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

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

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

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他的全部人生将在这里展开。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足以给人们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特别是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生活往往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困,7岁那年,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贫穷的伯父家只能勉强供他念完小学,在这五年期间生父生母极少来看他,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因此,物质的贫困,亲情的缺失进一步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同样,在那种环境下也练就了他刚强的意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后来的创作中极大地刺激、强化了他的想象力,促使他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路遥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刘巧珍……,都具有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他们有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也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人生》中作者赋予了巧珍和德顺爷爷一种理想化的人性——即善和美的化身;《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健强已饿的饥肠辘辘,面有菜色,但他那正直、质朴、诚实、刻苦的精神品质打动了读者;《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两派群众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舍生取义的道德精神在他身上闪光和升华。作者对这种人性真、善、美精神的揭示,基本都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衡量的。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路遥汲取的是儒家文化。可以看到,在路遥笔下,凡是积极奋进,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而坚强不屈的人物及其行为,总是得到他的赞赏。不仅如此,路遥还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注入当代人的意识之中。如高加林的弃旧恋新,孙少平为当矿工“走后门”,孙少安为发展砖厂“请客吃饭”等,他写出这些人物在非常的环境形态下顺应社会,“不择手段”地加入社会的竞争行列,但由于作者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仍然受到他深切的同情和偏爱。

二、“乡土情结”在路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路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西北高原那雄浑、博大的自然景物,其中倾注了

作家对乡土的深情、依恋,对土地有一种赞美不尽的激情。在《人生》中作者写道: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味。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这些富有魅力的黄土高原风景画,是如此的令人向往,如此地牵动着人们的情思。作为一个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充满了农民乡土观的年轻人,陕北黄土地的一切都渗透到路遥的每一个毛孔之中。

2.深入社会深处,勾勒出色彩鲜明具有社会内容和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体现时代的生活和情绪。在《人生》中作者借高加林进城卖馍,将农村农贸集市的热闹场景展示的淋漓尽致:

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热闹得简直叫人眼花缭乱,一大片空场地,挤满了各式各样买卖东西的人。以菜市、猪市、牲口市和熟食摊为主,形成了四个基本的中心。另一个最大的人群中心是河南一个什么县的驯兽表演团,用破旧的蓝布围了一个大圈当剧场,庄稼人挤破脑袋花两毛钱买一张票,去看狗熊打篮球,哈巴狗跳罗圈。市场上弥漫着灰尘,噪音像洪水声一般喧嚣,到处充满了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

《平凡的世界中》当孙少安从山西娶回不要彩礼的贺秀莲时,正逢热闹的“打枣”节:

妇女们头上包着雪白的毛巾,身上换上了见人衣裳,头发也精心地用木梳蘸着口水,梳得黑明发亮;她们一群一伙,说说笑笑,在地上捡枣子。所有树上和地上的人,都时不时停下手中的活,顺手摘下或拣起一颗熟得酥软、红得发黑的枣子,塞进自己的嘴巴,香喷喷,甜咝咝地嚼着。

路遥描绘了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民俗风景画,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节庆仪式等。

3.在情态各类的人物形象中,路遥总是把最真挚的感情倾注在乡下人身上,

他常用城乡对比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从而更加突出农村人的传统美德。《人生》中高加林才华横溢,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张克南则显得唯唯诺诺,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魄力。《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健强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考验,即使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刻苦学习。而丰衣足食的周文明则显得不思进取,过着公子哥的生活,嘲笑讽刺他人。还有在《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高广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清贫乐道的高广厚总是无怨无悔。相比之下,身为教育局副局长的卢若华整天忙于官场交际,追名逐利,甚至损人利己,他的自私心和虚伪的面孔让人触目惊心。

4.路遥强烈的乡土情结不仅是对乡土自然的描绘和对乡土人情的赞颂,甚至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圆圈:他离开了乡土,最后又回到了乡土。小说最后,他扑在德顺爷爷脚下,两把手抓着黄土,沉痛的呼喊“我的亲人啊……”。作者有意识的让高加林离开土地后处于精神的流浪和灵魂的失重状态,而让他再次回到土地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与归宿。其次是小说中的德顺爷,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生活的老人,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去影响、教诲高加林:人不能没有扎在乡土的“根”。作品流露出的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农民式的乡土观念,更是富有农民式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哲学概括。

三、“乡土情结”引起的城乡文化冲突

路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文化有着潜在的情感认同。后来,他又进城学习、工作,接受了蕴涵现代意识的城市文化的启迪,从而自觉地对这两种文化进行审视,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在作家看来,农村物质条件落后,正统文化偏重于传统道德,重视人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孕育出一种比较狭隘、简单、保守的思维方式,导致农民很难接受现代文明。

1.城乡文化冲突在爱情领域中的表现。城乡之间文化冲突最集中地体现在青年男女身上。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始终是贯穿小说的情节线索。路遥作品中爱情在人物设置上有一个稳定的三角模式,那就是围绕主角设置两位负载不同文化蕴涵的异性,通过两位异性在面对爱情的不同心理和行为来表现城乡文化差异。比如在《人生》中,作者围绕高加林设置了刘巧珍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