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广东南澎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
广东南澎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潮间带位于潮汐之间和潮汐之外的海洋或湖泊的部分,以浅深的潮间带作为自然的分割界限,通常具有较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水产资源的重要渔场。
广东南澎列岛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表现出以硬壳贝类为主要组成成分,其次为软体动物。
此外,还有少量的爬行动物、鱼类、海葵等,其中某些类群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多样,包括具有活性的能力和特定生态环境的物种和个体,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摘要】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16页(P877-892)【关键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征种;南海【作者】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 361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 361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大亚湾,是广东省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Th n e - i a a r b n h c Co m u iy e I t r td l M c o e t i m nt Ch r c e so a o Gu n d n a a t r fZh p , a g o g
ZHU i x S— i ,YANG n - i,ZHU e ta Ho g l2 Ch n ,e l
wh c l n e o 5 a le .a d s e is o lu k a d Cr sa e n a e t e mo twh c o rs d 8 i h beo g d t 5 f mii s n p c e fMo l s n u t c a r s ih c mp e 5% o h i f
镨 3 应启肇 ・ ,
360: 1 04
3 6 0 ; . 江海 洋学 院食品与药学 学院 , 10 4 2 浙 浙江舟山 302 1 0 71 的种类组成 、 数量分 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结果表明。 该海域潮 间带调查采获
的潮间带生物标 本共 5 5科 8 , 0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出现 的种类最多, 两者 占了总 种类数 的 8 %, 5 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 高 的种类。 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4 09 2 .2咖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999 dm 。 , 2 .3i / 2全年各类群生物 中, n 平均生物量及 栖息密度都 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 Sa nn Wen r hn O — ae 多样性指数( 属中等水平 , 日) 分布范围在 1 5  ̄ . 6 平均为 28 8均 . 7 42 , 6 2 . ; 4
潮 间带是湿地生态系统 的一个重要类型 , 处于海陆过渡地带 , 由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频繁 , 且海陆环 境 因子交替作用 , 物质交换也复杂多变 , 因此潮 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1 ] 。广东闸坡渔港是我国 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 位于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 , 具有优越的 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 海域生物多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 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彭松耀,赖子尼,麦永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 510380)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 2015年 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 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 风影响 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 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 27种,节肢动物 24种,软体动物 12种,其它类群 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 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 8~1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 6月和 9月的崖门 (分别为 1192个·m-2和 1048个·m-2)以及 9月的虎跳门(1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bescens) 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0.02~42.50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 9月的崖门、5 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 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 30.00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 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 3月鸡啼门,为 2.46;低值出现在 10月磨刀门,为 0.21。 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 1.11~1.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 用 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 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
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
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
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鳞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壶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星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
与评价
中国鲎(Callianassa japonica)是一种在沙质潮间带内栖息的大型
底栖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鲎的生态监测与
评价,可以了解到沙质潮间带的生态状况以及相关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从中国鲎的生态习性、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监测与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讨论。
首先,中国鲎是一种底栖动物,以沙滩和沙底为栖息环境。
它的生活
方式主要是在沙底挖洞建造自己的巢穴,通过双螯进行挖掘活动。
在挖洞
过程中,它会将底泥和有机物质带到洞外,形成一个堆积物,这些堆积物
有助于维持沙滩的结构稳定,起到防止侵蚀的作用。
另外,中国鲎的巢穴
还提供了其他底栖动物的栖息地和避风场所。
最后,生态监测与评价是了解和保护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中国鲎的生态监测,可以了解其栖息地的情况和鲎群落的密度、分
布等信息,从而评价沙质潮间带的生态状况。
监测可以通过野外调查和实
地观察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和遥测技术进行
大范围的监测。
此外,研究中国鲎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可以提供基础数
据和理论支持,为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鲎是一个栖息在沙质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通过挖
洞活动和摄食排泄作用对沙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鲎的
生态监测与评价,可以了解沙质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状况以及生物群落的变
化情况,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
(3)大型海藻多具一年周期的生 长和枯死节律。另外,藻场在平 时也会受到波浪的作用而被部分 破坏。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浮囊 藻柄 叶片
附着器
示一种海藻植物体的结构(仿Nybakken,1982)
(5)河口区除了陆源营养补充之外,还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 和生物机制。
河口湾的水循环模式--“营养物收集器”
三、河口生态系统
2、群落特征 (1)河口区生物种类种类多样性较低,但某些种群的
丰度却很大。广温、广盐和耐低氧是河口生物的重 要特征。
(2)河口湾植物在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植 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 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等。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1、珊瑚礁生物群落在热带沿岸区的广大海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体内有共生动黄藻)死亡骨骼、含
钙藻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的贝壳共同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环境。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中多 样性程度最高的群落,原因在 于,珊瑚礁生境复杂以及每个 种占据很狭窄的生态位。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种类组 成与底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游泳生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种鱼类,世界主要渔 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 一半的6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 鳕、鲭鱼、阿拉斯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2、大型海藻场
(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 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站 ( 1,于 2 0 年 8月 、 1 月 和 2 0 图 ) 08 1 0 9年 2月 、5
月涨 潮时对大 型底栖 动物进行调查 采样 。 1 . 底栖动物 的采集及鉴定 2 每个采样站用 1 m 彼得森采泥器重复采样两 /6 2 1
见报道 。本 文对珠江八 大 口门的大型底栖 动物群落 结构及其 与环境 的关 系进行研 究,旨在 揭示珠 江 口
环境 的变化对该 水域大 型底栖 动物群 落 的影 响,为
次, 用孔 径 6 0目筛选 ,两次取样获得 的样 品合并作
为该 站该次采样 1 / m 内样 品, 8 所获 样品用 7 %的 5
珠江 口渔业 生态环境 保护及生物 多样性研究 提供理
论基础及数据 。
酒 精 固定 后带 回实验室 ,随后 进行种类 鉴定 、个体
收稿 日期 :2 l — 12 ;修订 日期: O O0 —9 O OO .6 2 l 一72 基 金项 目:全 国渔业环境 监测 网珠江 渔业生 态环境监测 与评价 项 目(0 8 ;公益性 行业( 20) 农业) 科研 专项(0 9 3 4 -5资 助 2 0 0 0 80 ) 作 者简介 :彭松耀(9 1 ) 1 8一 ,男,湖南常 宁人;硕 士;主要从 事底栖动 物生态学研 究 。E mals3 0 mu2 o c m - i 一0 p 一@tm.o : 通 讯作者 :赖子尼, — iz li1 6 . r E mal naO @13cn : o
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2 0 1 3 年 2月
广东 海洋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Oc e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_ 0 l - 3 3 No . 1
F e b. 2 0l 3
湛江湾大型底栖 动物 的群落结构 和 多样性特 征
Z h a n j i a n g 5 2 4 0 8 8 ,C h i n a ;2 . T h i r dI n s t i t u t e 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 S O A, X i a me n 3 0 1 0 0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s o f ma c r o b e n t h o s i n Z h a n j i a n g B a y h a v e b e e n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1 0 s i t e s d u r i n g
组 成 、生物量 、栖息 密度 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并通过 聚类 ( C L US T E R ) 和 MDS 排 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 划分 。 结 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 7门 l 1 2种 ,环节动物 门、软体 动物 门和节肢动物 门为 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 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 围为 O . 9 3 —9 8 . 2 0 g ・ r I r ,其 中软体动 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 。栖 息密度分布范 围为 6 . 1 1 ~2 4 . 8 0 i n d ・ r n . ,其 中以环节动物 门 ( 2 4 . 0 8 i n d ・ n r )和星虫 动物门 ( 2 2 . 2 2 i n d ・ I l r )最高 。该 海域大型底栖生 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 ,但 多样 性差。根据 B r a y . C u r t i s 相似性系数 聚类分析 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 ,可将湛江湾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大型底栖动物是指体长超过一米的水生动物,主要栖息在深海底部或海洋中的海底壳层。
它们通常具有强壮的身体和适应深海环境的特殊结构,以便在底栖环境中获得食物、逃避敌人和繁殖。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和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发育关系。
根据体型和特征的差异,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分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
在这些类别中,最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巨型头足类、大型甲壳类动物、大型海绵、大型多毛动物和鲨鱼等。
巨型头足类是大型底栖动物中最显著和引人注目的一类。
这类动物包括巨大的章鱼、乌贼和海蛸等,它们具有发达的触手和体型庞大的头部。
巨型头足类动物以各种动物为食,具有捕猎的能力。
它们中的一些物种还可以喷射墨汁来迷惑捕食者或躲避危险。
巨型头足类动物还具有复杂的行为和智力,在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甲壳类动物是另一类重要的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大螃蟹、大龙虾和大海蜘蛛等。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强力的爪子和坚硬的外壳,用于捕食和保护自己。
它们中的一些物种还具有化学信号和颜色来吸引异性或威胁敌人。
大型甲壳类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控制捕食者和食物链的作用。
大型海绵是大型底栖动物中最古老和原始的一类。
它们通常具有大型的多孔结构,用于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并与微生物共生以获得能量。
大型海绵也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它们在生物地质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多毛动物是一类具有分节体结构、有刚毛和富有色素的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迅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大型多毛动物以底栖动物和死亡的有机物为食,起着清理底栖环境和循环养分的重要作用。
鲨鱼是大型底栖动物中唯一的脊椎动物类别。
它们具有强大的肌肉和锋利的牙齿,用于捕食和防御。
鲨鱼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顶级掠食者,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控制捕食者数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广东横石水河流域溪流大型底栖动物漂流的昼夜节律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T9>DAD ]=CU>8: =L 5)):9DE 6B=:=?V,Z8V ’$$- , ;< (") : #$-&3#$/$
《潮间带生态简介》课件
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和来自蜥蜴等。这些 爬行动物通常在潮间带的岩石和 沙滩上活动,利用这些地方作为
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潮间带植物多样性
01
红树林
一种适应潮间带环境的植物群落,能够抵御海水和风暴的冲击。红树林
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并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防
风固沙、净化水质等。
02
藻类
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等。潮间带的光照、盐度和水流的条件适合多种
强执法力度。
建立保护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潮间带生 态系统进行就地保护,禁止或
限制人类活动。
生态修复
采取人工增殖、底栖生态修复 等措施,恢复潮间带生态功能
。
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潮 间带生态保护的意识,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潮间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维护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护 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捕捞和无序采挖导致潮间带生物 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
围填海工程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导致潮间带生境丧 失,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 酸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潮间带 生态造成严重威胁。
潮间带生态保护措施
01
02
03
04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 对潮间带生态的破坏行为,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潮间带生态简介》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潮间带生态概述 •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 潮间带环境与生态过程 • 潮间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潮间带生态研究与探索
2024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学本试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之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15N和14N标记DNA,通过检测放射性强度的变化证明DNA半保留复制B.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以追踪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过程C.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只能在分生区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D.给绿色植物提供用18O标记的H218O和CO2,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会释放18O22.拟南芥根毛细胞在盐胁迫环境下的自我调节机制如图所示,SOS1和NHX1均为Na+/H+转运蛋白,会使Na+外排或进入液泡,从而防止Na+在细胞质基质中积累影响细胞代谢。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HX1转运Na+进入细胞液,有利于根毛细胞渗透吸水B.SOS1转运Na+和H+的运输方向相反,运输方式相同C.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降低NHX1转运Na+的速率D.H+泵转运H+进入细胞液的过程,与ATP的水解相联系3.自然界中的L酶能破坏塑料PET中的化学键,利于PET的降解、回收和再利用。
研究人员对L酶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种M酶。
研究人员测定L酶与M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酶的种类L酶M酶温度(℃)7272727275酶的相对浓度(单位)11231PET降解率(%)53.985.695.395.160.9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酶的种类、温度B.温度由72℃升高到75℃,M酶的催化活性降低C.随着酶浓度的增加,M酶对PET的降解率增加D.M酶和L酶均为PET中化学键的破坏提供活化能4.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SAC蛋白与APC(后期促进因子)的监控机制。
广东南彭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广东南彭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作者:孙典荣李纯厚吴洽儿张汉华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0期摘要: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
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
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
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南澎列岛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84-04CharacteristicsofMacrobenthos Community inNanpengIsland WaterSUNDian-rong,LIChun-hou,WUQia-er,ZHANHan-hua(SouthChinaSea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Guangzhou510300,China)Abstract:Thecharacteristicsofspeciescomposition,quantitydistributionandbiodiversityof macrobenthosinNanpengIsland Water ofGuangdongwereanalyzed.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reweretotally64speciesbelongingto46familiesinthe6investigatedsites.Speciesoffilose,crustaceanandmolluskweretherichest,andcomprised86%ofallspecies.Theaveragebiomassanddensitywere102.08g/m2and201.67ind/m2,respectively.Thecrustaceanandfilosecontributedtothebiggestbiomassanddensity,respectively.TheShannon-Wienerdiversityindex(H′)wasatahighlevel,distributingin the rangeof2.58~3.41withanaverageof2.99.Andtheevenness(J)was0.86~0.96,withanaverageof0.93.Keywords:macrobenthos;speciescomposition;quantitydistribution;biodiversity;NanpengIsland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群落结构是海洋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U Si- xi1, YANG Hong- li2, ZHU Chen1, et al
( 1. Marine Science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2. Food and Pharmacy Schoo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China)
23
压力逐步加大, 而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是深远而直接的。因此, 开展潮间带生物调查和监测, 对保护闸坡的 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南海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研究, 在大亚湾、硇洲岛、南澳岛和上川岛等海区均有过报道[2-8], 对海陵 岛沿海软体动物的分布也进行过研究[9], 但对闸坡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系统研究则未见报道。笔者于2005 年 夏季开展了闸坡潮间带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 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旨在为闸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匀度( J′)为 0.390~0.721, 平均为 0.612; 种类丰度( D) 为 2.062~4.234, 平均为 2.964。
关键词: 潮间带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闸坡
中图分类号: S917.4
文献标识码Leabharlann AThe Inter - tidal Macr obenthic Community Char acter s of Zhapo, Guangdong
Abstr 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inter- tidal benthos in Zhapo of Guangdo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80 species which belonged to 55 families, and species of Mollusk and Crustacean are the most which comprised 85% of all species, and some are the commercial species with high value.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7 420.92 g/m2 and 3 929.93 ind/m2, respectively. The mollusks were the first in biomass
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了总种类数 的 85%, 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
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 平均生物量及
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 Shannon- Weaner 多样性指数( H) 属中等水平, 分布范围在 1.657~4.226, 平均为 2.848; 均
Key wor ds: inter- tidal benthos;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Zhapo
潮间带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 处于海陆过渡地带, 由于人类生产开发活动频繁, 且海陆环 境因子交替作用, 物质交换也复杂多变, 因此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1]。广东闸坡渔港是我国 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位于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 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域生物多 样性高。近十几年来, 闸坡的渔港建设、水产养殖、临海水产加工业以及旅游业发展很快, 对该海区的生态
第 27 卷 第 1 期 22 2008 年 3 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浙ej江ian海g洋O学ce院an学U报n(i自ve然rs科ity学(N版at)ural Science)
文章编号: 1008- 830X(2008)01- 0022- 05
Vol.27 No.1 Mar.第,202078 卷
2.1 生物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 55 科 80
种, 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 两者占 了总种类数的 85%, 见表 1, 而且潮间带生物多属亚 热带沿岸广布种。
类群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多毛类动物 棘皮动物 软体动物
科数
种数
2
2
1
1
1
1
2
2
33
57
2.1.1 不同生态岸相类型的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出现了 2 种主要的生态岸相类型,
收稿日期: 2007- 12- 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506231) 作者简介: 朱四喜( 1972- ) , 男, 江西鹰潭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海洋生态学. 通讯作者: 王镨. E- mail: w49p@yahoo.com.cn
第1期
朱四喜等: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Planaxis sulcatus( Born) 、粒花冠小月螺 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Gmelin) 、团聚牡蛎 Ostrea( Pycnodonta)
glomerata Gould、黑缘牡蛎 Ostrea( Crassostrea) nigromarginata Sowerby、皱瘤海鞘 Styela plicata 等, 在某些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朱四喜 1, 杨红丽 2, 朱 臣 1, 王 镨 3, 应启肇 1
( 1.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2. 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 浙江舟山 316004; 3.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杭州 310027 )
摘 要: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 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
规范( GB 17378.7- 1998) [10]规定的方法进行。定性采集方法是充分收集每条断面各潮区周围的栖息生物。
每站各取样 2 次, 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样品后带回实验室鉴定分析。
1.2 群落生态学参数计算
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计算采用 Shannon- Weaner 公式和 Pielou[11]公式进行。
jedoensis( Lischke) 、正直爱洁蟹 Atergatis integerrimus( Lamarck) 、隆背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Macroph-
thalmus) convexus Stimpson、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withersi( Pilsbry) 、疣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 Kuster、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Osbeck) 等, 这些种
类往往左右着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24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7 卷
( 2)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在岩礁沙滩潮间带中, 断面较平缓且较长, 生物多样性相比碎石滩生态岸相要小, 优势种为软件动物 的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紫贻贝 Mytilus edulis( Linnaeus) 和甲壳类的隆背大眼蟹等 4 种, 形成大眼蟹- 拟滨螺- 藤壶- 贻贝生态群落, 常密集成群。其它主要种及常见种还有正直爱洁蟹、条蜒螺 Nerita( Ritena) striata Burrow、疣荔枝螺、平轴螺等。 2.1.2 潮间带生物的垂直分布 ( 1) 高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主要由中间拟滨螺、平轴螺、团聚牡蛎、粒屋顶螺、皱瘤海鞘等组成, 断面明显形成滨螺- 平轴螺- 牡蛎群落。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比碎石滩要少, 主要栖息的种类有中间拟滨螺、白条地藤壶、正 直爱洁蟹等。 ( 2) 中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十分丰富, 优势种为平轴螺、黑缘牡蛎、江户明樱蛤等, 明显形成平轴螺- 牡蛎- 樱蛤群落。呈横条状分布, 在有些断面, 其栖息密度甚高。其它种类主要有粒花冠小月螺、海月、正直爱洁 蟹、菲律宾蛤仔等, 数量也较多。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也较为丰富, 常见种主要有疣荔枝螺、条蜒螺、齿纹蜒螺、隆背大眼蟹等, 但其 优势度不及碎石滩生态岸相的明显。 ( 3) 低潮区 碎石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少, 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种, 主要种类有双带盾桑椹螺、日本笠藤壶 Tetralita japonica、菲律宾蛤仔、团聚牡蛎等。 岩礁沙滩生态岸相: 种类较为丰富, 但不及中潮区, 主要由密磷牡蛎 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阿 文绶贝 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 、疣荔枝螺、紫贻贝、钝齿短桨蟹 Thalamita crenata( Latreille) 等组成。 2.2 潮间带生物量及栖息密度 2.2.1 总生物量及栖息密度数量组成 调查区域内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 7 420.9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 3 929.93 ind/m2。在潮间 带生物生物量的百分组成中, 软体动物生物量居首位, 为 5 514.90 g/m2, 占 74.32%, 其次为甲壳类动物, 为 1 148.20 g/m2, 占 15.47%; 第三位为脊索动物, 为 642.48 g/m2, 占 8.66%。栖息密度组成中: 也是以软体 动物居首位, 占总栖息密度的 88.86%; 其次是甲壳类动物, 占 7.79%; 居第三位的是脊索动物, 占 1.32%, 见 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