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北京的金山上》

这是一首根据藏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古筝独奏小品。此曲旋律优美,易于唱诵,其五声音阶的级进式发展变化与古筝五声音阶的弦序排列十分吻合,因此,该曲对初学者来说较易上手。另外,乐曲的节奏也较为简单平稳,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甚少变化。再者,指法编排也相对比较规整,只有托、抹、勾(即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组合形式。作为启蒙筝曲,《北京的金山上》为初学者走进古筝音乐世界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

此曲结构短小,主题加上间奏共有54小节,其中还包括旋律的低八度重复演奏,这就是说,除去六小节的间奏和低八度的旋律重复,我们只要学好24个小节(4个乐句)就可以了。初学者一般欠缺基本音乐知识和乐曲分析能力,往往因为谱面看起来篇幅较长,而有畏难情绪,其实我们拿到乐谱后应该认真视唱和简单分析一下,这样学习和弹奏时就比较容易了。

乐曲刚开始就是一个八度和声音程,弹奏时需要我们的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发音,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古筝演奏术语里把这一多指组合指法称之为“大撮”(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大撮”,把大指和食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小撮”,把大指、食指、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套撮”,这些都属于多指组合形式),这是传统古筝弹奏中为了加强旋律重音而最常使用的一个技法,几乎可以认为是传统古筝弹奏体系里的“八度模式”。我们知道,其他乐器在为初学者编排入门乐曲时,弹奏指法的设计常以单指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古筝这样的“创意”,这是因为乐器的结构特点、也是古筝的五声音阶特性决定了的,不能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指序编排。由于这一手法在传统筝的弹奏中极为常见,在以后的民间筝曲的学习中更会时常遇到,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首先要注意演奏时的基本手型:手指自然松弛、虎口微张,指间不宜并拢或者过分打开,指尖下垂,正对将要弹奏的琴弦,手背自然隆起,坚挺有力、不可塌陷,形成半握拳的圆状手形。演奏方法上建议初学者采用贴弦奏法(也有人称“夹弹”,即弹奏前把手指放置在相应的琴弦上),这样不易错音。弹奏时要借助臂力和腕力,这样才能能够保证音色的通透和圆润。

古筝弹奏中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法组合“抹托”,在乐曲第一小节第二拍上就出现了。这里大二度上行级进的两个音,乐谱上设计是用食指和大指先后弹出的(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向身外方向弹奏的指法称作“托”,把食指、中指、名指向身内方向弹奏的指法分别叫做“抹”、“勾”、“打”,这些都属于单指形式),这种指法连接在古筝的演奏中十分常见。此手

法在弹奏中要注意大指的弹出方向,不宜径直向手心发力,而是向斜前方弹出,弹弦得音后大指指尖落在食指外侧,这样就能保证大指义甲相对正面触弦,另外也不影响其他手指的快速连接。

乐曲第4小节弱拍上下行级进的三个音,采用了大指连弹的指法,古筝术语称之为“连托”,意指大指利用惯性以贴弦奏法顺序向低音方向弹出。这一手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易掌握,因为重心向一方倾斜,很容易造成速度的不平均,从而破坏了节奏的平稳。建议初学者在使用这一技巧时采用传统的“扎桩”手型,即名指或小指在大指弹奏的同时放置在筝首的岳山上,使大指得到相反方向力的支撑,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这首古筝小品原本是一首影响广泛的藏族民歌,因此除了在演奏技法上要有所要求外,还应在音乐表达上保持她的歌唱性。此曲句法十分规整,每6小节为一乐句,句尾要轻奏,以便突出音乐气息的变化。乐曲中典型的藏族风格的节奏要处理的跳跃活泼,使其具有鲜明的舞蹈特点。乐段结束时的音型弹奏时要富有弹性,发音要象跳藏族特有的“踢踏舞”般结实有力,表现出一种自信、豪迈以及藏族同胞心向北京的喜悦心情。

二、《孟姜女》

《孟姜女》是一首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诵的民间歌曲,旋律朴实优美、婉转动听。很多作曲家都以《孟姜女》的曲调为素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筝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篇幅有长有短,程度有浅有深。有的改编成古筝作品后,成功运用了古筝某些特有的技法来丰富乐曲的感染力,使其听来更加如泣如诉、凄美感人。这里选取的是一首特别为初学者设计的古筝小品,手法相对简单。不过在这首小曲中首次出现了“上滑音”和古筝演奏术语里被称为“快四点”的指法,值得大家关注。

我们知道,古筝的指法组合是十分庞杂的。各种组合的称谓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归纳起来十分凌乱。传统的理念是以左右手来划分功能区的,右手司弹,左手司按,因此才有“右手言表,左手言心”之说。一般人认为,古筝音乐之所以如此美妙动听,感人至深,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左手“以韵补声”的功能。所谓“以韵补声”,是指右手弹弦得音后,左手在琴码左侧以“揉”、“按”、“滑”、“颤”等手法作韵,增加琴弦的张力,使音高发生奇妙的变化,以取得“荡气回肠”、“凄楚哀怨”、“浅吟低唱”、“百转千回”等艺术效果,“以韵补声”是人们对传统古筝演奏艺术特点标志性的印象和总结。我以为,虽然“以韵补声”的提法很形象,也很经曲,但“补”字会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因为古筝双手配合演奏时突出的是“阴阳”,它创造出的声线讲究的是“虚实”。应该强调它“声韵并重”的艺术思想。很多学生不注重传统筝乐“韵”的变化,我想这可能就是“补”的理念使然。另外,我们不能片面地把“按”、“滑”、“揉”、“颤”等等手法归纳入左手技巧体系里去,因为在有些现代作品里,左手弹奏时是用右手来作韵的,而且弹奏发音现在也早不是右手的“专利”,现代筝曲左手已经大量参与到弹奏中去了。显然,把“托”、“抹”、“撮”等技法归入右手指法体系里,不是十分合理。建议用“弹奏体系”、“按滑体系”来归纳和细分古筝的各种技法,使大家一目了然,尽量避免古筝指法称谓混乱无序的状态出现。

在《孟姜女》这首乐曲中,要注意滑音度数的变化。虽然该曲全部使用的是“上滑音”,但却有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区别。就这首作品来说,上滑音所达到的音高,基本都以相邻的高音弦为准,这是这首乐曲的五声音阶风格和古筝五声音阶的特性决定了的,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谱面并未明示,但还请注意认真区别之。再者,还要注意滑音的速度和过程,弹出的“实”音和滑出的“虚”音时值要均等,节奏要平稳。演奏滑音时手、腕、臂、身应该充分配合,不能仅仅依靠手指的力量,不然不但难以达到所求的音高,而且会给整个身心带来不必要的紧张。

从第三行开始,音乐发生了变化.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现,创造出一种急切而又紧张的氛围。谱面标明了“勾”(大指)、“托”(中指)、“抹”(名指)、“托”(大指)依次快速奏出,这就是江浙筝派称为“快四点”的组合指法。这一指序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是古筝传统技法体系里较为常用的套路。由于此技法在演奏时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因此还需有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掌握好这个技法的关键,是处理好大指与其它手指的关系。从手的构造上来说,大指处在其它四指的对面。看起来虽然孤单,但作用却极其重要。有了大指从另一个方向带来的力,我们才能方便地拿捏起东西来。古筝的各种指序编排,都是利用大指和其他手指的关系来进行“顺”、“逆”的调整和转换,不断“化逆为顺”,从而顺利完成音乐的表现。“快四点”的弹奏要点,就是要协调好腕力,充分运用大指与中指、大指与食指的连接形成的“一来一回”的钟摆式摆动,利用其惯性,使快速弹奏变得轻松和连贯。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其坚贞的个性、苦难的经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到这些艺术表达上的特点,即使是“快四点”技法,也不要过于华丽和炫耀,深情、哀婉应该是这首作品的音乐基调。

三、《关山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