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第1 页共1 页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三】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月光 澄澈的静谧之美,“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 之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雅趣。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0-
11.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 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处境和心情。[教材·思考探究变式]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 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 此时。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7-
11.记承天寺夜游
◆主旨情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蕴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8-
11.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手法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 句,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堪称写月的传神之笔,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3-
11.记承天寺夜游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

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3.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

(3)轼诣武卫营_____________

(4)卒全其城__________

14.用斜线(/)为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6.【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3.答案:①共同,一起;②只是;③到……去;④最终,终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的含义,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以及虚词的用法。此题注意“相与”,共同、一起。

14.答案: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的含义,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以及虚词的用法。

【最新】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1.至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云南省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云南省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云南省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盖竹柏影也盖:

()(4)皆可以饱饱:()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3分)

答案:

(二)(12分)

15.(2分)(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盖:大概是 (4)饱:吃饱(使……饱,让……饱)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三个课内,一个课外。课内的平时练习比较多,容易填写。课外的要结合该词所在语境,“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可知应为“吃饱”。

16.(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①鬻(yù):卖。①觕(cū)同“粗”。①饮湿:指润湿嘴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

..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最新】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1.至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答案:3.2分A

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参考答案: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惋惜无人赏月)
相关链接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其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 就;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为 “苏辛”,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浣溪沙》。 2、“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本文作于被 贬之时。
中考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未寝, 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里,(我) 解开衣裳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堂 屋的门户,便很高兴 地起来走动。想到没 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觉,我们在庭 院中散步。
晚春时节,片片落花,落在游人的衣服上,沾 在鞋上。
•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 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 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 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 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 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 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 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 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 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 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 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 的本色。

2020年语文课标必背文言文16篇必背15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语文课标必背文言文16篇必背15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202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①《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能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③《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知音稀少的遗憾和喟叹,并交代前往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④《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闲情雅致之意,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理解默写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记承天寺夜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知识考点:记承天寺夜游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念:想,思考。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贬谪悲凉。人生感慨。赏月喜悦;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

(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答案:

3.2分 A

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

8、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

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

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

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

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叙事部分,点明时间、

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为下文张本。

第②层:写景,作者仅用18个

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③层:议论抒怀。惋惜无人

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

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

2.一词多义

与: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

3.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色:_______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语文八上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文言词语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水:这里指月光。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遂:于是。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三、内容概括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从“闲人”的可以看出,“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四、文章结构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艺术特色本文运用寄情于景的写法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写景时处处紧扣“月”字写夜游,写月夜之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空明。五、典型题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答: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8.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9.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答: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1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10.“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相与:___________

...于中庭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

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

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

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2. 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案】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3. 这篇文章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答案】“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4.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念无与为乐者”一句的作用。

【答案】“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感情显得摇曳起伏。“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

6.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景物描写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极富特色,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2.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

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情○感○主○旨

本文叙事、写景之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闲适从容。因此,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金题演练

人物相关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东坡在儋耳①,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

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惘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③,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④乎!”念此可以一笑。(节选自《何氏语林》)

注:①儋耳:即儋州。②芥:很小的草叶。③见其类:见到它的同类。④方轨八达之路:宽阔的四通八达的大道。方轨,两车可以并行的道路。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 (2)有生孰.

不在岛者 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