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立嗣问题考辨
文化历史论文-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
文化历史论文-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西晋是上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自晋武帝统一全国到再次进入分裂割据状态不过仅二十多年,这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在其子惠帝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
对这个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已有许多史学界前辈加以论述,一些也较为清楚了。
但是,在过去的论述中对惠帝这一全国名义上最高统治者所起的作用注意较少,尤其是对惠帝是否如一些论著中所说的白痴及其为什么被并不昏庸的晋武帝立为太子这两个相互关连的问题更是缺乏较为合理的解释。
而实际上许多导致西晋政权崩溃的因素都与惠帝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对西晋政权的灭亡作出较为符合历史进程的解释,就必须对惠帝其人,特别是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
首先来一下惠帝被立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过程。
公元265年,继承了祖、父基业的司马炎通过禅让形式取代了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成为西晋的第一代君王??晋武帝。
他又于公元280年灭东吴,从而最终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分裂局面。
武帝于即位的次年,即泰始二年(266),立妻杨氏为皇后;泰始三年,立子司马衷为太子(即惠帝)。
惠帝是武帝与杨元后的次子,因其兄司马轨早夭,故成为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被立为太子时,年方九岁。
在立其为太子时,没有任何有争议的记载,可能是因其当幼,没有接触外廷大臣,而且其母被立为皇后,又正得宠,故惠帝是聪慧还是愚浅尚未成为大家的注意所在。
随着惠帝的长大,他能否胜任最高统治者这一重任的问题也就逐渐被提出来了。
最早提出的正是武帝本人。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杨元后死于泰始十年(274),时惠帝16岁,而从《晋书?后妃传》的记述顺序看,此事当在惠帝的婚事前,即早于泰始八年,也就是惠帝14岁以前。
泰始八年,武帝为惠帝娶贾充女为妃,这门婚事是在杨元后极力支持下缔结的,但此外这还另有背景。
当时得到武帝信任的侍中任恺等恶贾充之为人,欲将其排挤出朝,因氐、羌起来反抗,乘机推荐贾充出镇关中。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
【课外阅读】晋朝简介及晋朝历史概述西晋(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庙号世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
崛起与统一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
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
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
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
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
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
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
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
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
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
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
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
左右为难之际,有人向吕后建议,说:“张良很有谋略,皇上又很信任他,不如求他想想办法。”张良是很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此事已在刘邦心中酝酿了很久,仅靠口舌争辩是不可能使刘邦改变主意的,因此他就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因为此时天下已经平定,于安邦治国有用的人才大都被刘邦起用,只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由于刘邦对人轻慢无礼,一气之下逃入商山,发誓终身不做汉臣。此时如果能请他们四位出山,明确站在太子刘盈一边,那么刘邦就一定会取消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听了张良的话,就派人厚礼卑辞去请四皓。
李世绩这时派人到关中去见李密,将这一大片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记录一同带去,请李密献给李渊以示归附。李渊听说这原来是李世绩“不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盛赞李世绩“感恩推功,实属忠臣”。这是李世绩进身李氏父子后的第一次见面礼。
第二次是李密因反伏诛后,李世绩依然奏请收葬,并且“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而散”。李世绩在归唐之后敢于斗胆表示对背叛新主的旧主致哀悼思怀之情,却赢得朝野一片赞誉和李氏父子的称许,这是李世绩事前希望得到的。果然,李氏父子对他不但不疑,反赐姓李,倍加重用。
李世民更多次表示对李世绩的宠信。一次,李世绩生病,为给李世绩治病,太宗李世民竟剪去自己蓄留多年的大胡子以作药引子。由此显示出来的君臣之恩,真应该说是无以复加了。李世民厚待李世绩,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算计。他知道太子李治于李世绩无任何恩义,况且李治生性怯懦,没有铁鞭驭马的气派和胆识。而历史上旧主谢世权臣谋反的先例有的是,像蜀魏延反刘禅,东魏高欢死而侯景投梁。唐太宗李世民也生怕自己归天后,软弱的李治驾驭不了功高望重的李世绩。
这一问题处理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常常使后人不禁扼腕叹息。试设想,如果当初刘邦当机立断改立赵王如意,疏远外戚吕氏,那后来吕后的肆意专权和吕氏的篡权作乱还会发生吗?可是历史没办法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这中间吕太后听从张良的主意请来“商山四皓”,为阻止刘邦改立太子起了最后的决定性作用。故事颇有意思,一并叙述于此。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既清楚又担心,但却不知怎么办才好。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民族出版社),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作耀《刘备传》(人民出版社),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卫绍生《魏晋文学中的中原文化》(学苑出版社),邵磊《治山丛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凤凰出版社),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
阶段检测卷(一)
阶段检测卷(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重庆模拟)周人藏礼于器,对青铜礼器的使用在数量、形制和大小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觉,周人列鼎通常为单数,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guǐ)协作使用;而在山东半岛及黄淮、江淮流域的东方族群则盛行“偶数用鼎”。
这一现象反映出()A.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C.分封制下地方独立自治D.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答案 D解析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觉,先秦时期,周人和东方族群祭祀时都会使用青铜器,但是在数量上却存有奇、偶数的明显差异,表明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故选D项;不同族群使用青铜礼器数量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不能说明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排解A项;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解B 项;题干只是说明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与独立自治无关,排解C项。
2.(2021·广东广州模拟)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
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生疏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
这表明()A.商王依靠征伐维护统一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争辩答案 D解析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生疏,订正了之前的错误,推动了历史争辩,故选D项;“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意思是殷高宗武丁征伐地处西北的鬼方国,经过三年的连续战斗才获得成功,单凭这一信息得不出依靠征伐维护统一的结论,排解A项;《周易》的记载与甲骨文相互印证,符合历史事实,排解B项;商代占卜制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解C项。
3.(2021·河北秦皇岛模拟)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曹曹操立嗣问题考辨
w x曹操立嗣问题考辨柳春新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择立继嗣o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决定着丕!植二人的政治命运o而且直接关系到汉魏嬗代的历史转折o因此o历来史家予以关注o是很自然的∀南宋人叶适认为o曹操打算在诸子中选择有才能者作为继嗣o并不专守嫡长~因此o/以文则k曹l植o以武则k曹l彰0o假使曹植稍用智术o即可得天下o故曹植有让位之德k5习学记言6卷二七l∀清代人宋翔凤认为o曹植淡泊功名o有忠义之心o而曹丕有代汉之意o 又居长嫡o故曹操舍曹植而立曹丕k5过庭录6卷一五/刘公斡0条l∀周一良先生在叶适!宋翔凤论述的基础上o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阐释k5魏晋南北朝史札记6/曹丕曹植之争0条l∀曹道衡以当时各个阶级!阶层人物对立嗣问题的态度为主要依据o认为/从种种力量对比来说o在这场王位继承权斗争中o曹丕其实处于压倒优势而曹植处于绝对的劣势0k5从魏国政权看曹丕曹植之争6o5辽宁大学学报6t|{w年第v期l∀胡守为认为o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既注重才能o又坚持道德标准o其态度是相当慎重的~曹植争嗣失败o主要是其德行有缺陷k5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德才观6o5中山大学史学集刊6第t辑l∀综上可知o迄今对此的探讨o 尚无较一致的看法∀本文试图依据史籍记载o对立嗣问题作若干考辨o俾使事实更趋明朗∀一!史籍关于立嗣问题的结论性记述曹丕!曹植争为继嗣o丕胜而植败∀对于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o5三国志Ø魏书6有两处较为明确的记载∀其一o5陈思王植传6云}植既以才见异o而丁仪!丁訥!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k曹操l狐疑o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o不自雕励o饮酒不节∀文帝k曹丕l御之以术o矫情自饰o宫人左右o 并为之说o故遂定为嗣∀其二o5贾诩传6云}是时o文帝为五官将o而临藺侯植才名方盛o各有党与o有夺宗之议∀,,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o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o何也 0诩曰}/属适有所思o故不即对耳∀0太祖曰}/何思 0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0太祖大笑o于是太子遂定∀这两处记载o一处是突出曹植!曹丕行为举止的差异o说明由此对立嗣问题造成的影响o即/宫人左右o并为之k曹丕l说0o以肯定的语气断言/故遂定为嗣0~一处是说贾诩故作深沉o借袁绍!刘表父子的故事打动曹操o 也以肯定的语气断定/于是太子遂定0∀古代史籍在记述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时o 往往强调一点o 不及其余o 这是通病k 纪传体较突出l ∀因此o 以上两处记载不是矛盾的o 而是互相补充的∀据此o 曹丕!曹植争为继嗣的斗争o 二人行为举止的差异及/宫人左右0的态度厚薄o 曹丕的年长身份与袁绍!刘表在立嗣问题上给予曹操的警示o 起了关键作用∀然而o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5三国志6卷二三5杨俊传6载}/初o 临藺候与俊善o 太祖适嗣未定o 密访群司∀0卷一二5崔琰传6亦载}/魏国既建o 拜尚书∀时未立太子o 临藺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o 以函令密访于外∀0表明曹操为立嗣问题曾广泛征求各下属机构中僚属的意见o 并采取了谨慎的隐蔽方式∀检核史籍o 明确记载曾接受咨访的有五人o 他们是太中大夫贾诩!尚书崔琰!东曹掾邢!侍中桓阶!中尉杨俊∀此外o 尚书仆射毛筁!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訥o 也当在受咨访者之列≠∀曹操如此郑重地向臣属征求意见o 那么o 依据臣属的集中看法o 即支持曹丕或支持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持率o 从而作出倾向性判断o 是在情理中的∀我们无法详知当时的具体情形o 但从种种迹象推断o 事情是朝着有利于曹丕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曹植最得力者莫过于丁氏兄弟∀史称丁仪/与临藺侯亲善o 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o 而仪又共赞之0 ∀丁訥曾劝谏曹操说}临藺侯天性仁孝o 发于自然o 而聪明智达o 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o 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o 不问少长o 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o 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o 而永授无穷之祚也∀≈话中极尽赞美o 尤其点明/贤才君子0爱戴曹植o 可使大魏/永授无穷之祚0o 极富感染力∀这些话连曹操都觉得有些过份o 丁訥则申明自己/不避斧钺之诛o 敢不尽言0∀丁氏兄弟确实是倾全力支持曹植o 其主要理由即曹植具有/奇才0∀其次有杨俊o /俊虽并论文帝!临藺才分所长o 不适有所据当o 然称临藺犹美0…∀杨俊支持曹植的倾向是明显的o 但底气却不那么充足∀反过来看支持曹丕者的情况∀邢接受咨问答曰}/以庶代宗o 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d 0 毛筁密谏说}/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o 覆宗灭国∀废立大事o 非所宜闻∀0 桓阶则/数陈文帝德优齿长o 宜为储副o 公规密谏o 前后恳至0o 其具体看法为}/今太子k 世子 l 仁冠群子o 名昭海内o 仁圣达节o 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o 臣诚惑之∀0 最突出的要算崔琰∀曹操用密函咨访o 他却/露板0回答说}盖闻5春秋6之义o 立子以长o 加五官将仁孝聪明o 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o 崔琰却在大庭广众之下o 据/5春秋6之义0o 力主曹丕/宜承正统0o 辞意决绝∀此举给予曹操及群僚的震动o 可以想见o 事实上o 曹操确实/贵其公亮o 喟然叹息0∀后来丁仪怀恨崔琰o 刻意加以陷害o 即萌因于此 ∀以上意见归结起来o 不外乎曹丕年岁居长o 符合/立子以长0的宗法制传统和原则~所谓/德优齿长0o 关键在于年齿o 因为在前引丁訥支持曹植的意见中o 也照例把德行褒赞了一番∀仔细推敲o 各人的看法虽有所偏重o 但态度果决却是一致的∀这毕竟是一个重视传统的时代∀贾诩回答曹操咨问的话o 已如前揭o 立意与崔琰等人略同o 而他引袁绍立嗣为诫o 毛筁同样做过∀可是o 陈寿为何独独强调贾诩的/定嗣0之功呢 我们有必要对贾诩其人其事稍作xx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y x中国史研究t||z年第w期考察∀贾诩o武威姑臧人o年少时被人称为有/良!平之奇0o后在董卓部凉州军阀中∀他曾倡议李莈!郭汜!张济等围攻长安o稍后投奔南阳张绣o充任谋主∀官渡之战前夕o袁绍遣使联络张绣o贾诩当众予以拒绝o并劝张绣归顺曹操o由此深得曹操钦重∀贾诩随从曹操征伐o也屡以计谋效用∀由于他/策谋深长0o故/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0βκ∀既然贾诩是这样一位饱经世故的智谋之士o他对立嗣问题的看法o曹操自然是十分重视的∀就贾诩而言o他密受曹丕委托o 当然想使自己的答辞切中要害o尽量对曹丕有利∀曹操既然有舍长立幼的想法o也就不会过份重视传统的宗法观念∀但是o如果由舍长立幼而引起争斗和内乱o则是曹操不能不顾忌的∀袁绍舍袁谭而立袁尚o在他死后o谭!尚兄弟互相攻伐o授曹操以隙o相继覆亡∀刘表舍刘琦而立刘琮o导致在他死后o荆州不保∀这些都是曹操亲见亲历之事o必然感触至深∀贾诩基于这种认识o以袁绍!刘表父子的故事作答o可谓正中要害~而以他的经历智计o其说服力是毛筁所无法比拟的∀以上大概就是陈寿将/定嗣0之功归于贾诩的原因∀质言之o崔琰等人对曹丕的支持o加深了曹操对曹丕已有政治地位的认识o而舍长立幼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o迫使他放弃了立曹植为嗣的想法∀二!立嗣问题的缘起以上针对史籍关于立嗣问题的结论性记述o着重考察了曹操征求臣属意见的情况∀然而o 要弄清该问题o还必须考察曹操对曹丕!曹植的态度演变o亦即该问题的缘起∀曹操长子曹昂为刘夫人所生∀建安二年k公元t|z年lo曹操征张绣于宛o曹昂从征∀张绣降而复叛o曹昂遇害∀其次有卞后k建安初为继室l所生四子}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然而o曹操首先考虑的后嗣人选却是环夫人所生曹冲∀曹冲字仓舒o5三国志6卷二ο本传记载了他/以舟称象0和/智宥库吏0两件事o并说}冲仁爱识达o皆此类也∀凡应罪戮o而为冲微所辨理o赖以济宥者o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o有欲传后意∀年十三o建安十三年疾病o太祖亲为请命∀及亡o哀甚∀文帝宽喻太祖o太祖曰}/此我之不幸o而汝曹幸也∀0以舟称象的故事流传于古代印度和中国o本传以曹冲当之o应属附会βλ∀不过o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曹冲的认识∀曹冲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于他/仁爱识达0o如智宥库吏之类∀本传注引5魏书6亦称}/冲每见当刑者o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o以过误触罪o常为太祖陈说o宜宽宥之∀辨察仁爱o与性俱生∀0此处照应传文o突出表现了曹冲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o以其十余之龄o实属难能可贵∀曹操寄未来于曹冲o/有欲传后意0o看重的正是这种秉性∀另据史载o刘先甥零陵周不疑o幼有异才o曹操谓曹冲可与其为俦~及曹冲卒o 曹操心忌不疑o遣刺客杀之βµ∀由此益见曹操对曹冲才能的器重∀曹丕常称}/家兄孝廉k曹昂lo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o我亦无天下∀0βν确是实情∀以上与曹丕!曹植争嗣虽无直接关联o但却清晰地反映出曹操的立嗣观念}嫡庶!长幼并不重要o关键在于政治才能∀正如叶适所说}/操于诸子o将择才而与之o意不专在嫡∀0βο由此才有后来的一系列事态∀5太平御览6卷二四一/五官中郎将0条引5魏武令6云}告子文k 曹彰l}沙k 汝l 等悉为侯o 而子桓k 曹丕l 独不封o 而为五官k 中l 郎将o 此是太子可知矣∀这是建安二十二年k 公元utz 年l 十月曹丕立为太子后o 曹操发给曹彰的一道教令∀它力图说明}建安十六年k 公元utt 年l 正月曹植等封侯k 以后诸子相继受封lo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o 自那时起o 曹丕的太子地位实际上已经确定βπ∀该令掩盖择嗣内情的用意十分明显o 不过o 它也说明当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o 地位有别于其他诸子o 确是实情∀我们不妨由此追述一下曹丕的政治履迹∀建安十一年k 公元usy 年l 春o 曹操征讨并州刺史高 o 留曹丕守邺o 以崔琰为傅∀这是曹丕第一次以世子身份充当留守重任o 时为us 岁∀十三!十四年o 曹丕从曹操南征荆州o 又从至扬州~回邺后o 参与议论/田畴让封0事o 建议/宜勿夺k 田畴之志l 以优其节0o 得到尚书令荀 !司隶校尉钟繇的支持βθ∀十六年正月o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o 置官属o 为丞相副~曹操先后令凉茂!邴原为五官将长史o 并特意为拜授邴原作教令βρ∀同年七月o 曹操西征马超等关中诸将o 曹植等从征o 曹丕留守邺城o 以程昱参军事∀其间o 苏伯!田银在河间起义o 曹丕遣将军贾信前往镇压o 及时平定∀为如何处置降虏o 程昱与曹丕协商o 决定先请示曹操o 再作决断∀据史载}/太祖还o 闻之甚说o 谓昱曰}−君非徒明于军计o 又善处人父子之间∀.0βσ从曹操的话看o 他对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当重视的∀这个时期o 曹丕的世子身份和实际政治地位o 曹植!曹彰等无法比拟∀上节已经论述到o 曹操为立嗣问题/密访群司0o 崔琰!贾诩等人支持曹丕的意见影响了曹操的判断o 而这又是以曹丕的已有政治地位为基础的∀以上考察可补证这一结论∀曹丕!曹植争嗣起于何时 换言之o 曹操何时属意于曹植 有关材料大都称是在曹植封临侯时∀5三国志6卷一ο5荀 传6则称}/初o 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o 文帝曲礼事 ∀0据此o 两人争嗣的开端还要早些o 即在曹植封平原侯时就已开始∀又因荀 死于建安十七年k 公元utu 年l 年底o 则最迟不得晚于是年∀按}曹植由平原侯徙封临藺侯在建安十九年k 公元utw 年lo 时为uv 岁∀据5曹植传6记载}年十岁余o 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o 太祖尝视其文o 谓植曰}/汝倩人邪 0植跪曰}/言出为论o 下笔成章o 顾当面试o 奈何倩人 0时邺铜爵台新成o 太祖悉将诸子登台o 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o 可观o 太祖甚异之∀关于这段记述o 卢弼认为}/十岁余已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o 为一时事~善属文o登台作赋o 又为一时事∀0βτ按}铜爵台k 铜雀台l 作于建安十五年冬o 至十七年春始成o 登台作赋即在此时o 见曹丕5登台赋序6χκ∀由此推断}建安十七年春o 曹植的文才引起了曹操注意~至十八年五月曹操晋爵魏公o 魏国建立o 并不立即确立太子o 在曹丕!曹植之间已有所计较~十九年曹植徙封临藺侯后o 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图便十分明显了∀据本传载}/太祖征孙权o 使植留守邺o 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o 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o 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o 可不勉与d .0征孙权事在当年七月o 此前曹植已徙封临藺χλ∀古时诸侯出征o 则太子监国o 曹操留曹植守邺o 其意义即在于隐合古制之义~而他缘此勉励曹植o 更是意味深长∀在此之前o 留守邺城通常是由曹丕充任的o 这种角色的转换o 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实际威胁∀曹植本传称}/太祖狐疑o 几为太子者数矣0o 并非虚言∀zx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x中国史研究t||z年第w期然而o曹植终究未能立为继嗣∀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o但根本的有两点o一是政治抱负o 即篡汉之志o二是政治才能o即统治之才o曹操对曹植都不敢自信∀曹操在后来作的教令中说} /始谓子建k曹植lo儿中最可定大事∀0χµ所谓/定大事0o以曹操晚年的行事推断o无疑就是篡汉之事∀可见曹操是把选择继承人与完成篡汉大业联系起来考虑的o因此o他要求继承人必须具备篡汉之志和统治之才o并曾对曹植寄予厚望∀但是o曹植的表现却不能令曹操满意∀关于曹植缺乏明确的篡汉意向o曹丕则野心勃勃o周一良先生已有明晰辨证χνo此不赘述∀本文着重论述两人的统治才能∀关于曹植之才o本传称/每进见难问o应声而对0∀5三国志6卷二一5王粲传6注引5魏略6载o曹操遣邯郸淳往依曹植o植/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o品物区别之意o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o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o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0~/及暮o淳归o对其所知叹植之材o谓之−天人.0∀传世5曹植集6录有5赞6us余篇o 历颂汉武以上帝王及上古始祖o又有5汉二祖优劣论6!5成王汉昭论6o可印证引文χο∀曹植才份很高o应无疑问∀但是o如果把曹植与曹冲作一比较o就可发现o曹植所表现出来的o主要是一种文才和论说之才o即他本人所谓/言出为论o下笔成章0o与曹冲具有实际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迥然不同~更何况建安时期o激扬文字o论道古今o本来就是一时风气o不独曹植为然∀唯其如此o曹植的/才能0很晚才引起曹操注意o并且o这种/才能0能否转化为实际政治能力o也还须作一番考察∀三!曹操的考察与曹丕!曹植的较量曹操考察曹植及曹丕的情况o备载于5曹植传6注引5世语6o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o 作教令提问o由曹植作答~其二o令曹丕!曹植各出邺城一门o密敕门吏不让出城o以考验两人的临机决断能力∀当时o杨修和贾逵!王腸皆任丞相主簿o他们暗中帮助曹植o/预作答教0o但痕迹太露o被曹操/推问0而泄底~第二项考察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其实o优秀的文人学士o并非必然就是志!才双修的政治家o有时甚至相反o曹植即是这样}他文采横溢o却囿于传统观念o对汉室心存眷恋~书生气重o拙于权术矫饰∀因此o考察的结果o曹植的政治抱负和才能终究不能令曹操放心χπ∀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o其它一些因素才显得重要起来o并影响了立嗣问题的结局∀除前述曹操征求臣属的意见外o与之相关o立嗣问题牵涉到一些重要的人事关系o它直接影响到后嗣的地位和权威o甚至更深层次的问题o曹操不能不慎重对待∀支持曹植最得力的丁氏兄弟o是曹操的旧友丁冲之子∀丁冲与曹操同籍χθo曾建议曹操/匡佐0汉献帝o两人情谊深厚∀丁仪号称/令士0o丁訥也颇有才学o是/谯沛人0中难得的文官之才o因而受到曹操的培植和宠信∀丁氏兄弟对/大魏0的忠心o曹操自然深信不疑∀然而o丁仪颇有报复妒忌之性格o他支持曹植而反对曹丕o即因为曹操打算将爱女许配给他o却被曹丕劝止∀据史载o丁仪任西曹掾o曾多次谗间毛筁!徐奕!何夔等~崔琰被杀o毛筁被废o 也是由他密告而引致χρ∀这种排斥异己的做法o使丁氏兄弟与众多臣僚构成了敌对形势o侍中桓阶!和洽!尚书傅巽等都是其反对派∀丁氏兄弟入仕较晚o除了仗恃曹操的宠信o本身并无政治根基∀若由曹植继嗣o 丁氏兄弟必然充任辅弼o 如此怎能保证不出内乱曹植的另一个主要支持者杨修o 是汉太尉杨彪之子!袁术之甥∀杨彪曾构嫌于曹操o 时值袁术在淮南称帝o /操托彪与术婚姻o 诬以欲图废置o 奏收下狱o 劾以大逆0χσ∀杨彪在狱中颇受折辱o 但终被放免∀后来o 他见/汉祚将终0o 便采取与曹氏不合作的态度∀杨修本人任丞相主簿期间o 恃才自负o 也颇遭曹操猜忌∀5曹植传6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o 以修颇有才策o 而又袁氏甥也o 于是以罪诛修∀0裴注引5典略6亦称}至二十四年秋o 公k 曹操l 以修前后漏泄言教o 交关诸侯o 乃收杀之∀修临死o 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0其意以为坐曹植也∀综合两段记述o 杨修的死因可概括为}曹操/虑终始之变0o 即顾忌杨修/才策0高深o 又是死敌袁氏之甥o 深恐后嗣难制而有颠覆之变o 因而要置他于死地∀这是曹操出于深层考虑而作出的根本决断∀所谓/以罪诛修0o 是具体运用手段的方面o 即藉口杨修/前后漏泄言教o 交关诸侯0o 将他诛杀∀虽然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k 公元ut|年l 秋o 上距曹操正式立嗣已近两年o 但他致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在这立嗣问题上暗中帮助曹植o 他临死前的话即证实了这一点~胡三省称/以修预作答教谓之−漏泄.o 与植往来谓之o −交关诸侯.0χτo 甚是∀总之o 以杨修的政治背景o 他与曹植关系密切o 对曹植争嗣实是一个障碍因素∀进一步考察o 我们还可发现o 曹植!曹丕在结交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方面o 存在着较大差异∀曹植封平原侯时o 曹操选拔邢为其家丞o 并下令说}/侯家吏o 宜得渊深法度如邢辈∀0δκ邢是冀州名士o 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0o 曹操让他侍从曹植o 就是要让曹植接受礼法熏陶∀然而o 曹植与邢颇不相合o 为此o 庶子刘桢特意致书曹植加以劝谏∀5晋书6卷三七5司马孚传6载}/魏陈思王植有俊才o 清选官属o 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o 孚每切谏o 初不合意o 后乃谢之∀0也反映出曹植恃才任性o 不善结交人物∀相比之下o 曹丕要高明得多∀前面提到的崔琰!凉茂!邴原!程昱等人o 曹丕都与之有较好的合作关系o 而前三人是享有盛名的大名士∀不仅如此o 对荀 !贾诩等关键人物o 他也加意笼络∀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人事关系o 因为它实质上是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曹操的一生中o 充满着与各种名士的复杂关系o 或投靠o 或打击o 或联合o 或利用o 贯穿着他毕生事业的始终o 但总的来说o 联合!利用才是最终目标∀以此来衡量曹丕!曹植结交名士的表现o 高下立判∀曹操立嗣o 是一件最重要的/家事0o 因而也充满了感情因素∀这是与/国事0对应的另一个方面∀5曹植传6称}/性简易o 不治威仪∀舆马服饰o 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o 应声而对o 特见宠爱∀0表明曹植的性情!习尚与曹操相投合o 言辞对答也令其惬意o 因而深受宠爱∀在联络父子感情方面o 曹植捷足先登∀又5贾诩传6称}/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o 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o 躬素士之业o 朝夕孜孜o 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o 深自砥砺∀0贾诩不愧为/论智计者0之宗主o 他提出的上述建议o 正是看似平凡!实则高明的/自固之术0o 对于联络父子感情o 极具针对性∀由此o 我们便不难理解史籍中的下列记述∀5三国志6卷二一5吴质传6注引5世语6载}曹操出征o 曹丕!曹植送于路侧∀曹植称述功德o 出口成章∀曹丕受吴质启发o 临别时哭泣而拜o /王k 曹操l 及左右咸欷o 于是皆以植辞多华o 而诚心不及也0∀前引5曹植传6载}/植任性而行o 不自雕励o 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o 矫情自饰o 宫人左右o 并为之说∀05三国志6卷二ο5赵王 传6载}/ 母k 王昭仪l 有宠于太祖∀及文|x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s y中国史研究t||z年第w期帝为嗣o 母有力∀0概括而言o曹丕/深自砥砺0o或/御之以术o矫情自饰0o收到了成效o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对曹植的眷爱之情∀通过以上考察o我们可获得两点认识∀首先o曹操一生爱才惜才o对己子尤其如此∀他因曹植之才而特加宠爱o以至欲立为嗣o其中情感因素实居主导方面∀但是o通过多方调查o发现曹植的政治抱负和才能都不能令人满意o而曹丕及其支持者的政治势力却相当强大o为避免不测之变o于是郑重地决定立曹丕为嗣∀其间o曹操经历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认识的过程∀不以感情用事o而是正确地审度时势o正是曹操在立嗣这类重大决策方面的英明之处∀顺便提及o前引5三国志Ø魏书Ø曹植传6o尤其是5贾诩传6关于立嗣问题的结论性记述o把握住了该问题的最突出现象o其丰富内涵则需要我们依据史实加以阐述∀其次o择立继嗣的过程实际上是篡汉建魏的一次预演o因为无论支持曹丕或支持曹植o都是以承认/大魏0为前提条件的∀曹操力图以魏代汉o臣僚们自然清楚o因此o对/大魏0立嗣关心o即显示了一种明确的支持态度o而持反对态度者o则不预于立嗣议论∀我们判断崔琰并非真正要反对曹操晋封魏王o这也是根据之一δλ∀总之o立嗣问题超出了其本身o意义重大∀四!结论综合以上论述o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曹丕!曹植争嗣起于建安十七至十九年间o原因是曹植的文才引起了曹操注意o同时o曹操在立嗣观念上重视政治才能o颇为轻视/立子以长0的宗法制传统和原则∀在此之前o 曹丕的世子身份和实际政治地位o曹植无法比拟∀二!曹操有立曹植为嗣的想法o却对其政治抱负和才能不敢自信∀就才能而言o曹植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文才和论说之才o能否转化为实际政治能力尚属疑问∀因此o曹操对曹植及曹丕进行了考察∀结果o曹植的政治抱负和才能终究不能令曹操放心∀三!于是o曹操转而征求各下属机构中僚属的意见∀在这方面o崔琰!贾诩等人支持曹丕的意见影响了曹操的判断o尤其是舍长立幼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o迫使他放弃了立曹植为嗣的想法∀另一方面o曹植的支持者丁仪的政治表现!杨修的复杂背景o以及曹植本人结交名士的态度o等等o都对曹植争嗣造成了不利影响∀四!立嗣是一件最重要的/家事0o其中充满了感情因素∀曹植本来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o但经过曹丕的种种努力o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参看5三国志Ø魏书6各本传o及5曹植传6注引5魏略6!5文士传6载丁仪!丁訥事迹∀≈χµ前揭5曹植传6注引5魏略6!5文士传6!5魏武故事6∀… βκδκ5三国志6卷二三5杨俊传6!卷一二5邢传6!5毛筁传6!5崔琰传6!卷一ο5贾诩传6∀5三国志6卷二二5桓阶传6及注引5魏书6∀δλ参看拙作5崔琰之死与毛筁之废6o5武汉大学学报6t||z年第u期∀βλ参考周一良5魏晋南北朝史札记6/以舟称象0条∀βµ5三国志6卷六5刘表传6注引5零陵先贤传6∀。
清代中原地区的立嗣民事习惯问题
清代中原地区的立嗣民事习惯问题清代中原地区绝嗣家庭同姓继嗣的情况最为普遍,是主流,包括独子兼祧或二子并继等特殊情况;而异姓承嗣和招赘承嗣的情况作为同姓继嗣的补充,体现了乡土社会民众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原则。
血缘承祧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人为的拟制血缘关系也为民间社会所认可。
作为绝嗣无子的救济手段,清代中原地区不同家庭面临的立嗣选择是多元的,乡村社会生活图景有其自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标签:中原地区;立嗣;契约文书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的宗祧承继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①。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一方面偏重于上层的制度和相关规制,旨在探求中国民事规则的本土资源;一方面注重恢复区域内民事习惯的本来面目,受资料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千年文书的徽州地区。
由于中国地域的广阔和各地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促使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民俗史的研究工作。
为此,本文通过对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继嗣契约文书的研究,力图全面揭示清代中原地区绝嗣家庭的立嗣民事习惯图景,从而为更加深入地认识清代乡土社会和民间秩序提供一些参考。
②笔者从洛阳民俗博物馆藏契约文书中整理出的大量继嗣类文书主要来自豫西和晋南,属于狭义中原地区的范围,该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域,其文化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
③所谓绝嗣,是指一个家庭没有男性传承人,民间通常称之为“绝户”或“断香火”。
这在传统家庭中是一个很严重的危机,除了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问题外,宗祧血祀也将断绝,没有给自己祭祀的人,成为馁鬼,成为“不祀之鬼”将是人的最应悲哀的不幸的命运。
④对此,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往往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从相关契约文书来看,清代中原地区的立嗣民事习惯是灵活和多元的。
一、同姓继嗣为了保持宗族血缘关系,立嗣首先考虑在本宗的范围内选择,这是立嗣的基本原则。
在本宗的原则下,又须遵循由亲及疏和昭穆相当的规定,以维护宗法秩序。
清代律典进一步强化了这些规则,《大清律例》关于立嗣的规定指出:“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
历史趣谈:晋武帝竟立傻子为太子 与其共用一妃生“皇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晋武帝竟立傻子为太子与其共用一妃生“皇孙”导语:晋武帝在位后期,继承人问题就成为关键大事中的关键。
自魏文帝曹丕设“九品中正制”后,士族门第积年以来不仅在政治上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晋武帝在位后期,继承人问题就成为关键大事中的关键。
自魏文帝曹丕设“九品中正制”后,士族门第积年以来不仅在政治上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联姻所考虑的最关键指标。
门第清望,成为高级士族缔结姻亲的首选。
继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的外孙羊氏女为妻,司马昭娶魏朝名儒王肃长女王氏为妻后,司马炎也聘弘农华阴高族杨氏女为妻。
晋武帝“长发委地,姿容甚伟”,皇后杨艳“少聪慧、善书,资质美丽”。
就这样一个强强联合的夫妻,共生下三子三女。
其他都不错,唯独太子司马衷生下来就傻乎乎,智商比白痴稍稍高些(晋武帝长子司马轨早殇)。
从医学、遗传学角度讲,司马炎与杨艳都很健康,晋惠帝司马衷也有一子四女,个个都聪明伶俐。
中间就惠帝一个低智商,很可能是他妈怀孕过久或出生时产婆太紧张从产道拎出时磕碰了这位大胖小子的脑瓜子,使真龙儿变成傻龙子,贻祸匪浅。
虽然帝王父子不像寻常父子在一起吃住,但司马炎也深知太子司马衷脑子有些问题,平素见面时小哥们痴愚的举止和呆滞的眼神任谁都能看出这位太子爷脑袋肯定进过水。
司马炎并不缺儿子,几乎是儿子成群,他共有子二十六人。
“八王之乱”中的三王(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允、成都王司马颖)以及后来的晋怀帝司马炽都相貌堂堂,智商超出常人。
武帝与杨后夫妻关系不错,他回宫后,表示皇太子不堪继奉大统,想换个儿子继统。
杨后闻言大惊,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从封建宗法制度来说,皇后此话大有道理,但任由自己的大生活常识分享。
两晋南朝太子洗马之“清选”与东宫秘书机构之发育
两晋南朝太子洗马之“清选”与东宫秘书机构之发育刘雅君【摘要】Crown prince′s xianma position was qualified for the Renzi System (appointing one of the de-scendents of an official an official position)at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from which we can see xianma′s position was higher that shuzi (an accompany of the crown prince)and shenren (an attendant of the crown prince).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Tsin Dynasties,a xianma had another duty-“would-be secretary”,an inception of the Eastern PalaceSecretariat.Owing to the duty of “char-ging articles and documents”,xianma′s selection adopted the standard of “excelling in paperwork,arts and tal-ents”.As a new duty of “holding memorial ceremonies to the ancient sages”was added,the criteria of “arts an d talents”also included “eloquence in speeches”.“Administering official files and documents”embodied the “fairness”in the selection of xianmas.In Southern Song and Qi Dynasties,the selection of xianma followed the practice of “appointing the talented from those renowned families”,thus the positions of xianma were most-ly occupied by noble descendents.Till the Emperor of Liangwu,the standard of “excelling in paperwork,arts and talents”was resumed.Besides,the Bureau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was established,signify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astern Palace Secretariat,and the function of “charging articles and documents”was reinforced.The Eastern Palace Secretariat,originated from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developed during the Wei and Tsin dynasties,finally came into basic shape in Southern Liang Dynasty.%汉初,太子洗马始行任子制,其地位较庶子、舍人为高。
古代实行德政的例子
古代实行德政的例子他施行德政、广得民心,是最具潜质的皇位继承人,却被亲哥哥逼死西晋时期,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灭东吴,结束了中华大地半个多世纪的军阀混战局面,这是司马炎的重要历史功绩。
司马炎称帝早期也曾励精图治,推行了很多变革,他主持编纂的《泰始律》就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法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过司马炎早期的勤政遮蔽不了他习于安乐,贪恋奢华的本性。
统治的中后期,司马炎“怠于政术,耽于游宴”,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司马炎这样一个善于伪饰的人,自然也不是堂堂正正坐上皇位的。
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早年被司马炎用阴谋排挤掉的真正皇位继承人,司马攸。
司马攸小司马炎十二岁,两人都是司马昭的儿子。
两人小时候,司马攸更聪明伶俐,更得司马昭偏爱。
司马昭考虑立世子的时候,偏向于立司马攸为世子。
但是从封建礼数上讲,家族立嗣应该立从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的儿子中挑选,但司马师无子。
于是司马昭为了向天下表明天下是司马师打下来的,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一支,提前为立嗣做准备。
虽然司马炎的学识、才能比不上弟弟司马攸,但司马炎的心机比弟弟更胜一筹,他极力拉拢、巴结司马昭身边的要臣,通过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作手段。
最终,司马昭在死前三个月才正式确定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相国和晋王。
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于满朝文武大臣的压力,同意禅让帝位于晋王。
而本应称帝的司马攸被司马炎封为齐王。
司马攸第二次差点继承帝位是晋武帝晚年时。
原来,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是近于白痴的低能儿。
他除了享乐之外,什么事也不懂,闹出的笑话很多。
有一次,司马衷游华林园,听到蛤蟆叫,问左右侍者说:“这个叫唤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后来听到天下发生灾荒,百姓饿死不少,他竟说道:“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呀?”对于太子的庸劣,一些朝臣颇以为忧。
尚书令卫瓘假借酒醉,提醒司马炎注意,太子不堪为嗣。
尚书张华博学多识,名重一时,被人们推崇为有三公之才,司马炎对他也很器重。
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
嗣 君 之 争 始 终 是 西 晋 政 治 中 一 个 突 出 的 问
二人 的骄 僭 明矣 。那 么 淮 南 王允 又 是 什 么情 况 呢?
收 稿 日期 :0 史学博 士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
一
1l 一 4
怀太 子被废 后 , 有朝 臣议 立 司马允 为太 弟 。 才
代 之 成式也 。 清河 王覃神 姿岐嶷 , 慧智早 成 , 康
王 正妃 周 氏所 生 , 帝众孙 之 中 , 先 于今 为嫡 。昔
题 。如果 向前 追溯 的话 , 早在西 晋政 权正式 建 立 之前 , 已有 司马炎与其 弟 司马攸对晋 王储位 的暗
中争 夺 。西 晋 建 立 后 , 帝 在 立 嗣 问 题 上 又 屡 起 武 波折 , 引起 朝 野极 大震 动 , 事 后 被 视 为 攸 关 西 晋 此 兴 亡 的 一 个 严 重 问 题 , 而 广 受 关 注 。 武 帝 之 因 … 后, 惠帝 统 治 的西 晋 后 期 , 围绕 着 嗣 君 的斗 争 仍 然 连 绵 不 断 , 由 于 政 局 日趋 动 荡 , 别 是 “ 王 之 且 特 八 乱 ” 发 后 , 夺 嗣君 常 与 频 繁 的军 事 政 变 纠 缠 在 爆 争
21 0 1年 9月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N OU ANJNG AO HU I XI Z ANG UNI VER IY ST
S p. 011 e 2 No.5
第 5期
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
胡 晓 明
浅析我古代国立嗣制度的发展
浅析我古代国立嗣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国立嗣制度,是指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早逝无法继承皇位时,选择依照某种先定的规则,从族中选取合适的亲属继承皇位的制度。
国立嗣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浅析我国古代国立嗣制度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的国立嗣制度,尚没有明确的规定。
《礼记·王制》中虽提到“公选贤良,於国脩礼习文,易为家法,亲为户训,则嗣出可立”,但其中并未规定取嗣的具体程序和标准。
而在国君有儿子时,贵族之间的分封制度仍然是维持政治稳定的主要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国内意见纷杂,国君之位易手,国立嗣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封建制度被打破,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不过在秦朝中,由于秦始皇不信任贵族阶层,将实行嫡长嗣立制度,将皇位保持在皇帝的亲属身上,这种制度与国立嗣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多少关系。
汉朝时期,刘邦实行了嫡庶制,即皇位首先由嫡系继承,嫡系不存在的情况下由庶系继承。
而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汉宣帝临终前立太子袁盎(即“公子无门”),这表明汉朝时期国立嗣制度已经开始有了影响。
在三国时期,曹魏为了确立自身的地位和稳定政局,对国立嗣制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定。
魏文帝时期,制定了《魏书》和《魏徵》,明确规定了“嗣绝治国,去长行次,临危从贤”的原则,已经初步确定了国立嗣制度的选嗣程序和标准。
在晋朝时期,国立嗣制度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制度规范更加严格。
隋朝律法,将国立嗣制度纳入到制度体系中。
唐朝时期,国立嗣制度更进一步发展,随着唐太宗的继位和李唐的创立,小心谨慎地遵循了国立嗣制度,确保皇位的传承和政局的稳定。
李唐时期说明望系制度的形成,即依照宗族之亲,从大宗、中宗、小宗之间选取嗣子。
而在宋代,国立嗣制度也有了更加完善的规定,从宋太祖一直到宋徽宗,立储选嗣的程序逐渐规范,确保了宋朝政局的稳定。
晋武帝民族政策析论
晋武帝民族政策析论
晋武帝,又名晋武帝曜,是中国东晋朝的皇帝,在位于公元317年至公元322年。
晋武帝曜的民族政策是指他在统治期间对民族问题的政策和举措。
在晋武帝曜的统治下,东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民族多元性和民族冲突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采用了包容性的政策,即在统治过程中尽量包容不同民族,并努力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政策体现在晋武帝曜对少数民族的宽容政策上。
比如,他允许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他们较多的机会,使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得以发挥作用。
此外,晋武帝曜还采取了融合性的政策,即在统治过程中努力将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
这一政策体现在他的计划性安置政策上。
比如,他在晋朝的边疆地区安置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使得这些地区得以保持稳定,同时也使得不同民族得以融合在一起。
从《晋辟雍碑》看晋武帝立嗣
从《晋辟雍碑》看晋武帝立嗣
方韬
【期刊名称】《贵州文史丛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晋武帝立嗣是事关西晋政权存亡的重大问题.而《晋辟雍碑》为探究该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将碑文与史籍相互比证,可知皇太子司马衷莅临辟雍观礼虽不合古制,但此举却是晋武帝提升太子在士林声誉的重要措施.陪同太子辟雍观礼的贾充、司马攸、杨珧分别代表着功臣、宗室、外戚三派政治力量,是咸宁二年后晋武帝对西晋政局改组后的集体亮相.晋武帝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确保太子司马衷顺利继位而展开的.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方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5
【相关文献】
1.《晋辟雍碑·碑阴》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J], 王东洋
2.西晋“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 [J], 程苏东
3.《临辟雍碑》碑阴题名所见西晋时期西平大族姓氏及相关问题 [J], 魏军刚
4.西晋《临辟雍碑》碑阴题名所见“敦煌散生”及相关问题 [J], 魏军刚; 吕龙梅
5.晋《临辟雍颂碑》价值浅议 [J], 丘菊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揭秘: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儿子为太子?
揭秘:晋武帝为什么非要立“傻子”儿子为太子?本文导读:先明确一点是,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不是傻子,而是智商低下。
傻子和智商低下有本质区别,傻子是严重智力障碍,无法和人沟通,而智商低下则是有简单的主观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比较低级而已。
从历史记载来看,司马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例如某次司马炎考他,大臣作弊写好了文章,让司马衷抄一遍,在《晋书》里也记载几处司马衷和大臣的互动,所以司马衷最大的可能是智商低下,比较愚笨,但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的白痴。
基于这个基本的条件,加上下面这些压倒性的优势,司马衷才成了晋武帝的继承人。
(1)皇后所生,在世嫡子。
中国皇朝历史上立嫡立长,出身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例如刘邦不喜刘盈,多次要废掉他,最终也没成功;李建成才能显然不及李世民,但是他是大唐的首要的合法的继承人;朱棣文才武略,但是朱元璋让长孙朱允炆继承帝位,这些都是立嫡立长观念的体现,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默认这个规则。
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很受宠爱,二人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早逝,司马衷是在世最大的嫡子,因而身份超级正统且合法,从法理上说他继承帝位的合法性是无法撼动的。
司马炎曾经有废掉司马衷的念头,但是由于皇后杨艳大力支持司马衷继位,司马衷始终没有被废成。
杨艳死后,其表妹杨芷成了皇后,备受宠爱,而杨芷正是因为杨艳的推荐才当上皇后的,自然她会秉承姐姐的遗诏,力保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2)太子妃贾南风的家族势力强大。
贾南风之父贾充,出身大族世家,乃是晋朝开国功臣之一,他曾经命人诛杀魏帝曹髡,成为司马昭心腹,司马昭临死时指着贾充告诉司马炎,说贾充可以辅佐他,司马炎称帝后,贾充成为西晋重臣。
三国两晋时期,皇帝的权力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大,很多时候都要看士族脸色,不敢轻易冒犯他们的利益,士族在皇帝那里很有分量,因此贾充之女贾南风嫁给司马衷,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一下子稳固了好几个台阶。
在此情况下,司马炎自然不能轻易地废掉司马衷。
还要单说一下贾南风,这个历史上奸诈无情狠毒的女人,靠着计谋多次帮助司马衷躲过了司马炎的考验,作用巨大。
晋武帝立嗣及其斗争考论--以齐王攸夺嫡为中心
晋武帝立嗣及其斗争考论--以齐王攸夺嫡为中心
王永平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2)003
【摘要】西晋之治乱存亡,与武帝立嗣及由此引发的统治集团的斗争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齐王攸夺嫡问题尤为关键.武帝当政前,其继嗣位曾受到其弟攸的威胁,故其称帝后即以子衷为太子,以断绝攸进位之望.然衷弱智,无法理政,朝臣屡议废之,并提议以齐王为嗣.这触怒了武帝,在杨皇后及贾充党与的操纵下,武帝不仅确定以惠帝为嗣,而且逼迫齐王攸就国,致使其愤恨而死,同时对拥戴齐王的"清议派"士大夫进行严厉打击,激化了统治集团内的斗争,留下了无法克服的隐患.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王永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7.1
【相关文献】
1.从齐王攸之死看晋武帝中后期政治走向 [J], 孙权;;
2.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 [J], 王永平
3.“巫蛊之祸”性质再论——以西汉太初元年至后元二年夺嫡斗争为中心 [J], 张丹丹
4.论《红楼梦》描写的争权夺嫡斗争 [J], 白盾
5.曹丕、曹植的夺嫡大战杨修之死与立嗣之争 [J], 郭晔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我古代国立嗣制度的发展
浅析我古代国立嗣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嗣制度是一种继承制度,即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必须在家族中进行,而不能在外部,因此,这一制度被称为“嗣制度”。
在中国古代,嗣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和演变,而这些变化和演变往往与历史的背景息息相关。
早期的嗣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家族长子通常被视为嗣子,父亲在儿子还未成年或未婚时允许分配一些财产或权力予其他儿子或其他亲族,但是这些分配一定要在家族中进行。
这种嗣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制度,而是一种基于人情和利益的约定。
随着刘宋王朝的建立,中国的嗣制度逐渐走向了稳定和规范化。
在刘宋时期,嗣子不再限于家族长子,而是可以在家族内选择具备继承能力和品德的人任命为嗣子。
同时,嗣子的继承顺序也止于家族内的男性子孙,而不再考虑长幼之分。
继刘宋之后,嗣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又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南北朝时期,嗣子可以是长子或太子,后来又出现了少数民族统治的嗣制度。
唐代时期,嗣制度再次得到规范和明确,儿子的排名、年龄和智能都是建立在岳父和大臣的评价基础之上。
宋代时期,“旅次”嗣制逐渐发展,在“旅次”嗣制中,儿子可以被选择至其他家族继承家产和权力。
到了明清时期,嗣制度逐渐走向了繁琐和复杂。
由于统治者的反封建立场,政府开始规范和控制嗣制度,儿子的生育能力和品质都被要求严谨,并使用监察的方式加强相关规定。
明清时期制定的《皇明统制》和《大清律例》规范了嗣制度,并明确规定了嗣子的继承顺序和权力范围,嗣制度真正成为了一种严格的制度。
最后,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嗣制度的发展历程趋向于完善和规范化。
对于继承权的选择、排名、继承范围和规范等方面的改变,都体现了经济和政治文化的演变和历史背景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的文化和法律制度,嗣制度已不再完全适用,但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价值仍值得我们回顾和学习。
关于嗣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嗣字的研究报告摘要:“嗣”字,是一个典型的汉字,拥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本文从“嗣”字的形、音、义、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揭示了其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嗣”字,同时也为汉字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范例。
引言:“嗣”字在汉字中,属于一个比较常见的字。
它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做为其他汉字的组成部分,例如“后嗣”、“继嗣”、“世嗣”等。
尤其在古代,嗣承家业被皇帝和贵族们特别看重。
因此,对于嗣字的研究,有很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要考虑。
本文将从“嗣”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入手,分析它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其演变与语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汉字的使用。
嗣字的语义特征:“嗣”字的字形与发音都比较简单,但是它却有着非常丰富的语义特征。
在《说文解字》中,“嗣”被解释为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和职位,父亲去世后,由儿子接管。
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观念,代表了中国家族和王朝制度的重要方面。
同时,“嗣”还有着“接续”、“继承”、“传承”等意义。
例如,“嗣位”、“嗣法”、“嗣子”等都是常见的词语,它们都有着“传承”、“继承”等含义。
基于这个含义,嗣还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界中各种有序的继承关系,例如“嗣代”、“嗣子孙”等等。
嗣字的语用特征:从语用角度分析,“嗣”字应用广泛,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汉字搭配使用。
例如:(1)单独使用:嗣(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和职位)(2)并列式使用:嗣位、嗣皇帝、嗣法、嗣子、嗣后等等。
(3)组合式使用:继承人、家族嗣业、后嗣等等。
嗣字的文化、历史及演变:“嗣”字的使用历史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古代文字。
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就已经有“韩嗣公”的出现。
到了《汉书》的时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稳定的词语,可见其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由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嗣这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隋唐时期,“后嗣”不仅代表家族的嗣业继承问题,同时也代表皇帝权力的传承和指定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