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96c571ba0d4a7302763afa.png)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 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4.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有关密度、体积、质量、质量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草稿纸。
2.教学器材:托盘天平(带称量纸)、量筒(100mL )1只、药匙1把、烧杯(100mL )1个、玻璃棒1根、手纸。
蒸馏水、食盐(氯化钠)固体。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并进入新课:我们知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液过多时易得胃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洒农药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病虫害,药液太浓时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我们若能知道它里面所含的溶质的量,我们就会避免象胃酸过多或农药过浓所带来的危害。
科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 34─例1(只看题不要看解题过程)例1.在农业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多少千克?(可用投影或倍投打出来)教师:下面请同学说说,题目中150千克是什么的质量?(较多学生举手)学生:是溶液的质量。
教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那么,16%在题目中又是什么量呢?它的含义是什么?(举手的学生比较少)学生:是不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我不太清楚。
教师:回答的不错。
16%的含义是若溶液取100份质量,则溶质就占16份质量。
具体点说就是100克溶液中,有16克溶质;或100千克或100吨溶液中,有溶质16千克或16吨的溶质。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那好,100份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计算与应用 溶液的稀释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板书)那么,150千克溶液中,应当有溶质多少千克呀?学生齐答:有24千克。
物质的溶解教案
![物质的溶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0333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2.png)
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学会用溶解度的概念描述物质溶解程度;4. 能够区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5.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2. 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区分;5. 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6. 实验观察与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例如“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或气体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概念解释与概述详细解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例子。
3. 团体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们讨论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并总结出相关结论。
4.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以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假设,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6. 深入讨论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探究不同因素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温度、压力、溶剂选择等。
7. 实验设计与报告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8. 总结与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概念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概念和术语,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溶解的初步认识。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 团体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问题和观点。
4. 总结归纳法:通过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 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分,评估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和解答题,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cc829b852458fb770b56e8.png)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2)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2)教案(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2087e4fab069dc50220169.png)
3.在20℃时,5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D.易溶物质
4.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
A.1:2:3 B.2:3: 1
C.3:2:1 D.1:3:2
一、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的大小可能与溶质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
…….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
目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溶质有关
归纳: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2)温度等(外因)
二、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展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格:
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怎样?
2、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情况。
展示图1-69和图1-70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通过练习加强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练习】1、把20℃时13 6克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干得到36克氯化钠,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能得到___ 克硝酸钾的____溶液;
物质的溶解
课题:物质的溶解
教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https://img.taocdn.com/s3/m/262c88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c.png)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ad7e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9.png)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3874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7.png)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课型:实验课
年级:初中
教学内容:溶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常见溶解的条件和因素;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容器、水、糖、盐、搅拌棒等;
2. 实验器材:称量器、注射器、温度计等;
3. 实验台、洗手间、教室板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二、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1. 准备容器和水,将一定质量的糖和盐分别加入容器中,搅拌均匀;
2. 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溶解速度和溶解度等实验现象;
3. 对照两种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因素,做简单的比较。
三、讨论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并总结规律。
1. 比较糖和盐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分析原因;
2. 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溶剂种类等;
3. 总结溶解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指导学生扩展思考,拓展相关知识,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实验内容。
五、作业布置:简单的反思和总结,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对溶解的条件、因素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70a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4.png)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681d3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6.png)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及溶解的条件;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管夹、滴管、量筒等;
2. 实验物质:盐、糖、沙子、酒精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引入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否相同?
二、实验操作
1. 将盐、糖、沙子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加入相同量的水,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
3. 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三、实验分析
1.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思考溶解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物质易溶解而有些物质不易溶解?
四、实验总结
1. 总结溶解的定义及条件;
2. 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结合实验结果,初步探讨溶解现象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2. 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提高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溶解的过程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ef7f7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2.png)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2452a8bceb19e8b9f6ba24.png)
1.5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
100克水溶解氯化钠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
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
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如配制
需
3.密度为1.18克/厘米’的浓盐酸(质量分数36%),用盐酸,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B )
A.等于18%
B.大于18%
C.小于18%
D.
%的硫酸溶液
[
(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2.5克;
(2)放好砝码和调好游码后,向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
18.4
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含有硝酸钠和不溶性杂质,在一定量的水中加热,充分溶解
x
克水中已溶硝酸钠的质量为。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27570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d.png)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课题(章节)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五)上课时间教材分析溶液稀释或浓缩计算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科学的一个学习分化点,知识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来源:学_科_网]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1.141.51.611.811.84质量分数%102060709098[来源:学科网]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4)教案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54f38bc77da26925c5b0cd.png)
学会溶液稀释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
教学难点
结合密度公式对溶液稀 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Leabharlann 过程引入:实验室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知道应该怎样配制吗?说一说所需的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图片: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例1:把50g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
分析计算后
强调:建立等式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例2: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抓住要点,层层推进,启发学生理解并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补充问题:题中需要多少毫升的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巩固练习:
1、实验室需要配制10%的盐 酸500克,需要38%的盐酸多少毫升(38%盐酸的密度是1.19克/厘米3),如何配制?
2、现有20℃时食盐饱和溶液68克,蒸干冷却 后得到氯化钠晶体18 克。问:
修改栏
作
业
布
置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物质的溶解
课题:物质的溶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学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质量和体积要溶液中的应用,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3)教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3)教案浙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1c3fb258bd63186bcebbce2.png)
物质的溶解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初步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中三个量的关系学会表达式变形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分析、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喷洒农药的图片指出: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设问:如何表示药液的浓稀?如何才能配制出恰到好处的药液?引出新课感受新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尝试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小明去医院输液,他输了质量分数为0。
9 %的生理盐水500克。
(1)0。
9 %的含义是什么?(2)则小明一共输入了多少克食盐?(3)如何配制0.9 %的生理盐水归纳定义: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展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修改栏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溶质的质量不变不变增加减少溶剂的质量减少增加不变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变大变小变大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
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例2 :已知40克硝酸钾完全溶于120克水中,求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两个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㈠已知溶质的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问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通过分析例子归纳出计算类型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巩固练习1、在一定温度时,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2克,把它蒸干后,得到食盐3.2克,计算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科学溶解教案5篇
![科学溶解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e77ef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e.png)
科学溶解教案5篇科学溶解教案篇1【设计意图】【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
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发放表格)[page_break]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
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克。
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5、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
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
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在 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三)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大于10克1-10克0.01-1克小于0.01克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
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方案2(控制变量法)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P33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