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放开眼界,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理论,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没有按学科主义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从哪些方面改革,怎样改革,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师一定不会放松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千方百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从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多措并举,提高教学实效性三个方面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将如何进行改革、怎样改革进行了阐述,对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点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教师应怎样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待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是什么
一、重视学习方法的探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属性,其核心是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动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的选择性、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创造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性、批判性、自由性、生成性、超越性及其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实际是知识灌输,重视大运动量的练习、作业,实际上流于机械训练,学生面对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权话语”,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和交差式(为了交作业)的练习,根本无主体性可言。
现代教学要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应由注重教法到注重学法的方向进行。首先,应该积极开展学习理论的研究,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应该成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研究。当代学习方法改革的实验和创新,异军突起,占尽风骚。放眼看来,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学习(即非指导性教学)、问题解决学习等等名词术语、教改项目、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二、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教师具有主导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不能有教无学,也不能有学无教。因为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交往。保持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适当张力,消弭教法与学法的分离,寻求教的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应该成为传统教学方法回应“学习方法”挑战的对策之一。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精选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王自勇,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近年来,在各级教育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三部课程创新类专著编写,并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校本课程开发”等课题研究工作。
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内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深入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
1.理论背景
一是问题连续体理论。该理论以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从问题、方法、答案是否唯一和封闭而显现出解决问题的
多样性和开放性。这个以“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为
核心的理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经验
出发,建构新经验的过程,过程的核心是“理解和双向”“改组和重建”。
三是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是国外可资借鉴的新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法、范例法、暗示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和双重性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
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变革-最新作文
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变革
在2001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一节中还指出,“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教育现代化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目标、融合的路径是什么还是不够清晰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主要就是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好的微课,用到教学中去.其实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旧的,因为这样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制作的课件也还只能是“教件”――强化教师教
的课件.在当前许多课堂里“教件”的运用确实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含量大了,呈现方式丰富了,讲解的更流利了,教学进度快了,但是学生要理解的东西很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没有增加,甚至被压缩,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总的来说,虽然新课标实施十多年了,但却很少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的变革上取得更大的进展.我们所希望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革命性的变革还没有真正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此你什么看法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目前,大家都在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说法,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发现获得的知识越多,价值就越大。技术已经改变了全球劳动力的本质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给教育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教育本身产生的变革:1. 改变了学校教育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改变着教育形态,课程与教材更加智能化、群体化、综合化、多元化和系统化。例如,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使新教材能实现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的记录,学习历史的动态追踪和评价,即时的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可以实现“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2. 引发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比不上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我们逐渐认识到,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的思想观念,全面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创新的需求,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3.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到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年龄、成绩分组,分学科定时学习,是一种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则主要是交互式、启发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可以混合分组,更注重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方式方法革新了,枯燥的学习方式改变了,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使教学更为高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办学机制越来越透明,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4.对教育目的产生的变革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教育要进行变革,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引起了教育目的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化、大众化,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虚拟教学的出现,数字校园的建设,教学内容的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临沭县教研室:"个体发展"与"互动关系"
一、什么是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不是灌输、不是将教师头脑里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师生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已知和探索未知。接受已知——知识/真理,学习的要求是:掌握怎么来,是什么,有何用,向何处发展。探索未知——方法/钥匙,学习的要求是:了解还有哪些,它有何用,何种途径,什么方法。
2.关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比较时尚的一种原则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确的原则应是“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教师是主导的话,学生做主体是不可能的,所以“主导主体论”是有缺陷的。当前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互为主体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有道理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更强调互动性、更强调平等性。
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要围绕老师的指
导进行,学习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策略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这两个主体的地位是互动交替,相互推进的。
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方案
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对学校教学进行研究与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和学生终身发展能力。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方案,旨在为教育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第一,基于需求的课程设计。学校应通过广泛调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将需求反映到课程设计中。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更贴合学生实际,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重视将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效
果和学生发展。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可以提升整个学校教育水平。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学
校应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学,采用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校应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能力,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结合课堂表现、作业评估、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加强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社区资源
融入学校教学中。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与学新方式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与学新方式
摘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正在向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转变。正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内容、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学生可以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在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比的今天,数字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已经逐步向学生的“学”转变,构建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课堂内外,在一切教育的时空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差异与价值,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每一个学生都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资源、方式,并构建全新的教与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数字化环境教与学新方式个性化学习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以其迅猛、复杂和深入的特点,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数学的教与学研究,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主题活动呈现自主、协作、个性的发展态势,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及意义,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强调要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信息技术就象是出现在隧道尽头的光亮,为个性化教与学带来了曙光。教育信息化做为推进个性化教学的源动力,不断优化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体
教育方式的创新引起的学习方式变革
教育方式的创新引起的学习方式变革
周智亮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正在进行的教育创新是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国教育创新的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教育方式的创新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教育方式的创新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就是指从“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学习模式的变革,即从“教学”观念向“学习”观念转移,这里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的长进。教育方式的创新导致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的含义:首先,教育方式的创新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地探索知识。其次,它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育方式的创新进入课堂教学后,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超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以各自特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发现、探究知识。第三,它转变了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而不是教师上课的辅助工具。现代教育方式的创新进入课堂教学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第四,它转变教学内容的结构,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方式的创新进入课堂教学,将带来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通信的基本能力、信息搜索分析和筛选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共事的能力、解决半结构问题能力等。
教与学方式
教与学方式
教与学方式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与学方式则是教育实践中
的核心环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与学方式。
一、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1.1 课堂式授课
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主要以课堂式授课为主,即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方式注重知识传授,但缺乏互动和思考。
1.2 书本为主
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以书本为主要教材,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
知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但缺乏实践和体验。
二、现代化的教与学方式
2.1 互动式授课
现代化的教与学方式强调互动和思考,老师不再是单方面地进行知识传递,而是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2 多媒体为辅
现代化的教育还强调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3 实践为主
现代化的教育还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巩固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
3.1 强调个性差异
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提高教
育效果。
3.2 强调自主学习
个性化的教育还强调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能。
四、综合型的教与学方式
4.1 结合传统与现代
综合型的教与学方式结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在保留传统优点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教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变革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变革。
一、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体、学科交叉、实践性等教育模式,而且着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重视学生的知识记忆,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更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方式的变革将会使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更为饱满。
二、教学目标的调整
新课程改革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内容更具有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导师和引领者,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这种变革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学生将以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式去认知世界。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扮演着教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传统上,教师的角色是知识传递者,现在的要求则转为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教师的职责要更
多地去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传输知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会更加强调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四、教育经费的改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改变也不可避免。教育的投入应该更多地去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目前,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料和课程设备往往不足,缺少更新的教育科技设备,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在未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教育的投入会变得更加重要,也会更受人们的关注。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政策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政策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政策是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以下是一些教与学方式变革政策的例子: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2.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 《关于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产教融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5. 《关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向,强调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报告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研究报告
宝鸡市渭滨区教研室
我区教研室小学课题组于2004年6月申请承担了省级立项课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课题组严格按照省教科所的要求认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形成研究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迫在眉睫。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较高的价值。
过去的教学中,教育界同行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
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方式来进行,忽略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乏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十几年来,伴随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由传统的教育转变为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下面我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教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是前提,理念关系到教学,过去我们的教学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因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就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理解为“讲”、“练”“考"今天在反思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重要教学观念,这一观点是基于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着力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线性的连续过程,成为一个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变革过程,如今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把教的过程转到学的过程上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就是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
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转变为终身教育;教师借助新式的
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浅谈教与学方式转变
浅谈教与学方式转变
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时代,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中国人若不想被世界这个大舞台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死的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1996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国全面启动了以“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中国教育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而又有所收获的里程。但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教育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呼声仍然愈来愈高;“私塾热”、“国学热”、“培训热”大大风行……
“课程改革”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与学方式转变”
应该怎样转变?如何使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不足然后能改
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比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趣味性教学比以前的死记硬背更强调了传授知识的技巧性;但是“单向传授书本知识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却如一块坚冰,难以在短时间内消融。我的孩子正在上学前班,有一次,看到他的英语作业本,一个英语单词写满一整页,数了数写40多遍,我问他这个单词怎么念,他摇头,问他怎么写,他还是摇头!这说明,孩子在写这些单词的时候根本没有动脑,只是机械的完成!这种被动的灌水式的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中还有多少?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是盛知识的容器,不可能成为被点燃的火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性都在年复一年地讲授中被扼杀了。
课改与教改
课改与教改
一、课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的实质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分为支配权力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变、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等三大方面。
(-)课改目标
1.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改任务
L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十几年来,伴随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由传统的教育转变为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下面我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教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是前提,理念关系到教学,过去我们的教学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因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就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理解为“讲”、“练”“考”,今天在反思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重要教学观念,这一观点是基于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着力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线性的连续过程,成为一个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变革过程,如今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把教的过程转到学的过程上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就是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
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转变为终身教育;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让绿色成为学校的底色”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打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以“绿色、规范、质量、品牌”为主题词,抓实言和行两大教育主线,“言”:语言的熏陶,“行”:行为的感染。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绿色教育内涵,凸显绿色教育特色,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着力和谐团队培养,致力绿色课堂研究,协力学校特色发展,聚力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收获希望。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学习方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机的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结果和目的。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窒息了学
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也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达到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良。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深远。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自主的空间,体现教育多元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入。具体体现在:改变了过去过于关注知识传递,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打破了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真正使教育评价发挥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打破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新课改使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循序渐
进不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很多人已能实现跳跃式、选择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已不仅仅是学会积累,而是学会选择,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
三、教学评价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按照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以教育部出台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支撑,以“绿色言行”、“绿色自然”、“绿色课堂”、“绿色生活”等四个方面为切入口,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规范教师的教学的言和行,让教师走近学生。
考核内容及指标:
(1)“品德发展水平”。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4个关键性指标。
(2)“环境素养”。包括环保意识、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3个关键性指标。
(3)“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4个关键性指标。
(4)“兴趣特长养成”。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3个关键性指标。
(5)“学业负担状况”。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等4个关键性指标。
(6)“教师教学行为”。仪表大方、民主平等、激励为主等3个关键性指标。
(7)“身心发展水平”。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等5个关键性指标。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