改变界面结构,参 与建立或改变双电层。
Rf
C
图4-1(a) 电极等效电路
动画
精选ppt
6
理想极化电极(重要概念)
定义:在一定电位范 围内,有电量通过时 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 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 化电极。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精选ppt
26
3、零电荷电位的用途
零电荷电位与电极电位联合用于处理电极过程的 动力学问题的几个作用:
通过零电荷电位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 和数量。例判断q的符号:
例:对于体系 Hg KCl 0 0.19V
当:10.1V 2 时; 20.2V 4 时:
qq12
0 0
精选ppt
27
零电荷电位的电极电位值体现了电极/溶液界 面的性质, φ0处一切依赖于q的表面性质均达 极限值 ,所以 φ0 是个特征点 ,这些特征有助 于人们对界面性质和界面反应的深入研究;
的剩余电荷所引起的相互作用 短程力作用 :电极与溶液中各种粒子(离子、
溶质分子、溶剂分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热运动:两相中的荷电粒子都处于不停的热运
动之中 。
动画
精选ppt
32
1、静电作用下双电层结构
静电作用是一种长程力的 相互作用,它使符号相反 的剩余电荷力图相互靠近, 趋向于紧贴着电极表面排 列,形成紧密双电层结构, 简称紧密层。

双电层及其结构归纳.ppt

双电层及其结构归纳.ppt
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 线。
精选文档
9
2、 电毛细曲线的测定
体系平衡时:
gh 2 cos
r

gr K h 2cos
恒定一个电位 ,通过
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
面保持不变,从而求
得 。
图4-2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精选文档
10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电毛细曲线:
精选文档
30
第三节双电层及其结构
一、双电层的类型
1、双电层的类型及构成
双电层: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 双电层大致有三类:离子双电层;偶极双电层; 吸附双电层。
2、双电层的基本特点
双电层的厚度小 ;双电层中存在一定大小的电容 和电场强度 。
精选文档
31
二、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
电极/溶液界面相间的相互作用: 静电作用(长程力 ):由电极与溶液的两相中
φ=φ0时q=0:
q
q
dq
0
0 Cd d
(4-6)
精选文档
22
电极电位 为φ时的q 的数值相 当于图4.7 中的阴影 部分的面 积。
图4.7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值
精选文档
23
三、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比较
求q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σ~φ曲线的斜率求q
d / d q
d / d 0 对应电毛细曲线右半支。
精选文档
13
结论:
(1)不论电极表面存在正剩余电荷还是负剩余 电荷,界面张力都将随剩余电荷数量的增加而 降低。
(2)根据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可以直接通 过电毛细曲线的斜率求出某一电极电位下的电 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也可以方便地判断电 极的零电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

电化学双电层理论和模型

电化学双电层理论和模型

双电层双电层的形成:当两相接触时,如果电子或离子等荷电粒子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电化学位,荷电粒子就会在两相之间发生转移或交换,界面两侧便形成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人们把界面上的这两个荷电层称为双电层。

如金属、溶液界面(M/L)两侧,若μM+>μM+(L),则荷电粒子发生转移,金属表面荷负点;反之,则金属表面荷正,这种双电层常称为离子双层。

尽管有时上述的离子双层并不存在,但金属与溶液界面间仍然会存在着电位差,无论是金属表面,还是溶液表面,都存在着偶极层。

由于偶极子正负电荷分隔开而形成的双电层,称为偶极双电层。

对任何一种金属而言,由于金属的电子会“溢出”金属表面形成双极子。

所以即使溶液一侧不存在偶极子层,但对金属与溶液的界面来说,这种偶极双层总是存在的。

此外,溶液中某一种离子有可能被吸附于电极与溶液界面上,形成一层电荷。

这层电荷又借助静电作用吸引溶液中同等数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双电层,可称之为吸附双层。

这里应当注意:界面上第一层电荷的出现,靠的是静电力以外的其他化学与物理作用,而第二层电荷则是由第一层电荷的静电力引起的。

如果界面上有了吸附双层,当然也会产生一定大小的电位差。

金属与溶液界面的电位差系由上述的三种类型电位差的一部分或全部组成,但其中对电极反应速度有重大影响的,则主要是离子双层的电位差。

离子双层的形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在电极与溶液一旦接触后的瞬间自发形成的。

另一种情况,是在外电源作用下强制形成的双电层。

因为有的时候,当金属与溶液接触时,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双电层。

如将纯汞(Hg)放入Kill溶液的界面上常常不能自发的形成双电层。

但是,如果将Hg电极与外电源负极连接,外电源就向Hg电极供应电子,在其电位达到K+还原电位之前,电极上不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因而此时Hg电极上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上负电。

这层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相同数量的正电荷(如K+),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金属电极和溶液之间界面上形成的双电层,从结构上可以有离子双电层、表面偶极双电层和吸附双电层等三种类型。

【电化学】第三章 电极过程动力学及有关电化学测量方法

【电化学】第三章  电极过程动力学及有关电化学测量方法

当溶液组成一定时,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有:
Hale Waihona Puke q ddE此式是Lippman 公式。界面张力对电位微商得到了电荷密度。
有Lippman公式和Cd的定义可获得、q 和Cd的关系式
Cd
dq dE
d 2
dE 2
如果发生特性吸附,电毛细曲线有三种类型。
a) 阴离子吸附 b) 阳离子吸附 c) 有机分子吸附
阴离子吸附对左分支影响大,Ez向负移; 阳离子吸附对右分支影响大,Ez向正移; 中性有机分子吸附在Ez附近表面张力下降。
COHP = 7.23 103|z| Co0.5 cosh(19.46|z|1F)
用交流电桥法可测定双电桥的微分电容,其电容和溶液浓度有 关。下图是用汞电极测得在0.1M 和0.001M NaF溶液的微分电 容曲线。
用汞作为电极时,汞表面有较多负电荷,在较大的电位范围微 分电容值几乎与所用的阳离子种类以及水化半径无关。如0.1M LiCl 和0.1MAlCl3 溶液中, Li+ 和Al3+ 的水化半径约为0.34nm 和0.62nm,但在1伏的范围内,其微分电容值基本相同。可用 无特性吸附来解释。
到零,而电流达到最大。这种现象称为完全浓度极化。在完全 极化下的另一边界条件为:
t > 0 时,C(0,t)= 0 其Fick公式的解为:
C(x, t) Coerf x 2 Dt
erf 是误差函数,它等于
2 z eydy
0
。其电流为:
i nF C
nF Co
x x0
Dt
Cottrell方程
浓差愈大,过电位愈大; 活化能愈高,过电位也愈大。
§3.3 稳态扩散和浓差极化方程式 一、液相传质及电极表面附近浓度的分布 液相传质有三种方式:电迁移、扩散和对流

双电层及其结构范文

双电层及其结构范文

双电层及其结构范文双电层是指电解质溶液与电极表面相接触时,在界面处形成的两层电荷,分别位于溶液和电极之间。

它是电解质溶液与电极之间的过渡区域,是电化学反应的基本界面。

双电层的结构非常复杂,目前尚无一个完全准确的模型来描述其精细的结构,然而,研究表明双电层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1.电极表面附近的紧密吸附层(Helmholtz层)和2.扩散层。

1. 紧密吸附层(Helmholtz层): 紧密吸附层位于电极表面非常靠近的位置,主要由电极表面附近的离子组成。

它是由于电极表面的电位差吸引了离子,并使离子在电极表面附近紧密吸附而形成。

紧密吸附层中离子的浓度非常高,形成一个电化学的二维层。

Helmholtz层的厚度约为单层离子的直径,通常为纳米级别。

在这一层中,离子以带电的形式吸附在电极表面,形成一个倾斜电场,将离径向分离。

Helmholtz层的电势差称为电解层电势差,它是由于电极表面的电位差引起的。

2. 扩散层: 扩散层位于Helmholtz层外部,主要由水分子和离子组成。

扩散层中的离子浓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与体相中离子浓度相同的水平。

扩散层中水分子的运动会受到离子电场的影响,使得水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加,形成所谓的电场扩散。

在扩散层中,离子的浓度梯度会引起离子的迁移,从而产生扩散电流。

除了紧密吸附层和扩散层,双电层还包括溶液中的离子云层和溶剂分子。

离子云层是离子周围的低浓度区域,通常被认为是由具有相同电荷的反离子组成的。

溶剂分子在双电层中起到辅助离子迁移的作用,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双电层的结构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电极表面附近的Helmholtz层和外部的扩散层。

Helmholtz层是紧密吸附层,其中的离子以带电形式吸附在电极表面,形成电解层电势差。

扩散层由溶液中的水分子和离子组成,离子在其中通过电场扩散迁移。

双电层的结构是电化学反应的基础,对理解电化学界面和电化学反应机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根据电解池的等效电路,读取 数值。 根据电解池的等效电路,读取Rs和Cs 数值。 结果: 结果:
R2 Rl = Rs R1
R1 Cd = Cs R2
当 R1 = R2 时 Rl = Rs
Cd = C s
(4-4)
(4-5)
19
3、微分电容曲线 、
微分电容曲线:用微分电容 微分电容曲线:用微分电容Cd相对于电极 电位φ的变化所作的曲线 的变化所作的曲线, 电位 的变化所作的曲线,称为微分电容曲 线。 微分电容法: 微分电容法:根据微分电容曲线所提供的 信息来研究界面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方法。 信息来研究界面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方法。
电毛细现象: 界面张力σ随电极电位变化的 电毛细现象 : 界面张力 随电极电位变化的 现象。 现象。 电毛细曲线: 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 线。
9
2、 电毛细曲线的测定 、
体系平衡时: 体系平衡时: 2σ cosθ ρgh = r σ ρgr = =K ∴ h 2 cosθ 恒定一个电位 ϕ ,通过 调节贮汞瓶高度使弯月 面保持不变, 面保持不变,从而求 得 σ。
2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研究电极/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1)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 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有效地、 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有效地、连续地改变电 极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和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的 ) 影响
4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思路: 2、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思路:
通过使用一些可测的界面参数来研究电极/溶 通过使用一些可测的界面参数来研究电极 溶 液界面; 液界面; 根据一定的界面结构模型来推算界面参数 ,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来检验模型。 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的基本方法:充电曲线法 、微分电容曲线 法、电毛细曲线法
图4-2 毛细管静电计示意图
10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思考:电极电位变化怎么能导致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呢?
电毛细曲线: 电毛细曲线
图4-3电毛细曲线(Ⅰ)与表面电荷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曲线(Ⅱ) 电毛细曲线( 与表面电荷剩余电荷密度与电位曲线( 电毛细曲线
11
3、电毛细曲线微分方程 、
12
零电荷电位:表面电荷密度 等于零时的电极电 零电荷电位:表面电荷密度q等于零时的电极电 位,也就是与界面张力最大值相对应的电极电 常用φ 位。常用 0表示 当电极表面存在正的剩余电荷时q> , 当电极表面存在正的剩余电荷时 >0,则:
dσ / dϕ < 0
对应电毛细曲线左半支
当电极表面存在负的剩余电荷q< 时 当电极表面存在负的剩余电荷 <0时,则: 对应电毛细曲线右半支。 dσ / dϕ > 0 对应电毛细曲线右半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二、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1. 微分电容概念 理想极化电极作为平行板电容器处理, 理想极化电极作为平行板电容器处理,电容值 为一常数, 为一常数,即 ε 0ε r (4-2) ) C= l 微分电容: 微分电容:引起电位微小变化时所需引入电极 表面的电量,也表征了界面在电极电位发生微 表面的电量, 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 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 dq (4-3) ) Cd = dϕ
5
3、研究电极 溶液界面对研究电极的要求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对研究电极的要求
Rf
直流电通过一个电极时,可能 直流电通过一个电极时, 起到以下两种作用: 起到以下两种作用:
在界面上参加电化学反 应而被消耗 ; 用来改变界面结构, 用来改变界面结构,参 与建立或改变双电层。 与建立或改变双电层。
动画
26
3、零电荷电位的用途 、
零电荷电位与电极电位联合用于处理电极过程的 动力学问题的几个作用: 动力学问题的几个作用: 通过零电荷电位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 和数量。例判断q的符号 的符号: 和数量。例判断 的符号: 例:对于体系
Hg KCl
ϕ 0 = −0.19V
当: 1 = −0.12V 时; q ϕ 1
3
二、研究界面结构的基本方法
1、电极 溶液界面、界面结构和性质 、电极/溶液界面 溶液界面、
“电极/溶液界面”:指两相之间的一个界面层, 电极/溶液界面” 指两相之间的一个界面层, 即与任何一相基体性质不同的相间过渡区域。 即与任何一相基体性质不同的相间过渡区域。 界面结构:指在电极 溶液界面过渡区域中剩余电 界面结构:指在电极/溶液界面过渡区域中剩余电 荷和电位的分布以及它们与电极电位的关系。 荷和电位的分布以及它们与电极电位的关系。 界面性质:指界面层的物理化学特性, 界面性质:指界面层的物理化学特性,尤其是电 性质。 性质。
特性吸附: 特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还由于与电极表面的 短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 大多数无机阳离子不发生特性吸附, 大多数无机阳离子不发生特性吸附,只有少数 水化能较小的阳离子如Tl 水化能较小的阳离子如 +,Cs+等离子能发生 特性吸附。除了 离子外, 除了F 特性吸附 除了 -离子外,几乎所有的无机阴 离子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特性吸附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利用界面吸附现象对电 在实际工作中, 极过程的影响来控制电化学过程。 极过程的影响来控制电化学过程。
20
微 分 电 容 曲 线
图4-6滴汞电极在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中的微分电容曲线 滴汞电极在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中的微分电容曲线
21
微分电容曲线的应用: 利用
ϕ0 判断q正负 判断 正负 ;
研究界面吸附 ; 求剩余电荷q、积分电容Ci (从φ0到某一电位 之间 求剩余电荷 、积分电容 从 到某一电位φ之间 q q ): 的平均电容称为积分电容 : = Ci =
ϕ 2 = −0.24V 时:
>0 q2 < 0
27
零电荷电位的电极电位值体现了电极/ 零电荷电位的电极电位值体现了电极/溶液界 面的性质, 处一切依赖于q的表面性质均达 面的性质, φ0处一切依赖于 的表面性质均达 极限值 ,所以 φ0 是个特征点 ,这些特征有助 于人们对界面性质和界面反应的深入研究; 于人们对界面性质和界面反应的深入研究; 零标电位可以方便提供电极表面荷电情况、双 零标电位可以方便提供电极表面荷电情况、 电层结构、界面吸附等方面的有关信息, 电层结构、界面吸附等方面的有关信息,这是 氢标电位所做不到的。 氢标电位所做不到的。
24
四、零电荷电位
1、零电荷电位概念及理解 、
零电荷电位概念两种定义: 零电荷电位概念两种定义: 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的电极电位 电极/溶液界面不存在离子双电层时的电极电位 电极 溶液界面不存在离子双电层时的电极电位 对零电荷电位的理解: 对零电荷电位的理解:零电荷电位仅仅表示电极 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的电极电位, 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的电极电位,而不表示电 溶液相间电位或绝对电极电位的零点。 极/溶液相间电位或绝对电极电位的零点。
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值 图4.7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 值 利用微分电容曲线计算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
23
三、电毛细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比较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σ~φ曲线的斜率求 曲线的斜率求q 求q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 电毛细曲线法利用 曲线的斜率求
d σ / dϕ = − q
Hg → Hg + e ϕ > 0.1V
K + e → K(Hg )
+
+
ϕ < −1.6V
在+0.1~-1.6V之间可以认为该电 之间可以认为该电 极是理想极化电极。 极是理想极化电极。
8
电毛细现象 第二节 电毛细现象 和双电层微分电容 一、电毛细曲线
1、电毛细现象和电毛细曲线概念 、
视频1 视频2
25
2、零电荷电位的测定 、
通过测量电毛细曲线, 通过测量电毛细曲线,求得与最大界面张力所 对应的电极电位值,即为零电荷电位,此方法 对应的电极电位值,即为零电荷电位 方法 比较准确,但只适用于液态金属,如汞、 比较准确,但只适用于液态金属,如汞、汞齐 和融熔态金属 根据稀溶液的微分电容曲线最小值确定φ 根据稀溶液的微分电容曲线最小值确定 0,此 方法可用于固态金属,溶液越稀, 方法可用于固态金属,溶液越稀,微分电容最 小值越明显。 小值越明显。
13
结论: 结论: (1)不论电极表面存在正剩余电荷还是负剩余 ) 电荷, 电荷,界面张力都将随剩余电荷数量的增加而 降低。 降低。 (2)根据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可以直接通 ) 过电毛细曲线的斜率求出某一电极电位下的电 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 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 ,也可以方便地判断电 极的零电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 极的零电荷电位值和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的符号。
∆ϕ
ϕ − ϕo
积分电容Ci和微分电容Cd的关系: 积分电容 和微分电容 的关系:
q = ∫ Cd dϕ + 积分常数
φ=φ0时q=0: = :
q = ∫ dq = ∫ Cd dϕ
0 q
ϕ
ϕ0
(4-6) )
22
电极电位 时的q 为φ时的 时的 的数值相 当于图4.7 当于图 中的阴影 部分的面 积。
C
图4-1(a) 电极等效电路
6
理想极化电极(重要概念) 理想极化电极(重要概念)
定义: 定义:在一定电位范 围内,有电量通过时 围内, 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 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 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 化电极。 化电极。
C
理想极化电极等效电路
7
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滴汞电极 滴汞电极 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
微分电容法是利用C 曲线下方的面积求q, 微分电容法是利用 d~φ 曲线下方的面积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