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主题及人物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
概括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一、《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如“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呐喊各篇人物及主题介绍PPT课件
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 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 野心,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他虽与七斤等 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 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 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5
•《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兔和猫》、 《社戏》、 《头发的故事》、《白光》
6
《呐喊》
• 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
• 背景: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
• 意图: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 化运动“呐喊”。
27
《白光》
•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 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 象。 • 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 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 的毒害。 • 陈世成一心想升官发财,但连续16回的落第, 粉碎了他的升官梦,勾起了他的发财欲望。 在幻觉中,银子发着白光,左转右拐地把他从 家引到山里。他追逐白光,最后溺死湖中。
孔乙己是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 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25
• 《鸭的喜剧》 •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他爱一
《呐喊》简介
《呐喊》简介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由鲁迅创作于20世纪初期。这部小说集以冷峻的写实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劣行。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潮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中的一篇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生活中的众多痛苦和不幸。鲁迅毫不回避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他以鲜明的形象和凄美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言谈举止逼真,他们的言语、行动和思想都饱含着真实的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主人公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内心。主人公从一个乡下人变成疯子,从“坐在冰凉的石头上,看见猫和狗聚在一堆”到“悲切地发出凄惨的求救声”,通过他的心理变化,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对于现实的呼喊和抗争。
《呐喊》的另一篇重要作品《孔乙己》也以其深入人心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主人公孔乙己这个可怜的人物,他被社
会的不公对待、歧视和嘲笑,最终逐渐走向悲剧。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鲁迅呼吁社会要关注底层人民,反对歧视和虐待。
整部《呐喊》都充满着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怒与无奈。鲁迅的写作风格直接、深刻地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人们对于社会真相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鲁迅的《呐喊》虽然短小,却包含了巨大的力量。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命运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这部作品的问世,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了新的阶段,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呐喊内容概括每章
呐喊内容概括每章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呐喊》的内容概括
2.概述《呐喊》各章的主要内容
3.总结《呐喊》的主要主题和意义
正文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不同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在第一章“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在第二章“阿 Q 正传”中,他通过阿 Q 这个典型的小人物,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在第三章“药”中,他描绘了一个因为迷信而受害的家庭的悲剧。在第四章“孔乙己”中,他描绘了一个因为社会的偏见和压迫而悲剧的知识分子。在第五章“白光”中,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的沦丧。
《呐喊》的主要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社会黑暗的揭示。鲁迅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呼吁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部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1页共1页
《呐喊》赏析
《呐喊》赏析
《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呐喊》进行赏析,从文学形式、主题思想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形式
《呐喊》是一部小说集,由鲁迅于1922年开始创作,于1923
年出版。整个作品共包括短篇小说五篇和杂文一篇。其中的短篇
小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和《明天》。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写作风格展示了鲁迅
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激烈抨击。
二、主题思想
《呐喊》的主题思想可以归纳为以“呐喊”为代表的对社会现实
的批判和反抗。作品中的狂人、阿Q等形象都是象征着活在社会
底层的人们,在抵抗社会压迫和深刻矛盾中的无力和绝望。通过
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鲁迅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改变的渴望和呼唤。鲁迅以深刻的洞察力
和尖锐的批评精神,让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公和荒诞有了更加
清晰的认识。
三、艺术价值
《呐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在文学形式上,鲁迅创新性地采用了内心独白、夹叙夹议
等手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鲜活力。其次,在人物塑造上,
鲁迅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边缘人物,或是
社会底层的弱者,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表现,鲁迅成功地引起了读
者的共鸣。最后,在情感表达上,鲁迅以激烈的情感和锐利的语言,让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力和文学张力,从而使《呐喊》成为了一部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总结起来,《呐喊》通过其独特的文学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和反抗的主题思想,同时具备着较高的艺术价值。鲁迅
呐喊内容概括每章
呐喊内容概括每章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呐喊》的内容概括
2.概述《呐喊》各章的主要内容
3.总结《呐喊》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短篇小说集,作者是鲁迅。这部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第一章,鲁迅通过“阿 Q 正传”讲述了一个被社会压迫的底层人物阿 Q 的悲惨命运。阿 Q 因为贫穷和丑陋,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但他却因为自卑和虚荣,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绝望。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药”讲述了一个因为家庭贫困而沦为乞丐的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为了生活,不得不乞讨,偷窃,甚至卖掉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以及人性的贪婪和无情。
第三章,“孔乙己”讲述了一个因为贫困而受到社会歧视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因为贫穷,无法上学,只能靠卖字为生。他因为自己的知识而感到自豪,但却因为贫穷而受到社会的嘲笑和歧视。这个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对知识的轻视,以及人性的冷漠和残忍。
《呐喊》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呐喊》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伟大作品,也是一部探索人性的深刻作品。它对我们理解人性,认识社会,探索人生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一、《狂人日记》
1 、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 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 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如“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 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呐喊人物情节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它由鲁迅撰写并于1922年发表,整部小说是一个由五个短篇组成的总集,主题贯穿全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批判。下面我们来分别梳理一下各个短篇及其主要人物。
第一篇:狂人日记
主要人物:狂人
本篇讲述了一个痴狂者的发狂日记,这个狂人名叫陆续,他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度过了七年。陆续的疯狂深深地打动了告别革命的鲁迅,它对于他的人生观与文学观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篇:孔乙己
主要人物:孔乙己和酒店老板
本篇讲述了孔乙己酗酒时对酒店老板的讥讽以及与他相遇后的命运。孔乙己不断地以自己的嘲弄来显示自己的高傲,这使得孔乙己在酒席上显得异常美丽,但同时也让他变得与世隔绝。这和现实社会的相关话题深度相似。
第三篇:药
主要人物:王海峰
本篇讲述了一名病人因为药物过敏而死亡的故事。王海峰作为新竹的著名医生,本应该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因为他
只贪图个人的荣誉和利益,而不给予患者应有的关注,导致了这份无法挽回的悲剧。
第四篇:风波
主要人物:田父
本篇讲述了田父与他的女儿的遭遇。田父与唐家人有着许多不解之缘,唐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位有名望的人,而田父的女儿则被赶出了家门。这个故事展示了传统观念的不合理之处以及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相互作用。
第五篇:故事新编
主要人物:无
本篇是鲁迅通过对多个故事的修改,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来展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试图重写经典故事,尝试改变中国文学的主题和结构,使其更契合新时代的文化发展。
以上便是《呐喊》的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这部小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披露了社会的黑暗侧面,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现实,提升人们的精神层面。
《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性格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明天》中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作文_杂志文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作文_
杂志文摘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2021年整理〗《呐喊》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呐喊》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写的15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一、《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如“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
呐喊主要内容
呐喊
一、简介
《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于1923年首次出版。这部作品
以鲁迅独特的笔触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呐喊》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二、作品分析
1. 内容概述
《呐喊》是由15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每个小说都独立存在,但又相互联系。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丑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精炼,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2. 主题思想
《呐喊》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首先,作品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通过描写农民、工人、学生等各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例如,《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
其次,作品对人性的探讨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呐喊》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虚伪、自卑的人物,他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丑陋和自私。
最后,作品关注个体命运,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小说中的人物多是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的命运往往被社会所束缚,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命运被社会所决定,无法改变。
3. 艺术特点
《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语言简练、富有力度。鲁迅的文字流畅而有力,用词精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现实。
《呐喊》主要情节
《呐喊》主要情节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品,以其独特
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对《呐喊》的
主要情节进行阐述。
《呐喊》整体以五个独立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人物
的个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展开。下面将按照故事顺序逐一介绍。
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许宝騄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被他所处的社会压迫得精神错乱的狂人的内心世界。他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和周围人的交往只是一种虚伪的表演,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这个故事揭示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
批判,以及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所受到的摧残。
第二个故事是《白光》。故事的主人公杨士勋是一个儿时受过
良好教育的人,但由于家庭的变故,他被迫放弃了学业,成为了
一个贫苦的农民。他经历了农村水灾、豪绅的压迫以及自然灾害,最终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走向疯狂。通过这个故事,鲁迅
探讨了贫困和社会不公对个体心理的伤害,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
命运的关注。
第三个故事是《故乡》。故事的主人公叶大嫂是一个生活在乡
村的劳动妇女,她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受尽虐待和奴役。她
渴望自由,而这种渴望最终导致了她与家人的矛盾和决裂。通过
描绘叶大嫂的形象,鲁迅对封建道德和社会观念进行了批判,并
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关注和呼吁。
第四个故事是《孔乙己》。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孔乙己,他因为出身低微和长相丑陋而备受歧视和嘲笑。
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但由于社会的不公和偏见,他最终
被逼上绝路。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命运,鲁迅对社会阶级固化和人
性的扭曲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最新《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两种层次的艺术形象在“吃人”这一核心点上互相扭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艺术叠影,将“病狂”和“清醒”统一起来。
⑸《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⑿《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⒀《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爱的抒情。
⒁《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是,在《一件小事》、《兔和猫》、《鸭的 喜剧》、《故乡》、《社戏》中,作者与第一 人称叙事者“我”的身份,难以区别,据对作 者生平考证,这些作品中的“故事”,可以说, 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遭遇,作者不但没 有站在“故事”之外,而是进入了“故事”之 中。换言之,作者基本上叙说的是“自己的故 事”,虽然也有一些补加、虚构、渲染,但作 品中,“我”的叙事主干,不能使人实现小说 应有的阅读期待(认识社会),反而容易引起 人们对作者生平的联想,对作者个人而不是社 会生活的认识。
Leabharlann Baidu
• 《兔和猫》、《鸭的喜剧》表达的是对生 命的创造,毁灭“太滥”的喟叹;对生命 强弱虐杀的悲悯。是鲁迅进化论思想与个 体生命感悟独有的结合。
• 《社戏》、《故乡》都有对少年生活的眷 顾,对成年生活的失望与厌倦。
• 总之这几个作品的话题显然是个别的,与 社会、时代的“反封建”、“揭露社会黑 暗、不平”等主题是有差异,有距离的。
• (1)主题及思想的取向 • 这14篇小说从表现的主题或思想的取向看,可以分两种 情况。一种是社会性论题,即与国家前途、大多数人生 存相关的话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处于文化或 舆论的中心;是知识阶层特别关心并力图给予解答的时 代课题,如,《狂人日记》展开的是反封建专制、揭露 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孔乙己》、《白光》表现科 举制度的罪恶、旧读书人的末路;《药》、《阿Q正 传》、《风波》都涉及到辛亥革命及以后的社会现实, 都沉重地表现了民众的不觉悟、麻木等精神创伤,即国 民性问题。《端午节》写知识分子软弱、模糊、逃避的 人生和精神状态;《故乡》和《头发的故事》情况比较 复杂,既有社会性、时代性的话题,又有个人化的话题。 这两篇小说都涉及国民麻木,改革艰难的思想。综上可 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取向几乎都体现了“五四” 时期的时代主题和人文关怀。
• 另外,《头发的故事》中,作者虽然不等 同于叙事者“我”,叙事格局与上述5篇有 区别,但其中主人公的言语行状又明显叠 合着鲁迅个人,可以说,作者仍然进入了 作品空间,仍然叙说了自己的遭遇与哀痛, 不过不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形式, 而是以作品中主人公的形式。
• 综上3点所述,《呐喊》中一部分作品具有 完整的小说形式,叙事对客体作了象征性 观照,作品意义指向了时代、社会的主题。 而另一类作品文体上更接近散文、小品形 式,叙事往往接近、重合、纪录作者个体 的生活、遭遇、心态;叙事的意义是个人 性而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思想指向虽 未脱离时代,但不是时代的主题。其思索 是随想式的、即兴的而不是深思熟虑的思 想形式。
• 另外几部作品就不是这样了。其话题明显 表现了个人性、一己性,与社会、时代虽 有一些联系(个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时 代),但不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家一看 即知的时代主题或热点。
• 《一件小事》是叙事者从一件小事对自我 “越来越看不起人”(即对民众觉悟的看 法)的思想的反省;这篇作品具有某种个 人的道德思想反省(如何看待下层民众, 如何看自己)的倾向,在鲁迅整个作品系 统中极为少见。
• (3)作者与叙事及作品中人物的关系 • 《呐喊》中,上述《狂人日记》等8篇,作 者明显退出故事空间,在叙事时,或用第 三人称全能全知的形式,站到故事之外; 或用按语形式(《狂人日记》),或用故 事特定人物身份的形式(《孔乙己》), 将作者自己与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者“我” 区别开来。总之,作者与作品空间,作品 人物不发生直接的牵连,作者通过不同叙 事方式讲的是“社会”上的生话、人事。
• 综上所述,《呐喊》的思想取向,前一类 作品是指向社会、时代,表达的是公认的 “五四”主题;后一类作品,从思想渊源、 范畴虽然也可以划入“五四”思潮的某一 方面,但从鲁迅个人经历来看,思想的指 向却在个人的某种或某方面的思绪与感受。 作品叙事构成的“意义”,近于散文的个 人性质而不具备小说的普遍性。
•
•
二、人物分类
• 《呐喊》中主要刻划了4种人的形象——先 驱者,旧读书人,农民和叠合着作者的 “我”。这里表现了鲁迅对他熟悉的中国 社会主要阶层的关注、忧虑,对中国社会 性质的认识(吃人),而且也显示了后来 终身坚持的文学和文化关怀的目的(立 人)。
• 1、先驱者、先觉者。主要表现在《狂人日 记》和《药》中。其形象内涵都有一个哀 痛内容:先驱者救群众,可被享用牺牲, 不被理解,甚至被加以迫害。“狂人”洞 悉统治者黑暗势力,“狮子似的凶心,兔 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深知几千年的 “仁义道德”根本要害是“吃人”;他 “诅咒吃人的人”,呼唤“真的人”和 “救救孩子”。可他被囚,被敌视,被人 目为疯子。夏瑜反对“满人”的天下,在 监狱还宣传“造反”,可没有人理解他, 不明白他说的“可怜”,非但如此,他想 拯救的百姓中的华家却用他的鲜血蘸馒头 去治病,他被杀头之前被人围观。
• 《头发的故事》中说“多少故人的脸都浮 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 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 一击不中,在监狱里受了一个多月的苦刑; 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 首也不知哪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 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 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这里表达的是长期停留在鲁迅心中并持续 了一生的一种情绪:革命者的孤独寂寞。
• 4、“我”——寻生命存在、寻路的知识者 • ①“我”。是一个频繁出现在多篇作品中,并以其语气, 语词所固有的冷峻、深沉的人格气质笼罩全本《呐喊》 叙事的人物。其中,在《一件小事》、《故乡》、《社 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等篇中,以第一人称 “我”的叙事者并兼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而这个 “我”的人、事、言、行及至举止,神态都重合作者本 人;而在《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虽然不是第一人称 叙事者,但其神情、话语也重合着鲁迅,不过是一个没 有以“我”的身份出现的“我”。这些作品中的“我” (包括N)是一个在世纪转换时期,在中西文化对撞的 背景下苦苦争扎的知识者,他最触目的特征是:寻找前 行的路径时,反思我的思想与情感。“我”的对人的看 法,我的希望,生命的感触。他踌躇,他苦思,他身心 交瘁,需要抚慰。
• (2)故事情节的形态。 • 从14篇作品的故事情节的形态来看,也可 以分为两种情形。《狂人日记》等8篇具有 小说常态常规的故事;独立、完整的时间、 空间及人物命运普遍的过程,是现实生活 的某种模拟,但并不等于现实生活,尤其 与作者个人生活不“接通”;具有象征性、 典型性,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某一面。
• 2、旧读书人——被科举制度所害,殉葬者 • 主要表现在《孔乙己》、《白光》两篇作品中。 这两部作品中的孔乙己、陈士成迷恋科举,尊崇 科举,终身沉溺于科举考试之路,可他们失败了, 成为畸形无用的人,或任人侮蔑、穷困潦倒而逝; 或精神变态、发狂,溺水而亡。仔细解读可以发 现,鲁迅如实细腻写出了他们畸形的人生,批判 他们沉溺、妄想的精神状态,但并不着意写他道 德、人格的低劣,相反,还隐含着叹息与怜悯, 鲁迅的愤怒与憎恨主要掷向造成这种人生的制度, 他给科举的末代士子留下了凄凉的潦倒末路之图。
• 综观上述《呐喊》中对4种形象的刻划及其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这样一种精神图景:“我”, 一个从旧社会中来、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知识 者,关注人生。首先,他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象他这样的救民救国的先驱,并不为民众理解, 或被害、或被享用牺牲,十分寂寞,没有好下场。 当然,也更发现广大的民众默默受着宰割,社会 无比黑暗,他哀痛他们的不幸,又愤怒他们的不 争。他往回看,十分熟悉他家族的前辈读书人的 潦倒末路,他为这样的人生作了最后的记录。可 是,“我”自己呢?正在寻找着前进的路径,寻 找着自我的意识和感觉:进化、人道、个性、故 乡、童年……。
• 3、农民——被吃,而又不觉悟,甚或参与“吃人”。 • 农民是鲁迅作品的描写最多,寄托感情深重的阶层。 《呐喊》主要见于《明天》、《风波》、《故乡》、 《阿Q正传》4篇作品。鲁迅在这4篇作品及其他大量作 品中塑造的农民形象最主要的特征是:被封建制度及各 种旧势力吞噬、残害、剥夺,又未能觉悟,甚至有时不 自觉地参与了“吃人”的活动。鲁迅写了单四嫂子的愚 昧、七斤一家和他的乡民们围绕着“辫子”、“皇帝坐 龙庭”经历了一场悲喜剧。在“虚惊”中表现了他们思 想的混乱、保守、怯懦、麻木。闰土是痛苦的,可“我” 因为他的“不争”而更痛苦。一个阿Q,写尽了鲁迅对 愚昧、麻木,被吃而不觉悟的农民(当然不仅仅是农民) 的忧伤与哀痛。
主题及人物分类
一、社会化/个人化的两种声音
• 社会化/个人化的两种声音 • 1930年以后出版的《呐喊》,一共14篇。仔细纵 览以后,就会发现,这14篇作品可以分为两种写 法,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特征,在主题取向、故 事组合、与作者的关系及构思趋向等方面,分别 显示了社会化与个人化的不同倾向与特点。 • 前者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风波》、《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 等8篇; • 后者有:《一件小事》、《兔和猫》、《故乡》、 《鸭的喜剧》、《社戏》 、《头发的故事》共6 篇。 • 下面从3个方面来看它们的区别。
• 另一类作品,即《一件小事》等6篇却不同,其 间的人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不具备独立性,而 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亲缘、叠合、甚至相同 的关系,与作者个人生活“接通”,上述6篇前5 篇经人考证都确系鲁迅个人生活的表现、记录, 勿庸争论。而《头发的故事》似乎是两人对话的 独立故事,但凡是了解鲁迅生平、思想者可以很 快明确地看出,其中N先生关于头发的遭遇、感 慨,关于“黄金世界”的说法,关于先驱者“死” 得寂寞的话语等等,都直接来自或吻合鲁迅本人。 正由于与鲁迅个人生平、思想、生活的过多重合, 这几部作品与前类作品相比较,其小说应有的象 征性、典型性,虚拟性被某种写实性、个人性消 解了,因此,这几部作品的文体体裁常常引起争 论,被人认为更接近散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