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a83b8ec281e53a5902ff88.png)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导读:《超然台记》作者: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
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12)。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e1077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8.png)
《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参考答案】15.(2分)(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盖:大概是(4)饱:吃饱(使……饱,让……饱)【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三个课内,一个课外。
课内的平时练习比较多,容易填写。
课外的要结合该词所在语境,“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可知应为“吃饱”。
16.(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分)(1)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2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将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大意流畅。
采用“留、删、调、补、替”等方法,准确翻译。
(1)要留意“但”“者耳”的翻译。
(1)要注意“苟”“皆”的翻译。
17.(3分)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超然台记译文及注释
![超然台记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6bc90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7.png)
《超然台记》是一篇散文,作者为宋代文人苏轼。
以下是译文和注释: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而各地的名胜古迹,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果不能深得其中乐趣,那么无法留在那里,是无法观赏到这些的。
即使是风景美丽的地方,如果不能超脱于物外,是无法欣赏到其中美好的。
我治理的东坡位于子虚山之间,这里原本是建筑在瓦砾堆上的废墟,我来到这里之后,修建了超然台。
台子修得高到能够鸟瞰方圆三十里,这里原来杂乱无章的树木,也被修剪得像被笔描绘过的图案一样美观。
东边是城墙,常常见到麋鹿来往,城外是河川,可以听到群鸦飞鸣的声音。
我在台上铺设茵席,燃起炊烟,鸣叫的鹞鸟飞入云霄中。
每次我有饭食佳肴,就必定要邀请客人一起享用。
我同客人一起登台观赏风景,如果佳肴与美景不可兼得,我就只能放弃佳肴来欣赏如画的景色。
我时常携有一壶美酒,邀请客人共饮。
我们屈尊降贵,在席上一起品尝美酒佳肴。
陶醉时便两颊红晕,欲收敛记怀,但琼馔玉盘都还远在云端。
我常常想,仿佛我能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独立于尘世之外,遐想至此,心神恍惚而游走。
然而欢喜而不满足,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记录我的心情。
注释:
1.遨游:漫游、游历。
2.齐:一同、同时。
3.虚:虚幻、不真实。
4.修:修建、建造。
5.遐观:远观、遥望。
6.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这里指湖泊)。
7.翳(yì):遮蔽、掩盖。
8.放意肆志:纵情畅怀。
9.适:恰好、正好。
10.穷:尽、览尽。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045b8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f.png)
超然台者,在泰山之阳,其始也,盖废墟也。
余因游泰山,得至其下,览其废墟,见其土壤肥美,草木畅茂,心悦之,遂命工师,因旧基而增筑之,为超然台。
台成,高可望见诸山,远眺无际,心旷神怡。
余于是乃有超然之想,故以“超然”名之。
台之上,可坐可卧,可游可息,人至此,无不乐而忘归。
余常与二三子游息于此,谈笑风生,论道论德,忘世之劳,遗身之患,真可谓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夫超然者,非物之超然,心之超然也。
心不系于物,物不能役心。
故虽居尘世之中,而能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夫天地之大,宇宙之广,吾人独处于其中,如沧海之一粟,泰山之一毛,何足挂齿?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
是以能至超然之境,物我两忘,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并明。
余尝思之,人之所以不能超然者,以其心为物所役,不能自持也。
若能心无挂碍,物自不能系之。
夫心无挂碍,则视听言动,皆自得其所。
视听言动,自得其所,则情性自然,物我两忘,超然之境,自然而至。
超然台之成,非余一人之力,亦非一日之功。
乃群贤共襄,众志成城,始克有成。
台成之后,余常怀感激之情,思与同仁共赏其美,共论其道,以期超然之境,物我两忘。
嗟乎!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若不能超然物外,物我两忘,则一生劳碌,如梦幻泡影,终归虚无。
余愿与同仁共勉,于此超然台之上,谈笑风生,论道论德,以期达到超然之境,物我两忘,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并明。
《超然台记》译文:超然台,位于泰山的南面,最初它只是一个废弃的废墟。
我在游览泰山时,有幸来到它的下面,看到那些废墟,发现那里的土壤肥沃,草木茂盛,心中感到愉悦,于是命令工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建成了超然台。
台子建成之后,高耸入云,可以远眺群山,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我于是产生了超然物外的想法,因此用“超然”来命名这座台子。
台子上,既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既可以游玩,也可以休息,人们来到这里,无不乐而忘返。
我常常和二三好友在这里游玩休息,谈笑风生,讨论道德,忘却尘世的劳碌,忘却身体的忧患,真可以说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
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486f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d.png)
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超然台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作者内心苦闷的失意之情。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超然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超然台记》阅读材料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阅读题题目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遭受,忍受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坚持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功绩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哀伤,哀吊11.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②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乐哉游乎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51a5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f.png)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福建福鼎林承雄初稿于5/4——7日 5/9晚改定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
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导读】这篇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调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
本文记述了他到密州后的生活情况,反映了他澹泊自适的生活态度,达观超然的老庄哲学。
文章以说理挈领,然后写建台的背景和经过,进而写登台之乐,简笔点染四方形胜佳景,末尾卒章显志。
《超然台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超然台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e30452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4.png)
《超然台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②,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③,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④; 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⑤。
处之期年⑥,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⑦。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⑧。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⑨。
南望马耳、常山⑩,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11)。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12),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13),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14),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15),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餔:吃。
糟:酒糟。
啜 (chuo):饮,吃。
醨(li):薄酒。
②中:心中,内心。
③挟(xie):挟制。
临:对付,面对。
眩:眼睛昏花。
④钱塘:县名,为杭州府治所在地,苏轼时任杭州太守。
移守:调任。
胶西:山东胶州。
释:放弃,释放。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950cee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9.png)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蒙蔽。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026573336c1eb91a375da7.png)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子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物有以盖之矣盖:遮蔽,蒙蔽。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把守,守住.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承受,承当.岁比不登,盗贼满野比:接连、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分).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美恶之辨战乎中乐哉游乎.自其内而观之夏凉而冬温.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分)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经典文言文《超然台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经典文言文《超然台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7cd5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1.png)
经典文言文《超然台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一交一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一温一。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边。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奇险伟丽之景。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饱。
类推开去,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
超然台记(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超然台记(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35192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7f.png)
超然台记宋代: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标签写景、抒怀、古文观止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含练习)
![《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含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68f363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3.png)
《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含练习)《《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含练习)》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含练习)《超然台记》原文和翻译(含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B.人之所欲无穷穷:尽C.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D.如隙中之观斗隙:缝隙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皆以美于徐公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寒暑易节,始一返焉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练习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310abd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3.png)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练习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练习木假山记【宋】苏洵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
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
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③濆(fén):水边。
④岌(jí)然:高耸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孽而殇或:有的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咬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命运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薪:木柴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强之以为山B. 以及于斧斤之斧斤以时人山林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然予之爱之焉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不幸的是因为大风拔起了它B.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斧砍刀削C.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我看到中间的峰,魁梧奇伟,傲然蹲坐D.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00d0f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3.png)
《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超然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
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_阅读附答案
![超然台记_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3c871302768e9951e73894.png)
超然台记阅读附答案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限,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
彼游於物以内,而不游於物以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响马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蚀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习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何尝不在,客何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以外也。
10.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遭遇,忍耐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坚持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功绩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忧伤,哀吊11.以下句子中,全体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②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何尝不在,曰:乐哉游乎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⑥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北宋-苏轼《超然台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超然台记》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713985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2.png)
北宋-苏轼《超然台记》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超然台记北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翻译:凡物皆有可观。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超然台记文言文节选翻译
![超然台记文言文节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532c6b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6.png)
原文:超然台者,盖苏子瞻所建也。
子瞻以文为戏,故其台名超然。
台在钱塘,钱塘之水,清浅见底,沙石皆可见。
台高三丈,广可十丈,凡三层,每层皆有小亭。
台之上,望之若浮云,下之若游龙。
登台四顾,则钱塘之山,钱塘之江,尽收眼底。
或春花烂漫,或秋月明净,四时之景,各极其致。
子瞻常与客游于此,饮酒赋诗,留连忘返。
每至夜深,月色入户,子瞻必登台赏月,以诗纪之。
其诗云:“钱塘江上潮,万马齐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子瞻之诗,豪放而不失其雅,清新而不失其趣。
盖其胸中自有丘壑,故能以文会友,以诗寄怀。
翻译:超然台,乃是苏轼所建造的。
苏轼以文学为戏,因此给这座台子取名为“超然”。
这座台位于钱塘,钱塘之水清澈见底,沙石历历在目。
台高三丈,宽度可达十丈,共有三层,每层都建有小亭。
登上台顶,望去宛如浮云,俯瞰则似游龙。
四顾望去,钱塘的山峦、钱塘的江河,尽收眼底。
时而春花盛开,时而秋月明净,四季之景,各具特色。
苏轼常与宾客在此游玩,饮酒赋诗,流连忘返。
每当夜深人静,月色透过窗户,苏轼必定登上台顶赏月,并以此作诗。
他的诗作中有句云:“钱塘江上潮,万马齐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诗作,豪放而不失雅致,清新而不失趣味。
大概是因为他胸中自有山水之志,所以能够以文会友,以诗抒怀。
苏轼超然台,实乃一胜地也。
其建造之巧,设计之妙,皆显其匠心独运。
台之三层,各具特色,既可俯瞰山水之美,又可赏月观星,真乃人间仙境。
子瞻之才华横溢,于此台之上,得以挥洒笔墨,畅游诗海。
观其诗作,不仅感叹于其豪放之韵,更敬佩其清逸之姿。
此台,亦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之地,传颂千古。
今人游于此台,犹能感受到子瞻当年之豪情与逸趣。
钱塘之水,依旧清澈;春花秋月,依旧如画。
然而,世事变迁,人事已非。
唯有此台,依旧矗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站在超然台上,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子瞻对话,共赏钱塘之景,同吟千古佳作。
超然台,不仅是一座台,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1e2fb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d.png)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超然台记》是苏轼的一步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超然台记》作者: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
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12)。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fb51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2.png)
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苏轼《超然台记》的原文以及翻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一起阅读吧!超然台记文言文翻译【原文】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苏轼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在今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
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
文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
超然台记
苏轼
几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
丽者也。
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
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
有尽。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
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
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
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字,伐安丘、高密之木,以
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
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
郭,师尚父、齐成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
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
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
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
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醨(li):淡酒。
餔糟啜醨:食酒糟、饮淡酒。
②卢敖:燕国隐士。
③师尚父、齐威公:分别指姜
太公和齐桓公。
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
⑤瀹
(yuè):煮。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彼挟其高大以临我作师说以贻之
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顷之,持一象笏至
1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思
想的一组是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⑦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⑧彼游于
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A.①②④⑦⑧B.②③⑤⑥⑧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
⑥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
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
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
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
境的豁达胸怀。
19.(10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5分)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5分)
16、A【解析】A组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
B组两个“而”分别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C组两个“因”分别是动词“靠近”和“继承”。
D组两个“之”分别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和音节助词。
【评注】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语文考试大纲上列举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虚词一般都在18个中间选择,很少有超出这18个的范围。
所以,复习时要以这18个为重点,它们可以作什么词性,有哪些义项。
考试时再根据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17、D【解析】第②句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第⑤句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
第⑧句是对求祸辞福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的分析。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限制性的条件。
其次,
要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的意思。
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18、B【解析】作者在胶西时的艰苦生活,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作者凭着超然的心态,
能够“苦”中作乐。
【评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
概括哪些内容,分析什么观点,都必须
在文中找到具体的依据,然后再加以比较判断。
这类题
经常用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等方法来设置障碍。
19、【解析】第一句中的关键词是“可”“必”“怪奇伟丽”。
“可”是值得的意思,我们经常说可喜可贺,两个“可”都是值得的意思;“必”是一定的意思,不
能理解为必须;“怪奇伟丽”可以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句中得到启发。
第二句中的关键词是“比”“登”。
“比”是连年的意思;“登”是丰收的意思,“五谷丰登”的“登”就是丰收的意思。
翻译:(1)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
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
(2)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的东西。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
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
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
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
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
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
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
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
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
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
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
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
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
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
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
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
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
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
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
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
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
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
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
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
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
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
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
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
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
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
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
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