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物理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的八大策略
高中物理解题的八大策略1.先整体思考,再局部分析物理问题的构建,离不开相互作用的物体和所经历的过程。
题目呈现的常常是诸多的物体,系列的过程。
所以选好研究对象成为物理解题的首要。
先取整体作为对象,关注经历的全程,能避开相互作用的细节,看到问题的全貌,找到解题的径要。
若有必要,再由简到繁,隔离局部进行分析。
所以先整体思考,再局部分析,用好“整体法与隔离体法”,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2.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物理问题是事实的择要。
面对物理题目,依据已知的事实先做大约的猜想,再作小心的求证,既能找准方向,减少盲目,也便做出判断,调整方案。
所以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做到“先抬头看路,再低头拉车”,是物理解题的一般策略。
3.做顺逆双推,将已未搭桥问题的结论含藏于所呈的事实。
认真审题,挖掘隐藏的条件,依据物理的规律,做出合理的推演,就是所谓的“顺推”;紧扣设问,抓住问题的特点,依据物理的规律,做出逆向的推断,即是所谓的“逆推”。
问题的求解,就是寻找已知和未知的深层联系。
所以做顺逆双推,将已未搭桥,做好“逆推顺写,规范表述”,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4.略次要因素,建经典模型物理问题的呈现,其实是物理模型在流淌。
物理能力的核心就是能抓住关键,忽略次要,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物理的模型。
模型的经典,在于突出了事实的纲要,纲举便会目张;模型的灵动,在于蕴涵的方法普适,便于演变迁移。
所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经典模型,做到“分清主次,学会迁移”,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5.用条件微扰,将极值寻找物理问题的特色,在于其常常具有极值。
条件发生扰动,结果就会涨落,条件与结果的相互牵连,也暴露了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面对极值的问题,可以将“条件”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进行“微扰”,依据物理的规律,推演“结果”的变化,寻找其临界的条件,问题的极值便会在变化的范围中显现。
所以用好“条件微扰法”是解决有极值的物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6.引入共同量,寻找关联式物理问题的呈现,常常用到对比和类比。
初中物理:学习八大法
初中物理:学习八大法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物理学习非常重要,今天小瑞老师为大家盘点的是初中物理学习一定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期末复习前看看吧。
1概念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1.分类法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2公式学习物理的钥匙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 功能关系(八大考点)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功能关系(八大考点)考点一功的正负判断和大小计算1.功的正负判断方法(1)恒力功的判断:依据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来判断。
(2)曲线运动中功的判断:(3)依据能量变化来判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若有能量转化,则必有力对物体做功。
此法常用于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的判断。
2.恒力功的计算方法3.总功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先求合力F合,再用W总=F合l cos α求功,此法要求F合为恒力。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总=W 1+W 2+W 3+…求总功,注意代入“+”“-”再求和。
4.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方法常见情境方法概述微元法将物体的位移分割成许多小段,因小段很小,每一小段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视为恒力,这样就将变力做功转化为在无数个无穷小的位移方向上的恒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此法在中学阶段,常应用于求解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力做功问题 平均 力法在求解变力做功时,若物体受到的力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呈线性变化,即力均匀变化,则可以认为物体受到一大小为F =F 1+F 22的恒力作用,F 1、F 2分别为物体初、末态所受到的力,然后用公式W=F l cos α求此力所做的功图像法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化变力 为恒力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用W= Pt计算这是一种等效代换的观点,用W=Pt计算功时,必须满足变力的功率是不变的这一条件考点二功率的分析与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P=Wt。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浮力(三)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浮力(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十二章浮力(三)二. 重、难点浮力计算题的解决方法。
三. 知识点分析(一)求浮力的几种常用方法:1. 示重差法: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
即:F浮=G空-G液。
2. 压力差法: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向上-F向下。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当物体漂浮时,因上表面并未浸入液体中,所以F向下=0,此时漂浮物体所受的浮力为F浮=F向上(2)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下表面没有液体,也就不存在液体施加的向上的压强和压力,形不成“压力差”,故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F浮= 液gV排4. 从平衡力的角度建立求浮力的方程:(1)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F浮=G(2)物体受3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①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G+F=F浮②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反向时:G-F=F浮(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液的几种表达方法:1. 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 排液=V 物-V 露2. 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 排液=V 物3. 物体是空心体时:V 物=V 实+V 空(三)本章的计算题类型多,难度大 ,涉及的概念多,综合性强,解题时经常是两种以上的方法交叉使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因此,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仔细判断出物体所处的情景,学会并掌握画出不同的物理情景所对应的图景,做好受力分析,思路要灵活多变,只有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典型例题】[例1] 一空心银球在空气中称为牛,在水中称为牛,求银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银的密度是×103千克/米3)分析:设银球的体积为V 1,其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 ′,球壳部分的体积为V ,质量为m ,受到的重力为G ,银的密度为ρ,水的密度为1ρ银浸没在水中称时重为G ′,它在水中所受浮力为F 1。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四:导数法
- 1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导数法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在物理解题中用导数法,首先要把物理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在分析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物理规律,即函数,再求函数的导数,从而求解极值问题或其他问题,然后再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物理问题,明确其物理意义。
例1、两等量同种电荷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的分布图1.两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在y 坐标轴上的点的合成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为y 轴,则各点的电场强度可表示为:θcos )(222⋅+=y l Q k E =2222)(2yl yy l Q k +⋅+ 因为原点的电场强度00=E ,往上或往下的无穷远处的电场强度也为0,所以,从O 点向上或向下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定性的分析。
那么,在哪儿达到最大呢,需要定量的计算。
方法1.用三角函数法求导数θcos )(222⋅+=y l Q k E 中把θtan l y =代入得θθcos sin 222⋅=lkQ E 。
令=z θθcos sin 2,求导数θθθ32sin cos sin 2'-=z =)sin cos 2sin 22θθθ-(,欲使0'=z ,需0sin =θ(舍去)或0sin cos 222=-θθ即2tan =θ,此处,22ly =,将其代入得2max 934lkQE ⋅=。
- 2 - 方法2. 用代数法求导数E =2222)(2y l y y l Q k +⋅+,令2322)(-+⋅=y l y z ,对z 求导数得252222322)(3)('--+-+=y l y y l z ,令其分子为0,得22l y =,代入得2max 934lkQE ⋅=。
3.图象用Excel 作图,得到关于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在其中垂线上的分布的图象,图象的横轴y 表示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纵轴表示中垂线上各点的电场强度。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模型概述】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受力分析.(2)物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分析.(3)参考系的选择(通常选取地面).(4)做v-t图像(5)摩擦力做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6)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一、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1】如图所示,木板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在其最右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木块.已知木块的质量m=1kg,木板的质量M=4kg,长L=2.5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水平恒力F=20N拉木板,g取10m/s2,求:(1)木板的加速度;(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木板的上表面也粗糙,其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欲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需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多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4)若木板的长度、木块质量、木板的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不变,只将水平恒力增加为30N,则木块滑离木板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思路】(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2)让木板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位移之和等于板长求出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块的最大加速度,隔离对木板分析求出木板的加速度,抓住木板的加速度大于木块的加速度,求出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4)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相对加速度求所需时间.【答案】(1)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1s;(3)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25N;(4)木块滑离木板需要2s【解析】解:(1)木板受到的摩擦力F f=μ(M+m)g=10N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设拉力F作用t时间后撤去,木板的加速度为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a=﹣a′有at2=L解得:t=1s,即F作用的最短时间是1s.(3)设木块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块,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板,则对木板:F1﹣μ1mg﹣μ(M+m)g=Ma木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的条件:a木板>a木块解得:F>25N(4)木块的加速度木板的加速度=4.25m/s2木块滑离木板时,两者的位移关系为x木板﹣x木块=L即带入数据解得:t=2s【变式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木块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的铁块B(大小可忽略),铁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木块长L=1m,用F=5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铁块上,g取10m/s2.(1)若水平地面光滑,计算说明两木块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2)若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解题思路】(1)假设不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整体隔离法求出A、B之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比较,判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结合位移之差等于木块的长度求出运动的时间.【答案】(1)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为.【解析】(1)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μmg=0.3×10N=3N.假设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对AB整体分析得:F=(M+m)a对A,f AB=Ma代入数据解得:f AB=2.5N.因为f AB<f m,故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对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1mg=ma B,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μ2(m+M)g=Ma A根据题意有:x B﹣x A=L,,联立解得:.二、不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2】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 =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解题技巧总结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A.超声波B.次声波C.声波D.电磁波答案:D解析:卫星是在太空中的,超声波、次声波、声波都需要介质传播,而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使用的是电磁波。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D。
卫星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2、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课桌的高度为75dmB.真空中光速约为340m/sC.成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答案:C解析:A.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75cm,A不符合题意;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B不符合题意;C.成人跨一大步的距离约为1m,迈出时间约为1s,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是合理的,C符合题意;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C。
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3、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的密度比为3∶1,质量之比为2∶3,则甲、乙的体积比为()A.2∶1B.1∶2C.2∶9D.9∶2答案:C解析:由ρ=mV 可知,甲、乙的体积比为V甲V乙=m甲ρ甲m乙ρ乙=m甲ρ乙m乙ρ甲=23×13=29。
所以答案是:C。
根据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质量之比,由公式v=mρ求出甲和乙的体积,然后甲、乙的体积相除即可。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B.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C.一个鸡蛋质量约为5g D.人体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C答案:B解析:A.课桌的高度低于1m,A不符合题意;B.人脉搏1min钟跳跃60-100次,所以一次跳动用时约1s,B符合题意;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C不符合题意;D.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26℃,D不符合题意。
◇物理模型专题训练-2“平衡模型的八种方法”
◇物理模型专题训练-2“平衡模型的八种方法” 2015.9Aα物体的平衡问题,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运算 等多方面,数学、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高考中的热点。
动态平衡是与静止相对而言的,物体缓慢运动(移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即使有时合力不完全为零,也可近似地把物体当作平衡来处理,可以认为物体依然处于平衡状态,解决动态平衡的基本思路还是合力为零。
一、力的合成、分解法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的这两个分力势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1、一只质量为m 的蚂蚁,在半径为R 的半球形碗内爬行,在距碗底高R/2的A 点停下来,则蚂蚁在A 点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mg 21B 、m g 23C 、mg 231(D 、mg 22 2.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是球心,碗的内表面光滑。
一根轻质杆的两端固定有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m2. 当它们静止时,m1、m2与球心的连线跟水平面分别成60°,30°角,则碗对两小球的弹力大小之比是( ) A .1:2B .1:3C .1:3D .3:2二、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别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等于零的条件,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不宜分解待求力。
”1、如图所示,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细绳跨过滑轮连接物体A 和B , 物体B 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用 f 和 F N 分别表示地面对物体B 的摩擦力和 支持力,现将B 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和 F N 都变大; B 、f 和 F N 都变小; C 、f 增大, F N 减小; D 、f 减小, F N 增大;2、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平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的过程中则( A 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最新版)目录1.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概述2.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具体要求3.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注意事项正文【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概述】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是指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答题规范和步骤。
这种格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效率。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具体要求】1.选择题:选择题是初中物理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在回答选择题时,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
最后,选出正确答案并标明选项字母。
2.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题目给出的空白处填写适当的答案。
在回答填空题时,学生需要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点,注意单位的使用和数据的精度。
3.计算题:计算题是初中物理考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通常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
在回答计算题时,学生需要清晰地列出计算步骤,注意数据的代入和公式的使用。
4.实验题:实验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在回答实验题时,学生需要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注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论述题: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在回答论述题时,学生需要明确问题的核心,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注意事项】1.答题过程中,学生应保持字迹清晰,避免涂改。
2.在计算题和论述题中,学生需要清晰地列出计算步骤和论述逻辑。
3.在实验题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确保实验报告的准确性。
高中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一、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对称法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三、图象法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能力和作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四、假设法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五、整体、隔离法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六、图解法图解法是依据题意作出图形来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用于定性分析某些物理问题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解决物体受三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的平衡问题时,常应用此法.七、转换法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复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解答困难.此种情况应根据运动的相对性或牛顿第三定律转换参考系或研究对象,即所谓的转换法.应用此法,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解答过程一目了然.八、程序法所谓程序法,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正确划分出不同的过程,对每一过程,具体分析出其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各过程的具体特点列方程解题.利用程序法解题,关键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速度关系,即第1个过程的末速度是第二个过程的初速度;二是位移关系,即各段位移之和等于总位移.九、极端法有些物理问题,由于物理现象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变化复杂,同学们往往难以洞察其变化规律并做出迅速判断.但如果把问题推到极端状态下或特殊状态下进行分析,问题会立刻变得明朗直观,这种解题方法我们称之为极限思维法,也称为极端法.运用极限思维思想解决物理问题,关键是考虑将问题推向什么极端,即应选择好变量,所选择的变量要在变化过程中存在极值或临界值,然后从极端状态出发分析问题的变化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直接计算时可能非常繁琐,若取一个符合物理规律的特殊值代入,会快速准确而灵活地做出判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如果选择题各选项具有可参考性或相互排斥性,运用极端法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这更加突出了极端法的优势.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极值法常见的极值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指明某物理量有极值而要求其极值;另一类则是通过求出某物理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物理极值问题的两种典型解法.(1) 解法一是根据问题所给的物理现象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明确题中的物理量是在什么条件下取极值,或在出现极值时有何物理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或特征去寻找极值,这种方法更为突出了问题的物理本质,这种解法称之为解极值问题的物理方法.(2)解法二是由物理问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方程,然后根据这些方程进行数学推演,在推演中利用数学中已有的有关极值求法的结论而得到所求的极值,这种方法较侧重于数学的推演,这种方法称之为解极值问题的物理—数学方法.此类极值问题可用多种方法求解:①算术—几何平均数法,即a.如果两变数之和为一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乘积取极大值.b.如果两变数的积为一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取极小值.②利用二次函数判别式求极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具有以下性质:Δ=b2- 4ac>0——方程有两实数解;Δ=b2-4ac=0——方程有一实数解;Δ=b2-4ac<0——方程无实数解.利用上述性质,就可以求出能化为ax2+bx+c=0形式的函数的极值.十一、估算法物理估算,一般是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推算.物理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的物理问题,在符合精确度的前提下可以用近似的方法简捷处理;有的物理问题,由于本身条件的特殊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精确的计算.在这些情况下,估算就成为一种科学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十二、守恒思想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都集中地反映了自然界所存在的一种本质性的规律——“恒”.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物理规律,那么什么是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在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中,那个保持不变的“东西”才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物质世界存在着大量的守恒现象和守恒规律,才为我们处理物理问题提供了守恒的思想和方法.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守恒定律就是我们处理高中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分析物理现象中能量、机械能的转移和转换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思路.在变化复杂的物理过程中,把握住不变的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我罗列的也许不是很全面,但是这些思想方法的确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具体题目来分析理解,这对自己整个高中的物理学习甚至是数学、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物理思想方法总结
物理思想方法总结物理思想方法总结1一、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非常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纳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讨论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洁,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对称法对称性就是事物在改变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美丽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育同学的直觉思维力量.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三、图象法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亮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学问点.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力量和作图力量的综合表达.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成效.四、假设法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全都,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五、整体、隔离法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讨论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讨论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六、图解法图解法是根据题意作出图形来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既简洁明白、又形象直观,用于定性分析某些物理问题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殊是在解决物体受三个力(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的平衡问题时,常应用此法.七、转换法有些物理问题,由于运动过程冗杂或难以进行受力分析,造成解答困难.此种状况应依据运动的相对性或牛顿第三定律转换参考系或讨论对象,即所谓的转换法.应用此法,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解答过程一目了然.八、程序法所谓程序法,是按时间的先后挨次对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正确划分出不同的过程,对每一过程,详细分析出其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各过程的详细特点列方程解题.利用程序法解题,关键是正确选择讨论对象和物理过程,还要留意两点:一是留意速度关系,即第1个过程的末速度是其次个过程的初速度;二是位移关系,即各段位移之和等于总位移.九、极端法有些物理问题,由于物理现象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改变冗杂,同学们往往难以洞察其改变规律并做出快速推断.但假如把问题推到极端状态下或特别状态下进行分析,问题会立即变得明朗直观,这种解题方法我们称之为极限思维法,也称为极端法.运用极限思维思想解决物理问题,关键是考虑将问题推向什么极端,即应选择好变量,所选择的变量要在改变过程中存在极值或临界值,然后从极端状态动身分析问题的改变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直接计算时可能特别繁琐,若取一个符合物理规律的特别值代入,会快速精确而敏捷地做出推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假如选择题各选项具有可参考性或互相排斥性,运用极端法更简单选出正确答案,这更加突出了极端法的优势.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和制造性思维的培育.十、极值法常见的极值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指明某物理量有极值而要求其极值;另一类则是通过求出某物理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作为根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物理极值问题的两种典型解法.(1)解法一是依据问题所给的物理现象涉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明确题中的物理量是在什么条件下取极值,或在消失极值时有何物理特征,然后依据这些条件或特征去查找极值,这种方法更为突出了问题的物理本质,这种解法称之为解极值问题的物理方法. (2)解法二是由物理问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方程,然后依据这些方程进行数学推演,在推演中利用数学中已有的有关极值求法的结论而得到所求的极值,这种方法较侧重于数学的推演,这种方法称之为解极值问题的物理—数学方法.此类极值问题可用多种方法求解:①算术—几何平均数法,即a.假如两变数之和为肯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乘积取极大值.b.假如两变数的积为肯定值,则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取微小值.②利用二次函数判别式求极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具有以下性质:Δ=b2-4ac0——方程有两实数解;Δ=b2-4ac=0——方程有一实数解;Δ=b2-4ac0——方程无实数解.利用上述性质,就可以求出能化为ax2+bx+c=0形式的函数的极值.十一、估算法物理估算,一般是指根据肯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推算.物理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的物理问题,在符合精确度的前提下可以用近似的方法简捷处理;有的物理问题,由于本身条件的特别性,不需要也不行能进行精确的计算.在这些状况下,估算就成为一种科学而又有有用价值的特别方法.十二、守恒思想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都集中地反映了自然界所存在的一种本质性的规律——“恒”.学习物理学问是为了探究自然界的物理规律,那么什么是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在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中,那个保持不变的“东西”才是确定事物改变进展的本质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物质世界存在着大量的守恒现象和守恒规律,才为我们处理物理问题供应了守恒的思想和方法.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守恒定律就是我们处理高中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分析物理现象中能量、机械能的转移和转换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思路.在改变冗杂的物理过程中,把握住不变的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八年级物理答题模板
八年级物理答题模板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答题模板,涵盖了各种常见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一、填空题1.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 公式:$p = \frac{F}{S}$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4. 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5.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二、选择题1. 选择题的答题方法: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出草图帮助理解;其次要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要对答案进行检验,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 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概念辨析、规律应用、条件判断等。
3. 解题技巧:排除法、直接选择法、比较分析法等。
三、作图题1. 题目要求:根据题意,作出符合物理规律的示意图或光路图。
2. 解题方法: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物理规律;其次要细心画图,保证线条清晰、准确;最后要检查作图是否符合物理规律。
3. 常见类型:力的示意图、杠杆示意图、光路图等。
四、实验题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或验证物理理论。
2. 实验原理:根据实验目的和所学知识,确定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4.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顺序,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6. 误差分析: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找出误差原因,并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
7.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五、计算题1. 题目要求: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2. 解题方法:首先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物理公式或方程;最后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3. 常见类型:压强的计算、浮力的计算、功的计算等。
学习物理的八类基本方法
学习物理的八类基本方法学习物理是一个有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八类基本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1.系统学习法:物理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科,学习物理需要有大局观。
学习时应先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建立起整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再深入学习细节。
可以通过学习大纲、教材等逐步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2.深入理解法:物理学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为了提高理解力,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和实验。
4.精炼笔记法: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及时总结和整理所学内容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做笔记将知识点、原理和公式等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结构,并标注重点和难点。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方便复习和复习时的查阅。
5.动手实践法: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6.立体思维法:物理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是较为抽象和复杂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立体思维法。
通过动态模拟、图像变换、实物模型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象化,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7.积极解决问题法:物理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而积极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面对问题时,要坚持思考和动手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广泛寻求帮助和讨论交流,借助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解决问题。
8.全面复习法:物理学习是个累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复习巩固知识。
在复习时,要全面覆盖已学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复习,如笔记回顾、习题复习、模拟考试等。
通过不断重复学习和回顾,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典型例题及做题技巧
八年级物理典型例题及做题技巧一、运动和力的典型例题及技巧1. 例题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速度为公式,遇到紧急情况后开始刹车,经过公式停止运动。
求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解析首先进行单位换算,公式。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公式(其中公式为末速度,公式为初速度,公式)。
则公式,加速度大小为公式。
对于运动学问题,首先要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特别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在运用公式时,要准确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像本题中涉及到初速度、末速度、时间求加速度,就直接使用加速度定义式。
2. 例题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受到重力公式,求桌面受到的压力大小。
解析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公式等于物体的重力公式。
所以公式。
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根据二力平衡,压力和重力大小相等。
在分析这类问题时,要先判断物体的状态,再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来求解。
二、密度典型例题及技巧1. 例题一个质量为公式的铝块,已知铝的密度公式,求铝块的体积。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公式,可得公式。
把公式,公式代入公式,公式。
对于密度问题,牢记密度公式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公式和公式。
在解题时,先确定已知量,然后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例如质量单位公式和公式,体积单位公式、公式和公式之间的换算。
2. 例题有一个空心铜球,质量为公式,已知铜的密度公式,球的总体积为公式,求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析首先根据公式求出铜的实际体积。
把公式,公式代入得公式。
空心部分体积公式,公式,公式,所以公式。
对于空心物体问题,关键是求出物体实心部分的体积,然后用总体积减去实心部分体积得到空心部分体积。
要熟练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三、压强典型例题及技巧1. 例题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公式,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的重力公式,求木块对桌面的压强。
解析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公式。
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公式。
根据压强公式公式,可得公式。
计算固体压强时,先确定压力公式(在水平面上公式)和受力面积公式。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实用版】目录1.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重要性2.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基本要求3.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具体内容4.如何掌握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正文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重要性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答题格式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解题技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掌握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基本要求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要求简洁明了、步骤清晰、逻辑严谨。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如问题、计算、分析等。
2.解答过程:按照题目要求,分步骤进行解答,每个步骤要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3.表述方式:使用规范的物理术语和符号,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4.计算过程:对于需要计算的问题,要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包括公式、单位、计算结果等。
5.答案:在解答过程中得出的答案要准确无误,并与题目要求保持一致。
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的具体内容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题型的答题格式:1.选择题:首先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逐个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在解答过程中,要保持解答过程简洁,避免过多的解析。
2.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物理术语、公式或数据。
解答填空题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过程的完整性。
3.解答题:解答题是物理考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分步骤进行解答,注意逻辑性和严谨性。
如何掌握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要掌握物理八年级答题格式,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解题习惯,遵循规范的答题格式。
2.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每日一练)通用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日全食现象B.铅笔在水面“折断”C.树在水中的倒影D.花瓶在镜子中的像小答案:B解析:A:日全食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铅笔在水面“折断”是光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花瓶在镜子中的像小是光的反射现象,变小是视角变小的缘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折射现象是指当光由一种介质(比如水)斜射入第二介质(比如空气)时,在界面上部份光发生偏离原来路线而与原来路线产生夹角的现象。
水里筷子变弯、水中石头变浅、海市蜃楼、门上猫眼看人、放大镜、眼镜片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2、如图所示,鸳鸯火锅是特色饮食,煮火锅时观察到红汤先沸腾。
小陈同学通过调查,却发现红汤的沸点要高于清汤。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清汤沸腾前是从红汤中吸热,从而温度升高B.红汤液面上有一层油脂,减少了热量散失C.红汤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仍然在升高D.火锅内的牛油熔化时要放热答案:B解析:A.由图中可知,清汤与红汤之间有隔板挡住,无法进行热传递,故清汤无法从红汤中吸热,A不符合题意;B.红汤液面上有一层油脂,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B符合题意;C.红汤的主要成分是水,由水的沸腾特点可知,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C不符合题意;D.火锅内的牛油熔化时,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收热量,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B。
水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3、乘客乘竖直电梯下楼,下降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电梯做曲线运动B.0~20s电梯的速度越来越大C.0~5s电梯的平均速度大于5~10s的平均速度D.0~5s电梯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s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A.乘客乘竖直电梯下楼,做直线运动,不是曲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BCD.0~5s电梯的平均速度v1=s1t1=3m5s=0.6m/s5~15s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5~10s的平均速度等于5~15s的平均速度,15~20s的平均速度v2=s2t2=12m−3m15s−5s=0.9m/s15~20s的平均速度v3=s3t3=15m−12m20s−15s=0.6m/s0~20s电梯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0~5s电梯的平均速度小于5~10s的平均速度,0~5s电梯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s的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解题技巧总结(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2、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海右中学的全体师生高唱国歌。
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美D.节奏快答案:A高唱国歌,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答案:C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D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质量变小,介质变少,声音变小,故B错误;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疾病信息,故D正确。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解题技巧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甲装置中,空吊篮A重25N,B处绳子承受的拉力足够大,C处绳子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
小壮将A提升到高处,施加拉力F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乙,A上升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丙。
忽略绳重、摩擦、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滑轮所受的重力为15NB.在1~2s内克服滑轮重做的额外功为30JC.此装置最多能匀速运载160N重的货物D.此装置运载货物最高机械效率为92.5%答案:DA.由图可知,在1~2s内吊篮匀速上升,此时拉力为20N,该滑轮组n=2,则忽略绳重、摩擦、空气阻力,动滑轮的重力G=nF1−G A=2×20N-25N=15N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1~2s内克服滑轮重做的额外功W额=G动ℎ=G动vt=15N×2m/s×1s=30J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C处绳子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当拉力最大时,运载货物的重力最大G 大=nF大-G动-G A=2×100N-15N-25N=160N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运载货物的重力最大时,机械效率最高,此装置运载货物最高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100%=G大ℎ(G大+G吊篮+G动)ℎ×100%=160N160N大+25N+15N×100%=80%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某人将一箱书搬上楼,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所有的书一起搬上楼;二是先搬一部分上楼,再搬剩下的部分。
假设他上楼的速度相同,第一种方法搬书的功率为P1,效率为η1,第二种方法搬书的功率为P2,效率为η2,则()A.P1=P2,η1=η2B.P1>P2,η1>η2C.P1<P2,η1<η2D.P1>P2,η1=η2答案:B这箱书的重力一定,上楼的高度前后不变,根据W=Gh可得,两次所做的有用功(克服书的重力做的功)相等;方法一所做的额外功为一次克服人的重力所做的功,方法二所做的额外功为两次克服人的重力所做的功,因此方法二的额外功大于方法一的额外功,则方法二的总功大于方法一的总功,即方法一做功少一些,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可得,有η1>η2因上楼的速度相同,方法二需要上楼两次,则方法二上楼所用的时间是方法一的两倍,则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可得,两种方法搬书的功率分别为P1=W有+W人t=2W有+2W人2tP2=W有+2W人2t比较可知P1>P2综上所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期末专题关于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问题
八年级物理期末专题——关于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问题关于路程和时间的计算问题总是初学物理的难点所在。
本来这些问题在应用小学数学的知识来解决时同学们多数都能完成。
可是现在用物理方法来完成同学们就感到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要有一个转形期,这也非常正常。
不过在这个转形期,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练习来加快转形。
实际这部分内容只要多做一些练习就能“生巧”了。
这并不等于题海战术。
这部分内容就必须多做练习才行,你见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在遇到问题时就有思路了。
本周我们先来简单复习一下速度和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在考试时出现了,这说明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所必须会的。
)然后利用一些例题的讲解,来提高同学们审题时思维的高度。
最后通过一些练习来加强巩固。
1. 关于速度和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常用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速度的公式就是速度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内大体上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一般是随时间变化的。
所以为了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的快慢,把物体在这段时间里(或这段路程上)的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从而用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办法来求其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计算时,一定要明确物体是在哪段时间内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例如: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5分钟,接着以30米/秒的速度行驶15分钟,这列火车在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米秒秒米秒秒秒米秒,如果把求平均v =⨯⨯+⨯⨯⨯=205603015602060275//./速度公式写成米秒米秒米秒,显然是错误的。
v v v =+=+=12212203025(//)/此外,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要将休息时间加在总时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类物理解题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
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
如R=U/R、E=F/q等。
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
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
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
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
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
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
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
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六、归纳法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
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
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
比较法返回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辩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七、类比法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设推理法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研究对象,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
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1、物理过程假设2、物理线路假设3、推理过程假设4、临界状态假设5、矢量方向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