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和随机

合集下载

针刀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

针刀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
正 了颈椎 的力 平衡 失调 , 是 治疗 颈 椎 病 的 主要 机 理 之 一 。我 们认 为 , 刀 结合 手 法是 治 这 针
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刀; 彩色多普勒; 椎动脉 . x线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6 1 + 文献标识码 :A 8. 5 5 文章编号 :10 - 162 o)4 o 7— 4 00 8 3 ( 70 一 06 0 o
维普资讯
科 之 学 友
Fn fieme dd e a m e cc t o nA u S
27 月 010 国 0g4
针刀治疗对颈椎病 患者椎 动脉血液动力学及 X线 影像学 的影响
张秀芬 ,俞杰 ,樊水平 ,黄建新 ,李丽虹 ,封淑文
( 武警北京总 队第二医院,北京 10 3 ) 0 07
4 2 3 7 2 9 5 8

6 . 24 6 . 38 4 . 26 8 . 59
1 资料 和方 法
11 . 研究对象 本组共收集到资料齐全病 例 6 8例, 均为本院颈肩腰腿痛专 科门诊病人。 中男 4 , 2 , 其 6例 女 2例 年龄 2 6 ~ 5岁 , 平均 4 . 46岁,
表 3 8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6
临床症状及体征
颈部板硬 上肢麻木 头痛头晕 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 病变棘突压痛 活动功能受 限
肩胛骨内上角索状硬结
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 的 v 、 m 均有显著提 高 ( < . )RI 了明显降低 Pv P 0 1, 有 0 ( < . )2 线影像学治疗前后 寰椎轴线与枢椎 齿突轴线差值具有 高度显著性( < .1 P 0 5。. 0 x P 00 ) 枢椎 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 ,P 0 5 。无论是 颈椎 生理 曲度、 (<. ) 0 双边影、 双突影、 还 是齿 突、 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 了显著改善 。结论 : 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 x 线影像 学治疗前后的改 变, 消除或减 轻神 经、 椎动脉 受到 的压迫、 牵拉 、 曲等刺 激, 扭 纠

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200例临床观察

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200例临床观察
3 中 药 治 疗
针刺组
4 ]
6 6 5 6
6 9
2 Βιβλιοθήκη 6 7 5 25 9
3 8
4 l
5 3
2 针 刀 、 法 治 疗 方 法 手
2 1 体 位 俯 卧位 , 部探 出床 头 , 量 前 屈 , . 头 尽 下颌 低 于床 头边 缘 。 2 2 定 点 结合 MR 、 T及 x线 等 检查 提供 的资 料 . IC 及 临床特 点 , 般 在 双 侧 风池 穴 和 C一 C 、 2 C 一 , C 一 棘 间及 双侧 颈部 阿是 穴 ( 般有 压痛 或 有条 索状 物 ) 处 一 等 定点 , 并用 龙胆 紫作记 号 。一般每 次取 4 6点 。 — 2 3 针刀操 作 常 规 消毒 , . 铺无 菌洞 巾 , 者 穿无 菌 术 衣帽, 戴无 菌 口罩 、 套 , 手拿 无 菌 纱 布 并 使拇 指对 手 左 进 针刀 点加 压分 离 , 皮 下重 要的 血管 和神 经分 开 , 将 右 手 持 4号 针刀 , 按下 述 步骤 操作 …。 23 1 在 C一 C 、: C 棘 间 点 进针 刀 , 口线 与棘 .. , : C一 , 刀
维普资讯

12 ・ 7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2月 第 2 3卷 第 2期
CG T M Fb ay 0 8 V l 3 2 J M C er r 20 .o 2 . u
针 刀为主治疗 颈性 眩晕症 20例 临床观察 0
秦英 华 张扬 彭磊 宋飞 跃 郭 勇 饶 桂 芳 史莉 莉 湖北 省英 山县人 民 医院康复 科 (0 15 ) 7 23 7
表 1 两 组 病 例 比较 表
23 2 在夹 背 穴 进针 刀 , 口线 与 棘 突 顺 列 平 行 , .. 刀 针 刀 体与 皮肤 垂直 或略 向外 倾斜 刺人 皮 , 慢前 进 , 横 缓 达 突 骨面 先作 纵行 疏通 , 横行 剥 离 , 将刀 峰调 整 到横 突 再 间 隙 , 转刀 口线 9 。 椎 间 隙 平 行 , 横 突 间韧 带 切 调 0与 将

针刀推拿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试验

针刀推拿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试验

针刀推拿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试验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推拿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的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方法:将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刀推拿和药物治疗,以患者的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6750%,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以及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2。

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①有颈性眩晕;②旋转征阳性;③x线有异常表现;④tcd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年龄18~60岁;②性别男女不拘;③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并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动等感觉,并有颈、枕部、酸胀痛等不适感;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等系统疾病和精神异常者;②与眩晕头痛有关的其他疾病(如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等);③颈部肿瘤、颈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者;④某些特定人群(如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观察项目如下。

临床症状:参照文献观察和拟定患者眩晕、颈肩部痛、头痛等3项症状的变化及评分:(1)眩晕:①自觉头晕并有自身和景物旋转感,头身不敢转动或单纯头晕,难以胜任工作者计3分;②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旋转或晃动感,但不影响生活或单纯头晕而影响活动,但能坚持工作者计2分;③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或景物旋转感或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计1分;④无或轻微者计0分。

(2)颈肩或项部疼痛:①枕部或项部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必须卧床休息者计3分;②枕部或项部常自觉有疼痛,影响工作生活,但不需卧床休息者计2分;③枕部或项部偶发疼痛,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能坚持工作者计1分;④无或轻微者计0分。

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刘霞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0(029)002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
(P<0.01,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刘霞
【作者单位】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2
【相关文献】
1.针刀松解术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J], 王会如;张侠杰;田河水;张俊杰;张俊杰;李嵘;王伟;刘波
2.药枕盐熨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J], 陈立;姚
丽君;赵立;付春桥;徐晓玉
3.红花注射液枕六穴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刘雪芳;王萍;魏盼;高志成;胡晔
4.电热砭石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崔勇;翟骙骙
5.电热砭石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崔勇;翟骙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

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

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作者:方金张国妍焦志宏勾明会田伟张玉辉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討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关键词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针灸;益气聪明汤;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Blood Flow Status of Vertebr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Type Cervical VertigoFANG Jin1, ZHANG Guoyan1, JIAO Zhihong1, GOU Minghui1, TIAN Wei2,ZHANG Yuhui3(1 Center for Treating Diseases Before It Arises, Beijing Fengtai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Beijing 100072, China; 2 Department ofRehabilitation,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 China; 3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blood flow status of vertebr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type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A total of 66 cases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type cervical vertigo admitted to Beijing Fengtai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6 to May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3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Yiqi Congming Deco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ed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2 groups were treated continuously for 1 month. The degree of vertigo,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and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frequency of vertigo attac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2 groups decreased, each duration shorten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such as dizziness, palpitation,less sleep, complexion paleness in the 2 groups reduc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Vm)of the basilar art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reased, the PI decreased, and the Vm of the basilar art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Vm of left and right vertebral arteri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2 groups increas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hemodynamics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type cervical vertigo, reduce the degree of vertigo. The efficac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Yiqi Congming Decoction alone, and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Keywords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type; Cervical vertigo; Acupuncture; Yiqi Congming Decoction; Hemodynamics;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 Resistance index; Pulsatility index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20.14.029颈性眩晕是由外伤或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的一类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发表时间:2019-07-24T15:51:54.50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张作鹏杨华琴(通讯作者)黄俭峰寻晓[导读] 颈性眩晕是一种多发病,涉及骨科、耳鼻喉科、脑科等诊室。

颈性眩晕是颈椎椎体和周边组织诱发的眩晕症状。

诱发颈性眩晕疾病因素多样化,在诊断与治疗方案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浏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湖南浏阳 410300【摘要】颈性眩晕是一种多发病,涉及骨科、耳鼻喉科、脑科等诊室。

颈性眩晕是颈椎椎体和周边组织诱发的眩晕症状。

诱发颈性眩晕疾病因素多样化,在诊断与治疗方案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本文就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疗进行综述,报道如下:【关键词】颈性眩晕;发病机制;诊疗;进展眩就是眼花目眩,头晕,机体无法站立,多种情况同时出现就是眩晕。

眩晕可以是一个独立疾病,也可是其他疾病引发的晕眩。

此疾病发病机制是血管神经因素、小关节增生、横突孔异常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情况,不同医学研究者对疾病的认知在观点上有所不同。

国外医师对颈性眩晕多采用针到、牵引方法治疗,国内医师建议对神经血管因素实施手术治疗[1]。

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1.1 神经因素与血管因素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后会导致前庭耳蜗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轴突、神经、细胞脱髓鞘出现暂时性亢奋,进而出现眩晕耳鸣情况。

颈椎旋转实施颈动脉血管彩超可观察到: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量与骨性关节炎会发生一定变化。

椎动脉周边有交感神经,当椎动脉进入到颅内,若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导致动脉痉挛收缩,从而降低血流量。

1.2 钩椎关节、关节增生横突孔内侧壁主要为钩椎关节,椎动脉走形在横突孔内侧,一旦钩椎关节发生病变就可对椎动脉产生刺激,从而使血管痉挛出现收缩情况,诱发脑供血不足,发生眩晕。

1.3 横突孔异常横突孔出现狭窄或者骨质增生等情况就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发眩晕。

1.4 颈椎周边肌肉或者韧带病变颈椎周边肌肉可保证颈椎的稳定性,韧带痉挛与肌肉会导致小关节紊乱,从而影响周边血液循环状态。

针刺治疗对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摘要】目的: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1个月后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针刺治疗67例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治疗后1周内及治疗1个月后的椎动脉(V A)形态与结构变化,收缩期峰值流速(MAX)、舒张末期流速(MIN)、时间平均流速(TAMX)、内径(D),并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后1周内的各项检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1)。

结论:针刺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1月内疗效是稳定的。

【关键词】针刺;颈椎病;椎动脉;超声多普勒对一组接受针刺治疗的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椎动脉(V A)进行超声检测,旨在从对患者V A的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来评估这一疗法的长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7例,男53例,女14例,年龄61~78岁,平均63.4岁。

纳入标准为:①有眩晕反复发作史,伴或不伴有上肢、颈部麻木、不适或疼痛。

经X线拍片证实颈椎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或有项韧带钙化等。

②CT或MRI等检查排除脑部病变及耳源性眩晕,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③患者接受针刺治疗,未经其他疗法治疗。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压灸加电针治疗方法,先以红花油涂抹患者阿是穴及百会、上星处,再以大艾炷直接灸,有灼热感时将艾炷压熄,使热力缓缓透进穴内并向四周放射,每次3/壮。

灸后取俯伏位,取颈部病变椎体夹脊穴,用力按压在以上诸点区寻找软组织异常点(硬结,条索样变压痛等)中心区,常规消毒后,2寸针直刺,深度以达骨面或横突,棘突,平补平泻,当患者出现酸胀感或向头部或肩胛部放射样感后,接通G680521治疗仪,频率50次/min,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每疗程间隔2d,所有患者治疗三个疗程。

采用经颅多普勒彩超诊断仪,5MHz线阵探头,从颈根部V A起向上探查,观察V A走行,弯曲程度,内径,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4例疗效研究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4例疗效研究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4例疗效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中医针刀门诊颈性眩晕患者64例,采用针刀治疗,每次选择10个点,每周治疗1次,共7次。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前患者的眩晕评分为(12.60±0.25)分,治疗后为(23.89±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P<0.05)。

治疗后的改善指数为0.47,改善明显(t=15,P<0.05)。

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7,64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le Knife Clinic were collected and treated with acupotomy,and 10 points were selected every time,1 time a week,7 times for a course. The 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Results:The vertigo scores of the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12.60±0.25)points and (23.89±0.21)points,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5.78,P<0.05). After treatment,the improvement index was 0.47,and the improvement was obvious (t=15,P<0.05).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cup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remarkable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KEY WORD cervical vertigo;needle knif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除卧床休息、药物(扩血管、抗痉挛药物)等保守治疗外,缺乏公认的开放性手术指征[1]。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的针刺疗法比较,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疗效评价。

方法:根据随机分组的临床试验原则,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小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用毫针针刺太阳、印堂、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等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21/3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总体疗效明显由于针刺疗法。

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小针刀;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多数患者伴有颈肩、颈枕部疼痛的疾病,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

通常采用针灸、理疗、牵引、静滴活血化瘀药物等方法治疗,部分病例疗效不明显。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并与单纯针刺治疗进行比较,疗效大有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门诊患者。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49.1±2.3)岁;病程1个月~13年。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2岁,平均49.2±2.8岁;病程2个月~12年。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⑴排除高血压、眼源性、耳源性、颅内占位性病变;⑵颈2棘突及颈2 侧块压痛,乳突后下压痛;⑶有眩晕、呕吐或但双侧视力减弱、耳鸣等症;⑷颈椎张口位片:颈2棘突有旋转偏移,颈2两侧侧块不等。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摘要】眩晕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来由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源性眩晕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目前临床上仍没较好的治疗方法,疗效也不确切,针刀医学作为新兴医学,对本病具有一定疗效。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有关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现状,以便临床更好地认识治疗本病。

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接触电脑的机率增多,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源性眩晕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据国内相关资料统计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17.3%,而在这些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症状的多达半数以上,且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种继发性眩晕,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仅表现为阵发的或持续的头晕头胀、头部昏蒙感,稍重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重者则出现天旋地转、甚者晕倒。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针刀医学机制研究1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研究1.1 颈椎骨质机械压迫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钩椎关节增生 Ebraheim等[1]在干燥人体颈椎标本上测得钩椎关节突的外上缘与横突孔的距离很近,平均仅为1.4~3.3mm,所以钩椎关节增生形成骨赘很容易造成椎动脉受压而血流动力学失常。

龚建平等[2]使用三维CT曲线重建技术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影响显著,其中,C4\5和C5\6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所引起的椎动脉迂曲和狭窄占91.0%。

横突孔狭窄正常解剖结构上,颈椎横突从椎体侧后方至椎弓根处短而宽。

其中央部有圆形的横突孔,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横突孔通过。

横突孔周围骨质增生造成横突孔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时,多发生眩晕。

单云官[3]研究表明C6~3椎间关节骨质增生的出现率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当增生的骨赘丛后外方占据横突孔,使横突孔内径变小超过1/3时,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颈椎失稳王大川等[4]的研究中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67%合并颈性眩晕。

王峰[5]等报道6例寰枢关节不稳病例,皆有椎动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发眩晕疗状。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TCD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TCD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TCD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予以针刺治疗。

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

两组疗程为14日。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经颅多普勒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CSA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耳鸣,头项疼痛,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已逐渐被广泛重视[2-3]。

现将我院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4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诊断标准[4]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5],且经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流减慢。

均能够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或内耳疾患、颅内肿瘤、胸骨柄后方肿块、眼肌麻痹及屈光不正等导致的眩晕。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3.65±7.42)岁;病程6d~20d,平均病程(10.4±3.1)d。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研究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研究

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应用小针刀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毫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小针刀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应用小针刀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低,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临床治疗效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众多颈椎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和视物模糊等,极易并发其他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必须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次研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应用小针刀进行治疗的效果,具体报道见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的61岁,年龄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为(46.28±3.75)岁;病程在1年到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44±0.28)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大的66岁,年龄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为(44.94±3.97)岁;病程在1年到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08±0.74)年;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各项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毫针刺法进行治疗,治疗流程为取患者的风池穴、大椎穴、合谷穴和百会穴等进行针刺,每次的留针时间为半小时,每日1次,连续治疗两个月。

颈性眩晕给予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的意义观察

颈性眩晕给予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的意义观察

颈性眩晕给予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的意义观察闵振炜;江崛【摘要】目的分析观察颈性眩晕给予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所接收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观察组实施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与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治疗效果显著.【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7【总页数】3页(P2559-2561)【关键词】颈性眩晕;超微针刀;三维平衡整脊【作者】闵振炜;江崛【作者单位】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330000【正文语种】中文颈性眩晕主要是因为颈椎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也就是由颈部肌肉劳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相关因素使患者血流出现障碍,而出现的眩晕综合征[1],其主要的表现为患者血管走形异常,交感神经由于受到刺激,而引发血管痉挛。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不仅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在脑梗死原因中也占有重要比重,并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威胁[2]。

为此,我院选取了2017年1月—12月期间所接收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对其实施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具有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康复科针灸门诊在2017年1月—12月期间所接收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40.5±21.5)岁;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在18~63岁,平均(40.5±22.5)岁。

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於芸【摘要】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眩晕程度,治疗后恶心、耳鸣、上肢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X线显示的寰枢关节及寰齿关节间隙不等的例数,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及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和眩晕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耳鸣、上肢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X线显示的寰枢关节及寰齿关节间隙不等的例数无明显差异(P=1.000),研究组治疗后寰枢关节间隙不等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 =0.016),而寰齿关节间隙不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能减轻颈性眩晕与寰枢关节紊乱患者的眩晕程度和痛苦,减轻患者的各种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3页(P193-195)【关键词】寰枢关节紊乱;颈性眩晕;针刀治疗;手法复位【作者】於芸【作者单位】南通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有多种,而30%以上都是由寰枢关节紊乱所引发。

寰齿关节与寰枢关节错位、周围组织损伤和退行性改变等原因都可引发眩晕[1]。

寰枢前膜、寰枢后膜、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等结构具有维持寰枢关节稳定的作用,这些结构损伤都会导致寰枢关节紊乱。

寰枢关节紊乱多发生于上颈段,长期保持低头姿势会增加患该病的风险,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2]。

年龄、受风寒等因素也会导致枢椎移位,进而引发颈性眩晕。

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机制研究

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机制研究

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机制研究马建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针剌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PC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转/min;B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喉结,频率为120转/min.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血浆5-HT、GABA水平、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血浆NE水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值流速、舒张期末峰值流速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 组.结论:风池穴针刺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联合常规治疗对PCⅣ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针刺;后循环缺血;眩晕;风池穴【作者】马建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PCIV)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病症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为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丁苯酞作为抗脑部缺血药物,可以提高脑组织氧供状态,缓解临床病症,但单独使用的远期疗效欠佳。

针刺疗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特征,可以疏通血管,改善脑组织的血流量,临床以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为主穴,并按照进针方向分为对侧外眼角与喉结,但其临床治疗效果尚未明确[2]。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0例PCIV患者在针刺主穴下分别采用进针方向为喉结与对侧外眼角,并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血浆指标及血流速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邓爱文;魏东;齐志强;张建宏;冉春风;王敏【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4(008)023【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探讨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作用.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其中针刺组临床治愈率为45%,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5%,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7.5%(31/40),以椎基动脉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两组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总页数】2页(P4794-4795)【作者】邓爱文;魏东;齐志强;张建宏;冉春风;王敏【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省,深圳市,518116;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广东省,广州市,510515;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广东省,广州市,510515;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广东省,广州市,510515;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省,深圳市,518116;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省,深圳市,518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J], 金群雷2.平衡复位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 徐玉欣;胡劲涛;罗华送3.中医针灸联合整脊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J], 洪志帆4.中医针灸联合整脊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J], 洪志帆5.解痉散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影响 [J], 康晓乐;鹿洪辉;李德魁;戴爽;马小芳;穆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疗效分析
李玉霞;李飞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9)00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对照组30例则采用天麻素注射液及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积分及临床疗效,并在疗程结束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定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6.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2个月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2个月后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刀结合温针灸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使用.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李玉霞;李飞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2
【相关文献】
1.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J], 於芸
2.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李飞;姜天鑫;杨骏;
3.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J], 於芸
4.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胡沛铎; 马军虎; 沈明球
5.吴清明运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J], 付磊;吴清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37例诊治体会

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37例诊治体会

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37例诊治体会甘肃省张掖市中医院魏靖杰魏汉东摘要:目的:以针刀为主配合手法整复,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症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结果痊愈3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86%,结论:针刀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性眩晕症针刀疗法手法整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性眩晕症属颈椎病的一个类型,是上颈端受到某种刺激而导致“血管、交感神经产生激惹的一种综合现象。

由颈椎错位,小关节紊乱压迫刺激椎动脉引起脑动脉短暂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颈椎转动,自感天旋地转,恶心欲呕,不敢睁眼,头重脚轻,站立行走时加重,平时略有好转,严重时甚至突然倒地,短暂昏厥,但神智清楚。

一、病因病理引起眩晕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劳累、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工作等致病因素,导致颈椎曲度改变,轻度移位,颈周软组织痉挛,或炎性刺激,直接引起椎动脉痉挛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缺血,造成颅内微循环障碍,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致病。

同时与颈部交感神经刺激紊乱而致病。

造成微循环障碍的常见原因有:1、颈椎曲度改变,微小关节错位,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血管痉挛,扭曲管腔狭窄,血流受阻。

2、血管内膜损伤,椎动脉硬化,退变。

3、血液粘度增加,血流减慢,或血栓形成。

4、低血压,心脏汞功能减退。

5、钩椎关节微小移位,颈椎肩盘突出,颈椎小关节紊乱,脑干及颈脊髓血管神经网状结构功能障碍。

都有可能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眩晕。

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眩晕病人发生在40岁以后,且女性较多,由于颈椎结构与椎动脉走形的特点,受压部位常在颈1—3椎或颈5椎。

二、临床表现1、症状:眩晕为早期主要症状,眩晕可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性、摇摆性、头昏眼花、头重脚轻、恶心呕吐、肢体发软。

同时伴有复视、耳鸣、失眠、听力下降等症状,头部活动及姿势改变使眩晕加重是本病的一个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头痛也是伴发症状;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侧枝循环血管扩张,导致血管神经性头痛,表现为波动性多位于枕部,枕顶部或颞部,常伴恶心欲呕自汗等。

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龚新宇;张道敬;姚振江;吕莉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
【年(卷),期】2006(28)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西比灵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仅全血粘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

结论: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龚新宇;张道敬;姚振江;吕莉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小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 郑智;文胜;蔡章健;段俊峰
2.小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J], 霍敬贤
3.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龚新宇;张道敬;姚振江;吕莉
4.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 张道敬;姚振江;龚新宇;张教明;黄刚;李志益
5.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J], 姚振江;张道敬;张教明;龚新宇;黄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和随机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9-07-19T16:53:53.02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5期作者:张作鹏黄俭峰(通讯作者)杨华琴唐琅[导读] 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症状与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行。

(浏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湖南浏阳 410300)摘要:目的随机对照研究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诊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应用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症状与功能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3.3%),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率、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与功能评分高对照组,均P<0.05。

结论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症状与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颈性眩晕;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症状与功能评分 Effect of ultrafine needle scalpel fan oblique needling on vertebral artery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an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fan-shaped oblique needling with ultrafine needle knife on vertebral artery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6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8 to Jauary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an-shaped oblique needling with ultra-micro needle knife. The clinical efficacy,vertebral artery hemodynamic changes,symptoms and functional sco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3.3%). The average blood flow rate,vascular pulsation index and resistance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ll P < 0.05. Conclusion:Superfine needle scalpel fan oblique needling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modynamic indexes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score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 fan oblique needling with ultrafine needle knife;cervical vertigo;vertebral artery hemodynamics;symptom and function score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患者人数约是眩晕门诊患者总人数的30%[1]。

该病主要因颈椎病变所致,常见如颈部肌肉劳损、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患者会因这些因素导致血流受阻,继而出现眩晕症状。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推拿、针灸等,超微针刀疗法是在针灸疗法的技术上进行创新的一种新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疼痛轻微、安全性高等优势[2]。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就本院60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诊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0岁,平均(49.4±10.7)岁;病程6~15d,平均(9.7±5.3)d。

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0岁,平均(49.8±10.5)岁;病程6~15d,平均(9.6±5.4)d。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查体、颈椎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证实,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相关诊断规定,临床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病历资料真实、有效;③对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②精神疾病;③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法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消毒铺巾,运用0.4mm×0.4mm的一次性针灸针,于风池、风府、完骨、颈夹脊、百会、合谷6个穴位进行穿刺,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斜刺,风府向下颌方向刺入,均为1cm左右,其他穴位行常规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宜。

1次/d,连治16d。

观察组:应用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软枕,前额置于创面,下颌靠向前胸;用记号笔于下项线上压痛点与结节点、第1/2颈椎横突部位的痛性结节、背部压痛点与痛性结节作标记,消毒铺巾,刀口和颈椎纵向平行或和治疗部位的肌纤维走向平行,操作者一手拇指与食指撑开并固定治疗部位的皮肤与结节,另一手拿针垂直刺入0.5cm左右,呈扇形反复切割,指下感到结节或条索松解则撤针,针眼以干棉球按压60s,逐步治疗,治疗后提醒患者24h内针眼禁止碰水。

1次/4d,连治4次。

1.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①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可正常生活与工作;②显效:偶有眩晕症状,但发作次数<50%,且休息后症状消失;③有效:症状部分改善,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治疗前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率、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

(3)症状与功能评分:参照《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4]相关标准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治疗效果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P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2.1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3.3%),P<0.05。

见表1。

2.2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率、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对比,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率、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3 讨论临床实践表明,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造成颈性眩晕的主因,运用针刺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效果尚可。

而超微针刀疗法是基于杠杆理论、链条理论、弓弦理论并结合普通针刀治疗理论而形成的一种新疗法,具有其独特性与优越性,可有效调节患椎各组织之间异常的结构关系,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且治疗过程中无需使用麻醉药与激素,且进针深度在1cm以内,不会对临近神经与血管造成损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也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率、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症状与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行。

参考文献[1]王红,江高峰,苏波.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7,26(8):1361-1363.[2]陈悦.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89-90.[3]孙其斌,冀全谋,谢永明,等.超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9):20-21.[4]张俊,柴琳,杨高杰,等.超微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7.[5]周文溢,傅瑞阳.傅瑞阳推拿结合超微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5):373-373.[6]张作鹏,邵湘宁,仇湘中.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结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7):43-45.基金项目名称:浏阳市中医医院科研基金:超微针刀扇形斜刺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和随机对照研究;项目编号:LY2017A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