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潮间带是位于海岸带上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是海洋和陆地两个生态
系统相互交融的地带。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特殊的
生物群落。下面将介绍潮间带中的几个特殊的生物群落。
一、藻类群落
潮间带是藻类繁盛的地区之一。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
的藻类,如石莼、福氏菜、马尾藻等。这些藻类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
和形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们善于利用海水中的阳光和营养物质进
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同时,这些藻类
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
潮间带也是众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例如海葵、海星、螃蟹等。这些无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它们
在潮间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掠食者,也是被掠食者。它们之间通
过捕食和逃避捕食的关系,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群落
除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潮间带中还有许多底栖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
潮间带的岩石或沙泥底质上。其中包括螺类、贝类、蠕虫等。这些动
物通过在浅水中吸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重要的
解耦功能。同时,它们也是许多鸟类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四、海洋鸟类群落
潮间带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海鸥、鹬鸟、鹈鹕等。这些鸟类以
其优美的飞行姿态和敏捷的捕食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它
们通过在潮间带上觅食,维持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结起来,潮间带上的特殊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群落、海洋无脊椎动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群落特征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雀形目鸟类 闸坡 选择性灭绝 结构特征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生态特征 生境专属性 潮间带生物 演替 混交度 浙江天台山 森林经理学 栖息地片段化 更新类型 数量分布 常绿阔叶林 嵌套结构 天目山 土壤动物 南方铁杉群落 优势种群 七子花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群落结构 虾类 群落演替 繁殖策略 物种多样性 濒危物种 潮间带 海州湾 浙江天台山 林地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土壤动物 动态变化 分布特征 优势种 东海中南部外海 东方水韭 七子花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l p ce .a d s me a e t o als e is n o r e c mmeca p ce t ih v u . 1 v rg ima sa d d n i r h ri s e iswi hg a e l h l I1 a ea e b o s n e st wee 7 e y
42 9 0.2 a d 3 92 . 3 i / ,r s e tv l .Th lus r e frti o s n 9 9 nd m2 e p ci ey e mol kswe e t s n bima s h i
Ke r s itr t a e to ; p ce o o i o ; u ni it b t n b o iest; h p y wo d : ne— il b nh s s e isc mp st n q a t ydsr ui ; idv ri Z a o .d i t i o y
潮 间带是湿地生态系统 的一个重要类型 , 处于海陆过渡地带 , 由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频繁 , 且海陆环 境 因子交替作用 , 物质交换也复杂多变 , 因此潮 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1 ] 。广东闸坡渔港是我国 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 位于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 , 具有优越的 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 海域生物多
( . r eS i c c o l f hj n ca nvr t, h uh n 3 0 ; 1 Mai ce eS h o o ei gO e nU i s y Z o sa 0 4 n n Z a ei 1 6 2 F o n h r ayS h o o hj n ca i r t, h u hn 3 0 ,C ia . oda dP am c c ol f e agO e nUn es Z o sa 0 4 hn ) Z i v i y 1 6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
与评价
中国鲎(Meretrix meretrix)是一种著名的贝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口、沿海湾、潮间带等沙质底质生境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底栖动物,中国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命周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进行生态监测和评价,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沙质潮间带是中国鲎的主要栖息地,它是潮汐作用下海水与陆地交汇的地带。沙质底质的特点使得该地带富含有机质,并且介质孔隙度大,透水性好,这些特性使得沙质潮间带成为适合中国鲎生存的环境。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鲎的生态需求和栖息地特征,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生态监测是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来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从而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在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可以通过定期采集和样本分析来监测中国鲎群落的组成、密度、体长分布等相关指标。同时,还可以对中国鲎的生存环境进行调查,如沙质质地、水质条件、温度等因素的监测,以了解这些因素对中国鲎生态需求的影响。
生态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状况和功能进行评估的过程。对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进行生态评价可以评估鲎群落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通过生态评价,可以了解中国鲎种群的数量和分布,评估其受到的威胁和压力,以及生态系统对中国鲎的容纳能力。此外,还可以评估中国鲎栖息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生物 多 样 性 的 分 析、ABC曲 线 分 析 均 使 用 PRIMER6.1软件,双因素方差分析在 R语言的 环境中运行。其中 ABC曲线分析使用各月珠江 口 8个站位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数据。双因素方 差分析以采样时间(季节)和空间(站位)分别分 析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香浓威纳 指数值的时空差异。
彭松耀等: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267
象,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及生物多样性分 布特征进行研究,运用香浓威纳指数和 ABC曲线 对珠江口底栖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珠 江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研究提 供基础资料。
Leabharlann Baidu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 珠江八大出海口位于 113°05′~113°39′E、
文章编号:1004-2490(2019)03-0266-12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 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彭松耀,赖子尼,麦永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 510380)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 2015年 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 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 风影响 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 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 27种,节肢动物 24种,软体动物 12种,其它类群 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 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 8~1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 6月和 9月的崖门 (分别为 1192个·m-2和 1048个·m-2)以及 9月的虎跳门(1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bescens) 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0.02~42.50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 9月的崖门、5 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 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 30.00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 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 3月鸡啼门,为 2.46;低值出现在 10月磨刀门,为 0.21。 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 1.11~1.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 用 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 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2024届高三大二轮生物学 (新教材)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
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
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B.乙、甲、丙
C.丙、甲、乙D.丙、乙、甲
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
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什么是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benthos
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自由生活或固着于水底,除淡水水域外,在海洋自沿岸带到洋底最深处(深度超过万米)都有生存。淡水中主要是水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在海洋生物中,底栖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极大,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绝大部分门类,还有大型藻类和少数高等植物,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藻类和种子植物(如沿岸带常见的大叶藻、海韮菜)固着于底表,且大多数仅栖于透光的浅水区。动物的生活方式则多种多样:大多数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蛤类、海胆),或穴居于底内管道里(如虾、蛤、多毛虫),称为底内动物;有的固着或附着于岩礁或其他坚硬基质(包括动物的外壳)表面(如牡蛎、藤壶、苔藓等),或匍匐爬行于基底之上(如鲍、螺类等),称为底上动物或表栖动物;另有一些能够在近底层水体中游动,但经过一段时间就要沉降在底上(如虾),称为游泳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包括全部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许多腔肠动物(水螅虫类、珊瑚虫类等),软体动物(牡蛎、贻贝等),蔓足甲壳类(如藤壶,茗荷儿等)和大型藻类。附着于船底、浮标或其他水下设施表面的动物(如牡蛎、贻贝、藤壶、苔藓虫)和植物(藻类)常造成污损,故又称为污损生物。底内动物包括大多数多毛类、双壳类和一些腹足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以及全部肠鳃类半索动物等。其中有些种如软体动物的船蛆、海笋,甲壳类的蛀木水俹、团水蚤等,穿孔穴居于木材或岩礁内,称为钻孔生物。游泳底栖动物包括许多种虾、蟹和鱼类,如鲆鲽、鲀、等。这些生态类型的摄食、营养和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海水和底质等理化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能力各有不同,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
生物监测
1.什么是潮间带?如何判断潮间带的潮带和潮层?
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 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
潮上带。
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30 m深的地带,称为
5.7 标本核对
a) 按调查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依野外记录,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袋)数。 5.8 标本室内分选
瓶(袋)内 样品染色
倒入塑料 桶或盆内
加水搅拌、 过筛
挑选 生物
筛上样品装 入大培养皿
重复加水搅 拌、过筛直
至水清
5.8 标本室内分离、登记
标本分离按断面和潮带进行,以免不
29
39
Sp.5 3167
9
1
各物种的中文名和拉丁名、 Sp.6
18
89
7
出现季节。 7.3 数理统计
Sp.7
8
3
2
Sp.8
77
3
2
Sp.9
5
5
4
统计各断面或取样站的物种
Sp.10
5
1
3
数、栖息密度、生物量, Sp.11 1
397
12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
与评价
中国鲎(Callianassa japonica)是一种在沙质潮间带内栖息的大型
底栖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中国鲎的生态监测与
评价,可以了解到沙质潮间带的生态状况以及相关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从中国鲎的生态习性、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监测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讨论。
首先,中国鲎是一种底栖动物,以沙滩和沙底为栖息环境。它的生活
方式主要是在沙底挖洞建造自己的巢穴,通过双螯进行挖掘活动。在挖洞
过程中,它会将底泥和有机物质带到洞外,形成一个堆积物,这些堆积物
有助于维持沙滩的结构稳定,起到防止侵蚀的作用。另外,中国鲎的巢穴
还提供了其他底栖动物的栖息地和避风场所。
最后,生态监测与评价是了解和保护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国鲎的生态监测,可以了解其栖息地的情况和鲎群落的密度、分
布等信息,从而评价沙质潮间带的生态状况。监测可以通过野外调查和实
地观察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和遥测技术进行
大范围的监测。此外,研究中国鲎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可以提供基础数
据和理论支持,为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鲎是一个栖息在沙质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通过挖
洞活动和摄食排泄作用对沙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中国鲎的
生态监测与评价,可以了解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状况以及生物群落的变
化情况,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
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
马九鹏;倪晋仁;刘唐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6
【摘要】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结合其生境特征,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著。
【总页数】10页(P1077-1086)
【关键词】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生境特征
【作者】马九鹏;倪晋仁;刘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78;X176
【相关文献】
1.汇泉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丰富度和生物量特征研究 [J], 白振海;白雪原
2.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J], 张皓;沈丽娟;张红高;张翔
3.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 [J], 章飞军;丁宏印;邱树萍;章芪;何贤保;沈明富
4.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 [J], 赵永强;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廖一波;徐晓群;刘晶晶;江志兵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
一、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2、生物群落特征
(1)潮间带的生物种类能耐受 恶劣环境条件的考验,特别对干 燥有很大的耐受力。耐受干燥的 能力大小是潮间带生物垂直分带 的主要原因。
藤壶 红海葵
一、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2、生物群落特征 (2)浅海区生物群落的特点
圆筛藻
浮游植物:
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很重要的类群。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2、大型海藻场
(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 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
各种定居的或临时性栖居在这里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构成复杂的生物群 落,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如海獭等)构成这类生物群落的关键种。
(5)生产力和营养关系 尽管大型海藻类有很高的生产力,但 只有少数无脊椎动物(如海胆和草食 性腹足类)能直接啮食这些海藻。估 计只有10%的初级产量通过直接摄 食进入食物网,其余90%通过碎屑 或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的。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种类组 成与底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游泳பைடு நூலகம்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种鱼类,世界主要渔 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 一半的6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 鳕、鲭鱼、阿拉斯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汇泉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中图分 类 号 :Q 5 9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2 7 2 1 ) 1— 0 5— 3 10 7 5 ( 0 1 0 0 9 0
还 有 腔 肠 和 纽 虫 各 1种 。各 类 别 及 其 所 占 的 百 分 比 如
图 2 1 1所 示 。 ..
位 取 2 4个 样 方 , 中 硬 相 用 2 e ×2 e 样 框 取 2 — 其 5m 5m 个 样 方 ; 相 用 2 c ×2 e ×3 c 取 4个 样 方 , 分 软 5m 5m 0m 部
匀 度指 数 J ) 以及 这些 指 数 随 时 间 空 间 的 变 化 趋 势 。
群 落 机 构 分 析 层 面 的分 析 主要 是 通过 P I E R M R软 件
湾 生 物 多 样 性 研 究 和 汇 泉 湾 潮 间 带 生 态 系 统 的 健 康 状
况评价提供基 础资料。
包 中的 等 级 聚类 分析 ( L S E 和 非 度 量 MD C U T R) S标 序 进 行 群 落结 构 分析 。 用 A C 曲线 对 环 境 受 到 的 干 扰 情 况 进 行 研 究 。 B
N .1 o
J n. a 201 1
海洋生物的分类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 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 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底上生物
生活于硬质海底。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 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 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 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 均有危害。
底内生物
生活于软质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 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 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底游生物
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 海蛇、海龟)、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 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 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 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 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 MPI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 MPI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_MPI_
第23卷第5期2021年9月
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Vol. 23, No. 5Sep. , 2021
文章编号:0253-2468(2021)05-0625-05 中图分类号:P7145; Q9591192 文献标识码:A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
(1. 厦门大学教育部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 2.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
研究中心, 厦门 361005)
摘要:根据2000年至2002年在深圳湾、厦门西海域、罗源湾、兴化湾潮间带和潮下
带获得的85个取样站次大型底栖动物数据, 参考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 , 建立了评价
海洋环境质量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 MPI 的计算式是:MPI=10(2+
[E (A i -B i ) ]P S 1+k , 式中A i 和B i 分别是密度和生物量优势度大小顺序
的第i 个累积百分优势度的数值, S 为采集到的物种数, K 为常数, K =|E (A i -B i ) |P E (A i -B i ) , 当E (A i -B i ) 为正数时, K =1; E (A i -B i ) 为负数时, K
=-1. MPI 越小, 沉积环境越清洁. 反之, 污染越严重. MPI 的优点是实现ABC 法的数字化, 而且反应灵敏, 评价结果比种类多样性指数(H ) 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污染; 生物指数; 环境质量
广东南澎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
关 键词
潮 间带生 物
种 类组成
数 量分布
生物 多样 性
南澎列 岛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 974
文 献 识 别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2 1 ) 40 0 —6 0 07 7 (0 0 0 —1 10
Th h r c e i tc f m a r b n hi o m u iy i nt r i a e c a a t rsiso c o e t cc m n t n i e td l z n f Na pe sa d ,Gu n d n o i c o e o n ng i l n s a g o g Pr v n e
特 点。 结果表 明 , 海域 潮 间带调 查采 获的 潮 间带 生物 标本 共 3 该 5科 8 O种 , 以软体 动 物 、 甲壳 类和 藻 类植 物 出现 的种 类 最 多, 三者 占总种 类数 的 8 , 中部 分属 经济 价值 较 高的 种 类 。潮 间 带 生物 总 4 其
平 均 生 物 量 为 18 1 3 / , 平 均 栖 息 密 度 为 2 6 n / 。各 类 群 生 物 中 , 均 生 物 量 以 藻 类 3 . 1g m。 总 18 7id m。 平
W U a e S N a —o g LICh n h u , ZH ANG a — u Qi— r U Din t n u —o H nh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了总种类数 的 85%, 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 平均生物量及
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 Shannon- Weaner 多样性指数( H) 属中等水平, 分布范围在 1.657~4.226, 平均为 2.848; 均
Planaxis sulcatus( Born) 、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Gmelin) 、团聚牡蛎 Ostrea( Pycnodonta)
glomerata Gould、黑缘牡蛎 Ostrea( Crassostrea) nigromarginata Sowerby、皱瘤海鞘 Styela plicata 等, 在某些
匀度( J′)为 0.390~0.721, 平均为 0.612; 种类丰度( D) 为 2.062~4.234, 平均为 2.964。
关键词: 潮间带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闸坡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识码: A
The Inter - tidal Macr obenthic Community Char acter s of Zhapo, Guangdong
即硬相的碎石滩生态岸相和硬软相的岩礁沙滩生态
甲壳类动物 脊索动物 合计
10
11
6
6
55
80
岸相。在 4 个主断面中, 共有 2 个为碎石滩, 2 个为岩礁沙滩。
( 1) 碎石滩生态岸相
在碎石滩生态岸相的断面中, 潮间带较为陡峭, 断面长度相对较短, 以大小不一的碎石为主, 生态环境
复杂; 栖息生物种类多样性程度较高, 多为适高盐性种类, 且优势种十分明显。主要优势种有平轴螺
收稿日期: 2007- 12- 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506231) 作者简介: 朱四喜( 1972- ) , 男, 江西鹰潭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海洋生态学. 通讯作者: 王镨. E- mail: w49p@yahoo.com.cn
第1期
朱四喜等: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Abstr 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inter- tidal benthos in Zhapo of Guangdo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80 species which belonged to 55 families, and species of Mollusk and Crustacean are the most which comprised 85% of all species, and some are the commercial species with high value.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7 420.92 g/m2 and 3 929.93 ind/m2, respectively. The mollusks were the first in biomass
第 27 卷 第 1 期 22 2008 年 3 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浙ej江ian海g洋O学ce院an学U报n(i自ve然rs科ity学(N版at)ur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008- 830X(2008)01- 0022- 05
Vol.27 No.1 Mar.第,202078 卷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朱四喜 1, 杨红丽 2, 朱 臣 1, 王 镨 3, 应启肇 1
( 1.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2. 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3.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杭州 310027 )
摘 要: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 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
规范( GB 17378.7- 1998) [10]规定的方法进行。定性采集方法是充分收集每条断面各潮区周围的栖息生物。
每站各取样 2 次, 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后带回实验室鉴定分析。
1.2 群落生态学参数计算
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计算采用 Shannon- Weaner 公式和 Pielou[11]公式进行。
D=( S- 1) /log2N J′=H′/log2S
D=( S- 1) /log2N 式中: H′为种类多样性指数, J′为种类均匀度, D 为种类丰度, S 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Pi 为第 i 种的个
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 N 为总个体数。
表 1 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
2 结果
Tab.1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ter- tidal benthos
2.1 生物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 了总种类数的 85%, 见表 1, 而且潮间带生物多属亚 热带沿岸广布种。
类群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多毛类动物 棘皮动物 软体动物
科数
种数
2
2
1
1
1
1
2
2
33
57
2.1.1 不同生态岸相类型的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出现了 2 种主要的生态岸相类型,
withersi( Pilsbry)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Kuster、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Osbeck) 等, 这些种
类往往左右着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24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7 卷
( 2)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在岩礁沙滩潮间带中, 断面较平缓且较长, 生物多样性相比碎石滩生态岸相要小, 优势种为软件动物 的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紫贻贝 Mytilus edulis( Linnaeus) 和甲壳类的隆背大眼蟹等 4 种, 形成大眼蟹- 拟滨螺- 藤壶- 贻贝生态群落, 常密集成群。其它主要种及常见种还有正直爱洁蟹、条蜒螺 Nerita( Ritena) striata Burrow、疣荔枝螺、平轴螺等。 2.1.2 潮间带生物的垂直分布 ( 1) 高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主要由中间拟滨螺、平轴螺、团聚牡蛎、粒屋顶螺、皱瘤海鞘等组成, 断面明显形成滨螺- 平轴螺- 牡蛎群落。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比碎石滩要少, 主要栖息的种类有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正 直爱洁蟹等。 ( 2) 中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十分丰富, 优势种为平轴螺、黑缘牡蛎、江户明樱蛤等, 明显形成平轴螺- 牡蛎- 樱蛤群落。呈横条状分布, 在有些断面, 其栖息密度甚高。其它种类主要有粒花冠小月螺、海月、正直爱洁 蟹、菲律宾蛤仔等, 数量也较多。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也较为丰富, 常见种主要有疣荔枝螺、条蜒螺、齿纹蜒螺、隆背大眼蟹等, 但其 优势度不及碎石滩生态岸相的明显。 ( 3) 低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少, 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种, 主要种类有双带盾桑椹螺、日本笠藤壶 Tetralita japonica、菲律宾蛤仔、团聚牡蛎等。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不及中潮区, 主要由密磷牡蛎 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阿 文绶贝 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 、疣荔枝螺、紫贻贝、钝齿短桨蟹 Thalamita crenata( Latreille) 等组成。 2.2 潮间带生物量及栖息密度 2.2.1 总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数量组成 调查区域内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在潮间 带生物生物量的百分组成中, 软体动物生物量居首位, 为 5 514.90 g/m2, 占 74.32%, 其次为甲壳类动物, 为 1 148.20 g/m2, 占 15.47%; 第三位为脊索动物, 为 642.48 g/m2, 占 8.66%。栖息密度组成中: 也是以软体 动物居首位, 占总栖息密度的 88.86%; 其次是甲壳类动物, 占 7.79%; 居第三位的是脊索动物, 占 1.32%, 见 表 2。
表 2 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百分组成 Tab.2 Percentage of biomass and densities of inter- tidal benthos
项目
合计 腔肠动物
生物量/g·m-2 7 420.92 56.24 栖息密度/ind·m-2 3 929.93 16.00
1 材料与方法
1.1 站位布设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 2005 年 6 月 21~24 日, 共设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 4 条, 即闸坡油库、闸坡右外侧、闸
坡船厂和闸坡马尾沙滩, 每条断面按高、中、低 3 个潮区设立取样站。硬相( 碎石滩或岩礁沙滩) 岩礁或断面
的定量采样则用 25 cm ×25 cm 的正方形取样框随机取样, 同时每站广泛采集定性样品, 调查按《海洋监测
ZHU Si- xi1, YANG Hong- li2, ZHU Chen1, et al
( 1. Marine Science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2. Food and Pharmacy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China)
Key wor ds: inter- tidal benthos;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Zhapo
潮间带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 处于海陆过渡地带, 由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频繁, 且海陆环 境因子交替作用, 物质交换也复杂多变, 因此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1]。广东闸坡渔港是我国 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位于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 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域生物多 样性高。近十几年来, 闸坡的渔港建设、水产养殖、临海水产加工业以及旅游业发展很快, 对该海区的生态
jedoensis( Lischke) 、正直爱洁蟹 Atergatis integerrimus( Lamarck) 、隆背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Macroph-
thalmus) convexus Stimpson、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23
压力逐步加大, 而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是深远而直接的。因此, 开展潮间带生物调查和监测, 对保护闸坡的 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南海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研究, 在大亚湾、硇洲岛、南澳岛和上川岛等海区均有过报道[2-8], 对海陵 岛沿海软体动物的分布也进行过研究[9], 但对闸坡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系统研究则未见报道。笔者于2005 年 夏季开展了闸坡潮间带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 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旨在为闸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区域栖息密度大, 常形成巨大的密集群。其它主要常见种有中间拟滨螺 Littorinopsis intermedia( Philippi) 、
粒屋顶螺Tectarius granularis( Gray) 、双带盾桑椹螺 Clypemorus bifasciatus( Sowerby) 、江户明樱蛤 Moer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