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企业标准2020版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青花瓷鉴定技巧和方法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青花和高温彩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清瓷都景德镇的形成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 花考察我国历史文献,最早而又明确提到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工生产技术,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其中的《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又说:“凡瓷器,绘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但从考古新发现来看,青花始于唐代更为可靠,发展至明清两代,青花更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以青花和某种彩色釉为主流装饰。
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较元代料细腻,绘画精细,凡是有结晶斑及颜色深的地方都下凹,颜色表现深浅不均。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用国产平等青料,颜色较为均匀,色调柔和淡雅。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用明清景德镇彩瓷鉴定要点河南博物院 魏 威青花永乐青花进口回青料,颜色为蓝中闪紫色,色调浓艳,至万历时,颜色逐渐变得灰暗。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青花瓷用国产青花料,翠蓝色,俗称翠毛蓝。
康熙年间,青花料与明末相似,使用国产料,较精细,颜色青翠艳丽,色调明快,与康熙祭蓝颜色相似,可分出深浅不同的颜色,适于瓷器上的渲染绘画,可表现出花纹图案的阴、阳及侧面、反面,具有纸卷上的绘画效果。
由于它能分出五六层的深浅层次,所以又称它为“五彩青花”。
雍正时期,青花是康熙向乾隆过渡的时期,釉色由翠蓝向蓝黑过渡转化,青花层次由繁向简过渡,层次越来越少,前半期与康熙相似,中后期与乾隆相似。
乾隆时期,青花为蓝黑色,绘画深浅层次少,最多为两三层,类似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泥勃青料的蓝黑色,用人工点染法,色调深沉,深浅有规律,死板,点彩的地方没有下凹。
嘉庆道光时期,青花色调鲜艳,为纯蓝色,与同时期的祭蓝相似,青花料越来越粗,纯蓝变得越发灰暗,盘碗类器物,瓷器底部外壁釉面上出现荞麦面地现象,即黄褐色斑点,光绪民国时期,出现洋蓝青花。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青花瓷鉴定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
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
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
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
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
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
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代成化瓷器的特征
明代成化瓷器的特征⼀、造型特征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
虽多见⼩件,却并⾮绝⽆⼤器。
如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均藏有直径为38.5厘⽶的青花狮球⼤盘,有的虽不具款识,但其纹饰及青花⾊调都与成化官窑器相似,尤其是器物的“糊⽶底”,更带成化时的鲜明特征(署成化官窑款的黄釉青花三果盘多有此特点)。
⼜如常见绘携琴访友等⼈物故事画⾯的⽆款青花梅瓶或罐类,器⾝较⾼,胎釉润洁,多⽤修长的蕉叶装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画意飘逸潇洒。
将以上这些传世品与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发现的残⽚进⾏⽐较分析,它们既不属于宣德⼀朝,⼜与弘治、正德的风貌有异,据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来判断,应当属于成化时期。
⼆、图案纹饰特征成化瓷器,采⽤印、划、刻、堆和绘画多种⼯艺装饰。
其青花的纹饰线条纤细,多⽤双线勾勒填⾊法,所填⾊彩较淡。
其彩瓷只⽤平涂,分浓淡⽽不分阴阳,⽆渲染烘托。
绘⽼少⼈物的⾐着,只绘单⾊外⾐,⽆内⾐做衬托,故有“成窑⼀件⾐”的说法。
所画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掌状,花朵只绘正⾯,叶⽆阴阳反侧,同宣德时⼀样;花⽊有的绘根茎,但多数以地坡为衬;⼭⽯⽆凹凸之感;所绘蕉叶顶尖略圆,形象柔和,似若风吹飘动;⼀般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线条圆浑;⽽间以带状⽔藻的莲花纹,则为成化时突出的纹饰。
装饰纹样开始出现⽐较规整、近似图案式的花纹,如仅画四朵或六朵⽆茎叶衬托的宝相花和团花。
⽽婴戏、⾼⼠、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时常⽤的图案。
另有⼀些受佛教影响的纹饰,如长⽣莲、宝杵、梵⽂、⼋宝等,也开始兴盛起来。
三、胎釉特征(⼀)胎体成化时胎质细腻纯净,绝⼤部分胎体轻薄,修胎规整。
胎厚者,质如美⽟;胎薄者,玲珑透体,⼏欲类同永乐脱胎器。
同时,荧光透视下,胎体多显⾁红⾊,这是明代胎体的共同特征,也是区分成化与清仿瓷器时不可忽视的⼀个特点。
常见露胎⽆釉的底⾜,有较多的黄褐⾊或⿊褐⾊斑点,称作“糊⽶底”,此亦为成化器的特有现象。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几大问题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几大问题自康熙60年还物华如明代成化、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外还有博华五期为清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品,大物中实际情况。
从,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料、青花中华晚明风格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都有所区别博中,这些都需清末、民国时尤甚断代科学性博华了明清时期,彩。
还有的赝品王年号博华品,大来自朝鲜、越0年;第五物华熙帝在位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不少国外窑口,物华更替时地区。
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就有仿写前中可分为五期,品是何朝代、花器物。
到了清华中白瓷、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了明清时期,彩华物以及台湾地区主要特点、手段、代越窑物泉)窑、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变式。
以上所说物化窑、漳州、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
还要有的是历代官窑中,有的特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伪),其主华变式。
以上所说局部仿制,如。
还有华中窑和民窑有单仿造型、仿纹的青花瓷)、转物华瓷为代表饰、仿釉色、的出现而变化华博呈色变化等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熙窑、乾中运往广州彩绘的仿品面貌特征料、工艺技术、中华物,嘉靖、隆都有较大区别析和判断,先华中不少国外窑口,。
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如明代成化、华博期,又可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初朱山八友中。
因此要辨别伪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更加逼真,此物博假古董。
雍正朝仿明宣德朝型特征和器物总华中0年;第五),有的是历互相借鉴中期称之。
代官窑仿官窑瓷,窑口的物华。
明清以后还有的是历代民窑跨度。
下华博花器物。
到了清仿官窑瓷等。
此外,明清时别于前后朝代华变期青花瓷(以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朝“宣青物华其较高的研究、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要再分期(如物华既大体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窑、磁州窑等中代即可,的问题。
如明几个朝代瓷器物华代、停烧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号命名的,如宣华圈、满釉还写前朝宣徳款一期为清初,顺博中前代往往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年(希尧)窑、中物如是覆烧、支烧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瓷器已发展博华、哪个年代及青花器物。
青花瓷知识全面总结
一、概述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一)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
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 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
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
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明成化青花海水白龙纹天字罐之特点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从陶瓷鉴定角度浅析元明青花纹饰的区别
从陶瓷鉴定角度浅析元明青花纹饰的区别作者:李静悦来源:《卷宗》2020年第18期摘要:“青花瓷”始于唐,成熟于元。
元、明代青花在继承唐宋制造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之更趋于精美。
在其温润如玉的器表上,装饰了内容丰富的纹饰,并以其幽静流畅的纹饰画面,丰富巧妙的构图,鲜丽明亮的色彩配置,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共同构成了元、明青花独特的审美特征。
后代人虽多有模仿,但新品模仿再好,也模仿不来它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青花纹饰;陶瓷鉴定;元明1 元、明青花鉴定的背景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
青花纹饰,是中国陶瓷绘画的集大成者。
此前的中国陶瓷绘画,曾经有初创绘画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绘画、异军突起的中晚唐长沙窑釉下彩绘、受宋画影响的北宋磁州窑釉下彩绘,虽然各有成就各有特色,但同时也因地域性与时代性的限制而被终止。
青花则不然,她既融合了地域性,又打通了时代性,中国陶瓷绘画一到了青花,好像从此有了恒定的审美视觉,绘画风格也从此不在分南北。
2 元代青花纹饰特点2.1 元青花纹饰的内容特点在众多元青花纹饰中,花卉纹饰最为普遍,尤以莲花和牡丹最多,其次是菊花。
这三种花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固定,如“莲花瓣”得到画法在元代风格较为鲜明,大致可分为写实和抽象两种形式,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俯之别,且应用很广。
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多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中间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莲瓣肩部方折,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充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或云头。
而“牡丹”花叶皆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菊花”花叶则为五叉的叶片。
元青花众多纹饰中,最具特色的是“云头纹”,也称“如意云头”这类纹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由披肩演变而成。
河南省安阳市《财会综合知识》教师教育招聘考试真题
河南省安阳市《财会综合知识》教师教育招聘考试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个体社会化反映了()。
A、个体与学校的关系B、个体与家庭的关系C、个体与社会的关系D、个体与教育的关系【参考答案】C2. 下列器物按其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越王勾践剑②四羊方尊③洪武通宝铜钱④明成化青花瓷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参考答案】C3. 已有研究表明,()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A、1~2 岁B、2~3 岁C、4~5 岁D、6~7 岁【参考答案】C4.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按照合同和其他合法方法取得财产的,其财产所有权什么时候开始转移?()A、从合同签订时B、从双方当事人认可时C、从财产交付时D、从一方交钱时【参考答案】C5.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巴班斯基【参考答案】B6. 马克思说:“生产就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这段话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B、消费决定生产C、消费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D、生产反作用于消费【参考答案】C7. 村官小刘负责将村委会购买的一批煤分给村中的困难户,如果给每个困难户分300 千克煤,则缺500 千克;如果给每个困难户分250 千克煤,则剩余250 千克。
为帮助困难户,村委会购买了多少煤。
() A.5500 千克B.5000 千克 C.4500 千克D.4000 千克【参考答案】D8. 演唱会门票300 元一张,卖出若干数量后,组织方开始降价促销。
观众人数增加一半,收入增加了25%。
则门票的促销价是()。
A.150 B.180 C.220 D.250【参考答案】A9. 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诚实勇敢、意志力坚强是幼儿()的表现。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鉴定
六、成化时期瓷器造型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 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历来有“成化 无大器”的说法,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 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常 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 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 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
七、成化瓷器纹饰以香草龙最具代表
成化瓷纹饰开始出现了规矩化的宝相花、团花,并 大量运用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瓶罐类器物多用修长的 蕉叶装饰。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 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花、兰花、 栀子花、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 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高士, 以及梵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 纹带装饰。其中莲托八宝纹应是成化时开始流行的纹饰, 而树石栏杆的庭院图虽很早出现,但亦以成化时为盛。在 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夔龙和十字宝杵最具代表,夔龙的 龙嘴常衔一枝莲花,因此又称香草龙。
四、成化斗彩艺术与价值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 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 树一帜。成化斗彩中以鸡缸杯名声最大,杯身画面绘有雄鸡一只引吭 而啼,两只母鸡正低头觅食,几只小鸡在母鸡身旁嬉戏玩耍,神态逼 真,呼之欲出,旁边所衬蓝色的山石、红艳的牡丹、幽靓的兰草,淡 雅宜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据记载, 鸡缸杯自问世以来便倍受赞赏。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此杯说: “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唐氏肆考》里也有“神 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的记载。由 于鸡缸杯的名贵,明万历时率先仿烧。成化斗彩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 可观。例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到:“窑器初贵成化,次 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 金,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也记载:“万历器 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 者不少惜。”。
标准的平等青发色
标准的平等青发色
“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成化朝虽然有主要使用平等青之说,但是从发色来看正常青花呈现“明珠料”的正蓝发色,部分出现回料的紫色。
平等青发色淡雅,没有结晶黑斑,色泽平和均匀。
明成化开始,制青花瓷用此青料,瓷器釉色多呈蓝中泛灰青,清澈而明晰。
明中期很长时间中,都保持着这种青花釉色风格,至正德后期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系江西乐平县出产的一种含铁量少的青料。
明代成化至正德景德镇青花多用平等青。
上图为:成化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
该器物蓝正而温和,色比苏料柔和比明珠明亮
上图为: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
该青花发色与上图一致,画法仿宣德
上图为:孙瀛洲先生,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上图为:弘治青花八仙图,该碗发色蓝更正,是平等青(明珠料)平衡搭配的结果。
弘治朝正式烧制官窑青花是在弘治十五年后,风格与成化相近,人物特征更为明显,线条清晰。
现在在标弘治的款中有很多作品与比该碗更接近成化品。
青花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风格特征研究
青花技艺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苏麻离青”在
高温中会自然晕散,宣德年间的青花至于永乐,是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 因 两 者 关 系 紧 密,故 而 有 “永 宣
项继宏(
* 作者简介:
1999- ),美术硕士;研究方向为陶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D].
2022.
[
在实用与审 美 之 间 [
景 德 镇:景 德 镇 陶 瓷
3] 潘慧鸣 .
D].
大学,
2022.
图 3 《海湾里的鲎》
[
海洋底栖生物元素在陶瓷综合装饰中的应
4] 陈子蔚 .
用[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
D].
2022.
[
基于海洋生态文化的创意陶瓷产品
5] 胡丹阳,苏颜丽 .
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
成化朝成为明代 青 花 瓷 器 风 格 的 转 型 期,从 潇 洒
豪放、气势雄浑转向了淡雅纤细、柔和秀婉。成化瓷器
多为小器型,胎骨轻 薄、洁 白 细 腻,与 清 新 淡 雅 的 青 花
情感的宣泄。在受 到 “
85 思 潮”对 于 本 土 艺 术 家 思 想
观念的冲击,艺术家开始更多地开始关注自我,是寻找
或缺的。强调意在笔 先,意 象 在 中 华 民 族 的 历 史 中 非
带灰的色调。
常悠久。意象美的表 达 充 分 融 合 了 中 国 的 哲 学 美、人
发色相匹配,成弘两朝的青花瓷器多见花草纹、婴戏纹
清承明制,与明青花相比,清代的青花瓷烧制少有
创新,大体承袭明青花的做法,包括绘制风格、器型、纹
饰等。清朝采取官搭 民 烧 的 制 度,随 着 国 力 的 变 化 发
明代成化瓷器鉴别要点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
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成化青花瓷大致有下列特征:1、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
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用手抚摸有玉质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外,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
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款。
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
特别像“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根本无此制作。
5、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为成化朝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
6、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青花瓷鉴定之分水技法断代
青花瓷鉴定之分水技法断代青花瓷是我们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就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民族文化酌土壤之中,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瓷绘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
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技法。
历史上,分水技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繁盛到衰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状况有助于我们对青花瓷进行准确断代。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一、酝酿过渡期:元代至明成化中期之前元代绘制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使用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不同色调,其拓染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如出一辙,与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分水技法)有明显区别。
1、技法区别:拓涂法直接用笔将料涂染在坯上,因而有明显的笔触痕迹,而典型分水技法则是使用特制分水笔也即鸡头笔通过滴水的方式渲染,笔尖与坯体之间始终隔着一层水,因此没有笔触痕迹。
元青花人物故事2、色阶区别:拓涂法的色阶远不如典型分水技法的色阶丰富,拓涂法色阶通常只有两三种,而典型分水技法基本色阶有五种,运用巧妙者能达十余种。
元青花缠枝莲鱼藻纹大盘局部3、艺术风格区别:拓涂作品显得粗犷奔放,自由洒脱,而双勾分水作品则清新灵秀,工整细致。
元青花云龙赶珠纹大罐局部进入明代之后,处理色调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笔拓涂迅速被小笔拓涂之技法所取代,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直至明成化前期。
永宣青花小笔拓涂法由于一笔所蘸之料偏少,先浓后淡,一笔不能完成对色调的处理,往往需再蘸料绘制,因而整体色调上产生浓淡交错的奇妙效果,虽同受伊斯兰艺术风格影响,但整体艺术气氛是不相同的。
明永乐青花折枝荔枝纹双耳扁壶从历史发展来看,分水技法是在拓涂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更先进的处理色调的方法,从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笔拓涂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笔细拓,再发展到不留笔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好的色调层次效果,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滥觞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LB TG321.24—2019
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明成化青花瓷胎釉、青料、造型、纹饰和款识。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丽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胎釉
2.1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
2.2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2.3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
2.4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
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2.5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
釉面光润肥厚。
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
2.6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3青料
3.1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3.2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3.2.1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3.2.2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3.2.3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3.2.4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3.3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
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4造型
4.1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
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4.2器物品种主要有瓶类、罐类、杯类、炉类、碗碟类、盘类、壶类和一些文房用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