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b190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e.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引言过万重山,是一方壮丽而神秘的地理景观。
它饱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让人流连忘返。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过万重山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传递环保知识。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讲解过万重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
2.过万重山的生态保护–讲解过万重山的生态系统,包括动植物种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保护过万重山的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
3.传递环保知识–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研究,选择一个与过万重山相关的环境问题。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海报、PPT等,展示并传递环保知识。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问并回答问题,加深学习效果。
4.团队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团队合作任务。
–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解决一个与过万重山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生态保护和环保知识。
2.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并讨论过万重山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3.独立研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环境问题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结果呈现能力。
4.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所要求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任务。
2.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表现,评估他们对过万重山和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讨论和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2.过万重山的地理地图和照片3.与过万重山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源七、教学安排本教案将分为四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大约为45分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1f71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d.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使学生掌握 《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通过对《过万重山漫想》的欣赏和评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画,引出《过万重山漫想》的话题。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 《过万重山漫想》,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过万重山漫想》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388ef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e.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自读指导]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91b1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0.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标题: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过万重山漫想》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前期准备:1. 确保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准备课堂所需的教学材料,包括《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翻译和注释等。
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出示《过万重山漫想》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该诗的内容和主题。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分发《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记录下来。
3. 邀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步骤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发《过万重山漫想》的翻译和注释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评价和感受。
步骤四: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
2. 提供一些写作提示,例如描述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等。
3.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写作或小组合作写作,然后分享他们的作品。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过万重山漫想》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解答。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个人创作作品。
3.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享。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诗歌比赛,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自然景观和人生思考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f2d7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1.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单元 过万重山漫想
![《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单元 过万重山漫想](https://img.taocdn.com/s3/m/a196945bb52acfc789ebc9a9.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方案一根据单元教学要点的要求,教材重点是理清“漫想”的思路,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文章,体会关键语句的妙处。
第一课时第一步: 导入新课。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都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种想象,不受时空制约,你可以想到千年以上、万里以外;你可以想到各种美妙的境界,像珠圆玉润的声音;你可以想到壮丽的景象,像风云的舒卷。
今天我们就来看刘征先生是如何由三峡产生“漫想”的。
第二步: 解题。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打开文章思路的钥匙,也是理清思路的一个方法。
本文题目的结构是偏正式的,其中心词是“漫想”。
“漫”,不受拘束之意。
而这种不受拘束的“想”,不是漫无目的的想,而是受定语“过万重山”的限制,因此作者写作的重点已从题目中体现出来。
第三步: 梳理课文整体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通过对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第一,通过解题,了解文体及主要内容:第二,了解主要内容,概括大意:第三,概括每段段意,归纳文章层次。
因此,学习本文要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1)引起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明确: 起点在夔门,终点是船过三峡)(2)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3)归纳梳理全文思路。
全文思路紧扣题目,以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接着“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最后思路被打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中职语文《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
![中职语文《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cf4af790c69ec3d4bb7560.png)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课型新授授课班级授课时数2支点设计学习内容分析文章主旨结构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学情分析学生了解有关长江三峡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支点设计、合作探究(一)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二)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四、素质展示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例如: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 (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局限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五、目标生成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六、当堂达标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beb9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a.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拓展阅读材料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生能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理解作者的漫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2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思考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133 自主学习法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壮丽的山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山河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课文《过万重山漫想》。
142 新课讲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语文版语文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语文版语文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f2cf3c55270722182ef726.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自读指导]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df013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12.png)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c64a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5.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360b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6.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意象和象征;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意象和象征。
四、教学难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分析;2.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2.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归纳法: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本书吗?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吗?它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2. 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15分钟)•简要讲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段文学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并讨论其深层含义。
4. 归纳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象征(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归纳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和象征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评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的影响。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1f2e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7.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过万重山漫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 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准备: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复印件;2. 板书:诗歌标题、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过万重山漫想》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让学生默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给你什么感受?3. 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特点?Step 3: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例如:1. 诗歌由几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表达了什么内容?2.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有没有什么特点?Step 4: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以《过万重山漫想》为题,写一篇自己的诗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
Step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Step 6: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受?2. 你在创作诗歌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Step 7:课后拓展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其他诗歌作品,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一份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3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六课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3 《 语文版》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第六课 《过万重山漫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efef998e9951e79a892789.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重点: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一、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二、题解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三、介绍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正音:夔门 kuí耸峙 zhì攲侧 qī无恙 yàng 篙工 gāo抟 tuán 坼 chè燧 suì翎 líng 端倪 nì五、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
1-2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基础版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中职教育).docx
![基础版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中职教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5526b244028915f814dc24a.png)
△二十过万重山漫想1•理清“漫想”的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文章,体会关键语句的妙处。
3•深入理解本文的哲理,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全文主旨刘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引人入胜、启辿思维的好文章。
作者独辟蹊径,面 对三峡万重山奇景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排除万难、知难 而进的首创精神。
全文主旨非常明确,不是重在写“山”,而是着重写“想”。
(二)思路轨迹这篇文章初读给人以天马行空、云天雾地、不知去向的感觉,细读此文,才体会到全文 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其思路非常明晰。
从结构上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第二部分(3〜14段),写神思飞越的漫想。
第三部分(15〜16段),写过山后的喜悦。
它的总体思路是:所见——所想一一所感。
文帝第一部分写所见。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作者进入三峡总的感觉, 极言“山”之高。
接着,写见到的三峡奇景。
作者并没冇全面铺开写,而是集中笔墨点了四 个景观:“空间”、“江流”、“高山”、“阳光”。
看来是写“四”,其实是写“一”。
“空间变得 狭小了”,是因为山高形成的;"江流变得狂暴了”,是因为山高造成的;“太阳隐去”,也是 因为山高。
以上三个景观,是从侧而写“山”。
文中乂集中笔墨正而写“山”:“有的耸峙云 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而來”,“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文章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过渡时,写了这样几句话:“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 还是驶向未來?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 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 无踪了。
”这种写法,不同一般。
一般文章“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人写一通。
而作者在此 却处于“原始状态的空口中”。
这里是虚写还是实写呢?这是虚屮有实,以实为主,是实写, 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e5e449ec3d5bbfc0a745b.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2、品味文章语言3、探究课文主题思想二、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2、李建科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以画图的方式引入新课。
展示三峡的地图(二)探究新知1、正音耸峙(zhì)帚(zhǒu)篙(gāo)嘁(qī)千仞(rèn)舷(xi án)摧山坼地(chè)抟(tuán)翎毛(líng)燧(suì)脊(j ǐ)滔(tāo)2、文学常识刘征原名刘国正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
3、分析结构(1~2)作者对三峡的神往描写三峡景色引出遐想(3~14)作者漫想(5~16)呼应开头“穿过三峡”4、问题探究(1)分析题目:“万重山”指的是三峡,“万重”说明三峡的山多、险,“漫想”随意的不受拘束的畅想,托物言他。
(2)文章脉络①“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起点)②“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展开)③“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延伸)④“我的思想向着更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拓展)⑤“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深化)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终点)相对应的:现实——历史——未来——现实(3)三峡的特点:险奇(4)“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为什么强调“第一次”?为后文许多个“第一次”设伏,展开联想为一系列的疑问做铺垫。
(5)第二段最后一句表现了什么?作者的忧虑畏惧,为后文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勇敢地精神形成对比。
(6)“凭舷眺望”,联想到“第一个……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共同点:有探索精神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怕困难意志坚定有开拓精神。
(7)文中出现的三个“三峡”各自含义是?①开辟出来的一条水路②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困难和阻力③等待人们去开拓的未知领域(8)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什么苦难?时间上:不晚于春秋战国工具:独木船(原始简陋)态度:面对舆论压力微微一笑认识:高崖飞瀑礁石(有局限性)精神: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9)“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分析“不知道”:不是对困难一无所知,是在强调那种接二连三的困难是无法预料的“没有想”不是凭意气,是在强调明知有险却仍然勇往直前的精神(10)“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分析“曾经感到”:历经艰难穿过三峡“未曾感到”: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从事的事业所带来的的喜悦5、作者情感态度:歌颂了知难而进的精神,只有闯过艰难征途,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f2d9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e.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过万重山”诗歌的意境与主题,培养学生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与背诵;2. 写作指导与实践;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诗歌赏析与背诵 (30分钟)a) 教师朗读《过万重山》诗歌,并解读其意境与主题;b)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c) 学生逐句背诵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2. 写作指导与实践 (6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风光的美好与震撼人心的力量;b)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作文;c) 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并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d) 学生根据他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0分钟)a) 教师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目,如:“如果你是一座山峰,你会怎样看待万重山?”等;b)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c)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并从中汲取灵感。
四、教学评估1. 诗歌背诵与理解能力的评估:学生能够流利背诵诗歌《过万重山》,并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 写作水平的评估:学生的作文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感受,并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3.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回答内容创意独特,思维活跃,并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观察自然景观,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2. 邀请地理或旅游专家来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壮丽山河的背后故事;3.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欣赏与自然风光相关的绘画、摄影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写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与表达自然风光,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对自然环境和美的热爱之情。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中职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中职](https://img.taocdn.com/s3/m/d29e6c5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7.png)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中职中国是一个山水秀美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山脉,其中有许多山脉高耸入云,壮丽雄伟。
这些山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自然美景,也让我们对山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之情。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中职”来引导学生认识山脉的重要性和山脉对人类的影响。
首先,山脉是地球的骨架,对维持地球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山脉可以阻挡水流,形成河流,维持水循环的平衡;山脉可以阻挡风的流动,减少风灾的发生;山脉还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防止降水过多或过少。
通过这些教案,学生可以了解到山脉的重要地位,以及山脉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其次,山脉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山脉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山脉也是人们进行旅游和休闲的胜地,提供了许多户外运动的机会。
通过这些教案,学生可以了解到山脉给人类带来的资源和乐趣,增强对山脉的认知和热爱。
最后,山脉给我们带来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中国的山脉如黄山、华山、泰山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些山脉以其险峻、雄伟、秀美而吸引了大批游客。
此外,山脉也是一些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如中国的山水画、山歌、山寨等。
通过这些教案,学生可以了解到山脉的美丽和文化价值,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总之,“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中职”是一门有关山脉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山脉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了解山脉的地位、资源和景观,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并促使他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山脉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2bfbf484254b35eefd344f.png)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曾到过长江三峡。
当立于船头,看着东流的滔滔江水的时候,应该说浮想联翩的——我想到: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上帝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偏爱的。
因为她赐给了这个民族多少秀丽的名山、澎湃的大川。
而这山川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今天,让我们走进万重山,和刘征一起漫想。
一、解题:漫想:字面理解是“不受约束的想”,“随便的想”之意,表明作者并不是只就眼前所见之景而写景,而是以过三峡为缘由,通过引申、联想来表达某种理念,呈现思考的结论。
(文体:抒情散文)二、提问:本文的题旨由什么引发开来?(师生讨论,齐背《早发白帝城》)李白的二句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出示描写三峡的诗词:(幻灯片展示)《三峡歌》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登高》杜甫《上三峡》李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朝上黄牛,三暮竹太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四、幻灯片展示三峡风景图片教师小结五、投影字词: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坼(chè) 燧( 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六、思考:1.文章内容中能体现文题中的“过”的语句有哪些?请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
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
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
表明此处的“三峡”
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
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
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
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
“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
“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
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
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过夔门船过三峡
万
重两岸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山无数个第一人回到
漫联想千百年后人们崇敬眼前
想我们的精神
奇景(喜悦)
(艰险)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家教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去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
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
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妈妈,我要坐碰碰车。
”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狠劲一撞,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
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
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
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地动物,要孩子千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此蛇呀狼呀等恶毒地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点痴相。
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
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
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
”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胡冬梅《家教》)
下面三个短语时分别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
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
③虽然目光留恋,但是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
甲处填____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_______,丙处填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