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补体溶血实验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补体溶血实验》课件

《补体溶血实验》课件

注意实验误差
补体溶血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对于结果的解读需考虑实验 误差的影响。如对结果有疑问, 可进行重复实验或采用其他检测
方法进行验证。
05
补体溶血实验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补体溶血实验在SL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检测到多种补体成 分的异常。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THANKS
感谢观看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 分,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能够 识别并清除被感染或受损的细胞

当补体系统被激活时,它能够通 过溶解细胞来清除病原体,这是
免疫系统的一种防御机制。
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
当补体系统被激活时,补体分 子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 细胞溶解。
通过检测溶解的红细胞数量, 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感染性休克
补体溶血实验可检测到感 染性休克患者血清中补体 活性的异常,有助于诊断 和评估病情。
肿瘤疾病
肺癌
补体溶血实验可检测到肺 癌患者血清中补体活性的 异常,有助于诊断和评估 病情。
肝癌
补体溶血实验可检测到肝 癌患者血清中补体活性的 异常,有助于诊断和评估 病情。
结直肠癌
补体溶血实验可检测到结 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补体活 性的异常,有助于诊断和 评估病情。
04
补体溶血实验结果解读
正常结果解读
正常结果
补体溶血实验结果正常,通常表 示受检者体内补体活性正常,免 疫系统功能正常。
解读
在正常结果下,无需特别关注或 采取治疗措施,但仍需关注身体 状况,定期进行体检。
异常结果解读
异常结果
补体溶血实验结果异常,通常表示受 检者体内补体活性异常,可能存在免 疫系统疾病或感染等情况。

补体溶血实验ppt课件

补体溶血实验ppt课件
.
2、替代途径(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 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 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 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 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 径。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 机制。其激活物是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 表面
.
3、MBL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 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 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BL相 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继而水解C4 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 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 补体活化途径。激活物(或激活剂)是炎 症期产生的蛋白和病原体。
实验三 补体溶血实验
.
补体溶血实验
补体: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 中及组织液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 和功能上连续反应的糖蛋白,是抗体 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在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大多以无 活性酶前体形式存在。
.
物理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 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 震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 体。
.
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
区别点 激活物
参与成分
经典途径 IgG1~3或IgM
与Ag复合物
C1~C9
旁路途径 脂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A和IgG4
C3,C5~C9, B、 P、D因子
MBL途径
MBL (甘露聚糖结 合凝集素 )
同经典途径
C3转化酶 C3转化酶
所需离子
C4b2b
C4b2b3b Ca2+ Mg2+
.
思考题
根据所给的条件,请预测哪几管会溶血? 哪几管不会溶血?请你详细分析溶血和不 溶血的原因。

补体溶血实验 PPT

补体溶血实验 PPT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 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 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 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 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 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 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 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 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 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 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 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实验结果
溶血:液体呈红色透明 不溶血:呈红细胞混悬液
思考题
根据所给的条件,请预测哪几管会溶血? 哪几管不会溶血?请你详细分析溶血和不 溶血的原因。
(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 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 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 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补体激活的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 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溶血反应: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 (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 存在时能发生凝集,若再有补体参与,红 血球则被溶解。
实验目的
掌握补体测定方法 加深了解补体的作用和激活条件
材料与试剂
试剂 1.抗原:2%绵羊红细胞 2.抗体:溶血素 3.补体:实验室常以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 材料: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实验方法
取试管4支,按下表加入各物
实验方法
将上述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30分钟观察 有无溶血现象。
将不溶血试管离心,3000rpm,5min, 使红细胞沉淀。

溶血实验

溶血实验

红细胞抗体,也称溶血素(3)补体
编辑ppt
3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 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 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 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 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 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 产生溶血现象。
编辑ppt
4
【实验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 SRBC)。
编辑ppt
1
薛 亚 (102015100பைடு நூலகம்) 付正阳 (1020151002) 王 淑 (1020151003) 李 飘 (1020151004)
编辑ppt
2
溶血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补体的性质与作用。 分析结果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
溶血反应是指补体参与的抗体致红细胞的 溶解反应.
参与反应的成分有:(1)红细胞(2)抗
① 0.5 0.5
0.5 0.5
② 0.5 0.5
--- 1.0
③ 0.5 ---
0.5 1.0
编辑ppt
6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 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血现象。
3.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 溶血。
【注意事项】
不要摇荡试管,红细胞离开机体是很容 易破裂的。
加样一定要精确,不要漏加。
2、抗体:溶血素(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
37℃水溶箱等。
编辑ppt
5
【实验方法】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表3-1加入各物 (容量单位均为ml)
表3-1 溶血试验加样表
管号 2%红细胞 溶血素(2单位) 补体(2单位) 生理盐水
编辑ppt
7

溶血实验(学校教学)

溶血实验(学校教学)

溶血实验(学校教学)溶血实验是用于检测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的实验。

在医学领域中,溶血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溶血性贫血、溶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在学校教学中,溶血实验也是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课程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探究细胞膜的特性。

实验原理:红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的。

磷脂按不同比例构成双层,膜蛋白则嵌入不同层,使红细胞膜形成一个半透膜。

当红细胞遭受各种不适宜条件的刺激时,红细胞膜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

在溶血实验中,我们可以用不同浓度的溶液、不同温度、不同酸碱度、不同离子强度以及某些药品等不同条件,模拟各种情况,检测红细胞受到刺激后的溶血情况,并通过透光度来判断溶血的程度。

透光度越高,说明溶血越严重。

实验材料:(1)静脉采集或角膜穿刺采集的新鲜、干燥的家兔或大鼠血液(2)PBS缓冲液(pH7.4)(3)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溶液(0.4%、0.8%、1%和2%)(5)1%的青霉素G钠盐(抗菌素)(6)磺胺甲基异噁唑(SMZ)(抗生素)(7)各种药物溶液(氯丙嗪、庆大霉素等)(必要时)(8)比色杯或离心管(9)分光光度计实验步骤:(1)将采集的血液静置30分钟后,从血浆中取出红细胞,用PBS缓冲液洗涤,洗涤3-4次。

(2)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于高浓度、低浓度盐溶液中,在37℃下孵育15-30分钟。

(3)将盐溶液中的红细胞离心,抽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540nm处的吸光度(A值)。

(4)将上述步骤重复3次,分别记录各组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5)将药物溶液加入到高浓度盐溶液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药物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注意事项:(1)应当保证血细胞的新鲜度,不可用冻存的血液进行实验。

(2)采血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以避免采血不充分、血液凝固等情况的发生。

(3)调配实验液时,应先将高浓度盐溶液及低浓度盐溶液制备好。

在实验过程中迅速调配获得所需浓度。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

溶血反应(hemolytic reaction)与补体结合试验(1)一、溶血反应免疫血清与其相应的抗原细胞(血球、细菌及其组织细胞)相遇,并在补体的参与下可出现溶细胞反应。

依抗原、抗体的种类不同可有溶血反应、溶菌反应等。

溶菌反应只在某些细菌中出现(如霍乱弧菌)。

应用溶血反应是补体结合反应中不可少的因素。

溶血反应是由于抗原(红血球)和抗体(溶血素)进行特异性的结合,并吸着了补体,而使红血球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溶解,于是产生了溶血现象。

1、材料(1)抗原:2%绵羊红血球;(2)抗体:溶血素;(3)补体:取健康豚鼠血清作为补体;(4)小试管、生理盐水、水浴箱。

2、方法(1)取小试管3只,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为毫升);(2)将上述3试管放在37℃水浴箱内15—30分钟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试管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结果1 0.5 0.5 0.5 0.52 0.4 0.5 —— 1.03 0.5 ——0.5 1.0二、补体结合反应当抗原与其对应的抗体结合时,所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从溶液中将补体吸着此即谓补体结合。

参与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是透明的溶液,故补体结合现象不能被肉眼看出来,因此必须借助溶血系统(溶血素及相对应的羊血球)作为指示剂,来判定媒质中有无游离的补体,近而推定媒质中未知抗原(或抗体)和已知抗体(或抗原)是否进行了特异性的结合。

本反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之常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特别诊断病毒疾病和梅毒。

由于参与本反应的各种成分间有着一定量的关系,因此在作本试验之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预备实验来确定各成分的使用量,故本反应的实验方法较为复杂。

本次实验以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其相对应的抗原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1、材料:(1)抗原:伤寒的抽出液;(2)抗体:伤寒杆菌的免疫血清;(3)补体:豚鼠血清;(4)溶血素:抗绵羊血细胞的兔血清;(5)2%绵羊红血球;(6)小试管、试管架、水浴锅。

补体溶血实验

补体溶血实验
实验安全操作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如正确 使用移液器、避免交叉污染等。在 实验过程中保持警惕,及时处理异 常情况。
06
实验拓展与应用前景
补体溶血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通过补体溶血实验可以检测某些疾病的存在,如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实验结果可 以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
THANKS
感谢观看
相关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补体系统研究深入
随着对补体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为补体溶血实验的进一步 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技术不断涌现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荧光标记、高通量测序等被应用于补体溶血实验中,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这些新技 术的应用为补体溶血实验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补体成分
02
补体系统包括多种成分,如C1、C2、C3、C4等,它们以级联
反应的形式被激活,并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
补体功能
03
补体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溶解细胞、促进炎症反应
、调节免疫应答等。
溶血反应原理
01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可激活
保持反应体系pH值在7.2-7.4之间,可用缓冲液进行调节,以确保 补体活性。
搅拌方式
在反应过程中轻轻搅拌混合液,以保证红细胞与补体充分接触。
溶血程度观察与记录
溶血现象观察
在反应结束后,观察混合 液的颜色变化,若出现红 色透明溶液,则表明红细 胞发生溶血。
溶血程度评估
根据混合液的颜色深浅和 透明度,可初步判断溶血 程度。可使用分光光度计 等仪器进行定量测定。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理解:1.补体的概念和性质2.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基本原理掌握:1.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2.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3.各种补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一、补体性质与活化途径(一)二、补体的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级联酶促反应特征、不耐热的糖蛋白,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成分(二)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如C1(q、r、s)、C2、C3……C9补体调节蛋白: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补体受体:C3R,CR1,CR2等(三)补体的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活化途径(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溶菌作用2.调理作用:C3b、iC3b、C4b3.炎症介质作用:C3a、C5a、C567生物学检测:总补体活性检测、单个补体活性检测免疫学检测:单个补体成分检测、补体受体成分检测二、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1.补体总活性测定原理反应系统的组成:抗原+Antibody->活化补体↓↓↓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待检测补体↓溶血反应(1)溶血反应:通过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作用于致敏红细胞,使红细胞表面形成若干孔,水分等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的肿胀破裂而溶血(2)CH50检测原理在溶血反应中,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补体含量为横坐标,溶血程度对补体含量依赖呈特殊的S型曲线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试验(CH50)(3)CH50(50% complement hemolysis):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补体50%溶血试验(CH50)2.实验材料(1)绵羊红细胞①使用等量或两倍的阿氏保存液混合,便于抗凝和储存②临用前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③使用浓度一般为2~5%(2)配制50%溶血标准管①2%SRBC悬液0.5ml+2.0ml蒸馏水使其溶解②加入2.0ml1.8%NaCl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③加入2%SRBC溶液0.5ml,即为50%溶血状态(3)溶血素(抗SRBC Ab)①用SRBC免疫家兔得到兔抗SRBC血清②试验前应预先加热(56℃,30min),灭活补体③滴定溶血素的效价:产生完全溶血的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的效价(4)缓冲液①磷酸盐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②pH应调至7.2-7.4之间③适量氯化钠保持等渗④并适量加入一些Ca2+和Mg2+(5)补体①作为待检对象:标本必须新鲜②作为主要试剂(单个补体检测):多采用豚鼠血清,必须新鲜-70℃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存在个体差异, 三只以上血清混合使用3.CH50检测方法判定标准与计算标准:选择溶血程度与50%溶血的标准管相近的两管,以溶血程度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终点管计算: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参考范围:50-100 U/ml4.临床意义CH50主要检测的是经典途径的补体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测定值过低或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血清中C4、C2、C3、C5等单个成份的含量三、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1.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对象主要包括:C3、C4、 C1q、B因子等2.测定方法:溶血法(检测单个补体的溶血活性)免疫化学法(测定补体含量)3.试验方法致敏SRBC+反应系统补体(缺待检成分)→不溶血致敏SRBC+反应系统补体(缺待检成分)+待检血清→溶血4.溶血法(1)原理: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IgG、IgM型)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细胞溶解(2)组成:①试剂指示系统(致敏SRBC)②试剂补体系统(待检补体缺失)③待检血清(是否含待检补体?)(3)试剂补体系统选用先天或人为导致的缺乏某单一补体成分的动物或人血清作为试剂,如人缺C2血清、豚鼠缺C4血清、小鼠缺C5血清、兔缺C6血清等(4)应用与评价①诊断补体某单个成分缺失或其含量正常但无溶血活性的先天性补体缺陷②定性方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③无需特殊仪器,快速,但灵敏度低,影响因素多四、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1.反应系统的组成:抗原+Antibody->活化补体→溶血反应2.概念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将免疫溶血作为指示系统,用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3.原理(1)三个系统(包括5个成分):①反应系统: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C1-9及其缓冲液③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SRBC抗体)常预先混合形成致敏红细胞(2)补体作用无特异性,既可与反应体系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也能与SRBCs结合(3)两个阶段:第一步:反应系统与补体系统作用第二步:指示系统(SRBCs)与剩余补体反应4.试验方法结果判定:(1)补体对照管 2U全溶,1U为全溶或略带少许RBC,0.5U应不溶(2)若0.5U补体对照管出现明显溶血,表示补体用量过多;如2U不出现溶血,表示补体用量不够(3)受检血清不溶血为阳性,溶血为阴性5.试验试剂(1)抗原和抗体的效价方法:方阵法进行滴定选择抗原与抗体二者都呈强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抗原和抗体的效价(1单位)在正式试验中,抗原一般采用2-4单位,抗体为4个单位(2)补体效价的滴定①一般用豚鼠补体②每次试验前均应滴定③温育后,能产生完全溶血的补体最少用量确定为1个单位,正式试验中使用2个单位(3)血清标本的处理①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及时分离血清,及时检验,或将血清保存在-20℃②血清在试验前应先加热56℃ 30min以破坏补体6.应用和评价(1)优点:①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效应,灵敏度较高②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试验条件要求低易于普及、结果易判断(2)缺点:①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琐②抗体必须为IgM或IgG五、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1.检测补体的单个成分及补体的活性测定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评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有重要意义(1)免疫性疾病①C1、C2、C3和Hf等缺陷②Ⅲ型超敏反应中C3aC5a等过敏毒素检测(2)遗传性疾病①C3缺陷导致的感染②C1抑制物缺陷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③I因子、H因子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等2.补体含量继发性降低的疾病(1)补体消耗增多: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2)细菌性感染,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导致补体水平降低(3)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导致体液大量丧失(4)补体合成不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营养不良等小结1.CH50试验的原理及方法学评价2.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结果解释复习思考题:1.名词概念:Complement、CH50 test、CFT(Complement Fixation Test)2.思考题:请例举其他有补体参与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或方法。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溶血活性。

通过该实验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补体系统的活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补体溶血实验是基于补体系统的活性进行的。

补体是一组在体内存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在溶血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补体反应: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是由抗体介导的,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了补体系统。

替代途径是由病原体直接激活补体系统。

两个途径都会导致补体蛋白质的活化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最终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溶解。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收集需要测试的血清样本,并离心分离血清。

2. 补体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补体溶液,可以选择使用兔补体或人补体。

3. 溶血试剂制备:制备一定浓度的溶血试剂,通常使用红细胞作为溶血试剂。

4. 实验组装:在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血清样本、补体溶液和溶血试剂。

5. 反应过程:将试管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使补体与红细胞发生反应。

6. 离心分离:离心沉淀,分离上清液和沉淀。

7. 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的吸光度,以评估溶血程度。

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通常以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来表示。

溶血百分比是指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所占的比例,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溶血试剂引起的红细胞溶解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高,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高,免疫功能较好。

2.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较低,说明补体系统活性较低,免疫功能可能存在问题。

3. 如果溶血百分比或溶血指数为0,说明补体系统无活性,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四、实验应用补体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和科研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研究新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临床上,补体溶血实验常用于以下方面:1.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性,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溶血素与补体激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4. 补体结合反应实验原理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参与本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待检系统,即为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抗体(或抗原);另一个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和其相应的溶血素。

待检抗原、抗体和补体作用后,再加入指示系统。

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相对应,两者特异性结合后激活补体,补体被消耗。

再加入的指示系统无补体结合,不出现溶血;若待检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不对应或缺少一方,补体不被激活,当指示系统加入后,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溶血现象。

5. 空斑形成实验是一种体外检测IgM、IgG类型抗体产生细胞的实验方法,又称空斑形成细胞(PFC)测定。

可作为评估药物影响抗体产生水平以及临床筛选抗肿瘤新药的重要依据。

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一定量的绵羊红细胞混合后,抗体形成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一个空斑即代表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一、SRBC的制备(一)无菌抽取绵羊血1.手术剪减去绵羊颈部毛发备皮,止血带扎住颈部,碘酒消毒,酒精棉球再擦拭。

2.抽取一定量的绵羊血,注入无菌玻璃瓶,轻轻摇晃获得抗凝绵羊血,摇晃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SRBC破裂。

(二)绵羊红细胞的制备1.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5ml抗凝绵羊血于试管中,共4支试管。

2.配平后对称放入离心机中2000rpm离心10分钟。

3.4支试管,胶头滴管吸去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后轻轻摇晃混匀。

4.再次配平后,2000rpm离心10分钟,2-3次。

5.吸去上清液,获得绵羊红细胞。

(三)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1.20%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2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用移液管再加入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

2.2%绵羊红细胞悬液制备在无菌实验室中,用移液枪吸取1ml绵羊红细胞于锥形瓶中,量筒量取49m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锥形瓶,混合均匀。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

离心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
悬液
将红细胞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制备成红细 胞悬液。
加样与反应
加入抗体
将制备好的红细胞悬液加入试管中,并加入相应的抗体。
37℃孵育
将试管放入37℃恒温箱中孵育30分钟,让红细胞与抗体充分 反应。
观察结果与记录
观察结果
观察试管中红细胞的变化 ,如溶血情况、凝集现象 等。
在临床诊断中,溶血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 溶血病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溶血实验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有望实现 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的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06
相关知识点链接
红细胞膜抗原与抗体结合位点
红细胞膜抗原
是指红细胞膜表面具有的特定抗原决定 簇,可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进而触发 溶血反应。
人O型红细胞
具有表面表达的抗原,可与抗人球蛋白抗体结合,观察是否发生溶血。
补体与缓冲液
豚鼠补体
可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溶解细胞,促进溶血反应。
Tris-HCl缓冲液
用于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保持实验条件的稳定。
03
实验步骤与方法
红细胞悬液制备
采血
从志愿者身上采集适量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
洗涤
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血浆和白细胞 。
结论
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抗体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验证了抗 体特异性的原理。同时,该实验结果可用于进一步探讨不同抗体与抗原 的结合机制。
补体活性评估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补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对红细胞溶解 的影响,评估补体的活性。
实验现象
在实验组中,加入补体后红细胞迅速溶解,产生 明显的溶血现象;而在对照组中,未加入补体的 红细胞溶解速度较慢。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册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补体的结构及功能。

2. 学习补体溶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操作方法。

3. 探究不同因素对补体溶血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补体系统中的9个蛋白质组成。

其中,C1~C9分别为补体的各个成分。

补体溶血实验是通过观察各个溶血系统中红细胞溶解的程度,来检测补体功能的一种方法。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量的补体、受试样品(如病人血清、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以及需要用到的试剂。

2. 将受试样品与补体混合,孵育一段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3. 将一定量的鲜红细胞悬液加入到孵育好的溶血系统中。

4. 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红细胞与溶血系统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5. 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红细胞的溶解程度。

6. 根据溶解程度,判断补体溶血实验是否呈阳性或阴性。

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不同因素对补体溶血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对补体的浓度进行了调整,发现补体浓度的升高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强度增大。

这是因为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后,溶血系统中的补体浓度越高,溶血效应越明显。

其次,我们做了不同的孵育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孵育时间的延长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生反应,孵育时间长,反应足够充分,溶血效应也越明显。

此外,我们还探究了红细胞浓度对补体溶血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浓度越高,溶血反应的强度越大。

这是因为,红细胞是溶血反应的靶细胞,红细胞浓度越高,则溶血系统中的红细胞越多,从而导致溶血效应的增强。

总结与展望补体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检测补体功能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补体的结构及功能,并学会了补体溶血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浓度、孵育时间和红细胞浓度是影响补体溶血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补体溶血的影响,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补体溶血实验来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补体溶血实验报告(3篇)

血清补体溶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补体溶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补体溶血活性的测定方法。

3. 分析血清补体溶血活性与疾病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一组糖蛋白组成。

在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补体系统被激活,发挥溶解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等作用。

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中补体活性的一种方法,通过测定血清对红细胞(如绵羊红细胞)的溶血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如下:1. 当血清中存在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时,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补体系统被激活,产生溶血效应,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

3. 通过测定溶血程度,可以评估血清中补体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1. 绵羊红细胞(SRBC)2. 待检血清3. 磷酸缓冲盐水(PBS)4. 2%葡萄糖溶液5. 吸管、试管、离心机、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1. 绵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将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

2. 待检血清的处理: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按1:10的比例稀释。

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加入2%葡萄糖溶液,实验组加入待检血清。

4. 混合:将2%红细胞悬液与血清混合,充分振荡,室温下放置30分钟。

5. 离心:将混合液以100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

6. 观察溶血现象: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记录溶血程度。

7. 计算溶血率:溶血率=实验组溶血程度-对照组溶血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溶血程度较低,实验组溶血程度较高,说明待检血清具有补体溶血活性。

2. 通过计算溶血率,可以评估待检血清中补体的活性。

六、讨论1. 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中补体活性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

2. 补体溶血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3. 本实验结果表明,待检血清具有补体溶血活性,可能与某种疾病相关。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实验-溶血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实验-溶血实验

原理:
Ag + Ab
经典激活途径
补体活化
裂解
材料:
1. 2%绵羊红细胞 2. 溶血素 3. 补体:豚鼠血清 4. NS 5. 试管、吸管、水浴箱等。
方法:
1.取试管四支,编号,按下表加入各物。 2.37℃水浴30min,判定结果。
0.25 0.5 0.5 0.75
结果:
1.管内液体透明呈红色为溶血。 2.管内液体浑浊呈浅红色为不溶血。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各管结果出现的原因
动物个体的选择
适龄、健康、体重符合要求
抗原的性质
二、免疫程序
免疫原的剂量 免疫间隔时间 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淋巴结
三、动物采血法
颈动脉采血法 家兔、绵羊、山羊 心脏采血法 家兔、豚鼠、大鼠、鸡 静脉采血法 家兔、山羊、绵羊
四、抗血清的鉴定
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双向免疫扩散法 抗体效价的鉴定 凝集试验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抗体亲合力的鉴定 抗体纯度的鉴定
实验内容
实验三 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原理。 2.熟悉溶血反应操作、结果观察,免疫血清制 备原理,操作过程及应用。 3.了解补体CH50的测定。
实验三 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
【原理】 山羊红细胞抗原与其相应抗体(溶血素)
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膜攻击作 用,最后导致红细胞溶解,发生溶血反应。
第7天 第12天 第15天
皮内
静脉
静脉
全血 20%悬液 20%悬液
2.0 1.0
2.0
材料:
1.动物 家兔、绵羊。 2.试剂 Alsever’s液、生理盐水、佐剂。 3.器材 注射器、碘酒、酒精、毛细滴管。
常用免疫接种技术

补体溶血反应

补体溶血反应

补体的溶血反应
原理:
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材料
1、抗原:2%绵羊红细胞(简称SRBC)。

2、抗体:溶血素(SRBC抗体)。

3、补体,新鲜豚鼠血清。

4、生理盐水。

5、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37℃水溶箱等。

步骤
1、取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物(容量单位均为ml)
管号2%红血球溶血素(2单位) 补体(2单位)生理盐水
10.5 0.5 0.5 0.5
2 0.5 0.5 - 1.0
3 0.5 - 0.5 1.0
2、将试管摇匀后置37℃水箱内:15—30分钟,取出观察有无溶
血现象;
结果观察
管底无血球沉淀,液体红色透明管为溶血。

注意事项
不要摇荡试管,红细胞离开机体是很容易破裂的。

加样一定要精确,不要漏加
附件13级护理本科补体溶血反应实验物品采购及具体安排。

1.13级护理本科班人数分别为62、64人实验课时2学时
实验分组,每班分12组,每组5-6人
2.实验材料请购:
1.绵羊血红细胞10ml 稀释成2%溶液
2.绵羊红细胞抗体50ml
3.豚鼠每班4只,共8只
4.生理盐水10瓶
5.5ml小试管每班36管,加示教6只,共82管。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结论

补体溶血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具有调节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其中,补体溶血反应是补体系统发挥重要作用的经典实验模型。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溶血反应,了解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掌握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了解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补体溶血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实验原理补体溶血反应是指补体系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实验中,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底物,抗SRBC抗体作为抗原,补体作为效应物,通过观察红细胞溶解程度,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

四、实验方法1. 制备SRBC悬液:将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制成2%的悬液。

2. 制备抗SRBC抗体:将家兔抗SRBC抗体用生理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抗体溶液。

3. 设置实验组:将抗体溶液、补体和SRBC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设置不同稀释度的抗体和补体溶液。

4. 对照组:设置只加抗体或只加补体的溶液。

5.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观察不同实验组中红细胞的溶解程度,记录最大稀释度。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中,随着抗体和补体浓度的增加,红细胞溶解程度逐渐增强。

2. 对照组中,仅加抗体或仅加补体的溶液,红细胞溶解程度不明显。

3.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表明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正确。

六、结论1. 补体系统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从而清除病原体。

2. 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可行,可用于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

3. 实验过程中,影响补体溶血反应的因素包括抗体和补体的浓度、温度、pH值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补体溶血反应在临床医学、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