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新加坡电影业发展、困境与挑战
万方数据国际视野112《薄面佬》昭玮公司)和《十二楼》(1997,昭玮公司)。
这少数几部影片成为好奇的本土观众眼中的新鲜事物,而邱金海的电影更是得到国际电影节(例如戛纳)的关注,由此也受到当时新加坡电影业的一致赞赏。
与此同时,本土文化工作者的呼声开始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吴作栋总理(1990~2004)的领导下,一些重要官方部门开始一反常态地逐渐承认电影为民族艺术和文化产业,并接受电影业为国家服务业之一,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新加坡成为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国际性中转区域,为电影、音乐、音像和多媒体提供最好的制作和后期条件。
在这个转折时期,新闻及艺术部(MITA)于1991年成立(现改名为新闻、通讯及艺术部,MIcA),这一政府机构是新加坡艺术和文化政策的主要搭建者。
江莉莉(LilyKong)等社会评论家认为事实上这些仅仅是“文化经济政策”,④因为这些政策中充满了各种经济活动方面的考虑,注重的是“艺术活动的经济利益”。
④在大众媒体经济领域,MITA/MIcA致力于将区域性的政府形象扩大为全球化的媒体中转地,而在艺术方面,也吻合政府重建“国际级都市”的理想。
按照现任总理李显龙(2004 ̄)的说法就是“如同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感觉”。
@MITA/MIcA通过下属的媒体发展管理局,间接监管了新加坡所有的影视媒体机构,包括国营新传媒星霖电影公司(MediacorpRaintreePictures,以下简称“星霖”)、新加坡电影委员会(简称“新影会”)等。
1991年,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电影分级制,@分级制促使影片形态多样化,并进一步促成了全岛范围内多厅影院的繁荣。
邵氏、国泰、荣华、中侨影业、希杰金色村庄(香港嘉禾和澳大利亚villageRoadshow公司共同出资)成为这片“自由化”领域的竞争者。
政府下属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提供媒介相关的计划,如开展影视媒体研究、培训人员以应对正在发展的媒体服务业。
新加坡国际媒体集团公司宣布投资1.2亿新元建立大型影视城一大士电视世界(Tuas),地址毗邻私人拥有的唐朝城。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女性身份的回归与本我的丧失——探析电影《女儿楼》
万 良慧
(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2 4 )
[ 摘
要] 胡 玫的《 女儿楼》 被 国际影视评论界评论 为 中国文革后 第一部 女性题 材而受 到关 注。本 文从女性 主义 的研
究视角 对该 影片进行解读 , 主要从 失语的女性 、 女性 身份的 自我寻找与凸显及女性本我 的丧 失等方 面对 女主人公 乔小
共 场 合 成 为 讨 论 小 雨 私 人 问题 的 空 间 。谈 话 的 结 果 是 小 雨 压 抑 了 自 己 的 感 情 , 将 感 情 藏 在 心里 。随后 的 几 十 年 是 几 乎 将 所 有 的精 力 全 部 放 在 事业 上 。 这 次 谈 话 对 小 雨 产 生 很 深 的 影 响 , 以 鲁 政 委 为 代 表 的 官 方 党 派 的 生 命 权 利 扼 杀 了小 雨 的 爱 情 萌 芽 。在 男 权 的 限 制 下 进 行
2 0 1 4年 l 2月 第3 1卷 第 6期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J OUR N AL O F Z AO Z HUA NG UN I VE RS I T Y
De e . 2 01 4
Vo 1 . 3 l N0. 6
女性 身份 的 回归 与本 我 的 丧 失
— —
的 意 识 被 消 解 。 当 时 的 社 会 背 景 及 军 人 的
一
、
社会 空间 : 失语 的女性
魏时煜在文章《 叙 事 中的 性 别 编 码 : 第
五 代 女 导 演 影 片 中 的 女 性 主 体 》 中 指 出 “乔 小 雨 的 生 活 空 间 都 在 医 院 里 ”, “在 整 个 医 院 里 , 她 没 有 自 己 的 房 间 。她 住 的 是 集 体 宿 舍 ,‘女 儿 楼 ’正 是 这 宿 舍 楼 的 美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付晓丽【摘要】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李渔;《十二楼》;风情;道学【作者】付晓丽【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教务处,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同时也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力最大、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李渔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以曲家名世而且小说亦佳。
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
此书在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在正文前之书名下,又名《十二楼》。
可见清代对这部书的重视。
李渔是“清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孙楷第语),他的白话短篇小说被推誉为“清代小说之冠”,在民间亦曾流传着“笠翁小说一出,一时国门纸贵”的佳话。
而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有着比较鲜明的民主思想,而且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二楼》中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李渔的人生定位,并藉此确定他与《十二楼》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的地位。
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发疯”之缘由与消解
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发疯”之缘由与消解作者:蒋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9期[摘要] 在历时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们,她们所走的“疯狂”之路,展现了女性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和衍进过程。
在这些“疯女”文本中,女性的疯狂源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戕害;也来自女性自身的文化痼疾;同时,性爱婚姻生活的缺失也是使女性变态疯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无力挣脱现实困境而又痛楚抗争的“疯女”们,不断地寻求消解的方式:或选择了逃离和死亡,或逃回内心进行精神梦幻和致命地飞翔,或昄依于宗教和神性之中。
[关键词] 疯女人发疯缘由消解方式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文本中,疯女人形象占据了一部分空间,虽为数不多但却色彩斑斓。
如李慕梅(草明《疯子同志》)、萧月林(白薇《打出幽灵塔》)、双成(凌叔华《疯了的诗人》)、曹七巧(张爱玲《金锁记》)、司绮纹(铁凝《玫瑰门》)、吴为(张洁《无字》),还有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多米等一批“准疯”的女人们。
“疯狂”并非女性与生俱来的,拉康认为“疯狂是一种思想”[1];帕斯卡尔则说:“人们不能不疯狂,不疯狂只是疯狂的一种形式。
”[2] 拉康和帕斯卡尔视疯癫为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而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疯狂是处于艰难的现实情境下,女性对于社会和传统的必然反应,它是女性性别身份焦虑与反抗的表现。
20世纪女性作家不仅详尽地描绘了“疯女”形象,而且对致使其发疯的缘由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旨在使女性走出困境,消解悲剧。
疯女“发疯”之缘由在这些“疯女”文本中,女性的“疯狂”根源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戕害,是女性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和这种要求在男权观念依旧盛行的社会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后的必然性表达和结局;另一方面也来自女性自身的文化痼疾,从而造成了女性自我意识和人性的泯灭;同时,性爱婚姻生活的缺失也是女性变态疯狂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品读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黄萍萍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摘要:明末清初作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
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具体表现为:女性“失语”、男性代言以及女性自觉将男权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
此种书写,与李渔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女性观有关。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女性观一、女性形象群(一)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封建宗法制度下,门第、权势成为联姻不可回避的因素。
“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1]《合影楼》中,玉娟向封建礼教宣战,有情人终成眷属。
《夏宜楼》中的詹娴娴,美貌端正,“既有秾桃艳李之姿,又有璞玉浑金之度”[2],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奋力抗争,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假亡母托梦相告以遂心愿。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女性《奉先楼》的舒娘子其一生都被男性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对封建礼教严守不逾,表现出温柔顺从的女性气质。
《闻过楼》中,呆叟妻子是个完全不发声的人物,甘作男性的附属品,并以男性的意愿为行动准则。
(三)反抗男权社会的先行者相比玉娟、娴娴此等大家闺秀,小门户的女子受到闺门束缚就少得多。
如《拂云楼》中的丫鬟能红,巧用为小姐“过耳目”之名,顺理成章地嫁给裴七郎。
其才其胆是实现爱情自主的决定性因素。
她追求婚恋自由,丝毫没有流露出婢女的卑屈与从属感,又有超强的洞察力,善用智谋驾驭认主,无论是对韦家长辈还是在对待裴七郎的态度上,都表现出从容自信的一面,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事态度。
(四)为爱情丧失自我的女子《鹤归楼》中的圆珠,温柔体贴,从一而终。
当这种等待被赋予生命全部意义,就表现出患得患失,一旦希望落空,精神世界必然坍塌。
圆珠之死是必然的,过分依赖男性,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与意志。
她生命的全部要义就是丈夫,忽略了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一)女性“失语”所谓“失语”,并非生理或病理性的原因而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或丧失说话的能力,而是指女性在公共场合丧失了发言的权力。
李渔小说《十二楼》人物群像及科举观念探析
李渔小说《十二楼》人物群像及科举观念探析作者:杨佳雯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9期摘要:《十二楼》是李渔在其作品创作高峰期——杭州十年写的一本拟话本小说集。
全书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以一座楼为中心线索,各个故事相互独立无太大关联。
每个故事包含的主题也不一样,或惩戒、或规劝、或展现婚恋观。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又抓人眼球的故事体现了作者追求故事奇巧的创作思想,同样也体现了李渔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科举观念一、《十二楼》的主要内容李渔《十二楼》中的每篇故事都可以用其开篇的话来概括,故事开头就已经交代了大致的中心思想及情节发展,如“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件件可以消除,独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只除非禁于未发之先”[1]1。
合影楼讲的就是珍生与玉娟的爱情故事。
珍生是个风流才子,跌荡豪放却是个情痴,玉娟则娇媚百态。
两个人影子相爱,历经坎坷,最后管屠两家芥蒂消除,水阁用做金屋以贮两位才子佳人。
夺锦楼与合影楼不同,夺锦楼讲的是因夫妻性情不合,各自偷偷给儿女许下婚事上演的一出闹剧。
“都说缟布不换绮罗,铜锡不输金玉。
如今说件轻许婚姻之事,兼表一位善理词讼之官,又与世上嫁错的女儿伸一口怨气。
”[1]25夫妻二人闹到官府,刑尊判姻事二位佳人得配才子,传为一段佳话。
三与楼中“宝剑赠与烈士,红粉送与佳人。
没有千年不变的江山,没有百年不遇的楼屋。
与其送到儿孙手里烂贱的送与别人,不若自寻售主,还不十分亏折”[1]25。
直接点明中心思想,从开头就可以看出三与楼讲得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唐玉川喜欢屯田产,他的儿子却对好房子有执念。
唐玉川的邻居虞素臣喜欢造房子,唐家想买他家的高楼,然而素臣偏偏不卖园中的高楼,素臣有位友人看不惯唐家的行为,偷偷在土里埋了二十锭银子,最后误会解开两家和好如初。
也是一个大团圆结局。
“世间可爱的花卉不知几千百种,独有荷花一件更比诸卉不同:古人说他是花之君子,我又替他取一别号,叫做花之美人。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导语】:李渔李渔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最大,也是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电视剧《莲花楼》女宅案件真相是什么
电视剧《莲花楼》女宅案件真相是什么电视剧《莲花楼》女宅案件真相香山青楼女宅,软玉温香在怀,却有女宅之主被人分尸后弃于山林,宅中财宝被一扫而空,凶手为财还是为色?小说案件——女宅之中,玉楼春的残肢已被找到了两块,分别是一块左胸连着左上臂,一块左下腹。
如此拼凑起来,显然玉楼春是被人以利器“王”字切法,给切成了七块,分别是头、左上胸、右上胸、左下腹、右下腹和左右两腿,此外尚有两只断臂,只不过断臂是被“王”字的中间一横顺带切断,姑且仍算是“王”字七切。
几人围着玉楼春的残肢,都是皱起眉头,看得啧啧称奇。
江湖之中,曾有“井”字九切剑闻名江湖,其人早在十年之前就被四顾门除去,而这“王”字切法闻所未闻,不知是否是“井”字的更进一步,或是练习“井”字不到家而只能切成七块?并且这“王”字切得整齐异常,绝非庸手以大刀砍就,乃是一剑之下,骨肉断离,毫不含糊。
即使当年的“井”字九切,也不过一剑之下,在人身上划出九道血痕,再多不过剖出些花花肠子,稀里哗啦的一大堆,绝不可能一剑将人切成九块,而玉楼春却确确实实被人切成了七块。
尸体的头颅虽然不见了,但众人都认得出,这死人的确是玉楼春,那人到中年仍旧白皙的皮肤,修长风雅的手指,以及手指上的那枚碧戒,都证实正是玉楼春。
只是究竟是谁杀了玉楼春,又是谁与他有如此深仇大恨,杀死他之后要将他分掷各处,不得全尸?众人面面相觑,施文绝眉头大皱:“其他两块是在哪里找到的?”赤龙眉头微挑,“在引凤坡。
”引凤坡乃是女宅通往香山的必经之路,既然如此,那凶手定是将碎尸一路乱抛,都丢入了荒山野岭,只是不知今日慕容腰几人在香山赏枫,立刻便发现了。
《莲花楼》李相夷恢复身份了吗在原作中,虽然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李莲花的真实身份是李相夷,但是他却没有恢复李相夷的身份,而是继续作为李莲花活下去。
李莲花的身份是四顾门门主相夷太剑李相夷。
他性格温和善良,大智若愚,因十年前跟金鸳盟盟主笛飞声大战时遭遇被同门背叛并中毒受伤,隐姓埋名,后认识多愁公子方多病,二人凭借智慧破获了江湖上多宗离奇诡秘的凶案,后旧伤复发,右手残废,双眼近乎失明,方多病将他安排隐居东海一个不知名的渔村。
阁楼上的疯女人
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
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每一位典范女性天使般的谦逊
外表之下,都隐藏着无可遁形的
根深蒂固的自我。西方女权主义
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桑德 拉 · 吉 尔 伯 特 ( Sandra M. Gilbert , 1936- ) 和 苏 珊·古芭(Susan Gubar,1944-)在《阁楼上的疯女 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一书中,挖掘出了 一种旨在颠覆的女性诗学范式:黑暗与悖反、毁灭与 自我毁灭。
• 年轻一代里是否还有女性主义者都尚存疑,更何 论还有没有生男人的气而气得发疯的女人?男人 们是否还会向朴素寒微、矮小不美但却颈生傲骨 的低等职业妇女求婚?那些渴望嫁入豪门的英格 拉姆小姐们一旦发现豪宅楼上锁着丈夫的前妻, 而自己其实是重婚或者二奶又该当如何?以奥斯 丁的冷静和艾略特的成熟,她们从未给自己出过 这等难题,所以直面这困境的勃朗特,只好让那 充满尊严和人格的小教师化身为阁楼上的疯妇, 放火烧掉了这男权的堡垒。
• 她也曾高大丰壮,热情美丽, 可如今如野兽般被囚被困, 再不言语,只剩了时时狂笑, 还老偷空逃跑,终于一把火 烧了桑菲尔德,烧瞎了罗切 斯特的双眼,也烧死了自己, 替简·爱做了她想做而未做 的事。
•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 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 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 枝招展、野心勃勃、自取灭亡。但 本 书 作 者 桑 德 拉 ·吉 尔 伯 特 和 苏 珊·古芭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 来,指出伯莎是简的一个黑色替身, 而伯莎最后将桑菲尔德烧毁,是简 反抗罗切斯特男性中心位置的天使,阁楼上有个疯女人,她们 都是男主人的妻子,一个现任一个前任, 或者说是同一任,因为这看似冲突分裂的 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每一个纯 洁善良、谦卑恭顺的贤妻良母心里都藏着 个邪恶淫乱、狂野反叛的魔鬼妖妇。
从《十二楼》看李渔小说创作
从《十二楼》中看李渔的小说创作摘要:李渔是清时期的一位戏曲家兼小说家。
他的两部代表性的小说是《无声戏》和《十二楼》。
他把第一部小说命名为“无声戏”,充分的体现了他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来写,这种小说观点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十二楼》中被充分的体现出来。
小说《十二楼》具有着通俗、传“奇”、喜剧等特点,而形成这种特点与他的戏曲创作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李渔;小说创作;《十二楼》李渔(1610-1680)是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其作品《风筝误》《奈何天》都是传世佳作,同时他也是继凌梦初、冯梦龙之后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家,作品《无声戏》《十二楼》在清代白话短篇中可推为上乘之作。
李渔的戏剧理论已经被普遍的重视,可是他的小说创作却往往被忽略,因此,研究李渔的小说创作,对了解李渔、了解他的创作理念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物。
一、“十二楼”中上演“无声戏”----李渔的小说观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这里小说与后来所谓的小说是不同的,可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小道”“银子儿”稗官野史等来称呼小说却屡见不鲜,而且影响极深。
出生于明代的小说家李渔则认为:“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终不敢以稗史为末技。
”【1】“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2】从而将小说、戏曲的地位提到与诗文评平等。
李渔穷其一生以小说、戏曲为业,在戏曲方面李渔总结出了《闲情偶寄》,而在小说方面李渔却没有系统理论的论述,但他却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命名为《无声戏》,并且《十二楼》之《拂云楼》第四回回末云:“各位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渔一方面把小说看成是无声的戏剧,另一方面也表明他的小说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戏曲理论的影响。
这种小说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俗通俗文学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文学样式,有不少文人墨客开始写通俗式的文学作品,李渔就是其中一位。
《阁楼上的疯女人》——麦克白夫人与伯莎·梅森的悲剧命运
《阁楼上的疯女人》——麦克白夫人与伯莎梅森的悲剧命运钱海艳【摘要】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是经典的女性主义著作,书名源于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被罗切斯特关在阁楼上的妻子——伯莎·梅森.莎士比亚笔下创造了另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麦克白夫人.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索伯莎·梅森与麦克白夫人两位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成为典型“疯女人”,最终惨死在阁楼中的悲剧.【期刊名称】《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28)006【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女性主义;麦克白夫人;伯莎·梅森【作者】钱海艳【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以社会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文化运动,它争取女性解放,反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同时,它也是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女权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8 世纪,但直到20世纪,经过一代代女性作家的努力,女性主义才形成为自己的文学传统。
美国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即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第二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们是大学里教授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大学教师,两人合作教授同一门课程,她们深刻感受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经常一起讨论,研究女性作家的创作,由此,她们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以下称《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主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如,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玛丽·雪莱等进行深刻而又批判性的研究,试图找出女性文学传统得以成立的内在统一性,更是将女性主义对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建构的分析推进到向传统的经典标准发起挑战、梳理妇女文学传统、研究女性美学特征的新阶段。
楼上的女孩观后感
楼上的女孩观后感电影《楼上的女孩》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可辛执导的作品,该影片于2020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邻里之间友情的故事,其中女主角小芳作为一个楼上的邻居,与楼下的男孩建立了一段特殊的互动关系。
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争吵,我们看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
影片以小芳和楼下男孩的视角为主,通过他们对彼此的观察和互动,在旧楼中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
尽管两人之间经常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摩擦和争吵,但是他们最终通过相互理解和友情的力量,走到一起,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在观看电影后,我深受该片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所触动。
首先,电影通过小芳和楼下男孩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一种真实而充满感情的友谊。
尽管他们存在年龄差异和性格上的冲突,但是他们通过相互帮助和分享彼此的生活,建立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样的友谊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贵的,它让人们能够在困难时期感到温暖和支持。
其次,片中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交流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漠。
人们往往忙于自己的生活,很少主动去关心和了解附近的邻居。
然而,电影中的小芳和楼下男孩之间的互动展示了邻里之间可以建立真正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可能性。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并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对于社区和谐非常重要。
片中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电影中小芳与楼下男孩的关系开始的时候充满了误解和敌对情绪。
两人之间的摩擦主要是由于对彼此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了解所导致。
这引发了我对于社会中缺乏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问题的思考。
只有当我们愿意去尝试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时,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电影的拍摄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镜头和音乐,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旧楼里充满了生活的痕迹,这些生活的细节反映出了人们的情感和回忆,让观影者与影片中的故事产生共鸣。
此外,电影还通过片中人物对身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城市背景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观众与影片的情感联系。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美狄亚、娜拉以及爱普莉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西方女性,她们的故事也迥然不同。
但三者均为男性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且作家都被誉为在维护女性权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尝试细读文本,对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再次予以解读。
关键词:《美狄亚》;《玩偶之家》;《革命之路》;男性视角欧里庇得斯现存的十八部剧作,有关女性题材的多达十二部,享誉世界的《美狄亚》历来被女性主义者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出最早的女性声音;在十九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易卜生创作了以《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引起了剧坛轰动,为妇女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今由著名导演山姆·门德斯根据查德·亚特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上映,因提出女性生存状态以及堕胎等一系列尖锐问题而备受关注,票房收入一路飙升。
前两部作品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对女性的关注也被公认;后一部因多位巨匠倾情打造一举摘取了金球奖的桂冠,成为奥斯卡的提名影片,获得一致好评。
这三部作品均出自男性作家之手,我们无意否认一些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男性文学曾经给予女性巨大的震撼,也无意否认,在妇女的解放历程中,男性知识分子曾经担当过启蒙者的责任。
但是,正因为如此,妇女的解放从一开始就必然与男性讴歌相伴相随。
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男性的理解和支持,但也决不能依赖男性的拯救,否则,妇女解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男权文化的陷阱。
虽然每一位作家都声称本着客观的宗旨创作,但我们仍然不难从作品内部觉察到男性视角的残留痕迹。
下面就是笔者尝试着按照女性主义批评家鲁斯文指出的批评方法“检查一部文学作品,从中找出构成它的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看它的作者对此是否有所了解,进而指出作品字面上讲出的东西与通过精读而揭示出来的东西有何矛盾。
”①来解读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美狄亚》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一剧中通篇洋溢着对古代雅典社会妇女的同情。
通过女仆、歌队以及美狄亚的独白和对话将她的不幸表达的淋漓尽致。
浅析《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
浅析《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
崔文元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33
【摘要】媒妁作为缔结婚姻的中介者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中便多有媒妁形象出现。
本文以《十二楼》中的媒妁形象为研究主体,旨在通过分析《十二楼》中媒妁群体的类别特点以及媒妁行媒动机,
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媒妁形象背后所反映的文学创作技巧与时代价值。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崔文元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略谈"三言"、"二拍"中的媒妁形象
2.被"异化"的失语者——古典戏曲中的"媒妁"形象嬗变
3.《欢喜冤家》反映的媒妁群体与媒妁形象的艺术表现功能
4.元代婚恋
民俗中媒妁习俗探析——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媒妁形象5.古代的媒妁与《金瓶梅》中的媒妁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d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 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 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鉴赏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 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鉴赏方法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 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 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 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 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 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古今多少兴亡事
怀古咏史诗
鉴赏要点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 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 昔。 技法上: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史实 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感 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 弊,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骆驼祥子前十二篇,好词好句
骆驼祥子前十二篇,好词好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贫苦农民的艰难命运和奋斗经历。
小说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关于《骆驼祥子》前十二篇的好词好句。
第一篇《送行》中有这样一句:“祥子的手拉住了出气的女人,生怕她消失似的。
”这句话描写了祥子对出气女人的留恋之情,表现了他内心的柔情和孤独。
出气女人代表了祥子追求幸福和温馨的梦想,而他却因为生活的残酷而无法实现。
第二篇《角力》中有这样一句:“这回,倒是平均解,他知道这辈子已经没有了别的办法,只有认命。
”这句话展现了祥子对生活的沉重压力和无奈态度,他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但却无法逃避现实,只能接受生活的安排。
第三篇《新邻》中有这样一句:“他明白这等待即使有结果,也一定不是好结果。
”这句话表达了祥子对未来充满了悲观和绝望,他认为无论等待的结果如何,都不会是好的。
这反映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悲观看法,以及对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第四篇《复仇》中有这样一句:“他要报仇,看就是自己报了,心里还觉得坏。
”这句话反映了祥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虽然渴望报仇,却又觉得自己报仇之后心里不安。
这说明了祥子心中的善良和良知,他不希望自己沦为无法无天的人。
第五篇《卖驴的》中有这样一句:“祥子辨认不出哪一辆是东边,哪一辆是西边。
”这句话描写了祥子迷失在繁华热闹的街市之中,他无法判断方向,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都市的无助和孤独。
这反映了祥子在大城市中的迷茫和困惑。
第六篇《反手》中有这样一句:“他们过了个烟花灿烂的新年,便一起失了魂。
”这句话展现了祥子和二姐对于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新年的烟花虽然绚烂夺目,却不能掩盖内心的空虚和寂寥。
这说明了祥子和二姐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望。
第七篇《戏文》中有这样一句:“从此,他便更忙活起来,平衡自己生活的恐惶。
”这句话描写了祥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更加努力奋斗的场景,他为了平衡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更加忙碌。
形容困难重重的古诗词
形容困难重重的古诗词一、古诗词中的困难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形容困难重重的描写。
这些描写常常给人一种艰难险阻、挫折重重的感觉。
以下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古诗词作品。
1. 杨花词杨花词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一种特殊体裁,以描写辛酸苦辣、人生坎坷为主题。
他的这些词中常常有困难重重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期的无法逃避的困境与痛苦。
示例:【1】堪笑纡馀限,未语匣中书。
(《醉花阴》)【2】青楼绦帐暖,粉闺罗袖薄。
(《醉花阴》)【3】芳心脉脉情难辞,只怕凤楼人物悲。
(《醉花阴》)2. 唐诗之玛(乐府)乐府是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流传于唐代。
其中的唐诗也描写了许多人在困境中艰难求生的情景。
这些诗中广泛出现的大饥荒、战乱等困难情景,深刻地表明了古代人民的生存状况极其艰难。
示例:【1】疏风高雪尘黄壤,遥插秦塞吴江旁。
(《破幽州》)【2】典册硃红正酣闾,辞楼御帐两难居。
(《破幽州》)【3】银烛正星光欲尽,锦帆时似水偏流。
(《破幽州》)二、古诗词中的困难主题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常以困难为主题,表达自己对困境的思考与体验。
1. 困境与人生古人常以困难作为讨论人生哲学的突破口。
他们探讨人生的辛酸与磨难,表达对困境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示例:【1】路途阻隔一弯弯,青山何为十二千。
(《登幸福山》)【2】苦心人天不负,卧龙升天行有年。
(《登幸福山》)【3】身心二字打开门,道在深山人未见。
(《登幸福山》)2. 困境与爱情爱情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而困境也常常因为爱情而产生。
古代诗人常以这种困境为切入点,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示例:【1】燕儿楼上月如霜,蟾桂月下梧桐凉。
(《如梦令》)【2】解嘲怀抱远寻夜,弦花美眷红蜡光。
(《如梦令》)【3】未见青槐倍可情,枇杷花发旧江城。
(《如梦令》)三、结语古诗词中的困难描写凝聚了古代诗人对困境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与艰辛。
通过这些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经典名言】觉世名言十二楼
【经典名言】觉世名言十二楼劝惩跟娱乐,话本小说之两大要义。
纵览小说史,大抵无出其外。
此等篇幅、意思规制,生出种种限度,以至稀松平凡者多,石破天惊者少。
话本经由明代井喷式出现,至清初已渐露颓势。
究竟题材相似,很难写出一朵花来,看多了,便觉乏味。
第一次读《李渔》,没有多少等待。
“十二楼”已经翻了很久了。
每次角色都与展馆无关。
情节极为巧妙和开创性,情节也极为多变(如《盛一楼》)。
然而,内容仍然大多是对才华横溢、天生丽质和因果报应的刻板印象(尽管也有“翠雅楼”吸引眼球)。
古代文人墨客的鄂黄女性英语之梦是无尽的、浩瀚的。
可以想象,如果李渔从一开始就连载,他会很受欢迎。
《无声戏》却是始料未及、不虞之喜。
鄙人自认也算稍见过点书面,每次仍是由于此书里各种急管繁弦的抑扬情节、烟霏雾集的戏谑文词而目瞪口呆,每个转角也有霎时天地,切实让人眸子崛起、笑到打跌,只能一直自嘲见识浅薄。
难怪李渔有“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绅士一沫,当世线人,为我一新”的自信,实乃无出其右者。
作为一家小型家庭作坊影院的老板,李煜创作、导演并动员妻妾庆祝,他精通流行方式,能够掌握观众心理,总结出让戏剧和传说流行的三个因素,所谓的“情况并不奇怪,言语没有警觉,言语没有传达;感情和言语准备充分,但不符合正确的方式,这不利于说服和惩罚,那些让观众和听众哑口无言、大笑然后死去的人不会被传达。
”。
而“无声戏剧”则可视为三者的极端运用,相当于在暖场中的冷散。
情事之奇。
文人小说绝少脱离佳人佳人之窠臼,那小姐必定是貌美无双,书生更是丰神俊朗,假如不此等般配,也是对丑妇憨夫的一番挖苦。
李渔却另辟蹊径,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里便大肆笔墨描述超级丑男如何娶得三位美妻并且白头偕老的故事,能够视为出发点yy小说的始祖,猜想当年也是颇得土财主们的爱好。
让我们看看李渔对英雄的描述,“一个好人的另一个名字叫阙不完全。
为什么这三个字?之所以叫阙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五官和四肢都有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作者:黄萍萍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
摘要:明末清初作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
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具体表现为:女性“失语”、男性代言以及女性自觉将男权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
此种书写,与李渔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女性观有关。
关键词:李渔;《十二楼》;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女性观
一、女性形象群
(一)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
封建宗法制度下,门第、权势成为联姻不可回避的因素。
“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1]《合影楼》中,玉娟向封建礼教宣战,有情人终成眷属。
《夏宜楼》中的詹娴娴,美貌端正,“既有秾桃艳李之姿,又有璞玉浑金之度”[2],不顾大家闺秀的身份奋力抗争,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假亡母托梦相告以遂心愿。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女性
《奉先楼》的舒娘子其一生都被男性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对封建礼教严守不逾,表现出温柔顺从的女性气质。
《闻过楼》中,呆叟妻子是个完全不发声的人物,甘作男性的附属品,并以男性的意愿为行动准则。
(三)反抗男权社会的先行者
相比玉娟、娴娴此等大家闺秀,小门户的女子受到闺门束缚就少得多。
如《拂云楼》中的丫鬟能红,巧用为小姐“过耳目”之名,顺理成章地嫁给裴七郎。
其才其胆是实现爱情自主的决定性因素。
她追求婚恋自由,丝毫没有流露出婢女的卑屈与从属感,又有超强的洞察力,善用智谋驾驭认主,无论是对韦家长辈还是在对待裴七郎的态度上,都表现出从容自信的一面,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事态度。
(四)为爱情丧失自我的女子
《鹤归楼》中的圆珠,温柔体贴,从一而终。
当这种等待被赋予生命全部意义,就表现出患得患失,一旦希望落空,精神世界必然坍塌。
圆珠之死是必然的,过分依赖男性,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与意志。
她生命的全部要义就是丈夫,忽略了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一)女性“失语”
所谓“失语”,并非生理或病理性的原因而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或丧失说话的能力,而是指女性在公共场合丧失了发言的权力。
女性“失语”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女性自己发出的、代表男性语言的声音;另一种是女性在男性语言里,表现为沉默、压抑,以至于不被“听到”。
男性社会剥夺了她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被迫沉默,一直处于“失语”状态。
(二)男性“代言”
《拂云楼》中丑女封氏,奁丰而貌啬,行卑而性高,貌丑而不自知。
端午游玩,封氏被众人嘲笑揶揄,丑女难以发声,“男人代女人说话所发出的声音往往就是受男性意识过滤之后的女声,这种‘女声’常常代表男性自己的立场、愿望或判断,并不足以代表女性真实的欲望或感受。
”[3]长期沉默于男性语言里或发出代表男性语言的声音,这些女性在自我意识上逐渐将男性的意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三)女性自我意识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有言:“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4]波伏娃认为,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造就了女性。
“父权制的压迫在于将某种‘女性气质’的社会规范强加于女人身上,以使我们相信这种为‘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规范是合乎常理的。
”[5]长期浸润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女性就沦为一种单纯的性别符号,她们把男权社会的标准自觉践行到她们日常生活中来,甚至与男权联手,以残酷的方式压制自己和同为受害者的女性。
“她被教导,她必须取悦别人,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喜欢。
”[6]
三、李渔自身的女性观
李渔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动荡、变迁和更替。
此种大背景下,作家心中被覆盖一种人生幻灭感。
这种心理失重需要平衡和转嫁,作为一介以文字书写的文人,必然诉诸于文学作品。
李渔对女性的审美,自有文人的情趣,又兼顧世俗的心理。
纵观李渔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安排女性出场的时候,不管美丑,李渔都描写渲染一番,极力勾勒美女之美,又极尽讽刺之能事刻画丑女之丑,毫不留情。
甚至于尽快安排丑女死去,以让美女迅速出场。
四、小结
李渔短篇白话小说《十二楼》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生活于男性社会的夹缝中,导致“失语”、被男性“代言”,分析发现,这些女性自觉将男性社会的规范内化为自身准则,接受并履行。
当然,这些女性的塑造与李渔个人的女性观有一定关联。
参考文献:
[1]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44-145.
[2][清]李渔著,李聪慧点校.《夏宜楼》,中华书局,2004,43.
[3]梁巧娜.性别意识和女性形象[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31.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第8页.
[5]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