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1、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 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是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为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作物):通过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天然异交率:作物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的概率。

自交衰退:异花授粉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

杂种优势: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成为杂种优势。

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 植株全体。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类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有性繁殖:凡是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受精的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里中心。

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远缘杂交: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作物的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作物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育种目标是动态、相对稳定的。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和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其他若干个亲本杂交后杂种F1 的生产力或某个数量性状指标的大小。

一般配合力:某一纯系品种与若干纯系品种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作物育种重点

作物育种重点

1.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1)、广泛测交,确定适当亲本种内的不同变种或品种与另一物种间的亲和力有很大差异(中国春与矮粒多),在确定适当亲本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栽♀,野♂;西北所:小麦×长穗偃麦草结实70%,反交不足10%②染色体多为♀,少为♂;甘型油菜(38)×白型油菜(20),正23.6%,反0.6%。

③以品种间杂种为♀。

西北所:302小麦×天蓝冰草2.5%,碧玉麦×天蓝冰草19.3,(302×碧玉麦)F1×天蓝冰草结实率为38.8%。

2)染色体预先加倍将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先加倍,然后再杂交。

亚洲棉为2n=2x=26,陆地棉为2n=4x=52,两者杂交结实率为0~0.2%,先加倍后再杂交,平均成铃30%以上。

3)媒介法(桥梁法)米丘林首用。

两个物种直接杂交不成功时,先和第三个桥梁物种杂交。

小麦×黑麦:用“中国春”做桥梁。

小黑麦与小麦的杂交结实率在20-60%之间。

4)采用特殊的授粉方式①混合授粉:母本花粉起“敲门砖”的作用。

②重复授粉:碰时,渐适,消耗识别蛋白。

如用“蚂蚱麦”和长穗偃麦草:授1次(0.2%),授2次(7.4% )③提前或推迟授粉:多用幼龄授粉。

④射线处理:γ-ray, x-ray , uv等照射雌穗可使抑制性蛋白变性or失活,进而使异源花粉脱离抑制状态由不亲和变为亲和。

5)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对柱头or花粉施用CA3 等化学物质,有助于提高杂结实率。

如中科院用该法解决了棉种间杂交问难题。

6)其他方法:柱头手术、子房受精、试管受精、体细胞融合等2.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1)杂种胚的离体培养:人工培养基取代胚乳,使胚在发育过程中有足够的养料供应。

2)对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即通过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使育性状恢复。

3)利用回交法:在远缘杂种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杂种表现雄性不育,而♀配子有少数正常,通过回交可得小量回交杂种种子;二是当杂种染色体数目过多,染色体加倍不易成功时,也可采用该法。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水稻育种学:名词解释:1.水稻配子体雄性不育:水稻花粉的不育是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F1植株上的花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表现为穗上分离;F2没有不育株出现。

2.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花粉不育孢子体基因型控制的水稻雄性不育型。

3.矮源:含有矮化育种所需要的矮杆,半矮杆基因的品种资源。

4.垩白米率:带有垩白(心白、腹白、背白)的米粒占调查米粒的百分率。

5.粘稠度:4.4%冷米胶的长度,以mm表示。

胶稠度大的品种,饭软,饭冷不回硬。

6.育性亲和源:与籼稻和粳稻分别杂交,杂种自交结实率都正常的水稻品种资源。

7.糊化温度:淀粉粒在热水中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糊化温度高,所需蒸煮时间长。

8.品种间杂交指籼稻或粳稻亚种内的品种之间的杂交,而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之间杂交,则称亚种间杂交。

凡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生态型品种间杂交,也属于品种间杂交填空:1.我国籼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关键在于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2.水稻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N6培养基+黑暗。

3.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最有影响的成绩是培育成功了杂交稻。

4.我国杂交籼稻三系配套成功,关键的突破是野生稻群体中找到了不育细胞质。

5.普通野生稻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稻。

6.水稻转基因育种涉及: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转基因植株的获得极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7.诱变处理水稻种子后,性状分离最大的世代是M2代。

7.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两系杂交稻中,绝大多数组合的雄性不育系是温敏不育系。

8.杂种稻优势主要表现在:1.发芽快、分蘖强、生长势旺盛2.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3.穗大粒多简答:1.简述水稻育种的5个发展时期及代表性成就。

1.起步时期(1920-1949):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有计划的开展水稻育种。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

评选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如早籼品种南特号,中籼品种胜利籼,晚籼品种浙场9号,中粳品种西南175和黄早壳20日,晚粳品种老来青等。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第一章1、如何测定作物的自然异交率㈠测定授粉方式的方法①确定授粉的方式(花器构造、开花习性等)②人工自交观察衰退情况(套袋,强迫自交)③测定异交率(4%以下是典型自花授粉作物.50~100%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4~50%常异花授粉作物)㈡①父本--显性标志性状.母本---相应隐性性状②父母本行间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周围③收母本植株种子播种㈢F1中显性性状个数∕F1总个体数﹡100%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自交的遗传效应:①杂合的基因型趋向纯和②后代发生性状分离③后代生活力衰退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形成杂合基因型②后代生活力增强3、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含义DUS①特异性: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它品种的形态②一致性:品种内同株性状整齐一致③稳定性: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在繁殖后保持不变4、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①自交系(纯系)品种a创造遗传变异丰富和性状分离的大群体,从中进行单株选择b自花授粉结合单株选择,即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和优良基因型②杂交种a自交系育种b杂交组合育种③群体品种a对后代群体一般不进行单株选择b保持较大的随即样本群体,多代自由授粉下积累有益基因改良群体④无性系品种a有性杂交+无性繁殖b利用芽变5、.不同授粉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育种方法(一)自花授粉作物: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绿豆、豌豆、花生、异交率为0~4%。

花器构造特点①是两性花, 雌雄蕊同花、同熟,二者长度接近或雄蕊较长;②开花时间较短,甚至闭花授粉;③花器保护严密,其他花粉不易飞入。

遗传特点:⑴个体基因型纯合⑵群体内基因型单一⑶群体内个体之间表现型整齐一致(4)遗传稳定育种与良繁方法:⑴利用自然变异和天然异交⑵人工强迫异交与单株选择相结合------杂交育种⑶人工强迫异交-------杂优利用(不易去雄)⑷良繁时隔离距离要求不严格,适当隔离。

(二) 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50%,甚至高达95%或100%。

代表作物:玉米,大麻,菠菜,黄瓜,甘薯等。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学复习全

作物育种学复习全

一、名词解释1、品种:遗传性状相对稳定,性状相对一致,并用于生产某种作物的群体。

2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自交不亲和系:4、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植物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的突变。

5、不定胚:是与受精卵具同样形态变化过程的植物体细胞形成的胚。

6、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殖后代的方式。

7、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 ):指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的具体要求。

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某种作物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

8、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通常用下式表示:经济系数=经济产量/ 生物学产量9、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10、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材料。

11、选择育种:对现有品种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试验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12、杂交育种:通过品种间人工有性杂交获得杂种,并在杂种分离世代中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13、组合育种: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在分离世代随机重组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合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

14、超亲育种: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同一杂种个体,通过对分离世代的随机重组和选择,育成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新品种。

15、回交育种:借助回交方法进行作物新品种选育的育种技术。

16、轮回亲本:用于多次回交的亲本。

17、非轮回亲本:只有第一次杂交时应用的亲本。

18、近等基因系:指绝大多数基因位点相同(遗传背景基本相同),仅少数位点不同的株数与等位基因相对。

19、多系品种:指由几个纯系品种或品系的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播种材料的一个品种群体。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选择:1、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有哪些?ABCDA.着眼当前、顾及发展,兼顾现实可行性和预见性B.抓住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C.明确落实具体性状,注重可操作性D.考虑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品种多样性。

2、在作物育种中常用的遗传参数有哪几种?ABCDEA.遗传力B.遗传相关C.遗传进度D.相关遗传进度E.选择指数3、自然变异的原因有哪些?ABCD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自然异交D.原有微小差异的积累4、选择的创造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BCA.增加某种性状的变异程度B.使多个性状得到综合改良C.选择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后代产生变异的性质和范围D.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5、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哪些?ABCDA.群体的遗传组成B.群体大小C.性状的遗传特点D.选择的标准与鉴定的准确性6、引种的方法包括哪些?ABCDA.引种计划的制订和引种材料的收集B.引种材料必须严格检疫C.引种试验D.引进品种的审定和推广7、引种的意义有哪些?ABCDEA.解决生产者、消费者对品种的需求;B.增加我国的种质资源种类,为新品种培育奠定物质基础;C.作物育种的有效途径;D.扩大栽培区域,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E.野生种变栽培种,保护濒危作物。

8、作物育种学的任务是什么?ABCA.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B.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熟期适当和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杂交种以及新作物;C.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并在推广新品种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和提高其种性,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9、关于作物品种说法正确的有哪些?ABCDA.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B.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

C.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

作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作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上,特性上有所差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进化三要素:变异,遗传,选择。

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遗传是进化的保证。

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良种:应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基因工程的三大优点: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机交2)基因工程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3)基因工程是使个别目的基因转移的技术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1.种质资源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4.种子产业化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统称为。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方式繁衍后代的,统称为~。

花器构造两性花:又称完全花,雌雄同花,如稻、麦,有利自花授粉。

单性花:又称不完全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有利于异花授粉。

雌雄同株异花:玉米,蓖麻,瓜类。

雌雄异株:大麻,菠菜,银杏。

其他花器构造特点。

有些具有完全花,雌雄蕊异长,如棉花雌蕊柱头高于雄蕊;有的有蜜腺或有香气,能引诱昆虫传粉;有的花粉粒轻小,寿命小,容易借风力传播,有利于异花授粉;有的完全花雄蕊瘦小,花粉发育不良而败育,形成所谓雄性不育性;有的自交不亲和。

开花习性有些作物,在花冠未开放时就已散粉受精,称为闭花受精,典型自花授粉。

作物育种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回交: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2.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可分为种间杂交(如陆地棉×海岛棉)、属间杂交(如玉米×高粱等)3.多倍体:指体细胞中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

被子植物中约50%以上是多倍体。

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主要是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较少。

4.多倍体育种: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5.单倍体育种:利用单性生殖的方法,获得植物单倍体个体,再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的二倍体,再根据育种目标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6.杂种优势,生物学概念,指杂交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遗传学中指杂交子代在生长、成活、繁殖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7.一般配合力(GCA):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为可以遗传的部分。

一般配合力:某一亲本品种和其他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在其配置各杂交组合中都能产生较多的、稳定的优良品系,可见用一般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亲本,往往会得到很好的后代,容易选出好的品种。

8.特殊配合力(SCA):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

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是不能遗传的部分。

GCA反映的是某一个亲本(自交系)的好坏;SCA反映的是某一个杂交种的好坏。

9.多系品种:用一个优良的推广品种做轮回亲本,分别与含有不同垂直抗性基因的品种杂交,然后分别多次与轮回亲本回交并结合抗性鉴定和系谱选择,以选育出既具有轮回亲本的优良农艺性状、又各具一个不同抗性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然后根据病原菌生理小种和害虫生物型的变化,随时将近等基因系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的品种,即为多系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性育种的复杂性体现在哪?(1)抗病性是寄主、病原两个生物体系在一定环境下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寄主、病原、环境三者一体的生态系统;(2)病原具有易变性;(3)病害类型多,其发生、发展与栽培条件有关;(4)抗病性往往与一些不良性状连锁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指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迟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病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相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该学说假定作物的抗病基因是显性,寄生物的无毒性基因也是显性,只有抗病基因与相应的无毒性基因匹配时,寄主才表现出抗病反应,其他均表现为感病。

基因对基因学说是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模式。

3、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及防治。

抗病性丧失原因:1寄主发生变异2病原发生变异3环境发生变异所以三位一体的病三角,三者任一改变都可导致抗性丧失。

抗病性人为流失:1非育种目标的抗性流失2目标抗性中垂直抗性的流失(基因对基因学说)2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的丧失。

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的大区域布局,品种轮换搭配,会使生理小种定向选择丧失2品种的轮换3选用聚合品种4,选所系品种5水平抗性的利用6复合抗病性的利用垂直农艺性状优良的水平抗性品种基础上采用回交,转育垂直抗性基因育成复合抗性品种,在垂直抗性中选育水平抗性有同样的效果。

4、杂优利用的条件、途径。

条件:1选配强优势组合。

亲本满足DUS三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强优势即配合力高、亲本性状突出。

2亲本的纯度要高,异交结实率高。

3杂交制种技术简单易行可靠。

亲本繁殖简单易行,便于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亲本种子的产量,杂交制种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有健全的种子生产和管理体系。

途径: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 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5、显性、超显性假说的分歧、共同点共同点:杂种优势来源于F1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互作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表现出正向或反向的中亲或超亲优势。

不同点: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的等位基因间是显隐性关系,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不能表现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是显性基因的互作或累加关系,超亲优势由双亲显性基因间的累加效应而产生。

超显性假说认为杂合等位基因间的异质互作,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也可能产生超亲优势;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即上位性效应更可能出现超亲优势。

两种假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但是他们忽视了细胞质基因和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的作用;只考虑核基因水平上的杂种优势;忽略了染色体间的互作;忽略了胞质基因组的互作。

6、配合力概念,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特点。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的大小。

配合力是自交系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是受多种基因支配的。

一般配合力(GCA):指一个自交系亲本与其它若干个自交系杂交的F1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它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的,是可遗传的部分。

特殊配合力(SCA):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特殊配合力是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的即受基因间的显性和超显性以及上位性等效应所控制的,只能在特定的组合中由双亲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而反映出来,是不能遗传的部分。

7、遗传脆弱性:遗传脆弱性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遗传构成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由于选择、突变、遗传漂变而引起的群体内基因平衡被打破的现象。

比如:遗传多样性的大幅度减少和品种的单一化,增加了对对严重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即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会产生新的适应性而使作物失去抵抗力。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高;最初始的起源地为原生起源中心;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性状的遗传变异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根据驯化的来源,将作物分为两类,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

8、杂交育种原理、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杂交后代处理的系谱法,混合法。

杂交育种原理:1、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2、基因互作产生新的性状3、基因积累产生超亲性状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1、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的优缺点尽可能互补.2、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

3、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

4、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材料作亲本。

系谱法的优缺点:优点①对质量性状和遗传力高的数量性状早代选择便于优中选优,能及早获得优良性状,可及时组织试验、示范、繁殖;②能排除基因型间竞争而导致的不同类型的消长;③逐代选系选株,逐代建立系谱档案,便于查源,便于研究。

缺点①数量性状早代选择中选率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易丢失;②工作繁重。

工作量大,占地多,往往受人力、土地条件的限制,不能种植足够大的杂种群体,使优异类型丧失了出现的机会。

混合法优缺点:优点(1)早代不选,混收混种工作简便;(2)多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混合法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不易丢失。

混合法可保存较多的类型和优良基因,有利于基因广泛重组,有利于数量性状的形成和选择;(3)混合法可使杂种群体经受自然选择,有利于发展抗逆性和适应性,利于选出适应性强的个体。

缺点(1)不能尽早掌握优良性状,不便于优中选优,育种年限长;(2)基因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消长;一些人类需要的性状可能丢失,如:大粒、早熟、矮秆等类型;(3)选株世代工作量大,因缺乏历史的观察和亲缘参照单株难选,优良类型不易确定;在F2群体选择单株十分困难;株系比较工作量大。

9、回交育种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 后代群体易于选择控制:由于回交过程中选择依据明确,即选具有目标性状且综合性状像轮回亲本的个体即可,由于回交的遗传效应,易控制杂种群体向着育种目标发展,不像杂交育种,分离广泛类型多。

(2)群体小,便于加代:一般几十、几百株。

选择主要针对被转移的目标性状,只要目标性状显现,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均可进行选择,为异地、异季加代提供方便。

(3)有利于打破目标性状基因与不良基因连锁。

(4)易于推广:只在原品种的基础上改良一二个性状,丰产性、适应性及要求的栽培条件与原品种相近,且也易为轮回亲本推广地区的农民接受。

缺点:(1)只限于改良单一性状,不能获得重大突破(2)要求被转移的性状受少数基因控制,属于数量遗传的性状不易导入。

(3)每回交一次需要做大量的杂交工作,工作量大,费时费工。

10、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

自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①群体同质,个体基因型纯合。

②基因型和表现型基本一致。

③遗传性相对稳定.④自交不退化。

因此,自交作物便于良种繁育,种性易于得到保持。

但是,这类作物尽管自交衰退小,却仍存在广泛的杂种优势。

自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品种的优良特性保持时间长,不易退化。

育种方法简单,适合于选育常规品种,如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良种繁育不设隔离区,良种提纯方法比较简单而见效快。

杂优利用一般用品种间杂交种,配制杂交种母本用不育系或采用化学杀雄。

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个体的遗传组成具有高度的杂合性,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单个个体的后代分离大,选择效果差。

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

在没有其它因素干扰下,可保持群体遗传平衡。

自交生活力衰退,杂交产生杂种优势。

异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适合于选育生物学群体品种,混合选择育种法是育种的主要方法。

品种的优良特性不能长期稳定。

选择次数多,常用多次选择和轮回选择,最有效的办法是用自交系的选育。

杂优利用是利用自交系间杂交种,杂种品种选育是异花授粉作物的主要育种途径。

良种繁育必须设隔离区。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1、基本群体的大部分基因型是纯合的;也是同质的,代表品种的基本性状;小部分个体,基因型是杂合的。

所以主要性状是同质结合的,群体多为异质群体。

表现型基本一致,但又包含不同比例的变异个体。

2.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不严重。

3.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不严重。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育种关系:适合于选育纯系品种、群体品种。

品种的优良特性比较稳定,可以较长时间使用在育种方法中,多用系统选育方法。

杂优利用是利用品种间杂交种,但对亲本要经过自交纯化后利用,纯系间杂交种优势明显;一般利用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

良种繁育要设隔离区,良种提纯一般采用改良混合法,提倡一地一种。

无性繁殖作物的遗传特点:1.无性繁殖的后代,表现型与母体相似,没有分离。

2.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植株遗传基础相同。

3.无性繁殖作物,没有经过自交纯化,如果来自杂交的后代,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若用种子繁殖,后代出现分离。

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关系:一般适宜选育无性繁殖系品种,育种方法简单、速度快、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变异,无性繁殖稳定变异。

性状稳定,可以长期使用,选择次数最少,生产上可以多代利用。

良种繁育方法简单,见效快,良种繁育不设隔离区。

11、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1)着眼当前国民经济需要,顾及生产发展前景;2)抓住当前生产主要矛盾,改进主要目标性状3)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4)考虑品种的合理搭配。

12、高产育种的途径、着手点。

1、合理的株型(矮化等适当株高的作物)2、高光效育种 3、合理的源、流、库关系4、产量因素的合理组合。

13、诱变育种的特点,作物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

(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

(3)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年限(4)诱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5)多种性状同时出现理想变异概率较小。

作物对敏感性的差异:(1)不同的科、属、种、品种,其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

(2)不同器官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也不同(分生组织、细胞质相对敏感)(3)二倍体作物比多倍体作物敏感(4)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其敏感性也不同(5)氧气也影响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14、引种的原则、气候相似论引种原则:(1)即积极又慎重(2)先试后引(3)按需引种(4)严格检疫气候相似论: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气候条件或主要气候因素相同或相似的地区之间相互引种,容易获得成功。

15、群体改良的原理,意义,轮回选择的目的,意义,步骤,作用。

群体改良原理:1)Hardy-Weinberg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时,则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保持恒定,各世代不变。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1,种群大;2,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突变发生;4,没有新基因加入;5,没有自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