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3 简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3 简述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摘要: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背景与内容概述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三、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正文: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背景与内容概述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美学思想。
在这些书信中,席勒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希望借此弥补现代社会中人性分裂的状况。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对现代性的审美批判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他认为,人被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所支配,而古希腊人则是完整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上层腐朽,下层粗野,人们处于分裂的状态。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和谐,从而达到人性的完善。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审美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源于人性的分裂。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使感性与人性的其他方面达到和谐。
席勒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认为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
三、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为后来的美育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席勒的美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德国古典美学,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其次,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席勒的美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王国维、朱光潜等学者都曾对席勒的美育理论进行过探讨。
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也将席勒的美育观念应用于美术教育实践中。
最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0.02.004美育既是理想,也是一种现实需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王小西(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指出了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与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克服人性的异化与分裂。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对于当代美育理论的形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育书简》;美育思想;审美;席勒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0)02-0020-05收稿日期:2020-03-05作者简介:王小西(2000-),女(满族),沈阳人。
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席勒的《美育书简》,抑或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把这种疑惑放置在当下社会文化的驳杂状态上,把这种提问的眼光投向人性的种种变异上,以及艺术的低俗化格调上的时候,就不难发现重读的意义是那么现实,又那么富有未来性。
一、席勒美育思想构建中对人性的分析席勒的《美育书简》不仅在德国美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被美学界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首倡美育思想,并主张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高尚的工具,人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改造和提升。
《美育书简》也是一本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索的重要著述。
他的“游戏冲动论”对于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审美生存”的意义极为深刻。
他不但对康德哲学做出了辨析和继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积合理内核。
对于这样一部经典,我们完全有必要重读、重解,并把它视为理直气壮进行美育教育、审美生存的一种理论基石。
席勒的美育思想从康德哲学出发,但他对康德哲学还是存有很多异议的。
比如,他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反对康德提出的主观化“美”的观念。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自由,历来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席勒的必生追求,我们在席勒那个时空中去把握席勒,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美学思想,“游戏的冲动”“人性的和谐”以及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都对现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从了解席勒其人了解其美学思想,了解美育。
通过了解发现其实席勒是一个具有过渡意义的人物,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中心環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席勒他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自小就热爱戏剧,席勒和康德一样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德国青年,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毕业后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7年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活,使席勒形成了反专制的思想,并于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1、以法国革命的时代背景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正如所说那样一定时代的作品总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席勒作为创造主体,总属于于一定的民族,席勒的美学思想必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的美学思想必然受政治的因素影响。
席勒他开始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他期望革命会带来他理想中一种“自由”状态。
然而法国革命胜利后,他看到的是法国革命党人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权力斗争,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使“自由、平等、博爱”成了穿着华丽衣服的谎言,反对革命的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
就是大革命暴露的种种资产阶级的缺点,让他产生了些思考,逐渐使席勒追寻的自由脱离了物质基础,转而精神层面的追求。
2、席勒对康徳思想的继承发展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席勒的思想产生于法国大革命。
席勒的美育思想尤其是继承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席勒逝世时,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人生难得一挚友啊,可见席勒和歌德感情颇深。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一封信中就提到他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席勒的文学创作也有歌德的功劳,在席勒的美学思想调和中性就是继承了歌德的思想,并且这一点席勒并不讳言。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
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
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想的直接来源。
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
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席勒美育思想评析
席勒美育思想评析席勒美育思想是西方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艺术形象进行阐释,为美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席勒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类健全的心灵、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的必经之路。
因此,他明确提出了美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他指出:“只有心灵在审美活动中感到满足时,精神才能完全得到升华”;“人的天性和谐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美。
人具有创造一切和欣赏一切的潜在力量,只有通过美的熏陶,才能使这种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活动。
美育就是培养青年这种转化为现实活动的潜在力量的一种手段。
”席勒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
在生理机制方面,他认为,视觉功能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审美判断的发展。
从生理机制的角度看,审美判断的发展应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席勒把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并赋予人以更多的内在价值,因而也赋予了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高级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
由此可见,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道德品质,陶冶情操。
这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点对后世美学思想影响巨大。
康德曾经说过:“美是理智所要求的善,是人联系外部世界和内心体验,向外部世界显示自己能力和愿望的冲动。
”柏拉图也认为:“对美的欣赏,即对美本身的欣赏,决不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是对艺术品包含的美的内在价值的欣赏。
”后来,莱辛还提出了“美感”的概念,认为美感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存在于各种官能里,在这种官能的表现中产生美,即‘美’的体验。
”因此,美育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为载体。
可以说,没有知识技能作为载体,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总之,席勒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奠定了美育的理论基础。
而且,他明确提出了美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灵、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推动了美育理论的发展。
同时,他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指出审美是德育和智育的媒介。
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启示:追求人性的完满
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启示:追求人性的完满作者:许洪帅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2期摘要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明确要求,回顾借鉴席勒“追求人性完满”的美育思想,全面改进美育教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美育的根本目的,找到学校美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学校美育评价的基本标尺。
关键词席勒;席勒美育思想;人性;审美作者简介许洪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一、席勒美育思想聚焦在人性的完满美育思想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已历经数千年,而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却仅有200多年历史。
大多数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基本确认,“美育”的概念是由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这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领域的诞生。
为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寻求创新发展,重新回顾与理解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改进美育教学所需的美育价值观、质量观和公平观,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关照人的丰满存在和独立自由席勒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
席勒认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人一方面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成为人的物质存在;另一种是“理性冲动”,即人从另一方面又要求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使人在无限变化的客观世界中保持和谐的人格并遵从真理、法则和正义。
在席勒看来,当面对这两种在本性上相互矛盾的要求时,“如果人孤立地去满足其中一种要求,或者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满足这两种要求,他绝不会懂得怎样才是充分而有意义的人”[1]84。
在席勒眼里,只有在人生存的完善状态中才能很好地解决二者的矛盾关系,并在经验世界中通过文化教养,这两种特性才能得到充分结合,实现平衡发展并使二者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同时意识到他的自由并感觉到他的存在,同时作为素材感觉到而又作为精神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人才具有人性的完整的直观”[1]84,“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与自由”[1]80。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美育,即美术教育,是一种将艺术和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
席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美育思想家,他提出的美育思想被认为对现代美育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索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并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
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席勒的美育思想主张“教学在于教育人类”,即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身体强健、有思想深化、有能力实践、有审美眼光的人。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断追求美的,艺术可以满足人类的感性需求,并且可以通过艺术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美育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五个例子,它们均可证明席勒的美育思想的价值。
例子一:巴特奈的音乐教育理念巴特奈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之一,他承袭了席勒关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微妙关联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
他认为,如果音乐教育只是培养某种技能,那么这种教育就是远不够的。
巴特奈强调,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精神素质,让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和心灵启示。
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与席勒的美育思想不谋而合,都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
例子二:梵高的绘画艺术梵高是荷兰19世纪画家,他的绘画作品鲜艳、动人,通过色彩上的各种巧妙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梵高的美育观认为,美学乃是绘画中的灵魂,绘画应该是有感染力的,具有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和触动心灵的作用。
这点与席勒的观点非常相似。
席勒认为,艺术不应只是一种技能或者娱乐,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的心灵和性格塑造的文化活动。
例子三:莫兰代的种树运动法国作家莫兰代倡导的种树运动以其自然和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广受欢迎。
莫兰代认为,种树运动可以呼唤人们的自然敬畏之情,同时也可以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自然元素的美感。
这一观点也是席勒美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席勒认为美育应该是贯穿人类生活的整个领域,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美学上的某种水平,而应该是从生态、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角度出发,将艺术贯穿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美学家,沿着西方传统的人性论以及美育理论的道路,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对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到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地运用“游戏”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
席勒以古希腊文明为榜样,找到了美和审美为工具来恢复在现代文明中破裂的人性,他试图以艺术家的力量在更高的文明中通过艺术品,审美教育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审美教育书简》这一著作较完整地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思想。
奠定他在西方美学史上重要地位:正是席勒首次把美育的理念提高到了哲学的层面,为美育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到一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席勒的人性论不仅构成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
从西方传统来看,在古希腊,理性被看作人性的基础,是决定人性的基本要素。
到了中世纪,人的理性被上帝的神性所取代。
直到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才得到了高扬。
事实上,席勒正是在康德哲学、美学的引导下,重视人性,从审美的角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在对人性最基本的、概念化的阐述中,席勒使用了康德分析人性的观点:从高度抽象的形式中得出了两个终极概念,即在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东西(人格)和--种经常变动的东西(状态)。
而他所提出的“人格”与“状态”在经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脱离了康德所有经验的普遍前提是知觉的先验统一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即使只能有限地把握无限的事物,但在时间中,人一方面逐渐地把这种无限性转化成自身人格显现的需要。
另一方面,让持久的人格赋予了无限的事物以形式,最终使两者达到感性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一目的的达到离不开康德有关“自我”的概念,正是这个“自我”引出了人性的核心——“自由”。
在意志自由原则的支配下,人格使无限的事物形式化,进而保持了它的永久性。
这种来自人格本性的一种需要,就构成了人性两种基本法则中的一种。
但是席勒并没有继续沿着康德先验道路走下去,而是把自我的存在规则转换成一种心理的冲动。
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席勒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他所撰写的《审美教育书简》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美育理论。
论文详细论述了席勒美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目前教育问题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Schiller's aesthetic idea takes a lofty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His "Briefe Uber Die 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his the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t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under which Schiller's the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ms and the main points, and pointed out its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our current education.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学理论;教育问题;指导意义Key words: Schiller; Briefe Uber Die 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aesthetic theory; education; instructive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324-020 引言在西方,美学理论古已有之。
虽然无论是在古代、中世纪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思想家们都纷纷注意到美学的各个方面,对“美”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游戏与审美——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的 。 1 4) 由于席 勒 对 自由的 理解 不 止 一种 ,因 ”|P8 13但 ( 而 ,他 眼 中的作 为 自由活动 的游 戏也 不止 一种 。席 勒 说:“ 自然 生物 从需 求 的压 迫或 者说 自然 的严 厉 . 通 过过 剩 的压迫或 者说 自然 的游 戏 .过渡 到审 美 的 游 戏 :但是 在摆脱 任何 目的 的桎梏 而上 升到高 度 的 审美 自由以前 .生物 已经 在 自由活 动 中接 近 了这种
一
游戏 也有 两种 .即 “ 过剩 精力 的游 戏 ”与 “ 审美 的 游戏 ” 。 何 谓 “ 剩精 力 的游 戏 ” 呢 ?席 勒 说 :“ 子 过 狮 到 了不为饥 饿 所迫 。无须 和 其它野 兽搏 斗 时 .它 闲 着不 用 的精 力就 替 自己开辟 了一个 对 象 .它 使雄 壮
J ra oTasu N r a U i rt onl f i hi o l n esy u n m v i 游Βιβλιοθήκη — —戏与
赵 立 如
审
美
席 勒 美 育 思 想 的 内 涵 、时 代性 和 现 实 意 义
( 徽 大 学 哲学 系 ,安徽 合 肥 2 0 3 ) 安 3 0 9
摘 要 : 席 勒 是 西 方 重 要 的 美 学 家 。对 游 戏 与 审美 的关 系作 了专 门研 究 。他 认 为 真 正 的 自 由只 有 在 “ 审美
既有所 自由又有所 不 自由的也 即只是 部 分 自由 的活
的 吼声响 彻沙 漠 ,它 旺盛 的精 力就 在 这无 目的 的显
示 中得到 了享 受 。… …动物 如果 以缺 乏 ( 要 )为 需
关 键 词 :游 戏 ; 审美 游 戏 ;人 性 自由
中图分类号 :G 0 0 4 4 — 1
席勒的美育思想研究
席勒的美育思想研究作者:姜煦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弗里德里希·席勒被称作德国文坛的“双子星座”。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的美育理论深受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康德哲学的影响,产生于特定的时代。
他的美育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批判了物质丰富但精神贫瘠、人性分裂的问题,试图使人实现自由的人性、拯救日益败坏的心灵,但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一、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席勒的美育理论并没有自创一个独立完整的哲学体系,而是从整体上接受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并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
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他把古希腊看作最为美好的“黄金时代”。
他借用了康德哲学的人道主义架构和先验的分析方法。
要知道,康德哲学一方面是把人当作目的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依循着这个“自然向人的生成”的顺序结构,而且把美学当作了由自然的必然王国通向人的自由王国的中间环节。
二、席勒美学的时代背景通观席勒的一生,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民族与国家、民主与自由主题。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的代表作,写作年代都集中在1791—1795年,显而易见的原因除了康德对他的启发,最根本的还在于当时欧洲政局的转变以及它在知识界所引起的反响。
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席勒深刻地预见到了法国大革命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拯救失落的人性,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
三、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席勒看来,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
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的完整性,改善时代的性格,他假道于美学解决政治问题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美育,才能避免混乱。
席勒用完整的性格标准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下了很中肯的诊断,他拿古希腊社会和近代社会进行对比,认为人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中其天性是和谐的。
而古希腊社会正因为没有造成社会与个体分裂以及个体自身人格内部的分裂,所以“结合了一切自然”能“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种完美的人性里”。
浅谈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
浅谈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作者:李睿聪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书简》被人们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整个西方的美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美育书简》;席勒;游戏;自由《美育书简》,也称作《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理论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审美现代性的创生,他也凭借《美育书简》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把抽象的人性当做理论基础,从康德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人性分裂,获得精神上的解放,重新塑造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完美人格,从而使人由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政治的“自由王国”。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改造社会、带给人们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应该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
即使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也依然能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1793年到1795年,席勒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以27封信的形式报告给曾经在自己贫病交加的时候资助过自己的丹麦王子奥古斯腾堡公爵,后来这些信件被公开发表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形成了后来的《美育书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席勒提出关于对欧洲政局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由于革命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美育书简》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以人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具备了完整的性格,才能实现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当时社会的人,却处在野蛮和颓废的两极,相比于原始的希腊人,近代人是片面的、畸形的和精神空虚的。
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政治自由的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该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首先让人获得完整的人性,把自然地人变成道德的人。
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
情并留下了汗牛充栋般的研究资料。 朱光潜先生曾将
一、ຫໍສະໝຸດ 席勒 美育 思想 产 生 的现 实性基 础
席勒的美育思想极为精准地概述为 : 自由不是政治经 1 界 观 与人 生观 的形 成 与发 展 过 程 对 美 育思 . 世 济权利 的 自由行 使 和享 受 , 而是 精神 上 的解 放和 完善 想 的影 响 人格的形成; 因此达到 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 有人认为席勒受其与宫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妻 命而是审美的教育 , 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 , 才有政 子 的影 响 ,对 当 时 的社 会 现 实产 生 一定 的妥 协 与依
K A u U I n Q
(hlsp yD p r n o n u nvri , fi2 0 3 , n u) P i oh e at t f h i ie t He , 3 0 9 A h i o me A u sy e
Abs r c : Thi ril i ee tae n ay e h i r u dso r u n ha c ilrs p ae ta t sa tce df r n it sa d a lz st e man g o n fa g me tt tS h l e a td n e r
育 思想是切 合 实际的 , 并具有 深 刻的 历 史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 席勒 ; 想 ; 育 思想 ; 实性 理 美 现
中图分 类号 :8 —5 B 3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9 2 6 ( 0 6)4 09 -3 10 —4 3 20 0 -0 9 0
On t eRe l y Va u ft e Ae t ei u a i n I e fS h l r h a i l e o sh t Ed c t d a o c i e t h c o l
论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理性的人”
论席勒《美育书简》中的“理性的人”作者:李同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6期内容摘要: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从人性的本质出发结合对美的重新的定义,连结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
“自由”与“完整”是完美的人格,理想的人应该是理性的自由选择者,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关键词:席勒美育理想的人一.“美育”概念的提出18世纪的德国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和社会都是可耻的,但所有伟大的德国思想家都怀有反抗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其中包括诗人席勒,他满怀对于法国大革命进程的疑虑和愤懑,从审美批判的视角分析当时的社会危机,以人本主义的哲学为基础批判人性的堕落。
他认为正是文化或现代文明这种历史的必然产物导致了人性的分裂与生存碎片化。
基于康德先验哲学中人性以及美的相关理论席勒提出了“美育”这一划时代的理念,他企图通过审美或艺术改变人性、塑造完美的人格,建立理想的政治社会。
美育在席勒是一种手段,他把美看作是人的“第二造物主”,审美状态是一个过渡,最终目的是使人恢复到自由可规定状态的人(道德的人),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是单方面受感性冲动或理性冲动的制约,这两种状态需要一个中间状态进行平衡,在这个中间状态中人处于一种“无限的可规定性”,因此可以重新生产与创造人的心理机制。
这个中间状态的实质是“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向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
虽然这种状态本身不决定我们的任何见解和信念,也不会由此否定智力和道德的价值。
然而,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们活得见解和信念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是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书简》第二十三封信)席勒假设通过“美育”可以达成一个自由王国“在力量的可怕王国中以及在法则的神圣王国中,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外在的显现的愉悦的王国。
在这里它卸下了人身上一切关系的枷锁,并且使他摆脱了一切不论是物质的强制还是道德的强制。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乔博【内容摘要】启蒙运动时,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以下简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吸收、改造了康德的美学思想,正式提出“审美教育”,成为人类第一部和审美教育有关的宣言书。
本文从分析席勒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入手,进而分析席勒给美学发展抛出的问题,即如何应对不可逆转的工具理性和审美异化。
并在探讨席勒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基础上,提出对美育发展和实践的新思考。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思想;审美异化;全面的人【作者简介】乔博(1992.2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18世纪末,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席卷各国,德国思想家席勒率先提出“审美教育”,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市场化和和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席勒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在各个方面带给人的异化的征兆了。
在资本充斥的社会,一切社会机器机械钟表一样围绕着资本这个中心运转,可是一旦经济危机,人们却不能像修理钟表一样修理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宗教、习俗、劳动、娱乐、国家等,都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一状态在每个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或者精神内部层面都无时无刻不在分离着人、撕裂着人和异化着人。
人被束缚着,席勒正是于此从社会艺术学的角度提出“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希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席勒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席勒认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即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性精神和理性精神,并使得两种看似矛盾的精神在整体上尽可能地无限趋近于“和谐”的状态[1]。
要明确的理解席勒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还需要追本溯源地理解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康德是欧洲大陆当时近一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同时,他又开启了德意志古典的繁荣。
康德认为时代正处于人类精神的转折点,从此人类便开始结束“自然状态”并进入“理性状态”。
康德的思想状态及其所存在的时代状态决定了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是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而直接服务的。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艺术研究摘 要:本文依据近十年来关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席勒的个人经历及产生背景、游戏说、美育的内涵和现代意义这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席勒;美育;《审美教育书简》;游戏说1 《审美教育书简》产生及背景《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提倡理性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审美教育书简》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席勒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
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动荡、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是其写作《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原因。
处在上层的所谓的文明阶级懒散成性和性格败坏的景象令人作呕,下层阶级又长期处于麻木不二、自我欺骗的状态。
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因此必须改革时代的性格,恢复人天性的完整性。
《审美教育书简》的两个逻辑起点,一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批判,二是对人性的抽象分析。
席勒生活的年代欧洲工业化已成规模,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分工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更加严格的等级划分,把人们引向分裂,被束缚和压抑着,背离了自然之道。
席勒尖锐地批评了启蒙运动时期“纯粹的理性”,要想建立理想的社会、真正解决问题,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必须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上,缺少的道德条件从改造人的性格开始,既保证个体的自由,又要它的多样性,从审美教育入手完善人的性格,人们可从中获得安慰和寄托。
艺术通过其游戏的特点来净化人们,逐渐达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康德与席勒都强调理想的人应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康德只是萌芽,更强调人的理性,而席勒则更强调人的感性。
席勒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家,他综合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脉相通的。
席勒运用美学原理,用艺术改造人的灵魂,旨在实现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张国发(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大庆163712)摘 要: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在我国各级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发展与实践探索历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尚存在理念认知偏差㊁现实选择两难㊁资源建设滞后㊁发展不均衡㊁制度建设缺失等现实困境㊂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体系㊁组织形式㊁评价体系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学校美育体系,并从学校 家庭 社会协同㊁大中小幼各学段协同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㊁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协同㊁德智体美劳融合等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开放发展格局㊂关键词:学校美育;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发展路径;美育体系;美育格局作者简介:张国发(1977 ),男,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㊂基金项目: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GBB1317002)㊂DOI 编码:10.13356/ki.jdnu.2095-0063.2021.03.016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3-0120-09 收稿日期:2021-03-28美育是审美教育㊁情操教育㊁心灵教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㊁陶冶情操㊁温润心灵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㊂①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㊂在我国各级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中,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㊁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能有机地融入德育㊁智育㊁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于学生道德情操发展㊁智力发展㊁身心健康养成和创造性劳动培养均有极大促进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德㊁智㊁体㊁劳的育人效果和育人长效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㊁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②进一步凸显了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地位,也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在具体实践中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不同区域学校㊁不同学段学校㊁城乡学校的美育工作发展还十分不平衡㊂梳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脉络,厘清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学校美育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㊂21第41卷 第3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1 No.3 2021年05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1 ①②参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第4版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㊂一、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美是纯洁道德㊁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㊂当前,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共识,但这一共识的取得,在教育方针上和实践探索上均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㊂1.学校美育的政策发展历程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把美视为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并且是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㊂20世纪初,美育被蔡元培等先行教育家引入中国,促进了同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我国现代美育理论正式生成㊂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教育理念和美育思想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与推广,因此这一时期只能算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和探索时期㊂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美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㊂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育被明确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但学校教育仍偏重智育,仅把美育视为德育的组成部分或有效路径,美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曾一度不再提及美育㊂伴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美育逐步重新受到重视,并经历了重启㊁发展㊁改革和体系化建设几个阶段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㊂①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使德育㊁智育㊁体育㊁美育㊁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相互渗透,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㊂②2002年,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对小学㊁初级中学㊁普通高级中学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㊁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做了明确规定㊂③2004年,教育部启动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④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11年,在总结多年来试验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正式实施该项目㊂⑤2005年,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项目一直持续至今,⑥ 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㊁专家讲学㊁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领略艺术经典㊁塑造健全人格的知名美育品牌㊂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1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③④⑤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jyb_sjzl /moe_177/tnull_2478.html,2021年3月10日㊂‘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7月25日, /gongbao /content /2003/content_62104.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体育㊁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2004年8月2日, /s78/A17/twys_left /moe_938/moe_939/s3276/201001/t20100128_80891.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 体育㊁艺术2+1项目”的通知“,2011年04月26日, /srcsite /A17/s7059/201104/t20110426_171748.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2006年5月17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8/200508/t20050818_80326.html,2021年3月10日㊂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并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等8门课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㊁制度化的轨道㊂①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都空前加大,但其关注点仍主要聚焦于艺术教育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校美育目标的界定,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美育的内涵,奠定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②进一步强化了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㊂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㊂为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㊂③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建设与改革方向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㊂④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十四项主要举措,清晰地规划出美育建设的时间表,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及改革举措㊂⑤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对学校美育系统性㊁一体化㊁一贯式的全方位改革方案㊂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文艺工作座谈会,再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研究并出台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构建全员㊁全过程㊁全方位 三全”育人格局,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美育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㊂2.学校美育的实践探索历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系列美育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创造性地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也不断探索学校美育发展新模式㊂2014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实施 高等学校㊁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㊁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简称 高参小”),其目的在于发挥北京高校㊁社会力量在体育㊁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从学校文化建设㊁学科课程教学㊁学生社团发展㊁教师培养培训㊁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对中小学进行重点支持,促进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小学的协作共建㊁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合力育人㊂截止到2020年9月,依托该项目研发形成了600多门课程,2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②③④⑤⑥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2006年3月8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4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28日, /zhengce /con⁃tent /2015-09/28/content_10196.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zhengce /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2日, /srcsite /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21年3月10日㊂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 /zhengce /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1年3月10日㊂完成140万课时,超过1万多名教员参与其中,惠及了全市166所小学的近40多万名学生,包括乡村学校近40所㊂①为切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㊁统筹整合㊁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至2018年4月,教育部分三批完成与31个省(区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的工作,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机制㊂2018年至今,教育部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㊁社团建设㊁工作坊建设㊁科学研究㊁辐射带动㊁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㊂2019年,教育部启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首批遴选20所高校试点,依托高校体育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㊁民族地区㊁边疆地区㊁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学体育美育日常化㊁多样化㊁特色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美育教育㊂政策上的推进和实践上的探索有效推进了学校美育工作㊂ 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由2015年的59.9万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2019年,全国小学的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07%,初中达到了96.12%,高中达到了93.26%,并且已经有9个省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㊂②二、学校美育的发展困境从对国家层面学校美育政策及各地典型实践的梳理来看,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美育不可谓不重视,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学校美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进程并不尽如人意㊂1.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学校美育固然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美育,它的范畴如何界定,它在学校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㊂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美育的认知进入了一个误区,即把美育当作一门单独的门类和专业来对待,并没有把审美和人文素养视作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㊂从美育的范畴来讲,长期以来,对于教师㊁学生㊁教学管理人员,甚或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常将美育等同于美术㊁音乐等艺术课程教育㊂这种一直以来的观念误区和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美育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通过 艺术渗透”的方式单向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㊂从美育在学校育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多年来教育界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立地位一直存在争论,在教育教学中也长期存在把智育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从而出现了重视智育㊁轻视美育,或者将美育简单地归为德育的从属性工作等不合理现象㊂理念认知偏差的困境导致学校美育工作的被边缘化或简单化,在中小学,美术㊁音乐等艺术3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李青:‘北京教育的一抹亮色 写在 高参小”项目实施六周年之际“,‘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4期,第39 41页㊂参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推进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24日, /fbh /live /2020/52806/sfcl /202012/t20201214_505281.html,2021年3月10日㊂类课程的所占比重较低㊁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且相关课程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校甚至将艺术类课时压缩,甚至取消,出现美育课程与文化课割裂甚至完全对立的现象㊂在高等院校,大多也仅仅是将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较少有将美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㊂2.现实选择两难的困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学校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培养㊁综合培养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这一点毋庸置疑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㊁工具化和短视化人才观的钳制和功利观的影响, 唯分数”的教育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家长和学校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认为高考不考艺术课程,而对其选择性漠视或寄希望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再补上美育这一课,严重制约了学校美育的正常发展㊂如在学前阶段,只要家庭条件相对宽裕,家长都会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艺体类特长班,对孩子的美育还是热火朝天的,但只要孩子一入小学,这种热情就快速消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数外等 主要”考试科目学得好不好㊁能不能升学㊁升到什么规格的学校,这些以 升学”为核心的话题才是学校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美育教育作为 不是很紧迫的任务”,自然而然被边缘化㊂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又面临毕业和就业(升学)的压力,现实的就业或升学竞争压力使大学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以及各种就业或升学需要的考级与考证上,从而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较少投入时间和精力顾及美育素质的提升㊂更为重要的是,升学㊁就业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成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因而对学校而言,在德智体美劳 五育”体系中也更关注学生的智育培养,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被置于从属地位㊂3.资源建设滞后的困境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对美育工作的投入,但总的来看,资金投入不足㊁场所设备短缺㊁师资不到位等问题依然较普遍存在㊂中小学的学科较为单一,艺术类课程开设主要根据统编教材,开设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都相对单一,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㊂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美育工作资源配备相对完善,但是除艺术类院校㊁师范类院校的美育师资和资源相对丰富外,大多数高校的美育学科建设㊁师资队伍建设㊁课程建设㊁场地器材建设等还无法满足美育工作需要㊂如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对高等学校美育课程设置㊁修读要求㊁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㊂根据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数应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 0.2%,其中专职教师应不低于艺术教师总数的50%,文件下达多年,也较少有高校能达到这一标准㊂4.发展不均衡的困境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不均衡体现在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㊁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㊂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小学的教育理念㊁家长观念较为先进,且美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资源相对丰富,除美育第一课堂外,还能开出形式相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㊁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投入到学生审美教育层面的更为稀少㊂特别是师资方面,在广大乡镇㊁农村区域或欠发达地区不仅美育的专业师资短缺,并且因客观条件所限,从业者多是非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㊂①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则主要受到不同地域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㊁政府政策引导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㊂42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①参见林慧㊁黄昕㊁林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 以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为例“,‘艺术教育“2021年第1期㊂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之间㊁城乡之间美育工作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 五育”的均衡化发展㊂①5.制度建设缺失的困境评价是对育人结果的客观检验和价值判断,它既具有导向与监督作用,同时也具有激励与保障作用㊂截至目前,我国对高校及中小学的各类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评价指标,评估㊁评价制度缺失,更谈不上科学㊁量化的审美素质要求㊂美育成效既不作为学校的评价内容也未作为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而缺少评价这一指挥棒,导致学校在资金㊁师资㊁资源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优先配备那些更 急需”的工作,这也是导致美育工作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另一方面,办学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城乡学校之间㊁高校与中小学之间㊁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深入交流,美育资源未能充分共享互补,也缺少相应的制度引导㊂三、学校美育的发展路径美育是一个系统性㊁整体性㊁终身性的概念,美育活动是脱离了生命阶段的约束而与个体长期相伴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全程性㊁全方位性的 一以贯之”的浸润式发展㊂开展学校美育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并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协同发展格局㊂(一)构建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落地㊁落实学校美育工作,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㊁学校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所在地域的特色美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至关重要㊂1.内容体系特色化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科学确定学校美育工作目标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学前教育阶段㊁义务教育阶段㊁高中阶段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表述㊂各级各类学校还应把美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㊂首先,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标‘意见“要求,进一步细化学校美育工作目标定位,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元素,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突出学校美育全方位育人功能㊂其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开发具有地域性㊁民族性的美育课程和教材,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 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美育内容体系㊂2.组织形式多元化‘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做了明确要求㊂在开展学校美育工作中首先还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㊂同时,不断创新美育形式,开展好艺术实践活动,将活动纳入学业要求㊂首先,建设校园艺术展演㊁校园艺术节等常态化机制,通过文艺比赛㊁艺术展演㊁艺术体验等途径,将美育教育推广惠及到全体学生㊂其次,充分利用名家讲座㊁社团活动㊁名师工作坊㊁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㊂再次,引导学生开展田野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切身感受美㊁发现美㊁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㊂②3.评价体系时代化521学校美育的发展历程㊁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①②参见刘伟杰㊁李海霞:‘ 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㊂参见刘志㊁梁晨曦:‘将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五育融合的有力抓手“,‘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㊂。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美育”,在理论上明确了美育的重要作 用。蔡元培在 1912年提出要把美育列 入教育方针,这一主张表明他也深刻认 识到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席勒 的“美育说”更有值得借鉴之处。
从社会文 化 大 环 境 来 看,当 代 经 济 的发展也 对 人 才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 行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中 就 提 出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共同发展, 将美育 在 法 律 上 纳 入 教 育 体 系。 此 外 还有一些 中 学 定 期 举 办 艺 术 展 览 或 是 组织学 生 去 美 术 馆 等。 从 个 人 的 角 度 来看,这一点也正是席勒“美育说”所根 本的出发点,美育可以实现人的精神自 由与解放,可以完满人的个性,使 人收 获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席勒认为艺术家是与政治完全独立的他们虽处于时代来净化他们使他们在娱乐中排除人性和粗野达到人性的完满与解放
《长江丛刊 》2018.09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曹鑫源 /郑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西方重要美学家,席 勒 的 突出贡献之一是明确提出了“美育说”。 《审美教 育 书 简 》是 席 勒 美 学 思 想 的 集 中体现,也正是在此书中席勒首次提出 “美育”的 概 念。 《审 美 教 育 书 简 》核 心 思想是“人们通过美走向自由”,将人的 自由与美育紧密联系。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美育
当代社 会 进 步 的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一 些问题,例如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失 衡,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破 裂 等 等,这 都使人们 感 觉 到 像 是 卡 夫 卡 笔 下 异 化 了的“甲 虫 ”。 人 们 现 在 享 受 快 节 奏 经 济发展的 同 时 忽 略 了 对 精 神 世 界 的 建 设。同时 一 味 追 求 经 济 的 进 步 也 使 我 们与自然之间不再融洽,我们不再拥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心境,也 没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 天”的美景。面对这 样一 种 情景,审美 教育的紧 迫 性 与 重 要 性 就 显 得 十 分 突 出。席勒 “美 育 说 ”中 所 提 到 的 感 性 与 理性相融 洽 的 状 态 是 我 们 所 共 同 追 求 的目的。
1795年 德国学者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著名学者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95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深刻的见解和广泛的思考引领着读者对艺术、美学和教育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对《审美教育书简》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从简到繁地探讨这部具有价值的著作。
我们来看看《审美教育书简》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
席勒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和美的统一”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精神力量,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
席勒还提出了以艺术和美学为教育基础的观点,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应该得到对艺术和美学的全面培养,以达到教育与美的统一。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美育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审美教育书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美的精神力量和教育与美的统一等深刻思考,还涉及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席勒通过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思想世界。
他在书中还对人的心灵、情感和理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呈现了一部思想的盛宴。
在整篇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审美教育书简》进行详细解读,并将这些重要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深入的延伸。
我也将在文中多次提及主题文字《审美教育书简》,以便加深我们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我还会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为大家呈现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审美教育书简》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美育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全面评估和撰写,我相信本文能够为大家呈现一篇有价值、深刻和广泛的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教育和美的统一”这一重要观点,是对审美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4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4.2007J OURNAL OF GU I Y ANG UN I VERSI T Y(总第8期)Social Sc ience(Quarterly)(G enera lNo.8)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刘继平(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人性;游戏;乌托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7)04-0028-04A R ealistic Consi deration of Schiller s Conception of A esthetic EducationLIU Ji p i n g(1.G u i yang U niversity,G uiyang G uizhou,550005,Ch i na;2.Co llege of Ch i 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H ua z hong N orma lU n i ve rsity,W uhan H ube,i430079,Chi na)Abstrac t:T h i s text analyzes Sch ill er,s concep tion o f aesthe ti c educati on fro m theo re ti ca l and realistic ang l es and ex p l ores its theo re tica l feasi b ility.H owever,due t o idea liza ti on o f educa ti onists and educa ti on approaches,the comp l ex ity o f actual soc i e t y and stability of hu m an na t ure,Schiller s Concepti on of A est hetic Educa tion is on l y a castl e i n Spa i n cau s i ng people to crave for,w hich can never be rea lized in rea l life.K ey word s:Sch ill er;thought o f aest hetic educa ti on;hu m an nature;ga m e;U top ia席勒的人性论美育思想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形式,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
其美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康德过渡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美学起了桥梁作用,其主要美学思想体现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一书中。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统治者穷奢极欲,席勒深切体验到封建专制的残暴,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实行共和主义的自由。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但作者并不赞同暴力革命。
他希望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完美的人性,通过审美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尖锐对立,解决人性的异化、理性对感性的压抑等问题,他说: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1]P48-49在席勒看来,这种完美人性的全面发展,惟一的通道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 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则与此相收稿日期:2007-08-15作者简介:刘继平(1969-),男,湖南邵阳人,贵阳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教学和行政工作。
反。
[1]P66通过审美,使人心既有松弛的解放也有专注的紧张,理想和现实、感性和理性、激情与理智均在审美鉴赏的愉悦中和谐一致。
人自身得到完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席勒美育思想的目的是要通过解决人性问题,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为此,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自然的人和理性的人,认为要达到理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的手段。
与此相对应,论述了两种冲动:认为 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的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作准备。
[2]P5-6席勒美育观理论上的可行性首先,席勒认为,美育能够解决下层社会的粗野: 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2]P25这种冲动通过审美是可以得到净化和陶冶的,特别是通过艺术。
在席勒看来:艺术虽与时代有联系,但因艺术家心中有一个由可能与必然性结合而产生的理想,他的创作是发自他心中纯正的理想性格,因而高尚的艺术不沾染任何时代的腐败,它超越时代,通过 幻觉 塑造一个优美的境界,使人脱离现实中粗野的世界,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优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心中感觉舒畅无比,在此过程中人性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因此,下层阶级的粗野是可以通过审美加以升华的。
其次,上流社会的腐败也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克服: 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幅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 高贵的事物一旦败坏就更为可恶 若是自然之子,超出常规,充其量变成一个疯子,而有教养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卑鄙之徒。
[2]P25在这里,席勒认为教养并不能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完善,上流社会的懒散和性格败坏惟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得以解决,通过塑造理想化的形象,能够使这些人懒散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其美好的典型所感动,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
总之,审美教育能够 在紧张的人身上恢复和谐,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复振奋,并以这样方式本诸它的本性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带回到绝对状态,使人成为一个他自身就是完整的整体。
[2]P88因此,只有在审美中,人的心灵才是真正得到了自由。
这种自由,席勒是通过游戏冲动来解决的,他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游戏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即审美假象来感化现实世界中人性之不足。
在席勒眼中艺术成为一个脱离现实实在的自觉世界,是一个具有 活的形象 的主客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想世界,在审美假象中,人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自由中无拘无束的翱翔。
由于 游戏 的自由特征,使得其对象具有了审美的因素。
在游戏冲动中人的想像力具有绝对的立法权,它自由地发挥作用,创造出独立于实体之外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感性形象,通过形象的感染,人性得到净化和升华。
席勒美育的现实性思考席勒美育为人性的改善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无论从教育者来源,教育的方式,还是从人性本身及现实的实况来说,都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而已。
就连席勒自己也怀疑: 真的存在着这样一个美的假象国家吗?在哪里可以找到它?按照需要,它存在于任何一个心绪高尚的灵魂之中;而按照实际,就象纯粹的教会或共和国一样,人们大概只能在个别少数卓越出众的人当中找到。
[2]P154所以我们说其审美思想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的实质席勒认为, 艺术家固然是时代之子,但如若他同时又是时代的学徒或时代的宠儿,那对他来说就糟了。
一个仁慈的神及时地把婴儿从他母亲的怀中夺走,用更好时代的乳汁来喂养他,让他在远方希腊的天空下长大成人。
当他变成成人之后,他 一个陌生的人 又回到他的世纪 他虽然取材于现在,但形式却取自更高贵的时代,甚至超越一切时代。
[2]P45所以在席勒看来,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脱离现实世界的。
而我们所谓的艺术家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同样受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制约,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成长起来的。
席勒之所以希望从外在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是由于席勒不满当时社会现状,但又不赞同暴力革命,希望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国家和平的结果。
他把古希腊人认为是人类的典范,但其实就是他认为的标准的希腊人, 它既不能够长期坚持在这个阶段上,也不可能进一步提高。
[2]P32故席勒的教育者其实质是宗教中的 神 ,只能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之中。
2.教育者的态度席勒在第九封信中说, 但是,艺术家是如何防范从各方面包围他的那个时代的腐败的呢?他蔑视时代的判断。
他是向上仰望他的尊严和法则,而不是向下瞧着幸福和需要。
他既摆脱了那种乐于在转瞬即逝的瞬间留下自己痕迹的虚夸的 经营 ,也摆脱了那种急不可待地要把绝对的尺度运用到贫乏的时代产物上面的热狂,他把现实的领域交给以此为家的知性,但是,他也努力从可能与必然的联系中创造理想。
他的这种理想,是用 幻觉 和真理塑造的,是用他想象力的游戏和他事业的严肃铸造的,是用一切感官的和精神的形式刻划出来的,并且不声不响地把它投入无限的时间之中。
[2]P46在席勒看来,不仅艺术家是来源于外界,他们的美育思想也是与这个世界隔隔不入的,他们对这个时代的一切采取蔑视的态度,完全用所谓 完美的神 那一套来教育改善人们,并以希腊的人作为完美人类的特征。
席勒认为, 理想的艺术必须脱离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所以,席勒的理想化教育在现实社会只能给人一种空虚的幻想。
3.教育的方式其具体的美育思想是以 游戏 来净化人的思想的,在席勒看来,人存在感性和理性两种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
它扬弃了人的人格性,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存在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人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