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合集下载

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

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法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统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依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意思是说,用政治来引导,用刑法来统一,老百姓就会免于刑罚但不知羞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统一,老百姓就会有羞耻感并且不会犯法。儒家把治国寄希望于有道德的君主身上,主张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儒家主张人治,认为法制禁令是人制定的,法令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最终靠人来执行,愚笨的人遵守法令,聪明的人制定法令。儒家也主张无为而治,但前提是为政以德,“恭己”。“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程颐说:

“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章句集注》)“子曰:

‘无为而治,其舜也与?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法家主张“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发布的法律条文;“术”是君主驾奴臣下的方法,是用人之道;“势”代表当权者的政治权威。“法”,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规章,法令彰显,号令严明。不过法令的推行,必须有专政权力,即“势”的支撑。君主必须占据把握巩固特定的势位,掌握足够大的实权,他才能控制臣民,立法用术。势位具体表现为君主的“二柄”,即赏罚,也称为刑罚或刑德。赏罚必须“必”,当赏则赏,当罚则罚。君主如何确定官员的赏罚呢?这就牵扯到“术”的运用。“术”包含了权诈,阴谋,勾心斗角,党同伐异,玩弄手段等勾当,堪称“国粹”,是政治最黑暗险恶惹人生厌的部分。不过法家所称的“术”的更明确含义是“审合刑名”。一个官职有一个官名(“名”)对应于特定的任务(“形”或“实”)官员名实吻合则受赏,否则挨罚。这就叫“循名核实”。

易中天对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的总结

易中天对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的总结

易中天对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的总结

墨家关注社会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道家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以上是我国最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都抱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实现祖国的长治久安,最终实现多样、统一的和谐社会。

伪君子是孔夫子以德治国逼出来的。

秦汉之后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表而儒、实则法。

仁:就是把人当人。五牲:马牛羊鸡猪狗

圣人:人伦之至也。人之中最有道德的。武圣人、孔圣人等无一不是道德楷模、崇高的道德。

周公创建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周公吸取殷商的教训以及基于统治者需要。总结出:不把人当人,失德(得)。把人当仁,有德(得)。

以人为本:把人当人(人道主义)、把神当人(理智态度)、把人当神(道德精神)。自此,中国人没有了宗教情结。圣人的崇拜替代了宗教崇拜。夏文化信天命,近鬼神而远之。商也是近鬼神而远之。

五服是一种丧葬制度。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1、别内外、定亲戚。父系为内,母系为外。堂兄弟、表兄弟。姑表比姨表亲。男尊女卑。姑奶奶比舅老爷面子还要大!

2、序长幼、明贵贱:就是礼,其核心是:等级。而儒家最糟糕的制度就是等级。有等级的爱就是伦、秩序。

另一手段就是乐:社会快乐的像音乐一样。音乐由乐音构成。乐能调节等级制度带来的不愉快。

音乐三大功能:1、宣泄功能2、调节功能:调节情绪。3、情感传达功能:把大家的情感统一起来。例如:欢乐颂

礼、乐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又有区别、又有统一、又有多样性。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四大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要学派,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基础的科学治国。法家学派认为,法律是统治社会的基础,因此,统治者应当建立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儒家学派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指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儒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以"仁"为本,在遵循"仁"的原则的同时,不断学习、修炼,以达到完美的状态。

墨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从内心出发,以道德和自律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墨家学派认为,人应当做到"内谨外安",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同时在外界表现出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接受自然界的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即自然界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不断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以达到自我完美的状态。

总的来说,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四大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对中国的法律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法律观都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二、道家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这四家影响力最大,这四家思想不仅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统治,也影响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并且他们所展现出的救世情怀和独断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层次心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王权社会等级秩序正逐渐瓦解,各种社会力量粉墨登场,在进行着一场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先秦诸子百家经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创造了主张各异,极富个性的学说,这些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都有哪些特点呢?

儒墨道法家,学术态度

儒家学术态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独断性

在学术态度上,儒家思想表现出来强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己的学说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孔子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礼”的内容,他认为夏商周之礼的核心内涵是稳定的,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变化稍微调整而已,孔子对礼的永恒性的坚信,显示出对自身学说真理性的强烈自信。

当别人质疑自己的学说时,孔子并没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时会转移问题,或掩盖问题,甚至上升到认识上的分歧,甚至对对方人格攻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现。孔子的学术态度还体现在排他性上,当面对异己思想时,孔子不是积极地融合它们,而是主张用政治力量消灭它们。

孟子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独断性,孟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学说即真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合理性,并且对其他学说进行非理性的批判。孟子宣称“浩然之气”,强调“仁义思想”,仁义是与浩然之气是相一致的,这是他自身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在。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儒家、道家和法家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三个重要的派别,它们的治国理念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干。

儒家治国理念

儒家注重人文道德和伦理价值,强调“仁爱”和“礼治”。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因此,儒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推崇以德治国的原则。

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人民走向道德高尚的社会。此外,儒家也强调君民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主张“礼制”,即以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他们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训练,可以培养人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自然进程。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强制干预。因此,道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减少政府干预,让社会自由发展。

道家强调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他们认为,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而应通过制定简单的规则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道家也强调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选择。

在政治制度方面,道家主张“小国寡民”,即国家应该保持小规模,政府权力应该分散,让人民能够自我管理。他们认为,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法家治国理念

法家注重法律和秩序,强调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因此,法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并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和人民。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观点:儒、墨、道、法治国观点各有特色

易中天认为,儒、墨、道、法四家的治国观点各有特色,都有值得汲取的长处。例如儒家的治国观点是礼治,即用伦理来管理国家,其原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道德是软控制,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否则就成为杀人的工具。

墨家人治,主张贤人治国,选最圣明的人做天子,次圣明的人做诸侯,以此类推到大夫等。这是一种精英统治模式,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为世袭制度,不能保证最圣明的人的子孙仍然圣明。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救、不治。法家观点两面三刀,既赞成无为而治,又主张人不治法来治。这里的法是王法,与今天的法有本质不同,法家治国方法可以表述为“两面三刀”。两面就是赏和罚,三刀就是权势、手段和法。

易中天表示,“儒家思想好比一剂良药,它对预防道德沦丧、不讲信用等问题的发生确实有帮助。”

先秦诸子的思想,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有什么借鉴作用?易中天认为,真正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科学、民主、法治。现代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环境污染等现象,儒家方案起不了作用,相反,道家方案不失为一剂发展良方。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的思想主张: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民贵君轻、性本善;道家的思想主张: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墨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法家的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轻罪重罚。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着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儒家学派建立在西周礼法基础上,以崇古尊君为中心思想.

崇古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道家学派中心思想:清静,不要作为,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这样做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柔弱的,会马上倾覆,可是实际上不

但不会倾覆,反而更为坚强,因为它的发展是辩证的,极弱即是极强,后退即是前进,酒杯太满了必定溢出来,月亮太圆时

必定缺下去.主张不要进取,只要耐心,不作为就是有作为,

自然演进就是纳入规律.

墨家思想的核心:博爱与和平.

法家思想的核心: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法律是帮助君主治

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道家的思想是

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得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使对方在没

有对象之下自行崩溃.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的实行法治,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得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得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得内容: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得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得儒家理想人格

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得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得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得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得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得“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得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得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得世界观与性善论得伦理观,2、孟子得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得当代价值A、孟子得仁政学说,对我国得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得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得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得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得人本主义观念得贯彻,有一定得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得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得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得治国模式,把儒家得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得态度,又把法得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得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得这一构想,为未来得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得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

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即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

1、礼治思想

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一是竭力维护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维护宗法伦理观念,这也是“礼治”的最核心要素。在中国的皇权统治中,君臣父子关系是主要的构成要件,在宗法制度下,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严格的等级序列,礼就是用来维护这种等级序列的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治就是借君臣、上下、长幼之规则,来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国家、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二是宣扬“性善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祟尚道德修养,重德教。主张“养民”以“宽”为主,宽猛相济。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不以仁政,不能乎治天下”。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休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三是主张贤人治国。礼治思想主张“贤人政治”,即统治者都是真龙、天子,是真理的化身,是圣人、贤人,是“替天行道”者,亦即要用贤能之士治理国家,而绝不能让恶人当道,从事政治。

儒家的“礼治”国家治理思想在维护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的治理作用。中国有王朝更替的历史,研宄每一新兴王朝的开国史不难发现,礼乐几乎都是其开朝初期整治的首要,目的就是以礼乐来规范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儒家道家与法家的观念与实践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儒家道家与法家的观念与实践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儒家道家与法家的观念与

实践

思想儒家、道家与法家是中国古代三大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儒家、道家与法家的思想进行探讨。

一、儒家的观念与实践

1. 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他们主张以礼治国,认为通过尊重传统礼仪、敬重长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2. 实践

儒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政治的影响与教育的实施上。儒家学者经常被各个朝代的帝王所重用,他们通过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中。

二、道家的观念与实践

1. 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义和道法自然的理念。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他们以追求道的原则为核心,主张无为而治,以养生为目的。

2. 实践

道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修身养性以及寻求人生真谛的实际活动上。道家学者经常通过修炼道德和修养身心来实践道家的学说,以追求个体的超越和内心的平和。

三、法家的观念与实践

1. 观念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功利主义的理念。他们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刚性。法家追求效率和实用性,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利益和惩罚机制来控制和管理社会。

2. 实践

法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他们在政治和法律领域的辅佐和实施上。法家学者通过设计和完善法律制度,推动法治的实施和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管理。

高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高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

(2010-04-27 17:03:06)

转载▼

标签: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孟子坚持性善论。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

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与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就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她说:“老子就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她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她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她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就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2、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1、“道”之特点、A、“道”的无所不在性:B、道无意志、无欲望、无人格、无所作为但又无所不为。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就是“真人”。真人之为“真”,真在依乎天道而顺乎人性,真在任情率性不加伪饰。真人就是人类之最本真而现实之最稀罕的人格,故真人又可谓“至人”;真人无为而无不为,超凡而脱俗,故真人又可谓“神人”;真人深得道之精、德之髓,故无有不通。真人之为“理想”,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就是指向未来的“希望”,而就是指向原始之本真,因而真人的修为之路就是一条复归之路、退隐之路;另一方面,它又就是立足于人间尘世,而游心于逍遥之境的,因而真人的修为之路又可以说就是一条超升之路、捷径之路。

韩非子:以法治国

1、韩非子“法、术、势”统一的思想:

2、君主绝对专制主义思想:A、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先秦法家,特别就是韩非,极力倡导绝对的君权主义,秦帝国的建立在实践上为强化君权提供了历史条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改革与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2、基本特点

第一,她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就是治国的不二法门,概括言之,即以法治国,一切由法裁断。

第二,强化君主专制与独裁。法家就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事事处处都为君主打算,从而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

第三,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与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等。这些概念与范畴就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独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