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实验报告明细流程步骤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实验报告明细流程步骤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实验报告明细流程步骤
1. 实验目的:通过双棱镜干涉测量钠光的波长,并掌握双棱镜干涉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2. 实验器材:光源、单色仪、双棱镜、厚度计、显微镜等。

3. 实验原理:
(1)光的干涉现象:光波的相互作用形成衍射和干涉现象,其中干涉现象的实质是光波的相位差引起的。

(2)双棱镜干涉:通过将光线分离成两条光线,再重合使二者产生干涉现象。

具有正交性的两束光的相位差与参考光屏幕上的亮纹位置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双棱镜干涉来测量光波的波长。

(3)钠光的光谱特性:钠光是光谱中最稳定的光线,其波长为589.0nm。

(1)调节光源:调节光源使光线垂直于光学轴线,以免在观测过程中出现偏差。

(2)调节单色仪:将单色光导入光学轴线上,调整单色仪光点到光学轴线上。

(3)调节双棱镜:将双棱镜放置在光路上,调整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保证两束光线重合。

(4)观察干涉花样:调整双棱镜的位置,观察干涉花样,确定亮纹位置。

(5)测量端点距离:用厚度计测量两条光线的端点距离,记为d。

(6)计算波长:根据原理,波长λ=2d×tanθ/2,其中θ为两束光线的夹角。

(7)重复测量: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际测量数据,计算出钠光的波长值为589.5nm,误差为
0.5nm,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了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长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对于光学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一、引言法国科学家菲涅尔用几个自己设计的新实验,在当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这些实验之一就有他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

与杨氏双缝干涉借助衍射形成分波面干涉不同,它利用棱镜形成“双缝”,并用毫米级的精度测量出纳米级的精度,它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测量技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对于以后微观物理学方面的实验仍然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本实验中通过用菲涅尔双棱镜对纳光波长的测量,要求我们掌握光的干涉有关原理及光学测量的基本技巧,特别要学习在光学实验中计算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各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1)菲涅尔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A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下图所示,当S点处的单色点光源从BC面入射时,通过ABD的光向下偏折,通过ACD的光向上偏折,形成如图所示的交叠区,并产生S1、S2两个虚的点光源,于是在交叠区两个虚光源发出的相干光发生干涉;干涉条纹间距为X=Dλ/d (1);其中d是两个虚光源之间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λ是光的波长。

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可直接读出条纹间距X的值,D可直接由导轨上的直尺读出。

观察屏 S点光源通过双棱镜的折射2)虚光源间距的测量:使用二次成像法,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L,当D>4f时,可以移动L在测微目镜中观察到两虚光源的放大像和缩小像,读出虚光源像的间距d1,d2;有几何光学可知:d=(d 1d 2) 1/2;带入即可求出虚光源间距d 的值。

(由于制图不太准,图上显示的两个焦距f 略有差异,实际是相同的)3) 实验时我们利用以上原理来对未知量条纹间距X ,及虚光源间距d ;并且将点光源换成线光源使衍射条纹由点变线,增强了条纹的亮度,方便读数测量。

三、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双棱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线光源和透镜; 右图为测微目镜的结构图:使用时调节目镜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使之能清晰地看到分划板的准线及刻度线;而后调节测微目镜与待测实像的距离使像清晰无视差并且便于测量。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光波波长
【实验目的】
1. 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干涉现象 2. 掌握获得双光束干涉的一种方法, 进一步理
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3.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返回
【简要原理】
相干光是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常用的获得相干光的 方法有双缝、 双面镜、 双棱镜及洛埃镜等, 它们都是属于双缝干 涉实验的同一类型。 利用相干光产生的干涉图样, 可以测定单色 光的波长。 本实验是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
d x
D
式中 D 为狭缝到观测屏的距离,d 为两虚光源 S1 和 S2 的距
离,x 为条纹间距。 测得 D 、d 及 x , 即可求的波长 .
返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仪器用具】
光具座、双棱镜、可调狭缝、会聚透镜、测微目镜、钠光灯
可调狭缝
会聚透镜
测微目镜
钠光灯
双棱镜
光具座
电源
返回
单色光从狭缝 S 射出, 经双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光,它们好像 是分别从虚光源 S1 和 S2发出的, 它们是相干光。 于是在两束相干 光重叠的区域内产生干涉现象,如图。在该区域内放置的观察屏上 可以观察到明暗交替的等间距的干涉条纹,条纹的取向与狭缝平行。
M P S1
S
S2
N
D
E F
下一页
光波的波长由下式确定:

利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利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利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分割波前实现双光束干涉的方法;2. 观察光场空间相干性;3.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光波波长。

【仪器及用具】钠光灯、双棱镜、光具座、凸透镜、测微目镜、单缝、辅助棒。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两个独立的光源(除激光光源外)不可能产生干涉。

要观察干涉现象必须用光学方法将一个原始光点(振源)分成两个位相差不变的辐射中心,即造成“相干光源”。

分割的方法有两种,即波前分割法和振辐分割法,波前分割的装置有双面镜,双棱镜等,。

本实验采用菲涅耳双棱镜进行波前分割,从而获得相干光,实现光的干涉。

Q-钠光灯 1L -透镜 S-单缝 B-双棱镜 2L -辅助成像透镜 M-测微目 图18-1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长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8-1所示。

,各器件均安置在光具座上,Q 为钠光灯;S 为宽度及取向可调单缝;透镜1L 将光源Q 发出的光会聚于单缝S 上,以提高照明单缝上的光强度;B 为双棱镜;1L 为辅助成像透镜,用来测量两虚光源1S 、2S 之间的距离d ;M 为测微目镜。

菲涅耳双棱镜是由两块底边相接、折射棱角 小于1°的直角棱镜组成的。

从单缝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形成两束犹如从虚光源发出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并且在相遇点有恒定相位差的相干光束,它们在空间传播时,有一部分彼此重叠而形成干涉场。

如图18-2所示.图18-2设由双棱镜B 所产生的两相干虚光源1S 、2S 间距为d ,观察屏P 到1S 、2S 平面的距离为D 。

若P 上的0P 点到1S 和2S 的距离相等,则1S 和2S 发出的光波到0P 的光程也相等,因而在0P 点相互加强而形成中央明条纹(零级干涉条纹)。

设1S 和2S 到屏上任一点k P 的光程差为D ,k P 与的距0P 离为k X ,则当d <<D 和k X <<D 时,可得到kX d D∆=(18-1) 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K =0、1、2、···)时,得到明条纹。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分析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分析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实验目的】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仪器和用具】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成S 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1S 和2S 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21P P 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图1双棱镜干涉实验光路 图2 双棱镜结构设两虚光源1S 和2S 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x Dd∆=λ (1) 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1)式计算出光波波长.【实验内容】1.调节共轴(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0S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2)点亮光源0S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21P P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当移动白屏时,叠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调节使之共轴.2.调节干涉条纹(1)减小狭缝S 的宽度,绕系统的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转双棱镜A B ,当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从测微目镜中可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在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为便于测量,将双棱镜或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狭缝S 的缝宽,以保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注:双棱镜和狭缝的距离不宜过小,因为减小它们的距离,1S 和2S 间距也将减小,这对d 的测量不利.)3.测量与计算(1)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如,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测出n 条(10~20条)干涉条纹的间距x ,除以n ,即得x ∆.测量时,先使目镜叉丝对准某亮纹(或暗纹)的中心,然后旋转测微螺旋,使叉丝移过n 个条纹,读出两次读数,重复测量几次,求出x ∆.(2)用光具座支架中心间距测量狭缝至观察屏的距离D.由于狭缝平面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且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叉丝)平面也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所以必须进行修正,以免导致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测量几次,求出D .(3)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参见图3,保持狭缝S 与双棱镜AB 的位置不变,即与测量干涉条纹间距x ∆时的相同(问:为什么不许动?),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放置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移动测微目镜使它到狭缝S 的距离f D '>'4,然后维持恒定,沿光具座前后移动透镜L ',就可以在L '的两个不同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1S 和2S 经透镜所成的实像1S '和2S ',其中一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实像.分别测得两放大像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像的间距2d ,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光源的间距d .多测几次,取平均值d .21d d d =(2)图3 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4)用所测得的x ∆、D 、d 值,代入式(1),求出光源的波长λ.(5)计算波长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4.注意事项(1)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数装置的分格精度,要注意防止回程差,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测量装置要保持稳定.(2)在测量D 值时,因为狭缝平面和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平面均不和光具座滑块的读数准线(支架中心)共面,必须引入相应的修正,否则将引起较大的系统误差.(3)测量1d 、2d 时,由于透镜像差的影响,将引入较大误差,可在透镜L '上加一直径约lcm 的圆孔光阑(用黑纸)以增加1d 、2d 测量的精确度.(可对比一下加或不加光阑的测量结果.)【思考题】1.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何缝要很窄且严格平行于双棱镜脊才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试证明公式21d d d =.附:测量钠光波长数据记录与处理D = (mm) x ∆= (mm)x D d ∆=λ=Dd d x 21∆不确定度计算举例:用双棱镜测量光源的波长(λ)实验,测量公式为:Dn x d d 121∆=λ 式中1d 为两虚光源经透镜1L 所成二亮线(光源实像)的间距,2d 为透镜移至2L 二亮线的间距,D 为虚光源到其实像的距离。

实验十九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一、实验目的要求

实验十九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一、实验目的要求

实验十九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一、实验目的要求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光的干涉现象,掌握获得双光束干涉的一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基本条件。

2.掌握在光具座上对光具组进行调整的技术。

.学会利用双棱镜粗略地测定光波的波长。

二、仪器用具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单色光源、米尺三、实验原理两个独立的光源不能产生干涉,必需用光学的方法,将一个原始光源(振源)分成两个位相差不变的幅射中心,即造成“相干光源”。

单色光源M发出的光从S狭缝射出,经过双棱镜的折射产生两个虚像S1、S2它们是相干光源,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的区域P1P2内,光强分布不均匀。

在某些地方表示为减弱,结果屏幕上形成明暗交替的等宽线形条纹。

设d为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D为虚光源所在平面至观察屏幕P的距离,且d《D,干涉条纹宽度∆X,则实验所用光波滤入可由下式表示:上式表明只要测出d、D和∆X,就可以求出光波波长。

四、实验步骤1.将单色光源M,狭缝S,双棱镜B与测微目镜P按图三所示次序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整它们的中心高度,使其共轴。

2.点亮光源,使M发出的光照亮狭缝S,并使双棱镜底面与光束垂直,调节光源或狭缝,使狭缝射出的光能对称地照射在双棱镜钝角棱的两侧。

3.调节测微目镜,使从目镜中能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4.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宽度∆X,因为任意两纹之间距相等,可先使目镜叉丝对准某亮纹中心读出测量值,然后旋转测微螺旋,使叉丝移过3个条纹,再读出测量值,这两次读数之差,除以3,即为条纹宽度,重复测量2次,求取平均值。

5.用米尺测出由狭缝到测微目镜叉丝平面的距离D 。

6.用透镜两次成法测两虚光源之间距d 。

在测微目镜和狭缝固定的情况下(D>4f /)前后移动透镜,分别测得到两次清晰成像,测量此实像的间距d 1和d 2值,代人,求出d 值。

7.将所测得的∆X 、d 、D 代入求出光波波长。

实验记录:测量次数12X1和X2,测3个条纹X1X2X1X2∆X=(X2-X1)/3∆X D77.8cm d1和d2d1d2λ=波长标准值λ标=5893Å五、问题,思考题1:双棱镜是怎样实现双光束干涉的?是否在空间任何位置都能观察到双棱镜产生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宽度,数目曲哪些因素决定?2:分析本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实验仪器】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会聚于狭缝S,使S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图1 图2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x d d∆'=λ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实验内容】1.调节共轴(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会聚透镜L,狭缝S,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2)点亮光源M,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当移动白屏时,叠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调节使之共轴.2.调节干涉条纹(1)减小狭缝S 的宽度,绕系统的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转双棱镜AB,当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从测微目镜中可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在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为便于测量,将双棱镜或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狭缝S的缝宽,以保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注:双棱镜和狭缝的距离不宜过小,因为减小它们的距离,S1、S 2间距也将减小,这对d '的测量不利.)3.测量与计算(1)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测出n 条(10~20条) 干涉条纹的间距x ,除以n,即得x ∆.测量时,先使目镜叉丝对准某亮纹(或暗纹)的中心,然后旋转测微螺旋,使叉丝移过n 个条纹,读出两次读数.重复测量几次,求出x ∆. (2)用光具座支架中心间距测量狭缝至观察屏的距离d .由于狭缝平面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且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叉丝)平面也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所以必须进行修正,以免导致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测量几次,求出d .(3)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参见图3,保持狭缝S 与双棱镜AB 的位置不变,即与测量干涉条纹间距x ∆时的相同(问:为什么不许动?),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放置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移动测微目镜使它到狭缝S 的距离f d '>4,然后维持恒定.沿光具座前后移动透镜L ',就可以在L '的两个不同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S1和S 2经透镜所成的实像1S '和2S ',其中一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实像.分别测得两放大像像的间距2d ,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光源取平均值d '. 的间距d '.多测几次,21d d d ='图3(4)用所测得的x ∆、d '、d 值,代入式(7—1),求出光源的波长λ.(5)计算波长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注意事项】(1)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数装置的分格精度,要注意防止回程差,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测量装置要保持稳定.(2)在测量d 值时,因为狭缝平面和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平面均不和光具座滑块的读数准线(支架中心)共面,必须引人相应的修正(例如,GP 一78型光具座,狭缝平面位置的修正量为42。

双棱镜测光波波长

双棱镜测光波波长

双棱镜测光波波长采用分波阵面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干光源,双棱镜颇具有代表性。

虽然在激光出现之后,设法获得相干光源的工作已不如早期那样的重要,但双棱镜干涉在实验构思及装置调整等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1.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2.用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3.学习光具座的调节,熟悉基本光学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图1 双棱镜干涉原理图双棱镜可看作是由两个折射棱角α很小(小于1°)的直角棱镜底边相接而成。

借助于双棱镜可使从光源S发出的光的波阵面沿两个不同方向传播。

相当于虚光源S1发出的两束相干光。

在两束光交迭空间的任何位置上将有干涉发生,在该区域及S2内可以接受并观察到干涉条纹。

双棱镜干涉条纹间距的计算方法,与扬氏双缝干涉的计算方法相同。

在图2中,若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S至观察屏的距离为D,P0为屏上与S1及S2等距离的点,在该点处两束光波的光程差为零,因而两光波相互加强而成零级的亮条纹。

在P0点的两边还排列着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图2 几何关系图设S 1和S 2到屏上距P 0点的距离为x k 的P k 点的光程差为δ,当D >>d 、D >>x 时,有d Dx δk=(1)根据相干条件,当光程差δ满足:)2(2λδk ±=时,即在λk dD x ±=(k=0、1、2…)处,产生亮条纹;)2)(12(λδ−±=k 时,即在λ)12(−±=k dD x (k=1、2…)处,产生暗条纹。

这样,两相邻亮条纹的距离为:λdDx x x k k =−=∆+1 (2) 如果测得D ,d 及∆x 便可由(2)式求出λ值。

【实验步骤】1、实验仪器的调整:如图3调节光源,聚光镜,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望远镜的同轴等高。

具体步骤如下:①取下所有元件,调节钠灯,聚光镜和望远镜的同轴等高,要求在三者靠近时通过调节聚光镜的高低使得在望远镜中看到均匀明亮的视场,在三者相离比较远时调节望远镜的倾斜使得光斑出于望远镜视场中央。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摘要:本实验通过使用双棱镜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

首先使用可见光源发出的光波通过一个狭缝进入光源之后,然后经过一片镜片透射并折射至一个反射镜上。

反射镜会将光波反射回来,经过同样的路径返回光源。

之后,光波会经过双棱镜,在双棱镜的相交面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通过测量条纹的间距,计算得到光波的波长。

最后,将测得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引言:干涉是一种波动现象,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光学领域。

双棱镜干涉仪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光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双棱镜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验证光波的波动性,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实验原理:双棱镜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干涉现象的实验仪器。

当光波通过双棱镜时,由于两个棱镜的角度不同,光束在接触面的交叉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

在干涉区域内,光波的相位差会导致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出现。

当两束光波经过双棱镜后重新重叠时,如果它们的相位差是整数倍的2π,就会产生干涉增强,形成明纹;如果相位差是奇数倍的π,就会产生干涉抵消,形成暗纹。

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与光波的波长和棱镜的几何参数有关。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就可以反推出光波的波长。

实验步骤:1.将可见光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使得光线能够通过狭缝。

2.调节狭缝的宽度,使得透过狭缝的光线足够亮且窄。

3.将一片透明的玻璃片放置在光源上,将折射后的光线引导到反射镜上。

4.调节反射镜的角度,使得反射后的光线能够重新射回光源。

5.将双棱镜放置在光源后面,并调节双棱镜的间距和入射角度。

6.在干涉区域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并使用目镜测量明纹和暗纹之间的距离。

7.重复实验,测量多组数据,计算光波的波长。

8.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

数据记录和计算:根据测量得到的干涉条纹间距和棱镜的几何参数,我计算出了不同光波波长下的相位差。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m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和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束光干涉的方法,观察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的理解;2.学习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进一步熟悉测微目镜的使用与测量方法;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深刻理解多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有关调节方法.·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等.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6-1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折射面折射棱角图6-1 双棱镜示意图·实验原理狭缝光源S发射的光束,经双棱镜折射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它们的重叠区内,将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两束相干光可认为是由实际光源S的两个虚像S1、S2发出的,称S1、S2为虚光源.如图6-2所示.S S1 S2O Ex2a图6-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点为对称点上下展开.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疏.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Dd∆=λ(6-1)式中d为两虚光源S1、S2间的距离、x∆为干涉条纹间距、D为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由(6-1)式可知,测得相邻条纹间距x∆、狭缝(光源)到测微目镜分化板的距离D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便可求出入射光的波长λ.·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按图6-3布置光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图6-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点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光具座上只放光源、狭缝、透镜,观察屏放在测微目镜位置.调狭缝中心与透镜的主光轴共轴,并使主光轴平行于导轨(共轴等高调节方法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再放入双棱镜,并调节左右高低,使屏上出现两个强度相同、等高并列的虚光源的像.最后用测微目镜代替观察屏,调节测微目镜,使两个虚光源的像位于测微目镜中心.2.调节狭缝与双棱镜的棱脊平行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观察者在双棱镜的另一侧,逆着光路透过双棱镜观察,直到同时看到两个虚光源为止. 二、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取下透镜,缩小狭缝,并用目镜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出现.若没有,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使能清楚地看出干涉条纹为止,再适当调节缝宽,使干涉条纹较清晰.三、测干涉条纹宽度∆x调节狭缝、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目镜视野中至少能够看清15条以上的干涉条纹(条纹宽度不能过窄).将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锁紧,(在后期的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能移动双棱镜的位置)将目镜叉丝对准所选定的某条暗纹的一侧,从镜里的标尺及旋钮上记下读数x 1,再转动旋钮,使叉丝经10条暗纹的同侧,记下读数x 2,由(6-2)式即可求得x ∆,如图6-4.测3-5组,取平均.10||21x x x -=∆ (6-2)x∆图6-4 干涉条纹的宽度四、测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D双棱镜的楔角小于1°,可近似认为虚光源与狭缝在同一平面,测量过程中,我们是用测微目镜进行观察的,因此D 实际上应该为狭缝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由于狭缝所在平面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不重合,并且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也不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重合,因此必须进行修正.如图6-5所示,e s Y Y D s e ∆+∆+-= (6-3)式中s Y 为狭缝滑座中心的位置;e Y 为测微目镜滑座中心的位置;s ∆为狭缝到滑座中心的距离,00.42≈∆s mm ;e ∆为测微目镜分划板到滑座中心的距离,15.37≈∆e mm .图6-5 狭缝到观察屏的修正距离五、测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将测微目镜取下,插入光屏,移动光屏使狭缝到光屏的距离大于辅助透镜焦距的4倍,固定光屏.将凸透镜置于双棱镜与光屏之间,移动透镜,在光屏上可有两次呈像,此时可利用二次呈像法测虚光源的距离.测量之前要利用小像追大像法再次调共轴(调节过程见薄透镜焦距测定).而若光具座较短或透镜焦距过小,此时虚光源经透镜只能呈一次像,此时只能用物距像距法测虚两光源的距离(两虚光源的像,应为两条亮度相同的平行线).YeYs Ye-YsΔS ΔeD1.二次呈像法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 需借助透镜将两条虚光源成像在测微目镜叉丝板上进行测量.当虚光源平面与测微目镜的叉丝板相距大于4倍透镜焦距值时,透镜在物、像平面之间有两个共轭成像点,透镜在这两点分别将虚光源放大或缩小成像在测微目镜的叉丝板上,用测微目镜分别测量在这两次成像时像面上的两条亮线的距离(两虚光源像的距离),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1d d d =(6-4)式中为1d 为虚光源两放大像之间的距离;2d 为虚光源两缩小像之间的距离.放大像与缩小像各测5组,求其平均值.2.物距像距法在双棱镜与目镜间加上凸透镜,调节透镜高度,并前后移动透镜,在目镜中看到二虚光源S 1、S 2的像S 1'、S 2'.将目镜叉丝先后对准S 1'和S 2',测出其间之距离为d '(如图6-6所示).然后根据透镜成像公式(5),即可求得二虚光源的距离d .'d B A d =(6-5)2a S 1S 22a'S 1'S 2'AB图6-6 测虚光源成像光路图式中A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距离),B 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距离).A 和B 可从光具座上测出,注意修正狭缝和测微目镜的附加距离.·实验数据测量1.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数据记录表 单组测量条纹间距数n =条纹序号 1 2 3 4 5 条纹位置X i (mm )条纹序号1+n2+n3+n4+n5+nd d '条纹位置X i +n (mm )X i +n - X i (mm ) 条纹间距Δx i (mm )2.狭缝平面与测微目镜叉丝面之间的距离D 测量数据表狭缝座位置 Y s (mm) 目镜座位置 Y e (mm) 狭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s (mm) 叉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e (mm) D =|Y e -Y s |+Δs +Δe (mm)3.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数据记录表测量对象 放大像间距d 1测量 缩小像间距d 2测量 第i 次 1 2341234左像位置x li (mm)右像位置x ri (mm)d 1i / d 2i (mm)=1d mm =2d mm==21d d d mm·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读数鼓轮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动作要平稳、缓慢,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4.注意直接测量量与间接测量量单位的统一.·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实验.杨氏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托马斯·杨让一束狭窄的日光通过不透明屏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小缝后,再投到另一个屏上,此时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历史上第一次用该方法获得了彩色干涉图样.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就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双缝干涉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实验;3.此实验是高考选考实验之一.·自主学习本实验的构思亮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分波面干涉实验的基本原型,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空间相干性从自然光中获得了相干光源,不足之处是两束相干光路基本不能分开,难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光学测量。

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示例文章篇一:《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分享一个超级神奇的实验——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开始前,我满心期待,就像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老师把实验器材摆在桌上,那一堆东西看着就让人兴奋不已。

我和小伙伴小明、小红一组,我们仨围在实验桌前,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那些器材。

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原理,可我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的,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行吗?”不过,等老师亲自示范了一遍,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不就像我们一起跳绳,绳子甩起来形成的波浪一样嘛!我们开始动手啦!小明负责调整仪器的位置,那认真的模样,仿佛他是个专业的科学家。

我呢,负责记录数据,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小红则在旁边给我们加油打气,还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要小心操作。

“哎呀,小明,你轻点儿,别把仪器碰坏啦!”我着急地喊道。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小明自信地回答。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干涉条纹。

“哇塞,这也太漂亮了吧!”小红忍不住惊叹起来。

我们仔细地观察着条纹,测量着数据。

这过程可不轻松,一会儿这个数据不对,一会儿那个角度又偏了。

我都有点不耐烦了,“怎么这么麻烦呀!”但是,一想到马上就能得出结果,我们又鼓足了劲儿。

终于,所有的数据都测量好了,接下来就是计算波长啦。

这可真是个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

“哎呀,我算得脑袋都大了!”我抱怨着。

“别着急,咱们慢慢算,肯定能算对的。

”小明安慰我。

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核对,我们得出了结果。

当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我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这次实验可真是太有趣啦!它让我明白,科学可不是随便玩玩的,需要我们认真、耐心,还得团结协作。

难道这不是一次让人难忘的经历吗?难道我们从中学到的知识还不够多吗?我觉得这次实验就像一场冒险,充满了挑战和惊喜!我的观点就是: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探索科学的奥秘!示例文章篇二:《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哇塞!今天我们在学校做了一个超级有趣的实验——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波长!这可把我激动坏了!实验开始前,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

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方法。

以下是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原理当一束光通过两个平行放置的棱镜时,会被分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偏振分量。

这两个偏振分量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折射,导致光束的行进方向发生偏转。

这种偏转可以通过测量两个偏振分量的速度差来计算光波的波长。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双棱镜、光源(如激光)、光学支架、平面反射镜、望远镜、测微器等。

2.将光源和双棱镜放置在光学支架上,使光源发出的光线垂直射入双棱镜。

3.将平面反射镜放置在双棱镜的后方,调整角度,使光线经双棱镜折射后反射回平面反射镜,再经双棱镜折射返回光源。

4.使用望远镜观察从光源返回的光线,调整光源和平面反射镜的角度,使光线经双棱镜两次折射后汇聚在望远镜中。

5.使用测微器测量两偏振分量的速度差,即从光源到平面反射镜和从平面反射镜到望远镜的距离差。

6.根据光速、两偏振分量的速度差和测量距离差,计算光波的波长。

三、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由于环境温度变化等原因影响实验结果。

2.双棱镜的角度要调整合适,使两偏振分量的速度差尽可能大。

3.测量距离差时要使用测微器进行精确测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在计算光波波长时,要注意使用的公式和单位是否正确。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出光波的波长。

这个结果可以用来验证光学原理和校准光学仪器。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的光波波长,可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波长,研究不同波段的光学特性。

五、实验结论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是一种有效的光学实验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掌握光波的基本性质和光学原理,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同时,实验结果也可以用于研究和理解光学现象,为进一步探索光学领域提供基础数据。

六、实验建议与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双棱镜对光波波长测量的影响。

同时,可以尝试采用其他类型的光源和平面反射镜,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目的:通过双棱镜的干涉现象测量光的波长。

实验器材:双棱镜、光源、望远镜、刻度尺。

实验原理:双棱镜的干涉现象是由于两个平行的表面分別作为反射和折射面。

当平行入射的平面波通过双棱镜时,会同时产生反射光和折射光。

这两束光经过不同路径的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
1. 将双棱镜放置在光源的前方,调整其角度使得反射光和折射光平行。

可通过调整光源角度和双棱镜与光源的距离来实现。

2. 将望远镜放置在双棱镜的后方,调整其位置使得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干涉条纹。

3. 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条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记为d。

4. 根据双棱镜的参数(如入射角度、折射率等),以及干涉条纹的位置关系,使用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计算波长。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保证光源的稳定性,避免干涉条纹受到外界干扰。

2. 看干涉条纹时,要调整仪器和眼睛的位置,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3. 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时,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在进行计算时,要准确使用双棱镜的参数数据,避免计算误
差。

实验可能的误差来源:
1. 光源的稳定性不好,会导致干涉条纹的清晰度下降。

2. 实验环境的振动或温度变化,会对干涉条纹的位置产生影响。

3. 实验人员的操作误差,如调整双棱镜的角度、测量干涉条纹间距的准确性等。

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比较两次成像中心点的高低,若大像的中心点比小像高,则说明透镜位置偏高,应下降,反之,则说明透镜位置偏低,应上升。

此即所谓“大像追小像”。

反复调节透镜的高低左右,直到大、小像中心点重合为止。

3)调双棱镜。

在狭缝与透镜之间放入双棱镜,止目测粗调二者等高。

这时屏上出现两条平行亮线(狭缝像),如两亮线一高一低,表示双棱镜棱脊与狭缝不平行,则要旋转双棱镜使两亮线等高(有的双棱镜固定不可调,则旋转狭缝);如两亮线一粗亮,一细暗,表示棱镜的棱脊未通过透镜光轴,则应平移双棱镜,使两亮线等宽等亮。

4)调测微目镜。

拿走观测屏,以测微目镜占领其位置。

调测微目镜高低左右,使之与透镜等高共轴,让狭缝像位于视场中央,在视场中央找到等高、平行、等亮度的狭缝像。

2、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拿走凸透镜,在测微目镜的视场中寻找干涉条纹,此时只能看见一片黄光,这是因为狭缝过宽或双棱镜棱脊尚未与狭缝平行。

只要慢慢减小狭缝宽度,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将出现一条竖直亮带(两边较暗);轻轻改变狭缝的取向,就可以在亮带区域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以上两步操作一定要轻缓。

调出条纹后,改变测微目镜与单缝的距离,改变双棱镜与狭缝的间距,观察条纹的疏密变化规律国,并寻找最佳测量状态。

3、测量(1)测x。

将单缝、双棱镜、测微目镜一一锁定,然后用测微目镜测读并记录第1~6、7~12条亮纹的位置读数(光程差为5),反复测量5组数据。

测量中注意:调分划板上的竖线与与干涉条纹平行,测量时,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防止产生回程差。

(2)测D。

在导轨上读出测微目镜与狭缝的位置读数,并记录数据,D=狭缝位置读数减去测微目镜位置读数,只测一次。

(注意测微目镜的修正值,实验室已给出)(3)测d。

两虚光源1S和2S的间距由间接测量求得,测量方法有两种,共轭法和放大法。

本实验采用放大法。

图4 放大法测d光路图如图4所示放开并移动测微目镜,(千成别动狭缝和双棱镜),重新将凸透镜置入测微目镜和双棱镜之间,改变透镜的位置,使本不可测量的虚光源间距d成实像在测微目镜叉丝平面P上。

用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用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用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用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确定光的波长,进而研究光的性质。

下面是实验的步骤和解释:实验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的原理是当一束光通过两个相互平行的狭缝时,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来计算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双棱镜、光源(单色光源,如激光)、屏幕、测量尺。

2.将光源与双棱镜对准,使光线通过双棱镜,形成干涉条纹。

3.将屏幕放在双棱镜的另一侧,使干涉条纹投射到屏幕上。

4.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5.使用测量尺测量屏幕上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记为 'a')。

6.根据公式λ = a * n / 2,计算光的波长。

其中,'n' 是双棱镜的折射率,对于常用的玻璃棱镜,'n' 大约等于 1.5。

注意事项:1.确保光源的光束是平行且垂直于双棱镜的,这样可以保证光线通过双棱镜后正确地形成干涉条纹。

2.确保屏幕与双棱镜之间的距离足够远,使得干涉条纹的形状清晰可见且易于测量。

3.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得到更精确的波长值。

4.注意光线的入射角:当光线的入射角过大时,会在双棱镜的侧面产生全反射,导致光线无法通过棱镜。

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光源的角度,确保光线能够正确地射入双棱镜。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1.测量误差:在测量干涉条纹间距和双棱镜的折射率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需要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多次测量。

2.光线的角度调整不当:如果光线与双棱镜之间的角度调整不当,会导致干涉条纹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因此,在调整光源角度时需要仔细小心。

3.双棱镜的表面质量:如果双棱镜的表面质量不好,可能会影响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

因此,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双棱镜进行实验。

实验六-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m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和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束光干涉的方法,观察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的理解;2.学习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进一步熟悉测微目镜的使用与测量方法;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深刻理解多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有关调节方法.·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等.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6-1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折射面折射棱角图6-1 双棱镜示意图·实验原理狭缝光源S发射的光束,经双棱镜折射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它们的重叠区内,将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两束相干光可认为是由实际光源S的两个虚像S1、S2发出的,称S1、S2为虚光源.如图6-2所示.S S1 S2O Ex2a图6-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点为对称点上下展开.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疏.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Dd∆=λ(6-1)式中d为两虚光源S1、S2间的距离、x∆为干涉条纹间距、D为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由(6-1)式可知,测得相邻条纹间距x∆、狭缝(光源)到测微目镜分化板的距离D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便可求出入射光的波长λ.·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按图6-3布置光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图6-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点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光具座上只放光源、狭缝、透镜,观察屏放在测微目镜位置.调狭缝中心与透镜的主光轴共轴,并使主光轴平行于导轨(共轴等高调节方法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再放入双棱镜,并调节左右高低,使屏上出现两个强度相同、等高并列的虚光源的像.最后用测微目镜代替观察屏,调节测微目镜,使两个虚光源的像位于测微目镜中心.2.调节狭缝与双棱镜的棱脊平行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观察者在双棱镜的另一侧,逆着光路透过双棱镜观察,直到同时看到两个虚光源为止. 二、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取下透镜,缩小狭缝,并用目镜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出现.若没有,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使能清楚地看出干涉条纹为止,再适当调节缝宽,使干涉条纹较清晰.三、测干涉条纹宽度∆x调节狭缝、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目镜视野中至少能够看清15条以上的干涉条纹(条纹宽度不能过窄).将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锁紧,(在后期的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能移动双棱镜的位置)将目镜叉丝对准所选定的某条暗纹的一侧,从镜里的标尺及旋钮上记下读数x 1,再转动旋钮,使叉丝经10条暗纹的同侧,记下读数x 2,由(6-2)式即可求得x ∆,如图6-4.测3-5组,取平均.10||21x x x -=∆ (6-2)x∆四、测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D双棱镜的楔角小于1°,可近似认为虚光源与狭缝在同一平面,测量过程中,我们是用测微目镜进行观察的,因此D 实际上应该为狭缝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由于狭缝所在平面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不重合,并且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也不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重合,因此必须进行修正.如图6-5所示,e s Y Y D s e ∆+∆+-= (6-3)式中s Y 为狭缝滑座中心的位置;e Y 为测微目镜滑座中心的位置;s ∆为狭缝到滑座中心的距离,00.42≈∆s mm ;e ∆为测微目镜分划板到滑座中心的距离,15.37≈∆e mm .图6-5 狭缝到观察屏的修正距离五、测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将测微目镜取下,插入光屏,移动光屏使狭缝到光屏的距离大于辅助透镜焦距的4倍,固定光屏.将凸透镜置于双棱镜与光屏之间,移动透镜,在光屏上可有两次呈像,此时可利用二次呈像法测虚光源的距离.测量之前要利用小像追大像法再次调共轴(调节过程见薄透镜焦距测定).而若光具座较短或透镜焦距过小,此时虚光源经透镜只能呈一次像,此时只能用物距像距法测虚两光源的距离(两虚光源的像,应为两条亮度相同的平行线).YeYs Ye-YsΔSΔeD1.二次呈像法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 需借助透镜将两条虚光源成像在测微目镜叉丝板上进行测量.当虚光源平面与测微目镜的叉丝板相距大于4倍透镜焦距值时,透镜在物、像平面之间有两个共轭成像点,透镜在这两点分别将虚光源放大或缩小成像在测微目镜的叉丝板上,用测微目镜分别测量在这两次成像时像面上的两条亮线的距离(两虚光源像的距离),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1d d d = (6-4)式中为1d 为虚光源两放大像之间的距离;2d 为虚光源两缩小像之间的距离.放大像与缩小像各测5组,求其平均值.2.物距像距法在双棱镜与目镜间加上凸透镜,调节透镜高度,并前后移动透镜,在目镜中看到二虚光源S 1、S 2的像S 1'、S 2'.将目镜叉丝先后对准S 1'和S 2',测出其间之距离为d '(如图6-6所示).然后根据透镜成像公式(5),即可求得二虚光源的距离d .'d BAd =(6-5) 2a S 1S 22a'S 1'S 2'AB图6-6 测虚光源成像光路图式中A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距离),B 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距离).A 和B 可从光具座上测出,注意修正狭缝和测微目镜的附加距离.·实验数据测量1.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数据记录表 单组测量条纹间距数n =条纹序号 1 2 3 4 5 条纹位置X i (mm )条纹序号1+n2+n3+n4+n5+nd d '条纹位置X i +n (mm )X i +n - X i (mm ) 条纹间距Δx i (mm )2.狭缝平面与测微目镜叉丝面之间的距离D 测量数据表狭缝座位置 Y s (mm) 目镜座位置 Y e (mm) 狭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s (mm) 叉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e (mm) D =|Y e -Y s |+Δs +Δe(mm)3.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数据记录表测量对象 放大像间距d 1测量 缩小像间距d 2测量第i 次 1 23412 34左像位置x li (mm)右像位置x ri (mm)d 1i / d 2i (mm)=1d mm =2d mm ==21d d d mm·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读数鼓轮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动作要平稳、缓慢,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4.注意直接测量量与间接测量量单位的统一.·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实验.杨氏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托马斯·杨让一束狭窄的日光通过不透明屏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小缝后,再投到另一个屏上,此时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历史上第一次用该方法获得了彩色干涉图样.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就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双缝干涉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实验;3.此实验是高考选考实验之一.·自主学习本实验的构思亮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分波面干涉实验的基本原型,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空间相干性从自然光中获得了相干光源,不足之处是两束相干光路基本不能分开,难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光学测量。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波长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波长

双棱镜形状
由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玻璃棱镜组成,中间有一条窄缝。
光线传播路径
当单色光正入射到双棱镜上时,光线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棱 镜后发生折射和反射,再相遇时产生干涉。
干涉条纹特点
在双棱镜后方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条纹间距与光波长 和双棱镜参数有关。
干涉条纹产生条件
01
02
03
04
光源要求
1
| 3 | 486.1 | 3.24 | 3.26 | 0.61 |
| 4 | 435.8 | 2.90 | 2.93 | 1.02 |
| 5 | 平均值 | 3.50 | 3.52 | 0.57 |
结果可视化图表呈现
【请在此处插入数据汇总表对应的柱 状图或折线图】
通过可视化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波 长光源下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差异,以及相 对误差的大小。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测量 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较小。
调整光路
确保光源、菲涅耳双棱镜和观察屏 之间的光路畅通,没有遮挡物。
记录干涉条纹并测量数据
打开光源
记录干涉条纹
打开光源,使光线正对菲涅耳双棱镜入射 ,同时观察观察屏上的干涉条纹。
使用相机或手机等设备记录观察屏上的干 涉条纹,确保照片清晰、准确。
测量数据
重复实验
使用尺子测量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记录 测量数据。同时记录实验环境中的温度、 湿度等参数,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光源 的稳定性、双棱镜的调节精度等。这些因素都会 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 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0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实验三、利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实验三、利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实验五 利用双棱镜干涉测红光波长一、实验目的: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2、学会使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二、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单色光源三、实验原理:两列的光波如果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同,位相差恒定,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将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利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如图所示从单色光源M 发出的光经过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

当狭缝S 发出的光投射到双棱镜上时,经折射后,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

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 1和S 2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P 1P 2内产生干涉。

干涉条纹间距x ∆和光波波长λ之间关系有下式表示: xDd∆=λ其中,d 为两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D 为狭缝S 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实验中,只要测出d 、D 和x ∆的值,就可以光波的波长λ。

四、实验步骤:1、参照原理图在光学平台上安置各仪器,调节共轴等高,使钠光通过透镜L 会聚在狭缝S 上。

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须平行地置于光轴上,以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

2、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间距x ∆,并测出狭缝到目镜的距离D 。

3、保持狭缝和双棱镜的位置不动,用二次成像法测出虚光源的距离d 。

4、根据公式计算钠光波长。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表1 10条条纹间距(单位 mm)表2 狭缝到目镜的距离D (单位 cm)表3 虚光源的距离d (单位 mm)六、注意事项: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数装置的分格精度;要注意防止回程误差;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测量装置要保持稳定。

x Dd ∆=λ。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如光具座、测微目镜等,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加深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是由两个折射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底边相接而成。

当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双棱镜表面时,经折射后形成两束相干光。

这两束光在空间相遇,产生干涉条纹。

设两相干光源 S1 和 S2 之间的距离为 d,屏到双棱镜的距离为 D,干涉条纹间距为Δx,光波波长为λ,则根据双缝干涉原理,有:λ =d×Δx / D通过测量 d、D 和Δx,即可计算出光波波长λ。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凸透镜、测微目镜、白屏等。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整将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凸透镜和测微目镜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大致共轴。

调节钠光灯的位置,使其出射的光线平行于光具座。

调节双棱镜的位置,使其折射面与光具座垂直,并使折射光大致对称地照射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

调节凸透镜的位置,使通过双棱镜折射后的光线在测微目镜中形成清晰的实像。

2、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转动测微目镜的鼓轮,使叉丝与干涉条纹平行。

从条纹清晰的区域开始,依次测量 10 条干涉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3、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使用米尺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 D,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测量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去掉双棱镜和凸透镜,使钠光灯直接照射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

移动测微目镜,使叉丝依次对准两个清晰的像,测量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即为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次数|条纹间距(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Δx =(Δx1 +Δx2 +Δx3)/ 3 =_____ mm 2、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测量次数|距离 D(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D =(D1 + D2 + D3)/ 3 =_____ mm 3、测量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测量次数|间距 d(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d =(d1 + d2 + d3)/ 3 =_____ mm4、计算光波波长根据公式λ =d×Δx / D,代入测量数据,计算得到光波波长λ =_____ nm六、实验误差分析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时,由于叉丝与条纹不完全平行,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数据、图表、计算等)、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心得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同轴等高光路的调节方法。

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认清光的波动特性。

2.通过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二、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
双棱镜、可调狭缝、凸透镜、观察屏、光具座、测微目镜。

三、实验步骤
1、调节等高共轴
实验在光具座上进行。

为使钠光灯S、狭缝M、双棱镜B、凸透镜L、测微目镜 P 五器件等高共轴,要在光具座上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整。

1)调狭缝使之与光源贴近、对正(不要动钠光灯)让钠光均匀照亮整个狭缝,两者中心等高,狭缝垂直
于导轨。

2)调凸透镜。

让透镜的主光轴与狭缝中心共轴,透镜主光轴平行于光具座的棱脊。

具体步骤为:在狭缝
后放上透镜,透镜后放上一观察屏。

目测粗调透镜与狭缝等高,观测屏与狭缝之间的距离大于f4,
透镜在狭缝与观测屏之间沿光轴移动,观察屏上先后两次出现狭缝的像,一次成大像,一次成小像。

比较两次成像中心点的高低,若大像的中心点比小像高,则说明透镜位置偏高,应下降,反之,则
说明透镜位置偏低,应上升。

此即所谓“大像追小像”。

反复调节透镜的高低左右,直到大、小像中
心点重合为止。

3)调双棱镜。

在狭缝与透镜之间放入双棱镜,止目测粗调二者等高。

这时屏上出现两条平行亮线(狭缝
像),如两亮线一高一低,表示双棱镜棱脊与狭缝不平行,则要旋转双棱镜使两亮线等高(有的双棱
镜固定不可调,则旋转狭缝);如两亮线一粗亮,一细暗,表示棱镜的棱脊未通过透镜光轴,则应平
移双棱镜,使两亮线等宽等亮。

4)调测微目镜。

拿走观测屏,以测微目镜占领其位置。

调测微目镜高低左右,使之与透镜等高共轴,让
狭缝像位于视场中央,在视场中央找到等高、平行、等亮度的狭缝像。

2、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
拿走凸透镜,在测微目镜的视场中寻找干涉条纹,此时只能看见一片黄光,这是因为狭缝过宽或双棱镜棱脊尚未与狭缝平行。

只要慢慢减小狭缝宽度,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将出现一条竖直亮带(两边较暗);
轻轻改变狭缝的取向,就可以在亮带区域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以上两步操作一定要轻缓。

调出条纹后,改变测微目镜与单缝的距离,改变双棱镜与狭缝的间距,观察条纹的疏密变化规律国,并寻找最佳测量状态。

3、测量
(1)测x。

将单缝、双棱镜、测微目镜一一锁定,然后用测微目镜测读并记录第1~6、7~12条亮纹的位置读数(光程差为5),反复测量5组数据。

测量中注意:调分划板上的竖线与与干涉条纹平行,测量时,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防止产生回程差。

(2)测D。

在导轨上读出测微目镜与狭缝的位置读数,并记录数据,D=狭缝位置读数减去测微目镜位置读数,只测一次。

(注意测微目镜的修正值,实验室已给出)
(3)测d。

两虚光源1S和2S的间距由间接测量求得,测量方法有两种,共轭法和放大法。

本实验采用放大法。

图4 放大法测d光路图
如图4所示放开并移动测微目镜,(千成别动狭缝和双棱镜),重新将凸透镜置入测微目镜和双棱镜之间,改变透镜的位置,使本不可测量的虚光源间距d成实像在测微目镜叉丝平面P上。

在目镜中看到清晰狭缝像:两条亮线,中夹黑色矩块。

用测微目镜测出两条亮线的位置读数,读数之差的绝对值即为d。

重复测量5次。

在导轨上读出测微目镜、透镜、狭缝的位置读数,由此算出物距u与像距v,则两虚光源间距:
四、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
D=54.95cm
表1 测干涉条纹间距Δx
序数读数(×10-3m)序数读数(×10-3m)5条条纹间距(×10-3m)
K1 1.730 K1+5 4.587 2.857
K2 1.271 K2+5 4.161 2.890
K3 1.868 K3+5 4.670 2.802
K4 1.315 K4+5 4.135 2.820
K5 2.075 K5+5 4.816 2.741
平均 2.8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