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必修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基础字词梳理
(5)夹夹 夹. .道 袄
jiā jiá
(2)轴轴 压.线 轴.戏zh ózhuò u
(4)槛槛 门.车 槛.
jiàn kǎn
(6)蒙蒙蒙..骗古mměēnnɡɡ 蒙.昧ménɡ
《中国建筑的特征》基础字词梳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读准字音 2 写准字形 3 用准词语
高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缅.甸.(miǎn diàn) (3)屋檐.(yán ) (5)斗拱.(ɡǒnɡ) (7)接榫.(sǔn) (9)如翚.斯飞( huī ) (11)琉.璃.( liú·li ) (13)戗.兽( qiàng)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发掘 挖掘
(1)河北省文物工作者近期在位于承德市隆 化县的隆化窑遗址内, 发掘出1件残损的元代青 填 花瓷盖碗和4片青花瓷残片。 一
(2)甘州区充分 挖掘 、整合和利用文化旅游 填
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旅 游产业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一言辨异 (7)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yān)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 那殷.( yīn )实的生活图景。 (8)在钻头不断的切削.( xiāo)摩擦下,机器向下 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xuē)弱了。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辨 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指作品的内容。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2.辨析正误 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喜闻乐见 了一些大腕人物,但也有部分 .... 观众认为这台晚会大同小异 ,没有什么特色。 .... “喜闻乐见”不能带宾语,“大同小异”必须有比较 辨析:
的对象。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 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 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 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 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一、阅读第 1~2 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3.第 11 自然段在介绍第(七)个特点时,“大胆地用朱红 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一句中,“大胆”一词的作用 是什么? [对应考点:来自百度文库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提示:“大胆”一词,强调中国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具 匠心。建筑的色彩美,凸现了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
4.第 12 自然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有何好处? [对应考点:说明的方法]
《作为生物的社会》
当数字化与生活几成一体之时,当科学 与欲望的叠加打破现实与伦理的对称之际, 科学与道德命题也变得如此急迫。难道我 们就没有听见一种深沉的回声充盈于画面、 感动于内心吗?我们是谁?“科学无法代替 人生,对称方能平衡世界”,是某种科学意 识的普及,还是一种忧患道德的阐释? 走近 托马斯, 就会走进一个自然人文的世界!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课件: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2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 构提纲。 2、学习本文作为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 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 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 力。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3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54
巩固练习 : 1、完成“导学作业”。 2、200字左右介绍学校某处的建筑, 突出特征。 提高拓展 : 1、阅读课文其余部分,继续研究 说明内容、方法和角度。 2、收集具有相同特色的中西建筑 图片,比较异同。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55
探讨中国古建筑 的传统风格和现 代风格的交融?
26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四、斗拱
Baidu Nhomakorabea
2019年3月10日星期日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谈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课堂互动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一)整体把握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 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 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课堂互动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课堂互动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② 中间第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
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③ 文章第14~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
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④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 理解本文在论述问题时合理的顺序,学习作者善用比喻说明问题的 方法。
3. 了解梁思成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学习作者严谨的求 实态度,提高自己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 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2.掌握词义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承受托付。 妨碍: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语法。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课题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文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的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当然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3、在阅读鉴赏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4、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保护中国建筑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是对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偏弱。对不同地方的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好在文本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学习难度不大。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教学上尽量引导学生读文本,通过初读课文把握思路,通过研读品读体味语言的魅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加形象的学习情境。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六、教学过程
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5分钟师:看看身边的这些
建筑,说一说它们的
特征
师:看课件展示各民
族的建筑
课前说话练习
生:猜一猜是什么民
族的建筑。
多媒体展示建筑的
图片,很直观地让学
生去欣赏到各种建
筑,也有利于学生去
发现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
10分钟师:要求学生在3-5
分钟内理清中国建
筑的特征。
师:边提问学生边用
课件展示它们的特
征。
见“板书设计”,
使学生明确说明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38张PPT) (1)
斗 拱
斗拱侧面
在图中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
橫梁 斗拱
举架
立柱
(六)屋顶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翘起如翼”的屋顶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筒瓦、戗兽、脊吻
脊 吻 和 戗 兽
彩 绘
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
•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
影响。(引论)(1-2)
•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即:总体特征 (3-5)→ 结构特点(6-9)→外观、装饰、颜色 等(10-13)。
•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 (14-17)。
• 四、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 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 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18-20)
马来西亚双塔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 Burj Al-Arab酒店(又称阿拉 伯塔),唯一的八星级酒店。
凯旋门
华表
外国的纪念柱
黄鹤楼
鹳鹊楼
滕王阁
小结
•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
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
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你一定很熟悉自己家乡的房屋 建筑吧,想想:它们在哪些方 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词汇” 和“文法”?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建筑”一
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
23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4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摹 图状 表貌 举下 例定 子义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25
五、举折、举架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46
红色
国家大剧院内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47
珠 海 金 域 廊 院 小 区 规 划 图
对称 红色 屋顶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48
上 海 金 茂 大 厦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塔 式 轴 对 称
49
重庆人民大礼堂
红色 屋顶 彩绘 对称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6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7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下摹 定状 义貌
Biblioteka Baidu
(五)说明“举折, 举架”的作用,即 为了形成屋顶的斜 坡或曲面。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8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29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30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 (六)介绍屋顶,指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
案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
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
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
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
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
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
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
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
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
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
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
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
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
【教学课件】《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 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 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 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 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 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直到1931年。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 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 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来自百度文库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 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 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
教案
课文原文
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
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
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
1.授课;
2.分组讨论;
3.群体讨论;
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
1.教师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一一解说。
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
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①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②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庭院布局、装饰艺术等。
3. 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4. 中国建筑的区域特点: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边疆建筑等。
5. 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教学难点: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3. 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赏析2
●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ຫໍສະໝຸດ Baidu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①,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①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能力培养目标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