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
之匈匈
..(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古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g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
..(阴暗险恶)而亡矣。
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C项,“王”应读“wàng”,意思是“称王”。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物而多.之
B.彼作矣,文王康.之
C.怪.之,可也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解析: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A、B、D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参考答案:(1)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
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2)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
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
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
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
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
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荀子·天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寇.难并至寇:外寇。
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时常。
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伤:妨害。
D.弃而不治.治:研究。
解析:B项,“常”通“尝”,曾经。
答案:B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
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
主圣明还是昏庸。
C.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跟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矛盾的,因为他承认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
D.荀子论证说理时,善用排比,使论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解析:C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有在天者,也有在己者,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正如礼义能改变国家命运一样。
答案: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2)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参考答案:(1)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便同一时代都出现了,也没有什么妨害;国君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个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
(2)不整顿礼义,内外没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
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
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木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
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
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
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
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
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
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隐木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解析:C项,起:设置,创立。
答案:C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④故
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