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知识讲解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4.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本章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运动和力的关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运动和力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
三、教学方法:
小循环多反馈、四层次五环节教学,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学习方法:问题导学小组合作,自主复习,听练结合
四、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本章知识点
2.教师录制微课视频: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实例
五、教具学具使用:多媒体
典题引导:1.关于惯性的问答题:锤头松动时把锤柄往地上撞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几下,锤头自动套紧在锤柄上。
汇总,积极发言
2.验证实验:证明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证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复习反馈一;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物体受力情况
物体B 情况
1
不受力- 玄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受平衡力 受非平衡力一
\匀速直线
r 运动状态
J
不改变
运动状态嶷建
学生看书复习基础 学生 知识
自主 复 习, 形成 知识 框架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8《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简单的运动(基础) 知识讲解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简单的运动(基础)
撰稿:肖锋审稿:蒙阿妮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并且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3、理解路程—时间图象。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
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
(高清课堂《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363809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要点诠释: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描述、位置的相对性、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力的作用、摩擦力、二力平衡等。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数学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数学工具,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准备实例和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
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
【2018最新】力复习课评课稿-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力复习课评课稿
篇一:运动和力复习课评课
《运动和力》复习课评课
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复习课,在这节课上,张老师用它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幽默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好课。本堂课张老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把握学科特有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出示考纲要求、复习基础知识、中考真题赏析、课堂互动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张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1、在引入环节中:张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程标准中有关本章的考纲要求,然后话锋一转,“你们想知道近三年来我们德州市中考题中有关本章的题型有哪些吗?”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出示考纲要求和德州市近三年来考查的有关本章的题型,使学生对中考中对本章的要求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复习确立了复习的目标。
2、在基础复习环节,张老师结合考纲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章的各知识点进行逐一复习。在这一环节,张老师不是对知识简单地重复,而是采用问答、交流的形式进行复习,即对本章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又及时了解了学生本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补充,有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诸如机械运动、力、惯性、二力平衡等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方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 知识讲解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重心);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方法;
5、理解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6、知道二力平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
要点诠释: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或g=G/m,其中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运动和力 二力平衡 摩擦力 复习和总结 教案汇编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分析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
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导学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例、实验探究、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实验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会分析惯性现象、会设计惯性实验。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16面内容,知道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观点,并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观点,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学习活动2:阅读17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分析实验应用的方法,怎样控制变量和改变变量。
展示评价2:填表得出正确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学习活动3:阅读17面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说说你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展示评价3:1、学生说说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否正确
C.验证牛顿第一律定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在经验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
(二)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惯性,会分析惯性现象,知道惯性的利弊。
学习活动4:(1)阅读教材第18页,说一说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人教版 部编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全章】PPT教学课件
棉布
较大
较长
较慢
木板
小
最长
最慢
实验结论:
水平表面越 光滑 ,小车运动时受 到的阻力 越小 ,通过的距离 越长 , 运动时间 越长 ,速度减小得 越慢。
推理:
①阻力很小很小,运动距离 很长很长 ,速 度改变 很慢很慢 。 ②阻力为0(水平方向不受力作用),运动速 度 不改变 。 ③假如小车静止在水平面上,水平方向不受 力,你认为小车的运动状态又会如何?
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原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不受一切外力,一定保持静止 B.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是受了外力作用 C.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
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D.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2.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 外力都消失,那么它(C ) A.立即停下来 B.仍然做曲线运动 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逐渐停止
结论: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 体运动状态改变,不是因为不受力, 恰恰相反,是因为受到了力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 质
惯性实例1 惯性实例2 惯性实例3
?
讨论: 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4节 全章复习
三、达标反馈
1.重50牛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所需的牵引力为_______ 0 。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所受的各力突然消失, 则物体( A ) A.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继续向前运动,且速度越来越慢 C.慢慢停下来 D.立即静止 3.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D ) A 正在圆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 B 减速进站的火车 C 腾空加速上升的火箭 D 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 轿车
例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 的一种方法,下图A、B、C、D分别是用 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 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 衡力作用的是(D)
例4、瓷盘放在桌面上,分析能够平衡的二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瓷盘对桌面的压力和瓷盘所受的重力 B、瓷盘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瓷盘的支持 力 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对瓷盘的支持力 D、瓷盘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瓷盘的支持力
三、达标反馈
3.一气球下吊着一只吊篮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 向上减速 运 气球突然破裂,则气球破裂时物体将向________ 惯性要保持向上运动,重力又使它减小速度 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
4.如图所示,A、B、C、D四图中,F1、F2平衡的 是: (C )
例1、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且快慢不变, 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B ) A、始终不变 B、不断改变 C、有时改变,有时不变 D、无法确定
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全章】PPT教学课件
F2=3牛 F合=7牛 F1 = 4牛
大小:F=F1+F2 方向:同两力方向
F2=3牛
F1=7牛 F合 = 4牛
大小:F=F1-F2 方向:同较大力(F1)
Biblioteka Baidu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 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F=F1+F2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认 为:如果要使 一物体持续运 动,就必须对 它施加力的作 用。如果这个 力被撤消,物 体就会停止运
动。
意大利科学家伽 利略通过实验认 为:物体的运动 并不需要力维持, 运动之所以会停 下来,是因为受 到了摩擦阻力。
运动要靠力来 维持吗?
运动不需要力 来维持吗?
实验装置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8章运动和力【全章】 PPT教学课件
第八章 第一节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 会停下来
自由摆的秋千会停 下来
打出去的小球会停 下来
现象:列车、秋千、小球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 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问: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 物体上 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66《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巩固练习 (2)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2.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
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了解摩擦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北师大版(京改)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六、《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运动与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运动与力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运动与力的关系这一节在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对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本章内容至关重要。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就需要学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建立“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是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力图通过探究活动中的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对猜想内容加以概括,并以实例分析及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运动状态改变”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另一方面,教材提供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特别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分析,为教师课程的二次开发留足了空间,同时理论分析对八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而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实验加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受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规律,进而讨论并演示实验,理解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规律。设计课外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讨论推理、探究活动和事实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游戏活动和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
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
运动和力复习
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
课中实施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
(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主题:力和运动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复习内容分析
(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
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
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
复习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
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初中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关系》复习提纲及试题含答案5页
新课标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关系》复习提纲及试题(含答案)
一、运动状态:姓名
知识点梳理:
运动状态即:一个物体的运动的大小和方向
1、运动状态的改变(非平衡状态)有五种可能:①(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②(匀速圆周运动、曲线运动)。即,物体的速度或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我们就认为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状态不变(平衡状态)分两种:一是物体处于状态;二是物体做运动。这两种情况,物体运动的和都没有改变,就称为平衡状态。精典题目:
1.下列的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自行车匀速转弯
B、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加速运动
C、人造卫星绕着地球运动
D、小车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
知识点梳理:
1、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或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通常又叫做定律。
2、物体保持状态或状态的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之一,即不论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以及是否受力,都有。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其它因素(特别要注意与速度无关)。
3、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不可混淆。
4、注意: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惯性则是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只能说物体受到的作用,(能/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精典题目:
1.放学后,同学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小丽用力把球踢了出去,同时感到脚上有点疼,这是因为;足球可以在草地上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足球;最后停了下来是由于足球。
2.遇到冰冻天气,沪宁高速上汽车追尾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汽车具有,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另一方面,当路面结冰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变,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冰雪时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导学案(解析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例、实验探究、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实验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会分析惯性现象、会设计惯性实验。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16面内容,知道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观点,并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观点,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学习活动2:阅读17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分析实验应用的方法,怎样控制变量和改变变量。
展示评价2:填表得出正确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学习活动3:阅读17面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说说你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展示评价3:1、学生说说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否正确
C.验证牛顿第一律定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在经验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
(二)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惯性,会分析惯性现象,知道惯性的利弊。
学习活动4:(1)阅读教材第18页,说一说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重心);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理解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6、知道二力平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 。要点诠释: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或g=G/m ,其中g=9.8N/ ㎏,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时,质量m 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有些力(如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是它的球心。
知识点三、弹力
1、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要点诠释: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2、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2)弹簧测
力计的使用
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点;②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③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④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知识点四、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要点诠释:(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向与物体相对
运动的方向相反。
知识点五、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诠释:
对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
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 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
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
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
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知识点六、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要点诠释: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
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
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 ,或“由于惯性”,而
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知识点七、二力平衡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这两个力就叫做一对平衡力。
要点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