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原理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新鲜的鸡蛋、塑料容器、计时器、醋、医用棉签、滤纸、显微镜。

方法:1. 将鸡蛋放入塑料容器中,倒入足够的醋,覆盖鸡蛋完全。

2. 观察鸡蛋在醋中的变化,记录下时间。

3. 取出鸡蛋,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鸡蛋表面的薄膜。

4. 将擦拭后的鸡蛋放在滤纸上,观察滤纸上的血液凝块。

5.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凝块的细节,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鸡蛋与醋接触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观察到了鸡蛋表面的薄膜逐渐溶解的现象。

这是因为醋中的酸性物质与鸡蛋表面的钙质反应,导致薄膜的破坏。

这个实验现象模拟了人体内血管受损后的情况,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与受损血管壁上的胶原纤维结合,形成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鸡蛋表面的薄膜溶解后,鸡蛋内的血液开始渗出,并且在滤纸上形成了血液凝块。

这表明在血管受损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溶解血纤维蛋白原转化为血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块。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血液凝块中有许多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血小板则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凝块中起到填充和粘合的作用。

而纤维蛋白则是血液凝块的主要结构成分,它能够形成纤维网状结构,稳定血块并促进愈合。

除了上述实验结果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改变鸡蛋与醋的接触时间,观察血液凝块的形成速度是否有所不同。

我们还可以尝试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肝素,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动物生理学血液学实验

动物生理学血液学实验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指导老师:实验名称:血液学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实验用兔颈动脉采血的方法2.了解红细胞比容及其测定方法3.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凝的一些因素装二、实验内容和原理订将抗凝血放在特制有刻度的玻璃管(温氏分血管)中,经过离心沉淀,使血细胞线与血浆分离。

红细胞下沉,彼此压紧而又不改变每个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根据玻璃管刻度的读数,可以计算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即红细胞比容。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Ⅰ阶段是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第Ⅱ阶段是凝血酶原(Prothrombin,FⅡ)激活成为凝血酶(thrombin,FⅡa)第Ⅲ阶段是纤维蛋白原(FI)转变成纤维蛋白(filbrin,FIa)在这三个主要步骤中都需要Ca离子的参与三、主要仪器设备大兔一只,兔手术保定台,烧杯(500ml,50ml),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刀、毛剪、手术剪、止血钳),线动脉套管,动脉夹温氏分血管,长颈滴管,5毫升试管,离心机,天平,5ml 注射器试管,试管架,吸管2%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肝素,1%氯化钙,5%草酸钾,液体石蜡,带有开叉橡皮管的玻棒等。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手术操作2%戊巴比妥钠按1ml/kg的剂量从耳缘静脉注入实验用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同时准备实验用试管等)剪去颈部术野的被毛,切开皮肤,找出两侧颈动脉将颈动脉剥离2厘米左右,然后在颈动脉下面穿两条线。

将一侧颈动脉在远心端用线结扎,再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

结扎处与动脉夹之间最好不少于 1.5厘米用眼科剪刀在这段动脉上靠近结扎处1/4的地方,斜向近心方向剪一小口,将动脉套管插入,用线扎好,以免滑脱,待用(需采集血样时打开动脉夹即可)比容的测定:(1)用配有长注射针的注射器吸取含肝素的抗凝血,然后将注射针插入温氏分血管的底部,缓缓地将滴管内的血液注入分血管内(不得有气泡),使血液正确地装到刻度10处。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的基本知识一、定义: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变为纤维蛋白(不溶)。

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凝血途径检测)4、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上即为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APTT、TT为定性检验,FIB为定量检测。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原理: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2+,试剂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2+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TF-Ⅶa- Ca2+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后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交联、聚合成凝胶状态。

记录凝固时间,即为PT检测结果,一般以S表示。

2、PT检测的临床应用1)PT检测用于筛选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是否正常。

2)监控口服抗凝药病人的凝血功能: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血药监控;剂量增加或减少,回引起出血或凝血;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间。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数)正常人血浆常人血浆P )待测测血浆PT值(秒)ISI3、PT 的ISI 值: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国际敏感指数ISI 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 试剂与国际标准PT 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是出厂的PT试剂必须标明其正确的ISI 值。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医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栓是一种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形成的块状物,常常堵塞了血管并干扰了正常的血液流动。

这一过程在人体内发生得十分频繁,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一、血栓形成的原理血栓形成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生成。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附近,形成血小板聚集块,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出。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保护机制,但是当这一过程异常增强或过度进行时,就会导致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损伤血管的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来激活血液中的凝血机制。

这些化学物质会触发一系列的酶反应,将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状态。

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会引发血纤维蛋白的生成。

在最后的阶段,纤维蛋白会在伤口处聚集并形成坚固的纤维蛋白网络。

这个网络会使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并最终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生理和病理意义血栓形成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从生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是身体防御损伤的一种保护机制。

当有伤口时,血栓的形成可以快速堵塞血管,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

这有助于促进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然而,从病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当血栓发生在动脉内部时,会堵塞血流,导致供应该动脉下游的组织和器官缺氧。

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此外,血栓还可能脱离原处并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这被称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肺部血管时,被称为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脑部的血管时,可能引发脑栓塞,这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对于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医学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戒烟限酒。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提高血液流动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血凝仪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凝固能力的仪器,它基于一系列化学反应,测定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凝血时间,用于诊断各种血液疾病、手术前后的血液凝固情况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血凝仪的工作原理,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血凝仪的主要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机制,它能够防止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过多,阻止出血,帮助伤口愈合。

血液凝固是由血中一系列蛋白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以下将分别介绍每个步骤。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聚集、黏附在伤口上,形成血小板栓,以阻止出血。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上的受体会被激活,使它们能够相互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小板聚集体。

2. 凝血酶生成凝血酶是一个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复合物,它的生成能够促使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形成血凝块。

凝血酶的生成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等,它们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后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凝血酶复合物。

3. 纤维蛋白形成这是血液凝固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它涉及到血浆中的另一种重要蛋白质——纤维蛋白。

一旦凝血酶形成,它会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

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分解,在此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会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一条纤维蛋白长链,最终交织在一起形成坚韧的血凝块。

二、血凝仪的主要部分血凝仪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血液凝固的检测任务。

以下是血凝仪的主要部分:1. 样本添加系统这是血凝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负责将需要检测的血样加入到血凝仪中。

血凝仪多采用血浆进行检测。

在样本加入系统中,从血浆中提取出凝血时间检测所需的成分,然后将其加到试管中,加入试剂,开始触发化学反应。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0.025mol/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1、动物手术(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

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

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

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

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的原理主要涉及血液凝固、炎症反应、再生修复等多个生理过程。

以下是对伤口愈合原理的详细解释,文中不包含任何重复的标题文字。

1. 血液凝固:当伤口发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上,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促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块。

血块的形成阻止了进一步的出血,并提供了一个初始的机械保护屏障。

2. 炎症反应:伤口周围组织会迅速发生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

这些反应有助于引导和吸引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到达伤口。

这些免疫细胞清除伤口内的细菌和坏死组织,同时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伤口修复和再生。

3. 肉芽组织形成:肉芽组织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在伤口愈合初期,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会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供应养分和氧气。

间充质细胞被激活,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形成伤口的支架结构。

在此阶段,伤口底部会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其富含新生血管、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4. 上皮再生:伤口表面的上皮细胞含有干细胞,这些细胞能够重新增殖和迁移,以覆盖伤口表面,形成新的表皮层。

上皮再生不仅可以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还能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促
进伤口愈合。

总之,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血液凝固、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和上皮再生等多个阶段。

这些过程协同作用,以尽快恢复伤口结构和功能,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原理血液凝固又称为凝血,是一种自然而又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血液出血和保护组织免受伤害。

与反应有关的原理涉及血液的多种组分。

其中,主要的组分是因子(fibrinogen)、血小板和白蛋白等均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发挥破坏血管壁的作用。

当血管壁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紧随血管壁受损之后,特别是在有血小板的地方,因子(fibrinogen)会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组成一个网状结构,为维持血液流动和凝固提供支撑。

当血液流动时,白蛋白会帮助固定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抑制一些可能会抑制凝血的物质的释放,使其能够坚固下去。

最终,纤维蛋白网状结构会使血管壁坚固固定,从而防止外界的某些物质进入血液流动体,最终确保血液凝固并保持原有血液流动体的流动状态。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实验十 血液凝固【实验目的】观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称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受许多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当控制这些因素时,便能加速、延 缓,甚至阻止血液凝固。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材料】小试管,滴管,lml 吸管,100m1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冰块,3%氯化钙溶液, 1.5%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兔颈总动脉插管 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1.5%戊巴比妥钠(2ml/kg),待其麻醉后, 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的毛,沿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约 5cm~7cm,分离皮下组织 和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的深部找到颈总动脉,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在其下穿过两 条线,一线将颈总动脉于远离心脏端结扎,另一线备用(供固定动脉插管用)。

在颈总动脉 近心脏端用动脉夹夹闭动脉,然后在远心端结扎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 入动脉插管,用丝线固定。

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夹即可。

2.制备肺组织浸液 取新鲜兔肺脏,洗净血液,剪成小碎块置于烧杯中。

在烧杯中加 入 3~4 倍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置于 4℃冰箱中备用。

【观察项目】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 100ml 烧杯 1 只,自兔颈总动脉放血,边 放血边用竹签按同一方向搅拌, 使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缠绕到竹签上,直到血液中的 纤维蛋白全部除去。

用水轻轻冲洗竹签上的血。

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去纤维蛋 白的血液是否会凝固。

2.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取干洁的小试管 6 支并编号 1、2、3、4、5、6。

按表 准 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由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各管加血 1ml,每 30 秒钟倾斜试管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而不再流动为止。

肝脏的凝血机制

肝脏的凝血机制

肝脏的凝血机制一、背景介绍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众多,包括产生胆汁、代谢和解毒、调节血糖等。

肝脏在人体内还起着重要的凝血作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在血管受损时,凝血过程被激活,形成血栓以止血。

肝脏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 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起着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受损血管的内皮细胞表面,并释放出血小板激活因子,进一步促进凝血过程的进行。

2.2 凝血因子的功能凝血因子是一类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在肝脏中,大部分凝血因子都是由肝细胞合成,并通过血液循环被携带到其他部位。

凝血因子的主要功能是在凝血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包括活化其他凝血因子、参与凝血酶的形成等。

2.3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是凝血酶的底物。

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会将纤维蛋白原转换成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栓。

肝脏在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凝血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肝脏与凝血机制的关系肝脏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多个方面参与凝血机制的调节。

3.1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细胞中,肝脏疾病或损伤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过程。

例如,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减退,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3.2 肝脏解毒功能与凝血机制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它可以清除血液中的一系列毒素和废物。

如果肝脏功能受损,解毒能力下降,毒素和废物会积累在血液中,这些物质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3.3 肝脏与血小板功能的关联肝脏中的细胞也参与了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调节。

当肝功能异常时,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凝血过程的障碍。

3.4 肝脏与纤维蛋白代谢的关系肝脏在纤维蛋白合成和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血凝试验的原理和意义

血凝试验的原理和意义

血凝试验的原理和意义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出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但是,当血液凝固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血凝试验的原理和意义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凝试验的原理血凝试验是通过观察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的凝固情况来判断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多种血液成分和生物化学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凝固是由多种凝血因子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

血液凝固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因子激活阶段、凝血酶形成阶段和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在凝血因子激活阶段,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凝血酶前体。

在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前体被激活成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聚集并形成血栓。

在纤维蛋白形成阶段,血栓形成完成,止血作用得以实现。

血凝试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常用的血凝试验有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二、血凝试验的意义血凝试验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以下是血凝试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常见意义:1. 诊断凝血系统疾病血凝试验可以用于诊断凝血系统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例如,PT和APT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提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异常。

2. 监测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血凝试验可以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例如,PT和INR可以用于监测华法林治疗的效果,而APTT可以用于监测肝素治疗的效果。

3. 评估手术风险血凝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中,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术后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前进行血凝试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术前用药方案等。

4. 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孕妇的凝血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定期检测。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学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摘要:【目的】研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内源性物质。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原理】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降低温度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缩短血液凝固的时间。

【结论】内源性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纤维蛋白,将其取出后血液不再凝固;影响血液的外源性因素通过影响血液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凝血。

关键词:凝血因子;酶促反应;组织因子;内源性;外源性。

引言:血液的凝固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反应。

由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导致凝血。

去除纤维蛋白,血液就不会凝固。

通过调节外源性因素,可以使得血液凝固的时间改变。

1. 实验材料:1.1 实验动物:家兔1.2器材: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氯化钙,氨基甲酸乙酯;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2. 实验步骤:2.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2.2切开颈部皮肤后(先去除颈部兔毛),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2.3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

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以备取血之用。

2.4取8支试管,编号1-10。

按照下图准备实验条件。

2.51-8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掌握凝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血液中凝血因子在血管内激活,逐渐形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进而引发凝血过程。

三、实验材料1. 家兔血液2. 凝血酶3. 纤维蛋白原4. 氯化钙溶液5. 生理盐水6. 秒表7. 试管8. 移液器9. 玻璃棒10. 温度计四、实验方法1. 取家兔血液,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 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后的家兔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凝血酶,另一组加入纤维蛋白原。

4. 将两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分别将氯化钙溶液和生理盐水加入两组血液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将家兔血液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 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后的家兔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凝血酶,另一组加入纤维蛋白原。

4. 将两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分别将氯化钙溶液和生理盐水加入两组血液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六、实验结果1. 加入凝血酶的血液凝固时间为2分钟。

2. 加入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凝固时间为3分钟。

3.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4. 加入生理盐水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七、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均可使血液凝固,但凝固时间不同。

凝血酶的凝固时间短于纤维蛋白原,这可能是因为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凝血反应。

2.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短于加入生理盐水的血液凝固时间,说明氯化钙在凝血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生理盐水- 肝素- 草酸钾- 棉花- 肺组织浸液- 秒表- 试管- 注射器-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秒表- 搅拌器- 血涂片制备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实验:- 将家兔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 将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肝素和草酸钾。

- 将三组血液放入37℃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 将另一组血液加入棉花和肺组织浸液,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制备血涂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 肝素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 草酸钾组血液凝固时间为8分钟。

- 棉花和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红细胞计数:500万/μl- 白细胞计数:10万/μl- 血小板计数:150万/μ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发现棉花和肺组织浸液可以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肝素和草酸钾则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这表明组织因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这与家兔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及原理

血液凝固过程及原理

血液凝固过程及原理最近在研究“血液凝固过程及原理”,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道理,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呢。

你们看啊,平时我们身上要是不小心划了一道小口子,血会流出来一会儿,然后就慢慢凝固了。

这血液凝固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高难度救援行动呢。

要说到这个原理啊,这首先就得有小弟们先到达出事地点,这些小弟呢就是血小板。

咱们身体里一直有血小板在血液里面流窜呢,一旦血管有损伤,血小板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第一个到达现场,大量聚集在伤口处。

这就好比是家里水管破了个小口子,先有小泥瓦匠们过来把洞先大概堵一堵是一个道理。

不过这里血小板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几种凝血因子就开始纷纷闪亮登场了。

凝血因子就像是各种不同技能的工匠。

有混凝土工,有钢筋安装工一样。

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凝血酶原被激活变成凝血酶。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封闭的魔法盒本来是封闭着,突然某种力量把盒子打开了,放出了里面的魔法(凝血酶)。

凝血酶又把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就像超级细密的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在伤口处,把血小板啊还有其他细胞啊都网在一起,于是一个牢固的血块就形成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可能会问,那这个过程怎么就不会在血管里到处乱发生呢?诶,这就是身体的厉害之处。

正常的血管内皮是很光滑的,这种光滑的环境就像是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们下了一道魔法禁令,告诉它们不要在这里搞事情。

只有当血管受损,内皮细胞不完整了,才会让它们开始这些救援工作。

说道这里,其实我一开始也不太明白纤维蛋白到底是个啥样的存在,就觉得它好神秘。

后来查了很多资料,又想了个比喻,觉得它就像建筑工地里的那种特别牢固的安全防护网,不管是什么材料(血小板啊、血细胞等)都被它网在一起了。

血液凝固这个原理对我们生活也有很多实用价值。

比如说在医疗方面,如果有人凝血功能有问题,要么就是流血很难止住,要么就是不必要的时候凝血容易在血管内形成血栓,这就是凝血过程没控制好。

医生就需要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含量之类的来判断问题出在哪里。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之蔡仲巾千创作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 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介入.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分歧, 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介入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 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 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实验资料和用具】家兔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植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实验过程】1、植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把持)取一只植物, 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观察植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动.植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 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处所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把持)在气管两侧分辨并分离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 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 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 向心脏方向拔出动脉插管, 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1.翻开兔颈总动脉夹, 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 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 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 并摇匀.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 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 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 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 记录凝血时间.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 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 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为止, 记录凝血时间, 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4.以第2管为对比, 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 观察血液是否凝固.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 用水洗净, 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卵白.注意事项:a)取放试管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试管的上端, 不要握住试管的底部, 以免手的温度影响结果.b)每支试管口径及采血量要尽量一致, 不成相差太年夜.c)记录凝血时间要准确.d)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前后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时, 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实验结果及相关讨论】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 两者间的静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丧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 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 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份,(见图1).抗凝系统不单包括抗凝因子, 还包括纤溶系统.BT出血时间CFT束臂试验CRT血块收缩试验BPC血小板计数CT凝血时间RT复钙时间 APT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F3血小板第3因子TF组织因子Fb纤维卵白TXA2血栓素A2 5-HT5-羟色胺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图1 正常止血机制及血栓与止血经常使用筛选试验检测环节血小板的作用: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 血小板其实不与内皮细胞概况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 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 维持其完整性, 血管局部受损伤时, 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梗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止血时, 首先是受损的血管壁发生收缩, 使局部血液流动变慢或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在vWF因子存在下迅速粘附于流露的胶原纤维, 此时血小板被激活, 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 由正常的圆盘状态酿成圆球形, 伪足突起, 血小板发生聚集(血小板膜糖卵白IIb/IIIa由纤维卵白原介导发生互相粘附、聚集), 此为血小板第一相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便发生释放反应和花生四烯酸代谢, 其中许多物质, 如血小板的ADP等, 可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变性成为不成逆的“第二相聚集”, 形成白色血栓, 构成了早期止血的屏障.与此同时, 由血小释放和激活许多促凝物质介入血液凝固反应.血小板膜磷脂概况提供了凝血反应的场所, 血小板第3因子在凝血过程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合成释放的TXA2和5-HT促使进一步收缩, 血小板收缩卵白则最终可使纤维卵白收缩(血块收缩), 使血栓更为坚固, 止血更加完全.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是血液由流动状态酿成凝胶状态的过程, 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份.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 最终生成凝血酶, 形成纤维卵白凝块.迄今为止, 介入凝血的因子共有14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 其中因子Ⅵ其实不存在).习惯上, 前4个凝血因子常分别称为纤维卵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因子Ⅱ)、组织因子(因子Ⅲ)和钙离子(因子Ⅳ).凝血因子VI已知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V, 故不再视为一自力的凝血因子.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介入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 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 内皮下组织流露, 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 因子Ⅻ即与之结合, 在HK和PK的介入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 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 活化的Ⅺa 又激活了因子Ⅸ.独自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 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 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需有Ca2+和PL共同介入.2.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介入的凝血因子其实不是全部存在于血液中, 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介入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流露于血液而启动, 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卵白.当组织损伤后, 释放该因子, 在钙离子的介入下, 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 独自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 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后者比Ⅶa独自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 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凡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卵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 研究标明, 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3.凝血的共同途径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卵白形成, 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卵白形成两个阶段.(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 即凝血活酶, 将凝血酶原转酿成凝血酶.(2) 纤维卵白形成:纤维卵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卵白单体, 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卵白凝块, 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纤维卵白单体的生成, 纤维卵白单体的聚合, 纤维卵白的交联.纤维卵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 其中纤维卵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 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卵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 转酿成纤维卵白单体.从纤维卵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水平, 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卵白单体生成后, 即以非共价键结合, 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卵白多聚体, 又称为可溶性纤维卵白.纤维卵白生成后, 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 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介入下, 相邻的纤维蛋鹤发生快速共价交联, 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卵白凝块.纤维卵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 因此纤维卵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 这样不单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 而且可以防止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在凝血共同途径中有两步重要的正反馈反应, 有效地放年夜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一是Xa形成后, 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Ⅸ;二是凝血酶形成后, 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Ⅹ、Ⅺ、以及凝血酶原.凝血酶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 安慰血小板收缩卵白引起血块退缩.但年夜量凝血的发生却反过来破坏因子Ⅷ、和因子Ⅴ, 这是正常凝血的负反馈调节, 以防止不适当的过度凝血.抗凝剂的选择:(1)草酸钾:经常使用于尿素、肌酐、纤维卵白原等测定, 不能用钾、钙等测定, 对LDH、丙酮酸激酶、AKP和淀粉酶有抑制作用.(2)肝素:经常使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50~61u肝素/5ml血.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升高.(3)氟化钠:经常使用氟化钠—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 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化酶, 它可防止血细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 延长标本的保管时间.(4)二乙胺四乙酸钠盐(EDTA-Na2):生化经常使用的抗凝剂, 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 对淀粉酶、肌酸激酶、AKP、ALP、5’-核苷酸酶等可抑制, 对丙酮酸激酶有明显升高的作用.(5)枸橼酸钠, 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凝血试验需用3.2%枸橼酸钠抗凝, 比例为1:9.(6)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 血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EDTA·K2抗凝, 保证室温下6小时RBC体积不变, 抗凝剂比例为1.0~2.0mg/1ml血.【参考文献】生理学姚泰人民卫生出书社植物生理学实验魏香清华年夜学出书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种液体组织。

它在心脏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担负着运输、防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实现体液调节等重要功能。

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其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在形成过程中交织成网,并把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逐渐变成血凝块,进而血块收缩挤出血清。

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少了因子Ⅰ和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同时又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有活性物质。

凝血有两种途径:①内源性凝血;②外源性凝血。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1. 【凝血因子】2. 凝血过程和原理(1)凝血的基本步骤:【如图所示】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其间接关系如下所示:凝血酶原激活物↓因子Ⅱ----------→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有关凝血的理论中,受到较多学者承认的是〖瀑布学说〗。

(2) 凝血两种途径:①【内源性凝血】②【外源性凝血】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国际上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排起来的计有12种[见表格]。

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物质PF3等。

(1) 上述因子中,除因子Ⅲ由损伤组织释放外,其他均存在血浆中。

(2) 就其性质而言: 因子Ⅳ为Ca2+,因子Ⅲ是一种脂蛋白,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其中绝大多数在肝脏内合成。

有些因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如因子Ⅱ、Ⅶ、Ⅸ、Ⅹ等,属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

(3) 凝血酶的活性①在血液中,因子Ⅱ、Ⅸ、Ⅹ、Ⅺ、Ⅻ通常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②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时,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此过程称激活。

③习惯上酶的激活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字表示。

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即从因子Ⅱ变为Ⅱa。

(5) 因子Ⅶ常以活性型存于血液中,但必须有因子Ⅲ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

内源性凝血(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

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

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

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为因子Ⅹa。

⑥因子Ⅷ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Ⅹ,但它能使该反应过程加速几百倍。

因此,因子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会发生血友病,此时血凝过程缓慢,甚至微小创伤也会引起出血不止。

⑦因子Ⅹa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它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与因子Ⅴ结合,形成另一复合物,此复合物即为凝血酶原激活物。

因子Ⅴ也是辅助因子,虽不能趋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但可使因子Ⅹ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便能激活因子Ⅱ变为因子Ⅱa,进而使因子Ⅰ变为纤维蛋白。

(3) 值得注意的是当凝血酶一旦形成,便能立即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因子Ⅷ、因子Ⅴ充分发挥辅助因子作用,从而明显加速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1) 如凝血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启动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①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

因子Ⅲ和因子Ⅶ组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Ⅹ成为因子Ⅹa。

②因子Ⅲ是一种磷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尤以脑、肺和胎盘组织特别丰富。

Ca2+的作用是将因子Ⅶ和因子Ⅹ都结合在因子Ⅲ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Ⅶ催化因子Ⅹ,使其激活为因子Ⅹa。

③因子Ⅹa形成后,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的过程便一致了。

一般而言,外源性凝血过程较简单,速度较快;内源性凝血过程较复杂,速度较慢。

但实际上,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密切联系,同时存在于机体的凝血过程中。

(3) 因子Ⅷ的作用:因子Ⅷ在血浆中原来不具活性,需经过因子Ⅱa的作用才转变为因子Ⅷa。

当因子Ⅱa使因子Ⅰ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联结为多聚体时,其结构是不稳定的,只有经过因子Ⅷa的作用,才变为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生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

抗凝物质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血流速度快、血管内膜光滑完整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外,抗凝物质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 抗凝血酶Ⅲ:①抗凝血酶Ⅲ是一种抗丝氨酸蛋白酶。

②抗凝血酶Ⅲ能“封闭”因子Ⅱa、Ⅶ、Ⅺa、Ⅹa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

③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Ⅲ,可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

(2) 肝素:①肝素是一种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体内大多数组织存有肝素,尤以肝、肺含量最多。

②肝素无论注入体内或与体外新鲜血液混合,均有很强抗凝作用。

③肝素的主要作用是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使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大为增强,由于两者结合更快、更稳定,故使凝血酶立即失活。

④此外,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和降低血脂,因而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3)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因子Ⅳ的参与。

因此,凡能降低血液中因子Ⅳ浓度的物质,均能用于体外抗凝。

如草酸盐和柠檬酸钠均能去除因子Ⅳ而阻止血液凝固,柠檬酸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体外抗凝剂。

纤溶的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从而恢复血流通畅,且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常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但由于纤溶作用,使生成的纤维蛋白随即溶解,使血液保持流态。

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如图)(1) 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主要在肝脏合成,它必须在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才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三类:〖血浆激活物〗主要由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组织激活物〗广泛存于体内组织中特别以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肾上腺和肺等器官含量较多。

尿激酶属此类激活物,其活性很强,可防止纤维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着;〖依赖于因子Ⅻ的激活物〗如前激肽释放酶被Ⅻa激活生成的激肽释放酶等。

此类激活物可使血凝与纤溶互相配合,保持平衡。

(2) 纤维蛋白的降解: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和因子Ⅰ分子可逐步水解为许多能溶于水的小段肽,统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这些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凝固,且其中一部分有抗血凝作用。

(3) 纤溶抑制物:对纤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有两类:①抗纤溶酶,如α2-抗纤溶酶,能与纤溶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再水解纤溶酶而使其失活;②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如血浆中的α2-巨球蛋白,它能与尿激酶竞争而抑制纤溶。

正常情况下,循环血液中抗纤溶作用明显大于纤溶作用,即使受损局部有少量纤溶酶进入血流,通过抗纤溶作用凝血因子与凝血机理(一)凝血因子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规定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I~ⅤⅢ,其中因子Ⅵ是因子Ⅴ的激活态,现已被废除,加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激肽释放酶原(PK)共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根据因子的理化特性可分为四组。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Ⅱ、Ⅶ、Ⅸ、Ⅹ,其共同特点为各分子结构中含有数量不等的g-羧基谷氨酸,可与钙离子结合,其合成在肝脏并依赖于维生素K。

(1)因子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当激活时被水解掉两个碎片(F1+2)而形成凝血酶(thrombin)。

(2)因子Ⅶ(稳定因子,stable Factor)是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半寿期短(6~8小时),口服香豆素类药物时其浓度最先下降。

(3)因子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 ,PTC)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缺乏时患血友病。

(4)因子Ⅹ(stuart—prower因子)是一种双链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处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之间,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接触凝血因子:指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与接触活化有关的因子,包括因子Ⅻ、Ⅺ、高分子量激肽原和激肽释放酶原。

(1)因子Ⅻ(接触因子,hageman factor)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它可被固相(胶原或带负电荷物质)及液相(酶类等)激活,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

(2)因子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 nt,PTA)是一种双链蛋白质,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缺乏时患血友病丙。

(3)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PK)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PK激活后转化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

(4)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 HMWK)是一种单链蛋白质,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促进Ⅻ-a对Ⅺ的激活。

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包括因子Ⅰ、Ⅻ、Ⅷ、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

(1)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由三对肽链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三条肽链分别命名为Aa、Bb和g,它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

当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水解掉两个肽段,即纤维蛋白肽A和肽B(fibrin peptide A an d B,FPA和FPB)后形成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因子ⅩⅢa的转酰胺作用,最终形成交联纤维蛋白网状结构。

(2)因子Ⅴ:(易变因子,labile factor,)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辅助因子Ⅹa参与共同凝血途径的激活。

因子Ⅴ在体外最不稳定。

(4)因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ribrin stabilizing factor)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糖蛋白。

因子ⅩⅢ被激活后起转酰胺酶作用,使可溶性纤维蛋白交联后转化为不溶纤维蛋白。

(2)因子Ⅳ(钙离子,calcium ion)是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在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而促进血液凝固,去除Ca2+后血液即不能凝固。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是指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Ⅹ、Ⅴ、Ⅱ、Ⅰ、ⅩⅢ、内外凝血途径并非截然无关而是互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